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門特產是什麼
[編輯本段]地方特產 柑、桔、橙 柑、桔、橙是江門市面上主要經濟作物,著名品種有新會東甲甜橙(滑身仔),味甜,香味特濃。新全大紅柑(茶枝柑),果汁豐富,要皮色紅,是中葯中的「陳皮」,有止咳化氣的特殊功效。年桔一般在農歷年上市,寓意吉祥而受人青睞,近年推廣了新會甜桔(陽山桔),收獲期在冬至左右,個頭大,汁多,味甜,深受人們歡迎。 荔枝 江門市著名的早熟荔枝有麻園早果,在農歷三月率先上市,以其上市早,果型大,肉脆、味甜而聞名全省。此外中遲熟種有錦殼槐枝,近年來大批引進糯米糍、桂味等優良品種。 香蕉、大蕉 主要品種有香味濃郁、肉質細膩的香蕉;果肉嫩滑、食味特短甜的過山香;果型稍大,甜中帶酸的大蕉,全處皆有收獲,但以秋季收獲量最大。 西瓜 鶴山宅梧鎮的西瓜最為有名,該鎮土質適宜,農記引進優良的品種如大紅寶等無籽西瓜。又爽又甜,消暑解渴,每年夏季大量上市。 果蔗 果蔗有紫皮和青皮兩面三刀大品系,紫皮的有早熟種"三八"蔗,在農右八月收獲,稍遲熟的有"黑皮蔗",這種蔗節間短,莖粗、纖維短,吃起來特來脆。青皮蔗以「滘頭肉蔗」最負盛名,這種蔗節間長,皮青色,汁水清甜,每年從秋末到翌年清明都可上市。 粉葛 粉葛是塊根蔬菜,春季種植冬季收獲,含澱粉很多,江門人用以熬湯、做菜,提澱粉食用等。粉葛又有清涼降壓的葯用效果,右可作葯膳。其中以市區石沖、新會崖南、鶴山雲鄉等地出產的粉葛品質特別好,以其含澱粉多、纖維少,味香而甜稱著。 柿餅蒂苦 新會杜阮鎮的柿餅蒂苦爪(又稱雷公鑿),果型短,蒂部寬園、果尖似鑿子, 色綠如翡翠,肉厚脆口,一年三季種植,以秋季品質最好,出口港澳,只要亮出"杜阮秋 "的牌子,不少人慕名搶購。 金山火蒜 金山火蒜是開平市面上特產,種植在長沙、水口鎮一帶,蒜粒特園,肉肥衣薄,蒜味濃郁,每年十月種植,次年三月收獲。收獲後用火熏過,故稱火蒜。現在開平除出品原粒蒜子外,還加工製成甜酸蒜頭等產品。 鶴山紅煙 鶴山紅煙久負盛名,傳統品種是牛舌煙,又名"金英鍾",原產清遠市源潭一帶,後在鶴山推廣,這種煙葉窄長似牛舌故名"牛舌煙"。葉面平整紅致,葉肉肥厚,煙味郁香醇,是加工"生切煙絲"上乘原料。 亞佗霉姜 亞佗霉姜是新會市特產,由"大有"涼果廠生產,解放前已美名遠播。它是用生薑作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是方形粒狀,紙包成糖果型,入口辣中帶甜,松化可口,是送禮的佳品。 新會葵扇 新會特產葵扇是用蒲葵葉加工而成。新會葵扇以形狀特別端正見稱,再加上精製加工,在明代就選作貢品。現在的葵扇除一般加工扇涼用外,成品已工藝品化,在扇面上有用電烙山水圖畫,用彩色絲剌綉動物、花鳥;在扇柄上有用竹、骨、象牙等鑲嵌;扇邊有單色單邊的,也有彩色五 邊的。 榴花牌白糖 榴花牌白糖是江門甘蔗化工廠產品,江門甘化廠是1958年建成並由周恩來意理命名的,該廠生產的榴花牌白糖,以品粒均勻潔白、質地優良著稱,每年大量銷往國內外。除原糖處,該廠生產"方糖",以適應食品市場的需求。 