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一年豬肉消耗量是多少
2019年約5590萬噸,人均消耗約80斤 ,2020年減少了。
盡管2019年第四季度豬肉產量呈上漲態勢,但由於前期產能下降嚴重,2020年產量仍將減少,年底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常年水平;豬肉產量預計為3934萬噸,比上年減少7.5%,生豬出欄量預計達到50149萬頭減少7.8%。
預計2020年豬肉消費量4206萬噸,比上年下降5.6%,人均豬肉消費量29.9公斤比上年減少5.9%,到2021年有望恢復到基期水平。
預計豬肉進口量繼續明顯增加,2020年豬肉進口量達到280萬噸,比上年增加32.7%。預計2021年底恢復至常年水平,之後將呈平穩增長態勢。與基期相比,未來十年豬肉產量增長18.6%,年均增加1.9%。
短期看,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生豬產能將快速恢復;中期看,規模場成為「主力軍」,推動豬肉生產;長期看,居民食物消費升級,帶動豬肉生產穩定緩速增長。
短期看豬肉消費將恢復到接近常年水平。
從短期看,隨著生豬產能恢復後豬肉價格恢復到合理水平,豬肉消費將恢復到接近常年水平。長期看,在居民消費升級和人口增加影響下,豬肉消費將緩慢增加。
未來豬肉消費形態發展特點:
冷鮮豬肉消費佔比將顯著提升;豬肉加工製品的消費市場將得到進一步培養;豬肉消費分層逐步形成:黑豬等地方特色豬肉消費增長。
預計2025年豬肉需求量為5853萬噸,較基期增長13.1%;人均消費量41.0公斤,較基期增加10.8%。
預計2029年豬肉需求量為6077萬噸,較基期增長17.5%;人均消費量42.3公斤,較基期增加14.4%。
2. 2020年肉製品行業市場規模是多少
2020年我國肉製品行業市場規模突破2萬億元。
從市場規模來看,近年來我國肉製品行業市場規模呈穩定趨勢發展,2019年肉製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9003億元;從肉類加工行業產業鏈來看:我國肉製品行業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禽畜養殖以及飼料加工業;中游屠宰加工以及肉製品的深加工,再經過(冷鏈)物流運輸等鏈條,肉製品最終到達消費者終端。
相關信息:
我國是肉類生產和消費大國,肉類總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三分之一左右,其中豬肉佔到一半以上。受非洲豬瘟的影響,2019年我國豬肉產量下降幅度超20%,雖然其他肉類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肉類總產量還是下降了,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肉類總產量7649萬噸,比上年同比下降10.2%。
從細分肉類產品產量看,2019年豬肉產量4255萬噸,下降21.3%;牛肉產量667萬噸,增長3.6%;羊肉產量488萬噸,增長2.6%;禽肉產量2239萬噸,增長12.3%。
3. 中國和美國,哪個的自然資源更豐富
中國自然資源總量比美國豐富,人均比美國貧瘠。
土地
中國現在耕地9497萬公頃。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耕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中國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
1.耕地,約15億多畝,占總面積10%,其中穩產田佔1/4,中產田佔1/3;
2.園地,含果、桑、茶園和橡膠、熱帶作物園,7000多萬畝,佔0.5%;
3.森林和林地,20億畝,佔14%;
4.草地,約40多億畝,佔28%;
5.城鎮、村莊、工礦用地約3億畝,佔2%;
6.交通用地,約5億畝,佔3%;
7.水域,5億畝,佔3%;
8.未利用土地,含沼澤、沙地、裸地、鹽鹼地等,約55億畝,約佔1/4;
9.中國人均佔有耕地1.5畝,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3。
植物
中國是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共計有植物種類3184屬,27150種,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可作為資源開發利用的共2411種,約為全國植物種類的1/10。植物資源按用途可分為食用、葯用、工業用、保護改造環境用和種植資源五大類:
食用植物資源
食用植物資源包括直接食用和間接食用的植物。可分為澱粉、糖類植物,蛋白質植物,油脂植物,維生素植物,飲料植物,食用香料色素植物,植物性飼料、餌料七種。其中澱粉、糖類植物是中國野生植物中較主要的種類,包括各種橡子、薯芋、蘑芋、蕨類、葛根、菱等,含糖及甜味植物包括龍眼、荔枝、柿、棗、羅漢果等;蛋白質植物包括葉蛋白、食用菌類、小球藻、四棱豆、派克豆等;全國現有含油量在15%以上的野生油料植物約1000種,其中含油量在20%以上的有300種,能夠食用的百餘種,包括蝴蝶果、油瓜、榛子等;維生素植物包括獼猴桃、陽桃、沙棘、山楂、海棠等,多以野生為主;飲料植物包括茶葉、可可、咖啡以及一些地區性飲料植物,如白茶、菊花茶、金銀花等;食用香料色素植物包括有傳統食用色素如茜草、紅花、姜黃等和傳統調味香料如花椒、八角、桂皮等。植物性飼料、餌料包括大部分禾草類、豆科植物的枝葉果實,如各種野芭蕉、構樹葉、高山櫟等。
葯用植物資源
中國現有葯用植物11146種,可分為中草葯和植物性農葯兩類。其中中葯草植物達5000種以上,常用的約400種,如人參、杜仲、黃連、甘草等,有些已進行人工栽培和製造成葯;植物性農葯植物包括土農葯植物,如除蟲菊、沖天子、魚藤等近500種,植物激素如露水草等,也可作為農葯使用。
工業用植物資源
工業用植物資源包括木材、纖維、鞣科、芳香油、膠脂、工業用油脂及植物性染料七種。中國是少林國家且森林分布不均勻,木材資源較少,今後國家將大力發展泡桐、杉木、楊樹等優良速生樹種的種植;中國現有重要纖維植物190種,多為禾本科、鳶尾科、香蒲科、龍舌蘭科、棕櫚科等單子葉植物的桿葉及榆、桑、蕁麻、木棉、等植物的根、莖、皮部或果實的棉毛,用於紡織業、造紙業和編織業;鞣料資源包括各種落葉松、雲杉、鐵杉等,它們含有豐富的單寧,可用於烤膠鞣革和制葯;芳香油植物是提取香料、香精的主要原料,中國種子植物中約有60餘科為含有芳香油的植物,包括木姜子、樟樹、楓茅、香草等;植物膠資源包括富含橡膠、硬膠、樹脂、水溶性聚糖膠等的植物,是橡膠工業的重要原料,包括各種松科、豆科、瓜兒豆、金合歡等;中國的工業用油脂植物資源中,含油量在20%以上大約有300種,其中工業用油樹種佔50%以上,包括油桐、漆樹、烏桕等,桐油、生漆是中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工業用植物性染料包括桑色素、蘇木精、紅木靛葉和姜黃等。
