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行情 » 價格闖關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小號怎麼消耗資源 2025-08-05 11:36:39
柳州文創產品去哪裡買 2025-08-05 11:21:35

價格闖關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5-08 12:52:22

㈠ 政府是何時提出"價格闖關",結束"價格雙軌制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確定了宏觀調控,抑制通貨膨脹的方針。「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成為後物價闖關時代的核心政策,「治理整頓」成為最時興的經濟名詞。

㈡ 報關出現闖關是什麼意思

所謂闖關,就是灰色清關,有一定的風險。
一般是產品與申報的不符合,或者模糊品的品名。如果被海關查驗到,一般會進海關緝私科,可以定性為走私。當然在現實操作中,不一定會出現這樣情況,這個涉及行業的一些東西。不多說了。

㈢ 物價闖關的介紹

具體年份記不清了。
以前價格是實行剪刀差的,就是用農業哺育工業,但是這時農產品價格,工業產品價格,工資都是管制的。好像是八十年末,搞價格雙軌,農產品進行價格補貼,但仍是管制(即使現在可能還是進行控制的),工業產品價格放開,不再管制。
結果造成工業品價格大漲,普通工人工資不漲,農業物資如化肥什麼的價格也大漲,很快就把普通老百姓積累的財富都吸幹了(可以找家裡年長的問問當年買一台電視要多長時間的工資),農民種地也賺不到錢。
這玩意影響最大的人群是教師。價格闖關失敗後,工人工資見漲,但老師是吃公家飯的,一直拖了很多年才給調整。

㈣ 1988年中國價格闖關(經濟)

價格闖關是中國改革最關鍵的關節,是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關節點。當年鄧小平曾說:價格闖關這一關繞不過,迴避不了,早改早主動。因此以後中國把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成功地改為市場價格,特別是糧食價格,今天已經變成相當穩定的市場價格,政府再也不用因糧價問題而花費補貼了。而石油等商品的價格還不是市場價格,所以政府需要對之進行巨額補貼,出現了批發價高於零售價的畸形現象。
總體來說,價格闖關的形象的說明就是 「價格」這「小子」要轉型(從計劃到市場)成功,還要保持價格的相對穩定(相對市場供求、消費水平)。

㈤ 海關"闖關"一詞是什麼意思

「闖關」說穿了就是逃避海關的檢查~

因為現在海關的監管倉庫就是海關監管貨物的地方,出門的地方設有「卡口」,沒有按照規定向海關如實申報,而自行闖出「卡口」被查到的話,這一行為就是「闖關」,海關對「闖關」的處罰很嚴厲的!

㈥ 價格雙軌制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2009-09-09 22:481988 價格雙軌制
撰稿 陳文森

1988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迎接改革的第十年》的社論指出:「新的一年的最突出的特點是改革將在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領域展開。」此時,一個不得不過卻又異常困難的關口已經擺在中國改革的道路前。

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高速成長讓中國的經濟列車再次駛入經濟周期的敏感地帶,企業數目劇增,物資供應的緊張更趨激烈。越來越多的經濟問題指向價格——這一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推行了4年的「價格雙軌制」在顯露出自身缺陷的同時,成為了舉國關注的改革焦點。

歷史視頻:1988年 價格雙軌制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制定了幾乎一切商品的價格,一盒火柴兩分錢,一斤鹽一角三分,這樣的計劃價格維持了28年。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引入,計劃價格與市場經濟的不兼容開始顯現。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由於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品價格太低,加工工業品價格太高,二者之間的利潤差越來越大,使得基礎工業越來越跟不上加工工業的發展。

從80年代初開始,主管基礎工業的部門逐漸放鬆了對原有計劃配額制的嚴格管理,既給企業「計劃內指標」,又有少量「計劃外指標」。企業按計劃外指標生產的產品,就可以不按照計劃價格由指定企業收購,而可以自由銷售。這一政策成為價格雙軌制的濫觴。

