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視iot智能生態產品什麼意思
就是電視是一站式物聯網產品。
IoT一般指物聯網。物聯網(TheInternetofThings,簡稱IOT)是指通過各種信息感測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通過各類可能的網路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物聯網是一個基於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的信息承載體,它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形成互聯互通的網路。
隨著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AI的推動下,AIoT成為各個企業的發展重點,而小米、華為、海爾等企業也紛紛布局智能電視——與傳統的互聯網電視不同的是,智能電視主要體現在「人機交互」方面,即人與電視機之間的互動。
B. 比較nbiot和lora技術各自的優缺點
NB-IoT特點
NB-IoT在帶寬和成本上優勢明顯,構建於蜂窩網路,只消耗大約180KHz的帶寬,可直接部署UMTS網路、LTE網路和GSM網路,很容易實現網路的升級。同時,相對於4G網路,它支持的待機時間長,連接高效,而且聯網設備的電池壽命很高。
NB-IoT的優勢應用場景:正是因為NB-IoT技術成本低、功耗低,所以在定位、水表和停車等領域應用很廣泛,如共享單車里就有內置NB-IoT模組,實現物聯網通訊。
更重要的是,NB-IoT背靠運營商對於室內場景覆蓋有著天然的優勢。確定的頻譜資源,並可利用運營商原有的室分系統完成覆蓋,可通過融合套餐,設備體驗等方式將NB-IoT設備推入到用戶家庭當中。廣泛應用於如智能家居、智能零售和智慧城市等行業中。
NB-IoT雖然優勢明顯,但在國內的發展現狀是缺乏一個統一的開放產業平台,同時標准、晶元、網路和相關的應用層廠商以中小企業為主,還需要壯大自身聯盟的實力,打造強大的生態。
LoRa特點
目前在國內,由於備受國家政策、電信運營商和業內大廠的青睞,NB-IoT技術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相比而言,此前因頻段授權問題沉寂許久的LoRa技術低調很多。
然而,隨著阿里巴巴和中國鐵塔合作,以及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宣布加入LoRa聯盟的消息又為該產業注入一支「強心劑」,LoRa技術或將在國內迎來又一個春天。
LoRa的一大特點是在同樣功耗下比其它無線方式傳播的距離更遠,實現了低功耗和遠距離的統一,LoRa網路主要由基站(也可以是網關)、伺服器、LoRa終端和物聯網雲四部分組成,其特點是應用端和伺服器端數據雙向傳遞。
LoRa的優勢是超低功耗和多信道數據傳輸,增加了系統數據容量,網關和終端系統能夠支持測距和定位,非常適用於位置敏感的應用。
LoRa擁有著阿里、騰訊、谷歌等的支持,可直接獲得圍繞在這些頭部互聯網玩家周圍的生態支持。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室內場景中,NB-IoT與LoRa無疑將依託各自的生態進行長期的龍爭虎鬥。
NB-IoT和LoRa對比
(1) 頻段、成本、服務質量
NB-IOT和蜂窩通信使用的是運營商提供的授權頻段,因為是專門劃分的頻段,因此干擾相對要少很多,雖然實際應用中會收取一定的通信費用,但是相應的也會提供更好的信號服務質量,安全性和認證。而且針對目前蜂窩網路基站的建成更有利於快速大規模應用。
LoRa工作在Sub-1G的非授權頻段,無需申請便可以建立網路設備,相對來說網路架構簡單,而且實際應用中不需要額外付通信費用,但是因為是開放頻段,所以實際應用非常廣泛,容易受到其他相同頻段設備的干擾。
(2) 通信距離
NB-IOT信號覆蓋范圍取決於其基站密度和鏈路預算,藉助前期的資源優勢,能夠實現比LoRa更廣的范圍覆蓋和更好的QoS,且NB-IoT自身具有高達164dB的鏈路預算,使其傳輸距離可達15km~20km。