三桁瓦菜刀 三桁瓦菜刀是江門市區的傳統產品,過去用人工鍛造,以其鋼質優良,加工工藝精湛而見稱,如今已發展成大廠,除生產各種型號菜刀外,還生產不銹鋼廚具系列等。 水口腐乳 水口腐乳是開平市水口鎮特產,歷史悠久。它是用豆腐作原料,經過發酵、加鹽、加料等工序製成。特點是酥化、鹹度適中,香味誘人,是佐餐的極好小菜,也可以作為燒菜佐料,使燒出來的菜味更加可口 劍花 鶴山雅瑤鎮清溪鄉是有名的劍花之鄉。由於劍花有清熱解暑、滋潤的作用,可鮮食,可曬干,一般用來煲豬骨湯。每年七、八月是收花季節,大量供應上市。 荷塘沖菜 荷塘沖菜是江門市荷塘鎮的著名特產,由於製作工藝獨特,鹹淡適度,味甘香甜,爽脆可口,價廉物美,大受市民歡迎,遠銷海內外。 韭黃 韭菜是江門白石管區的傳統土特產,由於韭菜 黃技術非常講究,生產出的韭菜鮮嫩金黃,每次上市都成搶手貨,大受消費者歡迎。 馬崗鵝 馬崗鵝是開平馬崗有名的土特產,已有百多年的飼養史。馬崗 早熟易養,肉質鮮嫩,個體重達10多斤。 禾蟲 不管你離家鄉多久,一到 ,大概都沒有忘記兩樣家鄉菜--禾蟲與田螺吧。 禾蟲雖小,口口是肉,含有豐富蛋白質,而且風味奇特,清香鮮美,嫩滑可口,實是飲酒、吃飯一道好菜。它還有滋陰、健脾、暖身、去濕之功效。 禾蟲產於珠江三角洲,新會、台山兩縣南部的圍田區產量最多,禾蟲每年只有五、八有份才出現幾次,一般在紅雲細雨,天氣變化異常的情況下,加上逢水頭起(農歷初一、十五漲潮高峰期)為多,一旦出現,密密麻麻,漂浮在河涌水面上。這時,撈禾蟲的人真是撈之不盡,一個小時左右,用會起或用籠裝,可獲二、三百斤,用斗撈的也有十數斤之多,隨著潮水的高漲,禾蟲逐漸消失無影無蹤,只好望河而嘆!有撈禾蟲經驗的人,掌握禾蟲出現的時機、地點,撈具好,加上眼利手快,就撈得多。禾蟲 身於鹹淡水交界處稻田的表土層里,以腐爛的禾根為食。其形體像小蜈蚣,長約三十至四十厘米。人們常說,蜈蚣的腳最多,可是禾蟲和腳比蜈蚣的腳還要多,更有趣的是禾蟲身上可隨時交替變換著紅、黃、綠、藍、紫的顏色,並且十分鮮明。把它煮熟,就成純是蛋黃顏色。禾蟲蒸、炒、煲、燉 ,樣樣皆宜,蒸禾蟲加上姜、蔥、油、鹽 ,放在飯鍋里蒸即可。炒和煲則要加上豬腩、粉絲之類的配料,不過比蒸好吃得多, 是將禾蟲燉熟,用炭炕乾,味道甜中帶香。還有咸禾蟲,每年禾蟲造,家家戶戶都賣幾十斤,多的百餘斤,用鹽 了,吃時加點油、蔥、姜蒸熟即可, 因此,過去吃禾蟲,特別是咸禾蟲,中算是窮佬菜。 田螺味道也很鮮美。過去水田田螺很多,拾半天就可以滿載而歸。回來以後,敲去田螺尾 ,用蒜子、豆豉、紫蘇拌勻炒熟,約幾個老朋,圍坐在一起,喝美酒, 螺,談笑風生,確是一樂也。 禾蟲和田螺,過支難登大雅之堂,酒家賓館沒有這兩道菜來招待賓客,只是窮等人家招待親友時才有,主人很抱歉的說:"沒有菜食,只得禾蟲 菜,不好意思。"而今世道變了,也許是禾蟲、田螺不那麼容易拾到,物罕為貴,現在大賓館也有這兩道菜了,而且價目錢不便宜。以往的窮佬菜,而今是宴請賓客的上菜了。 瀨粉 中秋佳節,恩平縣北部地區以瀨粉為主食。瀨粉,吃來易,做來難。