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中國農產品出路在哪裡
擴展閱讀
存貨的成本由哪些內容 2025-05-18 01:45:42

中國農產品出路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7-14 14:22:34

Ⅰ 當今社會,中國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一個農村的出路在哪,自己一直覺得農村單純靠土地沒有出路。因為單純靠土地種植的話,現在北方是比較常見的玉米,南方比較常見的水稻畝產只能超過1000塊錢嗎?一個家庭還有10畝地的情況下,一年就掙1萬塊錢放在現代社會,1萬塊錢夠干什麼的?

把產品線延長實現自產自銷,自己包裝自己加工,既創造了很多的就業崗位,又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因為農村的家庭情況比較復雜,家裡可能也有老人,要是太遠的地方去務工,讓他外出打工去做農民工,那這算什麼農村的收入啊,自己始終認為真正的發家致富的路子是讓自己的村莊擺脫貧困,而不是自己擺脫貧困的村莊。

Ⅱ 三農面臨困境已久,那麼三農的出路關鍵在哪裡呢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問題, 在我國進入新時代之後變得更加復雜與緊迫。農業作為三大產業之中的基礎性要素, 歷來在各國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 解決好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的協調發展, 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隨著十九大的召開, 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


三、農民收入偏低

盡管每年有諸多的政策推動, 但是由於包括城鄉二元制在內的歷史遺留因素, 以及農民自身專業技能欠缺等客觀實際, 造成農民的收入跟現在社會的其他群體相比, 總體收入還是處於比較低的層次水平。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 如何更好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就顯得愈發重要。

Ⅲ 中國農業發展出路在哪

中國農業的發展
在我看來 是朝著訂單農業發展的
未來土地會集中在一批有資金有技術的企業手裡 進行規模化種植
這些企業會與種子農葯肥料農機及農產品收購銷售平台及企業深度聯合
種植出更符合未來用戶需求的無公害綠色農產品
此外 還會發展出一批圍繞各個大中型城市的觀光休閑的採摘農業園
豐收邦 說

Ⅳ 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是

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問題,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難題。目前農村大多數勞動力仍然從事農業,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農業活動;而中國的農業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難以開展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技術落後,人均勞動收入也非常低;擴大農業產量,市場容量又有限,價格下降使農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災,價格上升,產量卻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結果,城鄉收入差距過去一個階段具有拉大的趨勢;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會問題,日益顯現出來,成為今後發展的一個潛在隱患。 所有這些問題似乎形成了一個怪圈。而最重要的是,想在與農業有關問題的范圍內做文章以求解決以上的問題,目前看都是難以奏效的,或者是難以實施的。我們不妨就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一些分析。 第一,關於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許多人都認識到家庭經營規模小、效益差是當前中國農業的一個問題。但是中國農業經營規模小不是一個技術問題,甚至不是一個組織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在五億勞動力、九億人口仍然依靠農業為生的情況下,少數人的「規模經營」,意味著多數人「無地經營」。因此它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人口的問題、一個就業和收入的問題。第二,很難靠提高農產品的價格來維持農民的收入。中國國內市場的農產品價格已經大大高於國際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在加入WTO,進一步加入國際市場的前提下,維持這種高價已經成問題,更不要說再進一步提價了。第三,土地承包制在相當長時間內還不能變。與規模經營相關的問題是土地制度問題,這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有一些爭論。但是,就目前土地收益狀況和農民收入結構而言,農戶承種的那一小塊土地,已經不是「高收入的來源」,而是「社會保障」(「保命田」)。 從以上三個「不是出路」的問題,我們也自然可以看到出路何在:中國農業問題以及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工業化」,即農村人口就業的非農產業化,或稱「農民的非農產業化」,也就是多數以至絕大多數農民(80%以上)最終都能在非農產業(工業、服務業等等)中獲得穩定的就業。說到底,中國的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數農民不再是農民!依賴於土地的人少了,土地的使用和農業的經營才能更有效率,農業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農產品的價格也才能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發生應有的變動,留在農業中的勞動力才能從專業化、大規模的農業經營生產活動中獲取更高的收入,農業和工業的人均收入的差距才會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才會縮小。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真正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一定要超越農業的范圍、超越農村的范圍、超越農民的范圍加以思考,反倒應該更加關注、更加重視如何發展工業、發展非農產業的問題,更加重視這些產業如何能夠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就業,使這些行業所能提供的就業迅速增加。這里要認識的一個基本經濟規律是,當人們解決了吃飯這個基本的生存條件之後,生活水平的提高,即收入的提高,國民總產值的增長,整個經濟的發展,就不再主要取決於農業的發展,而是取決於我們生活消費中其他非農產品的增加,如衣物、住房、電器、交通、通訊、旅遊、娛樂、公共基礎設施,等等。這時經濟發展或經濟現代化的基礎標志就是從事農業活動的人數和時間越來越少,而人類的其他活動越來越多。只有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的這一基本趨勢,並由此出發制定我們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我們才能逐步從根本上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短時期不能完全做到的事,不等於現在就可以不去努力朝那個方向去發展;只有現在開始努力了,最終才能積過去之努力而最終解決問題。短期內的政策制定,必須與長期發展戰略相適應、相銜接,才能保持持續發展勢頭,不因當前的短期需求而耽誤問題最終獲得解決的進程。 在「無工不富」流行的歲月里,我們搞了很多的鄉鎮企業。就地工業化一度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但曾幾何時,鄉鎮企業的風光不再。倒不僅僅是產權制度改革尚未最終到位的問題,而是因為「非城市化的工業化」道路,難以形成足夠的競爭力去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因此,籠統地去說明工業化是當今「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總顯得有點蒼白無力。 城市化本身就是工業化的產物。正是工業化所必然要求的規模經濟,才導致了工業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這種集聚,又進一步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才提供了足夠多的就業崗位,使得大規模的轉移農民成為可能。 因此,我要說,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工業化,更在於城市化,或謂不滯後於城市化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演進、良性互動的工業化!

