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是
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為:
1、光照
大地上上的萬物生長都離不開陽光,它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源泉,那麼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是首先有陽光的補給,通常大地上的光照的強弱,多農作物的生長具有很大的影響,有的農作物喜歡長日照,有的農作物喜歡短日照,還有的喜歡散射陽光,這也是農作物生長的必備條件之一。
2、土壤
我們在栽培農作物的時候,首先就會想到基質的土壤問題,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造就農作物的成長,所以土壤是關鍵,而土壤的酸鹼性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決定的,不同農作物對栽培的土質有不同的需求。
3、水分
水是滋補大地萬物的源泉,-切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沒有了水分補給,農作物的生命也將會停止,雖然有的農作物對水分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也要水分的提供,同時它也是農作物生存的條件之一。
4、養分
農作物需要的養分通常是指生活中施加的肥料,要想農作物生長的更加繁茂,就離不開養分的提供,合理的養分能提供植株所需要的營養,這樣才能保證農作物的植株能夠正常的生長發育,才能生長的更好。
2. 玉米與水稻種植業兩者生長的自然地理條件有何不同
玉米種植區域劃分和種植制度
北方春播玉米區
1.分區范圍
該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和內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陝西和甘肅的一部分,是中國的玉米主產區之一。1995年玉米播種面積約893萬公頃,佔全國玉米面積的39.2%,總產量佔全國的43.8% (吳景鋒)。
北方春播玉米區屬寒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帶,冬季低溫乾燥,無霜期130-170天。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大部份地區溫度適宜,日照充足,適於種植玉米,是中國玉米的主產區和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玉米主要種植在旱地,有灌溉條件的玉米面積不足五分之一。該地區玉米產量很高,平均達到每公頃6噸左右。最高產量達到每公頃15噸。
2.種植制度
北方春播玉米區基本上為一年一熟制。種植方式有三種類型:
(1)玉米清種。 約占玉米面積的50%以上,分布在東北三省平原和內蒙古、陝西、甘肅、山西、河北的北部高寒地區。由於無霜期短,氣溫較低,玉米為單季種植,但玉米在輪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通常與春小麥、高梁、穀子、大豆等作物輪作。這種情況在1970年代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玉米播種面積迅速增加,輪作倒茬已經很困難,因此發展成為玉米連作制。
(2)玉米大豆間作。 約占本區面積40%左右,是東北地區玉米種植的主要形式。玉米大豆間作,充分利用兩種作物形態及生理上的差異,合理搭配,提高了對光能、水份、土壤和空氣資源的利用率。玉米大豆間作一般可以增產糧豆20%左右。
(3)春小麥套種玉米。 70年代以後,在陝西北部、山西北部和遼寧、甘肅、內蒙古部分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逐漸形成春小麥套種玉米的種植方式。主要採用寬畦播種小麥,畦埂套種或育苗移栽春玉米的方式,一般可增產20-30%。
3.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北方春播玉米區實際上包括東北和華北兩個地區。東北地區需要成熟期適中或較早熟、耐低溫且豐產性好的品種。東北地區基本上沒有病毒病和小斑病流行,但有大斑病和絲黑穗病,有時還發生玉米螟危害,因此要求抗這些病蟲害。根據1997年統計,東北地區種植的主要玉米雜交種有本玉9號、吉單159、四單19、中單2號、掖單19、丹玉13、掖單13和沈單7號等。
華北地區春播玉米遭受嚴重的病毒病(SCMV和MRDV)危害,此外還有莖腐病、大小斑病等,因此對品種要求更嚴格。栽培的品種主要有:掖單13、掖單12、掖單19、西玉3號、掖單2號、中單2號和煙單14等。
4.生產條件分析
