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行情 » 我國哪裡的楊木樑檁最多價格最低
擴展閱讀

我國哪裡的楊木樑檁最多價格最低

發布時間: 2022-05-08 17:37:38

❶ 楊樹木片主要是用在什麼地方成都價格多少錢一噸

製作傢具等。。

❷ 楊木多層板都有什麼用

楊木多層板可以看作是楊木單板的復合板,厚度要大得多,一般用作門和地板的原料。
多層木板是由木段旋切成單板或由木方刨切成薄木,再用膠粘劑膠合而成的三層或多層的板狀材料,通常用奇數層單板,並使相鄰層單板的纖維方向互相垂直膠合而成。

❸ 檁木與梁的區別

大梁大梁,梁是主體結構,其上是檁木,檁上是椽子。還有,一般來說,梁和椽子方向一致,檁木是垂直於梁和椽子的。找個傳統平房,看下就知道了。

❹ 農村的房子梁頭大頭朝哪

平遙古城: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遙縣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圖再現了這一風采。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瓮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瓮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瓮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平遙是中國境內保存完整的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屆大會決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現在城牆及城內建築均保持著14—18世紀的歷史風貌。國家郵政局為紀念這一中國文化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於2000年8月18日向全國發行題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特種郵資明信片,一套10枚,均為60分面值,發行量50萬套。圖案分別為:古城牆、鎮國寺、文廟大成殿、雙林寺、市樓、清虛觀、日升昌票號、明清民居、平遙社火、古城鳥瞰。這是我國第一次嘗試發行主圖與郵資圖不同的特種郵資明信片;同時尊重廣大集郵愛好者的意願,僅發行國內明信片資例60分一種。每張明信片以大小兩幅圖,畫龍點睛般反映了漢民族明時期城市建築的傑出範例和特徵;10張明信片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一幅漢民族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1、交通:平遙古城距喬家大院約40公里,從喬家大院到平遙有專門拉客的小面,每輛車約50左右。2、住宿:古城內住宿很方便,民居旅館很多。價格不一,但是旺季價格會非常高。網上著名的天元奎、雲錦成在明清街上。3、門票:平遙古城從2002年9月15日起實行通票85元,兩個學生可合買一張,但沒有半票,兩日有效,景點不單賣門票。不買通票上不了城牆、日升昌、縣衙,其他一些私人博物館、鏢局等可以討價還價。建議買通票。4、特產有平遙牛肉,以冠雲牌為最,可以華北第一鏢局旁購買,當然還可以到長生源買些黃酒(這里的人會告訴你當年敬一丹主持節目就在這里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其評價為: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麗江古城: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上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麗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常民生活空間」成為世界遺產的。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古城現有居民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納西話稱大研古城為「英古都」,意思是江灣之地。它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註:硯與研同音)。麗江古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築城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納西、白、藏、漢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目前,城內保存著大片明清時的民宅,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築布局靈活,注重裝飾,精雕細刻,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城內水渠密布,跨水臨渠的建築十分普遍。(見附圖)這里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其間,曾遍游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於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後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佔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見附圖)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四方街為古城中心,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據說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璽開頭而建。這里是歷代集市中心,每日萬頭躦動,熱鬧非常。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東南西北四郊,又從主街岔出從多街巷,如蛛網交錯,往來暢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平坦潔凈,晴不揚塵,雨不積水。幾乎每條街道一側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來自玉河,河至鎮產雙石橋,分東、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隨街繞巷,穿牆過屋。水邊楊柳垂絲,柳下小橋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揚」的獨特風貌。來到這里,倏然感受到「東方威尼斯」的韻味。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污穢,保持街市清潔。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牆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餘」。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白沙民居建築群位於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築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築群形成和發展為後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納西人家,那小橋流水、花香影映的怡靜的院落里,據說一百個人里出就出了十四個大學生,可見重教尚文之結果——這是一方集智慧精靈於此的水土。納西族許多人,尤其是納西男子,擅長詩琴書畫。在古城多彩的節慶活動中,除了通宵達旦的民族歌舞和鄉土戲曲,業余演奏的「納西古樂」最為著名。(見附圖)其中,《白沙細樂》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另一部麗江《洞經音樂》則源自古老的道教音樂,它保留著許多早已失傳的中原辭曲音韻。據史料記載,以大寶積宮為代表的麗江壁畫,是在明初至溥歷時期300多年的時間里陸續繪制完成的。當時的土知府木旺聘請了以馬嘯天為首的一批漢族畫家,另外還有藏族和白族畫家、東巴教弟子、道教弟子也參加了壁畫的繪制工作。分布在古城及周圍15座寺廟內的這些明清壁畫,具有多種宗教及各教派內容融合並存的突出特點。遺存於麗江白沙村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繪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白沙壁畫以其別具特色的繪畫藝術風格和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白沙地處麗江城北約16公里,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小鎮,是納西族在麗江壩的最初聚居地,也是麗江木氏土司的發祥地,為納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明朝時期,麗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時,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為顯其富有,他大建宮室,建成了一批頗具規模的建築群。現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寶積宮和大定閣等廟宇均為該時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畫,是極為珍貴的文物,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寶積宮現存壁畫558幅,是麗江壁畫收藏最多的地方。大寶積宮和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畫尤為精華,這兩個宮殿於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沙壁畫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兼收並蓄,獨樹一幟,融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以及東巴教等多種宗教於一身。是獨特的藝術珍品。在藝術風格上,反映出漢、藏、納西等民族傳統繪畫技法與風格的互相融匯。壁畫內容上則展示了藏傳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繪畫布局周密,用筆嚴謹,色彩富麗,造型准確,人物形象逼真,明顯吸取了東巴畫粗獷、色彩對經強烈、線條均勻、筆法洗煉等特點。麗江壁畫中所涉及的題材比較廣泛,對飛跑的駿馬、盛開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鳥草蟲等自然風光都有描繪,這些畫都明顯展示了畫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畫中描繪的宗教人物,以宗教為折光,融入了畫師們的美學思想,或隱或現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見附圖)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0000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其中稱作《磋模》的東巴舞譜,包括數十種古樂舞的舞蹈藝術中,是極為罕見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古代納西族「網路全書」的東巴經,對研究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見附圖)附錄一: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築(轉載於「麗江納西網」)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築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的集中體現。