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農業第一大省是哪個省
中國農業第一大省是山東省。
⑵ 中國農產品出口國家有哪些
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 東亞 非洲 比較多
⑶ 農業大省有哪些
1.吉林:玉米之王!高粱,大豆,甜菜產量也在全國名列前茅。吉林可以說全國飼料,油料生產的穩定計!並且在肉類加工方面有一定規模!全省人口約2700萬,其中農業人口1600萬,佔60%的比例,這在全國來看是很高的水平!由於歷史上一直是以產糧為主的省份,所以城市化率很低,但也正因如此大量的農業生產人口造就了這「天下第一糧倉」!
2.河南:小麥冠軍!棉花,玉米等農作物的產量也難逢對手,更在肉類精深加工方面領先全國。其農作物不但產量大而且品質好,因此一部分人認為河南才是中國第一農業省。全省人口約一億,其中農業人口6500萬,約佔70%,是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需要指出的是河南不但是農業大省,還是GDP過萬億的幾個經濟大省之一!
3.四川:水稻狀元!並且紅苕、棉花、油料、甘蔗、水果、茶葉、煙葉以及生豬存欄數均走在全國前列。淡水魚的生產也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是農業多種生產的典型。全省人口約8700萬,農業人口近7000萬,其比例高達80%!四川盆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
4.山東:出口霸主!不但小麥,玉米產量大,而且花生、水果、蔬菜、畜禽和水產品等種類多產量大品質高,擁有全國最多的綠色農產品。更令人矚目的是山東農產品出口連續六年蟬聯全國第一!為國家賺取了大量的外匯,也使得中國農產品的聲譽在世界叫響!目前的山東不但是農業大省還是農業強省!
⑷ 中國的哪個地區農產品出口貿易比較發達
就09年的數據看來,是環渤海地區和泛珠三角地區的農產品出口量最大,佔到全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百分制七十左右。要是以省論,山東是出口農產品最多的省,其次是廣東和江蘇。往後排依次是上海、北京、福建、浙江和遼寧。so,這些地方的農產品貿易一定發達咯。
⑸ 中國哪個省市農業比較發達
以下是網摘,僅供參考:
中國各省農業競爭力排名分析
(2011-11-23 14:02:08)
轉載▼
標簽:
農業競爭力
財經
分類: 農業綜合
1.規模競爭力
從各省市農業規模競爭力排名情況來看,得分居前的幾個省份依次是山東、廣東、江蘇、河南、四川等省,其競爭力得分均超過80分;得分較低的省份是上海、天津、寧夏、青海和西藏等省(自治區),其得分均低於20。可見31個省、直轄市之間的農業規模競爭力存在較大的差距。由於這部分指標均為總量價值指標,排名相對靠前的幾個省份是理所當然的「農業大省」,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農業大省」之中也有諸如河南、四川、安徽等省份均屬第二梯隊地區,其綜合競爭力水平只處於中游水平,稱不上農業強省。而北京、天津在規模競爭力上得分卻很低,其綜合競爭力得分卻較高,是處於第一梯隊中的「農業強省」。
從表2(表略)所列出了前述三類地區在規模競爭力諸具體指標上來看,三類地區在規模競爭力上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第一梯隊的八省市規模競爭力得分為64.67分,遠遠高出第二、三梯隊的平均得分(47.4、30.85)。這說明雖然「農業大省」不能等同於「農業強省」,但是,整體上來看,多數「農業強省」有著較強的規模競爭力,農業經濟總量大是「農業強省」的一個基本特徵。
2.基礎競爭力
就各省市的農業基礎競爭力排名情況而言,黑龍江、內蒙古、新疆三省(自治區)得分居前,這些省份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均為北方的邊疆省份,由於地域遼闊,機械化生產運作效率高,使得人均耕地面積、每百戶年底擁有拖拉機數等指標得分較高,從而體現了較強的基礎競爭力水平。基礎競爭力得分靠後的省份有湖南、江西、福建、重慶、上海、貴州等省市,這些省份均為南方省份,其自然條件的約束使得基礎競爭力成為其農業的一個明顯的競爭劣勢。
表3列出了前述三類地區在基礎競爭力諸具體指標上的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三類地區在基礎競爭力上差異不是很明顯,和綜合競爭力得分的相關性很小(相關系數只有-0.037429016,可以視為無統計相關性)。除了在勞動力要素方面(非文盲率)第一梯隊地區顯示出一定的競爭力優勢之外,在資本、土地等基礎生產要素方面,三類地區沒有體現出梯度差異,顯示基礎競爭力對於各省市的綜合競爭力得分的貢獻率較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總體競爭力得分居前的省份(如福建)在基礎競爭力上卻處於明顯劣勢,而與之形成對照的有些總體競爭力得分居前的省份(如吉林)在基礎競爭力上卻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3.效益競爭力
農業效益競爭力狀況很大程度取決了一個區域農業競爭力的發展後勁和潛力。這一點在各省市農業效益競爭力的排名特徵上可以看出。通過計算效益競爭力子要素得分和整體競爭力得分的相關性系數(0.783),可以看到兩者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有較強的農業綜合競爭力水平的省份往往在效益競爭力上得分也較高,如浙江省作為全國農業競爭力的龍頭,在效益競爭力得分上也是最高的,而效益競爭力得分最低的幾個省份如甘肅、寧夏、山西等均屬於第三梯隊。結合表4所列出了前述三類地區效益競爭力上的具體指標得分進行分析,第一梯隊地區效益競爭力優勢又主要體現在有較高的土地、勞動生產率上,其平均得分均是第三梯隊地區的三倍之多;而在增加值率上差異並不明顯。高土地、勞動生產率需要較高的農業科技水平作為支撐,第一梯隊地區在效益競爭力上的優勢也顯示了其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較高,這又導致了其農業效益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水平的提高。
4.結構競爭力
農業經濟結構合理與否是農業區域比較優勢和農村經濟素質的重要體現,結構競爭力的高低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其綜合競爭力的高低。從31個省、直轄市農業的結構競爭力排名來看,上海、浙江、北京、廣東等得分居前,新疆、貴州、甘肅、雲南、吉林等省得分較低。從三類地區的農業結構競爭力得分來看,從第一梯隊地區到第三梯隊地區,其得分也呈現遞減之勢。結合表5中具體指標得分分析,三類地區的差異又主要體現在第一產業佔GDP比例和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兩個指標上。對於第三梯隊地區而言,普遍有較高的第一產業佔GDP比例和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而這兩個指標較高說明其經濟對農業的依賴度太大,第二、三產業不發達說明對於農業產業產出的工業加工存在著產業價值鏈的斷檔,它反過來會制約農業的發展,這顯示其農村工業化進程緩慢,農村經濟結構仍然雷同單一,農產品產業化程度較為低下。對第三梯隊地區而言,這些都是其農業經濟結構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5.現代化競爭力
