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產品成貨 » 漳州月港哪個產品最好
擴展閱讀
有什麼其他人工費用嗎 2025-05-29 05:23:39

漳州月港哪個產品最好

發布時間: 2022-06-23 20:12:58

⑴ 月港的介紹

明隆慶元年(1567年),明王朝在月港設置海澄縣,寓「海疆澄靖」之意。當時,九龍江沿岸住民出洋過番,大都由此揚帆出海,因此,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說。有詩贊月港:「東接諸倭國,南連百奧疆,貨物通行旅,資財聚富商。」「市鎮繁華甲一方,古稱月港小蘇杭」。

⑵ 漳州月港的簡介

月港一名「月泉港」,位於九龍江下游三角洲九龍江的出海口,今龍海縣海澄鎮。該處江面開闊,「外通海潮,內接山澗」,「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
月港附近海域,古名「圭海」,蓋以海口圭嶼而得名。圭嶼又稱「雞嶼」、「龜嶼」,它屹立海中,是水路入漳的門戶。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塔於圭嶼,為港口標志,後年久圮廢。月港西域是九龍江北溪、西溪交匯處「三叉河」,有滸茂、烏礁諸洲,水路分中港、北港、南港;東域港口圭嶼以外為廈門港,是月港海貿活動范圍,外有中左所(今廈門)、浯洲嶼(今金門),為港口海上屏障。
月港自然條件優越,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1℃~21.4℃。它屬強潮型河口內港,潮流為往復流半日潮淺海潮港。海潮由港口濠門(嶼仔尾)、海滄兩峽入,流分三脈:一脈入柳營江(江東橋),沿北溪上溯至龍津溪交匯處蓬洲頭,今河床淤淺,潮流影響僅抵郭坑;一脈入浮宮港,沿南溪上溯抵白水營止;一脈由月港入福河。沿西溪上溯繞漳州城南抵茶鋪,今河床淤淺,潮流影響僅抵薌城下游碧湖。每月初三、十八為大潮水。潮汐規律:「日潮大於春夏,夜潮大於秋冬,潮之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濤之極大,常在朔望之後」。
月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腹地廣闊,不僅包括九龍江流域,還可以延伸至汀州、贛南、湘南以及閩北、浙江、江淮等地。腹地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食、水果,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美譽。經濟作物有甘蔗、水果(荔枝、龍眼、柑桔、蜜柚、香蕉)、木棉、煙草、茶、花生、黃麻等,馳名中外。明代的礦冶、製糖、制茶、紡織、陶瓷、造紙、造船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尤以紡織為最。當時漳州產的天鵝絨、漳紗、漳緞、漳絨等,皆暢銷國內外市場。其他如鐵銅器、牙雕等手工藝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外貿重要商品。
歷史沿革
漳州月港,是明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位於今龍海縣海澄鎮。它與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以及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並以菲律賓的呂宋港為中轉,與歐美各國貿易,在中國外貿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月港一名月泉港,附近海域,古名圭海,因港口圭嶼而得名。圭嶼又稱雞嶼、龜嶼,它屹立海中,是水路入海門戶。月港西鄰九龍江北溪、西溪的交匯處三叉河,港口圭嶼東向廈門港。月港主航道西起普賢,沿南港往東,經海澄港口、大泥尾、圭嶼,由浯嶼擔門出海,而後分東、西洋航線。月港的停泊點,北岸有嵩嶼、海滄、石美、玉洲、澳頭,南岸有嶼仔尾、海門島、浮宮、海澄月港、石碼、福河等。主要港口是海澄月港,為當時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據遺址考察,明清時期月港溪尾不足1公里的海岸就設7個碼頭,即餉館碼頭、路頭尾碼頭、箍行碼頭(又名中股碼頭)、容川碼頭、店仔碼頭、阿哥伯碼頭、溪尾碼頭。其中餉館碼頭在港口右側,民國9年(1920年)改建為海澄客運碼頭;容川碼頭在港口左側,明萬曆年間(1573年至1620年)建,當時為大型碼頭,新中國成立後為農運碼頭。明隆慶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月港開設「洋市」,「准販東西洋」。萬曆年間,月港盛況空前。每年進出月港的大海船達200多艘。輸出商品有絲綢、陶瓷、布匹、茶、鐵銅器、砂糖、紙、果品等;輸入商品有胡椒、香料、香藤、象牙、西洋布、檳榔、樟脂、猿皮等124種。明天月港興起於明景泰(1450-1456年)年間,盛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衰落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終止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廈門成立海關。月港與泰國、柬埔寨、北加里曼丹、印尼、蘇門答臘、馬來西亞、朝鮮、琉球、日本、菲律賓等47個國家與地區有直接商貿往來。又通過菲律賓呂宋港為中介,與歐美各國貿易。當時有許多詩篇贊美月港,其中有句雲:「市鎮繁華甲一方,古稱月港小蘇杭。」月港位於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門島)「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它與漢、唐時期的福州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福建歷史上的「四大商港」。月港彌漫著海洋文化的氛圍。這里自古就有造船通番的習俗。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從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這里曾是「海舶鱗集,商賈成聚」的對外貿易商港,市井十分繁榮,是閩南的一大都會。明初,朝廷施行「海禁」,但月港由於天高皇帝遠,所以施行不力,反而成了沿海對外**貿易的中心。