它在納西族原始的井乾式本楞房形式基礎上吸收、融匯了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一些優點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築藝術等方面部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A.平面布局與建築特色: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斗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兩坊拐角、四合院、多進套院、多院組合等類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廂房二坊、加上主房對面的照壁,合圍成一個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四坊房屋組成的封閉式四合宅院。除中間一個大天井外,四角還有四個小天井或漏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麗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們的變異、演化、發展和組合。麗江民居的構架處理十分靈活,有懸山和在木構架主要受力部位,設有「勒馬掛」、「地腳」、「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結作用的構件,整個構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頭往裡傾斜、柱根部向外展開,增強了構架的穩定性。在構架的聯結節點部位,根據受力的情況,分別使用「兩磴榫」、「大頭榫」、「平插榫」,井設暗梢等柔性節點,以利於抗震。下重(士垃)上輕(木板)的護牆體堅固實用。麗江民居在體型組合及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輪廊優美;外觀的立面多為石砌勒腳,牆面抹灰,牆角鑲磚,青瓦鋪頂,色調和諧,外觀樸素。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麗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其重點是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天井、梁彷等。門樓的形式有磚拱式、木過梁平拱式及木構架式三種,磚拱式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摟式樣。木過梁平拱式門樓則是以木過梁承托、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面,檐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兩種,內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裝飾。房屋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如烏禽、花卉、琴棋書畫、博石器皿等,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對梁枋、往頭、欄桿、柱礎、勒腳、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裝飾。如大過梁的梁頭雕成獸頭,俗稱「獅子頭」,往礎亦雕成圓鼓形、瓶形等。C.民居庭院設計:古城民居的庭院採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為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烏魚蟲、八赴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布局嚴謹。佔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兩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構成。附錄二:束河古鎮當年徐霞客游歷至此,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稱。由此可見,早在明代,這里就是麗江的重要集鎮了。束河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被稱為清泉之鄉。束河民居建築群的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束河街頭有一潭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潭周綠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魚可數。從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於村中道旁,遠近汩汩有聲。村莊中心有長33米、寬27米的小小四方街,與古城四方街一樣可以引水沖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還能照見往日的繁華。青龍河自建築群的中央穿過,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也是麗江境內最大的石拱橋。束河曾以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編等手工業聞名於世。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束河就開設了由政府公助的義學館和三所私塾,近、現代又創辦了小學、中學,使束河成為著名的人才之鄉。過去束河村從事皮革業的有300多戶,日產皮鞋500雙,各種皮貨遠銷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達印度、尼泊爾等國。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之說。在寧蒗中甸、德欽,至今還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與國際組織合作,通過貸款、集股合資開辦過「皮革合作社」。如今,倘佯於龍泉之畔,漫步於束河古街,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作為大研古城周邊民居建築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吸引著各種膚色的眾多遊客。附錄三:關於「麗江世界遺產公園」建設項目的信息據麗江電視台2003年11月28日報道,建設中的「麗江世界遺產公園」項目進展順利,目前正進入倒計時階段。規劃中位於雪山中路延伸線以北的「麗江世界遺產公園」,由麗江三朵園林旅遊開發公司投資,由昆明華凱園林發展公司設計施工,佔地面積500畝,是麗江市近期重大建設項目之一。「麗江世界遺產公園」是為了配合麗江市旅遊「二次創業」和三項世界遺產的成功申報而規劃建設的,公園內規劃有瀘沽湖、長江第一灣、玉龍雪山、老君山、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十多個三江並流主要景區景點的微縮景觀和名人雕塑以及東巴記憶文籍展館等主要設施。建設完工後,遊客將可以在公園內直觀地了解麗江市及三江並流區域的主要景區景點、民風民俗,起到宣傳景區、引導遊客的作用,同時還有一定的紀念意義。該項目於2003年11月5日開工建設,計劃於2004年4月30日竣工。目前,項目建設已進入緊張的倒計時階段。附錄四:文化遺產《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①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②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③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①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②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③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④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⑤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⑥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它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納西族不僅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而且他們的服飾也是多姿多彩、個性鮮明的,這主要體現在納西族婦女的服飾上。納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區,群山聳峙,平均海拔約2700多米,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宛若晶瑩的玉屏,矗立在麗江的北部和中甸的東南部。納西族共有24萬多人,分布於雲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麗江縣約有17萬人,是納西族主要的聚居區。披星戴月的納西婦女是麗江古城的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她們健壯爽朗、熱情質朴,以勤勞能幹著稱,就像她們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個刺綉圓盤所象徵的一樣,肩擔日月,背負星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徵著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她們日夜操勞,幾乎擔負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古代的納西族人民為了適應高原地區的農牧生產,一般以自織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長褲,女著短衣、長裙。無論男女,大都不穿鞋襪,束花布腰帶,外披一塊羊皮或毛氈。納西族婦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裝飾作用,也有實用價值,她們運送重物主要靠肩背,這時披肩可以起到保護背部的作用。後來由於受漢族的影響,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她們身穿大褂,外加坎肩,著長褲,腰系多褶圍裙,在勞動或出門時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製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綴有兩個大圓布圈,背上並排釘著七個小圓布圈,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綉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英古與旱魔搏鬥,奮戰了九天,最後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❺ 農村房子楊木檁條烈紋壽命有影響嗎