1984年9月,在浙江莫干山召開了首屆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與會的124位或官或學的改革派青年精英,分為價格、農村等7個組相互切磋,第一次集體發聲並積極投身於體制內改革的政策建議。這些人包括王岐山、馬凱、樓繼偉、張維迎、周其仁等一大批今天中國政、經、學界的知名人物,正是在這次名動一時的「莫干山會議」上,價格雙軌制正式作為一項經濟政策誕生。

在莫干山會議的價格組,主張一步或分步放開價格控制,實行市場供求價格的「放派」與主張以計劃經濟為主,逐步調整價格的「調派」之間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由華生等學者,綜合各方觀點,形成了「先改後調,改中有調」、實行放調結合的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最後一份名為《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的報告擺在了國務院領導的辦公桌上。

所謂「雙軌制」,就是「市場軌」和「計劃軌」並行,一種物資兩種價格,市場價高於計劃價,計劃分配的比例逐步縮小,市場銷售的份額逐步擴大。雙軌制既避免了價格一次性放開給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又延續了市場改革的精神,受到了國務院主管領導的首肯,從此成為價格改革的主導政策。

價格雙軌製作為中國特殊國情下的獨特產物,也有著自身的問題。雙軌並行使得投機者得以在兩軌之間找到牟利的機會,由於市場軌的物資供應有限,層出不窮的轉手倒賣現象使得物資的市場價格不斷升高。倒賣的豐厚利潤吸引大量的生產者投身其中,導致各類產品出現供應短缺,價格更進一步上漲。

當時,上海《新民晚報》曾經作過一個航天牌冰箱倒賣的報道。出廠價在1500塊左右一台的冰箱,經過三四道環節以後價格卻大不相同,跟蹤采訪的記者發現,一個冰箱出廠以後到了一個銷售點價格變成1600,這個銷售點的老闆認為不一定在市場賣掉合算,就轉手再賣給另外一個銷售商變成1700、1800,這樣經過數個環節,一台電冰箱的最後價格就變成了2000元一台。在雙軌制的價格政策下,這樣的每個環節都是合法的,但是每個環節卻又都是倒賣。

而在雙軌制的另一邊,計劃軌的物資又因為官商勾結等不法行為,而出現了以計劃價買入計劃內物資,再以市場價出手到市場的「官倒」現象。同樣是一噸石油,計劃內的價格是100元,計劃外的價格是644元,「倒」出來的利潤相當可觀。

在這樣的環境下,1988年的物價改革被視為「不得不改」。5月19日,鄧小平接見朝鮮代表團時談到價格改革:「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最近我們決定放開肉、蛋、菜、糖四種副食品價格,先走一步。中國不是有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關公的故事嗎?我們可能比關公還要過更多的『關』,斬更多的『將』。過一關很不容易,要擔很大風險。」

中央政治局也在5月先後召開了兩次會議,會議形成的共識是「長痛不如短痛」,有風險也要闖一闖。會議放出了進行價格和工資制度改革的風聲。新華社發表通電稱,「中國的物價改革是一個大膽行動,要冒一定的風險,但是中央有信心把這件事辦好……」

實際上,早在1988年新春伊始,各種漲價的小道消息便在坊間流傳,各種商品的價格也在悄悄地陸續上揚,民眾的心理就已經開始發生了波動。3月份,國家即將對一些主要農副產品零售價格進行調整的消息傳出,從而颳起1988年的第一波搶購狂潮。

當時的上海火柴廠廠長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曾經興奮地說:「到今年2月底,倉庫里還積壓著6000萬盒,3月份生產2000萬盒。可是,3月份三天時間,一下子銷出4000萬盒,連同4月份生產的,近1億盒,一銷而光!」另據報道,南京市鼓樓區一戶居民一下子買了400多盒火柴存放在家裡,沒想到因小孩玩火而釀成了火災。

