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外貿哪個產品好
擴展閱讀
煤炭怎麼開採石油 2025-05-24 21:18:15
水資源如何增加淡水量 2025-05-24 20:17:10

外貿哪個產品好

發布時間: 2022-06-29 20:51:51

A. 非洲外貿做什麼產品好

非洲人口高達12億,消費市場巨大,但物資貧乏。大到鋼鐵鋁材,機械設備,糧食,電動車,小到深圳製造的手機,義烏製造的工藝品,再到生活用品比如嬰兒尿布,日用品尤其是塑料製品,禮品,裝飾品,燈飾,等等都是需求量極大的產品

B. 外貿出口什麼產品最好做

1,不管你打算賣什麼東西,你都得熟悉,就算不熟悉你也一定要學習,一定要達到業內人的水平,不能一張嘴都是外行話,否則你什麼都賣不好。
2,最好選擇容易出口的,或者海關流程簡單的,越簡單越好,這一點對初期創業者很重要。我曾叫打算過出口玻璃,但是這個商檢繁瑣,就把這個選項擱置了。
3,最好技術性強。原因很簡單,利潤高,作為中間商容易存活。利潤低的產品在這個市場開放的時代,是不會給中間商空間的。
4,最好是必需品。必需品不一定就只原材料,還包括很多工業配件,生活用品等,他們中有不少符合第2,3項的。
5,為將來轉型計,商品的生產最好無污染,易投入(當然這也是相對的)。
6,個人感覺,偏門的商品往往活得較為容易,這就算個經驗吧

C. 做外貿做什麼產品比較好

做外貿比較好的產品:

1、老年人用品

年輕一代使用互聯網的比例更高,但增長空間也有限,這就是為什麼實際上嬰兒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出生)是賣家最好的目標受眾。越來越多嬰兒潮一代消費者上網,他們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賣家可以考慮銷售的產品有成人紙尿褲、助聽器、拐杖和淋浴座椅。

D. 我想創業自己做外貿,做什麼產品好進出口兼並

小編推薦2021年1-2月,外貿產品爆單清單,包括出口訂單大漲50%以上的產品類別,僅供參考哦~

開年的前兩個月,傳統的外貿淡季以「火爆」開局。

3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了最新的進出口數據,1-2月,出口同比大漲了50.1%,2月份單月的增長則更為驚人,高達139.5%!

即使考慮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黑天鵝」,以2019年1-2月出口絕對額對照計算,目前數據隱含的2020、2021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2%。這已經是相當漂亮的復甦。

那麼,到底是哪些產品爆單了?

· 機電產品 ·

拉動出口的主要產品是機電類。

前2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8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54.1%,佔到出口總值的60.3%。

這其中表現比較亮眼的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2339.8億元,增長68.5%)、手機(出口1495.9億元,增長49.2%)、汽車(包括底盤)(出口272億元,增長93.4%)。

這里重點談一下家電產品。

受海外疫情提振的需求所致,家電產品出口自去年6月開始V型反彈。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電業累計出口額837億美元,同比增長18%,出口額規模保持歷史同期最佳水平,且增速為近十年來最高。

分區域來看,2020年中國家電業對亞、歐、北美三大主要經濟區出口增速均創年內最高,且規模也均創歷史新高;拉美持續好轉;非洲增速首次轉正。

在大家電中,冰箱出口表現尤為突出。據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累計出口冰箱6954萬台,同比增長35.6%。其中,12月份,出口冰箱648萬台,同比增長58.7%。

在小家電中,廚房小家電、環境清潔小家電等出口顯著增長。具體到最熱門的品類,包括微波爐、壓力咖啡機、多功能台式攪拌機、多士爐、空氣凈化器、吸塵器、智能音箱、電熱理發器等。

浙江某家電品牌負責人表示,2020年出口實現增長超過300%,2021年目標是出口再翻一番。

2021年,家電行業則繼續延續火爆的漲勢。

1-2月,家電行業出口金額累計同比增長93.7%。考慮2020年一季度國內供應鏈受疫情影響,出口基數偏低,如果剔除該影響,2021年1-2月家電出口金額相比2019年仍然增長了50%左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家電出口或呈現前高後低走勢。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周南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家電出口有望保持高速增長;下半年,隨著海外疫情緩解,部分國家取消對居民的財政補貼,消費支出將減少,再加上2020年下半年高基數因素,家電出口增速很可能會降下來。

