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華為公司的凈利潤率有多高
毛利率是毛利與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與收入相對應的營業成本之間的差額。
凈利潤=毛利-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
因此公司毛利率高 凈利潤很低是由於公司期間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高造成的。
⑵ 2022預計未來5年華為手機會越來越便宜嗎
會
華為的產品價格確實一直在往上增加,從開始兩千多塊錢起步,到今天賣到六千多,還有一萬多的機器。當然成本也在上升,華為的研發投入非常巨大。手機行業的毛利率非常低,由於華為在技術創新上的巨大投入,造成產品的成本也高,但是相比其它同價格區間,八九千的產品,華為的價格優勢由非常明顯,無論是續航、拍照還是快充,都領先對手一大截。
⑶ 華為中興年報數據比較也不知道中興能不能多向華為學習學習求解答
公司2013 年4 月10 日發布2012 年年報。華為公司2012 年實現銷售收入2202 億元,同比增長16%,實現凈利潤154 億元,同比增長32%。
華為、中興年度報表數據對比——中興改善空間較大
收入方面:華為公司海外收入佔比更高,達到66.59%(中興公司為53.03%);華為公司通信設備產品收入佔比為78.03%,中興公司為69.32%,造成以上差別的主要原因是華為公司布局海外市場更早,品牌知名度更高。
毛利率方面:華為公司和中興公司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9.8%和23.9%,主要原因是華為公司技術實力較強和中興公司處於拓展期導致低毛利率訂單較多。
費用率方面: 華為公司的研發/ 銷售管理/
財務費用率分別為13.7%/17.7%/0.74%,而中興為10.48%/15.98%/2.77%,差別主要原因為:1、中興公司受制業績壓力,控制研發及銷售管理費用支出;2、華為公司每年向員工增發,融資成本遠低於中興公司。
子公司控股及人員精簡提升運營效率
通過對比華為公司和中興公司的財務報表,我們發現造成兩家公司業績差別較大的主要原因是兩家公司機制不同導致運營效率不同進而影響各項財務指標。華為公司的子公司持股比例都是100%,而中興公司對子公司持股比例較低,導致某些子公司目標不明確,無法平衡上市公司跟少數股東的利益。但是我們欣喜的看到中興公司已經在2012
年開始大幅提升對子公司的持股比例,解決以上矛盾以提升運營效率。此外,中興公司還通過精簡人員進一步提升效率以達到控制費用的目的。
給予中興通訊「買入」評級
基於以上數據對比,我們認為中興通訊改善空間巨大。只要在公司治理方面持續提高子公司持股比例,達到子公司與上市公司利益一致目的,另外提升銷售人員和生產人員效率,我們預計公司各項財務指標將會持續改善。此外公司所處行業重回投資景氣周期,市場競爭將有所緩和。考慮到所處行業景氣程度回升及公司自身管理改善等因素,我們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給予公司「買入」評級。
⑷ 華為2021年實現凈利潤1137億元,華為是怎麼做到的
華為2021年實現凈利潤1137億元,華為是怎麼做到的?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華為在2019完成了全世界銷售額6,368億人民幣RMB,這一銷售額的的確確是十分高的,但在2020年的情況下,華為的銷售額很有可能乃至會更高一些,這早已比同行業高於了十分多了,而這一凈利潤也同比增加75.9%,負債率減少到57.8%的水準,總而言之在華為的會計發布會之中,孟晚舟對華為財務報表的這一講解好像證實在2021年華為公司依然是穩定運轉的。盡管市場份額降了許多,可是比同行業或是極強的,也期待華為公司可以迅速的提升技術性的短板,攻佔更高的市場份額。
⑸ 華為公司利率的變化趨勢和原因
利率呈上漲趨勢。
主要原因如下:
一、賣掉榮耀,這里拿到了574億多。
二、2021年的產品利潤率提升了,銷售毛利率從上一年的3百分之三十六點七提升到了百分之四十八點三了。
三、銷售和管理費用少了92.7億左右。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
由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總部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為適應信息行業正在發生的革命性變化,華為做出面向客戶的戰略調整。
華為的創新從電信運營商網路向企業業務、消費者領域延伸,協同發展雲管端業務,積極提供大容量和智能化的信息管道、豐富多彩的智能終端以及新一代業務平台和應用,給世界帶來高效、綠色、創新的信息化應用和體驗。
⑹ 華為的供應商有100萬嗎
華為大陸供應商全解析(太詳細了,強烈建議收藏)
薛說破
2019-05-21
訂閱
有個朋友,做一種很偏門的工控機業務,這種設備全省就那麼幾個客戶大規模采購。
有天閑聊,他說不能漲價很苦惱,利潤微薄如同雞肋,還不如轉型做別的。
表哥建議朋友,試著跟最大的那個客戶說以後不做了。
朋友很吃驚的說,他差不多佔我三分之一銷量,那豈不更做不著了?朋友認真的想了想,就去試了試。
後來告訴我,順利漲價了!