北方春播區發展玉米生產的有利條件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光熱資源較豐富。該區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玉米增產潛力很大,具有商品生產的優勢。
本地區限制玉米增產的主要因素可概括為五條:一是產區集中,流通不暢,玉米收獲後儲、運、加工、銷售都非常困難;二是秋霜早,氣溫低,籽粒脫水緩慢,降低質量等級和增加能源消耗;三是乾旱少雨,灌溉設施和水資源不足;四是投入少,特別是肥料不足,氮磷鉀比例不合理;五是缺乏穩產高產的新品種。本地區進一步發展玉米生產應採取穩定面積,提高產量的策略。
5.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措施
(1)更換新品種。迫切需要選育或引進早熟、高產、抗倒伏、適宜密植和機械化作業的新雜交種。需要籽粒灌漿後期脫水快和品質優良,抗絲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和耐玉米螟的優良新品種。
(2)增加投入。該地區1996年平均每畝施用化肥僅14公斤,而黑龍江省為8.4公斤,比西藏還少,居全國倒數第三位,內蒙古自治區施肥量最少,每畝只有7公斤。該地區化肥投入量距畝產千斤玉米對氮磷鉀的需求相差懸殊,如不增加肥料投入,長期連作玉米將會嚴重破壞地力,使農業系統喪失可持續性。如能做到因地平衡施肥,產量會有較大幅度提高。
(3)擴大地膜覆蓋面積。黑龍江省玉米地膜覆蓋面積已經達到300萬畝,目前正在試驗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移栽新技術,這是大幅度提高產量的有力措施之一。山西、內蒙和遼寧、吉林部分地區也適宜發展玉米地膜覆蓋技術。
(4)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擴大流通渠道,同時還要增加烘乾機械和倉儲加工設施。在品種含水量高的情況下,要裝備烘乾機械,加快玉米收獲後籽粒脫水速度,妥善解決糧食安全儲藏、運輸和流通問題,提高質量等級,擴大出口能力。還要重視產後加工業的發展,多條途徑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穩定生產。
二.黃淮海夏播玉米區
位於北方春玉米區以南,淮河、秦嶺以北。包括山東。河南全部,河北的中南部,山西中南部,陝西中部,江蘇和安徽北部,是全國玉米最大的集中產區,播種面積733.33萬公頃(約合11000萬畝),佔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30%以上,總產量佔全國的 50%左右。該區屬溫帶半濕潤氣候,無霜期170?/FONT>220天,年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多數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自然條件對玉米生長發育極為有利。但由於氣溫高,蒸發量大,降雨較集中,故經常發生春旱夏澇,而且有風雹、鹽鹼、低溫等自然災害。栽培制度基本上是一年兩熟,種植方式多樣,間套復種並存,復種指數高,地力不足成為限制玉米產量的主要因素。在玉米栽培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推廣早熟、高產、抗逆性強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
(2)增加肥料投入,發揮肥料的增產潛力。本區玉米施肥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磷肥不足,鉀肥更少,應把肥料施用量提高到施純氮12千克以上和適量的磷鉀肥。
(3)華北地區的套種玉米和麥茬夏播玉米,播時正值一年中最乾熱的季節,耕作層十分乾旱,結合上茬作物後期澆水,在播種前備足底墒,適當深播(6?/FONT>7厘米),蓋嚴和鎮壓,是爭取一次全苗的重要措施。對於套種玉米,為了減輕共生期間小麥的遮陰,麥收前後還必須再澆一水防旱保苗和促進壯苗早發。
(4)華北地區的雨季一般從6月下旬開始,麥茬夏玉米容易發生芽澇。因此,搶早播種或採用套種方法,促使幼苗在大雨到來之前拔節,可避開和減輕澇害。如8月下旬以後降水量逐漸減少,有秋旱發生時,應澆水促進籽粒灌漿,增加粒重。
三.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區