先檢查檁條是否有空心和腐爛。如果只是冷縮熱脹的裂紋不影響壽命。

❻ 過去農村蓋瓦房,檁條,木椽,梁一般都是什麼木料

一般用松木,楊木等做大梁居多。檁條,木椽多用松木。

❼ 什麼是九架梁\瓜柱和檁

瓜柱:兩層梁架中間支撐短柱高度,比本身之長度的稱瓜柱。
檁子,也叫檁條,就是搭在樑上的木頭。所謂「棟梁之材」,就是說建房時「棟梁」是主要的支撐,這里的「棟」就是檁子。
古建大木構架
大柁:上面說的最下一層,最長一根梁稱大柁。...三柁:第二層較短一根稱二柁,有第三層時最短一要根稱有利於柁。...有十字的卯口,以隨瓜拱和頭層的翹或...挑山檁:沿著采步金梁的外邊鑽一列洞,以承受兩山椽子

一、大木結構:
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築物一切骨幹木架的總稱。
大式:有斗拱的。小式:沒有斗拱的。
2、大木結構:豎的支重的部分k k柱。橫的被支的部分k k梁桁椽。兩者過渡部分k k斗拱。
3、大木造型:單檐與重檐、起脊與卷棚的區別,但無論如何造型都離不開檁數,檁數越多房間越大,一根檁為一架,它們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八架、九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
1、柱:有五種位置
檐柱:凡是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內的柱子,除在建築物縱中線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離檐柱近的叫外金柱,遠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著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橫樑上,下端不著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與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寬進深是根據柱了的地位而定。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長短及重量而定。
(1)額枋:
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頂著柁梁或墊著斗拱頂著柁梁。
額枋:在每個柱頭與另一個柱頭之間,有連貫兩柱間的橫木叫額枋或檐枋,其長度掃面寬。
大額枋:在較大的建築物上,有上下兩層額枋的,上叫大額枋,下叫小額枋。
墊板:大小額枋之間有立著的板叫做由額墊板。
平板枋:大額枋的上層與柱頭平,其上再加上一層平板枋。
桁檁: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樑上放桁,大式稱桁,小式稱檁。
檐墊板:較小的建築物叫小式大木,不用斗拱,梁頭直接放在柱上。梁頭上放檐檁,柱頭間則用檐枋連貫,檐檁與枋。
上額枋:若建築物是重檐的,金柱須加高以支上檐。其柱頭之間也有兩層的額枋和墊板,不過大額枋改叫上額枋。
承椽枋:小額術上又加許多的洞以隨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
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檁轉下的屋頂的重量,再向下轉到柱上,然後下到地上去。
挑尖梁:這短梁並不承受上面的重量,功能是將金柱與檐柱前後勾搭住。
雙步梁:在有廊子太寬時,桃尖樑上還可以再加一根瓜柱、一條梁和一條桁。在這種情況下,下層的叫雙步梁,上層的叫單步梁。雙步梁除勾搭之外,也有載重的機能了。
桃尖梁頭:柱頭上有桃尖梁頭,而沒有耍頭和撐頭,桃尖梁頭高於耍頭和撐頭兩部合並的全高,所以桃尖梁的下皮是與平身斗拱耍頭的下皮平行的。
梁頭寬:抱頭梁寬按檐柱徑加二寸,梁頭與梁身同寬,不像桃尖梁頭小於梁身。梁頭做碗以承檐檁。
桃尖隨梁:桃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又有一條較小的梁,與桃尖梁和抱頭梁平行,功能是增加檐柱和金柱間勾搭之力,以補大梁的不足,在桃尖下的叫桃尖隨梁。
斜插金枋:在抱頭梁下的叫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金柱叫做斜插金枋。
(3)脊瓜柁梁:
梁架:主要梁的兩端放在前後兩根金柱上,如沒有廊就放在兩根檐柱上,梁的長短隨進深而定。樑上用兩根短墩支一根較短的梁,再上面再支就成為梁架。
大柁:上面說的最下一層,最長一根梁稱大柁。
三柁:第二層較短一根稱二柁,有第三層時最短一要根稱有利於柁。
幾架梁:各柁也可按本身所負桁或檁子的總數目稱為「幾架梁」。
七架梁:如所負共有七檁則稱七架梁,其上一層則稱五呆梁。
一步架:由大柁均分若干步架,一步架普通多用五六尺。二柁三柁每層梁的縮短,均以每次兩端縮短一步架為准。
桁碗:每層梁的兩端均挖出桁碗來支撐桁或檁。
瓜柱:兩層梁架中間支撐短柱高度,比本身之長度的稱瓜柱。
柁墩:高度少於其本身的長度的稱柁墩。
脊瓜柱:瓜柱又按地位分為金瓜柱與脊瓜柱兩種。
(4)卷棚柁梁:
步架:柁梁按步架的多少分為九層架梁、七架梁、五架梁和三架梁。
