⑴ 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銷售部門有什麼開源節流的辦法
今年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不是最強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面對外部的不確定性,餐飲經營者要以長期主義的視角,重新系統性思考企業未來的市場戰略,盡早集中核心力量在「開源節流」上。
⑵ 你怎麼看待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課
非常的贊同!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 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開設勞動課,是人生「緊要處」。畢竟,樹立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形成健全人格和價值理念,這是勞動更重要的育人功能,也是勞動成為獨立課程的意義所在。
⑶ 經歷過疫情和封城,你有哪些觀念上的改變
自己在經歷了疫情和封城之後,自己的觀念已經有了根深蒂固地改變。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可能讓很多人的生活猝不及防,也讓自己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直播行業是疫情之後快速崛起的新興行業,因為每個人都被封鎖在家裡面,很多人都在上網看直播,這也讓快速發展的直播行業直接進入了快車道,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這是自己認為疫情之後行業格局發生的最大變化。
⑷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有哪些
兩個矛盾如下:
第一、表現為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
第二、表現為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一環就是消費環節,在其它環節基本可控的情況下,消費決定了企業主能否獲取利潤實現資本增殖,從而決定了整個體系能否有效循環運轉。
⑸ 美團盈利模式是什麼啊
1、產品銷售。團購網站可以跟商家進行合作,通過幫助商標銷售產品,獲取產品銷售的返利,這是在團購網站盈利中,比較基本的傳統盈利方法。
2、廣告費獲利。由於團購網站一般都是屬於地方性的,其廣告精準性接近分類信息,因此,可以吸引到很多商家投放廣告。對於這種精準性比較強。
3、商家服務費。團購網站還可以通過為商標舉辦新產品推廣活動,為商家進行新產品的宣傳,並且跟商家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收取商家的推廣費用。
在市場競爭的初期和企業成長的不成熟階段,企業的盈利模式大多是自發的,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的不斷成熟,企業開始重視對市場競爭和自身盈利模式的研究,即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找到盈利模式的幸運。
盈利分析主要通過分析盈利模式,對現有的盈利方式進行改進。
(5)外賣回歸產品主義還有多少擴展閱讀
的互聯網公司(或者依託互聯網平台進行營銷的企業)的盈利模式,不外乎下面幾種:
1、大廣告(特指品牌廣告,如新浪、搜狐首頁面、頻道頁面的旗幟、文字廣告,包括欄目冠名等) ;
2、小廣告(特指分類廣告、競價排名廣告、窄告等,如GOOGLE、網路、天下互聯、搜飯網等提供的主要廣告模式)
3、道具,QQ秀(如果大家看過騰訊公司的財報,就會知道通過購買道具、交費會員能取得多大的收入)
4、EC(即E-Commerce通過電子商務取得收入的方法,如淘寶網、ebay、萬網等網站,無論是B2B還是B2C還是C2C,或者提供網路服務,收費方法多種多樣,我們把這些都歸納為EC)
5、在線游戲(盛大、網易推出的游戲產品是典型的案例,還有很多免費的在線游戲也很流行,雖然對於玩家不收費,但是其中的特殊道具購買、晉級均可進行收費;其中的場景還可以賣給相關企業取得收入)
⑹ 企業創新的例子有哪些
1、寶潔公司人才激勵制度,當代企業的競爭正在由"資本主義"向"人本主義"和"知本主義"演變",得人才者得天下"。其完善、創新的人才激勵機製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典。
2、在中國北京,樂視以「平台+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系統,與夏普、高通、富士康等強強聯合,打造全球首款4核1.7GHz,全球速度最快、最高性價比的智能電視——樂視TV•超級電視X60。樂視成為全球首家推出自有品牌電視的互聯網公司,標志著互聯網模式,正式殺入電視領域。
3、華為從2萬元起家,用25年時間,從名不見經傳的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成為世界500強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企業發展史上的奇跡! 華為成功的秘密就是創新。
4、京東這種創新網路營銷模式對傳統營銷模式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沖擊,隨著經濟的發展,網路的普及,京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先進的營銷模式,更符合先進生產力的方向,先進文化的方向,中國人民的利益。京東之所以能夠以這種姿態面向消費者得益於它產業鏈的高效整合。
5、交大銘泰(北京)信息技術公司,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7年來,為適應客戶和市場的需求,何恩培和他的公司不斷調整業務方向和公司理念,公司名稱也因資本的介入而幾次變化。