到了5月,國家決定放開四種主要副食品的零售價格,果然證實了此前坊間的流言。5月開始,全國中心城市的豬肉和其他肉食價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漲,其他小商品迅速跟進。以北京為例,四種主要副食品上調後,價格上漲的幅度很快就突破了文件的規定。豬肉由每市斤兩塊五漲至四塊九,雞蛋由每市斤一塊五漲到兩塊七,西紅柿價格在最高時竟賣到八塊錢一斤!四種主要副食品之外的各種商品也大都乘機漲價,政府的紅頭文件完全失去了效力。

社會上的反應之快,令決策者幾乎始料未及。但這只被視為是改革過程中的「必要之痛」。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全體會議在北戴河召開,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在價格改革過程中,通過提高和調整工資、適當增加補貼,保證大多數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價格闖關」的消息。價格飛速上漲產生了巨大的搶購風潮。根據當時的報紙報道,「人們像昏了頭一樣,見東西就買,既搶購保值商品,也搶購基本消費品,連滯銷的也不放過,電視機有圖像就抱,電風扇能轉就買,電冰箱有冷氣就要。」在貴州、雲南等偏僻省份,人們甚至為了搶購毛線而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僅8月一個月,全國銀行儲蓄存款就減少了268億多元。當時,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長沙等地的銀行和儲蓄所前,取錢提款的民眾聲勢洶涌,人頭攢動。一些儲蓄所和銀行因為金庫告急,而不得不強行決定在幾天之內停止取款。對此,許多儲戶極為不滿,有人甚至在情緒激動之下掀了儲蓄所的櫃台。

到了8月28日,上海搶購狂潮進入最高潮,市政府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實行憑票供應食鹽和火柴,鋁鍋只能以舊換新或憑結婚證和戶口本申請購買。統計數據顯示,1988年上半年,全國物價總指數在1987年已上漲7.3%的基礎上,又連月大幅度上漲,7月份已達到19.3%,局面已經失控。

8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出緊急通知,宣布物價改革的方案還要進一步修改完善,相當於宣布中止價格闖關。通知還說:為了穩定金融和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由人民銀行開辦保值儲蓄業務,使三年以上的長期存款利息不低於或稍高於物價上漲幅度。

9月26日至30日,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確定了宏觀調控,抑制通貨膨脹的方針。「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成為後物價闖關時代的核心政策,「治理整頓」成為最時興的經濟名詞。

美國《商業周刊》以《中國改革路上的彎路》為題報道說:「今天,中國的改革正在失控。為了應對危機,物價改革在上個月被凍結。突如其來的政策轉向給中外投資者帶來了一段前景不明的困惑期。中國目前正在進入緊急控制狀態,澳大利亞使館的一位經濟學家說:「我們正在見證一場旨在恢復消費者信心的地毯式運動……」

物價闖關失敗的教訓被後來的領導者吸取,物資價格在價格雙軌制的機制下繼續緩步調整。直到1992年9月1日,國家物價局宣布將571種產品定價權交給企業,22種產品產價格下放給省級物價部門,社會的反應雖然激烈,但已不復1988年的瘋狂。至此,物價闖關正式成功,價格雙軌制也走向了尾聲。 (本文來源:網易 )

㈦ 簡述1988年物價闖關的原因和結果

通貨膨脹是物價水平普遍而持續的上升。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通貨膨脹呢? (一)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渡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大小的貨物"

㈧ 為什麼當年一定要價格闖關

這只是一種營銷手段,畢竟消費者對你的商品不知道的情況下,只有通過低價保質的才能打開新市場,也可以通過產品體驗活動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㈨ 中國通貨膨脹案例