鄭棚式:間還有四架或六架梁的,這種雙數架的梁沒有屋脊,脊做成圓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
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撐以免傾斜。如獲至寶縱中線上有中柱,在梁之內端都安在中柱上。
桁徑:大式桁徑按頭口定,小式則與檐柱徑相同。
正心桁:大式拱的建築,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正心桁徑四鬥口半。
挑檐桁:挑檐枋上的是脊桁,挑檐桁徑三鬥口。
老檐桁:屋脊桁和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如金桁較多則分上中下。屋頂的特殊輪廓是中國古建築外形上顯著的特徵。
三、斗拱的種類和功能:
1、斗拱的用途:
用途:是中國古建築所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築柱與屋頂間的過渡部分。
功能:是隨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屋檐的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
范圍:凡是重要的、帶有紀念性的建築物,大多數都用斗拱。
2、斗拱的種類:
平身科:在屋角柱頭上。
柱頭科:在柱子之上。
角科:在柱間額枋上。
3、斗的分類:
斗:凡是像斗形的立方塊均稱為斗,包括斗與升,在大約有4種。
坐斗:在斗拱最下一層,斗拱支撐集中點,即拱與翹昂相交點的叫十八斗。
三才升:在里外拽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拱或枋子的叫三才升。
槽升子:在正心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的拱或枋子的叫槽升子。
鬥口:坐鬥上,有十字的卯口,以隨瓜拱和頭層的翹或昂。這隨翹或昂的口叫做鬥口;坐斗高二鬥口,稱順身口。斗則承受相交的拱與翹昂,上面開十字口。
4、拱的分類:
拱:凡上略似弓形,位置與建築物平生或成直角統稱拱,包括翹昂,大約有10種。
(1)拱有正心拱和單材拱之分,按位置而定:
正心拱:凡在檐柱中心線上,與建築物表面平生拱。單格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縱中線上,要加上一道槽,以安拱墊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單材拱的厚度多,這加墊板的厚度。其餘不在正心線上的都叫單材拱。
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線以外者叫外拽拱,在里者叫里拽拱。
(2)拱有長短之分,為三等:瓜拱最短,廂拱次之,萬拱最長。
瓜拱:瓜拱和除非沒胡翹昂不往外出踩的斗拱,每多相疊並用。
萬拱:瓜拱在下,托著萬拱在正心上或里外拽上。在正心上的叫正心瓜拱,正心萬拱。在里拽的叫單材瓜拱、單材萬拱;更求准確的便叫里拽瓜拱、外拽瓜拱和里拽萬拱,外拽萬拱。
廂拱:廂拱總是安在最上層翹昂之最外或最里端上,絕沒有放在正心上的時候,所以只分里外,而沒有正心單拱的說法。
(3)拱的部位:
拱眼:拱的中間有與昂或翹相交的卯口,拱兩端上面有承托升子的位子。在與卯口之間,彎下去 部分叫拱眼。
拱彎:拱的兩端下面曲卷處叫拱彎。失彎的曲度,在清工程做法里有所謂「瓜四」「萬三」「廂五」的規矩,使拱彎成為幾小段直線的小瓣,以便製造。
耍頭:在翹或昂之上,有與翹昂平行而大小亦與之相同的分個別叫耍頭。耍頭前後兩端露在外面,都有雕飾。耍頭的外端往往做成螞蚱頭,里端做成麻葉頭。
撐頭:在耍頭上面的叫撐頭。撐頭外端不露在面,只擺在裡面,交外面的挑檐枋和裡面的井口枋撐住。在耍頭後尾卻露出刻作麻葉頭。
桁碗:撐頭之上更有桁碗,其上斫作半圓形槽,大小同桁徑,以承受桁或檁。
5、斗拱的分配:
平身科:兩柱頭科之間為平身科,其功能遠不及柱頭尖科之重要,差不我是一種純粹的裝飾品。結構與柱頭科微有不同;柱頭科的桃尖梁頭位置,在平身科則為耍頭,上面再加撐頭木。平身科的耍壯舉、翹與昂都是一鬥口厚。
柱頭科:是尖梁頭與柱頭間的墊托部分。柱頭科的頭翹或頭昂比平身科的頭昂厚加一倍為二鬥口,並且越往上層越加厚;到最上層就直接承受由內部伸出來的桃尖梁頭;而梁頭之厚,則為四鬥口。
角科:在角柱之上,地位特殊。普通的斗拱只有一個外面一個裡面,角科卻同時有兩個外面;而且同時左方的正面就是右方的側面,右方的正面也是左方的側面;於是在正面做拱的轉了角就是昂或翹。不唯正心線上如此,就是外拽各拱也如此;例如正面的外拽瓜拱萬拱,在側面伸出為兩層翹或昂,而按地位之不同,叫做搭角鬧頭翹或搭角鬧二翹,但在側面則名把臂瓜拱,把臂萬拱,或把臂廂拱。除正側兩面外,在斜角線上,又有斜昂或斜翹,與各層翹昂平;與耍頭平處則有昂,上安寶瓶,以承受上部支出的角梁。
最簡:斗拱層數或拽架的增減,由設計人員而定,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簡單坐鬥上安正心瓜拱一道,拱上安三個三才升,稱為一斗三升。
出踩:以正心拱為中,每往裡外支出一拽架就多一踩,稱為出踩。正心一踩,里外各出一踩叫三踩,里外各出兩踩叫五踩,以此遞加可以加到九踩到十一踩。