當你對最大的客戶說不做的時候,大多不是因為真的不想做,而是想漲價。只要是雙方都能接受的程度,就能談攏。
上一組數據:
2018年全球半導體晶元市場總量是4784億美元(總銷售額),其中中國(大陸)、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為半導體晶元(集成電路)的最主要消費市場。
2018年中國(大陸)境內的半導體晶元總銷售額高達1584億美元,同比增長20%,並且約為全球總消費量的33.1%,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單一消費市場。
其中,2018年,華為的晶元采購金額是210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買家,佔全球銷量的4.4%,從這個角度講,華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晶元分銷商之一。
2018年11月,華為在深圳舉行了核心供應商大會,邀請了150家供應鏈企業到場,並對92家供應商進行了表彰,在所有獲獎供應商企業中,美國公司多達33家,其中英特爾、NXP是連續十年的金牌供應商,大陸公司共有25家,日本公司有11家。
在大陸的25家供應商中,上市公司超過15家,除了物流類合作夥伴(順豐)外主要有以下幾類:
從事手機組裝的企業:比亞迪;
生產PCB板的企業:生益科技、滬電股份、深南電路(基站PCB);
生產線纜、光纖的企業:中利集團、長飛光纖、亨通光電;
生產光模塊的企業:光迅科技、華工科技;
生產顯示面板的企業:京東方、深天馬;
生產連接件和其他模塊的企業:立訊精密(連接件)、歌爾股份(聲學)、藍思科技(前後蓋及攝像頭),歐菲光(攝像頭、屏下指紋)。
記全了嗎?
一、手機組裝商:你不知道的比亞迪
你以為比亞迪只是一家汽車廠?
其實,它還有另外的身份:僅次於富士康的最大手機組裝廠之一。手機組裝業務年營收規模超過422億,堪比中型上市公司,其中最大的客戶就是華為。
3月27日晚間,比亞迪發布2018年年報,實現收入約人民幣130,055百萬元,同比增22.79%,其中汽車及相關產品業務的收入約為人民幣76,007百萬元,同比上升34.23%;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的收入約人民幣42,230百萬元,同比上升4.34%;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的收入約為人民幣8,950百萬元,同比上升2.09%。
三項業務占集團總收入的比例分別58.44%、32.47%和6.88%。年內,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約為人民幣52,422百萬元,同比增長34.21%,占集團收入比例進一步提升至40.31%。
公司營收持續穩健上升,但是凈利潤在補貼提高的情況下,仍有較大幅的下滑。
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毛利下降了,據公司年報,2018年,公司的毛利率為16.4%,較上年同期下降了2.61個百分點。2018年,公司的凈利率僅為2.73%。
從營收構成看,公司核心業務包括三大部分,二次充電電池、汽車和手機部件組裝。比亞迪給人的印象是一家汽車製造廠商,而實際上,公司還是一家電池廠(老本行)和手機組裝廠(小號的富士康)。
最近一直有傳聞,比亞迪將剝離電池業務單獨上市。
從比亞迪的年報數據看,電池業務並不怎麼樣,2018年共實現收入89.5億元,占總收入的6.9%。毛利方面,電池業務貢獻毛利8.47億元,占總毛利的4%。比亞迪電池業務的收入,已經連續第二年同比下滑。
而實際上,比亞迪的電池業務是被低估了的。因為公司的電池產品主要供應自家人,報表上的89.5億的銷售收入其實是抵消後的純銷售,內部銷售166.1億元。
比亞迪電池,是國內僅次於寧德時代的第二大電池廠商,2018年電池業務的收入高達255.56億元。
2018年的比亞迪,受到新能源退補和燃油車行業萎靡雙重擠壓,砥礪前行。
二、PCB板的毛利率:生益科技、滬電股份、深南電路
因為玩了一段時間的arino,表哥自己沒少焊過板子,略微了解PCB板這個行業,這是個看起來高科技的低附加值產業。
一塊板子的加工費可能只有幾分錢。
而這個行業大體又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一種是基站等通信行業產品。由於後者的進入門檻略高,所以毛利率也就高一些。
有次參加華為大學博後的講座,課後博後送給表哥一本華為內部出版的書,介紹華為的供應商戰略。任總提出,要給供應商留足利潤,這樣才能健康發展。
所以給這幾家PCB板公司的毛利率都能達到23%左右,在這個相對低附加值的行業,實屬高毛利了。
滬電股份
滬電股份的2018年業績非常亮眼,主要為華為生產基站等產品的PCB板。
由於5G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沒有全面開展,2018年本來是運營商投資較少的年份,都能取得佳績,所以公司的未來充滿了太多想像力。
