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拍照產品圖片用多少毫米鏡頭
擴展閱讀
養一斤南美蝦要多少成本 2025-07-28 22:43:47
vflash是什麼工具 2025-07-28 22:34:58
原神在哪裡刷資源 2025-07-28 22:32:40

拍照產品圖片用多少毫米鏡頭

發布時間: 2022-07-18 16:36:02

『壹』 拍攝大件商品用18-55mm套機的鏡頭夠用嗎

拍攝產品照片, 尤其是大型產品的, 其實不一定需要定焦頭的, 因為室內傢具拍攝不需要考慮虛化效果, 但是需要考慮布光. 佳能1855的II代鏡頭在銳度上其實已經足夠, 所以如果你想要拍攝傢具的話, 我提兩個建議吧
1. 有條件的話最好搭建一個攝影棚, 小型的即可
2. 如果搭建攝影棚有困難的話, 建議至少准備一個外置閃光燈, 有閃光燈和沒閃光燈, 同一個1855鏡頭拍攝出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 區別大到讓你懷疑是不是換了鏡頭. 呵呵.

『貳』 單反相機的鏡頭常說的55mm,85mm,105mm,135mm有多大區別普通家用,旅遊所用多大的

55mm,105mm,135mm等等說的是鏡頭的焦距。數字越小越趨近於廣角。數字越大越趨近於長焦距。一般拍照主要看我們拍什麼。如果鏡頭不變就是定焦。如果鏡頭可變就是變焦鏡頭。如果我們就是旅遊拍一怕風景,最好選擇變焦鏡頭28至280全有了。如果專業的化就多預備幾個鏡頭。55--280的長焦鏡頭可以拍攝百米以外的人或物,55mm的中焦鏡頭專門拍攝眼前的人和物,也可以拍攝風景。18--55的廣角鏡頭或微距鏡頭是專門拍攝眼前高大建築物的全景或花卉的特寫鏡頭的。

『叄』 單反相機鏡頭的焦距70-300mm和14-42mm分別大概適合拍多遠的物體

鏡頭的各個焦段,各有不同的用處,一般建議初學者選擇17-200,這款鏡頭常常被稱為「一鏡走天下」。
你說的的那兩個都是變焦鏡頭,50mm以下的是廣角鏡頭,越往下廣角越大,50mm以上的是長焦鏡頭,越往上拍攝距離越遠,可以達到超焦距或微距拍攝。
你這兩個鏡頭都可以普通拍攝,也可以藝術拍攝。如果要拍廣角的,比如拍攝建築、道路的廣角可以用14-42mm的鏡頭,就是平常看到的底部向下彎曲變形的照片,最小可以達到14mm,說明已經可以達到魚眼鏡頭的效果了,拍攝出來的物體極度誇張,就像魚眼一樣,拍出來的東西是圓的,中間的東西又向外突出的感覺。如果要藝術拍攝,用這個鏡頭可以側重於廣角拍攝。
那麼70-300mm的就可以側重於長焦拍攝了。比如拍山頂的人、高樓頂的花,站在高出拍攝地面的人或物等遠處的東西,就可以把焦距調得長一些,把遠處的物體拉得很近,看得很清楚,拍特寫很有用。但是拉近後,景深就小了,比如拍一個人的臉部特寫,如果把他的臉放滿整個空間,其他的東西,周圍的其他的東西就沒有、或模糊了,這就是說拍遠處的東西,會把環境虛化,因此主要用來強調某一點的東西,拍出來的東西會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22mm-24mm: 不嚴謹的建築全景,或某個自然景觀(嚴謹的需要大畫幅和移軸鏡頭來矯正相差),城市建築群,大量的人群。
28mm: 廣闊的風景,人多的場景,有群體感的人像
35mm: 一般風景,建築或者建築內部,紀實人像
50mm: 局部風景,全身人像,事實上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
60-65mm:小微距,適合拍一些比如杯子大小物體或者電飯煲之類的商品,這個焦段適合購買微距鏡頭。
80mm: 半身人像,一些特寫,或者在場景中突出某人。
100mm: 微距的黃金焦距,特別適合拍攝微距題材。
135mm: 人像焦距,適合人像特寫,網上那些特別漂亮的mm,背景虛化的,都是這個焦距拍出來的(一般用85mm鏡頭放到普通APS單反上,由於轉換系數,正好可以獲得135的焦距)
200mm: 人像特寫,大頭像,遠景拍攝。
300mm: 遠處人想特寫,距離較近的鳥,體育,遠景拍攝。
50毫米的焦距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和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所以沒有廣角的沖擊力,也沒有長焦的震撼,但是歷史上由50毫米鏡頭拍攝出來的頂級作品,比其他所有焦距拍出來的總合還多。
50mm無法具有畫面本身的沖擊力,所以50mm必須要以內容取勝,構圖,色彩,內涵,故事,都無比的重要,所以通常能拍出偉大的作品。
-----------------------------
35mm 是新聞攝影的最愛,准廣角,既可以容納比人眼所看到內容多的東西,又不會像28或更短焦距的超廣角一樣,把很多無關的東西包括進來。
-----------------------------
50mm的鏡頭是標准鏡頭,普通的定焦鏡頭一般都是50mm的鏡頭,是最常用的,出門旅遊,拍攝一般場景,都可用。