翹昂:翹昂的分配有單翹單昂、單翹重昂、重翹重昂、重翹三昂等等的變換。翹昂的多少是隨出踩的多少而定的。
溜金斗:是一種特殊的斗拱。自中線以外,與普通斗拱完全相同。中線以里,自耍頭以上,連撐頭和桁碗,都在後面特別加長,順著舉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稱桿,以承受上一架的桁或檁。各怪秤桿之間,橫著安拱或三福雲,直著用伏蓮銷,銷成一起。
踩:與拱成正角形的橫木叫做翹或昂。翹昂的長短以支出之遠近而定,在下層的支出最少,越往上支出越遠。每支出一層,在里外兩面各加一排拱,主就叫做踩。各踩都只有兩怪拱,瓜拱在下,萬拱在上。
攢:斗共之全部統稱曰攢,兩攢間的距離通常是十一鬥口。在城樓等,大建築物上也有十二鬥口的。一攢斗拱之中,里外拽各加一踩時,上下就加了一翹或一昂。無論一攢共有幾踩,在最里最外兩極端上只有一層廂拱。
一拽架:踩與踩中心線間的平距離叫做一拽架。翹昂的長短就以拽架多少而定。
6、枋子:
正心枋:萬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枋子就是挑檐枋。
拽枋:在里外拽的叫拽枋。
四、古建的種類:
1、廡殿
五脊殿:廡殿屋頂面闊較長於進深,所以,前後兩坡相交而成正脊,而左右兩坡同前後坡相交而成四垂脊。
前後兩坡:梁架和桁枋都是前後兩坡下骨乾的構架。
左右兩坡:在左右兩坡下,有兩山金桁在和前後金桁相同的地位,來支撐兩山的椽子。
順扒梁:這兩山每步的桁枋都是前後每步的桁,在四垂脊分位之下成直角相交。各層山桁上,前後每層金桁的中下線上,在它們下面與之平行的,有各層順扒梁。
柁墩:順扒梁分上(中)下層,每層都是一頭放在桁上,一頭放在柁上。兩山老檐桁上就安下金順扒梁,在下金順扒樑上退入一步架處安柁墩,來支托兩山下金桁,與前或後下金桁的相交點。
瓜柱:前後上金桁的中線上,在它們的下面,安上金順扒梁伏在兩山下金桁上,按照下金順扒樑上的辦法,退一步架處安瓜柱,支托兩山上金桁的相交點。
交金墩:順扒樑上,支托山金桁與前後金桁相交點的柁墩稱交金墩,瓜柱稱交金瓜柱。
由戧:兩山各桁與前後各桁相交處是放由戧的地位。由戧就是角梁的繼續者,是四垂脊的骨幹。由戧在各步架上並不一定是一條直線相銜接,因為有舉架和推山,,使它立面和平面的投影都是曲線。
舉架:舉架是產生中國房頂曲線的構架,將屋頂坡的斜度處下而上每椽坡度遞增,最下架坡度為5/10,次6/10,次7/10,次8/10,最上9/10加平水4鬥口,稱之為五舉、六舉、七舉、八舉、九舉。清式正脊高度並非預定的,是由下向上各檁的舉高累計相加而定的。
推山:推山只用於廡殿。如果兩山的坡度與前後的坡度完全相同,垂脊的平面投影和立面投影就都成直線。
太平梁:為了不呆板機械,將正脊兩端加長,山尖推出,脊桁也跟加長,懸空在梁架扣線以外。在脊桁懸空一端下應加道太平梁,長兩步架,放在前後上金桁上。
雷公柱:在太平樑上加一根雷公柱,來支撐脊桁這懸空的一端。這樣,使兩同的坡度大於前後坡度。不論從任何方向看去,垂脊都是曲線了。
2、硬山
山牆:只有前後兩坡,左右兩端是兩面立牆,叫做山牆。
檐柱:山牆內部也有木架的骨幹,立著的有前後檐柱和正中的山柱。
脊檁:山柱下端立在兩山台基之上,上端托著脊檁。
排山:在與大柁同高的位置,有由檐柱至中柱的梁。其上在各架梁的高度,按步架減短,有各根梁構成的梁架,稱為排山。
又步梁:排山各梁有單步、雙步、三步、四步之別,其結構的方法與上述挑尖梁的單步梁、雙步梁一樣。
山柱:兩端的山柱、檐柱、排山、各檁頭,向外一面的,一概都砌在山牆之內。向內一面的,則露在牆面,在室內可以望見的。
封護檐:前後兩坡,尤其是後坡,和往往有不出檐的,檐椽只架到檐檁上,而不伸出,外面用磚壘到檐平,將椽頭完全封起,不露在外面叫封護檐。這種封護檐有時還用磚做成假椽頭和假連檐的樣子。
3、懸山:
山牆:俗稱挑山,結構上與硬山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點在各桁或檁不在山牆內土住,而一直伸到山牆以外,使檐支出。支出的長度與前後檐出檐的尺寸一樣。
燕尾枋:沿著各檁頭外釘上博風板以保護桁頭。桁頭下加燕尾枋,以增加桁的支力。
五花山牆:山牆或按硬山做法,將構架全部封在牆內,或隨著各層排出樑柱和瓜柱砌成階級形,直率的將結構表現在外面,稱五花山牆。
4、歇山:從結構上說,歇山是廡殿和懸山聯合而成的。把一懸山頂,套在廡殿頂之上,懸山的三角形垂直的山與廡殿山坡的下半相交,即成為歇山。
桃尖順梁:在這種結構之中,如何使山坡與垂直部分相交。方法是將桃尖梁向後加長到梢間之中,里端安在金柱之上,成為桃尖順梁。
順隨梁枋:順梁下面與額枋在相同的地位的是順隨梁枋。
交金墩:桃尖順樑上面,在退入一步架處,上安交金墩,承著采上、步金梁,與順梁成正角。采步金上皮與下金桁上皮平,兩頭與桁交,做成桁的樣子,稱假桁頭。
挑山檁:沿著采步金梁的外邊鑽一列洞,以承受兩山椽子。采步金之上,各架梁的分配便與其餘梁架完全相同。各層桁在采步金中線以外,還繼續的伸出,稱挑山檁,成為懸山的結構。
踏腳木:但因懸山太遠,挑山檁不勝重負。所以在老檐桁上放扒梁一道,下皮同時也放在兩檐椽之上,謂之踏腳木。
草架柱子:跳腳木之上,在每根桁之下豎立小柱,支住桁頭,稱草架柱子。
穿梁:左右兩根草架柱子之間,在各層同高的桁間,用小梁橫穿支撐著,謂之穿梁。
山花板:桁頭之外有博風板如懸山之制。博風板之下有山花板,將三角形懸山的部分整個封護起來。山花板的外皮須在兩山正心桁中線以里一桁徑。
五、門窗格扇:
門窗格扇在清工營造中一概叫做裝修,與現代詞意不一樣,現代裝修為裝飾、修理、改造的意思。
1、裝修分類:
(1)兩大類:
外檐裝修:是建築物內部與外部之間隔物,用於避風雨防寒暑的。
內檐裝修:是建築物內部分為若幹部分之間隔物,二者之功用位置雖略有不同,不過在構造法上則完全一樣。
(2)兩部分:
框檻:是不動的部分,是安裝格扇的架子。
格扇:是可動的部分,也是一個架子。
2、裝修結構:
(1)框檻:
檻:在枉檻之中,橫的部分都是檻,分上檻、中檻、下檻。上檻放在地上。
抱框:框檻左右豎立的部分叫抱框,發靠著柱子立柱。
機警披:格扇兩旁豎立邊梃。
抹頭:邊梃之間橫安抹頭。
格扇:每扇格扇可用抹頭分作上、中、下三段:隔心、絛杯板和裙板。
隔心:上段的隔心俗稱花心,是格扇上透明通氣的部分,四周在邊梃抹頭之內有仔邊,中間有欞子,作裱糊或安玻璃的骨架。
欞子:欞子的花紋用菱花或用類似方格、六角、八角的幾何形。
檻窗:這種門扇可以做隔扇,也可以做門窗。做門窗時上下兩頭加轉軸,做窗則稱檻窗。
角葉:邊梃與抹頭相接處,在較華麗建築中,多用角葉或人字葉釘上。以防扇角松脫或歪斜。在邊梃的中段釘看葉,帶鉤花鈕圈子。
梭葉:在較樸素的建築中則用梭葉,梭葉的功能與看葉一樣,形式較簡單,也帶鈕頭圈子。
風檻:普通的窗子都做檻牆上。檻牆頂上先安榻板,次安檻框,只是下檻較小,改稱風檻。
支摘窗:窗扇有時不象門那左右轉動,而做內外兩層,上下兩段,外層上段可以向上開支,下段可以摘下的,稱支摘窗。支摘窗沒有風檻,下段直接安在榻板上。
(3)簾架:
簾架:是一種輔助的門框,安在格扇之外有門處。
花心:兩邊的邊梃與格房扇同高,下部是門洞,上部用抹頭二根,中間有仔邊欞子,稱簾架心亦稱花心。
荷葉墩:簾架上可掛簾子,有時可以安兩扇門。簾架邊梃的上下兩端,多用苛葉栓斗及荷葉墩安裝,可以隨時卸下。
(4)大門:
大門:是一種特殊的裝修。
門框:門扇的寬往往不如大門間面寬,所以包框以內有時加門框。
余塞板:門框與抱框間的橫木為腰枋,將框間分成上下兩段或三段,框與腰枋間的空檔用板遮住叫余塞板。
走馬板:中檻以上橫披所在的位置,不用格扇而用板遮蓋叫走馬板。
門枕:大門兩端處,在門扇轉軸之下有門枕,可用木或用石。
連楹:中檻上有門簪,將連楹銷在中檻上,外端成六角形是一種有趣的裝飾。
(5)門扇:
穿帶:大門門扇的結構,左右豎立大邊,上下端安抹頭,上下抹頭之間有較小的抹頭稱穿帶。
門心板:大邊與抹頭一周的中間是門心板。
插關:門外安門鈸,門里安插關。
獸面:在較大門上,門鈸的形式做成有環的獸面。
門釘:此外不家五路、七路、十一路、門釘,表現凜然不可侵犯的庄嚴樣子。
內檐裝修與外檐裝修構造原則完全相同,因不受風雨氣候的限制,樣式極多,可以施用種種的雕刻,形成一種自立的藝術。
六、龍井和開花:
1、龍井:
名稱:用在重要建築室內天花的中心部位。清代稱龍井,宋代稱藻井,古稱天井、方井、斗四、斗八。
形狀:一般具有上圓下方形,早期也有上部做成八角井、十六角井的。
圖案:龍井中心部位稱明鏡,明清多刻以雲氣蟠龍或蟠龍銜珠等。宋金朝代有將樓閣建築形制置於龍井斗拱之上,稱為天宮樓閣,象徵天庭世界。
2、天花:
用途:天花即平頂棚,現稱吊頂。清代用於室內屋頂下,以木條相交做成方格,上覆木板以隔絕塵。
形狀:支條按面寬進深排列成方格,每方格為一井,一般以斗拱攢距定井口寬窄,井內的板中天花板。
圖案:背版多繪以圓光四岔式的彩畫,也有以素色楠木雕刻的開花板。
海墁天花:全部天花以木板釘上,不露支條。
軟天花:頂部先吊制白樘篾子木骨架,將開花彩繪圖樣繪於紙上,裱糊在天棚骨架上。
3、天花彩畫:
天花一般分軟天花和硬天花兩種:
(1)軟天花用法:
以高麗紙用漿糊粘在牆上作畫,全部畫完後比好尺寸截整齊,再行裱糊天花及燕尾,糊好後,再刷支條,碼井口線(如金線者須包黃膠),然後貼金。
(2)硬天花作法:
先將天花板摘下,並號好碼,畫完後按號就坐,否則不易安裝。然後作畫,待全部彩畫繪制完成後進行安裝。天花彩畫的片金天花、金線天花、金琢墨天花、煙琢墨天花以及其他天花等多種彩畫形式。繪制天花彩畫時,應行丈量天花板及開口大小,支條寬窄的尺寸。再根據尺寸配紙起畫稿;畫稿先繪方圓箍子,後繪箍子內各種花紋圖樣,再繪岔角花紋;畫稿完後進行譜子工作。然後根據選定的彩畫形式作好開花板地仗,進行磨生油、過水布、後天譜子、瀝粉、刷色、包黃膠。貼金工作。
七、瓦石:
1、琉璃瓦
釉色:琉璃瓦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到明清時代已經有黃、綠、藍、黑、紫、白、翠等顏色,但以黃綠為主色。各色瓦可單色使用,也可雜色相配。
規格:清代琉璃瓦的尺寸分九種,稱為九樣。除一樣大瓦在實際工作中沒有使用過外,其餘分別使用在不同規格的建築物上。
2、台基
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即出現。台基經歷了土、磚石等不同階段,各歷史時期皆有不同的台基形式,成為建築造型的重要因素。
須彌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加而成,吸取了佛像台座造型面形成的一種特殊台基形式,一般多用在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築物上。
圖案:早期須彌座為多層磚構成,至宋代其形制已定型化,束腰部分明顯增高,束腰以間柱分隔,柱間雕飾壺門及伎樂天女,菩薩等圖樣,成為台座的重點。至清代須彌座各層分割近似,裝飾平淡。