⑶ 漳州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

漳州人的生活習俗
    漳州人的生活習俗與中原的漢族差別不大,生活中的禮俗基本上一樣,只是由於地理氣候條件與中原迥異,故而該地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與北方有所不同,顯示出南方和沿海的特點。
第一節  飲  食
    漳州背山面海,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食物的來源與種類十分豐富,居民對食物的烹調和製作向來十分考究。
    主食
    漳州古屬閩越地,以稻米飯為主食由來已久。該地居民傳統的一日早、午、晚三餐,主食都是大米。中午吃粒飯(干飯),早、晚吃糜(粥)。境地人多輕早餐,重午餐。早餐的粥比晚餐稀,僅佐以小菜。午餐吃干飯,菜餚較豐。
    從前,漳州干飯多用鼎(圓底鍋)煮成,農家則在熬粥時,用竹製「飯籬」撈出部分干飯供主要勞動力吃。漁民和鐵匠慣食粘稠的粥,稱「打鐵仔糜」。農民常用草編小袋裝米煮成飯包,在外出時吃,稱「茭制飯」。
    甘薯曾經是漳州最主要的輔助糧食,漳州人多稱其為「番薯」。番薯在漳州的食用方法很多,新鮮的番薯可以烤熟或水煮或蒸熟吃,不過人們多將番薯放置一段時間,吃起來特別甘甜。番薯洗出澱粉叫「番薯粉」,可以用來做成多種食物和在烹飪時用以勾芡;也可以抽絲或切成薄片曬干貯存,供以後食用,分別叫「番薯簽」或「番薯柿 (pe5)」。番薯、番薯簽和米煮粥吃。沿海地區過去不少是以番薯為主糧,即所謂「食番薯,配海魚」。市上的番薯干以黃皮紅瓤番薯蒸熟曬干而成,香甜可口,價格不菲。
    木薯(Manihot esculento)也曾是漳州的雜糧之一,漳州人稱其為「樹葛」、  「樹薯」。樹葛含有氰基苷,必須靠久煮才能解除毒性,不可生食,多數是用來洗得澱粉,叫「樹葛粉」。但樹葛粉質量不如番薯粉,過去大多用來做麥芽糖、涼粉,或作為製作線面的填充料。
    漳州居民有時也煮菜飯,如芥菜飯、高麗菜飯、番瓜飯、芋飯、鴨飯、肉飯、豇豆飯等干飯和芋粥、魚粥、鴨粥、蚝粥、蚶粥、鹹粥  (雜燴粥)等。粳米和糯米均可作混合飯的主料。
    主食除米飯之外還有面條、面線、米粉、豆簽等。漳州的面條多加上食用鹼,呈黃色,煮熟後上市賣,叫「生面」,盤成薄餅狀叫「面份」,抓成拳頭大的一團叫「模仔面」,拌上少量食用油後,不規則地堆在一起叫「油麵」;也有未煮,曬干後賣,叫「面干」或「面球」。線面是以麵粉加鹽等輔助材料拉制而成,曬干後盤成小束,食用前在沸水中煮一兩分鍾,方便而易於消化。米粉、豆簽是輔食。
    舊時,番薯、芋頭都可作主食。漳州人喜歡趁熱吃番薯,芋頭則涼了再吃,俗諺雲:  「番薯燒,芋仔冷。」民間刮生芋頭皮時,為避免被芋奶咬(刺激皮膚),刮前要先咬芋頭一口,念:  「芋仔芋仔我咬汝,汝??(bbang『)咬我。」
    菜餚
    舊時,漳人素重海鮮和野味,「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鯧」是餐桌上的上品,其中的獐實際上指的是麂。漳州人慣食豬肉,尤喜食豬內臟,婦女做月子多吃豬肝和豬腰。漳俗重龜鱉,以為清補滋陰,多吃可長壽。還有人喜食蛇、蛙等,以為清補解毒。
    該地調料品種繁多,酒、醋、辛辣、醬、蔥、姜、蒜各得其所。炒盤講究火候,湯菜多為清燉,並喜歡加入枸杞、黨參、當歸、黃芪等中葯。從季節上說,冬尚濃醇,夏求清淡。
    漳州民間喜食腌菜,農村家家戶戶自製腌菜,多以芥菜腌成「鹹菜」(酸菜),入冬以蘿卜腌成「菜脯」(蘿卜干),供全年食用。雲霄、詔安一帶腌制的菜脯尤為上品,藏得越久越香,而且還有消積食、健脾胃等葯效。漳州人還將筍煮熟後任其發酵,變成酸筍,煮鮮魚時配上酸筍,鮮美而無腥味,老少都愛吃。
    飲食禁忌
    漳州的俗諺雲「飯神皇帝大」,當別人在吃飯時,不得隨便打擾,自己吃飯時也不要講話,以免沖犯飯神。
    民間進補之後忌食蘿卜、白菜和喝茶,以為這些涼性的食品會抵消進補的效力。身上有膿瘡時忌吃魚蝦、芋頭、狗肉等「濁性」食物。老人一般忌食牛肉,因為牛助農耕,食之者不祥。漳州民間認為柿子和酒、柿子和螃蟹、柿子和番薯、番薯和石榴、番薯和香蕉、毛蟹和
柑桔、毛蟹和茄子、芹菜和鱉、芹菜和黃瓜、黃瓜和花生、鱔魚和紅棗、狗肉和綠豆、羊肉和番瓜都是相剋的食物,同食有礙健康。
    在宴席中移轉酒樽將酒灑出是犯忌的。飲食中站起或脫衣,邊吃飯邊走動,都是要忌諱的,也即在吃的行為方式方面要有禁忌。
    吃飯時,桌上的菜必須是雙數,不能是奇數,尤其忌諱吃三個菜,認為只有死囚臨刑前才吃三個菜。
    吃飯時,忌撒出飯粒或吃完飯碗內殘留飯粒,俗以為糟蹋糧食會遭天懲罰,尤其在作客盛飯時,應估量好自己的食量,否則留下剩飯,等於糟蹋五穀,作踐主人。此為民間對穀神敬仰的延伸,宣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古訓,可謂淳俗。
    吃飯時,不能趴在飯桌上,忌換座位,尤忌女孩換位,俗以為如此則日後有改嫁之虞。不得坐在門檻上吃飯,飯後不得躺卧不動或立即洗澡、飲茶。進食時不得照鏡子以免日後口吃。進食時不得發出咀嚼聲,俗以為豬狗進食才會發出響聲。
    此外,吃飯忌將筷子豎插在飯中,因為祭死人才這樣插。吃飯忌敲響碗匙,也不得用手掌平托碗底或用手攥著碗邊,以免被譏為「乞食相」。飯後不能倒扣碗,只有吃過葯才倒扣碗。洗碗時,忌將筷子在灶台上頓戳整齊,認為這樣是在打灶君。忌將不同顏色或長短的筷子配成一雙使用。忌使用單只筷子進食,以免婚嫁後喪偶,不得折斷筷子,不得用筷子指人,也不得用嘴咬筷子。吃完飯後,筷子要放在桌上。進餐時,掉筷子被認為不吉利,不得俯身去拾,應另換一雙使用,還要說聲「筷落」,諧音「快樂」來加以禳解。
    飲料