『肆』 人像攝影中如何選擇鏡頭焦距

相信不少影友手中的相機鏡頭都是變焦鏡頭。最普遍的是三倍變焦鏡頭,焦距由35mm至105mm。有些強調光學變焦的DC,更具有8x甚至10x的光學變焦。 拍攝人像時,焦距的選擇對畫面對象的比例有很大影響,從而決定照片給觀眾的感覺。不少初學者都視光學變焦為拍攝上的一種便利,有變焦鏡頭便可以站在原地拍攝較遠的景物,這當然不是拍攝人像應有的態度。較為專業的想法是,首先決定以什麼焦距拍攝這幅照片,自己再走到最適當的位置拍攝。拍攝有水平的人像照片,是不可以偷懶的。 拍攝及繪畫同樣講透視感 究竟以短焦距(廣角)鏡頭拍攝的照片,跟長焦距(遠攝)鏡頭拍攝的有甚麼分別呢?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如果模特占畫面的面積不變的話,利用廣角鏡頭需要更接近模特拍攝,而用長焦鏡頭就要距離模特更遠。越是接近模特拍攝,畫面所表現的透視惑就越強烈。即是說廣角鏡頭能表現出強烈的透視感,而長焦鏡頭就表現出較低的透視感。透視感是什麼呢?這是以平面表達立體空間的手法。大家都知道較近的對象看起來會較大,較遠處的對象看起來會較小。因此大家都會直覺上認為,較大的對象較接近自己,較小的對象離自己較遠。繒畫時,畫家都會應用這種手法,將背景的景物畫得較小,人們便知道那些景物離自己較遠。 廣角長焦比一比 大家拍攝時,借著運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改變自己與模特之間的距離,便可以改變模特與背景之間的透視感。以廣角鏡頭拍攝的照片,前、後景物的距離都被誇張了,而且照片的四周會出現較明顯的扭曲。例如拍攝一張半身照片,如果以廣角鏡頭(如28mm或35mm)拍攝,便需要站在離模特較近的位置。這時模特占畫面的面積較大,稍遠的背景對象會拍得十分渺小,透視感十分強烈,遠、近景物之間的距離比肉眼所見更為誇張。 以長焦鏡頭拍攝的照片,遠、近物件的大小就沒有太大差別,看起來兩者的距離像是被拉近了,照片表現的透視感也最小。例如以長焦鏡頭(如105mm至300mm)拍攝同樣的半身照,這時便需要站在離模特較遠的位置。從照片看起來,因為背景景物沒有明顯的「縮小」,所以背景好像被拉得與模特更近。 以廣角鏡頭拍攝一列柱子,近處的柱子佔了畫面整個高度,遠處的柱子就變得十分矮。 以長焦鏡頭拍攝相同的一列柱子,遠處柱子的高度比近處的沒有明顯變小。 27mm 64mm 288mm假定模特占照片面積不變,以越廣角的焦距拍攝,模特與背景之間的距離拉得越遠;以越長的焦距拍攝,模特與背景之間的距離拉得近。 廣角不宜拍特寫 拍攝人像時,要運用什麼鏡頭,首先要考慮是否需要較多的背景。如果當時整個環境都很有特色的話,,大家不妨考慮採用廣角焦距,這樣能夠同時拍攝模特及較多的背景。如果同時採用較低的拍攝角度,會比水平拍攝角度更加能夠表現出透視感,視覺上的沖擊會更大。如果模特的手、腳部分放得較接近相機的話,這些部分會因為透視的關系顯得更為修長。不過通常的做法都是以廣角鏡頭「拉長」模特雙腿,「拉長」雙手的拍攝方法需要配合較大膽的創意。 要注意的是,初學者不宜以廣角鏡頭拍攝模特臉部特寫,因為太接近模特拍攝會形成臉部「強烈的透視感」,五官之間的距離被拉遠,而且臉部變得闊大,有時會十分嚇人。另一方面,用廣角鏡頭拍攝時,要盡量避免在高於模特的角度拍攝,以免拍出來的照片「頭大身小」。在低角度拍攝時,也要留意模特的頭部不宜抬高,以免拍出來下巴、頸部變得肥大。 有特色的環境,可以用廣角焦距加低角度拍攝。 如果模特雙腿較接近鏡頭,便會有較修長的效果。 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模特抬頭過高會顯得肥腫。 長焦有利簡化背景 如果拍攝時的環境較為雜亂,或者大家只想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些特別的景物,便可選擇以較長焦距拍攝。這時背景只會剩下較少的對象,稍為變換角度就可以避開不希望出現的背景景物,例如電燈柱、行人等。運用長焦距拍攝半身或臉部特寫鏡頭是十分好的,因為模特五官的比例會看來比較正常,而且背景也較為清簡,較為適合初學者使用。如果大家的鏡頭等效焦距超過300mm的話,更可以營造出淺景深效果,將背景虛化成抽象圖案,更能突出模特的美態。 利用較長焦距可以簡化背景。 長焦距十分適合拍攝特寫照片。 超長焦距鏡頭可拍攝出淺景深效果。