LoRa使用線性調頻擴頻調制技術,既保持了像FSK(頻移鍵控)一樣的低功耗特性,也顯著增加了通信傳輸距離,從而提高網路效率和抗干擾能力,即不同擴頻序列的終端在使用相同的頻率同時發送時不會相互干擾,在此基礎上研發的網關能實現多路並行的數據接受,大大擴展了網路容量。LoRa節點的傳輸距離可達 12~15 km覆蓋范圍(空曠郊區環境,市區環境傳輸距離會下降)。
(3) 低功耗、電池壽命
低功耗是物聯網的指標之一,關於電池壽命方面需要考慮協議內容和節點電流消耗兩個重要因素。
NB-IOT同步協議的節點必須定期地聯網,所需要的「峰值電流」比採用非線性調制的LoRa多出了幾個數量級,尤其是在喚醒後請求基站到接入伺服器的過程中,會存在大量電池電量的消耗。
LoRa是基於ALOHA協議的非同步通信方式,因此可以根據具體應用需求進行精準的休眠時間設定,達到充分利用電池電量的目的。
(4) 設備成本
對終端節點來說,LoRa相比NB-IOT更加簡單,更容易開發,NB-IOT的協議和調制機制比較復雜,需要更復雜的電路設計和更多的花費,同時NB-IOT採用授權頻段,通信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通過以上的分析,LoRa和NB-IoT最大的區別是:NB-IoT是工作在蜂窩授權頻段上,網路由運營商進行部署和維護,為保證能與基站進行正常的通信以及工作,有必要在產品實際部署之前對其功能進行有效的驗證。
而LoRa是非蜂窩網路,其標准細節的非公開性,使得產生用於驗證的標准信號是個難點。LoRa可以利用傳統的信號塔、工業基站甚至是攜帶型家庭網關來進行。構建基站和家庭網關價格便宜。在成本上來看,LoRa無線模塊和NB-IoT無線模塊成本相差不大,但在隱形成本上NB-IoT明顯是要高於LoRa無線模塊。
NB-IoT和LoRa目前都還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需要各方投入和共同發展。當大規模部署成為可能的時候,NB-IoT和LoRa的模組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低。就技術方案而言,在短時間內,NB-IoT和LoRa肯定會並行,各有優點、各有缺點,很難說誰壓倒誰;但是,如果受到技術方案以外的因素影響,比如贏利模式的創新,與應用行業的緊密結合,藉助行業的影響力,兩者都有可能率先佔據市場。
C. BAT的人工智慧之戰已經升級,IoT才是真正的下半場
BAT的人工智慧之爭正在日漸升溫,過去三家之間的戰略平衡似乎正在逐漸發生新的傾斜。網路大腦的負責人吳恩達、網路五人車負責人王勁先後離職後,騰訊高調迎來了AI科學家張潼。而阿里則是在深圳舉辦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介紹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製造領域的應用進展。
BAT三家之間,前者太過激進,後者有些遲疑,而阿里似乎有條不紊,一直走在技術和實用的微妙平衡之間。然而,BAT的人工智慧之戰已經升級,IoT才是真正的下半場。正如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這次雲棲大會上提到的「萬物智能」概念讓人感到頗為精彩,因為與很多不切實際的浮誇概念不同的是,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製造領域的應用進展顯然更為值得關注。
這份新報告中分析了全球 16000 多位消費者對汽車行業的看法,尤其是他們個人在未來十年中希望如何使用汽車。隨著消費者與汽車之間關系的不斷變化,「開車」的含義不再僅僅是「駕駛車輛」。未來,汽車可以知道乘坐人員是誰,為他們作出決策,甚至可以成為可信的夥伴。消費者非常渴望汽車成為物聯網 (IoT) 中的另一種智能設備,盡管它是重量以噸計的「大傢伙」。
如果說IBM這份報道還僅僅只是預測的話,那麼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雲棲大會的這個表述則早已成為現實——他說,2017年將有70萬輛搭載YunOSAuto的互聯網汽車推向市場。而且自去年8月正式上市以來,互聯網汽車在7個月內累計軌跡點超過117億個,這些路線軌跡繪制出的中國地圖定位越來越精準。同時,上路的互聯網汽車還在不斷地收集PM2.5數據和道路情況數據。」