包括四川、貴州、廣西和雲南全省,湖北和湖南西部。陝西南部以及甘肅的一小部分。玉米播種面積400萬公頃(合6000萬畝)左右,佔全國玉米面積的四分之一。屬溫帶和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雨量豐沛,水熱條件較好,光照條件較差,有 90%以上的土地為丘陵山地和高原,無霜期200?/FONT>260天,年平均溫度14?/FONT>16℃,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在4月至10月份,有利於多季玉米栽培。在山區草地主要實行玉米和小麥、甘薯或豆類作物間套作,高寒山區只能種一季春玉米。在玉米栽培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擴大雜交玉米種植面積,充分挖掘地方種質資源(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純種稱為種質,用它來培育雜交品種),根據生態區劃選用單交、雙交、三交和群改種,使雜交優良品種面積擴大到 80%以上。
(2)在高寒丘陵地區推廣玉米覆膜,爭農時、奪積溫,單產可增加 30%一50 %。
(3)擴大間套復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推廣玉米規格種植。
(4)在雲、桂南部地區擴大一部分冬種玉米。
(5)本區多數山區丘陵土壤瘠薄,陰雨天氣多,應注意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
四. 南方丘陵玉米區
包括廣東、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台灣等省全部,江蘇、安徽的南部,廣西湖南湖北的東部。玉米面積較小,佔全國面積的5%左右。
五. 西北灌溉玉米區
包括新疆的全部和甘肅的河西走廊以及寧夏河套灌溉區。佔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2%-3%。
六. 青藏高原玉米區
包括青海和西藏,是我國重要的牧區和林區,玉米是本區新興的農作物之一,栽培歷史很短,種植面積不大。
黃淮海夏播玉米區1.分區范圍
包括黃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東、河南的全部,河北的大部,山西中南部、陝西關中和江蘇省徐淮地區,是全國最大的玉米集中產區,玉米播種面積約747萬公頃,佔全國玉米面積32.7%,總產量佔全國35.5% (吳景鋒, )。單位面積產量5.3噸/公頃。
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無霜期170-220天,降雨量豐富。本區處於黃淮海三條河流水系下游,地上水和地下水資源都比較豐富,灌溉面積佔50%左右。
本區氣溫高,蒸發量大,降雨過分集中,夏季降雨量佔全年的70%以上,經常發生春旱夏澇,而且常有風、雹、鹽鹼、病蟲等自然災害發生,對生產不利。
2.種植制度
本區屬於一年兩熟生態區,玉米種植方式多種多樣,間套復種並存。其中小麥、玉米兩茬套種佔60%以上。
(1)小麥玉米兩茬復種 曾經是50年代黃淮海平原地區的主要種植方式,但兩茬復種只能種植早熟玉米品種,不能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產量較低,而且麥收後復播玉米常受雨澇威脅,因此70年代在北部地區逐漸被套種玉米所取代,到80年代隨著水肥條件的改善和適應機械化作業的要求,兩茬復種又有所發展。
兩茬復種的優點是適合機械化作業,有利於保全苗,田間植株分布均勻,群體結構合理。缺點是易受旱澇低溫災害,穩產性較差,目前缺乏早熟高產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所以種植面積受到限制。夏播早熟玉米全生育期80-100天,所需有效積溫1900-2300℃;中熟種生育期100-110天,有效積溫2300-2700℃;晚熟品種生育期110-130天,需要有效積溫2700-2900℃。如果不能滿足這些熱量要求,則玉米生長不良,後期遇低溫脅迫會影響灌漿,不能正常成熟,而且降低質量等級。
黃淮海平原地區的熱量資源分布有限,小麥收獲後復播玉米,至適時播種下一季冬小麥為止,從北向南只有90-110天的生長期。如果扣除農耗,積溫就更少了。為了確保小麥和玉米高產穩產,復播玉米只在機械化水平較高,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種植,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推廣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技術有可能進一步提高復播玉米的產量潛力和質量等級。
(2)小麥玉米兩茬套種 可以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和土地空間,能夠復種中晚熟玉米品種,使產量水平明顯提高,而且不影響下一季冬小麥正常播種,因而在黃淮海平原地區占很大比例,主要有四種套種形式。
第一種,平播套種。在黃淮海平原南部地區分布較多,包括山東南部,河北石家莊以南和河南北部及陝西關中地區都採用這種方式。其特點是小麥密播,不專門預留套種行,或只留30厘米的窄行。通常麥收前7-10天套種玉米。由於選用中晚熟玉米品種,因此產量明顯提高,而且田間玉米植株分布均勻,群體結構合理,光熱資源和土地利用較合理,緩和了麥收和夏種勞動力緊張的矛盾,有利於小麥和玉米雙獲高產。缺點是收麥和套種玉米完全要手工操作,不利於機械化作業,保全苗也很困難。