從選料到製作,工序頗為復雜,而且必須合數戶之人力始能製作,先是選用質量較好的十月米,舂粉曬干備用,製作時,將水煮沸,放進米粉煮熟(米粉與水之比例因粉質不同而異,一般以使米粉濕透為宜),拌以生粉,用力搓勻, 成柱狀的粉團,搓好的粉團,以手指按之,按處下陷而四周不現裂痕,放手後隨即彈起復回原狀的為合格。合格粉團製作的粉條,無繼粉,入口軟、紉、爽、滑。不各格者,入口硬、澀、糊,失去瀨粉的獨特風味。 故搓粉,是關鍵的工序。待水煮沸後,將粉槽架於鍋上,兩頭墊以長凳,把搓好的粉團置於槽孔,塞上木塞,然後將木杠一端穿入粉槽和榨孔中,一端數人用力往下擠逼,粉條便從槽底部的小孔鑽出,下至鍋里。煮熟後撈起,放入冷水中沖洗干凈撈起。吃時再用開水湯過,兌過上湯,就成獨具一格炎之瀨粉了,如兌入白糖燒酒,則又另外一種風味。 近處來,一部分人利用柴油機的發舊汽缸改裝粉槽 ,活塞上螺絲,只用一人操作,比舊粉槽省工。人世間們要吃瀨粉,不再像以前那樣與師動眾了。 鎮濠泥雞 開增縣水口鎮聯竹鄉鎮濠、茂竹兩村製作泥雞玩具,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每到農歷年關,來自鶴山、台山、恩平、新會等地的商販們便駕車來采購泥雞,作年貨銷售。泥雞外形古樸,價格便宜,深受人們的喜愛。大年初一是雞日,大量泥雞上市,一時泥雞啼聲四起,真有"一唱雄雞天下白"的情趣,給人們帶來喜悅與歡樂。 泥雞在鎮濠、茂竹兩村,有一段傳說:某財主僱用一小長工,是個孤兒。孤兒養了一隻小公雞,人雞相伴,形影不離。一次,孤兒不小心把兩半斗黑豆、黃豆混雜了,財主限他一個早上要揀開來。孤兒正在發愁,只見小公雞喔喔地叫喚,全村的雞都聚攏來了,公雞揀黑豆,母雞揀黃豆,不消一個時辰,孤兒便揀好了。又有一次,一夥強盜密謀洗劫村子,派出匪徒扮成奄雞佬潛入村中作內應,約定三更時發出雞叫聲為號,外攻內應。誰料頭更剛過,躲在財主後院的"奄雞佬"驚動了小公雞,小公雞引勁長啼,霎時間滿村公雞啼叫響應。"奄雞佬"連忙掐死小公雞,點燃草堆。 孤兒聽互雞叫出來,便大呼捉賊。此時夜末深,人末睡,聽互喊聲紛紛趕來,把"奄雞佬"當聲捉獲。村外的匪徒聽到人聲鼎沸,知道計謀暴露,急忙撤走。後來"奄雞佬"供出真情,村人驚嘆不已,把小公雞厚葬了。孤兒用泥搓成小公雞,寄託哀思。村人見了,也紛紛搓起泥雞來,來互相比較、爭勝,代代相傳,幾經改進,越做越精巧。用手推咯咯地叫,用口吹喔喔地啼。流傳到外地,人見人愛,生意人爭著前來收賣、定購,製作泥雞便逐漸成了兩村的傳統工藝副業。 製作泥雞,春天挖泥,用木槌搗煉後,放進錫模壓成雞頭、雞尾兩部分,曬干備用。 雞頭部分有一橫膜,中有小孔,留來插哨。閑時制竹哨,把小籬竹裁成幾分長一截,在一頭斜削一刀,插進一小塊葉片,吹響即成。入冬時插哨,即把竹哨插進雞頭橫模,再用牛皮紙把雞頭和雞尾連接起來,著色塗油,便成成品。泥雞頭部下前方有一小孔,尾部左側也有一小孔。用嘴對尾部小孔一吹,泥雞便引勁啼唱,形狀與聲音和真雞異。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小孔頻頻抖動,便會發出如母雞生蛋下窩時的咯咯聲。工藝之巧,令人贊嘆。難怪華僑、港澳同胞也愛捎幾只出去,作家鄉特產饋贈親友。
麻煩採納,謝謝!
