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運水一般離產品X,Y,Z距離是多少模仁的長,寬,高 如何確定
離產品距離一般取水孔直徑的1.5D-2D
2. 熱流道怎麼選擇
影響熱流道噴嘴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點:產品的質量、產品的設計、塑料原材料、模具、循環周期、澆口、噴嘴、流道、溫度控制器和注塑機的性能等等。當我們對這些有了很准確的了解以後,就能夠為其選擇合適的熱流道噴嘴了。下面簡單的介紹下那些要素:
方法/步驟
產品的重量:不同重量的產品對熱流道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樣。但不管是大的汽車保險杠還是小的瓶坯,我們都可以很輕松的設計出合適的熱流道系統。
塑料原材料:不同德塑料原料具有不一樣的加工變數,而那些加工變數會影響熱流道系統的選擇。
模具:像型腔數是多少?噴嘴分布距離如何?加工什麼樣的材料?等等這些都是與選配熱流道系統有關的模具要素。
循環周期:快速的生產循環意味著對噴嘴要求的提高。例如,噴嘴要准確地傳遞熱量,而且要耐用。
5
澆口:對於點式澆口而言,為了在每個成型周期中保持良好的熱平衡性,其熱流嘴尖必須具有熔化物料和冷卻封口的功能。而閥式澆口則採用機械的方法來封住澆口。
6
噴嘴:噴嘴一般可按尺寸、溫度分布、物理特性、所用材料(銅、鋼等等)以及維修的難易程度和價格等進行區分。
3. 塑料模具排位 比方一出二 兩產品走流道的方向留多少距離
資料推薦的值屬於常規要求,具有參考性而不能照搬。
在實際的模具設計中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進料方式、比如產品過大或過小、比如不同的產品共模,以及其它因素。
如果按大水口進料,流道位置的產品邊距按推薦值就可以;如果是潛伏澆口就要依據澆口深度考慮出模角度,適當加長邊距;如果採用牛角澆口,則還要加長。
當產品過小時,邊距可以縮短,反之,就有可能加大。當大小偏差過大的產品共模,邊距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其實,總體來說還是要結合產品結構、外觀要求、進料方式、具體排布、產能要求、選用材料等多方面來結合考慮。
4. 兩熱流道距離最少是多少
你問樓間距最合理應該是多少米,應該是擔心那樓會影響你的客廳的採光啊?
既然是這樣~那麼根據2個樓的高度數據計算一下,多少米可以讓陽光正好照射到你的客廳就行拉,或者咨詢一下室內設計師和土建工程師,他們專業知識里對於樓間距多少米合格有明確規定的哦哦。
5. Ug 實體之間要留多少空隙
一.產品到模仁邊的距離:
1.小件的產品,距離為30左右,成品之間的距離是15-20MM。如有鑲呵,則為25左右,成品間有流道的至少15MM。成品之間的距離,當不是平面分型時,注意每個單獨的產品需要8-10MM的封膠位。
2.大件的產品,距離為35-50MM,如一件鋼件出多個小產品,其間的距離應12-15MM左右,成品尺寸在200*150的,離模仁邊不得少於35MM。
2.定模仁大小的時候,特別注意,這只是一個參考值,實際中,得與產品的大小,深度呈比例,加以修正。
二.排位時的注意點:
1.同樣的產品大件時,一模二穴,模仁可以分為二件,為了保證平衡流道,採用沿模心旋轉的方式。加工同樣的二個工件。
2.同樣的產品小件時,一模多穴,得注意EDM移動的方向,盡量的簡單,可以選擇平移的方式。
3.不同的產品一模多穴時,排位時注意,平面分型,膠件大的,盡可能放在中間位置,斜面弧面分型的,有行位斜頂的,盡可能的朝外側,這樣有利於排位緊湊!