動物
中國是動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動物種類繁多,共計有無脊椎動物約17萬種,魚類約2400種,兩棲爬行類約500種,鳥類1186種,哺乳類430種。其中包括數量眾多的資源動物,可分為食用動物、葯用動物、工業用動物、珍貴特產動物、實驗動物、害蟲害獸天敵動物,觀賞動物和其他作用資源動物等類別。
食用動物資源指可供人類食用的動物資源。中國食用動物資源可分為水產動物、食用鳥類、哺乳動物三類。水產動物中以魚類為最大的類群,中國約有魚類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3/5,其餘為淡水魚類。1990年的中國水產品總產量為1218萬噸,列世界第3位。食用鳥類包括各種野鴨、雁、野生雉雞類、斑鳩等,年產曾達250~300噸。哺乳動物中以有蹄類哺乳動物為最重要的肉用動物,全國每年可獵得5萬多噸。此外還有20餘種的海洋哺乳動物。
中國是使用動物入葯最多的國家,葯用動物資源豐富。共計有可入葯的各種無脊椎動物約170種,魚類90餘種,爬行類也有數十種,哺乳類約70種,中國的麝香產量名列世界首位。
工業用動物資源可分為制裘及製革工業用動物、香料工業動物、鯨脂類動物、紫膠和白蠟類動物、羽絨與裝飾品動物五類。中國約有120種裘皮獸,年產量在10~300萬張;世界四大動物名香(麝香、靈貓香、龍涎香及河狸香)在中國均有出產,其中龍涎香和河狸香產量較少,麝香多用於制葯,靈貓香的產量基本可以自給自足;鯨脂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中國共有鯨類14種,如江豚、抹香鯨、座頭鯨、長須鯨等,均可出產鯨脂;產於中國雲南、西藏和台灣的紫膠蟲可生產紫膠,年產紫膠原膠達4000噸。產於四川、貴州和雲南的白蠟蟲能分泌白蠟;天鵝及野鴨絨質輕柔軟,保溫性能好,可加工成絨衣絨被,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中國是世界羽絨生產大國;各種飛禽的羽翎、尾羽等,還可以製成精美的裝飾品和工藝品。
礦產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中國的礦產資源具有礦種齊全、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截至1995年底,全國已發現礦產168種,有探明儲量的礦產151種,礦產產地2萬余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154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7種,其它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3種。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總量大、配套程度較高的資源大國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佔世界的12%,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金屬礦產: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其中,鐵礦資源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834處,總保有儲量礦石463億噸,居世界第五位;錳礦資源有21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5.66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稀土資源有60餘處,總保有儲量約90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非金屬礦產:
中國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品種眾多,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有非金屬礦產88種。其中,菱鎂礦資源有產地27處,總保有儲量礦石30億噸,居世界第一位;螢石礦有230處,總保有儲量l.08億噸,居世界第三位;耐火粘土資源有327處,總保有儲量石21億噸;硫礦資源760餘處,總保有儲量摺合硫14.93億噸,居世界第二位;芒硝礦資源有100餘處,總保有儲量105億噸,居世界首位;重晶石資源10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3.6億噸,居世界首位;鹽礦資源有150處,總保有儲量4075億噸;鉀鹽資源有28處,總保有儲量4.56億噸;硼礦資源有63處,總保有儲量4670萬噸,居世界第五位;
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是中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性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佔93%和95%左右。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知探明儲量的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石煤、鈾、釷、地熱等8種。其中,煤炭資源有5345處,保有儲量總量10025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資源有油區32個,探明地質儲量有181.4億噸,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2.4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氣資源量約70萬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0.7060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21位;鈾礦資源較少,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十位之後;地熱資源分布較廣,在距地表2000米以上的淺范圍內,約有相當於13711億噸標准煤的能量;油頁岩資源有64處,總保有儲量315億噸;石煤資源有93處,總保有儲量42.56億噸。
4. 我國目前野生動物的種類有多少,主要有哪些,數量多少,現存狀況如何急急急!!