② 新會陳皮產地哪裡最好
新會陳皮產地廣東最好。
新會陳皮是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新會區所種植出產的陳皮。新會陳皮的產地很講究,它只能在新會地區種植,如果把它移植到新會之外的其它地方種植的新會柑,其出產的陳皮也不能稱為新會陳皮。因為新會陳皮屬於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新會之所以能產出好陳皮的基礎,是跟新會的氣候、水土和品種有關。
從大的方面來說,新會是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光照、熱量和雨水都很充沛,雖然是柑桔生長的相對高溫區,但在充足的溫濕條件,卻非常利於新會陳皮形成片張較大、適當皮厚、油胞粒大、油室飽滿和芳香濃郁的質量特色。
還有,新會屬微丘平原區,北有圭峰山脈、東有牛牯嶺山脈、南有古兜山脈,這三山環繞而形成獨特的「濕盆地」小氣候,與季風氣候結合,也形成顯著濕熱、濕冷季節變化。這些都使得新會陳皮在種植和陳化上有區別於其他地方。
③ 江門特產有哪些呢
江門特產有:
一、恩平燒餅
恩平燒餅是廣東江門的傳統名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起源於明朝,其製作工藝十分精細,選用糯米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的製作方法製作而成,所製作出來的燒餅散發著糯米的清香,還有強身健體、益氣養血、溫補脾胃、祛困解乏等功效。
④ 廣東省江門市有什麼特產
1、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是新會所產的大紅柑的乾果皮。由於它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享有盛譽。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
2、新會大紅柑
學名茶枝柑,是新會著名土特產。其品質獨特,在明清就風行各地,並被列為「貢品」,年年進貢。 據記載,新會大紅柑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過長期選育,自成品系,分大種油身、細種油身、大蒂、高篤4個品種。其果實扁圓,油身而有光澤,皮色在成熟過程中由青轉紅,「冬至」前後呈大紅。
3、杜阮大頂涼瓜
杜阮大頂涼瓜(又名苦瓜)始種於杜阮一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由於杜阮一帶多為沙質土壤,十分適宜種植涼瓜,且瓜型也有別於其他地方,當地人稱之為大頂瓜或「柿餅蒂」。特點是瓜型肥大,形似木瓜,平頂粒粗,肉厚色綠,味微苦而甘,爽脆無渣,質優型美著稱,是其他產地的涼瓜是無可比擬的。
4、恩平簕菜
恩平簕菜原本是生長在山溝里的一種野菜,因其獨特的口感和葯用養生價值被恩平人搬上了餐桌,並繼而發展出了簕菜茶、簕菜沐浴露等多種加工產品,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5、鶴山紅茶
鶴山人種茶始於宋代,茶葉以其條索緊細,成色油潤,湯色鮮亮,清香味濃,滋味甘滑,消熱消滯而著稱。鶴山紅茶具有生產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等特點,符合地理標志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的要求。
⑤ 江門特產,開平特產有哪些
荷塘沖菜是江門市荷塘鎮的著名特產,由於製作工藝獨特,鹹淡適度,味甘香甜,爽脆可口,價廉物美,廣受市民歡迎,遠銷海內外。
外海花生餅是外海歷史悠久的小食之一,馳名江門五邑地區,是使用傳統製作方法,用精選的花生、優質的白砂糖精製而成,在常溫下可保質約十天。它入口松化、香甜適中、食後齒夾留香。可隨意吃,也可作煎糯米薄餅、湯圓餡,令人回味無窮,作茶藝小食更佳。是饋贈親友、團圓喜慶的最佳食品。