三.厚度方面的設計:
1.中小型模具,前模部分在產品的最高點加20-30,需要將產品的深度加以考慮,深度越大,就取大值。後模部分在分型面以下加30-40。如有斜頂,斜頂的裝配面要保證在20左右。如有行位,盡量行位的底部高於模仁的底部10-15,方便有一基準位。
2.大型模具,前模部分在產品的最高點加40-60,後模部分加50-80MM。
3.這些數據,也均為參考值,調用時要靈活修正。
6. 模具水路設計每條水管的距離多少合適,是不是看模具大小然後再決定距離
是按產品和模具的大小來決定距離。
1,通常冷卻水道為直徑8毫米,直徑10毫米,直徑12毫米,直徑15毫米,直徑20毫米,直徑25毫米,直徑30毫米。
2,冷卻水道的中心距為(3~5)D。
3,冷卻水道至型腔表面離不可太近,也不宜太遠,一般在12~15mm或者(1.5~2.5)d,應盡量相等。
4,冷卻水道外壁距型腔壁最小距離根據模具情況而定,小模具最小為6.5mm,中型模具以上至少為8~12mm,大模為15~20mm。
5,塑件的壁厚不同與冷卻水道之間的距離也不同。
7. 精密鑄造工藝流道和產品的比率為多少
精密鑄造也有不同的工藝啊,常用的是失蠟鑄造。這樣鑄造出來的工件重量比實際重量重大約10%,計算成本時候可以這樣粗略的計算。機加工的成本要根據工件的復雜程度來判斷
8. 模具設計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安全距離是多少
這個要看產品實際情況而定,沒有準數的.大產品高度不高也可挨得近些,小產品如果高度高的話就得排得開一些.要考慮鋼材強度問題.小產品之間5mm都有過.
9. 熱流道發熱圈到進膠口的距離多少為宜
你好,一般情況來講,只要不影響使用的話是離進膠口越近越好,而且最好是上下都要盡可能長的包住熱咀本體,原因是不僅可以保證整個熱咀發熱均勻,另一方面可減少因局部溫度高可能引起的產品發黃發黑甚至炭化情況的發生。
我是貝特利熱流道配件公司的,希望能幫到你,如果還有問題可以再來咨詢哈
10. ug兩個產品相距多少比較合適 一出二的模具
一.產品到模仁邊的距離:
1.小件的產品,距離為30左右,成品之間的距離是15-20MM。如有鑲呵,則為25左右,成品間有流道的至少15MM。成品之間的距離,當不是平面分型時,注意每個單獨的產品需要8-10MM的封膠位。
2.大件的產品,距離為35-50MM,如一件鋼件出多個小產品,其間的距離應12-15MM左右,成品尺寸在200*150的,離模仁邊不得少於35MM。
2.定模仁大小的時候,特別注意,這只是一個參考值,實際中,得與產品的大小,深度呈比例,加以修正。
二.排位時的注意點:
1.同樣的產品大件時,一模二穴,模仁可以分為二件,為了保證平衡流道,採用沿模心旋轉的方式。加工同樣的二個工件。
2.同樣的產品小件時,一模多穴,得注意EDM移動的方向,盡量的簡單,可以選擇平移的方式。
3.不同的產品一模多穴時,排位時注意,平面分型,膠件大的,盡可能放在中間位置,斜面弧面分型的,有行位斜頂的,盡可能的朝外側,這樣有利於排位緊湊!
三.厚度方面的設計:
1.中小型模具,前模部分在產品的最高點加20-30,需要將產品的深度加以考慮,深度越大,就取大值。後模部分在分型面以下加30-40。如有斜頂,斜頂的裝配面要保證在20左右。如有行位,盡量行位的底部高於模仁的底部10-15,方便有一基準位。
2.大型模具,前模部分在產品的最高點加40-60,後模部分加50-80MM。
3.這些數據,也均為參考值,調用時要靈活修正。
希望這些能幫到你,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問我
裡面有更多 資料,可以下載,希望能幫到你
鏈接:
提取碼:if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