另一方面,家電企業面臨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漲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壓力,導致短期毛利率下降。與去年二季度比,家電原材料漲幅在20%-60%,相比2019年,銅、鋼等原材料漲幅超過100%,玻璃的漲幅超過150%。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預計,2021年下半年家電出口或將恢復至疫情前常態水平。

· 勞動密集型產品 ·

在去年疫情中受到嚴重影響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今年的出口也在迅速回暖。1-2月,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整體同比增長了49.2%。

其中,服裝1569.2億元,增長40%;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1444.4億元,增長50.2%;塑料製品911.5億元,增長70.5%。

2020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962.3億美元,僅次於2014年出口2984.9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同比增長9.1%。當然,這其中的主要拉動力量是口罩。

口罩出口的巨量增長帶動紡織品全年出口實現28.9%的高速增長,紡織品在紡織服裝整體出口中所佔比重迅速擴大至52.3%,首次超過服裝(47.7%)。

服裝企業則是歷經了買家取消、縮減訂單或要求延遲發貨等等艱難。2020年1-4月,我國服裝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35.2%,成為我出口下滑最嚴重的市場之一;對歐盟出口下降16.8%;此外,出口下滑較嚴重的市場還包括俄羅斯、中國香港和拉丁美洲,分別下降36.8%、40.2%和29.6%。

服裝中的最主要產品針梭織服裝,2020年出口合計佔比較2019年下降更多,相差7.6個百分點。而東盟成為我服裝出口唯一實現增長的地區。

他們終於在第三季度熬到復甦。

訂單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國出色的疫情控制,使得供應鏈較之其他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家更為穩定,所以對於服裝紡織行業來說,2020年上演了「失去的訂單回來了」。

進入2021年,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接單接到手軟,不少工廠的訂單排到4、5月份,甚至24小時連軸轉。但是值得注意的事,1-2月的出口數據中,紡織紗線等防疫相關產品對出口的拉動作用已經在持續減弱。另一方面,紡織原材料的大幅漲價也使得企業們的利潤被蠶食,含淚做訂單,甚至有單不敢接。

此外,疫情屬於突發、偶發事件,在短期內會對全球貿易走向形成應激效應,迅速將訂單集中到少量具備完整產業鏈並在第一時間恢復產能的國家和地區。但疫情終歸會過去,此時迴流的訂單是否又會流失,值得紡織企業早做准備。

春天來了?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1-2月,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依次是美國(出口佔比為17.2%)、歐盟(15.7%)、東盟(14.4%)。

1-2月,我國對全球主要市場的出口全面回升:對東盟出口增長43.2%;對歐盟出口增長51.9%;對美國的出口增長更是高達75.1%;對日本的出口也增長了38.2%。

在疫情好轉的情況下,去年12月,德國、法國、日本、英國工業生產加速修復,德國工業生產同比已超疫情爆發前。2021年1月和2月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分別為53.6、53.9,其中2月PMI數據屬於疫情以來的新高。

港口數據則反映了同樣的趨勢,2月份,我國八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7%,較2019年2月增長9.9%,其中外貿箱同比增長37.9%。

2021年的春天,乍暖還寒,但或許它已經悄悄來了。


原創整理不易,如果覺得有幫助,幫忙留個贊~

(本文由焦點視界focusvision綜合編譯)

E. 2021年外貿做什麼產品好

疫情環境下催生了很多新的產業,如大家熟知的疫情防護產品及周邊衍生產品:口罩、消毒液、核酸檢測試紙、額溫槍、疫苗及疫苗接種所需的針管等多個配套產品。也讓一些行業銷量爆漲,如線上辦公軟體、直播、廚房小家電、大容量冰櫃、自行車、健身器材這些行業做外貿市場都是很好的

F. 外貿出口什麼產品最好做

小編推薦2021年1-2月,外貿產品爆單清單,包括出口訂單大漲50%以上的產品類別,僅供參考哦~

開年的前兩個月,傳統的外貿淡季以「火爆」開局。

3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了最新的進出口數據,1-2月,出口同比大漲了50.1%,2月份單月的增長則更為驚人,高達139.5%!