第二種,窄帶套種。麥田做成1.5米寬的畦狀,內種6-8行小麥,佔地約1米,預留0.5米的畦埂,麥收前一個月套種2行晚熟玉米。麥收以後,玉米成為寬窄行分布。同兩茬復種相比,小麥佔地減少,但玉米可換成晚熟品種,因而總體產量較高。這種套種方式在河北省北部和京津郊區無霜期較短而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能夠爭取季節,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獲得較高產量。
第三種,中帶套種。也叫小畦大背套種法。兩米寬的畦內機播8-9行小麥,預留約70厘米套種兩行玉米。一般麥收前30-40天套種晚熟玉米。這種方式能夠使用小型農業機械作業,包括麥收、中耕、施肥等。麥收後的寬行間可套種豆類或綠肥等。
第四種,寬頻套種。畦寬約3米,機播14-16行小麥,麥收前25-35天在預留田埂上套種2行中熟玉米品種。麥收後在寬行間套種玉米、豆類、薯類或綠肥等作物。
(3)玉米豆類間作 以玉米和大豆間作為主,也有與小豆、綠豆間作混種者。原則上是玉米不減產,適當增收豆類。通常採用6:2或4:2間作,實現糧豆雙收,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和調劑生活。
3.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黃淮海地區主要是夏播玉米產區,玉米生長季節受前後兩茬冬小麥約束,因此需要中早熟品種。這一地區種植制度復雜,玉米病毒病特別嚴重,還發生很嚴重的大小斑病、莖腐病和彎孢菌屬葉斑病,因此對品種的抗病性要求特別嚴格。種植的骨幹雜交種有:掖單2號、掖單13、丹玉13、煙單14、掖單19、掖單12號、中單2號、鄭單14和農大60等。
4.生產條件分析
黃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區是全國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區,這兩類作物爭地矛盾較明顯。小麥和玉米是主要糧食作物,也存在爭地問題。因而間作套種就成為本區玉米生產的明顯特徵。
本區光、熱、水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灌溉玉米面積佔50%以上。黃淮海平原各地之間玉米產量差異懸殊,平均產量每公頃5.3噸,大面積高產田達到7.5-9噸,小面積高產記錄15噸。對多數地區來說,增產潛力很大。本地區發展玉米生產的策略是穩定面積,提高產量。
5.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措施
黃淮海平原是我國玉米重點產區之一,但缺少適應本區生產特點的新雜交種,迫切需要選育和推廣適合復種或套種栽培的高產新品種。目前推廣使用的雜交品種產量潛力和抗病性仍不能滿足生產需要,而且商品玉米品質很差,抗病性也不如人意。今後需要高產、抗病、抗倒伏、耐密植和生育期適中的優良雜交種。
本區化肥投入較多,據1996年統計,平均施肥量每公頃約480公斤,但由於復種指數較高,真正用於玉米生產的肥料可能不到一半,距離每公頃7.5噸產量對氮磷鉀元素的需求相差很遠,應繼續增加化肥投入,側重發展平衡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要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才能採用較晚熟的品種,充分利用夏播玉米生長期間的光熱資源,進一步提高產量。
本區自然條件種一季作物有餘,兩季不足;因此要繼續推廣麥田套種玉米的種植方式,盡量把玉米的有效灌漿期安排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提高籽粒飽滿度和商品玉米的品質。一般套種玉米比直播復種玉米增產14%左右。在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方,可試驗推廣工廠化育苗和機械化移栽技術,以提高產量和降低勞動強度。
西南山地玉米區1.分區范圍
西南山地玉米區也是中國的玉米主要產區之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的全部,陝西南部,廣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山區和甘肅的一小部分。1996年玉米播種面積451.9萬公頃,佔全國18.4%,總產量佔13.4%,單位面積產量3.79噸(吳景鋒),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3%。