1988:通脹「失控」
根據吳敬璉的回憶,在1988年2月的十三屆二中全會前後,理論界曾發生過一次關於通貨膨脹的爭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薛暮橋、馬賓、吳敬璉和社科院副院長劉國光均認為,通脹已成當前經濟的「最大敵人」,必須著手治理。而厲以寧以及國家體改委所屬的體改所的一些學者則持相反觀點,決策層也持後一種意見。198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一改歷年以農業問題為主題的慣例,專講宏觀經濟問題。文件指出,「1987年實現了有效益的增長,速度高而無通貨膨脹的危險」、「對物價問題要進行科學的分析」。當時的決策層認定,當前物價問題的焦點在食品,而不是別的東西。而食品價格之所以上漲,說到底是因為供給不足。在《中國當代經濟改革》一書中,吳敬璉寫道:領導上惑於「通貨膨脹無害論」的觀點,仍然認為1987年的問題不是總量問題,而只是由於農業生產的局部問題。
但是,吳敬璉仍然沒有退縮。1988年4月26日,吳敬璉和他的助手李劍閣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領導寫了一份研究報告,題目為《控制需求,疏導貨幣,改革價格》。文中,他們重申了吳在1985年就提出過的「管住貨幣,放開價格」的政策主張,也就是說,進行價格改革勢在必行,但是只有在「管住貨幣」的情況下,價格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他們認為,在當前這種情況下,用價格管制的辦法是難以維持的。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德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管住貨幣,放開價格」是「唯一可能獲得成功的選擇」。價格改革適時推出雖然艱險,舍此卻別無他途,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困難和風險會越來越大。因此,他們寫道,價格改革這個關「早晚要過,遲過不如早過,長痛不如短痛,貴在當機立斷」。然而,他們的論述重點還在於控制需求和管住貨幣。他們指出,在多數人認識到價格改革既不能繞過,也不宜推遲以後,下述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即領導層在不改變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條件下做出積極推進價格改革的決策。但是,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成功可能性很小的選擇,因為在需求膨脹和待實現購買力大量積累的情況下,對價格作較大的調整和放開部分產品的價格,有可能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在研究報告中,他們還列舉南斯拉夫幾次價格改革的案例,說明由於沒有改變導致需求膨脹的經濟體制和沒有採取反膨脹的宏觀經濟政策,「結果都因物價暴漲超過了社會承受能力而不得不終止改革,重新凍結物價」。
吳敬璉們的觀點仍然沒有得到最高層的採納。僅僅幾個月以後,他們所描述的場景就在中國出現了。
1988年4月,全國七屆人大召開,原國務院主要負責人轉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李鵬出任新一屆的國務院總理。到了5月上旬,中央領導發生了突然的變化。時任總書記提出啟動物價「闖關」。
「闖關」的意思是,在短期內迅速理順紊亂的價格體系,從而讓經濟運行趨於正常。由於體制內外落差很大,價格一並軌,勢必會導致物價在一定時期內的上漲,所以,這是一個凶險的「關」,而且必須以「闖」的方式才可能順利通過。
這是一個有著巨大風險和爭議的經濟決策。
吳敬璉日後分析,根據決定「闖關」的領導人當時的講話,他之所以下決心「闖關」,是為了消除「雙軌制」所滋生的腐敗現象。而在做決策時,對通貨膨脹的危險性估計不足。吳敬璉認為,這一判斷是導致「物價闖關」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來發生的事實,是30多年的改革史上最為混亂和令人嘆息的一幕。
5月16日到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制定了物價改革方案,宣布用5年時間把物價放開。為此,國務院建立了物價委員會,以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為主任。在政治局常委會閉幕的5月19日,新華社向全國發表通電稱,「中國的物價改革是一個大膽行動,要冒一定的風險,但是中央有信心把這件事辦好……」以此為標志,打響了啟動「物價闖關」的信號彈。
