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扁的茶壺是哪個年代的產品
擴展閱讀
臉上中鑽石是怎麼種 2025-05-16 15:53:36
開外賣店怎麼節約成本 2025-05-16 15:50:31
建信理財產品在哪裡查詢 2025-05-16 15:47:34

扁的茶壺是哪個年代的產品

發布時間: 2022-07-18 10:01:19

❶ 元青花鳳首扁壺的元·青花鳳首扁壺(首都博物館藏鸞)

出土時間:1970年
文物尺寸:高18.7厘米 口徑4厘米
出土地點:北京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遺址
文物描述:壺體扁圓,直頸小唇口,淺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掛一層很薄的護胎釉。該壺以昂起的鳳首作流,以捲起的鳳尾作柄,鳳身繪在圓形壺體上部,雙翅垂至壺體兩側,壺體下部則裝飾盛開的牡丹,呈現一種鳳鳥飛翔於牡丹叢中頗富情趣的情景。白地蘭花,色彩鮮艷,清新雅緻,主題突出,更增添了幾分藝術感染力。此類飛鳳牡丹紋飾在宋代定窯、耀州窯、景德鎮中經常使用,元、明、清三代這種紋飾久盛不衰。用鳳首、鳳尾構成壺的流和柄,以這種立體表現手法與壺體平面繪畫的鳳首有機的結合,融實用與美觀於一體,可謂造型生動別致,動感突出,獨具匠心。鳳首扁壺採用多種製作工藝,壺流採用模製成型,壺柄以手捏塑成型,壺體為雕鑲成型法,最後琢成整體。青花鳳首扁壺是一件具有很高歷史、藝術價值的珍品。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制,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類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等地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型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或行銷國內,元大都1970年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剛出土時16件瓷器都很完整,但其中幾件出土後都逐一破碎,這件青花扁壺即在其中。
本次出土文物中,元青花鳳首扁壺出土後破損最為嚴重,遂對其進行重點修復。48塊碎片粘成的首博鎮館之寶
2004年秋,該青花鳳首扁壺送抵上海博物館由修復專家蔣道銀先生修復,整個過程歷經13個月。
蔣先生使用加溫的方法,將扁壺拆開後發現青花鳳首扁壺出土時已經碎成48片。最大的13×6厘米,最小的為2厘米左右,僅如指甲般大小。令蔣先生不解的是,在粘接完整後發現器物平放向前傾斜3至5度。壺柄上方有一小環施釉不全,呈露胎狀,原來該件國寶出窯後就存在缺陷,也許正因此流散人間。另外粘接後僅僅高18. 7厘米的橢圓小壺,全身殘缺孔洞達17處。蔣先生對其殘缺部位進行了重點「美容」,就是用現代高科技的無色無味環氧樹脂加填充料配製膩子補缺,最後再用高分子油漆顏料噴塗底色、繪畫紋飾等工序,使這件鎮館之寶藉助於高科技手段後再次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站在元代的青花瓷器面前,我們呼吸著那個年代的文明空氣同時,在那些歷史符號下,慢慢的讀懂了其自身每一個生命的氣息,這正是此尊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的魅力。

❷ 茶壺始於什麼年代

現代意義的茶壺,應該是始於唐代。為什麼這么說呢?讓我們看看中國茶具的變遷,就知道了。茶具是和人們飲茶的方法分不開的!茶具是發展的是變化的。
1、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茶具是2070年前:
西漢 (公元前63年)王褒的《僮約》中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的文字,這里的「荼」指的是「茶」、「盡」作「凈」解。說明當時飲茶已經有茶具了。
2、中國人明確記載使用茶具是在1700年前:
西晉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內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這里的「鼎」當屬茶具無疑。
3、明確有茶壺,應該是在唐代(包括五代)時:
到了唐朝(含五代),茶已成為日常飲料,開始講究喝茶的情趣,出現了茶藝(這是日本茶道的來源)。此時的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開始注重茶具如何對茶的色、香、味進行保留和提高,開始欣賞茶具本身的藝術性。現代意義上的茶具自唐代開始快速發展。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裡往外傾水。現在有些地方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的。
4、到了宋代(含金、遼) ,飲茶方法出現變化,由過去的煎茶改為點茶(把茶葉碾成粉末狀,用沸水沖泡調制)。但基本延續了唐代的茶具形式,致使出現了點茶的瓶。瓶的功能大致等同於現在的壺。
5、元代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啟明清。
6、明代茶具,因為茶餅變成了茶葉,所以發生巨變:
明代開始,人們不再飲用茶餅,條形散茶在全國范圍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等器具成了多餘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地上有所變化。明代有創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
7、清代,茶的種類開始大發展:
除綠茶外,又出現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黑茶和黃茶,形成了六大茶類。但這些茶的形狀仍屬條形散茶。所以,無論哪種茶類,飲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沖泡法。所以清代的茶具基本上沒有突破明人的規范。
8、當代現代名目繁多,做工更精,質量上乘:
飲茶的方法沒有變化,但是開始追求茶具的品質,材料、樣式、做工等等,開始追求茶具的形式,貴的有如金銀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還有用瑪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製作的茶具,數不勝數。

所以,現代意義上的茶壺,應該是始於唐代!