禮樂臘味天下聞名,產品遍全球。1984年,由禮樂師傅主制的臘腸,在全國肉製品評比會上,拿了一個金牌獎和一個銀牌獎。
三江牛耳殼,江門僑鄉特色小吃。牛耳仔產品特點:使用奶油和南乳調味,牛耳仔有點咸有點甜,薄薄的,酥脆味讓人回味無窮,一片接一片的吃不停手,是老少咸宜的茶飯後小點心。
⑥ 江門特產是什麼呢
江門特產是:
1、新會大紅柑
學名茶枝柑,是新會著名土特產。據記述,新會大紅柑已有600多年的種植歷史。歷經長期性培育,別有品種,茶枝柑、圈枝柑、嫁枝柑、原枝柑4個品種。其果實扁圓,油身然而有光澤度,沁色在成熟過程中由青轉紅,「冬至」前後呈大紅色。
⑦ 江門有什麼特產
【導語】:江門特產有很多,像什麼新會的陳皮、葵扇、亞佗霉姜、蟲草,台山的咸魚、蚝、雞爪芋、涼粉,開平的馬岡鵝、金山火蒜、水口腐乳、鎮濠泥雞,鶴山的紅煙、茶山素馨花、古勞銀針、劍花,恩平的瀨粉、奇石、恩平燒餅、簕菜茶,還有江門市區的蓮花牌白糖、三桁瓦菜刀、荷塘頭菜等等。 江門特產有很多,像什麼新會的陳皮、葵扇、亞佗霉姜、蟲草,台山的咸魚、蚝、雞爪芋、涼粉,開平的馬岡鵝、金山火蒜、水口腐乳、鎮濠泥雞,鶴山的紅煙、茶山素馨花、古勞銀針、劍花,恩平的瀨粉、奇石、恩平燒餅、簕菜茶,還有江門市區的蓮花牌白糖、三桁瓦菜刀、荷塘頭菜等等。 亞佗霉姜 亞佗霉姜是新會市特產,由"大有"涼果廠生產,解放前已美名遠播。它是用生薑作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是方形粒狀,紙包成糖果型,入口辣中帶甜,松化可口,是送禮的佳品。 新會葵扇 新會特產葵扇是用蒲葵葉加工而成。新會葵扇以形狀特別端正見稱,再加上精製加工,在明代就選作貢品。現在的葵扇除一般加工扇涼用外,成品已工藝品化,在扇面上有用電烙山水圖畫,用彩色絲剌綉動物、花鳥;在扇柄上有用竹、骨、象牙等鑲嵌;扇邊有單色單邊的,也有彩色五邊的。 陂頭桂味荔枝 陂頭桂味荔枝產於馬岡鎮陂頭嘴村,為加拿大華僑吳文璽於1915年由增 城移植。特點為果肉厚脆,有桂花香味,近果肩有墨綠色斑塊,故稱為鴨頭綠桂味。不少華僑,港、澳同胞都喜好組團到陂頭嘴啖荔枝,陂頭嘴桂味荔枝在省、港、澳一帶均享有盛名。
⑧ 江門的特產
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特指用新會柑果皮經在新會境內曬制和貯存陳化的干品,是「廣陳皮」正品。是新會傳統土特名產。歷史上曾經有過栽培面積近10萬畝,初級產品產量超5000噸的高峰。種植面積近1萬畝,初級產品產量約1000噸。
新會冬蟲草
蟲草是一種葯食同源的傳統珍稀補品,新會及周邊已形成較大規模的蟲草子實體生產基地,年產蟲草子實體約27噸。
荔枝
江門市著名的早熟荔枝有麻園早果,在農歷三月率先上市,以其上市早,果型大,肉脆、味甜而聞名全省。此外中遲熟種有錦殼槐枝,大批引進糯米糍、桂味等優良品種。
杜阮涼瓜
蓬江區杜阮鎮的杜阮涼瓜(又稱雷公鑿),果型短,蒂部寬園、果尖似鑿子,色綠如翡翠,肉厚脆口,一年三季種植,以秋季品質最好。
金山火蒜
金山火蒜是開平特產,種植在開平長沙、水口鎮一帶,蒜粒特園,肉肥衣薄,蒜味濃郁,每年十月種植,次年三月收獲。收獲後用火熏過,故稱火蒜。開平除出品原粒蒜子外,還加工製成甜酸蒜頭等產品。
鶴山紅煙
鶴山紅煙久負盛名,傳統品種是牛舌煙,又名金英鍾,原產清遠市源潭一帶,後在鶴山推廣,這種煙葉窄長似牛舌故名牛舌煙。葉面平整紅致,葉肉肥厚,煙味郁香醇,是加工生切煙絲上乘原料。
新會葵扇
新會葵扇是用蒲葵葉加工而成。新會葵扇以形狀特別端正見稱,再加上精製加工,在明代就被選作貢品。在的葵扇除一般加工扇涼用外,成品已工藝品化,在扇面上有用電烙山水圖畫,用彩色絲剌綉動物、花鳥;在扇柄上有用竹、骨、象牙等鑲嵌;扇邊有單色單邊的,也有彩色五邊的。
外海花生餅