這些數據是非常可怕的,因為當數據在線、當服務連接的時候,重要的是如何發揮數據的價值,並用於提升用戶生活品質、工作效率。當數據沉澱、分析之後,未來還可以用於改善用戶的駕駛習慣、補充道路數據、幫助產品功能改善等,甚至是如果這種數據和相關部門合作之後,很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效果——在智慧交通以及城市規劃甚至是用戶衍生需求上會產生更大的作用。
IoT要看大數據更要系統性的連接
IoT中大數據固然重要,當然還需要系統性的連接。所謂系統性的連接,很大一部分原因則在於在晶元、操作系統層面上統一協議。
因為萬物互聯生態系統發展的真正障礙並不在技術,而在於系統的互操作性,實現互操作性的關鍵是實現標准化,尤其是協議的標准化。只有遵循統一的標准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不同品牌、不同類型的各種終端之間的無縫連接,大量互相競爭的不同協議對消費者毫無益處。
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問題恰恰正是如此,網路、阿里、騰訊、華為、小米等一系列企業都像在IoT的概念上有所作為,但我們看到更多的企業僅僅只是在終端上大費周章,但終端恰恰是最不可控的一環。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就好比是安卓系統誕生的前夜,你不斷生產各式各樣的基於自家系統研發的智能手機,但這些手機用著自家封閉的操作系統,與安卓毫無關系,最終只會在生態的緊逼之下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當年的諾基亞恰恰是死在這個點上。如今在IoT中沉迷於硬體的廠商很可能也會面臨這個問題。
所以你會看到,不同格局和思路的企業,他們的行為也各不相同。馬雲前段時間宣布啟動「NASA」計劃,其中很大層面的思考便在於面向機器學習、晶元、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上展開突破。
這種突破恰恰是真正底層規則的突破。就像是谷歌在當年推出安卓、高通在當年掏出驍龍一樣,會影響未來的游戲規則。其實去看在雲計算領域,阿里雲自主研發的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系統,這讓其服務了全球超過70萬的企業客戶;而在物聯網領域,阿里推出的YunOS已經成為國內第三大操作系統,在智能手機、電視、汽車、IoT物聯網領域已得以廣泛的使用。
IoT產業鏈中的參與者,可以從四個方向進行自我定位,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分別是設備提供商、網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以及應用開發者。但真正構建起這四個參與者的平台的人,恐怕才是最具有生態能力的人。
巨頭們需要長期投入,把IoT真正構建起一套規則的做法。BAT的人工智慧之戰已經升級,萬物互聯恐怕才是真正的下半場。
D. 企業如何推進智能製造和工業物聯網(IIoT)戰略
目前,很多公司正在積極布局智能製造和工業物聯網發展戰略。問題是,這些企業是會共同推進兩個戰略的發展還是分開推進呢?我相信他們會共同推進,但我也可以理解那些把他們看作是分開的人。
在我們討論這個話題之前,先讓我先定義一下術語,因為有很多關於這個的爭論。
智能製造:在工廠和整個價值鏈內實現業務、物理和數字流程的智能化、實時協調和優化。基於所有可用的信息,資源和流程將實現自動化、集成化、被監控和持續評估。(根據MESA International ,MES國際聯合會定義)
IIoT:在工業(如組件、產品、產品運輸和設備)中使用的物理對象(「物」)中嵌入電子、軟體、感測器組成的網路,這個網路能夠使物理對象通過互聯網協議(IP)收集數據並與控制系統、業務流程和分析交換數據。(根據維基網路「IoT」修改)
現在回到我們的核心問題:兩個戰略是要共同推進還是分開推進呢?很明顯,目前還沒有定論。下面是這些觀點的一些背景:
工業互聯網協會(IIC)說:"通過自動化工業設備和系統之間的通信,IIoT提高了整個工廠的效率,使其更加智能化,"我同意。我相信,IIoT是智能製造的一項有利技術,它的進步將推動智能製造的發展。同樣,隨著智能製造超越概念,進入公司正在執行的項目,製造商和他們的解決方案提供者將改進支持這些項目的IIoT技術。這兩個很可能會被共同推進。