    茶  北宋曾任漳州幕廳軍事判官的蔡襄的《茶錄》一書,就是專門講鬥茶藝術的著作。其中提到鬥茶時茶的加工、鬥茶工具、鬥茶方法等。
    漳州人好飲茶。自古以來「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盂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飲必細啜久咀,否則相為嗤笑」。
    漳州有鬥茶的風俗,有人認為始於蔡襄。乾隆版《龍溪縣志》記載:「以五月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管溪之箑,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山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
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貲歲數千。」
    飲茶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消閑方式,稱為「吃小盅仔茶」,其特點是茶濃、盅小,細斟輕啜,慢慢品嘗。飲茶也是待客之道,曾習軒的《客至汲水烹茶》這樣描寫以茶迎客的情況:「松齋清晝永,客至自關情。水可呼僮汲,茶因待友烹。荊扉今日啟,花逕此時迎。共啜龍湫味,閑參雀舌名。耳鐺聞語細,鼻觀覺香生。陸羽三經好,盧仝七碗清。竹爐湯已沸,槐火夢猶縈。句好緣多飲,詩脾沁一泓。」
    客人進屋主人必沏茶相迎,有話也要先喝兩杯茶後再說,主人請喝茶,客人不能不喝。沏茶時,先用沸水燙茶壺、茶盅。沸水要高高沖入茶壺藉以攪動茶葉,直到水漫壺口為止。用茶壺蓋子將壺口泛起的泡沫雜質等颳起來倒棄。蓋上蓋子,用沸水淋罐,使茶壺內外都熱透。迅速倒出茶壺中的水,謂之洗茶,俗諺雲「頭遍腳??(腳臭),二遍茶箬」,第二遍水才開始飲用。茶液要低低斟人茶盅,以免茶液多泡沫。盤中有幾個茶盅,要來回斟至七八分滿,謂之「關公巡城」,使各杯中的茶湯濃淡一致。最後幾滴濃茶也應分滴各盅,謂之「韓信點兵」,務使各盅中茶液的色香味完全一致。敬茶時,則杯不可倒滿,要讓客人慢慢品嘗,以示敬重。
    斟茶畢,主人不能吃第一杯,要雙手捧茶依尊卑長幼順次奉於客前。客人也須以雙手接茶,充分體味茶香後方能將茶咽下,飲完後要向主人「亮杯底」,以示領受主人厚誼和對主人茶藝的贊美。如果以小盅茶敬客,沏完茶後主人伸手錶示請客飲茶,客人先伸手回禮,然後持盅飲茶,主人隨後才持盅飲茶。主人添茶時客人將手放在杯邊,有的還用手指輕叩桌面以表謝意。每次飲完,主人都要重新沖洗茶盅,再沏再飲。
    《漳州府志》雲:「凡烹茗,以水為本。」傳統的茶道最重視水質,品茶時要不惜代價去汲取最好的泉水。現在家家戶戶都用門來水,水質也就無法考究,便完全以茶葉的品質取勝。本地居民習慣喝烏龍茶,主要有鐵觀音、黃旦、水仙、白芽奇蘭等品牌,很少喝紅茶、綠茶、花茶等。舊時泡茶的水用青櫟木硬炭火燒為佳。
    漳州人強調茶要沏濃,俗諺雲「茶著食厚,某著娶老」,認為「薄茶、暗火(燈)、散熏吹(劣質煙袋)甲(配)口口king6—5kong6(搖晃)桌」是不好的兆頭。斟茶時,壺嘴不得對著別人,因為與祭祀時酌酒澆地相似,故壺嘴沖人似有生祭之嫌。茶沏後不得留過夜再喝,俗以為「隔暝茶」有毒。
    過去也有一些家庭用大茶壺沏茶,將大茶壺放進稻草編成的容器中保溫,供全家人喝一整天,這種容器叫「茶岫」。
    舊時,鄉間小路邊和十里長亭里都有賣大碗茶的攤子;大街上也設有茶亭,免費供應體力勞動者茶水,稱為「奉茶」。
    台灣地區飲茶的習俗和漳州相似,也崇尚功夫茶,重視茶具的質量和品味。
    酒  漳州稱飲酒為「食酒」,宋有「蠻酒」,元有「畲酒」,節慶、婚喪、生育、迎賓、餞行、農事、祭奠、奉客等都離不開酒。也有行文人酒令和擲骰、抽簽、劃拳的勸酒形式,即使有宿怨積恨,也可通過「食酒」而杯酒言消。稍有不同的是,給人敬酒時,杯中只倒八分滿,表示為人留有餘地,俗諺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說。
    曾習軒的《開瓮忽逢陶謝》描寫漳州舊知識分子飲酒的樂趣:「呼僮攜美酒,此日瓮初開。忽見陶潛至,還逢謝眺來。獨留外方客,同覆掌中杯。興到婆娑樂,詩成笑語陪。曲神寅日合,酒聖卯時催。竹葉新浮蟻,葡萄舊發醅。飲凝金盞滿,醉倒玉山摧。共有酩然思,同心宴幾回?」
    舊時,漳州愛喝酒的家庭常備有一兩壇自釀的米酒或荔枝酒。婦女懷孕後,家裡都用紅曲自釀糯米酒,供坐月子時用。釀制的方法和釀白米酒相同。農村還釀番薯酒、甘蔗酒等,或用於自飲,或用於冬季灌牛禦寒,故俗稱「牛酒」。台灣地區的民間造酒用酒的習俗與漳州並無二致。
    冷飲  夏天,漳州人消暑解渴的傳統飲料有石花凍和田草凍,是以石花菜和田草熬成的膠凍,製成之後,要沉在井水中浸涼,或者放到屋頂上隔夜「凍露水」,然後食用。還有—種「栟櫇凍」,薜荔又名「木蓮」、「鬼饅頭」,漳州話叫「栟櫇」或「愛玉仔」。從栟櫇洗出果膠,凝成凍,切成小塊和以糖或蜜,清涼可口,而且有多種醫療保健作用。
    暑天,漳州城鄉居民常用乍前草、  芳草、鬼針草、蘆根、綠竹心、山葡萄、牛頓草等煎成青草茶,用以解暑。
    夏天,漳州人也經常喝綠豆湯消暑解毒,大暑日則必須吃綠豆湯解暑。綠豆的吃法有兩種:  一是以綠豆—把洗凈放在杯中,沖進沸水後蓋上杯蓋,過一段時間後開蓋喝湯;二是以綠豆熬煮爛後加糖吃,煮時鍋中要放一支瓷湯匙,俗以為可以化解「豆鬼」  (煮不爛的綠豆粒)。
    漳州傳統冷飲經過歷史的考驗,無副作用且具有清暑解毒的諸多功效,實在是價廉物美。
    吸煙
    漳州話稱「抽煙」為「食熏」,漳州人抽煙種煙的歷史在全國是最早的。明代中晚期,漳州月港的商人到日本、東南亞進行貿易,在西班牙統治的菲律賓學會了吸食和種植煙草。到清代康乾年間,煙草在漳州已是「無地下種,無人不食」。