本區近90%的土地分布在丘陵山區和高原,而河谷平原和山間平地僅佔5%。多數土地分布在海拔200-5000米范圍內,種植業垂直分布特徵十分明顯。本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帶,雨量豐沛,水熱資源豐富,但光照條件較差。本區無霜期較長,一般在240-330天,玉米有效生長期150-180天,全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在4-10月,適合玉米栽培。但全年陰雨寡照天氣在200天以上,經常發生春旱和伏旱。病蟲害的發生比較復雜而且嚴重。雲貴高原地勢垂直差異很大,土壤貧瘠,耕作粗放,玉米產量很低。
2.種植制度
西南地區地形復雜,農作物種類較多,以水稻、玉米、小麥和薯類為主。間作套種是本區玉米種植的重要特點,種植方式復雜多樣。種植制度從一年一熟到一年多熟兼而有之。基本方式有三種:
高寒山區一年一熟春玉米,或春玉米同馬鈴薯帶狀間作;
丘陵山區間套復種玉米,主要是早春作物如馬鈴薯、蠶豆、豌豆、油菜或春小麥套種玉米或復種玉米;
平原地區以玉米為中心的三熟制,例如小麥-玉米-甘薯,小麥-玉米-水稻,綠肥-玉米-水稻等三熟制,有間作套種,也有復種,其中以小麥-玉米-甘薯構成的旱三熟制推廣面積最多,增產作用最大。
(1)麥玉薯旱三熟制。在四川、雲南和貴州省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山區,經常發生夏旱和伏旱。以往實行小麥復播夏玉米一年兩熟,7月下旬常發生高溫乾旱,使夏玉米嚴重減產。推廣旱三熟制以後,在冬小麥播種時預留空行,麥收前35-40天套種春玉米,麥收後又在玉米行之間起埂栽插甘薯,避開了夏旱和伏旱,充分利用降雨,並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旱三熟間套種全年每畝可收獲700-800公斤,比兩茬復種增產150-200公斤。
(2)小麥或馬鈴薯套種玉米。在海拔800米以上、生長期較短的丘陵高寒地區,每年種植一季有餘,種植兩季又顯不足。自1970年代以來發展小麥或馬鈴薯與玉米兩茬套種,解決了兩熟穩產和均衡利用光、熱資源問題,在雲南省中、北部推廣種植約300萬畝,一般比單種玉米增產30%左右。
(3)小麥-玉米-水稻間套種,並與雙季稻輪作。西南雙季稻產區早春氣溫不穩定,早稻播種後易爛秧。秋季氣溫下降快,陰雨寡照天氣多,日照時數只有1200-1600小時,影響晚稻抽穗開花,降低產量。實行小麥-玉米-水稻間套種,把玉米提前套種在小麥行間,實現早種早收,可比早稻穩產。同時,一季晚稻還比雙季稻提早栽插10多天,避開了後期低溫天氣。這種方式還兼有水旱輪作的優點。從商品糧需求方面來說,減少了低質量的早稻生產,擴大了南方急需的小麥和玉米生產,緩解了早稻供過於求和旱糧供應不足的矛盾。
3.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西南地區地理氣候條件和種植制度復雜多變,病蟲害流行也比較復雜,主要有大小斑病、莖腐病、病毒病、銹病、紋枯病和霜霉病等。此外還有秋粘蟲和玉米螟危害。種植的骨幹品種有:成單14、中單2號、川單9號、雅玉2號、掖單13、沈單7號、成單13、綿單1號等;此外,這里還種植一些改良的開放授粉品種和頂交種等。
4.生產條件分析和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措施
玉米在西南山區有較悠久的歷史,一直是當地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本區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土壤貧瘠,經濟不發達,雖然實行間套復種制,但投入較少,耕作粗放,農民生活較貧困,限制了玉米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但這種特殊的地理氣候和人文生產條件決定了西南山區是我國玉米種質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
西南山區進一步發展玉米生產的主要措施包括:
擴大雜交種的種植面積。我國玉米雜交種已經佔全國玉米總面積的90%,但在西南地區只佔50%。擴大雜交種面積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技術措施。西南地區雜交種面積較少的原因之一是缺少適路品種,以往較多地引進北方雜交種,雖然有較高產量潛力,但適應性差,在貧困地區難以全面推廣應用。西南地區是我國玉米品種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全國一半以上的玉米資源來自該地區,因此,要立足本地區選育和推廣適應性強的新雜交種。這些本地雜交種不必沿用北方的模式,可以選育單交種、改良單交種、三交種、頂交種等。在貧困山區,生產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可繼續推廣改良的自由授粉品種或群體。
