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 美國 大豆 補貼
不是,美國大豆離岸價每頓3600左右,中國大豆4300左右,人家國內賣得便宜,出口中國賣得貴,不算傾銷,不能反傾銷調查,只能算補貼,但wto未就農業補貼達成一致協議,所以中國進行反補貼調查,是能上訴wto反補貼
B. 美國給農民每畝地補貼多少錢
摘要 直接補貼
C. 誰能介紹一下美國的農業政策啊
美國的農業政策
一、美國農業政策的歷史演變
美國聯邦(中央)政府的農業政策,是三個因素變動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一是土地、人口、和氣候等自然因素,其二是市場因素,其三是政治因素。美國自建國以來的農業政策發展,大抵可分作兩大階段。20世紀20年代以前,美國政府對農產品市場基本採取自由放任不幹預的政策,但通過對經濟基礎的投資,促進農業的發展。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直接干預農產品市場。
1.自由放任與農業促進
同所有其他國家一樣,美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從農業起步的。早期殖民地各州,無不以生產出口農產品和原材料為其經濟命脈。19世紀初葉,農產品佔美國出口價值總額的75%。在30年代,75%以上的煙草,80%以上的棉花出口國外。直到南北戰爭時,單棉花一項便佔美國出口額的一半以上 。
19世紀後半葉,隨著西部疆土的開拓,美國的可耕地增長了兩倍。農產品的價格,雖然在南北戰爭後一度急劇下跌,但此後的半個多世紀期間,相對於非農產品而言,仍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其主要成因有三。第一,來自歐洲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外國市場吸收了三分之一的新增農產品。新增小麥產量的近半數銷往海外。第二,美國國內城市和移民人口的增長,刺激對農產品的需求。第三,隨著工業化的展開,美國農業生產率增長幅度,遠遠低於製造業生產率的增長 。
從南北戰爭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政府對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漲落,採取了不幹預不介入的政策。但它並非全然消極無為,而是採取一系列投資政策,間接或直接地促進了美國農業的發展。首先,聯邦政府以及許多州政府對運河和鐵路的大力投資,大大地降低了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南北戰爭後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運輸成本降低,而提升了美國農產品在歐洲市場上的競爭力。
從1862年起,聯邦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專門針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1862年,林肯總統簽署了贈地大學法案(The Land-Grant College Act)和宅地法案。前一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向各州無償贈送國有土地,各州必須利用所得土地及其收益建設以農學和工學為主科的大學。後一法案則規定,凡連續耕種國有地5年的農戶,只需繳納規定的證件費,即可獲得160英畝國有土地的所有權。同年,美國農業部成立。1987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律,在各州建立由聯邦政府出資建設運營的農業試驗站。在1862年之後的三十年裡,美國農業部的支出以年均13.2%的速度增長 。
美國聯邦政府自19世紀後半葉實施的一系列支農政策措施,不僅是美國領土擴張,人口增加,工業化加速等社會經濟變化的結果,而且是其政治制度及政治勢力變動的產物。此處僅以贈地大學法案的通過為例說明 。此法案由來自佛蒙特州的眾議員莫利爾(Justin Morrill)提出。根據該提案,各州按其擁有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人數,從聯邦政府無償獲得國有土地(按每名眾議員或參議員分得30萬英畝土地計)。此項提案,得到地少人多的東部各州議員的強烈支持。但是,由於聯邦政府持有的"國有土地"幾乎完全坐落在西部,西部各州議員擔心,該提案一旦成為法律,可能使廣大的西部土地,被東部巨商用作投機。一位代表威斯康辛州的議員批評該提案"要把整個西部變成紐約的領地。西部議員還擔心,贈地大學法案可能有礙宅地法案和要求聯邦政府資助修建橫貫美國東西的大陸鐵路的鐵路法案的通過。這兩個法案,是西部開發的關鍵,為西部議員所力爭。
由於西部議員的反對,贈地大學法案一度擱淺,未能通過國會專門委員會一關。但它最終仍於1862年和宅地法案先後在國會通過。其中原委,蓋由美國的民主選舉制度決定。1862年是大選年。在國會中佔有多數的共和黨若爭取不到中西部的選票,則無勝選的可能。1860年共和黨於芝加哥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做出支持宅地法案和修建大陸鐵路的決議。隨著1862年大選的臨近,對於共和黨來說,推動宅地法的立法,成為其勝選的必需。