    舊時,漳州人抽煙多用細竹管或野生柑桔的枝製成的「熟熏吹」(旱煙袋),也有人使用銅制的「水熏吹」 (水煙袋)。凝在煙管內的焦油稱為「熏吹膏」,民間用以塗治無名腫毒及毒蟲咬傷。民間認為,蛇和其它毒蟲都忌怕「熏吹」和「熏吹膏」,所以,老年人都是熏吹不離手,甚至教訓晚輩時也以「熏吹頭」敲其後腦勺。幫本地話「老貨仔用熏吹頭仔??」就是相當於「長者教訓」的意思。
    民國時期,開始有人吸食紙煙或機制的卷煙。以後,水煙斗和旱煙管逐漸絕跡,城鄉的吸煙群眾多吸自卷的喇叭狀煙支。
    漳州吸煙者向來有以煙敬客的習慣。舊時,敬煙前要先用手掌將自己的煙袋嘴擦拭乾凈,再裝上煙絲點上火遞給客人,忌以煙頭直遞對方。
    舊俗,劃一根火柴不得點燃三支煙,因為在繁體字中「災」字就是三折下一個「火」字。
第二節服飾
    漳州地處亞熱帶,上古土著斷發文身,著「卉服」  (穿葛纖維織成的衣服),以蕉、葛纖維織成的布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有人用來做衣服穿。漢代以後,中原移民逐漸人閩,麻、絲、棉花(非洲草棉)等的織物也傳人閩南。唐代漳州「歲五蠶,吳越皆不能及」。宋初,漳州歲貢葛布二萬匹,紡織業與中原地區同步發展,漳州居民的服飾逐漸與中原一致。北宋時,印度傳人的「吉貝」(棉花,木棉,亞洲棉)在漳州廣泛種植,該地居民的穿著已經和最發達的地區無異。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海外貿易的興盛導致漳州人的服飾「跨越定製」,「人無貴賤,多衣綺綉」,甚至「曳綉躡珠」,比官員還氣派。清代,漳州服飾奢侈依舊,「俗有誇多斗靡者,於舅姑餉婦之日,終席之間換衣數襲」。一些人將財力都花在服飾.上,以致漳州俗話有「只怕跌下屎?(糞坑),不怕火燒厝(房子)」之譏。
    服裝
    一般服裝  平民男子穿長衫或對襟短衣或大襟上衣,多以棉、麻質粗布為料,袖寬,大前襟由左至右。體力勞動者常穿短打,用寬布前後對折,前襟縫一布袋,稱「橐袋仔」,正面縫五對布紐扣。冬天內加一件棉背心,外加右襟的「棉裘」。男子下著深襠闊腿的「裸巾褲」,無口袋和門襟,前後不分,加接四五寸的粗布褲腰,穿時將褲褶緊,以各種褲帶扎於腰間,或直接將褲頭擰成結以代替腰帶。有的用一條長布袋扎褲,布袋裡可放銀元、銅板等,稱「褲頭龍」。
    農民夏天多穿短褲,以便下水田勞作,故稱「水褲」。男子衣服以藍、灰、青色為主,老年人多穿黑色。沿海漁民的衣服染過薯莨汁或荔枝樹汁,耐海水浸泡,呈棕褐色,與眾不同。台灣地區的漁民也穿同樣的衣服。
    女子穿旗袍或高領右衽大襟衣(俗稱「大袉衫』』)或窄袖短襖,內裹束胸馬甲。大袉衫的下擺呈弧形,長過膝蓋,衣扣釘在右胸邊,衣襟邊和袖口滾邊綉花,有的還鑲上闊花邊。女子下著長裙或長褲。「裙」字由「群」字而來,群者,多也,當時布帛門幅狹窄,裙子要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所以長可曳地。舊時,漳州女子在出嫁、歸寧或出門拜神時必須加扎長裙。長褲無門襟、無搭扣,褲管肥大,和男子穿的無大差別,只是褲管口綉花,褲長及腳踝。女子出嫁時,著紅襖加黑裙或紅裙,平常多穿青、藍、黑色衣服。纏足婦女在「腳白」(腳帛,裹腳布)之外還套有「膝siak7褲」,即由白布縫成圓筒狀,半尺來高,底部綉有—圈寸把高的花,上部套入褲管內,其效用一為襯托小腳,二為顯示綉花的技藝。
    民國時期,男子穿長衫、馬褂、布紐對襟上衣,也有穿西裝、工人裝、學生裝、中山裝或行業制服的。男式的上衣多在左上角縫一個胸兜,以插自來水筆或裝細小對象。女子穿大襟的短衣、襖、學生裝或改良旗袍,下著長裙或短裙。農村男女仍穿「棵巾褲」,城鎮居民有的穿起有門襟的「洋裝褲」。殷富階層不穿土布,多穿絨、綢緞等;上層社會的女子也穿連衣裙。男學生穿童子軍裝,女學生穿藍衫配黑裙。
    特殊服裝  傳統的嬰兒服稱「和尚衫」。這種衣的前襟為斜形,腋下兩側綴布帶用以束腰,袖口和下擺卜擺均不縫邊,以防磨破嬰兒嬌嫩的皮膚,也寓意嬰兒長得快。嬰兒用的「散幔」  (音sam5-3mua1)為無袖的棉披風,面料為紅綢或紅底印花布。披風上連綴—個兔耳形的風帽。舊時還喜給嬰幼兒帶兜肚,兜肚紅布做成,並用金蒼線綉上一個萬字,護住幼兒的肚臍。漳州方言「臍」和「財」同音,護臍也寓意護財。還有用黑白相問的格子布做成的「花帕」,格子有大、小兩種,中間綉一個「?」字,俗以為此帕可以辟邪,民間抱嬰幼兒出門時多蒙蓋花帕。
    民國時期,漳州人夏天愛穿「香雲紗」,又叫「香紋紗」。這種布料透氣、透濕,穿在身上特別涼爽,顏色多為黑色,稱「油綢」,穿久褪成暗棕色。香雲紗價格不菲,不是貧寒人家所買得起的。
    舊時,農民雨天多穿蓑衣,俗稱「棕蓑」。通體以棕製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種後背長過臀部;—種後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又不致淋濕衣褲。
    民間忌反向穿衣,因為只在為死人「套tap7衫」(穿壽衣)時才將衣服先反向套在孝男身上。也忌諱穿一身白衣白褲或白衣配白鞋,因為會聯想到喪服。年輕婦女不得全身穿黑色衣服,尤其是在出外探親訪友的時候。過年期間,忌諱穿白色和青色的衣服,以為不吉利。洗衣服時,男衣必須放在女衣之上,民間忌諱從晾著的女人衣服下走過,女人的褲衩尤其不能晾曬在過道上。夜間不得露天晾衣,竹竿尾端不得晾衣。俗以為,衣服晾乾從竹竿上取下後,不能直接穿在身上,以免變成「竹籬鬼」,先折迭後有了「折氣」,即可禳解。衣服忌諱被人跨過或踏踩。民間忌縫補穿在身上的衣服,俗以為,此舉會使穿衣者日後受誣陷。上衣上的紐扣數要奇數(陽數),而且穿衣時必須扣上紐扣。
   第三節  居舍