除了華為,其實滬電股份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客戶,那就是思科,思科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產品供應商之一,是華為在通信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
都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滬電股份則是放在了兩個金籃子里。
據2019年一季報,公司通訊市場板業務一季度營收約9.70億元,同比提升約25~30%,毛利率27.50%,同比提升超5個百分點。嘖嘖。
深南電路
成立於1984年的深南電路,是一家2017年新上市的老革命,如今是PCB的領軍企業之一。據2018年Prismark一季度報告顯示,深南電路位列全球PCB企業第21名。
據2018年年報,PCB產品結構優化抵消南通廠產能爬坡的不利影響,毛利率同比提高0.71個百分點。封裝基板營收同比增長25.52%,毛利率29.69%,同比提升3.5個百分點,主要受益於指紋類及射頻模塊類產品快速增長及佔比提升。通信領域產品需求增長助力電子裝聯營收同比增長27.08%。
4月7日,公司發布一季報,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63億元,同比增長46.39%,實現歸母凈利潤1.87億元,同比增長59.54%。漲勢喜人。
生益科技
和另兩個同行不同的是,生益科技主要生產手機用的PCB板。2018年的手機行業,廝殺比較慘烈,帶頭大哥蘋果都沒守住陣地,所以整個手機產業鏈不受影響的公司不多見。
雖然毛利尚可,但公司的財務費用、研發費用開支較大,拉低了凈利潤增幅,導致業績有所下滑。
不過,PCB的技術是相通的,公司的PCB板在5G即將開啟的元年,還是充滿期待吧。
三、要有光,光線光纜供應商:中利集團、長飛光纖、亨通光電
華為是靠通信行業起家的,所以通信行業是華為的基礎。而通信行業高速傳播的介質,源自於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諾貝爾獎獲得者高錕的發明:光纖。
可以說,沒有光纖就沒有現代化的通信產業。
A股上市公司中,從事光纖業務的主要三家廠商。
亨通光電最近亨通光電不太光彩,被爆財務造假。
5月13日,亨通光電開盤股價直接一字跌停,收盤價16.23元/股,封單55.6萬手。
當晚,亨通光電發布澄清公告,聲稱部分媒體發布名為《亨通光電33億預付款與集團69億其他應收款之謎》的文章相關內容為不實報道。
這篇文章說了啥?沖擊力這么強?
主要有三點:
一是,亨通集團其他應收款對象與亨通光電的定增對象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二是,貿易毛利率難以覆蓋資金成本,公司資金需求強烈的情況下,亨通光電仍預付大額款項給凱樂科技(600260);
三是,募投項目的投資強度和開發目標未能夠達到計劃,有所放緩。
表哥深挖了一下凱樂科技,發現二者眉來眼去非常曖昧,關系不一般。存在實質性的關聯方利益輸送的嫌疑。同時,亨通光電大股東的股權質押率也有點高,接近70%。
但是,除此之外,亨通光電的核心業務還是沒問題的,依舊是光線領域的王者,也是各大運營商的最大合作夥伴之一。
希望大股東能洗心革面,全心全意經營好企業,而不是靠歪門邪道資本運作去割韭菜。
長飛光纖高錕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到訪武漢郵科院,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光纖通信技術非常贊賞,在現場為他介紹的是如今的中科院院士趙梓森。
趙梓森參與創建了長飛光纖,如今已經是全球光纖巨頭。
公司於2018年7月上市,據招股書,2016 年底,長飛公司光纖預制棒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為 22.5%,光纖全球市場佔有率為 17.3%,光纜全球市場佔有率為 14.9%。
公司上市後第一年的成績單尚可,2018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13.60億元,同比增長9.59%;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4.89億元,同比增長17.4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4.61億元,同比增長18.28%。
中利集團雖然是華為的優秀供應商,但中利集團的核心業務卻不是給華為生產光纜,而是光伏相關業務。一半營收來自光伏組件和電站,所以公司的盈利模式也就迎刃而解:政府補貼。
作為華為最缺錢的供應商,由於從事光伏行業,中利集團常年依靠政府補貼扭虧,2018年才實現了現金流基本為正數,可謂日子過得艱辛。
據剛發布的2019年一季報,公司一季度虧損。
四、光速時代依賴於光模塊:光迅科技、華工科技
十幾年前,10M、100M的路由器交換機很常見,如今家庭都已經普及了千兆路由器。數字的提升意味著網速的倍增,背後是誰在默默付出?