於是,共和黨領導階層在1862年5月在國會內推動宅地法的通過。西部議員則桃李相報,不再反對贈地大學法案。堪薩斯州參議員波默羅伊表示,東部議員既然已幾乎全都對宅地法案投了贊同票,而永遠不再染指那些土地,因此,東部各州應該獲得大學贈地。宅地法和贈地大學法於1862年同年通過,是代表東西部的議員們利益交換 (logrolling) 的結果。
2.財政補貼與直接干預
盡管有上述種種政府的支農措施,南北戰爭之後的美國農業發展,一直是在起伏不定的狀態中進行的。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期間,美國農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局面。在大戰的初期,美國農業的總純收入為36億美元。到1919年,達93億美元。但僅在兩年後,收入便陡降至37億美元。此後,在20年代,農業收入逐步升至61億美元,但到大蕭條的1932年再度跌至19億美元 。1932年,農業仍僱用四分之一的美國勞動力,但在已大大減少的國民收入中,農業僅佔7%左右。不少債台高築陷入貧困的農民鋌而走險。他們或截堵運往城市的糧食,或聚眾鬧事,暴力抗法,威脅執法者的人身安全等 。
導致農業危機的直接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按不變價格計算,1932年的小麥價格僅為1925年價格的四分之一 。10從1929年到1932年,棉花、小麥、稻米等農產品平均價格下降了一倍多。1929年,一蒲式爾玉米值80美分。1932年,只值32美分 。
救助農業是羅斯福新政的主要任務之一。羅斯福政府的農業政策的核心是通過政府幹預來控制農產品價格,以避免谷賤傷農。為達到此目的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要者一是鼓勵農民撂荒部分耕地(休耕),政府予以貨幣補償。此措施意在減少農產品供給,以抬升農產品價格。二是政府貸款價格支持制度。具體做法是,任何農戶在穀物收獲之後,可將它們封存入倉。然後以穀物為抵押,向聯邦政府農業部管轄下商品信貸公司貸款。政府規定每一單位的穀物值多少貸款(貸款價格)。一筆商品信貸公司貸款的數額等於封存穀物的數量與貸款價格的乘積。如果穀物價格上升至大於貸款價格的水平,農戶可將它們出售,以現金償還貸款。如果價格未升至大於貸款價格的水平,農戶則可用抵押的穀物償還貸款。農戶自願參加政府的貸款價格支持體系。但凡參加此體系者,必須與政府簽訂休耕合同。換句話說,唯有與政府簽訂休耕合同者,方可享受政府貸款價格支持的待遇。
從30年代到60年代中葉,由商品信貸公司實施的農產品價格支持制度,一直是美國農業政策的中堅。政府貸款價格事實上成為農產品的"盆底"價格。它起到了支持農產品價格的作用。例如,從1948年到50年代末,除了51和52年因朝鮮戰爭,玉米的市場價格高於政府的貸款價格外,其餘各年或者兩者持平,或者後者高於前者。由於政府的保護價經常高於市場價,農民往往放棄其抵押給政府的穀物,不歸還貸款,以獲取保護價大於市場價的利益。這樣做的結果使美國政府持有大量農產品。1959年,商品信貸公司所持有的玉米,棉花和小麥分別占年產量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強 。為了消化商品信貸公司所持有的穀物,美國政府於1954年通過對外糧食援助法(PL-480)。至1960年,美國一半小麥的出口,是通過該項目進行的。從1961起,美國開始實施向貧窮階層提供免費食品的食品卷項目。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支持農產品價格。
從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政府放棄農產品價格支持的政策,取而代之直接向農戶發放現金補貼。其具體做法大體是,政府每年設定農產品目標價格,按市場價格小於目標價格的差額,向農戶支付現金補助。這樣做對美國最大的好處是增加了美農產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而舊有的價格支持制度則有害於其國際競爭力。事實上,美國用現金補貼政策取代價格支持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應對來自歐洲共同體國家農產品出口能力擴張的壓力。美國政策的改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1971年,美國農產品貿易盈餘為19億美元,1981年則增至270億美元。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糧食市場價格除了在兩次石油危機期間 (1974 -1976,1978-1981)90年代中葉,一度高於美國政府的目標價格外,其餘大部分年份,均低於目標價格。兩者之間差額在80年代中葉達到高峰。為此,從1986年到1989年,美國政府對農民的現金支付均在100億美元之上。1987年的支付額接近170億美元 。