    漳州的民居建築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但都是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鄉土性、地域性相結合的產物。
    磚瓦房  漳州舊式的大型住宅稱「大厝」,一般有三進,前後三個大廳,各以大埕(用磚或石板鋪成的院子)隔開,兩旁為巷道,兩邊各建兩三套兩房一廳的廂房,一些大宅前有門庭(俗稱「大埕」)。廳的前沿、台階、天井、門庭、牆基等鋪砌平整的條石,四周牆面磚石混砌,構成各種吉慶的圖案。更多的是四合院結構,設上下廳堂、左右廂房、左右邊房(稱「護厝」)、天井、側廊便門、後堂、大門等。屋架採用穿斗式、抬梁式和承重牆等三種結構,屋頂多為懸山式曲線燕尾脊。廳房正面的門框、窗框、橫額多用質地堅硬、琢磨光滑的青石鑲嵌。庭院或後院有花木、假山、亭閣、花園。這兩種住宅多為城鄉的富家大戶所蓋。農村中更多的是一廳二房一埕的三合房,左右是廂房,可住人或當廚房、儲藏室。如人口多,兩廂再延伸接建左右多—房,合一廳四房。農村以廣置田宅為顯耀,故寧肯減衣節食建房,不願豐衣足食而居破屋。但城鄉還是有很多貧苦人家住宅又矮又小,農村多建「土角仔厝」  (以土墼砌牆店房子)。
  窗欞的格數也必須是奇數。房屋如有幾落(進),後一落房屋則必須高於前一落,整座房屋前低後高,寓意後代比前代發達。如果兩家的房子一前一後,也忌諱前面的房屋高過後面的房屋,俗以為如此會堵了後面人家的「風水」,容易引起糾紛。如果前面的房屋又需要高度,工匠會建議房主將房屋的地基線放低。
    房屋喜前窄後寬(俗稱「布袋厝」),忌前寬後窄(「畚斗厝」),建左右陪屋時都注意使外段向里收三分,即使建「竹篙厝」,也要讓:後牆寬於門面,俗渭前者聚財後者散財,這實際上是中國人內斂文化性格的體現。
    漳州舊式住宅大門外常有「掩格仔」,實際上是一個大竹屏,用粗篾皮編成,以竹管為框。門楣上固定—支粗竹管作為滑道,竹屏在這滑道上可左右推動,以遮掩或露出大門。「掩格仔」既遮陽又通風,既可擋住外來的窺視,又不影響從屋內向外觀望。隨著漳州人移居台灣,這種竹屏也東渡海峽,在台灣的—些地方流行到六七十年代。
    室內布置
    傳統建築祖堂在上,上下廳堂,  長輩居上,晚輩居下,男左女右,體現了對長輩的孝道以及男女長幼的分別。廳堂是家長起居和祭祀、接待賓客的場所,世傳為朱熹所作的《家禮》雲:「凡為人子者有賓客,不敢坐於正廳(有賓客坐於書院,無書院則坐於廳之旁側),升降不敢由東階,上下馬不敢當廳」,房屋的使用有嚴格的長幼尊卑限制。
    廳堂  舊時,前廳是奉祀神明和家長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寬敞明亮,正面擺一隻長方形的香案桌(稱「幾桌」),中間供觀音或其它神像,兩邊擺花瓶、時鍾等,「幾桌」後的牆上掛神像或名人字畫,案前擺八仙桌,兩邊擺接待客人的太師椅。後廳的中間設神龕,龕中擺祖先的神主,龕前也有「幾桌」,擺香爐等用以祭祀祖先,幾桌前擺八仙桌和條凳。八仙桌祭祀時用以擺放祭品,平時也可用作飯桌。富家的八仙桌前張掛著刺綉精美的「桌裙」,—般人家逢年過節才掛桌裙。
    卧室  舊時,卧室房門懸掛布簾或竹簾,其中—般有床、櫥、櫃、桌、椅、臉盆架等,床前橫—踏腳的長方凳,俗稱「腳椅」,供脫履登床之用。大戶人家的床很考究,上有木頂棚以擋塵土,前有透雕的橫楣, 三面有「遮風」  (圍屏),後面的遮風上有一橫排抽屜,其上可擱小的箱子。床上懸掛羅帳,兩端放置床頭櫃。床的安放有諸多忌諱:床不得正對門口和鏡子;櫃不得正對床;床不擺在房間中央,床位上方忌開天窗,床頭後方忌有窗;床安放方向應與梁和檐平行,俗認為床「擔楹」(與梁交叉)會鬧窮,出現凶兆,如確實無法讓避免擔楹,則要在床上方的支架上擱一把扁擔將梁「挑起來」。在大婚或喬遷安床的吉時,放上床板後要拜床公婆,求健康安睡。卧室中的櫥櫃多用以存衣服,桌子上常有梳妝台,較講究的臉盆架上還有花框鑲鏡。
    廚房  「灶腳」(廚房)
    也是住宅的重要部分。以前廚房一般設在廳後或「護厝」內,以免外人一進屋就看到。廚房裡有水缸、米缸等,但灶是最重要的,灶口的方向有講究,灶口忌向東,俗語說,灶口向東財空空。人站在灶台前舀飯的方向要與大門的方向相反,以免將飯往大門方向舀而財氣外泄。
    廁所  廁所當地話叫「屎?」或「仔?」。舊時,城鎮里唯有富貴人家有才建有廁所,一般是在後花園或後埕的角落裡蓋間小屋,屋裡埋一個邊大缸,缸的上方搭一個架子,上設一個蹲位供人方便。缸邊的牆留有—個大洞,以便從牆外掏糞。廁所邊一般有個後門或側門,專供下人和掏糞的農民出入。多數的人家只在宅中的偏僻角落置兩個帶蓋的陶缸,一個裝尿,一個裝糞。平時方便只用木製帶蓋的馬桶,馬桶多放在卧室內,在床邊留一條「尿桶巷」,上遮一條布簾,有印花或綉花,比較講究的再用一個大櫃子將馬桶隱蔽起來,櫃子和房裡的其它傢具一樣擦得很乾凈,可以當椅子坐,稱為「尿櫃仔」。鄉下的農產多建有自家的廁所,一為方便,一為攢肥料。農村的廁所多建在戶外,埋一個缸,缸口與地面平,上擱兩條木踏板即成廁所。農村還有一種「大?」,在野外挖一大方坑,砌上磚以防泄漏,坑的一半以矮牆圍起來,上擱兩條石板作蹲位,只供男子使用。坑的另一半裸露在外,可將廄肥、雜草等物填入漚肥。
    門  門在傳統住宅中也佔有重要的位置。門有大門、邊門、廳門、房門、側門、後門之分。大戶豪宅的正面有三道門,中間的大門常年關閉,僅在婚喪喜慶或迎貴賓時才開啟,家人平常從大門兩旁的邊門進出,下人、掏糞的農夫、賣菜收破爛的小販等則只能從宅後的側門或後門進出。老式門多笨重,上下有軸,由石制的門框和門楣支持,以開啟時發出大的響聲為佳。大門多蓋成門樓,稱為「門屋仔」,門上方掛八卦圖,有時還有姜太公像。邊門或者各與大門垂直,或在門後設屏風、照壁擋住外面的視線。俗以為門是「眉」(楣),窗是「眼」,所以窗不能安得比門高。

