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行情 » 價格戰越演越烈b2c電商如何突圍

價格戰越演越烈b2c電商如何突圍

發布時間: 2022-04-16 07:15:54

1. 電商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有什麼方法突圍

同質化嚴重,有幾種方法可以引流。
1、低價,壓低價,再壓低價。
當然,這種方法不適用所有商家!這種方法不適用所有商家!這種方法不適用所有商家!
打價格戰最為直接。做2C,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價格取向,只要價錢夠低,一些小瑕疵都可以選擇性忽略。
那麼,適用於哪家商家呢?
(1)有實力和手段以及資本做「私域流量」的商家。
(2)散財童子,做慈善的商家。
(3).....(自己體會)
2、在素材、文案、落地頁上動手腳
讓設計弟弟老老實實工作,別老是抄別人的設計,自己重新做一份創意。視頻也好、圖文也好,講究的就是與眾不同,講究的就是鶴立雞群。人家做的好不好不是關鍵,關鍵是我們要與眾不同。
當然,不同也要保質。
而不同可以體現在展示的亮點。別人展示顏值,我們展示功能,別人展示特價,我們展示質量。
將創意素材展示的「亮點」差異化來吸引消費者,在產品/創意設計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也是一種不錯且較低成本的方法。
3、偏方
這里所指的偏方是指一些不是正常人用的方法:
(1)降維打擊,品牌下場。和大品牌合作,同時結合各種促銷方案+營銷熱點組合拳來打壓競品。
這種方法在二類電商零食市場很常見,前段時間的周黑鴨、三隻松鼠、丹麥曲奇餅等品牌就爆賣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某單周的零食榜單前十清一色都是三隻松鼠的產品,且單價壓得比其他平台要低。
(2)供應鏈壟斷。這種玩法也有的,但實際上有了線上2B平台之後,這種玩法實施起來的難度並不小。但這種從源頭解決對手的方式,確實是不錯的方法。現在很多做電商的商家也在抱團搞這種事。
看到這,有人不禁問了:「萬一人家廠家自己做電商怎麼辦呀?」
合作啊!合作不成打壓啊!打壓不成收購啊!
(3)下三濫招數。至於怎麼個下三濫法,這里就不說了。

2. 圖書的電商銷售如何擺脫價格戰

1、編輯團隊的自我改造

在選題策劃之初加大對市場需求的調研,切實研究透徹「孩子們都在讀什麼書,他們喜歡什麼書」,以需求定生產。此前,明天社嘗試的定製化生產模式初見成效,後續准備在做大強勢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定製產品的規模,真正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出版業。

2、營銷發行團隊的自我改造

明天社嘗試開辟了一些自己的營銷平台,如沙沙故事會、明天兒童美術館、山東學前教育網等,都是針對不同讀者進行的自媒體和自渠道的設計和規劃。

3、增加sku

簡單來說,就是在鏈接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新的低價sku,通過這個sku去透出低價來與同行之間競爭。

這個操作有其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比競品擁有更高的吸引力。相比同行的新品,我們原有鏈接擁有較高的權重,在高權重下透出與同行相似的價格,對於用戶來說會擁有比同行寶貝更高的吸引力。

劣勢:影響人群,通過新增低價sku一方面雖然能夠增加寶貝對比低價同行的競爭力,但同樣的,如果新增的低價sku價格過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寶貝的人群標簽,所以這一辦法只在同行與你寶貝之間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使用。


4、新上鏈接

同行上新低價寶貝,無非就是為了搶占我們的市場份額,同理,我們也可以自己上新一個低價鏈接,與競品價格持平,也來搶市場的份額。

與其低價的市場份額被競品搶走,不如我們自己去搶自己原有爆款低價的市場份額。

5、對沖

對沖的意思就是,他對標你的價格設置低價,你就再對標他的價格去設置低價,以低價打低價。這種方式其實是會將價格戰越演越烈,並且想要實現這種操作,需要商家有足夠的資金成本,或者有強勢的低價供應鏈才可。

3. 如何看待電商行業價格戰

1.電商之間的價格戰本質上是一種效率之爭。電商的實質就是效率,是發揮規模優勢的平台,是讓小眾商品大眾化、標准化的平台,客觀上也起到產品推廣的作用。
2.平台打價格戰的原因有三點:一是以「價格戰」的名義進行品牌造勢,實際上是公關戰,帶動用戶的關注度,拉動消費欲和消費力;打價格戰就是一種低成本增加流量的營銷方式,電商平台最終將節省下來的營銷成本,讓利給用戶。二是藉助促銷以處理滯銷品,為刺激消費者,帶動其他商品銷售,大促時也會拿出部分暢銷品做活動,但這些暢銷品可提供的貨源量極為有限,主要還是起到帶動其他滯銷品銷售的作用。三是用價格驅動消費者,搶占市場份額,借勢抬高股價。