即使考慮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黑天鵝」,以2019年1-2月出口絕對額對照計算,目前數據隱含的2020、2021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2%。這已經是相當漂亮的復甦。

那麼,到底是哪些產品爆單了?

· 機電產品 ·

拉動出口的主要產品是機電類。

前2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8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54.1%,佔到出口總值的60.3%。

這其中表現比較亮眼的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2339.8億元,增長68.5%)、手機(出口1495.9億元,增長49.2%)、汽車(包括底盤)(出口272億元,增長93.4%)。

這里重點談一下家電產品。

受海外疫情提振的需求所致,家電產品出口自去年6月開始V型反彈。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電業累計出口額837億美元,同比增長18%,出口額規模保持歷史同期最佳水平,且增速為近十年來最高。

分區域來看,2020年中國家電業對亞、歐、北美三大主要經濟區出口增速均創年內最高,且規模也均創歷史新高;拉美持續好轉;非洲增速首次轉正。

在大家電中,冰箱出口表現尤為突出。據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累計出口冰箱6954萬台,同比增長35.6%。其中,12月份,出口冰箱648萬台,同比增長58.7%。

在小家電中,廚房小家電、環境清潔小家電等出口顯著增長。具體到最熱門的品類,包括微波爐、壓力咖啡機、多功能台式攪拌機、多士爐、空氣凈化器、吸塵器、智能音箱、電熱理發器等。

浙江某家電品牌負責人表示,2020年出口實現增長超過300%,2021年目標是出口再翻一番。

2021年,家電行業則繼續延續火爆的漲勢。

1-2月,家電行業出口金額累計同比增長93.7%。考慮2020年一季度國內供應鏈受疫情影響,出口基數偏低,如果剔除該影響,2021年1-2月家電出口金額相比2019年仍然增長了50%左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家電出口或呈現前高後低走勢。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周南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家電出口有望保持高速增長;下半年,隨著海外疫情緩解,部分國家取消對居民的財政補貼,消費支出將減少,再加上2020年下半年高基數因素,家電出口增速很可能會降下來。

另一方面,家電企業面臨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漲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壓力,導致短期毛利率下降。與去年二季度比,家電原材料漲幅在20%-60%,相比2019年,銅、鋼等原材料漲幅超過100%,玻璃的漲幅超過150%。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預計,2021年下半年家電出口或將恢復至疫情前常態水平。

· 勞動密集型產品 ·

在去年疫情中受到嚴重影響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今年的出口也在迅速回暖。1-2月,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整體同比增長了49.2%。

其中,服裝1569.2億元,增長40%;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1444.4億元,增長50.2%;塑料製品911.5億元,增長70.5%。

2020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962.3億美元,僅次於2014年出口2984.9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同比增長9.1%。當然,這其中的主要拉動力量是口罩。

口罩出口的巨量增長帶動紡織品全年出口實現28.9%的高速增長,紡織品在紡織服裝整體出口中所佔比重迅速擴大至52.3%,首次超過服裝(47.7%)。

服裝企業則是歷經了買家取消、縮減訂單或要求延遲發貨等等艱難。2020年1-4月,我國服裝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35.2%,成為我出口下滑最嚴重的市場之一;對歐盟出口下降16.8%;此外,出口下滑較嚴重的市場還包括俄羅斯、中國香港和拉丁美洲,分別下降36.8%、40.2%和29.6%。

服裝中的最主要產品針梭織服裝,2020年出口合計佔比較2019年下降更多,相差7.6個百分點。而東盟成為我服裝出口唯一實現增長的地區。

他們終於在第三季度熬到復甦。

訂單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國出色的疫情控制,使得供應鏈較之其他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家更為穩定,所以對於服裝紡織行業來說,2020年上演了「失去的訂單回來了」。

進入2021年,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接單接到手軟,不少工廠的訂單排到4、5月份,甚至24小時連軸轉。但是值得注意的事,1-2月的出口數據中,紡織紗線等防疫相關產品對出口的拉動作用已經在持續減弱。另一方面,紡織原材料的大幅漲價也使得企業們的利潤被蠶食,含淚做訂單,甚至有單不敢接。