⑷ 月港為什麼改名漳州

月港沒有改名漳州,月港隸屬於漳州,因此通常叫漳州月港。

月港位於福建漳州,是明朝中後期「海舶鱗集、商賈咸聚」「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產」的著名外貿通商港口。

月港一名「月泉港」,位於九龍江下游三角洲九龍江的出海口,今漳州市龍海區海澄鎮。該處江面開闊,「外通海潮,內接山澗」,「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因其港道「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因其狀似彎月而得名,故名「月港」。

漳州的位置境域

漳州位於福建省最南部,漳州陸域地處北緯23°34』~25°15』,東經116°54』~118°08′之間,東鄰廈門,東北與廈門市同安區、泉州市安溪縣接壤,北與龍岩市漳平市、龍岩市永定區毗鄰,西與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交界,東南與台灣省隔海相望。

漳州位於閩南金三角,屬閩南地區。漳州市南北長187公里,東西寬127公里,陸地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漳州月港

⑸ 歷史 漳州月港哪些產品最暢銷

漳州月港是古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明景泰到天啟年間(1450~1627年),月港從一個民間自由貿易港口發展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外貿中心,其興起到繁榮昌盛近200年。它與東南亞、印度支那半島以及朝鮮、琉球、日本等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並以呂宋(菲律賓)為中轉,與歐美各國相互貿易,在我國外貿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月港一名「月泉港」,位於九龍江下游三角洲九龍江的出海口,今龍海縣海澄鎮。該處江面開闊,「外通海潮,內接山澗」,「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
月港附近海域,古名「圭海」,蓋以海口圭嶼而得名。圭嶼又稱「雞嶼」、「龜嶼」,它屹立海中,是水路入漳的門戶。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塔於圭嶼,為港口標志,後年久圮廢。月港西域是九龍江北溪、西溪交匯處「三叉河」,有滸茂、烏礁諸洲,水路分中港、北港、南港;東域港口圭嶼以外為廈門港,是月港海貿活動范圍,外有中左所(今廈門)、浯洲嶼(今金門),為港口海上屏障。
月港自然條件優越,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1℃~21.4℃。它屬強潮型河口內港,潮流為往復流半日潮淺海潮港。海潮由港口濠門(嶼仔尾)、海滄兩峽入,流分三脈:一脈入柳營江(江東橋),沿北溪上溯至龍津溪交匯處蓬洲頭,今河床淤淺,潮流影響僅抵郭坑;一脈入浮宮港,沿南溪上溯抵白水營止;一脈由月港入福河。沿西溪上溯繞漳州城南抵茶鋪,今河床淤淺,潮流影響僅抵薌城下游碧湖。每月初三、十八為大潮水。潮汐規律:「日潮大於春夏,夜潮大於秋冬,潮之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濤之極大,常在朔望之後」。

月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腹地廣闊,不僅包括九龍江流域,還可以延伸至汀州、贛南、湘南以及閩北、浙江、江淮等地。腹地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食、水果,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美譽。經濟作物有甘蔗、水果(荔枝、龍眼、柑桔、蜜柚、香蕉)、木棉、煙草、茶、花生、黃麻等,馳名中外。明代的礦冶、製糖、制茶、紡織、陶瓷、造紙、造船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尤以紡織為最。當時漳州產的天鵝絨、漳紗、漳緞、漳絨等,皆暢銷國內外市場。其他如鐵銅器、牙雕等手工藝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外貿重要商品。
月港主航道西起普賢,沿南港順流往東,經海澄港口、大泥尾、圭嶼、中左所,由浯嶼擔門出海,而後分東西航線。普賢至圭嶼港道,長17公里。「此間水淺,商人發舶,必用小舟曳之,舶乃得行」。圭嶼至擔門航道,水深約30米。月港的停舶點,散布於北岸的嵩嶼、海滄、石美、玉洲、澳頭和南岸的嶼仔尾、海門島、浮宮、月港、石碼、福河以及港口外的大徑、卓岐、浯嶼和中左所等。主要港口是海澄月港,為當時海貿商品、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月港附近的玉洲、海滄、福河、石碼、浮宮、嶼仔尾、大徑、卓岐等多為「北船」(航行於溫、寧、滬、津)和「橫洋船」(川走台灣、澎湖)的停泊發船點。各處均有石砌小道頭,尤以月港碼頭最為密集,據遺址考察,僅月港溪尾不足1公里的海岸就設7個碼頭,其他尚有內港碼頭多處,皆為石砌坡式的小道頭。餉館碼頭在港口右側,民國9年(1920年)改建,今為海澄客運碼頭。容川碼頭在港口右側,明萬曆年間建,當時為大型碼頭,今為港口農運碼頭。
九龍江海口中左所(廈門)、浯洲嶼(金門)是月港洋船商舶進出門戶。元政府在中左所設嘉禾千戶所。明初,置守御千戶所;移永寧中、左兩所兵戍守,故稱「中左所」。浯洲嶼置水寨千戶所,萬曆間,明政府在中左所設「商引」(即海關)以征「舶稅」。洋船商舶從月港啟航後,需在中左所「盤驗」,而後移駐曾厝澳候風開駕。