6、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的「怪想」,他認為服裝出來高價且質量一流的名牌貨和廉價低品質的非名牌貨外還應該有價實、質優、又有時尚感的服裝。正是這一獨辟蹊徑的想法及後來一系列的奇思妙想,使得優衣庫躋身服裝市場並且站穩腳跟、飛速發展。
⑺ 開專門外賣的餐店掙錢嗎
開專門外賣的餐店掙錢。
想要開一家外賣和堂食並存的餐飲門店,往往對餐廳的選址和大小都有一定的要求。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偏僻。而這樣的要求,使得門店的租金一漲再漲。
但是如果只做外賣餐飲,即便「躲在」巷子角落,即便店裡只夠站幾個人,也已經足夠。這一對比,能夠省下一大筆的房租。不僅如此,人工成本、水電成本等只做外賣的小店遠遠要低於前面,成本開支省去了一大筆的資金。
一個店鋪的基因由品類、區域競爭強弱、老客數量、品牌勢能強弱、產品品質、食材成本共同決定。店鋪基因好壞直接決定了外賣有沒有可能掙錢。也就是說每個店鋪做外賣的起跑線是不一樣的。
開外賣店賺錢方法
1、通過廣告增加曝光
外賣平台商家端中的門店推廣,是快速提升門店曝光的自助營銷工具。其本質為流量引入和高效利用商家自主進行推廣引流,通過不同的工具產品。
例如:點金推廣、攬客寶、搜索推廣、金字招牌、鑽石展位、鉑金展位、超級流量卡等,來滿足獲新客、推新品、提單量、品牌滲透人群、品牌推廣傳播的最終目的。
2、設置「滿減活動」
通過不同檔位的拆分,讓顧客盡量湊單優惠,實現客單價的提升。
滿減檔位的設置要求
第一檔:提高曝光量和進店轉化率;所以第一檔力度要大,使用門檻要低,滿足基本顧客需求,提高進店轉化率。
第二檔:提高下單量和客單價;所以第二檔定價要價格偏高,可結合餐品,搭配一定套餐,第二檔要高於套餐價格,顧客會購買額外的產品進行湊單。
⑻ 我想知道關於外賣公司的一切,希望前輩們能給予我一些建議或指導,讓我了解,積累這方面的創業知識。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問題研究
內容提要: 高新技術產業是近年來各國增長最為迅速也是支持力度最大的產業,其貿易競爭力受貿易發展戰略、外資規模和結構、人力資本投入和知識積累、國內經濟的增長速度和相關產業的支持等因素的影響。本文對中國的高技術產業貿易的整體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問題研究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 研究在當前科技創新和知識積累迅速增長的背景下,隨著中國其他國家之間貿易規模的急劇增加,中國貿易競爭力在高技術產業領域是否有所改善, 隨著知識要素的積累和人力資本的投入, 其比較優勢是否已經提高, 通過對比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關鍵詞: 高新技術產業 比較優勢 研究和開發 (R &D ) 外商直接投資 (FD I)
一. 技術產業貿易及提高高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的理論框架
關於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問題的基本理論和研究背景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認為, 各國使用的技術 (生產函數) 不同或者生產要素使用比例的差異而導致的生產成本不同決定了國際間生產和貿易的分工, 發展中國家有勞動力和資源的比較優勢, 發達國家有資本和技術豐富的比較優勢, 因此典型的國際分工模式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 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自由貿易會使貿易的雙方福利都增加。然而古典貿易理論只是兩種產品兩種要素的簡單模型, 沒有考慮知識、人力資本以及科技創新對比較優勢的影響, 而信息經濟時代決定各國產業貿易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已經轉移到知識、人力資本等科技創新要素上, 由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遇到了科技創新等因素越來越多的挑戰: (1) 傳統要素已細化為有形資本、一般勞動力、人力資本 (可細分為技能型人力資本和高素質人力資本) 等種類, 而智力要素成為決定當前各國比較優勢的最關鍵因素, 智力或知識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具有規模報酬遞增和外部經濟的特徵, 這是以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為前提的新古典經濟學所沒有考慮到的; (2) 高技術產業貿易更多的表現為使用相同生產要素的水平型或產業內國際分工, 使用相同生產要素比例的國家間發生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的規模佔全球高技術產業貿易的主體; (3) 跨國公司推動的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極大的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的發展; (4) 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戰略要求發展關鍵產業, 特別是在通訊信息、生物技術、計算機等高技術產業中佔有競爭優勢, 但新古典貿易理論不支持發展中國家從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 因此發展中國家陷於兩難選擇, 要麼以犧牲靜態貿易利益為代價換取長期的動態比較優勢, 要麼放棄長期工業化努力。