1996年,柯林頓總統簽署聯邦農業改進和改革法(又稱農業自由法),首次從法律上把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同農產品價格脫鉤。該法案規定,在1996年到2002年7年期間,政府逐年向農民支付的現金補助,將固定不變,不再受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其總金額將從1996年的56億美元,降至2002年的40億美元。該法案預計,在7年期間,政府對農民的現金補貼總額為360億美元。這一計劃數額,大大低於1990年至1995年6年間政府對農民的實際現金補貼552億美元。這一法案當時被譽為美國政府自新政以來最重要的市場導向改革 。
然而,美國政府在1996年到2002年所實際支付的農業現金補貼,遠遠大於其1996年農業法計劃的360億美元。僅在1996年至2000年5年間,美國聯邦政府向農民支付了616億美元的現金。1999年和2000年的支付額均超過了200億美元。導致這一情況的直接原因是由美國國會通過、柯林頓總統簽署的一系列農業救濟緊急法案 。由國會通過布希總統簽署的2002年農業安全和農村投資法案,計劃在2002至2111十年間向農業提供1900億美元(年均190億美元)的巨額補貼。這個法案與1996年農業法案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又把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和支持同農產品價格變動掛起鉤來,把1996年的市場導向的改革法律一筆勾銷 。
美國政府自20世紀30年代新政以來對農業持續不斷的支持和補貼,是決定二戰後美國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政府的農業政策保證農民有較高的穩定收入,從而使他們有信心投資農業新技術,如雜交品種,大型機械,和化肥農葯。農業政策獎勵高度專業化,資本密集的農業生產方式。因為這種方式能夠大幅度地增加農產品產量,而農戶生產的農產品越多,則其獲得的政府補貼也越多。例如,1997年,擁有1000英畝以上耕地的大農場,僅佔全美農場總數的9.2%,但卻佔有 66.1%的耕地,並獲得48.4%的政府補貼 。盡管美國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發達資本主義市場,但美國農業能造就成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極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同美國政府的積極政策支持,是分不開的。
二、美國農業政策形成的原因分析
為什麼美國政府能夠持續不斷地向農業提供支持和補貼?按照新古典主義也即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政府幹預農業市場是有礙於經濟發展的。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里,唯一可能被用於糧食市場干預合法性辯護的理論是糧食市場的不完善性。同其他大多數商品相比,糧食的生產和消費受價格和收入因素的影響較低。用經濟學的話來說,糧食的價格收入彈性較低。從需求方面看,糧食恐怕是價格和收入彈性最低的商品。人們不會因糧食價格上漲而減少其維持生命所必須的糧食消費,也不會因為收入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糧食消費。從供給方面看,糧食的低價格彈性是因為單個農戶無法預知市場對糧食的需求量,而在播種之後,單個農民難以根據市場行情變動調整當年的生產。因此,如果沒有政府的調控和干預,糧食的市場價格難免於大起大落。產量的些微變化,往往導致糧食價格的大幅度振盪,最終導致糧食市場在供不應求和供過於求之間來回振盪。農產品市場的完全市場化,不僅有損於農民的利益,而且有損於整個社會的利益 。
但是,糧食市場的不完善性,是一個規范性概念。它可以為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提供理論辯護,但並沒有解釋為什麼美國政府能夠持續不斷地向農業提供支持和補貼。唯有從政治的角度,方能解釋這個問題。具體而言,美國農民手中的選票,決定美國政府能夠持續不斷地向農業提供政策支持。毫無疑問,農民是美國農業政策的主要受益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邦政府對農民的直接現金支付額,在農業總純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在7%和66%之間。目前農民所有的土地市場價值的25%來自於政府的財政補貼 。因此,利用手中的選票,向國會議員和行政部門施加壓力, 保證農業政策支持的持續不斷,符合農民的利益。
然而,把美國的農業政策視為農民政治壓力的結果,必須解釋這樣一個問題:美國目前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只有200萬,不到美國人口的2%。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則,美國農民的政治影響力應當已被邊緣化,但事實上美國農民的政治能量大得很。為什麼?