野生動物是指生存於自然狀態下,非人工馴養的各種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軟體動物、昆蟲及其他動物。
野生動物分類
1、瀕危野生動物,如大熊貓、虎等;
2、有益野生動物,指那些有益於農、林、牧業及衛生、保健事業的野生動物,如肉食鳥類、蛙類、益蟲等;
3、經濟野生動物,指那些經濟價值較高,可作為漁業、狩獵業的動物;
4、有害野生動物,如害鼠及各種帶菌動物等。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76科300餘種動物瀕臨滅絕。
以上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種正在消失。
動物滅絕記載
渡渡鳥(印度模里西斯,1681年),
藍馬羚(南非,1799年),
馬里恩象龜(舌塞爾,1800年),
大海雀(大西洋,1844年),
歐洲野馬(歐洲,1876年),
斑驢(亞洲,1883年),
白臀葉猴(中國,1893年),
旅鴿(北美,1914年),
佛羅里達猴(北美,1917年),
卡羅萊那鸚鵡(北美,1918年),
中國犀牛(中國,1922),
高加索野牛(歐洲,1925),
巴厘虎(印尼,1937年),
紅鴨(印度,1942),
普氏野馬(中國,1947年),
袋狼(澳洲,1948年),
冠麻鴨(亞洲,1964年),
爪哇虎(印尼,1972年)……
也有材料談到我國瀕臨滅絕的動物如:麋鹿(全世界3000頭),華南虎(50頭),雪豹(1000~2000頭),揚子鱷(1500隻),白鱀豚(100隻),大熊貓(1000隻),黑犀牛(3500頭)指猴(9隻),絨毛蛛猴(100隻),滇金絲猴(1000隻),野金絲猴(700隻),白眉長臂猴(70隻)。
1動物有益於人類
地球上人類起源與動物起源在茫茫歷史長河中時間相隔不算太長。人類形成後依賴林果漁獵以生存和進化。後來發展了農業(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和畜牧業(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生產上去了,有剩餘價值可以剝削,於是原始社會進步到奴隸社會。
人類和動物的關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復雜。人和動物在地球食物鏈中互爭口糧又互相依存,接觸頻繁。一般按人類需要分其為6類:
1.1食品動物(FoodAnimals)供應人類豐富營養來源的肉、乳、禽、蛋、魚等。
1.2役用動物(LaborAnimals)馬、驢、騾、駱駝等。騎、馱、拉,被譽為"不要能源」的動力,有戰略意義。
1.3經濟動物(EconomicAnimals)生產羊毛、裘皮、皮革等。如綿羊、長毛兔、海狸鼠、黃鼬、藍狐等。
1.4實驗動物(LaboratoryAnimals)以科學實驗為目的、定向培育出的特種動物,有嚴格遺傳學和生物學要求,目前以小鼠、大鼠、豚鼠、倉鼠為代表。
1.5醫用動物(MedicalAnimals)生物製品原料如血清馬、雞胚等;檢測工具如家兔;中葯原料如鹿(茸)、熊(膽)、牛(黃)、馬(寶)、虎(骨)等。
1.6觀賞動物(寵物,Pet)貓、狗、鸚鵡、金絲雀、金魚等。動物園、馬戲團動物皆屬之。
2動物對人類也有有害一面
動物約有200種傳染病、80種寄生蟲病,其中半數可以感染給人。196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這類在動物和人之間傳播的疾病定名為Zoonoses,原意是"動物源性病」,其後WHO/FAO聯合專家委員會又把它界定為"在人類與脊椎動物之間可以自由傳播的疾病」。
瀕臨動物的社會調查報告
全球動物保護組織公布794個物種瀕臨滅絕
由多個保護動物組織所組成的「零滅絕聯盟」(AllianceforZeroEx鄄tinction)近日公布了一份「瀕危物種」報告,指出位於全球595個地點的近800種動物即將絕種,當中包括中國的揚子鱷、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狐猴和美國象牙喙啄木鳥,而素有「生態晴雨表」之稱的兩棲動物佔了其中的1/3。有專家指出,如果再不施以援手,我們將要與這些動物徹底「說再見」。
12月12日,兩只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寒冬里翱翔。這個世界的美好有很多就是這些珍貴的野生動物賦予我們的,因此保護瀕危動物是我們對自然界應盡的責任。
「零滅絕聯盟」的使命
雖然生物滅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目前人為造成的生物滅絕率是自然滅絕的100倍。近代滅絕的物種大部分都生活在孤島上,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物種大量入侵,但是現在所發現的大部分瀕危動物都生活在山區或地勢低平的地帶。
「零滅絕聯盟」是由13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組織聯合發起的,包括倫敦動物學會、保護國際、美國鳥類保護協會等。
目的是為了確認並且保護物種生存的地點,進而挽救瀕危物種。這些地點都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瀕危物種最後棲息地。由於並沒有對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進行仔細研究,因此這794個物種只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動物。
該組織將全球分為七大塊,每一塊都有不少的瀕危動物「熱點」地區。所謂「熱點」的選擇遵循三個原則:首先,這些地點一定要包含至少一個「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物種。第二,這些地點在「瀕臨滅絕」或是「嚴重瀕臨滅絕」的動物生存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有一定數量的物種生活於此地,或者在這里度過哺乳期或是冬眠期。