❸ 扁晨壺由來

春秋時期作為酒器。
扁壺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扁體長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為龍形,後為龍形。腹飾大鳥紋,圈足飾波曲紋,間飾似雲紋。此器造型獨特,紋飾新奇流暢。一改西周時期造型及紋飾風格。
經典的紫砂壺款式有很多,最耐看的有西施壺、石瓢壺、德鍾壺、仿古如意壺、井欄壺、掇球壺等等多種壺型。典型的傳統壺型,清代邵大亨初創,德鍾壺,大亨所創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朴,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

❹ 這茶壺是什麼年代的

這種老式的大茶壺,七八十年代多的是啊。我是80年代出生的,小的時候經常在農村還能見到這種茶壺。都是民窯生產的,不值什麼錢的。

❺ 這是什麼年代的茶壺

這是個老物件,小時候我隨父親過年時拜年到長輩家看到的茶壺,大概在五,六十年代的東西,不屬j古董,是現在的日用品,現在很少見到,有可能農村還可能有,不值多少錢,見物思人,多少老人已歸西,訪友半為鬼,時間是把殺豬刀,匆匆己過半百,

❻ 元青花鳳首扁壺用的什麼顏料

鳳首扁壺採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進行繪畫。
這種鈷料中鐵的成分多於錳的成分,紋飾筆觸中會出現一些鐵的結晶斑,青花顏色濃重鮮艷。元·青花鳳首扁壺共兩尊,為鸞鳳(雌雄)各一尊。一為鳳(雄),現存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一為鸞(雌),現存北京首都博物館。
元青花鳳首扁壺於20世紀70年代出土於北京舊鼓樓大街豁口瓷器窖藏,窖藏中同時出土了九件元青花瓷器。青花鳳首扁壺整體為一鳳形,其特殊的形制使其在元代青花瓷器中熠熠奪目。
鸞鳳紋作為裝飾紋樣在宋代藝術品中已出現,元代更為普遍,出現於元青花瓷器、絲織品、石刻等高端裝飾藝術中,同時也見有鳳首裝飾的梅瓶及其他壺式。目前所見兩件元青花鳳首扁壺,一件發現於元大都遺址,另一件則出土於新疆的阿力麻里古城,是元代絲綢之路的見證。

❼ 「元青花鳳首扁壺」的特點是什麼

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元青花鳳首扁壺」,整個壺體為扁形,壺嘴是鳳頭;鳳的雙翅分別在壺身兩側,鳳尾巧妙的形成壺柄,造型優美,紋飾繪制的非常精巧。

❽ 壺經歷了從什麼時期到什麼葉伐的演變過程

壺經歷了從無流時期到有流時期的演變過程。
壺,器皿的一種,是指陶瓷或金屬製成的一種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來盛茶、酒等液體。
早期壺形由口頸、腹、足構成,有的加雙耳、無流與柄。漢晉時瓷質壺開始流行,歷代燒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壺,如西亞的扁壺、雞頭壺、唾壺,唐代的鳳頭壺、皮囊壺,遼代的雞冠壺、馬鐙壺等。
六朝後盛放汁液的壺,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晉時的雞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頸管狀流、八方流,宋代細長而彎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龍柄、鳳柄、曲帶式柄壺等等。
壺使用的年代較長,式樣也很多,大致有圓形、方形、扁圓形、八角形、弧形等。斷面為扁圓形,深腹下垂,帶扁方形貫耳和圈足的壺大多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長頸鼓腹的圓壺。西周壺除承襲商代式樣外,多設有圈頂壺蓋,蓋可倒置用作杯。耳多為半環耳或獸首銜環狀耳。春秋壺造型較商周壺輕巧,多為扁圓壺或方壺。許多壺蓋上端做成蓮瓣形,也有一些在壺蓋或壺身外表裝飾鶴、龍、璃虎等立體動物形象。戰國相漢代的壺由垂腹改為鼓腹,下腹部內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穩重,顯得秀麗靈巧。這一時期也有提梁壺,提梁用數十節銅鏈串接而成,便於外出攜帶。弧形壺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造型為長頸,圓腹,腹旁有鑒,平底或圈足。壺頸向一側傾斜,形狀類似瓢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