另外: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在最近的MESA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製造商報告說他們不相信智能製造包括IIoT(參見上圖)。我明白這個觀點,因為智能製造有很多途徑。實際上,IIoT可以在一些可能定義智能製造的正常邊界之外使用。
與智能製造相比,IIoT確實發展可能會更快,因為解決整個價值鏈上的項目是一個超出公司內部的挑戰。像通用動力公司、通用磨坊和通用汽車這樣的大公司可以展示他們的力量,並幫助推動特定行業的智能製造行動,但是IIoT項目可以取得很大的進展,並在公司的內部提供許多好處。如果消費者市場上的物聯網計劃提高了工廠內部的期望門檻,那麼實現類似的互聯互通、數據訪問、控制和分析能力也會有壓力。
此外,生產仍將涉及人員,以及未配備IIoT的設備和產品。對於一些智能製造方案,IIoT沒有也不可能是商業案例,這些情景可能關注人員和價值鏈流程。
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是什麼?
有些人會認為智能製造或IIoT可能導致第四次工業革命。我也有一個觀點:智能製造是這場革命的基礎,而IIoT不是。即使IIoT的發展比智能製造快得多,我也不認為它足以讓生產企業進入下一個生產力階段。
那麼IIoT缺少了什麼來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呢?首先是企業環境。智能製造不僅整合了工廠或智能連接工廠,還包括智能連接的供應鏈和貫穿產品生命周期的數字線程。與其他工業革命一樣,技術的轉變--比如IIoT--必須與新的流程和人們工作的方式協同工作,以達到我們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所追求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IIoT是一項基礎技術,但它只做它所做的事情--在"事物"之間創建通信,以便更容易地獲取數據和分析。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許多其他技術和工藝。其中一些將針對一件設備或生產過程;其他人將在工廠、企業或價值網路上工作。
真正讓商界人士興奮的是,當新技術和新方法將它們整合在一起時,就會擾亂市場,並讓公司提供新的服務和與新產品所能產生的數字數據綁定的新價值。例如,基於IoT的智能產品可以向工程師和生產者提供關於產品如何在該領域執行的反饋。基於這些數據,我們能提供什麼樣的新見解和服務?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要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更多的時間。它將把IoT和IIoT引入智能製造策略,以創建新的方法來協調和優化整個價值鏈中的流程,並向客戶交付新的服務級別。
E. iot智能生態產品有用嗎
有用。iot智能生態產品是一種以機器終端智能交互為核心的、網路化的應用與服務。它將使對象實現智能化的控制。
F. 哪個公司推出的IOT智能家居,才會覺得好一些
還是覺得氦氪雲推出的智能家居系統,才會覺得好一些了。
其是在WiFi控制下,進行操作的,帶來的體驗,真心嗯了。
它那智能家電解決方案,的確有吸引到我。
G. 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的又一信息化時代的變革,它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應用在網路與實物的融合中。物聯網裡面的應用就更廣泛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慧醫療,這些都是和大數據,雲計算結合在一起的,人工智慧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那麼,什麼是人工智慧物聯網(AloT)?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AIoT融合AI技術和IoT技術,通過物聯網產生、收集海量的數據存儲於雲端、邊緣端,再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慧,實現萬物數據化、萬物智聯化,物聯網技術與人工智慧追求的是一個智能化生態體系,除了技術上需要不斷革新,技術的落地與應用更是現階段物聯網與人工智慧領域亟待突破的核心問題。