Ⅳ 中國農業發展前景

中國農業發展的未來出路就是機械化和人工智慧化。縮小城鄉差別。在充分滿足我們十幾億人口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還有剩餘的農產品出口創匯。

Ⅵ 中國農業怎麼搞機遇在哪裡前景如何

當前在農業現代化、生物技術、移動互聯網、食品安全全球化競爭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業迎來了空前的變革機遇。這15個關鍵詞,讓你看懂今後農業發展格局。

1.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業供給側改革本身就代表一個產業趨勢,而且在今年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把它作為未來的一個重點工作,所以它本身就具備了年度的主題特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對於大眾農產品進行去庫存,調整糧食供給;另一方面,除了保障農產品數量充足,中央目標是通過政策改革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具體包括降低成本來提高價格競爭力。

通過土地產權制度變革、農業低息引入資本投入、農產品價格有序市場化、必將帶來農業生產力的全面提升。

2.產業精準扶貧

要根據各地的比較優勢,選擇具有市場前景和開發潛力的特色農產品作為開發的主攻方向。其次要考慮「小」產品如何做「大」,是要形成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引導創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發展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通過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切實改變扶貧「大水漫灌」的現象。

3.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居民看病報銷將不再分「城裡人」、「農村人」。城鄉醫療做到統一覆蓋范圍、統一籌資政策、統一保障待遇、統一醫保目錄、統一定點管理、統一基金管理。

4.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新常態下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根本選擇。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藉助信息化等力量實現網路鏈接,如部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農業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創意農業,或打造富有歷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從而提高農業競爭力。同時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5.馬鈴薯主糧化

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的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引領農業綠色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有益探索。

6.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2007年以來,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這一政策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市場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國家收儲行為客觀上也造成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及市場價格信號被扭曲,對加工行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糧食局決定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改革玉米臨儲制度、建立新的收購和補貼機制,這既是市場倒逼的必然結果,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必然要求。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7.農村電商

廣闊的農村市場已經成為電商巨頭群雄逐鹿的「戰場」,2016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為4675億元,成為零售電商市場新增長點。農村市場成為電商戰略發展的新重地。

電商下鄉關鍵在於激活農村市場消費潛力。應抓住「互聯網+」的政策機遇,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將電商自身的品牌優勢和本地經銷商的渠道優勢結合起來。目前主要是推動工業品下鄉,未來還應促進農產品進城,讓電商下鄉成為實現消費公平、縮短城鄉差距的重要實踐。

8.糧改飼 米改豆

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綠色生態、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為主線,堅持農民自願原則,以「鐮刀彎」地區為主、黃淮海地區為輔,以玉米改種大豆為主,兼顧改種馬鈴薯、飼草、雜糧雜豆、油料等作物,推廣「一主四輔」種植模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體系和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9.耕地輪作休耕制度

耕地是最寶貴的資源,也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超多人口的糧食供給壓力,使得耕地水資源超強度利用,資源環境已亮起「紅燈」。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充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10.農業信息化十三五規劃

積極引導電信運營商、電商、IT企業、金融機構等共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服務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部門工作人員開展農業物聯網、電子商務等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提升技術水平、經營能力和信息素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全程託管、農業植保、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機作業、農業農村綜合服務、農業氣象「私人定製」等服務。

11.農業大數據試點

中國農業一直以來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中西部的農業發展一直滯後於時代發展。建立農業大數據平台,有利於解決農業生產信息不對稱問題,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數據能為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信息優勢,並且與互聯網接軌,提高農產品的信息接觸面。

12.易地扶貧搬遷

精確瞄準「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區約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採取超常規支持力度,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其穩定脫貧問題,切實補齊異地扶貧搬遷這塊脫貧攻堅「短板中的短板」,實施981萬建檔立卡搬遷人口異地搬遷所需投資約為6000億元。加上同步人口住房建設投資,「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總投資約9500億元。