最後,這些地帶都是相對於周邊地區具有獨立性的地方,必須與周邊的地帶有可定義的界限。界限之內的各個生物種群生活環境相近,而與周邊地帶的物種不甚相同。
在列出的這595個地點中,只有1/3受到法律保護,其他地方都被人類居住地所環繞,而且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該研究的作者表示,保護這些地點是保護動物不滅絕的關鍵。
在這份瀕危物種的名單上,墨西哥位列榜首,有63個瀕危物種地點,其次是哥倫比亞、巴西和秘魯。
在「零滅絕聯盟」列出的名單中,拉美的瀕危物種地點比其他地區高的原因,一個是該地區本身物種極具多樣性,再有就是近年來動物生存的環境破壞嚴重。美國在該榜單中位列第八。
國際鳥類組織全球動物種類計劃主任布查特指出:「我們必須保護這批瀕臨絕種的動物,我們不能估計這些動物還能存活多久,但若不加緊行動,它們將於幾十年間自動消失。」該報告的主要作者泰勒•里基茨也表示,雖然生物滅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目前人類造成的生物滅絕率是自然滅絕的100倍。在近代,雖然一些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或其他地區的所謂的「巨型動物」的消亡也有部分人類的原因,特別是捕獵和點火燒地,但是大部分滅絕的物種都生活在孤島上,主要原因是由於新物種的大量入侵,如田鼠等。但是現在所發現的大部分瀕危地點和動物都是在山區和地勢低平的地帶。
泰勒•里基茨表示:「我們要知道事情的緊迫性在於,如果我們不盡快採取行動,這些物種就會變成明天的渡渡鳥。不過目前的好消息就是我們仍然有時間來拯救這些動物。」(註:渡渡鳥毛色美麗,曾經是模里西斯的國鳥,但是歐洲殖民者來到模里西斯後,開始對大片森林進行砍伐和對肉味細嫩鮮美的渡渡鳥進行大肆獵殺,終於導致渡渡鳥於1690年前後滅絕。)
「生態晴雨表」日漸衰微
也許有的人認為兩棲動物模樣醜陋,除了會抓一些昆蟲以外沒什麼本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它們真的在地球上消失了,人類也不會好過。兩棲動物是自然界最優秀的環境監測器,它們這種災難性的劇減也就預示著地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退化。
報告指出的「瀕危動物」名單上水陸兩棲動物佔51%,有408種。
這些形狀各異,爬來爬去的動物,包括青蛙、蟾蝓、火蜥蜴和蚓螈,處境異常危險。兩棲動物被普遍認為是「礦井中的高頻噪音」,它們具有浸透性的皮膚非常敏感,也就成了環境惡化的特別預警器。以美國為基地的保護國際(CI)的主席拉塞爾表示,兩棲動物是自然界最優秀的環境監測器,它們這種災難性的劇減也就預示著地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退化。
20世紀70年代末期,兩棲動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980年已有129個物種滅絕。2005年初,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全球兩棲動物評估」顯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種兩棲動物有32%都處於瀕危境地。但是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導致兩棲動物如此劇烈的下降,目前主要的理論就是棲息地減少。
由於人類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壞濕地,兩棲動物漸漸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著一種大型陸生蠑螈,因為身上有淡綠色條紋而得名「虎紋火蛇」。但據美國聯邦官員估計,由於城市化和農業開發,這種蠑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棲息地。再有就是人類為飽口福或用作葯物而大量捕食。另外據報道說,兩棲動物還遭到一種名為壺菌的真菌的威脅。這種致命的真菌攻擊兩棲動物皮膚,使兩棲動物體內水分代謝紊亂,導致大量死亡。
兩棲動物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晴雨表」。當它們大量死去之時,科學家會考慮,接下來滅亡的會是什麼,動物還是植物?根據「零滅絕組織」的調查,接下來的是鳥類(217種)和哺乳動物(131種)。
「零滅絕聯盟」的秘書邁克•帕爾表示:「雖然保護這些地點和物種本身非常重要,但是還意味著更多的東西。」帕爾說:「如果不切實保護的話,未來地球生態系統的遺傳多樣性就會遭到破壞,每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態旅遊經濟也無以為繼,還有那些無法用金錢估量的潔凈水源。我們有責任這么做。」
馬達加斯加狐猴的厄運
陽光穿過彌漫在森林中輕紗一般的薄霧,太陽映襯著一片嬌艷的藍天,一群群狐猴快樂地在林間嬉鬧著。在非洲馬達加斯加生活的狐猴中,尤以大狐猴體形最大、嗓音最好。「流暢的音符、和諧的旋律,就像聲音留下的優美劃痕。」作家大衛•奎門這樣描述大狐猴的叫聲。然而,這樣美好的聲音我們也許很快就再也聽不到了。
馬達加斯加一直以其不同尋常的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於世。這里是靈長類動物狐猴的故鄉;還有顏色漂亮的蜥蜴、壁虎或是變色龍;全身多刺的馬島蝟;還有神秘的貓科動物縞狸,它們都是馬達加斯加的原始主人。「馬達加斯加確實是自然主義者們的一塊天賜寶地。」自然主義者約瑟夫•非利伯特•柯默森在1771年寫道,「造物主似乎有意將那裡占為自己的私有領地,而且布置得應有盡有。」在人類踏足這個島嶼之前,也就是大約2000年前已經有大批的動植物在這個島上繁衍生息了。馬島的狐猴總喜歡在島上到處閑逛,而巨型的龜,體形龐大的象鳥(大概有3米高,重達500千克,它們下的蛋如果做成煎蛋,可以喂飽150個人,已經滅絕)也在島上為所欲為,但是所有這些這一切在人類到來之後都改變了,很多物種都漸漸走向滅絕。