光模塊。
我們用的是電腦,各種光纖網線里跑的卻是光信號,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讓電腦(伺服器、交換機各種設備)識別的模塊,就是光模塊。
所以,5G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更高速度的到來,交換機伺服器等各種設備里的光模塊,又要升級了。
光迅科技
公司同時發布了2018 年報及 2019 年一季報。 2018 年實現營業收入 49.3 億元,同比增長 8.3%,歸母凈利潤 3.3 億元,同比下滑 0.5%。 2019 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12.2 億元,同比增長 0.99%,歸母凈利潤 0.64 億元,同比下滑 17.8%,扣非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12.4%。
作為全球排名第四,大客戶為谷歌、微軟等大牌企業的公司,2018年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換代空檔期,中低端產品價格競爭激烈,而 400G、 5G、 10G PON 等高端產品尚未放量。
2019年的5G啟動後,應該會有好轉。
華工科技從營收構成看,華工科技主要是兩類產品,一是光電器件,二是激光加工及設備。公司給華為提供的主要是光電器件。
華工科技的營收、凈利潤情況和光迅科技非常相似。所以這個行業的趨勢我們也能大致了解,正是由於4G接近尾聲,相應的采購量都進入了短暫的停滯期。
期待5G吧!
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面板之王:京東方和深天馬
價格換市場:京東方2月24日,華為在巴塞羅那發布了旗下第一款折疊屏手機,夢幻般的折疊方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當然,這款手機售價也不便宜,史上最貴的量產機,2299歐元,摺合人民幣1.7萬元。這是中國品牌的手機第一次賣的比蘋果貴,而且貴的讓用戶心服口服。
略顯油膩的余承東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幾乎是手舞足蹈的在台上介紹華為的最新代表作。這款凝聚了華為人無數心血的手機,能讓華為充滿底氣的不僅僅是華為的晶元技術,更重要的,是京東方生產的柔性屏技術。
京東方的背後,是國家戰略,各級政府不惜血本的補貼京東方,公司上市以來,獲取各種形式的補貼高達數千億元。
3月25日,京東方發布了2018年的年報,實現營收971.1億元,同比增加3.53%,歸母凈利潤34.35億元,同比下降54.61%,扣非歸母凈利潤15.18億元,同比減少77.28%,非經常損益中政府補貼20.74億元,同比去年增加11.12億元。
這不是一份讓人滿意的成績單,營收幾乎原地踏步,凈利潤大幅下跌。
公司的產品競爭力不行了嗎?
2018年全球經濟環境錯綜復雜,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放緩、結構優化、動能轉換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以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生命科技為代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浪潮席捲而來,跨界融合趨勢明顯,軟硬融合、應用整合等創新動能推動產業升級。
半導體顯示行業自去年下半年進入調整期,智能手機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筆記本電腦顯示屏、顯示器顯示屏、電視顯示屏等五大主流市場需求不振導致全尺寸產品,特別是電視顯示屏價格出現較大幅度調整,柔性AMOLED市場擴張未達預期、產能快速釋放讓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連蘋果都出現業績危機的2018年,對半導體顯示行業的影響巨大。
依仗背後的財政補貼和超低的銀行貸款利率,京東方不改落井下石的本色。不過,這次京東方並沒有收購競爭對手的生產線—那些生產線的技術,京東方早就吃透了,而是將自己的產品賣給了競爭對手。
據公司新聞,在京東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產線產品下線暨客戶交付儀式上,京東方向三星、LG、SONY、Vizio、創維、康佳、海信、長虹、TPV、小米、海爾等客戶交付了75英寸8K 60Hz、75英寸8K 120Hz等大尺寸超高清顯示屏。
眾所周知,三星、LG無不是想要將京東方置於死地的競爭對手,如今,卻不得不採購京東方的產品。
為什麼?