❽ 什麼是檁條的跨度啊說是跨度不超過4m是什麼意思

相鄰兩榀屋架垂直距離,也就是說檁條在兩榀屋架間的受力距離不能大於4m。

❾ 楊樹有蟲子

【文 摘】東明標准化堤防建設工程完成後,植樹綠化任務較大。2006年春季,在東明黃河堤防和淤背區種植了以中林46、107品種為主的楊樹135.88萬株。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可見樹木栽植後的管理十分重要。樹木的管理過程就是選擇苗木種類、栽培、管理等過程,本文重點對楊樹的栽與培管理以及楊樹病蟲害的防治予以分析,並就以往在楊樹栽培與管理過程中的一些經驗粗談拙見,以便下一步的植樹及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 楊樹栽培 病蟲害 防治

為保證樹木成活率和以後的管理,縣局對工程管理人員進行集中培訓,聘請林業專家菏澤花木協會副會長田世堂和馬頭鎮國有林場技術場長宋貴和進行指導。兩位專家現場查勘了該局苗木狀況,就下步苗木病蟲害防治,樹株、枝叉修剪、澆水培土等管理方面應注意的事項對管理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東明黃河標准化堤防建設已將「三維動畫」付諸實踐,黃河堤防將成為一道亮麗的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堤頂道路公路化,險工、控護工程標准化,涵閘、虹吸公園化的系統工程也初見端倪。臨河防浪林、背河生態林建設的規模已在東明黃河開始實施。而防洪工程建設標準的提高,越來越需要復合型的人才,我們的思維不能僅僅停留在以往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上,要從經濟管理,經營創收,果樹、樹木管理,淤區種植等方面入手進行管理,使黃河工程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一、栽植楊樹對黃河防洪保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防洪工程栽植楊樹,一是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涵養水分,實現防洪工程綠化達標,防止水分流失,保護防洪工程完整;二是為防汛搶險儲備軟料;三是增加國家收入和管護人員收入,穩定管理隊伍;四是為社會創造財富。

楊木的用途很廣,主要用做民用材,如用於農民蓋房,用楊木做門、窗、梁、檁、柱和傢具等。近年來,隨著我國木材加工業的發展,楊木已成為膠合板、纖維板、刨花板、造紙、火柴、衛生筷和包裝業的重要工業原料。目前,楊樹的數量和質量上均不能充分滿足木材加工業的需求,影響了木材工業的發展,據調查,楊木價格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尤其大徑級的楊木短缺,價格較高。

二、楊樹的栽培與管理

1、栽培過程

1.1 楊樹的種植要求:種楊樹一般提倡「三大一深」,即採用大株行距,大穴和大苗,並要深栽。植樹穴的長、寬、深要求尺寸為100cm×100cm×80cm。深栽80cm是為了苗木有更長的樹幹部分能轉化為根,增加根量,吸收深層濕潤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力和成活率。

1.2 東明黃河標准化堤防建設工程,在臨河營造了防浪林,在背河種植了生態林,堤頂兩側堤肩各栽植了黃金柳和紫葉李樹,行距2米,株距3米;在部分地段建起了育苗院,由於天氣乾旱,連續普澆三四遍水。

2、栽植管理過程

2.1 2006年植樹,縣局成立綠化領導小組,分管副局長任組長,工務科科長、河務段段長為成員,植樹施工期間,縣局領導及業務部門巡迴檢查、指導、督促工程進度。

2.2 安排統一品種,統一規格,統一選擇優質楊樹苗,直徑2.5~3.0cm,高度4.5m以上,聘請林業局技術人員指導實施,挖坑標准為長×寬×深為1.0m×1.0m×0.8m,普澆三四遍水。

2.3 制定了植樹獎懲辦法。與基礎單位簽訂了責任狀,河務段長、副段長實行包段管理,每人繳納5000元人民幣作為保證金,栽植成活率達到90%以上者,返還5000元保證金後,再獎5000元人民幣;成活率達不到90%者,扣除5000元保證金外,再罰5000元,同獎同罰。