此外,疫情屬於突發、偶發事件,在短期內會對全球貿易走向形成應激效應,迅速將訂單集中到少量具備完整產業鏈並在第一時間恢復產能的國家和地區。但疫情終歸會過去,此時迴流的訂單是否又會流失,值得紡織企業早做准備。

春天來了?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1-2月,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依次是美國(出口佔比為17.2%)、歐盟(15.7%)、東盟(14.4%)。

1-2月,我國對全球主要市場的出口全面回升:對東盟出口增長43.2%;對歐盟出口增長51.9%;對美國的出口增長更是高達75.1%;對日本的出口也增長了38.2%。

在疫情好轉的情況下,去年12月,德國、法國、日本、英國工業生產加速修復,德國工業生產同比已超疫情爆發前。2021年1月和2月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分別為53.6、53.9,其中2月PMI數據屬於疫情以來的新高。

港口數據則反映了同樣的趨勢,2月份,我國八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7%,較2019年2月增長9.9%,其中外貿箱同比增長37.9%。

2021年的春天,乍暖還寒,但或許它已經悄悄來了。


原創整理不易,如果覺得有幫助,幫忙留個贊~

(本文由焦點視界focusvision綜合編譯)

G. 什麼產品好做外貿

你好,只要是能夠銷售出國外的產品都可以做外貿的,好不好不好定義的,
好做的產品競爭力會很大,難做的產品競爭力小,利潤多,
可以選擇你那個地方比較有優勢的產品做外貿。