對這個問題回答得最好的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勒做出的。在他於1971年發表的"經濟規制的理論"論文中,斯氏指出,政府經濟規制的立法的實質是以政府的權威方式,使財富在社會成員中的轉移。美國政府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實施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可以看作財富從消費者向農民的轉移,而此後的農民收入支持政策,則是財富從納稅人向農民的轉移。其次,立法者所追求的是連選連任,這意味著其立法行為著眼於尋求選民的政治支持。再次,利益集團為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立法,競相向立法者提供支持,施加壓力。
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下,國家的經濟政策一般偏向於那些能夠有效地向國會施加壓力的利益集團。斯氏認為,一個利益集團政治能量大小,不僅取決於它的規模的大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它的組織水平上的高低。一個利益集團的組織水平的高低,又取決於它在多大程度上克服集體行為中的"搭便車"現象 。如奧爾森(Mancur Olson)在其名著《集體行為的邏輯》中指出的,人口規模小的利益集團,相對於規模大的集團而言,其成員於集體行為有較深的利害關系,而且監督成本也比較低,從而比較容易克服"搭便車"問題,而具有較高的組織水平和較大的政治能量。
自新政以來的美國農民正屬於這種規模小,組織水平高,政治能量大的利益集團。首先,由於人口規模小,政府的農業支持政策,對每個農民來說,利害重大。例如,2000年美國農業的凈收入為464億美元,其中近半數(229億美元)來自於聯邦政府的直接現金支付 。換句話說,兩百萬農民人均從政府財政支持獲得的收入高達11450美元。這些財政補貼大部最終來自於聯邦稅收。美國的納稅人總數當在2億人以上。人均農業補貼負擔大概為100美元出頭。兩者於農業政策的利害關系,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農民的組織水平之高、之廣,政治影響力之大,一直為美政治經濟學者所公認。政治學家杜魯門於20世紀50年代指出,"顯然,一個象全美農業協會那樣覆蓋眾多農業州的團體,能比城市利益集團更容易地影響國會的決策。" 這一情況,至今未有本質的變化。今天,盡管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已不足美國人口的2%,但仍有10-15%的縣以農業為首要產業。若得不到農民的政治支持,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很可能在選舉中敗北 。
最後,美國農業利益集團的政治能量,還得益於美國國會利益交換的慣行。自60年代以來,代表農業利益的議員,往往同代表城市貧民利益的議員,和代表環保利益的議員,結成投票同盟。免費食品券項目事關不少來自城市選區的議員的票田。於是,代表農業利益的議員和代表城市貧民利益的議員,常常在立法過程中互相支持,共同得利。
D. 發達國家補貼農產品對他們自身的好處是。。
個人認為,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最基礎的產業.是和國家利益緊密相關的,有它的特殊性.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比如戰爭)食品物資自給自足的供應對於一個國家起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發達國家通過補貼來維護自己農業產業鏈條的完整性.當然這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措施.
E. 美國農民農業補貼占收入的多少錢
美國農業補貼政策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發達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與出口水平均處於優勢地位。美國農業生產技術發達,生產率極高,農業的專業化與機械化程度領先,與商業的整合程度非常好。2011年,美國農業生產總值達到4285億美元,農產品出口額為1374億美元,占當年農業生產總值的32%。這一發展成就一方面與美國自然資源豐富、幅員遼闊、農產品市場需求巨大有關,另一方面得益於美國成熟的農業補貼和支持政策。本文嘗試梳理美國1933年到2002年十五部農業法案的出台的歷史背景和法案特點,試圖找出美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形成機制和演變趨勢,為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F. 在美國耕田需要多少錢
都知道在美國種田賺錢,他們到底有哪些補貼?政策怎麼樣?美國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那美國對農業補貼多少錢?...