簡而言之,就是人工智慧技術與物聯網在實際應用中的合理融合實現效益最大化。
那麼,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又有什麼區別呢?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兩者的區別,大可不必去研究誰占據主導地位。與其說兩者有什麼區別,不如說是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共同體」。只有它們同時使用,才能實現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最大優勢。而且根據數據顯示,在不久的將來,物聯網技術將無處不在,我們很難再找到沒有連接互聯網的設備。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是怎麼結合在一起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
1、無人機交通監控
我們的城市道路隨著不斷發展的同時,交通堵塞問題也每況愈下。因此使用實時資料來監控和改變交通流量,可以顯著提高效率並改善塞車的情況。透過智慧路燈的架設,在每個路段監測流量並且及時調整交通號志,或者透過無人機作為機動性的更高的部署選擇,並且可以監測更大范圍的地區,利用智慧實時搜集信息,然後送交附近的裝置進行分析。雖然物聯網裝置具有更強大的計算能力,但網路頻寬仍然受到限制。而目前正在進行的5G基礎建設,則可以有效地解決資料傳輸延遲問題,大幅提升實時分析,以滿足智慧物聯網工作負載的要求。
2、特斯拉智能汽車
特斯拉很好地應用了眾多感測器、GPS和攝像頭來開發的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汽車通過物聯網嵌入式感測器和人工智慧應用來學習智能交通行為,以實現360度自動駕駛汽車。而這一項技術還有一個值得提的點是,所有特斯拉汽車都可以通過智能控制設備相互交流。此外,它還有助於提高每個單元的性能。
3、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行業,作為AIoT人機交互最重要的落地場景,正吸引越來越多企業進入。過去的家電就是一個功能機時代,就像以前的手機按鍵式的,幫你把溫度降下來,幫你實現食物的冷藏;現在的家電實現了單機智能,就是語音或手機APP的遙控去實現調溫度、打開風扇等等。基於互聯智能的構想,未來的AIoT時代,每個設備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感知(如預處理)、推斷以及決策功能。因此,每個設備端都需要具備一定不依賴於雲端的獨立計算能力,即上面提到的邊緣計算。
有相關言論稱,在未來量子計算可能在人工智慧方面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因為經典的人工智慧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仍然覺得這是一部機器,是一個機器人,它不可能完全像人類大腦一樣去思考。而量子力學把觀測者的意識與物質的演化結合起來,所以有些科學家會猜測,人類大腦的運行機制可能和量子計算機有一些相通之處。隨著量子計算的發展,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的智慧。總而言之,無論是AI,還是物聯網,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數據。數據是萬物互聯、人機交互的基礎。AI的介入讓IoT有了連接的「大腦」。同樣,歸功於當前存儲技術發展,讓數據有了基本的「後勤保障」。雲服務的快速擴張,則讓數據有了發揮價值的物質基礎。
H. 電視是否是iot智能生態產品有什麼區別
電視接入物聯網,智能電視成為智能生態的一部分,會對智能家居體驗有巨大提升。
電視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智能家居中樞,它幾乎遍布所有家庭,幾乎可以被所有年齡段的成員接受與操作。它有一個巨大屏幕可以作為交互媒介,語音和視頻交互都可以進行,稍加改進後完全可以取代現在作為家庭智能中樞的智能音箱。