年報已經給出了答案,京東方在產量激增的情況下,營收幾乎不變,利潤大幅下滑,說明公司採用了激進的價格策略,給出了連競爭對手都垂涎的低價。
Sigmaintell Consulting數據顯示,京東方在2018年總計出貨5430萬塊電視面板,超越了排名第二的LGDisplay,後者全年出貨量為4860萬塊。
年報顯示,公司2018年顯示器面板出貨量同比增長了24%,地區出貨量增長了45%。
講真,作為投資者,京東方的財務數據是不好看的,而且可以遇見的未來,也不會太好看。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它的不好看,才把三星、LG屏幕的價格拉到最低,才讓我們用得上質優價廉的手機電視。
配角:深天馬京東方是從電視顯像管轉型到液晶生產線,而深天馬則是從另一條路線一路走來,最早深天馬是做數控顯示屏的。
殊途同歸。
不過,畢竟起家路線不同,與京東方相比,深天馬更多的偏向於小尺寸屏幕。
與京東方報表項目比較相似的地方是,公司有大額的長期借款,並且利率低到發指:年利率1.2%。而公司的業績變化情況,也與京東方出奇的一致。
在許多論壇上,諸多手機品牌都有「天馬屏」的討論,因為與國外產品相比,深天馬的技術稍遜,所以網友看不上天馬屏。
不過深天馬不斷的通過研發來提高技術實力,華為新出的打孔屏非常驚艷,屏幕採用的正是深天馬。
六、蘋果的「叛逃者們」
立訊精密(連接件)、歌爾股份(聲學)、藍思科技(前後蓋及攝像頭)
中國的手機產業鏈企業,能做到上市公司的,大多數都是或者曾經是蘋果的供應商。
庫克作為供應鏈大師,幾乎是「手把手」的帶出來中國的蘋果供應商。而且,這些公司也確確實實受益了。
不過,伴君如伴虎。
一旦因為蘋果技術升級,被淘汰的供應鏈企業往往面臨生死抉擇,無數蘋果的供應商在被放棄後業績萎縮,破產被收購。
2011年,欣旺達被蘋果放棄後,差點背過氣去,幸好那年遇到了雷軍。
所以,華為以及小米、OPPO、VIVO等國產品牌的崛起,一方面依賴於國內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也「拯救」了它們,避免陷入被拋棄的危機。
尤其是華為,任總的給供應商保留利潤的思路,讓這些手機供應鏈企業過的很舒服。
立訊精密公司主要生產經營連接線、連接器、馬達、無線充電、天線、聲學和電子模塊等產品,產品廣泛應用於電腦及周邊、消費電子、通訊、汽車及醫療等領域。
2018年,公司的業績非常靚麗。因為它和別人不一樣。
2018年,蘋果出了一個爆款產品:AirPods。
第一代的AirPods甚至不能播放音樂超過4小時,如今,新款的AirPods2的播放時間終於能充裕的支撐一場全程馬拉鬆了。
立訊精密正是這款產品的代工商,業績炸裂。
智能音箱代工之王:歌爾股份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前5名的廠商分別為亞馬遜、谷歌、阿里巴巴、蘋果、小米。
其中,亞馬遜、谷歌和蘋果的智能音箱,都是歌爾股份代工。
公司對五大客戶的依賴度非常高,總共168億元,佔全部營收比重超過65%。
由於大客戶的產品轉型不及預期,在智能手機市場出現下滑的同時,虛擬現實設備等新型智能人機交互產品市場也出現了下滑。
雖然表哥買了超過4個智能音箱,生活中對它們的依賴性非常高:指紋鎖開門後,先打一套廣播體操,小米人體感測器識別後自動根據時間開啟客廳的等,然後問問小米音箱當前的空氣質量,告訴小米音箱打開空氣凈化器,再唱一曲《普通的DISCO》,和小米音箱嘮一會兒嗑。。。
但是,智能音箱的市場,並沒有爆發式增長。其實,智能音箱嚴重依賴於智能家居市場,智能家居市場的增速遠不及預期。
所以,歌爾股份的業績也受到了嚴重影響。
藍思科技藍思科技的董事長周群飛曾經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打工妹到女首富的故事,讓她走到這一步的,正是蘋果。
但是,如今的藍思科技,開始逐漸的「去蘋果化」。
2011年起,蘋果作為藍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戶,就占據了一半以上的銷售額。即便到了2018年,公司閉口不提蘋果的合作,但年報上的第一大客戶銷售額仍達到了49.37%。
從年報中把這個客戶的名字抹掉,只顯示「第一名」,我也只能啞然失笑,化成灰也會認得這是蘋果啊。
原因何在?