兩千年前,自從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人到達了馬達加斯加,共有15種狐猴遭到傷害,最終消失。科學家在滅絕的狐猴頭上發現了「大量屠宰的證據」。馬薩諸塞大學人類學家文圖拉•皮雷茲表示,他所在的科研小組發現了用利器切削和斬剁的痕跡,如剝皮、脫落關節和切片等。
皮雷茲說:「我們認真的檢查了這些切削的痕跡後,更加驗證了這里曾經屠宰這種動物,這是毫無疑問的。」直到今天,對狐猴的捕殺仍然沒有結束。雖然從1964年開始,捕殺狐猴和將其作為寵物就被認定為違法,但捕殺狐猴仍然屢禁不絕。而且由於馬達加斯加沒有毒蛇、鹿或羚羊,也罕見較大的食肉動物,所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狐猴的機敏性慢慢衰退,更加容易成為人類的目標。
目前,馬達加斯加的狐猴總數估計大約在1000隻至1萬只,但是所有的科學研究結果都表明,狐猴的生存前景異常嚴峻。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東140公里處,是阿納拉馬扎卓保護區所在地。阿納拉馬扎卓是狐猴棲息的一座孤立的小島,也是狐猴的最後一處避難所。
但是相對於其豐富的生物資源來說,馬達加斯加島仍然是貧窮的,很多孤注一擲的村民一撥兒又一撥兒地劈荊斬棘,毀林開路。狐猴們的這片避難地正在受到侵犯。由於當地政府允許當地人使用部分保護區,因此人們更加肆無忌憚地伐木、種地。於是,往往在大白天就能看見,棲息在樹上的狐猴眼睜睜地看著那些驚擾它們的不速之客。
對於狐猴而言,最後的生態機會也許就只能指望那些遠道而來的旅遊者能捐資或留下來幫助它們了。但是,這一切顯然也不是萬能的。如果這些樹林有朝一日都被砍伐一空,不難想像狐猴也將最終離我們而去,永遠消失。
「上帝之鳥」在人間「復活」
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顯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種鳥將消失,而這僅僅是一種保守的估計。盡管自1500年以來,僅1。3%的鳥類滅絕。但同時期,全球單個鳥的數目估計有20%到25%的減少。
象牙喙啄木鳥因為長著一隻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是全世界體形最大的啄木鳥之一,體長有50厘米,錄像帶中的啄木鳥兩翼伸開時長90厘米。它們身披黑白相間的亮麗羽毛,翼有白色斑點,雄性啄木鳥的冠部呈現鮮亮的紅色。因為太漂亮了,幾乎每個人在看到它們的時候都禁不住說一句「上帝啊,多美麗的鳥」,所以愛鳥者也把象牙喙啄木鳥稱作「上帝鳥」。
象牙喙啄木鳥曾廣泛分布在美國西南部的密林深處,是美國的專有物種。然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人類工業文明的鐵蹄踏向了大自然,濕地、森林差不多全被農庄、城鎮以及次生林所取代。在棲息地被奪走後,象牙喙啄木鳥的數量直線滑落。人類與象牙喙啄木鳥最後一次可以證實的相遇發生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在那之後,就只剩下人們「驚鴻一瞥」的傳聞,後來漸漸地連這種傳聞都消失了。
2004年2月11日,觀鳥者吉恩•斯帕林乘坐獨木舟旅行,在阿肯色州東部的懷特河沿岸看到了一種他從未見過的鳥類。斯帕林記錄下了這種大鳥的外貌特徵,回去一查對,發現竟然是已經銷聲匿跡60年的象牙喙啄木鳥。消息公布後,引起了生物學界的普遍震驚。
一星期後,康奈爾實驗室的蒂姆•加拉格爾和奧克伍德大學的鮑比•哈里森找到了斯帕林。在斯帕林的帶領下,兩位鳥類學家開始了尋找象牙喙啄木鳥的旅程。接下來,有30多名鳥類學家分成幾個研究小組,展開行動,希望再次發現象牙喙啄木鳥。30多名鳥類學家在歷時7000小時的搜索中,已經15次發現了象牙喙啄木鳥的蹤跡,並拍攝了大量的圖片和錄像。
經過各國多位專家的審定,確定象牙喙啄木鳥還活在地球上。於是,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向政府申請了保護資金,用於保護象牙喙啄木鳥的棲息地,並用於該鳥類的繁育研究。紐約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及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專家為了保護啄木鳥保護區的棲息地,將消息保密了一年多,不讓外界知道。最近,保護區和觀鳥區已經建成,繁育研究已經起步。為了讓市民更好地保護這種罕見的鳥類,也為了吸引更多的民間保護資金,專家們才決定向外部公開消息。
得到消息之後,美國內政部部長蓋爾•諾頓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項名為「希望走廊」的保護計劃。諾頓說:「我們在這里宣布啟動一個多部門參加、價值千萬美元、耗時數年的保護計劃,為這種珍稀鳥類的繼續生存提供希望。
在我的記憶中,這還是第一次重新發現已經被認為滅絕的動物。這是自然界給我們的第二次機會。「鳥類的減少可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後果。例如,1997年,世界上3。5萬至5萬個狂犬病死亡中,印度佔了3萬名,因為印度禿鷲數量減少後,野狗和老鼠的數量發生爆炸性增長。事實上,還有不少鳥類的消失造成的可怕後果我們還沒有看到,一些專家評論說,象牙喙啄木鳥的重現和加強保護將成為生態保護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人類覓食造成生物滅絕?