明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年),月港「人煙輻輳」、「商賈咸聚」,成為閩南一大都會,有「小蘇杭」之稱。嘉靖三十年(1551年),置靖海館,設通判。正德以後,月港海外貿易超過福州、廣州。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12月,遂置海澄縣。隆慶元年(1567年),取消「海禁」,海澄正式開設洋市,海外貿易更加發展,成為當時我國最繁榮的外貿港口而聞名於世。萬曆年間(1573~1619年)盛況空前,「四方異客,皆集月港」,「泉漳商民,販東西二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皆然」,每年進出月港的大商船大者寬三丈五六尺,長十餘丈,載重100多噸,來往船隻之多,載重噸位之高,在當時都是相當突出的。剛開禁時,政府收取舶稅僅3000多兩,萬曆四年(1576年)增至萬兩,十一年(1583年)再增至2萬多兩。海舶所到國家和地區,西洋方向有:交趾、占城(以上今越南境內)、暹羅(今泰國)、柬埔寨、大泥(今泰國南部)、吉蘭丹、丁機宜、彭亨、柔佛、麻六甲(以上均在今馬來西亞)、舊港、阿齊(以上今蘇門答臘)、瓜哇、諸葛擔蘭、文郎馬神(以上今加里曼丹南部)、吉思地悶(今帝汶)等;東洋方向有:大港、彭家施蘭、呂宋、三寶顏、棉蘭老、蘇祿、民都洛(以上今菲律賓)、美洛居(今魯古群島)、渤泥、汶萊(以上今加里曼丹北部)等,日本也是月港商船常到的重要國家。由於倭患,明政府嚴禁與日通商,開禁之後也只准販東西洋,但私商「率多潛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福建赴日商船遇台風漂流到朝鮮,達千人以上,其中多系漳州人。當時月港輸出貨物主要有:絲綢、布匹、瓷器、茶葉、砂糖、紙張、果品等;輸入有:香料、珍寶、番米、椰子、綠豆、番被、番藤席、草席、番紙、番泥瓶、番鏡、火炬、粗絲布、西洋布、漆及皮貨、礦貨等。天啟年間(1621~1627年),西方殖民者東侵,南洋各地為其控制,中國領土澎湖列島和台灣也遭侵略,並屢次進犯福建沿海,月港海外貿易受到極大危害和削弱。加之戰亂頻仍,清初的禁海、遷界,使月港完全衰落而一蹶不振。鄭成功占據廈門時,厲行「以商養軍」,大力發展海運,廈門港遂興起,地處其後方本來就以廈門為出海必經地的月港,其作用漸被廈門所取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廈門設海關,正式取代了月港的海外貿易地位,內河、近海的水運中心也向漳州府靠攏而移至石碼港,海澄港只起一般小港口的作用。民國11年(1922年),拆除海澄舊城,修建港口江岸,在古餉館碼頭處興建1座石棧橋式踏步碼頭,長23米,寬3.9米。1956年在碼頭興建1座客運站,內設候船室、售票處,為客運專用碼頭。1972年在客運碼頭邊側建1座坡式碼頭,長25米,為貨運和渡船碼頭,左側有1個簡易渡頭。
客運碼頭前沿水深2米許,可停泊百噸以下船舶,高潮水面近碼頭面,標高3.4米,港口年貨運吞吐量4.72~6.6萬噸,年客運量5~6萬人次。主要出口物資為糧食、沙、水泥、木材等,外貿物資為蔥頭、罐頭等,進口物資為煤、化肥等。1989年貨物吞吐量6.93萬噸、旅客28.65萬人次。
海澄是石碼港的一個作業點,石碼港位於九龍江下游的三角洲河口南岸龍海縣石碼鎮錦江道,是古月港停泊點之一、九龍江內河水運中心。附近港域開闊,港內有烏礁、滸茂諸洲,水路分北港、中港、南港。南港是石碼港口航道,上游西至福河,下游東至草尾,長 8公里,寬410米,枯水期水深1~2米。港口碼頭泊位集中於錦江道,碼頭岸線長4600米,公路距漳州市區22公里,距廈門64公里,距省會福州324 公里;水路距廈門19海里,距香港306海里。港之北岸有鷹廈鐵路連接全國各主要城市。1986年,辟為漳州市外運裝卸點。
石碼港所在地石碼鎮,為龍海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漳州平原東部九龍江下游三角洲,縣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福建農業高產區和糧食基地之一。石碼港經濟腹地廣闊,除本縣外,還有九龍江上游流域的平和、南靖、華安、長泰、薌城等地,可延伸至閩西和贛南地區。自明清以來,石碼港一直是漳州地區重要港市,進出物資的集散地和轉運點,也是漳州華僑出入境的主要港口之一。

1982年,廈門海關在石碼設點。主要碼頭有:
(1)客運碼頭 在錦江道駁岸中側,利用舊駁船設浮動碼頭,置2座木質浮橋,長4米,寬5米,供旅客上下通行,碼頭前沿水深1.30~1.80米。
(2)箭道埕外運碼頭 1970年修建為大型貨運碼頭,1986年辟為外運碼頭,1987年將毗連的中巷碼頭並入,改建為箭道埕外運碼頭。碼頭主體20×9米,為台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碼頭前沿水深1.9米,距前沿3米水深2.00~2.70米,可靠泊400~500噸位貨輪,碼頭置3噸起重吊機2台,可同時裝卸。建有堆場2500平方米,專用倉庫200平方米。
(3)餉館碼頭 1979年建為平台式碼頭,設起重吊機1台,為糧食、煤炭專用碼頭,可供百噸位貨輪停泊。
(4)鹽館碼頭 1975年於舊碼頭左側增建石堤駁岸,置起重吊機1台,為鹽業專用碼頭,可供百噸位貨輪停泊。
石碼港1985年貨物吞吐量23.72萬噸,旅客進出22.34萬人次;1986年貨物吞吐量13.11萬噸,旅客11.43萬人次;1989年貨物吞吐量已達22.35萬噸,旅客24.58萬人次。