動態貿易理論考慮到了科技等要素對比較優勢的影響, 並將落後國家的工業化戰略與國際貿易理論協調起來。同時新增長理論對動態貿易理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超越索洛模型中已經系統的研究了研究和開發 (R &D ) 以及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的作用, 決定經濟長期增長的因素是知識及人力資本等要素的觀點更符合目前國際貿易結構中高技術所佔比重不斷提高的事實 (羅默, 1999)。動態貿易理論認為比較優勢的變化關鍵在於要素的不平衡增長, 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只要保證經濟的快速增長就可以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同時實現工業化利益和貿易利益, 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在不損失貿易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逐步改變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李榮林, 2000)。近年來戰略貿易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發展關鍵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也提供了理論支持, 通過技術引進、高科技投入以及貿易保護政策扶植本國戰略產業,能較快的提高產業的競爭力。
(二) 高新技術產業國際貿易的地位和影響高技術產業的貿易競爭力的因素
高新技術產業貿易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產業貿易反映了動態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 有利於提升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動態貿易理論已成為近年來國際貿易理論的主流, 比較優勢不再囿於一個國家的稟賦的絕對擁有量和相對擁有量, 加大知識技術及人力資本等要素的投入, 使其增長速度快於實物資本及勞動力普通要素, 就會將該國的比較劣勢部門產業變成比較優勢產業, 進而提升其貿易結構。
2. 高新技術產業貿易已經成為中國產業升級和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形式。高技術產業成為中國推行工業化戰略中優先考慮發展的產業之一,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的貿易優勢轉向高技術產業後, 國內圍繞該產業的相關行業的成長發展和市場的擴大, 加之要素積累都會更有利於其發展, 從而帶來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3. 高技術產業貿易是跨國公司企業內貿易的主要形式, 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全球利潤最大, 將處於不同國家的各個子公司的生產、銷售連為一體, 特別是通過加工貿易的國際分工形式, 將各個東道國參與到了跨國公司構造的國際分工體系中, 享受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
4. 高技術產業貿易有技術外溢的作用, 有利於推動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的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是各國發展最為迅速也是支持力度最大的產業, 其貿易競爭力受各國貿易發展戰略、外資規模和結構、人力資本投入和知識積累及研發投入 (R &D )、國內工業增長速度和相關產業的支持等因素的影響。本文准備對發展中國家的整體高技術產業貿易的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 研究在當前科技創新和新技術革命條件下, 隨著發展中國家內部以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貿易規模的急劇增加, 發展中國家貿易競爭力在高技術領域是否有所改善, 隨著知識要素的投入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其比較優勢是否已經提高, 通過對比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一) (一) 以RCA指標衡量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
通常以進口數據為基礎的競爭力指標包括國際市場佔有率。凈出口。貿易分工指數和RCA指數等。由於RCA指標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能較好的反映該產品的相對優勢,因此,本文採用RCA指標來衡量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處於競爭優勢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和服裝鞋帽等商品很由外資占很大比重的辦公室及信息處理設備等商品上,這充分表明了現階段我國主要利用廉價勞動力優勢參與國際貿易的實現。在技術含量較高的化工產品和專用機械產品以及高端電子產品上,則處於全面的劣勢。外資企業不僅在發展中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佔有較高份額, 而且生產技術水平和出口商品檔次較高。