『伍』 單反相機的鏡頭15-55mm和15-105mm還有15-135mm的區別和分別適合拍攝什麼樣的景物專業人士進!

這個問題,是沒有標准答案的。

這就是為什麼,專業攝影工作者,在去采風的時候,會攜帶一整套鏡頭的原因。

適合不適合,只能說在照片布局時候,一個鏡頭能不能達到要求,比如布局時候,覺得主要被攝物體在照片中的佔比太大,那麼就要換一個焦距更長的鏡頭。

而變焦鏡頭,其實也就是為了減少鏡頭(數量)攜帶量而生的。

先看一下鏡頭焦距和視角的關系。

焦距越長獲得的視角越小。這其實就是廣角(焦距小視角大)和長焦(焦距大視角小)的主要區別了。

問題中的三款鏡頭,時間變化最大的,就是15-135mm的,拋開鏡頭成相質量來說,當然這款鏡頭適合拍攝的場合更加多。而且其視角范圍,涵蓋了前面二款鏡頭,其他二款鏡頭要達到同樣的視角范圍,必須再備另外一個鏡頭。

所以,一般非專業攝影,對畫質要求並不高的情況下,建議選擇15-135mm為好。

拍攝者站在同一位置,為了獲得更加寬廣的視野,就必須用廣角鏡頭,甚至魚眼睛(180°視角)。這時候,15mm的焦距,就非常有用了。

如果拍攝的是一個很遠的景色,那麼就只能用長焦,拉近距離(只是視角的關系,主體在成相中占的比例更大,看起來就是拉近距離了)。使用長焦拍攝,一般被稱作「打鳥」。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標准答案,只能說適合才是正確的。

『陸』 想買個單反相機,主要用於模特、鞋子的拍攝,焦距一般多少的比較好呢

從我這個單反愛好者的角度來說,1樓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本人玩佳能50d有三年歷史)
簡單的說,選焦距要看你的拍攝位置。你拍攝的東西可以離你很近,那麼像200mm這樣的長焦鏡頭純粹是一種浪費。記住長焦鏡頭一般用於體育、動物等的長距離拍攝,此時你無法接近拍攝對象。並且長焦鏡頭有其固有的缺點:價格昂貴、拍攝時一般需要三腳架(否則會抖動導致畫面模糊不清)。
而像模特鞋子等物品用18-55mm鏡頭應該夠用,手持就可拍攝且能得到預期效果。

『柒』 攝影師拍寫真用什麼鏡頭

攝影師拍寫真,一般都是用近焦鏡頭,很少用長焦遠鏡頭。而且一般都是定焦的,不會有變焦的盡頭,往往這些鏡頭還很貴。人文領域的拍攝,一般來說,主要以三枚鏡頭為主:28、35、50。