⑹ 漳州月港的介紹

月港(今海澄鎮)位於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門島)「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它與漢、唐時期的福州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福建歷史上的「四大商港」。月港彌漫著海洋文化的氛圍。這里自古就有造船通番的習俗。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從15世紀末期至17世紀,這里曾是「海舶鱗集,商賈成聚」的對外貿易商港,市井十分繁榮,是閩南的一大都會。明初,朝廷施行「海禁」,但月港由於天高皇帝遠,所以施行不力,反而成了沿海對外經濟貿易的中心。月港興起於明景泰(1450-1456年)年間,盛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衰落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終止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廈門成立海關。月港與泰國、柬埔寨、北加里曼丹、印尼、蘇門答臘、馬來西亞、朝鮮、琉球、日本、菲律賓等47個國家與地區有直接商貿往來。又通過菲律賓呂宋港為中介,與歐美各國貿易。當時有許多詩篇贊美月港,其中有句雲:「市鎮繁華甲一方,古稱月港小蘇杭。」

⑺ 漳州龍海月港舞廳怎麼樣

漳州龍海月巷舞廳不錯不可以

⑻ 中國那麼多優良港口,為何隆慶開關選在了偏僻的月港

文/寂寞的紅酒

1567年,大明隆慶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開放月港為對外貿易口岸。月港的開放讓大明朝在海禁的鐵幕上撕開了一道小縫隙,但這個小縫隙卻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它不僅影響了大明朝的經濟,而且影響了世界貿易。月港開放後,全世界的白銀都向中國流,到明朝滅亡前的七十多年裡,世界白銀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國,世界三分之二的貿易和中國有關。月港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但讓人疑惑的是,月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又非深水良港,出海都需要好幾條小船牽引,加上漳泉地區產品有限,可以說毫無優勢可言。那麼中國有的是優良港口,為何隆慶開關卻把開關地點選在了偏僻的月港?

第一,月港(海澄縣)當時屬於福建漳州府,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正是這種偏僻和交通不便使得月港成為了當時海盜出沒和走私的集散中心。月港當地有非常好的基礎,碼頭林立,各國客商雲集,和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聯系密切。葡萄牙、荷蘭等歐洲殖民者和海外走私分子都只認月港,畢竟他們在當地貿易和走私了多少年。同時,月港自然條件優越,四季如春,非常適合海外商人貿易和居住,商人都喜歡去月港。

第二,福建山多耕地少,百姓主要靠海吃飯。明朝海禁後,當地百姓無以為生,因此紛紛冒險出海,從事走私和劫掠,到處都是走私分子和海盜,福建很快成為倭寇和海盜的大本營,連歐洲殖民者都跑到當地瞎攪和。史載「其地僻處海隅,俗如化外」。明朝開放月港,將月港這個走私中心合法化,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倭患和海盜的產生,也改善了福建地區居民的生活。不過由於漳泉地區的商民排斥其他地區的商民,因此激起了其他地區猖獗的走私,反而造就了東南沿海的「中國海盜的黃金時代」,產生了鄭芝龍等一大批海商巨梟。

第三,雖然明朝開海,但仍然沒有摒棄原來的海禁政策,對海貿態度非常謹慎。明朝希望把海貿對內地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點,所以選擇了位置偏僻的月港。不過明朝盡管只開放了一個小小的月港,但還是對大明朝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於海量白銀的湧入造成了大明朝嚴重的通貨膨脹,隨後又引發了通貨緊縮,嚴重沖擊了中國的經濟,這是明朝政府始料不及的。

⑼ 月港官邸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廈門月港官邸

別名:多吉·月港官邸

城市:廈門

樓盤位置:月港大道(原208省道)和東環路交匯處

開發商:漳州多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聯排,高層,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34988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44.5%,共21棟樓,停車位地面40位 地下663位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⑽ 漳州什麼特產最好

水仙花 啊。。。平和琯溪蜜柚
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蘆柑、荔枝、香蕉、龍眼、袖子、菠蘿等「六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干貨、片仔疲、八寶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等。
還有杜潯 酥糖
六鰲紫菜
紫菜,歷來被人們視為海味珍品,它是一種味美而營養豐富的海洋食用藻類,具有化痰軟堅,清熱利水,補腎養心等功效。宋朝時,六鰲紫菜已列為貢品,清末民初,曾出口東南亞。六鰲紫菜大規模的人工養殖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養殖模式從支柱式——半浮動筏式——全浮動筏式的養殖方式。附苗材料從竹簾——塑料繩——竹片的轉換過程。目前,全鎮開發紫菜養殖面積1.2萬畝,年創產值3000萬元,成為該鎮水產養殖特色產品,榮獲綠色食品的稱號。

古雷扇貝
扇貝屬海洋變殼貝類,世界上共有60多種,以華貴櫛孔扇貝為最好。這種扇貝體型大,殼高八至十厘米,呈扇形。扇貝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宴席上的佳餚。閉殼肌部分肉最肥厚,味道最美,經干帛就成為珍貴的食干貝。干貝的蛋白質含量是牛肉、雞肉或鮮對蝦的三倍。漳浦縣扇貝人工育苗與養殖始於1979年。經省水產研究所和市、縣水產部門科技人員的通力合作,扇貝人工育苗終於了。
東山龍蝦
東山海域盛產龍蝦,每年都有不少出口港澳市場。龍蝦,特別是錦綉龍蝦,體大肉肥,最大的重達兩公斤,長30厘米以上。這種龍蝦頭部和胸部堅硬,觸角發達,肉味鮮,是名貴的經濟蝦類。蝦殼可製成工藝品,東山縣工藝廠生產的「龍蝦掛屏」形態奇異,色彩鮮艷,形象逼真,是國內外市場的熱門貨。香蕉
九龍江沿岸形成了一條香蕉帶,還繼續向沿海和山區發展。薌城天寶鎮,是著名的「天寶香蕉」出產地,這里是九龍江西溪的於積層,土層厚而肥沃,又有天寶大山擋住寒流,霜期極短,種植香蕉得天獨厚。主要品種為「台蕉」和「度蕉」。度蕉栽培已有700多年歷史,是從印度引入的,也叫天寶本地蕉;台蕉是60年前從台灣移栽的。天寶香蕉以其皮薄、味甜、質甜、肉軟、無芯等特色聞名於世。這兒方圓十里都是連片的香蕉園,有「十里香蕉」的美稱。鎮附近有一「望蕉亭」,是1958年為華僑觀蕉而建立的,站在亭上,可盡情欣賞蕉海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