G. 美國宣布再補貼40.7億,為何農民卻開始對美國失望
由於美國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使得美國的很多農產品失去了中國這個大市場,導致美國農業一路下滑。很多美國農民對政府表達了不滿情緒。為了平息農民的憤怒情緒,美國政府決定補貼40.7億美元用來補償農民的損失。
很明顯,補貼政策根本不能彌補美國政府的錯誤政策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如果特朗普還不能正確對待貿易戰,不僅對世界經濟,對本國國民來說,都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H. 美國給農民每畝地補貼多少錢
補貼分為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兩種形式,直接補貼是根據農民種植農作物種類與面積直接給予少量現金補貼,間接補貼是提供農業保險補貼和低息農業貸款。
直接補貼
美國農業直接補貼由聯邦政府農業部內設的農場服務局負責發放。農場服務局艾奧瓦州辦事處主任約翰·惠特克告訴記者,直接補貼主要有兩個項目,一是直接與反周期支付項目,二是水土保持項目。
直接與反周期支付項目是美國為鼓勵農民種糧而設的項目,對種植大豆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的農民提供現金補貼,分為直接支付和反周期支付兩部分。直接支付的補貼額非常有限,比如當前玉米補貼每蒲式耳美元,大豆補貼每蒲式耳美元,2011年美國聯邦政府共支付直接補貼億美元。美國國會目前正在起草未來5年的農業法案,新農業法案很可能將取消直接補貼。
反周期支付則只在市場價格低於過去5年平均水平的大概一半之後才會啟動,以保證一旦糧價意外大跌,農民仍可獲得預期收入的50%,以便繼續生產和生活。
水土保持項目是美國為保護農村環境而設的項目。農民擁有的土地如屬環境敏感地區,比如濕地或動物棲息地,政府希望與農民簽訂一個10年租地合同,暫停該地區農業生產,同時也會提供部分改善當地環境的資金。農民可以自願決定是否參加這個項目,租金由雙方商定。2011年美國聯邦政府水土保持項目開支達億美元。
間接補貼
政府間接補貼包括低息農業貸款和農業保險補貼項目。
低息農業貸款的核心原則是幫助創業農民或弱勢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這個群體往往很難獲得商業貸款,政府提供的低息農業貸款主要用於填補商業銀行在這塊市場的空白。
低息農業貸款也由農場服務局負責,包括直接貸款項目和貸款擔保項目兩種形式。直接貸款的資金來源於國會撥款,利率一般低於商業貸款,隨市場行情波動。貸款擔保項目的資金和服務由商業銀行系統提供,利率則由借款人與商業銀行機構商定,農場服務局為貸款提供擔保。
對於突發重大自然災害,農場服務局還提供低息緊急貸款,申請人受損必須超過往年利潤的30%.
根據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農場服務局提供的貸款僅占農業信貸市場份額的%,而商業銀行占據美國農業信貸市場份額的%,農業合作社占%.
位於美國中西部的艾奧瓦州農業部長比爾·諾西告訴記者,農業保險是保障農業生產的最主要措施,也是政府農業扶持政策的核心。在艾奧瓦州經營著3500英畝農場的斯科特·洛維特也指出,如今政府直接補貼占收入不到5%,與之相比農業保險的作用更為關鍵。
美國農業保險由農業部風險管理局負責,農民自願參與,聯邦政府為參保農民提供保費補貼,但保險業務由私人商業保險公司承擔。2011年,美國聯邦農作物保險項目為農民提供了207萬份保單,補貼成本高達68億美元。
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主要分兩部分:一是保費補貼,一是業務費用補貼。
在保費補貼方面,補貼比例與所保產出比重呈反比關系。具體而言,導致產出低於50%的巨災保險保費由聯邦政府100%補貼,此後隨著農民選擇的產出保險范圍提高,聯邦政府的補貼比例也逐漸下降。
在業務費用補貼方面,美國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向承辦聯邦農作物保險項目的私營保險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管理與運營費用補貼。此外,美國還為私人農業保險公司提供三方面政策支持:一是通過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向私人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二是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對農業保險免徵一切稅賦;三是聯邦政府通過法律鼓勵各州政府提供保費補貼,以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業保險吸引力。
I. 比爾蓋茨將獲得至少43億美元農業補貼,他購買那麼多農田究竟有何用
我們知道,比爾蓋茨藉助微軟對桌面操作系統的“壟斷”,在全球獲得了不菲的財富;
在千禧年前,他曾作為科技富豪代表,長期位居全球富豪榜榜首。
而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繁榮,谷歌的創始人才將他取而代之,這是後話。
最簡單、好像很難貶值的投資,其實就是“土地”。
在年紀變大,同時評估自己不具有巴菲特那樣的投資實力以後,蓋茨也像許多傳統行業領域的富豪那樣,選擇了毫無技術含量、不需要耗費任何精力去打理的土地投資。當然,土地,也只是他本人資產其中一部分而已。
並且,美國的情況是,“土地休耕”反而能夠得到政府補貼;也就是說,政府只鼓勵在土地上面進行更高效的農業生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