在高寒山區推廣地膜覆蓋或育苗移栽技術,一般可提高產量30-50%。要擴大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的間套復種面積。在雲南和廣西要擴大冬種玉米,取代一部分早稻面積,改變商品糧結構,適應市場需求。
南方丘陵玉米區
1.分區范圍
南方丘陵玉米區的分布范圍很廣,包括廣東、海南、福建、浙江、江西、台灣等省的全部,江蘇、安徽的南部,廣西、湖南、湖北的東部,是中國水稻的主產區,玉米種植面積很少,每年約1000多萬畝,佔全國3.2%,產量佔2.2% (吳景鋒)。
本區屬亞熱帶和熱帶濕潤氣候,氣溫較高,雨量豐沛,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時間長達220-360天,適合玉米生長發育的有效積溫時間在25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勻,全年日照1600-2500小時,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玉米。但本地區的氣候條件更適合種植水稻,所以玉米面積較少,而且不夠穩定。但該地區發展秋冬玉米生產的條件較好,潛力很大。
2.種植制度
本地區歷來實行多熟制,從一年兩熟到三熟或四熟制,常年都可種植玉米,但主要作為秋冬季栽培。代表性的種植方式有:
· 小麥-玉米-棉花 (江蘇)
· 小麥(或油菜)-水稻-秋玉米(浙江、湖北)
· 春玉米-晚稻(江西)
· 早稻-中稻-玉米(湖南)
· 春玉米(套種綠肥)-晚稻(廣西)
· 雙季稻-冬玉米(海南)
本區秋玉米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和湖南、廣西的部分地區,常作為三熟制的第三季作物,兼有水旱輪作的效果。冬玉米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和福建的南部地區,60年代以後發展成為玉米、高梁等旱地作物的南繁育種基地,80年代以後又逐漸成為我國反季節瓜菜生產基地。玉米在多熟制中成為固定作物,也是水旱輪作的重要成份。
本地區具有育苗移栽玉米的豐富經驗,例如浙江、江西、湖南等省秋玉米區,一般採用營養缽育苗,收獲中稻後及時移栽玉米,能顯著提高玉米產量。
3.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南方丘陵地區玉米面積比較小,能夠種植一些亞熱帶玉米品種,但冬季種植的品種要求耐低溫和較早熟,還要求抗多種病蟲害,如:莖腐病、銹病和紋枯病等。本地區種植的品種主要有:桂頂1號、掖單13、雅玉2號、掖單12、鄖單1號等。
4.生產條件分析和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措施
南方丘陵玉米區人多地少,水熱資源豐富,生產技術水平較高,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多種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但土壤質地差,紅黃壤肥力較低,土壤侵蝕嚴重。在土地利用上重水田輕旱地。在丘陵旱地上,農田水利設施較差,玉米栽培管理粗放,產量較低。當地農民和技術人員缺乏玉米種植經驗和適應品種,也限制了玉米產量水平的提高。
南方各省是商品玉米的主要消費地區,每年從北方調運或從國外進口大量玉米。許多農民不得不用稻穀飼養畜禽,很不經濟。南方發展秋冬玉米生產將緩解一部分供需矛盾,有利於建立可持續增長的農業生產結構。同時,隨著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增施肥料,擴種綠肥,提高地力,將有利於擴大秋冬玉米的生產發展。在南方發展秋冬玉米生產需要解決如下問題:
(1)開發冬閑田。南方產稻區有1.8億畝旱地利用得尚不充分,其中大約1億畝適合種植玉米。通過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復種指數,發展間作套種等可以有效地促進南方玉米生產。同時,要推廣先進的栽培技術,如合理密植,育苗移栽和利用玉米桿喂牛,然後增施肥料,改良旱地和荒坡荒灘等。
(2)擴大水旱輪作。湖南、湖北兩省改革種植制度,推廣春玉米-晚稻或早稻-夏玉米水旱輪作復種,玉米畝產可達400-500公斤,水稻畝產達500-600公斤,兩季畝產超過噸糧。廣東、江西和福建也在示範該項增產技術。
丘陵旱地推廣以玉米為主的間作套種技術。如玉米和甘薯、花生、豆類等間作套種,每畝可在原來作物基礎上增收200-250公斤玉米。
在高寒山區推廣地膜覆蓋技術。玉米可增產30-50%。
選育良種。南方缺少適應的雜交種,通常從其他地區引進的品種不能完全適應南方丘陵地區多熟制的生態要求和自然條件,抗病性也不完全適應,因此這些品種的產量潛力不能正常發揮。培育適應雜交種是南方發展秋冬玉米生產的重要措施。