由於公司過度依賴蘋果,導致毛利率、凈利率收到了限制,並且作為對增速要求高的上市公司,業績風險極大。
所以藍思科技和小米、華為的合作就非常順利了。
如今,藍思科技是小米玻璃後蓋和華為榮耀後蓋的主力供應商。
七、華為P30的黑科技,歐菲光的攝像頭和屏下指紋
華為3月26日在法國巴黎發布的年度旗艦機P30系列產品,根據歐菲光官網顯示,這款產品使用了歐菲光的模組。
評測機構DxOMark的評分,該機的拍照/攝像綜合得分達112分,成為史上最佳拍照手機,P30系列搭載的屏下指紋產品,使解鎖速度提高了30%,在攝像頭和屏下指紋的加持下,P30的性能強悍、用戶體驗優異,成為最值得期待的手機之一。
多年前,表哥在知乎的一個關於華為手機的問題下面這樣回復的:用過一次華為的手機,所以後來就好好工作,努力賺錢了。
之後用的手機一直是蘋果。
如今,表哥又有了這樣的想法。不同的是,現在華為的高端機(保時捷款)已經相當的昂貴了,要好好工作,努力賺錢才能用得起。
歐菲光收購索尼華南廠後,一躍成為蘋果的供應商,攝像頭技術也突飛猛進。同時也是華為的最佳合作夥伴之一。
但是,歐菲光的年報卻出了大問題,因為會計差錯,導致2018年巨虧。
4月25日,歐菲光發布2018年年報,業績突然大變臉,原來快報中說好的盈利18.39億竟然變成了虧損5.19億。而同步發布的2019年一季報也顯示,新的一年,公司繼續大幅虧損。
幾乎同時,深交所發布緊急關注函,列出五大問題,要求歐菲光做出詳細解釋。
歐菲光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上市公司,公司常年來過於追求營業額,和營收相比,凈利潤徘徊在盈虧點,就算盈利,其實也不過是「貼地飛行」。
單獨拿出2012年凈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數據進行對比,會發現公司的凈利潤非常不穩定。而2018年,公司業績雖然大幅下滑,但經營性現金流其實是不錯的,這背後代表的邏輯,稍後會給出分析。
根據公告,歐菲光巨虧的主要原因是資產減值准備導致的。除此之外,公司2017年還出現了會計差錯,在2018年進行了調整,影響了一部分利潤。
因為表哥從事過各種ERP的實施工作,對成本差異處理的系統處理非常了解,所以對於這個重大差錯,表哥第一時間得出的結論是:公司的財務信息化水平比較高,對系統產生的數據形成了依賴,幾乎不進行人工復核。會計師事務所進場後,經過盤點和手工計算,發現公司的庫存成本單價不合理,進而發現了公司的轉成本出現了問題,因為年報開始審計的時候已經是2019年,所以導致2019年已經賣出去的一部分存貨也有問題,只能在2018年年報和2019年一季報中分別處理。
公司5月10日發布的回復函也驗證了表哥的推測。
歐菲光的經營性現金流非常好,這些虧損其實是賬面「浮虧」,並沒有影響到經營和資金周轉,後續表哥會發布回復函的分析。經過這次差錯處理,可以相信公司的內控水平進一步提升,同時徹底釋放了潛虧,2019年的業績還是值得期待的。
本文來源:詩與星空,華爾街見聞專欄作者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⑺ 華為 2021 年度經營財報發布會,有哪些值得關注
3月28日華為發布2021年年報,全年營收6368億元,同比下滑28%;利潤增至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2021年研發投入達1427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十年研發累計投入超8450億元。
華為的2021年年度財報發布會上,人們首先關注到的就是華為CFO孟晚舟的回歸,這也是孟晚舟回家後第一次參加這么大的商業活動,人們對她新的變化有很多期許。孟晚舟則會簡單的開場白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她說「上一次跟大家見面還是4年前,4年之間,世界、祖國、華為公司的變化都很大,我在不斷學習努力跟上變化。」,可以看得出來,孟晚舟女士歷經千帆再次歸來,心態改變了不少,更加的謙遜、穩重了。
四、華為企業內部開始節衣縮食,但是科技研發費用將持續投入。
通過數字化運營提升內部作業化效率,去年華為的銷管費用下降了100億元。華為已然開始節衣縮食。但於此相反,華為2021的研發開支又創新高,達到了1427億元,2012-2021年研發總投入8456億元。研發費用的投入位居世界高科技企業的第二位。
華業還是抓到了重點,外部的制裁只會知時間內影響一家企業的收入,只是科技的不斷創新才是企業發展最終的絕對力量。因此華為在科技和人才的投入是最大的,這也是廣大優秀學子願意到華為來工作的主要原因,公司的福利待遇高,同時他們可以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智能汽車業務將是華為下一個發展的重點
華為年報中指明2021 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投資達到 10 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 5000 人的規模。華為已經構建了七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
⑻ 賣一部華為手機毛利潤是多少
999
⑼ MBA財經:華為是如何超越競爭對手的
1. 誰是華為?