尼康曾想高價收購拍攝世界名人的鄧偉手中的那枚標頭。一般來說,選擇標頭,是以環境人像為主。35毫米鏡頭人像與環境兼顧,28毫米鏡頭主要以環境介紹為主。象寇德卡拍攝吉普賽人,介紹吉普賽人的生活環境,是襯托主題主要手法,所以他選擇25毫米鏡頭的廣角。

有人說變焦鏡頭很方便為什麼還要買定焦?定焦能做的變焦也能做的啊。表面看是這么個道理,實際使用中完全兩種感覺。我們知道,西洋畫中,素描是基本功,那麼,攝影有沒有基本功?我的理解,攝影的基本功就在這個一機一鏡中。我們有時候講鏡頭感,什麼是鏡頭感?布勒松說:「攝影家的眼睛,永遠都在評估出現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須移動1毫米的幾分之一,便可以把線條吻合起來。他只須稍微屈膝,便可以將透視改變。把照相機放置在離主體近一些或遠一些,他便可以刻畫出某一細節——這細節,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賓奪主。然而,對照片進行構圖所需的時間,幾乎是跟按動快門的時間一樣的短,因為兩者同是條件反射而已。」 所謂的鏡頭感,就是「條件反射」四個字。長期使用某一焦段的鏡頭,譬如標頭,你就學會用標頭的眼光看世界。開始的時候你還需要用手搭個方框筆劃一下才能確定取景的范疇,熟能生巧後,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拍攝的內容是哪些。

『捌』 拍人像是用85mm還是50mm的好攝影棚和街拍用的是多長焦距的鏡頭

85焦段是人像的黃金視覺,無論是焦外還是視覺感表現都較好,因此拍攝人像使用85mm比較合適。

而攝影棚和街拍因拍攝習慣和拍攝風格不同,有多種鏡頭可供選擇。

如果習慣從遠處拍攝,不想打擾到被拍攝的人,那麼70-200這類長焦距的鏡頭合適,缺點是太重,是個考驗體力的活。

鏡頭焦距

1、定焦距:焦距固定不變,可分為有光圈和無光圈兩種。

有光圈:鏡頭光圈的大小可以調節。根據環境光照的變化,應相應調節光圈的大小。光圈的大小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調節。人為手工調節光圈的,稱為手動光圈;鏡頭自帶微型電機自動調整光圈的,稱為自動光圈。

無光圈:即定光圈,其通光量是固定不變的。主要用光源恆定或攝像機自帶電子快門的情況。

2、變焦距:焦距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使被攝物體的圖像放大或縮小。

常用的變焦鏡頭為六倍、十倍變焦。

三可變鏡頭:可調焦距、調聚焦、調光圈。

二可變鏡頭:可調焦距、調聚焦、自動光圈。

(8)拍照產品圖片用多少毫米鏡頭擴展閱讀:

鏡頭的選擇:24-105這類的中焦變焦鏡頭,無需跑來跑去構圖,只需站在原地手動調焦距,方便。缺點是光圈稍小,在夜晚需要大光圈來提高快門速度時操作較麻煩。

50定焦是標准中焦定焦,用來拍街拍、小品之類的比較合適,並且定焦配合大光圈,再加上自身輕便的特點,是日常掛機的最佳配備。

不過需要注意在截幅機身上焦距變成了75,稍顯長些。因此是全幅機身,50的標頭合適;如果是截幅機身,35mm、1.8鏡頭比較良好,等效焦距52,與標頭的視角相當。

鏡頭的保養維護

1、攝影者不能自行隨意拆卸鏡頭,有問題要到專門維修部門修理,否則,拆卸後無法復原,又不能進行精確調校,造成鏡頭的損傷會影響鏡頭的成像質量。

2、不能用粗糙不清潔的物品擦拭鏡片。

3、用鏡頭刷刷鏡頭表面時,應保持毛刷的清潔,不能用手觸摸毛刷,刷毛用臟後應及時用酒精清洗。

4、不能在攝影鏡頭調節環處隨意添加潤滑油。以免流入鏡頭內部沾污透鏡表面。

5、不拍攝時,應把鏡頭調焦環調到無限遠,把光圈調到全開狀態,把推拉式變焦環和微距環縮回,以改善鏡頭的抗震性能。

6、攝影鏡頭長期不使用時,最好保存在儲有乾燥劑的玻璃密封器皿內,或將其密封在有乾燥劑的塑料袋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