H. 做外貿選擇什麼產品好

在經銷產品的選擇上,我們首先要避免常見的三個誤區:
絕對不是。記住你的買家同樣也是商人,並不是最終消費者。商人關心的永遠是利潤。假如一個低品質的產品比它同類的高品質產品利潤空間大的話,國際批發商會更樂意選擇前者並努力去推銷它。畢竟質優價高是基本常例,高品質產品,利潤高、資金佔用量大可市場相對較窄、訂量小。大部分的國際商人會根據他當地市場的接收程度在品質和價格間尋求短暫的平衡點。市場的構成則通常是金字塔或橄欖形的,在實際的外貿中,中等或中下等品質反倒是主流。是初入行者,資金不多,行情不熟,中間及大路貨反倒是比較易於上手的選擇。等發展到站穩根基尋求突破的階段,從競爭與搶占市場的角度再考慮高端產品不遲。
同樣不是。一分錢一分貨是商界永恆的道理,有經驗的國際買家不會忘記這一點。在與外國人談生意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討價還價:某某工廠的價格比你的低許多----對這樣的表述不要太當真,更不要因此亂了陣腳而放血賤賣你的產品。假如價格越低就越有競爭力的話,
客戶這時就該扭頭就走去與低價者簽約才是。除去技術革新的因素,同一時期同一產品的生產成本相差不會太大,不顧一切去壓縮成本的話,最容易的辦法就是偷工減料了。作為國際買家,很難知道生產商的成本底線,為防範風險,最常見的就是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處於中間價位的競爭者往往更受買家重視。
很多新入行的外貿業務員會關心這個問題。而實際上,對新手而言,這個問題沒有多少意義。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產業間的相互融合與轉化更為頻繁易行,一個傳統的產品,可能因為結構功效上的某些改進而脫胎換骨;一個新的產品,也會迅速為後來者取代。市場與消費口味永遠在變化之中,朝陽還是沒落只在一線間,界限越來越模糊了。此外,不管哪種產業,能叱吒風雲的永遠是少數行業大腕。即便是朝陽產業,因為前景好利潤高,競爭尤為激烈,外人難以插手分羹,更多是陪人玩游戲而已。而一些所謂的傳統產業,因為技術成熟,市場平穩,又需要革新進取,反倒比較易於吸納生力軍。新人入行,相對也有更多的機會去磨礪學習。
本身就是生產廠家的,自己已有的行業產品當然是首選。因為你了解工藝生產,有條件自己去調整產品控製成本,這是一個很大的競爭優勢。不過,把現有的產品直接出口多半不行,因為內銷和出口在品質、外觀、功用等方面常常會有差異,國內暢銷的商品,不一定符合國外消費者的習慣與喜好。因此,剛開始的時候不妨模仿。向同行業中有出口業務工廠學習,刺探軍情,分析他們的產品,以了解其中差異。特別留意那些出口量大,客戶多次訂購的產品。一旦有機會,甚至不妨爭取與同行工廠合作,不掙錢也替他們分包一些生產任務,以求實際操作經驗。跟在別人後面模仿,通常不會有什麼利潤,但卻是穩妥的第一步。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普通的貿易公司希望發展國外市場。這類情況比較復雜,有些已經有比較看好的產品和供應廠家,有些則完全是一張白紙:無產品、無客戶、無穩定供應商
。這種情況下,就要認真考慮,尋找自身優勢,比如行業知識,所在地區的特產或優勢產品,人際關系等。一般的原則是以貨源為考慮重心---畢竟你的角色是賣方。
有一種特例,就是個人從事外貿的。常見的情況,一是有比較可靠的貨源關系而希望做出口,這一類自然不存在產品選擇的問題;二是有海外關系或聯繫上的優勢的,如移民、留學生等。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既不了解產品,也不了解外貿,更無現成的供貨方、客戶關系。那麼選擇面就很廣了,情況更加復雜。考慮到個人做生意的特點和局限,一般的選擇原則是傾向於日常消費品,體積小,耐儲藏,價格彈性大,品質標准比較模糊,不涉及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的類,比如工藝品、以年輕消費者為目標的流行飾品、時裝箱包等,避免食品、農副產品、大宗紡織品、電器這類較專業,各國限制較多的類別。
經驗漫談
外貿產品的品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同一類產品,銷往不同國家,品質大不相同。外貿業務員要學會通過調整品質來調整成本,適應不同國家市場,從而取得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不同的市場,對同類產品有各自的偏好。外貿業務員選擇經銷產品的時候應有的放矢。因此,了解一點世界地理知識、風俗習慣和歷史沿革,就能投其所好,少走彎路。
從消費習慣來看,可大致分為美加(美國與加拿大)市場、歐洲市場、日韓市場、東歐市場、中東市場、非洲市場這幾類。具體到每個客戶固然各有所好風格不同,但一般說來日韓市場特別是日本市場,偏愛精緻優質的產品,高、精、尖、小巧美觀,喜好中國傳統文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產品常能得到理解與歡迎,也能接受高價格,但數量不會太大;美加與西、北、南歐等英語國家市場一般對品質要求適中,喜歡簡潔流暢、新奇多變的產品風格,價格適中,量比較大,是中國出口商喜愛的客戶。中東市場對品質要求不高,對產品的審美方面較為朴實甚至俗氣,價格也低,數量也比較大;非洲市場彈性最大,本土文化與前英語殖民地文化、前法語殖民地文化交織,口味復雜,奢侈品和品質極差的產品都能接受。
正因為外貿產品在品質、功效和外觀上的多變性,因此,選擇什麼樣的經銷產品,更多的考慮應從業務員對產品變化的把握度出發。選擇那些比較熟悉工藝,有能力根據客戶和市場要求去做調整,能夠有效控製成本的產品。本身是工廠最好,否則至少也要有若干工廠願誠意配合。單純被動地去推銷現成產品是很難有發展前景的,不斷求變才是成功外貿的關鍵。從這個需求出發,找一家好的配合工廠
,比選擇一個產品要重要得多。
目前很多民營中小型工廠都希望自己做外貿,因此無論條件成熟與否都紛紛招聘了新人來開辟國外市場。相對來說,工廠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比不上大城市裡的外貿公司,但是對新人而言,實在是個好的學習機會。在工廠的時候學習掌握具體的生產工藝和成本核算,就能為獨立做外貿打下扎實的基礎。有沒有下過車間生產線,對於產品品質與價格的掌控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在激烈的外貿競爭與談判中常常凸現出來。
外行要學習作外貿,並不困難,畢竟外貿也就是做生意,只不過多了一些手續罷了,關於外貿的教材也很多,耐心看看,幾天工夫就能大致上手操作
。而要了解一種產品,則是冰凍三尺非一日寒了,很多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非深入一線生產不可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