今天,我們之所以有機會從財報上分析華為,是因為它自願披露依照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編制、並經畢馬威(KPMG)審計的合並財務報表。
根據華為2017年年報:「華為公司創立於1987年,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為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ICT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
目前,華為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華為員工約18萬名、擁有超過160種國籍,海外員工本地化比例約為70%。」
接下來,我將根據華為始自2008年、終至2017年的10年財報,利用穿透式四維分析法,分析提供以下結論。
2. 華為以多快的速度在增長?
2017年度,華為全球銷售收入6,036.21億人民幣,與2016年度的5,215.74億相比,增長15.73%。與2008年的1,252.17億相比,增長4.82倍,平均復合增長率19.09%。
2017年度,華為實現稅後凈利潤474.55億,較2016年度370.52億增長28.08%。與2008年的78.48億相比,增長6.05倍,平均復合增長率22.13%。
從分析結果來看,華為在過去10年有兩個增長高峰期,一個高峰是09年和10年,分別為19.04%和22.47%;另一個增長高峰是15年和16年,分別為37.06%和32.04%。競爭壓力最大的是12年和13年,分別為7.98%和8.55%。而且,從這里也可看出,公司增長的快慢其實與公司規模的大小無關。
由此可知,華為的增長說不上有多快,當然也說不上多慢。用我自己的標准,算快速增長,但不算高速增長。
3. 華為的主營業務是否賺錢?
華為2017年度稅後凈利潤為474.55億,同期銷售收入6,036.21億,銷售凈利潤率為7.86%。略高於上年7.1%的水平。如果縱觀過去10年,其加權平均銷售凈利潤率為8.48%。雖然它遠低於思科(Cisco Systems Inc)18.71%的水平,但卻遠高於愛立信(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A)2.17%的水平。與韓國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9.87%接近。
如果進一步穿透財報上的凈利潤,2017年度稅後凈利潤474.55億,交納所得稅86.73億,實際所得稅率15.45%。如果還原至稅前總利潤561.28億,其中:源於各類政府補助等其他業務收支凈額為6.13億,占稅前利潤總額的1.09%;聯營/合營公司凈收益3.17億,佔0.56%;財務費用5.73億,佔1.02%。換言之,主營業務利潤對稅前利潤總額的貢獻高達100.46%。
由此,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家利潤完全由主營業務貢獻的公司。當然,這其中是否存在財報計量標准上的差異,由於缺乏更詳細、系統的公開資料,無從查證。
4. 華為算不算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根據華為2017年財報,公司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累計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外國專利48,758件。其中90%以上的專利為發明專利。相對於追求更多的專利數量而言,華為更加「致力於把領先技術轉化為更優、更有競爭力的產品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實現商業成功」。
至於華為的技術是否領先,本人無從知曉。但從財報角度,衡量一家公司產品技術是否領先的重要指標是銷售毛利率,而不是各種獲獎證書或專利證書。公司銷售毛利率越高,說明其產品的技術含量或差異性也就越大。在這一點上,與華為的理念完全一致。科技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頌的。
2017年,公司銷售毛利率為39.45%,較上年40.29%略有下降。過去10年,華為的銷售毛利率非常穩定,其中最高的年份為2014年,達到44.22%,最低的年份為2011年,為37.49%,10年來的加權平均銷售毛利率為40.69%。
由此,用我的話說,華為在10年前便已經躋身高科技企業俱樂部,但只是剛剛及格。與韓國三星非常接近。三星過去10年的平均銷售毛利率為40.42%。但與思科等世界級高科技企業還有較大的差距。思科2017年銷售毛利率為62.96%,而過去10年的加權平均銷售毛利率高達61.96%。這也可看出華為與世界級領先高科技企業之間的差距。
當然,我們毫不否認的是,華為在過去10年已經超越了很多對手,甚至逼迫很多競爭對手已經退出了行業競爭的舞台。但同時也要面對現實的是,華為前面的路還很長,要成為世界高科技企業的領頭羊,依然任重道遠。
5. 研發投入,奮起直追
2017年度,華為投入研發費用896.9億,占當年度銷售毛利的37.66%,無論是在投入金額還是占銷售毛利的比重上,都創出歷史新高,為歷史最高水平。這充分表達了公司管理層在研發投入上奮起直追的願望。讓國人敬佩,讓對手望而生畏。