外海花生餅是外海歷史悠久的小食之一,馳名江門五邑地區,是使用傳統製作方法,用精選的花生、優質的白砂糖精製而成。絕對不含防腐劑和色素,是健康的綠色食物,在常溫下可保質約十天。它入口松化、香甜適中、食後齒夾留香。可隨意吃,也可作煎糯米薄餅、湯圓餡,令人回味無窮,作茶藝小食更佳。是饋贈親友、團圓喜慶的最佳食品。
榴花牌白糖
榴花牌白糖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以顆粒均勻潔白、質地優良著稱。
三桁瓦菜刀
三桁瓦菜刀是江門市區的傳統產品,過去用人工鍛造,以其鋼質優良,加工工藝精湛而見稱,如今已發展成大廠,除生產各種型號菜刀外,還生產不銹鋼廚具系列等。
水口腐乳
水口腐乳是開平市水口鎮特產,歷史悠久。它是用豆腐作原料,經過發酵、加鹽、加料等工序製成。特點是酥化、鹹度適中,香味誘人,是佐餐的極好小菜,也可以作為燒菜佐料,使燒出來的菜味更加可口。
劍花
鶴山雅瑤鎮清溪鄉是有名的劍花之鄉。由於劍花有清熱解暑、滋潤的作用,可鮮食,可曬干,一般用來煲豬骨湯。每年七、八月是收花季節,大量供應上市。
荷塘沖菜
荷塘沖菜是江門市荷塘鎮的著名特產,由於製作工藝獨特,鹹淡適度,味甘香甜,爽脆可口,價廉物美,廣受市民歡迎,遠銷海內外。
白石韭黃
白石韭菜是江門白石的傳統土特產,由於種植韭菜、韭黃的技術非常講究,生產出的韭菜鮮嫩金黃,每次上市都成搶手貨,廣受消費者歡迎。
開平馬岡鵝
馬岡鵝是開平馬崗有名的土特產,已有百多年的飼養史。馬崗鵝早熟易養,肉質鮮嫩,個體重達10多斤。
恩平瀨粉
恩平市北部地區以瀨粉為主食。瀨粉,吃來易,做來難。從選料到製作,工序頗為復雜,而且必須合數戶之人力始能製作。合格粉團製作的粉條,無繼粉,入口軟、紉、爽、滑。不合格者,入口硬、澀、糊,失去瀨粉的獨特風味。
鎮濠泥雞
主要在開平市水口鎮聯竹鄉鎮濠、茂竹兩村製作泥雞。每到農歷年關,來自鶴山、台山、恩平、新會等地的商販們便駕車來采購泥雞,作年貨銷售。
古井燒鵝
古井燒鵝是新會的馳名特產,具有皮脆汁美、肉香甘甜的特點,深受食客喜愛。據說,古井燒鵝是用南宋宮廷秘方製作的。
上南燒肉
鶴山市個有著古老文化的城市,其中上南村的燒肉就有著悠久歷史,上南村燒制豬肉的商家僅存3家,豬選擇的是本地土養的1年豬。很多本地及南海,番禺,順德等吃客趕大早來到村裡的市場搶購。
⑨ 江門特產有哪些
熱心網友
「五邑八寶」是江門市旅遊局去年評選出來的,集中了僑鄉最好的土特產,有新會陳皮、外海面、古勞面豉、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鶴山桔普茶、荷塘頭菜等八個品種。「五邑八寶」在包裝上也十分精美,上面還有五邑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介紹。「五邑八寶」約168元/盒,雖然相對單件的土特產來說價錢較貴,但因為其品種齊全,僑鄉特色明顯,在市場上深受廣大市民和外地客人的歡迎。
開平廣合腐乳
開平廣合腐乳採用優質黃豆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種傳統輔料腌制而成,既是家庭佐餐佳品,也是茶樓、酒家、飯店烹調的絕好配料,具有色澤金黃、鹹淡適口、鮮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點。產品曾多次獲國家金獎,遍銷全國各地,並出口至美國、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聞名國內外的開平水口鎮廣合腐乳,至今已呢114年歷史,曾是老一輩華僑最愛帶到國外的食品之一。1995年,廣合腐乳產銷量全國最高而入選1949-1995年中華之最榮譽大典。
台山海中玉牌純蝦醬
海中玉牌蝦醬先用海域優質鮮銀蝦為原料,引進香港現代設備和技術,結合(羅氏)家族傳統手工秘制而成。產品色香味美,香滑淡口,以其風味獨特、價廉物美而聞名遐邇,遠銷北京、天津、太原、青島,甚至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鶴山東古牌古勞面鼓