也是在5月19日這一天,鄧小平接見一批前來北京參加一個國際經濟討論會的外賓。他在講話中提出改革也要過五關斬六將,過價格這一關很不容易,「但物價改革非搞不可,要迎著風險,迎著困難上,十全十美的方針、十全十美的辦法是沒有的」,「我總是告訴我的同志們不要怕冒風險,膽子還要再大些。如果前怕狼後怕虎,就走不了路」。交談中,一位拉丁美洲的國家銀行行長應和說:「這叫做長痛不如短痛。」鄧小平說:「你說得對,長痛不如短痛。」不過,鄧小平接見外賓時的這段講話在當時並沒有發表。
5月25日至27日,時任總書記召集中央10多個部委的領導人開會,商議價格改革事宜,與會者中有兩位經濟學家,是劉國光和吳敬璉。會上,各部委領導都同意立即進行「物價闖關」。劉國光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由於連續幾年的物價上漲,民眾的通貨膨脹預期正在形成,年初開始,各地已經發生了零星的搶購風潮,如果立即進行價格改革,勢必促使通貨膨脹預期完全形成和爆發全面的搶購風潮,所以,應當先用一兩年時間治理好經濟環境,再來進行價格改革。總書記對劉國光的意見不以為然,他說,你們這些經濟學家的思想就是有框框,以為高速度一定會有高通脹,要求先治理環境,再放開價格。他援引韓國的經驗說,韓國就是先通膨,後治理,打「時間差」,實踐證明這是成功的經驗。
吳敬璉覺得總書記所講的道理不對,也加入了爭論。他說,劉國光所說的基本道理是對的。打「時間差」要以居民還存在貨幣幻覺、沒有形成通貨膨脹預期為前提,這時多發票子他們不會馬上作出反應。但是,4月份開始已經出現了儲蓄負增長和零星搶購,所以,在這種宏觀情況下實施激進的價格改革方案,可能會使通脹預期完全形成並出現銀行擠兌和恐慌搶購。至於韓國,朴正熙搞「重化工業運動」以為打「時間差」是個好主意,結果造成嚴重通貨膨脹,政局動盪,朴正熙的命都送掉了,這種教訓不能不汲取。領導也不同意吳敬璉的意見。於是,兩位學者與領導之間發生激烈的辯論,以至於爭得臉紅脖子粗,10多位部長們在一旁面面相覷。
在第二天的討論會上,氣氛緩和了下來。領導人還是堅持他的觀點,認為通脹根本不可能發生,而且即便發生了,也不可怕。他談到,體改所的一行人正在拉丁美洲考察,他們發回很多電報,說拉美的通脹率高達百分之幾千,可是經濟還是在發展。他還舉例說,前些日子阿根廷總統阿方辛訪華,當他得悉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時說,你們這點通脹算什麼,如果能像你們這樣,我就謝天謝地了。
後來才知道,當時體改研究所的一行人正在拉丁美洲訪問,他們從大使館給總書記和國務院領導人發來電報,力陳高通貨膨脹沒有什麼可怕,拉美的經濟十分繁榮。
至此,立即「闖關」的決策敲定。
從上述的這些細節以及綜合後來的其他史料可以看到,在贊成進行價格改革的人士中實際上存在著兩種意見。
第一種是薛暮橋、劉國光和吳敬璉的意見,他們都認為應當先治理經濟環境,然後再進行價格改革,只不過對治理的力度和所需時間有不同的估計。劉國光認為要花兩年時間;吳敬璉則認為,只要力度足夠,不需要兩年。
第二種是立即進行「闖關」的意見,他們認為通貨膨脹要麼不會產生,要麼並不可怕。
爭論的結果是,第二種意見被採納執行。當時的決策層對立即「闖關」所可能引發的市場和社會動盪竟沒有去設計一個防範性的預案。用吳敬璉的話說,「根本不相信物價會飛漲」。
爭論至此仍未結束。
5月30日,國家體改委召開經濟體制改革中期規劃研討會,期間,專家們也自然討論到迫在眉睫的物價改革問題。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鵬接見與會專家,各個方案的代表吳敬璉、厲以寧、張卓元、王珏、吳樹青等5人發言。從當時發出的會議簡報可以看到,他們均支持進行物價改革。吳敬璉和張卓元都重申了治理環境、防止通脹的必要性。厲以寧則談到,可以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金(黃金儲備)、木(國有房產)、水(引進外資)、火(國有工廠)、土(土地使用權)和人(戶口)等六種資源,通過出售黃金和房產、發行國營企業股票、賣掉小企業、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和賣戶口等辦法,防止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8月,北戴河政治局會議正式公布「闖關」決定,確定5年理順價格方案,前三年走大步,後兩年微調,計劃5年物價總計上升70%~90%,工資上升90%~100%。