從各省市的農業現代化競爭力情況來看(見表6),有幾個值得引起注意的特點:其一,從得分居前的省份來看,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佔據了現代化競爭力得分的前三甲,這說明北京、天津、上海實施發展都市型農業戰略,使得其農業的科技含量、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得分較低的省市如四川、雲南、重慶、黑龍江、貴州等,均屬於邊遠的西部省區,社會經濟的落後制約了其農業的現代化過程。其二,從現代化競爭力子要素得分和整體競爭力得分的相關性來看,其相關系數高達0.84,顯示了農業的現代化程度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地區整體競爭力高低的主導因素。其三,從三類地區的農業結構競爭力得分來看,從第一梯隊地區到第三梯隊地區得分遞減,而且在四個具體指標得分上,都存在著這種明顯的梯度差異,表明了這種差距是全面的,第三梯隊地區需要從其農業的機械化、電力化、化學化和水利化四個方面全面提升其現代化競爭力。
6.成長競爭力
成長競爭力從動態角度觀察上述不同競爭力子要素的變化特徵,其得分的高低預示著各地區綜合競爭力的可能走向。從各省市的農業成長競爭力得分排名情況來看,海南、天津、江蘇、北京、甘肅等省市得分居前,這些在成長性方面的「領頭羊」中,既有綜合競爭力也居前的省份,如浙江、北京,也有第三梯隊的省份,如甘肅省,雖然綜合競爭力排名倒數第5名,但其成長競爭力卻排名前5名。而一些第一梯隊中的省份,如綜合競爭力排名第6名的廣東省,在近幾年的農業發展速度上不盡如人意,成長競爭力得分只有31.66分,為倒數第5名。這表明,一些目前的落後者的後發優勢正越來越得以顯露,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和發展後勁,而目前的一些領先者,則在發展態勢上偏弱,有被後來者迎頭趕上的危險。不過從整體上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競爭力這一地區格局還不會有大的改變,根據表7所示三類地區的農業成長競爭力得分,三類地區的梯度差異在成長競爭力方面也同樣存在,這表明,目前我國多數農業競爭力的領先者還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而對於落後者,其後發優勢並未見明顯的體現,這預示,總體而言,如果在未來幾年之內,各省市農業的成長競爭力還保持目前這種梯度差異的格局,我國各地區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未來可能走向會體現出較強的「馬太效應」,也就是強者將更強,而弱者將更弱。
四、主要結論
1. 依據綜合指標體系選擇和建立應遵循的科學性、系統性、動態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本文從6個方面選擇了26個指標來對31個省市農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地區農業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建立,為我們全面理解、評價農業競爭力的現狀和發展、找出自己競爭優勢、劣勢提供了一個有現實操作性的框架,為政府進行相關科學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2. 中國31省市農業競爭力排名以及分類結果的顯示,各省市之間農業競爭力水平之間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這種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數量上的差距,更是素質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這種差距目前並沒有減少,還在擴大。對第三梯隊地區而言,如何遏制這種差距擴大化的不利發展勢頭而迎頭趕上,切實提高其農業競爭力的水平和素質,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3. 由於不同地區農業競爭力水平和發展狀況差異較大,因此,對於不同水平及發展階段上的地區來說,農業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也不應完全一致,應立足各個地區的區情和資源特色及優勢,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狀況,採取分類指導的原則,對症下葯,制訂切實可行的重點發展產業和行業,通過發展具有地區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具體農業門類,促進各個區域農業競爭力水平的可持續提高。 (完)
⑹ 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哪些省市
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山東壽光市和浙江金華市。
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 始建於1984年3月,現已遷建,以規模大、檔次高、品種全聞名全國。市場規劃佔地面積近千畝,年成交蔬菜近百億公斤,交易100多億元。市場交易品種齊全,南果北菜,四季常鮮,年上市蔬菜品種300多個,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蔬菜來此大量交易,是中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金華農產品批發市場2001年9月28日開業,其前身為建立於1990年的金華市果菜批發市場。該市場由金華市供銷社投資建設,是全國「菜籃子」工程項目,為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全國十大果品批發市場、全國優秀果品批發市場、浙江省農業龍頭企業、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省二星級文明規范市場。
目前市場佔地201畝,總投資2億元,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場內有營業房815間,交易大棚18000平方米,停車場15000平方米,倉儲10000平方米、20000噸雙功能冷庫一座和10000平方米農展館。市場設有鮮果、精品水果、地產蔬菜、客菜四個交易區。市場匯集全國各地果菜茶等農產品,銷售輻射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上海、北京等省市,交易興旺,2011年市場成交量為108萬噸,成交額47.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