「東古牌古勞面鼓」,遠銷美國、加拿大、東南亞及港澳等地。位於西江河畔的鶴山市古勞鎮,是個風景秀美的水鄉,水鄉孕育了一個飄香百年的老字型大小古勞面鼓。古勞面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現在這個「老字型大小」已由一家民間作坊逐漸發展壯大而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調味品生產企業,年銷售額9600多萬元,產品已走向亞洲,並將飄香歐美。
鶴山金馬牌陳年桔普茶
鶴山金馬牌陳年桔普茶將有著「千年人參、百年陳皮」之美譽的新會柑桔皮與被譽為茶中減肥之冠的陳年普洱經過特殊工藝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桔普茶集合了普洱與新會陳皮的特殊功效。普洱茶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治動脈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壓、抗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減輕煙煤毒、減輕重金屬毒、抗輻射、興奮中樞神經、利尿、防齲齒、明目、助消化、抗毒、滅菌、預防便秘、解酒及其他功效;而新會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肝潤肺、消積化滯、健胃止咳、宜通五臟、療酒病等功效,其皮中的胡蘿卜,維生素C、維生素P比果肉的含量還高。
新會宗華牌陳皮
新會陳皮是新會大紅柑的乾果皮,享譽海內外。新會大紅柑(學名枝柑),是新會著名土特產。因其品質獨特,早在明清以前就已蠻聲遐邇,並被列為「貢品」,行銷國內外。大紅柑果的果皮就是新會的著名特產陳皮。由於它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離有盛譽。早在宋代 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行銷全國和南洋、美洲等地區。
江門黎記外海面
黎記外海面以其製作精細和獨特的風味而遠近馳名,歷經數百年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廣東人吃面條的歷史據說在宋代已經開始了。廣東人一向追求食品的細膩和口感的鮮美,要求製作精細,而江門市外海鎮生產的外海面就以其入口軟、韌、爽、滑等特點,歷經數百年仍流傳至今,遠近馳名。
開平天然牌金山火蒜
天然牌金山火蒜是開平市著名的土特產,十八世界引入沙區金山帶種植。為了方便運輸和儲存,當地人用炭火將收獲的蒜頭進行煙熏處理,致使蒜頭的表皮形成棕黑色,俗稱火蒜,又因其產地在金山一帶,故名「金山火蒜」。金山火蒜生長期短,較同類蒜頭早一個月收獲,而且柄細頭大,蒜子顆粒分明,肉飽滿,肉質淡黃帶白,蒜素含量大,味香辛辣,油質濃。
經煙熏處理後蒜衣棕黑色,含水量低,耐儲藏,方便包裝運輸。金山火蒜除了是家庭烹飪的必備配料外,其葯用價值也很高:它是細菌的「天敵」,所含大蒜素被譽為天然廣譜抗茵素和防癌的「衛士」,又是降脂的「良葯」,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江門昌興牌荷塘沖菜
沖菜又名大頭菜,因主產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故稱「荷塘沖菜」。其栽培歷史已有200多年,是傳統出口商品之一,銷售遠至港澳、南洋、舊金山等地。昌興牌荷塘沖菜,頭大,葉窄長,纖維少,經腌制後呈金黃色,脆嫩甘香,咸中帶甜,味鮮獨特,是一種佐膳佳品。現在,荷塘大頭菜的腌制工藝不斷創新,各式沖菜製品各具有特色,成為海外僑胞喜愛的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