這個「闖關」政策一公布,迅速震動全國。從當月開始,全國中心城市的豬肉和其他肉食價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漲,其他小商品迅速跟進。出乎決策層預料的是,「物價闖關」很快就呈現全面失控的可怕趨勢,各地物價如脫韁的野馬,撒蹄亂竄。當時,全國居民的存款為3 000億元(1992年為一萬億元,2008年為24萬億元),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由於公眾的看漲恐慌心理,卻造成全國性的搶購風,這似乎應了凱恩斯的那句名言,「社會心理決定了人類的永久的經濟問題」。根據當時的報紙報道,「人們像昏了頭一樣,見東西就買,既搶購保值商品,也搶購基本消費品,連滯銷的也不放過,電視機有圖像就抱,電風扇能轉就買,電冰箱有冷氣就要」。不同尋常的是,民眾的搶購已經與實際的供求脫節,以電扇為例,當時全國有200多家電扇廠,年產量達3 400萬台,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從兩年前開始,國內產銷就出現供大於求的狀況,電扇積壓非常嚴重,但是在搶購風中,國內倉庫里的所有電扇均被一搶而空。
8月下旬,上海搶購狂潮進入最高潮,市政府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實行憑票供應食鹽和火柴,鋁鍋只能以舊換新或憑結婚證和戶口證申請購買。
8月27日晚,中央總書記召開緊急會議,宣布暫停物價改革方案。8月30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通知,下半年不再出台新的調價措施,下一年的價格改革也是走小步,工作重點從深化改革轉到治理環境、整頓秩序上來。
1988年秋季爆發的這場物價暴漲和全面搶購,被認為是1978年改革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失控。國家物價局的《中國物價年鑒》記載:「1988年是我國自1950年以來物價上漲幅度最大、通貨膨脹明顯加劇的一年。在國家計算零售物價指數的383種商品中,動價面達95%以上,全年零售物價總指數比去年上升18.5%,這個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續3年物價累計上漲23.7%的基礎之上。」
在吳敬璉看來,後來實施的「闖關」方案—在通貨膨脹政策下放開價格的做法太過魯莽,他在晚年口述史中說,「這就叫不幸而言中,因為物價飛漲和全民搶購是可以預見到的、一定會出現的事情」。
據《薛暮橋回憶錄》記載:「1988年12月1日,時任總書記找我、劉國光和吳敬璉去談話,表示接受我們對他的批評,說最近這一年犯了通貨膨脹的失誤。我說不是一年,至少已有3年。國光和敬璉也談了自己的意見……但已造成相當大的損失,使改革走了一段不必要的彎路。」
1988的「物價闖關」失敗,是中國經濟改革史上最讓人沮喪的一個事件,它的擱淺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路徑。「闖關」失敗後,宏觀經濟陷入紊亂,全國上下彌漫著陰郁的緊張氣氛。

相關資料: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21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6.7%。由於貨幣的超量發行,市場貨幣的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貨幣貶值。由於當時政府著開放了名牌煙酒的價格,導致了居民的不確定性心理預期,引發了1988年8月中旬的搶購風潮和擠兌銀行存款的現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上漲20.3%,8月份銀行存款減少了26億元,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8.5%。

㈩ 關於1988年價格闖關,具體問題請見補充說明,謝謝。

1988年決定放開商品價格,不再搞政府定價,也就是原來的政府定價是扭曲的,是低的,這就造成了大部分商品漲價,也就造成了搶購,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通脹的預期,早買早劃算,晚買就虧錢,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為了抑制這個惡性通脹的預期,不得不放棄價格闖關,從歸政府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