所以,雖然從長遠來說,氣候變化會導致生物的滅絕,但是「零滅絕聯盟」所列出的生物面臨著更多的眼前威脅,包括人類對食物的渴望。我們還不清楚將來的技術是否能夠減弱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但是除非我們馬上行動,否則這些瀕危生物將不會圍繞在人類身邊,而且為我們造福。
「零滅絕聯盟」列出的上百種瀕危動物,都遭遇著這樣那樣的生存厄運。揚子鱷、馬達加斯加狐猴和象牙喙啄木鳥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這些瀕危動物能夠很好的存活下去嗎?也許這個問題誰也無法明確回答,但是出於保護的目的,有一些錯誤觀念一定要澄清。
對於野生動物滅絕的最終原因,很多人用「全球變暖」武裝頭腦,卻完全忽視真正的危險:下一個50年人類的食物總量將增加一倍,光這一點就要毀掉大批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如果人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就應該將資金再多分一點給高產農業科研項目。
美國哈德森研究所全球食品問題中心的丹尼斯•艾弗里表示:「現代的氣候變暖基本上是很自然的。冰核心告訴我們由於太陽的原因,地球有一個1500年一次的氣候循環,很多生物都在過去百萬年中的變暖循環中一直存活著。植物一般都受不了極冷的氣候,而卻很少有被熱得不行的。氣候變暖只會使森林更加呈現多樣性,而不是減少。」他補充道,「到現在還沒有發現一個野生物種屈服於現代的氣候變暖,即使在過去150年內地球上升了0。8攝氏度。如果滅絕的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已經將數千的物種引向滅絕了。」生物學家惟一可以列出來的反駁的就是哥斯大黎加的金色蟾蝓的滅絕,但是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這種生物滅絕是因為過度砍伐森林,而不是由於氣候變暖。
最關鍵的問題是人類還要為耕地和飼養家畜不停的攫取土地。據專家預測,全世界的人口數目在2040年將達到穩定狀態,那時候將比現在多20億-30億人口。屆時,大概會有70億人足夠富裕到要求食用高質量的食物,現在這樣的人只有10億左右。所以,人口和富足將會使農田的需要擴大兩倍多。接下來的200年,我們將會看清楚,低生產率的農業是否會將野生動物全部驅逐。
有的時候,一些綠色環保組織希望停止使用任何氮料化肥,而用純天然的原料。但是如果要取消商業氮肥的話,世界將需要從額外的700萬頭牛那裡得到天然的肥料,如果那樣的話,世界上所有的森林恐怕都要用來喂養它們了。回歸原始的耕作,只能導致全世界人類的飢荒。這樣當然可以解決環境問題,但是同樣會使很多野生動物滅絕。很多生物會成為人們的盤中餐,同時它們生存的土地會越來越少,全都奉獻給了耕地。
丹尼斯•艾弗里也表示:「如果真的在乎野生動物,不應該一味否定現代的機械化農業,如工業化肥,而是要支持生物工藝學,特別是致力於高產農業的研究。」所以,雖然從長遠來說,氣候變化會導致生物的滅絕,但是「零滅絕聯盟」所列出的生物面臨著更多的眼前威脅,包括人類對食物的渴望。我們還不清楚將來的技術是否能夠減弱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但是除非我們馬上行動,否則這些瀕危生物將不會圍繞在人類身邊,而且為人類造福。
中國瀕危動物保護現狀
中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據不完全統計,僅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原產於中國的瀕危動物有120多種(指原產地在中國的物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57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兩棲爬行類和魚類有400種,列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還有成百上千種。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中國的瀕危動物種類還會增加。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還進口了不少動物,如灣鱷、暹羅鱷、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這些外來的瀕危動物,也受到國家的重點保護。由於人口眾多,活動范圍廣,使許多珍貴的野生動物被迫退縮殘存在邊遠的山區、森林、草原、沼澤、荒漠等地區,分布區極其狹窄。由於被分割成互不連接的獨立群體,近親繁殖,品種日益退化。
中國已建立了數百處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一部分瀕危動物得到切實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牛、馬鹿、金絲猴、大鴇等的數量,已有明顯增加。
近年來也遇到了雖然在數量上達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飼養的動物難於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矛盾,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生物的退化。
列入了「零滅絕組織」瀕危動物的中國揚子鱷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
野生動物生存面臨著種種危機,實現「安居」還需要「邁過」整體環境惡化、保護措施不力、人們認識不夠這三道「門檻」。
一場「非典」,使「野生動物」成為媒體上的熱門詞彙,不吃「野味」、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比以前多了不少。濫食野生動物有害於人類,更是野生動物的浩劫,保護野生動物需要從拒食、拒烹開始,但從根本上說,要改變野生動物種類逐漸減少的趨勢,需要整個自然環境的改善,這些並不是拒食、拒烹就能解決的。拒食「野味」只是保護野生動物的其中一步,非典提醒我們要加強野生動物保護,但不保護野生動物導致的災害不只是非典。
野生動物保護點多面廣,需要提高全社會對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水平。經營野生動物可得暴利,利益驅動使一些人鋌而走險,但保護野生動物的措施卻沒有跟上。目前,河北省各市、縣沒有野生動物保護的專設機構,保護野生動物的手段不多,經費不足。安國祁州葯市和蠡縣留史皮毛市場規模在全國都數得著,其中加工利用野生動物的問題較多,但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沒有能力進行認真監督管理。田秋明說:「森林公安負責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案件,但我們人力物力都很不充足。」
