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建築工程成本分析
一、具體方法:
1)比較法:
比較法,亦稱為「指標對比分析法」,是通過技術經濟指標的對比來檢查目標完成情況,分析差異成因,以及挖掘內部潛力的方法。此法簡單易懂,操作便捷,廣受歡迎。但在應用時,必須確保各技術經濟指標具有可比性。比較法的常見應用形式包括:
- 將實際指標與目標指標相比較,以檢查目標完成情況,分析影響目標完成的主客觀因素,並據此及時採取措施,以確保成本目標的實現。在實際指標與目標指標比較時,還需注意目標本身的合理性。若目標存在問題,應調整目標,以正確評價實際工作成績。
- 本期實際指標與上期實際指標相比較,以此觀察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變化,並反映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
- 將實際指標與行業平均水平及先進水平相比較,以展現本項目的技術管理和經濟管理與其他項目的差距,並採取措施迎頭趕上。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亦稱連環置換法,用於分析各種因素對成本的影響程度。分析時,先假設一個因素發生變化,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然後逐個替換,比較每次計算結果,以確定各因素對成本的影響程度。因素分析法的計算步驟如下:
- 確定分析對象,並計算實際數與目標數的差異。
- 確定該指標由哪幾個因素組成,並按其相互關系排序。
- 以目標數為基礎,將各因素的目標數相乘,作為分析替代的基數。
- 用各因素的實際數替換計算,並將替換後的實際數保留。
- 比較每次替換計算的結果,差異即為該因素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 各因素的影響程度總和應與分析對象的總差異相吻合。
3)差額計演算法:
差額計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簡化形式,通過計算各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確定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4)比率法:
比率法是通過比較兩個以上指標的比例來進行分析的方法。其基本特點是先將比較的數值轉化為相對數,再觀察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施工成本分析的概念:
施工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過程中對施工項目成本進行的對比評價和總結工作。這一過程貫穿於施工成本管理的全過程,主要利用施工項目的成本核算資料(成本信息),與目標成本、預算成本以及類似項目的實際成本等進行比較,以了解成本的變動情況,並分析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對成本的影響。
❷ 施工企業成本核算方法是哪種
施工企業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完工百分比法。具體說明如下:
成本計算對象的確定:在工程項目的實際操作中,成本計算對象的確定至關重要。通常,建築安裝工程以每一獨立編制施工圖預算的單位工程作為成本計算對象。對於復雜情況,如多個施工單位共同施工、規模龐大且工期長的單位工程等,可以靈活劃分成本計算對象。
完工百分比法的應用:當施工合同的結果能夠可靠估計時,施工企業採用完工百分比法在資產負債表日確認工程合同收入和工程合同費用。這種方法基於工程進度的百分比來分配和確認成本及收入。
無法可靠估計時的處理:若施工合同的結果無法可靠估計,企業需根據合同成本能否收回來區別處理。若合同成本能夠收回,則根據能夠收回的實際合同成本確認收入,並在發生當期確認費用。
會計核算:在按規定確認工程合同收入和費用時,施工企業需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收入」科目,並按其差額借記或貸記「工程施工一合同毛利」科目。合同完工時,還需進行一系列特定的會計處理,包括轉銷合同預計損失准備等。
明細賬設置與期末結轉:「主營業務成本」和「主營業務收入」這兩個科目需按施工合同設置明細賬,進行詳細核算。期末時,這兩個科目的余額需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無余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