根據一項對外資在中國投資的研究表明, 33 家著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項目中, 有 17家企業填補了中國空白的技術。另有一項日本在中國 40 家企業的調研表明, 新技術、填補空白技術和先進技術三種類型企業有 39 家, 佔全部調查企業的 95% 以上 (江小涓, 1999)。 外商投資高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是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和研發體系的組成部分, 對中國具有很強的技術溢出效應。創新型研究的技術領先性、技術全面性和技術共用性較好, 與跨國公司研發體系的聯系密切, 但在使用東道國人才和產生技術溢出效應方面的作用相對較弱。適應型研發和專用技術型研發活動, 雖然技術先進性、技術全面性和技術共用性方面相對較差 , 但能夠更多地使用東道國當地人才, 產生較多的技術溢出效應(江小涓, 2000)。發展中國家高技術產業貿易與產業結構的升級。 高新技術產業關聯度高,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遠遠強於一般製成品貿易, 根據清華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 高新技術及產品出口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度為 4. 76, 成套設備的帶動度為 3. 89, 輕紡產品為 2. 4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貿易會帶動很多產業的調整, 推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會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強有力的工具。1980 年代末 1990 年代初以來, 亞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經濟中第三產業已佔據主導地位, 因其保持核心產業技術和占據高新技術產業關鍵生產環節而將附加值低勞動力成本高的環節轉移到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 其國內已經出現了從製造業撤出的跡象 (吳建偉, 1999)。
(二) 決定中國高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因素的經驗與實證
1 外商直接投資仍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改善的重要原因。1990 年代以後, 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規模劇增,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 1980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 (FD I) 凈流入額為 44億美元, 到 1990 年增加到 243 億美元, 10 年增長了 4倍, 1999 年又激增到 1854 億美元, 比 1990 年增長了近 7 倍, 2000 年 FD I 雖有所下降, 但凈流入仍高達 1780 億美元。外資在中國的產業分布大多集中在其具有傳統比較優勢的紡織、食品、機械、原材料加工業以及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的電子設備、儀器儀表、運輸設備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智力型投入要素、貿易發展戰略、經濟增長等因素與高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的關系: 一項計量檢驗。正如前文所論述,中國在高技術產品貿易中的份額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表明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決定中國高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除了跨國投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將中國納入到世界高技術產業國際分工體系中外, 投入要素的積累、國內經濟增長以及是否外向型的貿易戰略都會直接影響到高技術產業的貿易競爭力, 它是內外各種因素聚合和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新古典貿易理論一般認為, 產業貿易競爭力的提高是國內生產要素積累狀況使要素價格變動導致各國產業劣勢的轉換和產業的升級, 按此推論, 近年來中國日益提高的高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應該與其正在或已經積累起來的高技術產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知識積累以及人力資本要素有很強的相關性。國內經濟增長代表了供給方面的因素對高技術產業的支持, 同時也是傳統資本要素積累的數量的反映, 應該與高技術貿易競爭力有一定相關性, 外向型貿易戰略直接推動本國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也應該與高技術貿易競爭力有很強相關性。中國家在知識積累等高技術要素方面仍處於劣勢, 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的提高主要靠其他因素如外貿、國內工業的快速增長以及外資來推動,比較優勢仍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及部分資本密集型產品, 發展中國家近年來高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的改善主要靠政府的推動而非知識等智力型要素生產率大幅提高之帶動, 其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仍不能同發達國家抗衡。