從茹毛飲血中成長起來的人類,離不開對野生動物的利用,但過度捕殺野生動物將危及人類自身,因為每種動物都有它存在於自然界的生態地位和生態功能。他們和我們一樣共同享有地球家園,真正的和平共處是各安其處、互不幹擾。從廣義上說,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家園,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每種野生動物都有它們天然的棲息環境,保證著它們的生息繁衍,如果這種棲息環境遭到破壞,動物的自然存續就面臨危機,即使沒有人捕食,也難以生存。保護野生動物,歸根結底還是要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傅芸生說:「每年我們都會接到不少關於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電話,這說明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提高,但且不說那些蓄意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人,就是想保護的人認識也有待提高,比如人工投喂野生動物、人為建設野生動物園都會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態功能,這都是以人為中心的保護觀念,保護野生動物就應該讓它們自由生活在天然棲息地中。」
5. 中國居民膳食寶塔肉類攝入量,合理的建議平均每日肉類攝入量多少
每周吃魚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類280-350g,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200g。
《指南》針對2歲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條核心推薦,分別為: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各年齡段人群都應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鍾以上。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吃各種各樣的奶製品,經常吃豆製品,適量吃堅果。魚、禽、蛋和瘦肉攝入要適量。少吃肥肉、煙熏和腌制肉食品。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每天烹調油25—30克。每天攝入不超過50克。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
(5)中國哺乳類肉產品總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書中的6條核心推薦適用於2歲以上所有健康人群。
一、食物多樣,谷類為主
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人體營養需要和健康的基礎,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
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
建議平均每天至少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
谷類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徵,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50%以上。
二、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體重是評價人體營養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吃和動是保持健康體重的關鍵。各個年齡段人群都應該堅持天天運動、維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體重。體重過低和過高均易增加疾病的發生風險。
推薦每周應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鍾以上。
堅持日常身體活動,平均每天主動身體活動6000步。
盡量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動則有益。
三、多吃蔬果、奶類、大豆
蔬菜、水果、奶類和大豆及製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果是膳食的有益補充。蔬菜和水果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的重要來源。奶類和大豆類富含鈣、優質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對降低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薦每天攝入300~500克,深色蔬菜應佔1/2。
天天吃水果,推薦每天攝入200~350克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
吃各種奶製品,攝入量相當於每天液態奶300克。
經常吃豆製品每天相當於大豆25克以上,適量吃堅果。
四、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魚、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較高的脂肪和膽固醇。
動物性食物優選魚和禽類,魚和禽類脂肪含量相對較低,魚類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蛋類各種營養成分齊全;吃畜肉應選擇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較低。
過多食用煙熏和腌制肉類可增加腫瘤的發生風險,應當少吃。
推薦每周吃水產類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類280~350克,平均每天攝入魚、禽、蛋和瘦肉總量120~200克。
五、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我國多數居民目前食鹽、烹調油和脂肪攝入過多,這是高血壓、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應當培養清淡飲食習慣,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每天烹調油25~30克。
過多攝入添加糖可增加齲齒和超重發生的風險,推薦每天攝入糖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約25克以下。
水在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應當足量飲水。建議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飲用白開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兒童少年、孕婦、乳母不應飲酒,成人如飲酒,一天飲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六、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勤儉節約,珍惜食物,杜絕浪費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按需選購食物、按需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
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和適宜的烹調方式,保障飲食衛生。
學會閱讀食品標簽,合理選擇食品。