13.三權分置農村土地改革制

「三權分置」是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再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格局。有利於明晰土地產權關系,更好地維護農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權益;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14.十三五農村經濟發展規劃

總的來看,《規劃》突出加強了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方面的謀劃。具體來說,《規劃》提出了5大專欄33個重大工程和項目,到2020年,我國的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要更加健全有效,農村經濟發展更加繁榮協調,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農村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群,因人制宜幫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努力讓每一位農民有尊嚴的,幸福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15.高耐鹽海水稻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把原來不能種植農作物的鹽鹼地變成良田。「該技術用於海水稻研發,可以提高海水雜交稻配組成功率,雜種優勢將使海水稻研發在短期內出成果。」

Ⅶ 新零售下,農產品電商出路在哪兒

新零售就是在互聯網等技術的升級與消費者需求等升級大環境下產業的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業態。
通俗一點就是,傳統的線下零售商整合資源,往線上走;傳統的電商帶著雲平台往線下走,最後線上線下與物流結合,再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實現銷售閉環的發展。作為一個農村電商從業者,我們的農產品如何做新零售呢?
隨著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與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將實現重組,農產品消費的大數據將有助於改變當下農產品生產的隨機性和盲目性,為消費都提供個性化的綠色優質的農產品將成為普遍現象,這種模式將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變化,為農產品流通對接互聯網經濟,為農產品流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動能,讓分散的農民更多的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紅利。
我們每個農村電商參與者都可以從這個大生態中找到自己的一個點。農村電商從業人員又如何在這樣的一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下做好農產品電商?這也是村頭現在所思考的問題,當然村頭會在整個過程中讓線上線下更加融合並且適應最新的模式,爭取做到農村電商的帶領人!

Ⅷ 中國經濟轉型,有些人發現錢越來越難賺了,未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中國經濟轉型,有些人發現錢越來越難賺了,個人感覺未來農村的出路在於依託於互聯網的農村電商、農村特色旅遊以及獨特的產業發展。

中國經濟轉型,有些人發現錢越來越難賺了,你覺得未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歡迎留言討論。

Ⅸ 農業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近年來我國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紅利的優勢,面臨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性具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國有必要發展智慧農業,利用現代技術進行科學化耕作。

對於我國而言,智慧農業是我國智慧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智慧農業通過物聯網等現代技術能夠有效的解放人力,解決我國農業方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智慧農業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智慧農業行業的上市公司有中牧股份(600195)、隆平高科(000998)、海大集團(002311)、牧原股份(002714)、溫氏股份(300498)、大北農(002385)、大華農(300186)、吉峰農機(300022)、華英農業(002321)、雛鷹農牧(002477)、新都化工(002539)、賽為智能(300044)、新希望(000876)、紅太陽(000525)、四川美豐(000731)、輝豐股份(002496)等。

本文核心觀點:在我國逐漸失去勞動力紅利的背景下,我國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以解決我國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智慧農業也成功憑借現代物聯網等技術解放了勞動力,減輕了農民的勞作壓力。

1、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逐年增加

2014-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呈逐年增長趨勢。2019年我國農林牧漁總產值實現12.40萬億,較2018年同比增長9.15%。

糧食是我國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而肉類和魚類的供給是我國人民補充營養的主要食物,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民以食為天」的俗語足以說明農業在我國的重要性。但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的減少,未來我國面臨著農業領域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慧農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Ⅹ 農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農業價格未來趨勢肯定是高價,這個農產品價格未來持續上漲,人均土地面積和日本、韓國,人均土地1.24畝比日本要好一點,比世界平均水平還要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3.05,農產品持續價格提升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的農產品種植成本相對來講也是比較高,大豆種植成本為什麼大豆進口這么多,沒辦法,你種植成本太高,我們成本比巴西高一塊多,比美國高一塊多。怎麼競爭?!
從今年進口量來講我們大多數農產品,像大米、玉米、小麥這些我們控制比較嚴,大豆控制沒辦法只能進口,白糖、棉花進口稍微多一點,
將來投資農業裝備業會有一個爆發式機會。
第二生物技術,農資產業,例如,化肥、肥料、種子,包括養殖和種植生物技術廣泛使用。
第三農業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在澳大利亞一個農場一個農民可以養3000頭牛,是由於他有很多都是通過專業化分工來解決,運輸不用管,你的草專門打草公司,賣也有專門人經營解決,專業化服務體系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大發展,現在目前中國在收割從北到南,這樣專業化服務體系專業服務公司越來越多。
第四農業一體化企業越來越多,過去做飼料、養殖、屠宰甚至食品,現在食品倒過來要做養殖、屠宰,農業產業化裡面有問題,無論做不做必須面對融入。
下一個趨勢就是多業態農業經營模式出現,尤其大城市周邊像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在城市周邊這種趨勢還是比較明顯,尤其是有一些高效農業,多業態經營模式慢慢會出現。
最後一個高科技服務發展,因為科技對現代農業推動力量非常關鍵,會有一大批高科技背景企業,應該涌現推進農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