2.4 河務段抽出精兵強將實行分堤段管理負責制,按照植樹成活率實行同獎同罰,由於措施得力,責任心強,澆水及時,楊樹栽植標准高、進度快、質量好,植樹成活率較高。

三、楊樹病蟲害的防治

楊樹是一個比較嬌嫩、多災多病的樹種,一些暫時的或持續不良的環境條件,均可使楊樹的正常生理功能被破壞而發病。如春旱、風沙、凍傷、日灼、土質貧瘠、鹽鹼和長期積水等。楊樹也易受致病性的真菌、細菌、病毒、蟎類和某些高等植物的侵襲而發病,此類病害稱之為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毒和非侵染性病毒雖然有其各自的發病原因和過程,但彼此又有很多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影響或破壞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一些環境條件,常導致楊樹抗病性的降低,或為病源菌的侵入和擴展創造條件,因而成為楊樹發病受害的誘因。

1、楊樹病害的分類

從葉部病害分,主要有葉銹病、楊樹黑斑病、楊樹灰斑病、楊樹炭疽病、白粉病、黑星病、花葉病、葉枯病、斑枯病、皺葉病、煤污病;從枝幹病害分,主要有爛皮病、潰瘍病、大斑潰瘍病、干腐病、細菌潰瘍病、破腹病;從根部病害分,主要有紫根病、根癌病等。

2、楊樹病害的防治

從栽培的三倍體毛白楊來看,植後翌年發生的潰瘍病、干腐病、葉枯病居多;從栽培的中林46品種楊樹來看;在山東菏澤試點,5年生樹高達19米,胸徑23.9cm,單株樹積0.335m3 比214揚提高87.9%;樹質優良,纖維變化幅度小,適於做造紙、火柴、膠合板等各種用材;水泡型潰瘍病、楊樹的爛皮病、早期落葉病等發生較少,對天社蛾、潛葉蛾抗性較強。缺點是易風折,可採取與其它樹種混交的辦法加以預防,2006年,東明標准化堤防建設工程新植楊樹統一栽植中林46和107楊樹,此樹種只要從選苗、栽植、澆水、管理諸環節把好關,病害一般不大,只是從翌年起發生一些蟲害,只要加強保護管理,成活率較高。

幾種常見的楊樹病害的防治。

2.1 潰瘍病。

(1)症狀:病害發生在主幹和大枝上,病菌可在樹幹上、枝條的病斑和病體中越冬,春季是楊樹潰瘍病最主要的發生時期,尤其是在幼苗移栽後發病率最高,夏季楊樹生長期旺盛,病害發展緩慢,秋季又可出現第二次發病的高峰期。

(2)發病規律:病害發生與溫、濕度關系密切。春季風沙、乾旱,水分、肥力不足,導致生長衰落的條件均易引起發病。

(3)防治方法:

①選擇抗菌品種及優質樹苗;②造林選地要適當;③加強育苗和幼林的管理;④採取修枝措施調節樹體水分;⑤用生長劑刺激根系生長;⑥化學防治,用50%的代森銨200倍液、50%的多菌靈400倍液、75%百菌清400倍液噴施。

2.2 干腐病

(1)症狀:樹干受害,初為淡褐色病斑,多發生在傷口和芽痕處,橢圓形逐漸擴大條形長斑,後期形成輪絲狀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枝條發葉時,病斑不明顯,但迅速失水,枯死。

(2)發病規律:病菌以病絲和分生孢子器在楊樹病組織上越冬,春天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由傷口、芽痕處侵入寄生。以4~6月份發病最高,楊樹的栽培缺水或樹勢衰弱的受害特別嚴重。黃河堤壩因地勢高、風沙多,澆水不及時易發生此病。

(3)防治方法:與上述的潰瘍相同。

2.3 葉枯病

(1)病狀: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危害嫩梢和幼莖,葉片發病初期為褐色小點,擴展後或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當天氣潮濕時可長出霉狀物,天氣乾燥時病斑中央易乾裂,後期病斑常脫落,故名穿孔病。嫩梢和幼莖發病時,先產生褐色棱形病斑,後凹陷,變黑,可環切枝梢,使其縊縮枯死。

(2)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在病落葉、嫩梢上越冬,借風雨傳播,由氣孔或傷口侵入葉片,一般在多雨的夏季發生嚴重。

(3)防治方法:第一,選用抗菌品種;第二,冬季清除落葉和病枝梢,減少初侵染來源;第三,噴施75%百菌清500倍液、80%多菌靈400~500倍液、40%乙磷鋁300倍液。

以上是近幾年發生的主要病害,如初期選苗,選種不當還會有多種病害發生,這里不在一一枚舉。

四、楊樹蟲害的防治

1、幾種常見的蟲害

從載植的三倍體毛白楊和中林46楊兩個品種來看,近幾年來發生的蟲害主要有:(1)葉部蟲害有楊舟蛾、楊尺蛾、楊毒蛾、舞毒蛾幾種。(2)從樹幹上看以天牛居多。

2、幾種常見蟲害的防治方法。

葉面害蟲大致可採用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10%廣效敵殺死2500倍液、50%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噴灑殺死害蟲。天牛害蟲可採取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注射蟲孔、80%敵敵畏1000~2000倍液、10%廣效敵殺死乳劑2500倍液噴樹冠,殺死成蟲和初孵幼蟲。

另外,可酌情保護害蟲天敵,使其捕捉害蟲等。

四、結語

楊樹的栽培技術雖然不太復雜,但忽視了栽培的質量和管理,容易導致成活率不高。影響楊樹栽植成活率和存有率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栽培技術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黃河堤壩上,栽培位置較平地高些,易乾旱,黃河河道內風沙嚴重,再加上近幾年沙塵暴活動頻繁,常導致新植樹苗的倒伏,已植樹木病害、蟲害的發生。因此,加強管理、管護是我們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