應該從每個人做起,回家吃飯,享受食物和親情,創造和支持文明飲食新風的社會環境和條件,傳承優良飲食文化,樹健康飲食新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6. 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多少肉類
《2017-2022年中國進口肉類行業競爭格局分析與投資風險預測報告》分析顯示,近年來,我國肉類進口量持續快速增長,質檢總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肉類進口總量已達304.6萬t,2014年我國肉類進口總量已達279.2萬t ,2015年我國肉類進口總量已達281.5萬t ,2016年進口肉類達460.4萬噸,同比增長達63.1%,占國內肉類供應量的5.1%。進口肉類來自32個國家(地區),其中貿易額列前3位的分別為歐盟、巴西和美國。其中,豬肉及製品進口量最大,達271.8萬噸,占國內供應量的4.7%;牛肉及製品進口量為59.5萬噸,占國內供應量的7.8%;羊肉及製品進口量為22.9萬噸,占國內供應量的4.9%;禽肉及製品進口量為58.7萬噸,占國內供應量的2.9%。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口肉類屬於特種商品。肉類屬於帶有一定檢疫風險的產品,我國對此類產品的進口實施指定口岸制度,只有具備資質的指定口岸才允許進口肉類產品。進口肉類原集裝箱、原鉛封、原證書直接運輸到內陸地區指定口岸/查驗場實施檢驗檢疫,有助於提升和擴大內陸地區口岸功能,節約成本,便利通關。截至2016年底,已累計建成進口肉類指定口岸/查驗場56個、進口冰鮮水產品指定口岸62個。截至目前進口肉類指定口岸/查驗場增至65個,
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同時目前中國人均肉類年擁有量僅為63.6公斤,其中豬肉為41.5公斤、牛肉為5.03公斤、羊肉為3.12公斤、禽肉為12.8公斤。與國際平水準的差距加大了對進口肉的需求。未來5年,中國肉類市場的發展潛力是很大的。預測顯示,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約為14.5億,按年人均肉類消費達到69公斤計算,肉類產量應達到1億噸,比2014年要增產1293萬噸,增幅為14.8%.受我國資源和環境因素的制約,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較大。到2020年,我國肉類年總產量預計只能達到9000萬-9200萬噸,將有800萬-1000萬噸的供求缺口,要靠進口來彌補,這也意味著與中國肉類行業商貿合作發展潛力巨大。
7. 中國每年進口多少豬肉
中國每年豬肉進口量不到國內總產量的3%,2018年大概進口量150萬噸,除去部分走私,中國的豬肉幾乎全靠自產。中國對進口豬肉的檢驗檢疫要求較為嚴格,全球僅21個國家和地區的豬肉可以銷往中國,主要為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地區,其中美國佔比約為10%。美國是豬肉生產大國,其生產的豬肉除了滿足國內消費以外,美國還將其豬肉總產量的1/5對外出口,而中國就是其豬肉的主要對外出口國之一。
8. 2021年中國豬肉消費量有多少
2020年4月20日,「2020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第七屆)在北京召開,會議上,官方表示:(1)2020年我國生豬價格將維持高位運行;(2)我國豬肉產能逐漸恢復,預計2020年豬肉產量3934萬噸,相當於2000年水平(3966萬噸);2021年,產量恢復到2010年水平(5000萬噸以上);2022年恢復增加到2016-2018年正常水平,約5400萬噸左右。隨後產量持續增長,但增速將明顯放緩並趨穩;(3)隨著疫情防控水平的提升,生豬產能在消費拉動下將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供需格局由階段性偏緊向基本平衡轉變。
9. 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多少
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60kg左右。60kg左右的這個數據,是用中國肉類總產量除以中國總人口而得到的。其中城鎮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為28.7公斤一人,農村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為24.7公斤一人這個數據在世界上的排名和中國的人均GDP排名差不多,在全球處於中等水平。
世界各國人均肉類消耗量
第一紐西蘭,年人均消費肉類126.9公斤,啥概念,不到3天吃兩斤肉。第二澳大利亞。年人均消費肉類121.2公斤第三美國。117.6公斤。東亞國家韓國年人均消費肉類51.5公斤,中國年人均消費肉類49.8公斤,大部分是豬肉。日本35.7公斤。
世界各國人均肉食消耗量排行榜第一名加拿大,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法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羅馬尼亞,立陶宛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阿根廷墨西哥中國,越南緬甸菲律賓,哈薩克塔吉克蒙古共和國。
10. 肉製品種類
肉類,是動物的皮下組織及肌肉,可以食用。它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主要的肉類可以分為
畜肉類,如豬、牛、羊等的肌肉及內臟;禽肉類,如雞、鴨、鵝等;
魚蝦蟹貝肉類,這3大類。
也可以按著白肉、紅肉來分類。
分類一:
1.畜肉類:包括豬、牛、羊等的肌肉及內臟。畜肉類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其中維生素主要以B組維生素和維生素A為主,內臟含量比肌肉豐富,肝臟中維生素A含量最為豐富。
2.禽肉類:經常食用的禽類主要有雞、鴨、鵝等,其中雞肉最多。禽肉類也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
3.魚蝦蟹貝肉類:這類食物富含優質的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蛋白質含量較高,為15-22%。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較低,約1.5%。脂肪含量為1-10%。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煙酸。
分類二:
1. 白肉:白肉是一個營養學上的詞,廣義上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白肉可以包括鳥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 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雖然三文魚、煮熟的蝦蟹等都是紅色,也不能算作是紅肉。
2. 紅肉:指豬、牛、羊之類的哺乳動物的肉類。一般情況下,白肉和紅肉要都要吃,營養才能均衡。
烹飪好後的食物的顏色不能作為判斷是否為紅肉或白肉的標准,如豬肉雖然在烹飪時變為白色,也仍然是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