增施肥料,研究和推廣當地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西北灌溉玉米區1.分區范圍和自然條件特徵
西北灌溉玉米區包括新疆的全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的河套灌區。屬大陸性乾燥氣候帶,降水稀少,種植業完全依靠融化雪水或河流灌溉系統。隨著農田灌溉面積的增加,自70年代以來玉米面積逐漸擴大,每年約1000萬畝,佔全國玉米面積的3%左右(吳景鋒, ) 。
本區無霜期一般為130-180天,日照充足,每年2600-3200小時,0℃度以上積溫3000-4100℃,10度以上有效積溫2500-2600℃。總的來說西北地區熱量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對玉米生長發育和獲得優質高產非常有利。但氣候乾燥,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因此本區種植業的特點是灌溉農業系統較發達。有些地方依靠融化雪水灌溉農田,水源可靠,因此農作物產量水平較高。
2.種植制度
主要是一年一熟春播玉米,也有少量的小麥-玉米套種。不論哪一種種植方式,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都很高。
3.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西北地區氣候比較乾燥、晝夜溫差大,病蟲害較少,產量潛力很高,但經常發生乾旱而造成減產,因此要求豐產潛力特別高、耐乾旱和抗絲黑穗病的品種,主要有:中單2號、SC704、掖單13、掖單12、和單1號和京早8號等。
4.生產條件分析和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措施
西北灌溉玉米區氣候乾燥,降水稀少,但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植物病蟲害較輕微,又有可靠的灌溉系統,因此農作物增產潛力很大。在甘肅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和寧夏河套灌區,套種玉米大面積畝產500-600公斤,新疆農墾七師曾在1103.8畝面積上創造畝產1031.8公斤
3. 以自然角度分析農產品品質好的可能原因
一個是這個地方有比較好的水土條件,也就是土地比較肥沃,然後水資源也比較豐富,另一個是有比較長的光照時間,這對於農產品的生長也是有好處的,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當地的晝夜溫差比較大,也有助於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比如蘋果,如果當地的晝夜溫差比較大,那麼蘋果就會比較甜,自然蘋果的品質也會更好。
4. 與華北平原相比,東北平原發展農業生產的優勢自然條件是
與華北平原相比,東北平原發展農業生產的優勢自然條件是:(1)東北平原是黑土,土壤更加肥沃;(2)東北平原春季氣溫回升時,有積雪融化水可以提供水源,不會發生嚴重的春旱;
5. 有關地理,常見的農作物生長的條件簡要解析,請高手幫忙。
灌溉水源,水分足、土壤肥沃
黃麻
喜高溫,緩坡溝谷果魚糧」都是屬於立體農業的.,「丘上林草丘間塘、半濕潤平原地區
林業
山地或丘陵
畜牧業
乾旱,適應性強
茶葉
喜溫好濕、半乾旱地區
漁業
湖泊或水庫
甘蔗
高溫多雨的熱帶,對土壤要求不嚴種植業
濕潤.
立體農業很廣耶、亞熱帶
小麥
耐旱耐寒耐鹽鹼、半濕潤地區
玉米
性喜暖濕
柑橘
氣候濕潤的亞熱帶
大豆
適宜於夏季高溫的溫帶地區
芝麻
喜溫怕澇
棉花
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花生
對熱量要求較高
油菜
喜涼作物,喜酸好陰
水稻
性喜溫涼,地勢低平,適應范圍廣
甜菜
氣候溫涼的中溫帶
高考主要掌握這些就ok了,水分條件較好的平原
蘋果
暖溫帶濕潤
6. 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
影響農作物生長與發育的環境條件主要有:
水分、光照、土壤、養分、溫度、空氣等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農作物才能正常生長與發育,實現優質高產。
指農業上栽培的各種植物。生物的一種。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樹木)兩大類。可食用的農作物是人類基本食物的來源之一。「人以食為天」,表達了人與食物的關系,合理的膳食搭配才能給人類帶來健康。食物的自給自足,才是一個國家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科學的科技生產技術,以及新型工業製造出來的能輔助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