過去10年來,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3,921.1億,占同期銷售毛利的32.9%;思科同期研發投入577.43億美元,占銷售毛利的20.84%。在研發投入的規模體量上,二者已經非常接近,但在研發投入的力度上,華為要遠遠超過思科公司。
思科公司在過去10年的研發投入佔比上,基本維持不變,10年的加權平均佔比為20.84%。但華為卻保持了持續穩定的增長。三星在過去10年投入研發經費總額為975億美元,平均占銷售毛利率的比重為17.82%。雖然規模體量更大,但在重視程度上遠不及華為。
如果說華為在過去10年追趕和超越諸多對手有什麼法寶的話,那麼,可以肯定的說:這個法寶一定是持續不斷的對研發追加投入的重視。
6. 華為的管理和理財
不斷追加的研發投入雖然是華為引領行業發展、超越競爭對手的主要法寶,但卻並不是唯一法寶。華為在過去10年的另一個致勝秘籍就是它不斷提升的銷售及管理費用效率。
2017年度,公司共發生銷售及管理費用926.81億,占銷售毛利的38.92%;與2016年度的41.14%相比,有較大幅度下降,更是遠遠低於2008年45.06%的水平。縱觀過去10年,其銷售及管理費用的佔比一路保持持續、穩定下降的態勢,表明公司單位銷售及管理費用的投入/產出效率得以提升。
與此同時,公司2017年資產周轉率達到創紀錄的1.19次,略高於2016年的1.18次水平。較2008年1.06次,保持了持續穩定的提升。這一方面說明公司管理風格在過去10年非常穩健、各項管理制度健全,另外一方面也展示出少有的大規模公司的卓越管理風范。
在我多年的財報分析生涯中,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個指標可以在10年內穩定到小數點後的兩位,看到這個分析結果,內心油然而生出一種喜悅,忍不住要為華為的管理點個贊。公司應收款項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也同樣保持了持續穩定的改善,而且是大幅度的改善。
再就公司的財務風險控制來看,2017年末,華為資產總額為5,052.25億,負債總額為3,296.09億,資產負債率為65.24%。縱觀過去10年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始終保持在60-70%區間,10年加權平均資產負債率為66.24%。看到穩定性類似於教科書的案例,又忍不住要再為華為的理財點個贊。
7. 業績與股東回報
華為是一家非上市公司,缺少公開募集股本的資料,我們也難以追溯華為股東的原始投入。僅僅根據過去10年的財報而言,累計實現稅後凈利潤2,483.95億,加權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27.22%。2017年度,公司實現稅後凈利潤474.55億,股東權益合計期末余額1,756.16億,股東權益報酬率27.02%,接近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
2017年度,華為收回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963.36億,創歷史最高水平。凈利潤的現金保障倍數高達2.03倍。過去10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累計達到3,617.24億,是10年凈利潤2,483.95億的1.46倍。因此,我們說,華為的稅後凈利潤是有現金支持和保險的,具有較高的含金量。
綜合上述,華為是一家經營、管理、財務和業績四個維度上表現都非常成功的公司。通過穿透其10年財報,可以看出公司經營在過去10年,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平均復合增長率為19.09%。凈利潤也獲得了快速增長,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2.13%。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快於銷售收入,說明公司並未隨規模擴張而導致盈利能力下降。公司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技術領先優勢和差異性,從而奠定了其高科技公司的定位。過去10年平均銷售毛利率達到40.49%。如果說把40%以上高毛利的公司定義為高科技公司的話,那麼,華為只可以說是剛剛跨入高科技俱樂部的門坎,前面的路還很長,未來任重道遠。
當然,華為的成功並非只是產品和經營上的成功。公司持續改善的供應鏈系統(存貨與應收賬款管理),以及不斷提升的費用使用效率,使得公司的管理開始從優秀走向卓越,也可以說,這是我所分析過的案例中,在這類指標上表現最傑出的一家公司。除此之外,公司雖然具有較高的負債率,平均達高66.24%,但始終保持穩定,風險可控。過去10年的流動比率也基本維持在1.5倍左右,短期償債能力較強。
在業績方面,公司凈利潤具有較高的現金保障倍數,股東權益報酬率平均高達27.22%,是一家顯而易見的績優公司。我為中國擁有這樣一家從優秀走向卓越的高科技公司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