現在生產的電視幾乎都內置操作系統,希望可以進一步優化性能與功耗,成為真正的智能家庭入口。
I. 這里說的的IOT產品是什麼
1999 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Kevin Ashton 在他關於 RFID 標簽的演講中提出了「物聯網」一詞。他這樣描述自己的願景:現在的計算機和互聯網幾乎完全依賴人類來獲取信息......然而問題是,人們的時關的復雜數據。假如計算機能在不依賴我們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收集數據,了解一切事物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用它們來跟蹤並計算每一個『物』,從而大大減少浪費和損失,降低成本。我們就能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對『物』進行更換、修理或是召回;就能知道這些『物』是否處於最佳狀態。」
在當時,物聯網(IoT)上的「物」被設想為可以計數的東西。它們存在於一系列相對簡單的應用中,比如運輸箱上的 RFID 標簽;用於掌握車位是否停滿的停車場出入口系統;以及酒店的迷你吧,可以記錄您晚上消費的零食並自動將費用計入您的賬單。最初,單獨的計數系統只是作為自主的獨立應用而運行。
而現在的 IoT 則具有更廣泛的視角,更強調對累積數據的後期處理。因此,這就需要把單獨的應用與雲存儲保持連接,並通過互聯網實現遠程式控制制。IoT 所需的網路規模可能難以想像,而要讓這種情況成為現實需要絕對可靠的連接,從一開始就設計在產品中,並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都要經過充分測試。
傳統的產品開發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個孤島、一次次返工和碰壁。PathWave 平台可以支持敏捷的互聯設計工作流程。它在一個平台之上集成了是德科技值得信賴的設計和測試軟體,可以讓您加快進行產品開發。在產品開發路徑中,每個步驟都是相互連通和集成的。
定義「物」的性質和規模
自 1999 年以來,IoT 已經擴展到機器對機器(M2M)通信和應用領域,例如製造行業和公用事業(天然氣和電力)。雖然自動化在製造業中已有一席之地,但 IoT 和所謂的工業互聯網都支持更高程度的自動化,同時也提高了製造流程的靈活性和效率。支持遠程和前瞻性維護的新工具就是其中的例子,它們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這些趨勢影響了對 IoT 實施規模的預測,預計到 2020 年,各行各業中互聯的「物」將達到 150 億至 500 億之巨。針對顛覆性的新型 IoT 相關業務的進一步預測表明,其潛在收入將比 IoT 硬體和網路供應的收入高出許多倍。
2018 年 2 月,IoT Analytics 根據已組裝和分類的 IoT 項目對 IoT 前十大細分市場進行了排名。排名前三的細分市場均屬於工業物聯網(IIoT)應用領域。
1. 其中,智慧城市由 2016 年的排名第二躍升至第一位。智慧城市中最受歡迎的應用有智能交通、公用設施、照明、環境監控和公共安全。
2. 排名第二的細分市場是互聯行業。最受歡迎的應用是設備監控和互聯機械的遠程式控制制,如起重機、叉車,乃至整個礦山和油田。
3. 互聯建築是 2016 年以來增長最大的細分市場。大多數應用涉及設施自動化,有助於降低能源成本。
從工作的角度來定義,物聯網中的「物」可以是任何固定或移動的自然物體或人造物體,能夠通過網路傳輸數據。以貨物運輸、車隊管理和船運為例,在這些行業中,智能 BLE 標簽使得物流公司能夠對位置、速度、運輸和存儲情況進行跟蹤。另一個例子是火炬氣監控。無線聲學感測器可以監控閥門,控制流向煉油廠火炬煙囪的氣流閥門,從而提高合規性,降低由於未能及時檢測並修復故障閥門而導致的碳氫化合物損失。
許多制式可用於器件與網關之間的短距離連接。為了促進未來的發展,在連接新器件的同時,新的標准也在迅速形成和演進。目前,有超過 60 種傳統制式和新射頻格式用於 M2M 和 IoT 相關應用。其中一些制式,如藍牙、WLAN 和蜂窩,已經被廣泛使用。而另一部分制式,如 ZigBee 和 Thread 也在特定的市場領域嶄露頭角。