另外吳建偉 (1999) 對影響中國出口貿易因素作過計量模型分析, 他把勞動力分為普通勞動力、技能型勞動力和人力資本, 用受高等教育人數占同齡人比重代表各國人力資本儲備雖然不盡完美, 但回歸結果得出人力資本要素對出口的回歸系數為負數, 表明中國人力資本仍很匱乏, 對出口的正面影響較小, 這也符合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理論。三、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競爭力狀況及政策主張1980 年代以來,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高技術產品出口也迅猛增長, 從而使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國外相比, 中國高技術產業及高技術產品貿易仍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不但與發達國家在高技術產業貿易中差距大, 而且也落後於有的發展中國家。與國外比較, 中國及主要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重點城市近年來在高技術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差距和問題是: (1) 高技術產品競爭力依然很弱。 (2) 完善的國家創新系統沒有建立起來對推動高技術貿易的持續發展作用有限。(3) 外商直接投資大規模流入與中國高技術產品貿易的比重提高幅度緩慢形成了反差。(4) 近年來中國高技術產品貿易逆差有所擴大。高技術產業具有不完全競爭、戰略選擇的相互依存、動態的規模經濟和技術的外在性等特徵, 這為政府對高技術產業的干預提供了沃土 (羅拉, 1996) , 歐盟、日本、巴西以及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對本國高技術產業的大力扶植就是一例, 即發達國家對高技術工業也有貿易壁壘和國內貿易補償等手段。雖然自由貿易仍是當今國際貿易的主流, 對高技術貿易的保護主義仍存有不同意見,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放任自流的高技術產業會使本國貿易條件損失、損害國家安全、放棄帶動經濟良性增長的貢獻, 因此無一例外的是各個國家都對發展高技術產業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扶植。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追趕發達國家及在關鍵產業中提高競爭力的任務, 重點支持高技術產業是發展中國家首選戰略之一。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 存在著知識等智力要素投入和積累不足、高技術產業發展主要靠跨國公司、外向型貿易戰略等外部因素推動的共同問題。為了縮短在高新技術產業及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方面的差距, 中國應該在政策扶植、提高國內配套率和出口產品附加值、鼓勵高新技術企業海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促進自主知識產權高技術產品出口等方面做好工作, 迎頭趕上。
參考文獻:
[1] 戴維·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中譯本) , 商務印書館 2002 年版。
[2] 羅拉·D 安生·迪森:《鹿死誰手? —高技術產業中的貿易沖突》,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3年版。
[3] 江小涓:「利用外資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管理世界》2003 年第 2 期。
[4] 江小涓:「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的研發行為」,《科技導報》2003年第 9 期。
[5] 吳建偉:《國際間產業競爭與市場容量》,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6] 李榮林:《動態國際貿易理論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4 年版。
⑼ 上海給魚做核酸,這是為什麼給魚做核酸能避免哪些問題
上海給魚做核酸,其目的是為了確保進入市場的魚是絕對安全的!食品安全大於天,已經不僅僅是食物的質量衛生等方面的問題了,還有食物是否覆蓋了新冠病毒這一考慮!上海給魚做核酸,我們應該理性的去看待這件事,而不應該過於偏激的去看待這件事!
第一,上海給魚做核酸,並非是每一條魚都做,只是循例抽檢而已,構不成浪費資源。第二,一些網友稱只需要做魚表面或者水和冰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給魚掰開嘴做核酸,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是欠考慮的!唯有給魚和水以及冰都做了核酸檢測,才有助於全盤的去排查,這些工作不能疏忽缺一不可!第三,物傳人的現場屢見不鮮,上海把工作做到實處,不應該被調侃和各種的譴責,疫情期間,我們看待一些事情的時候,還是要理智理性的去看待,不要肆無忌憚的帶節奏,這是不對的!
上海給魚做核酸,並非資源浪費,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