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價格土地價格變動趨勢及規律性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土地價格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這是土地價格變動的基本規律。這一現象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及家庭戶數增加以及土地投機等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會增加城市土地需求,從而推動土地價格上升。隨著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住宅和商業場所的需求增加,加劇了土地供需矛盾,促使土地價格持續上漲。然而,城市周圍耕地的佔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矛盾,但由於耕地的控制,土地供需矛盾仍然加劇,導致近年來土地價格迅速上漲。人口數量和家庭戶數的增加,推動了對住宅需求的增加,進一步拉動土地價格上升。土地投機通過製造虛假需求,人為地推動土地價格上漲,以實現獲利,韓國和中國廣西北海市的歷史案例即是明證。
土地價格變動呈現出周期性特徵,受經濟發展周期的影響。在經濟繁榮時期,各產業興旺發達,土地需求增加,導致土地價格上漲。相反,在經濟蕭條或速度放緩時,社會有效需求減少,土地需求和投資減少,土地價格下跌。中國的緊縮銀根和壓縮投資政策導致了土地價格的總體下降。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大危機時,經濟陷入蕭條,土地價格也跌入谷底。隨著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土地價格也持續上漲。政府為了實現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目標,會採取經濟政策來調節土地價格,影響土地價格變動。在經濟發展不穩定、通貨膨脹或房地產業發展過快時,政府會採取措施抑制房地產市場,而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會採取優惠政策刺激土地投資,使土地價格回升。利率的調整對房屋單位數量有顯著影響,韓國為了平抑土地價格,實行超額土地稅,使季度地價僅微漲。
土地價格變動在不同地區具有差異性,這取決於地區的自然、政治、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土地價格變動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性。在同一地區內,不同產業對土地有不同的要求,導致在不同位置上的地價呈現差異。沿海開放城市如深圳特區等經濟發展速度快,地價波動幅度高於內陸城市和西部地區。商業中心區地價最高,隨著位置向邊緣移動,土地價格逐步下降。在同一供需圈內,商業區的地價高於住宅區和工業區。
在房地產價格構成中,地價所佔比重越來越大。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單位產品中的價值量下降,勞動力價格和建築材料價格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高而降低,而在總價格中的比重越來越小。然而,土地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由於其自然供給的無彈性,土地需求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而擴大,土地價格在房地產總價格中的比重也會越來越高。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地價占房地產價格比重為10%~15%,到70年代上升為20%,80年代達到30%左右。
(1)資本主義土地價格由哪些決定擴展閱讀
土地價格是土地經濟作用的反映,也叫地價,是土地權利和預期收益的購買價格,即地租的資本化。我國的地價是以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為前提,一次性支付的多年地租的現值總和,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