為了加速將產品推向市場,一些公司開發了相對容易創建的專有解決方案,因為這些解決方案具有低數據速率、低功耗傳輸和低互操作性要求。這種方法可能逐漸會被淘汰,因為市場的全球化正在推動器件通信從採用專有設計轉為採用標准化解決方案。
物聯網垂直市場和產品
1. 智慧城市-精心優化物聯網物聯網設備
無論是在智慧城市還是在任何其他物聯網應用中,物理設備都發揮著核心作用。智慧城市項目
需要成千上萬的物聯網設備。這些設備必須具有更低的能耗和出色的性能,同時能夠抗干擾,
安全可靠。在智慧城市中,所有物聯網設備與基礎設施之間都必須隨時隨地保持無線連通性。這種連通性必須沒有任何間隙,安全可靠,並能同時提供高質量的語音和數據業務。在智慧城市中,物聯網設備將可能通過低功耗廣域網(LPWAN)進行操作。該網路中既包括專有選件,也包括開放標准選件。如此多的無線連通性技術混雜使用,讓智慧城市中的物聯網設備在設計與測試上充滿挑戰
網路是智慧城市的支柱,其性能和容量極限至關重要。是德科技的測試解決方案幫助您利用逼真的流量在實驗室中進行極限測試。此外,網路的安全性也非常關鍵。
打造智慧城市,需要作為中心智能網路樞紐的混合網路與大量物聯網設備進行復雜的交互。將這些互聯對象放在單一網路中,會給黑客留下可趁之機。利用是德科技的網路可視性解決方案,讓智慧城市中的家居用品、電話等基礎設施和設備全面得到安全保障。
2. 醫療物聯網-確保智能醫療設備高度可靠;經過優化,安全放心
醫療物聯網設備的聯網數量正在不斷攀升。尤其在醫院里的部署更為密集,其中大部分設備都是擁擠在 2.4-GHz 頻段運行。在這個頻段內,還有大量 Wi-Fi 和非 Wi-Fi 設備與醫療物聯網設備爭奪頻譜資源,干擾連通性,導致網路經常掉線,以及在傳輸關鍵警報時故障頻發。這對於醫療物聯網設備來說,問題非常嚴重。因為這些設備必須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常運轉,不能受任何干擾,甚至在傳輸過程中哪怕是絲毫的數據中斷,都有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這張信息圖概述了干擾對醫療物聯網設備的影響,以及可以採取哪些步驟把干擾其降到最小。
3. 工業物聯網(IIoT)解決方案
工業物聯網(IIoT)正在改變工業生產的方式。工廠過去給人的印象是擁有大量機器、人員和製造產品的復雜體系,現在它們正在向自動化和智能化邁進。工人正在被機器人所取代。
工業物聯網產品需要能完成更艱苦、更長久的工作,在某些情況下使用壽命要達到 10 年以上。無論在怎樣的環境條件下運行,它們都必須無縫協作。由此帶來的挑戰是,如何為工業物聯網設計產品,以滿足包括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內的這些要求。無論您設計的是哪種物聯網產品,是德科技都能為您提供幫助,確保對它進行全面優化,以便在工業物聯網中生存和發展。我們的解決方案能夠讓您更迅速、更准確、更經濟高效地設計和測試工業物聯網產品。
4. 智能家居
提供性能值得信賴的低功耗物聯網設備,打造令消費者傾心不已的互聯家居
智能家居正在成為大眾生活中的主流。很多傳統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使用了至少一件或多件物聯網設備。許多新建住宅從一開始就採用物聯網技術進行了設計。據 Gartner 公司預測,到 2022 年,典型的家庭居室內可能包含 500 多件智能設備。
各種智能家居設備的功能雖然各不相同,不過作為工業物聯網設備,它們遵守著很多相同的連通性和低功耗要求,智能家居物聯網設備也存在許多相同的技術挑戰。是德科技擁有卓越的解決方案和專業技術,可以幫助您將智能家居物聯網設備從設計轉化為成功的產品。
5. 物聯網可穿戴設備
在優秀的電池使用壽命與強大的功能之間實現良好平衡
可穿戴設備隨處可見。根據預測,僅在 2020 年可穿戴設備的銷量就將高達 4.11 億件。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如此巨大,競爭將會異常激烈。
成功的可穿戴設備必須做到不只是 「酷」,還要價格經濟,性能可靠。在工作時,它不能幹擾其他設備,自身也不能受干擾的影響。它必須在功能和能效之間達到絕佳的平衡,以確保更持久的電池使用壽命。當您致力於創造下一個 「熱門」 的可穿戴設備時,是德科技正在努力確保您的產品具有出色的功能和能效,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