3.價格戰是一場持久戰。對於處於落後被動地位的電商平台而言,價格戰要持續不斷地打,而且要有針對性地打,針對競爭對手的熱銷產品來長期定向地打。其次,價格戰表面上是一種營銷策略,實際是系統性營銷方式,考驗的是團隊協調能力。

4. 電商打價格戰

千真萬確,不過價格戰打下來,B2C電商行業,大型的B2C公司最終可能就剩他們兩家了,或者不超過5家,因為他們都實力雄厚,資金充沛,相反那些實力一般,資金不足的公司基本就被他們兩家互斗過程中順帶被淘汰出局了。
當然不排除某些走差異化戰略,而且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購物體驗非常獨特的電商公司,也有可能存活下來,而且活得很好,關鍵是不要跟京東與蘇寧提供類似的商品進行競爭。

5. 電商行業為什麼會發生價格戰,這種價格戰是否對社會有利,政府是否應該限制

發生價格戰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在這項在這個社會上的消費更多一些利潤,它的有沒有很多韓人還是很注重價格的,可能兩個相同的牌子後面買價格低一點的那一個,他們這是易會促進消費的消費,但是也不能無限制地直接降價,所以還是應該給予一定的管制的。

6. 電商價格戰的電商社交化

日前有消息稱,當當網將收購知名社區互動平台豆瓣,盡管對上述消息予以否認,但當當網承認將會升級自己的社交化平台。當前,通過微博等社交平台發布新品、拉攏客源已經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營銷模式。國內多家大型電商均有意加速社會化電商滲透。在業界看來,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圖書類電商與大型閱讀社區的聯姻將是其實現二度爆發的新契機。事實上,相比於傳統的營銷模式,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進行產品促銷、概念植入已經成為一種頗為有效的方式。由於公眾關注度高,通過明星、網路紅人「之手」在SNS社交平台上輕輕一點發布的產品促銷信息的效果,有時候不亞於品牌花費巨資進行的廣告投放。基於此,國內多家電商紛紛步上社會化電商之路。從上月開始,淘寶網商品在「分享」和「收藏」之後新增了「加入密淘」的選項,增強用戶間的互動性。無線淘寶也推出「表哥計劃」,旨在讓沒有網銀的老人孩子等人群,綁定親朋好友的支付寶進行購物。與此同時,擁有強大QQ用戶資源的騰訊電商更熱衷於社交化營銷。QQ彈窗、QQ郵件、QQ客戶端、QQ空間、朋友網、QQ游戲等資源,成為合作商家最看重的特色服務之一。此外,國美在線母嬰頻道、樂蜂網等也在建設社交化平台。艾瑞咨詢分析師王亭亭認為,電商企業向社會化電商滲透是為了用戶黏性。在他看來,價格戰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很難培育用戶忠誠度。而通過夾雜社交元素的營銷滲透,依靠口碑和社交圈子進行品牌擴散和營銷,則有利於穩固企業的用戶群,「這種模式見效相對較慢,但由此帶來的用戶忠實度以及重復購買率卻很高」。主流電商的社交化嘗試品牌 社交化產品阿里集團 淘江湖、愛逛街、密淘等京東 全球最大3C產品評論庫凡客誠品 凡客達人當當網 當當分享樂蜂網 蜂向標社區大型電商為何加速社交元素注入?本文僅從社交媒體給消費者帶來8大好處來解析其因。1、社交媒體推動企業信息透明化
社交媒體比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新都更能夠促進企業的協作精神,從而使得所有的公司和組織都能夠處於公眾的監督之下。企業對社交媒體積極性越高,其透明度也就越高。例如,惠普的員工博客計劃使得外界能夠更好的洞察惠普的內部狀況。沃爾瑪等公司甚至還邀請客戶來撰寫博客。
在未融入社交媒體之前,大型企業很難與用戶進行互動,也就無法獲取反饋。而現下,用戶可以直達企業高層。除此之外,所有的企業面對環境問題、產品標准以及消費者和員工權益等問題時,也不得不更加慎重。
2、社交媒體提升產品質量
社交媒體使得所有消費者都可以針對產品發表評論並提出批評,因此廠商的產品必須有過硬的質量。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廠商將會被曝光並最終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產品往往在傳統營銷上投入的資金更少的原因所在。社交媒體的存在使得優秀的產品能夠獲得自己用戶和粉絲的追捧。
3、社交媒體可以提供優秀的客服渠道
看看維珍美國航空公司(Virgin America)是怎麼利用Twitter的吧。如果你的航班有問題,只需要在Twitter上向維珍的客服人員求助即可。這種服務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4、社交媒體能夠創造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星巴克、戴爾和寶潔都採取了這種模式,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反饋,並藉此創造更好的產品。大型企業對此越積極,就越能促進這種模式的發展。
5、消費者可自主控制社交關系
你可以選擇關注英特爾或福特的員工,至於是否需要加入他們的社區則完全由你做主。這與傳統媒體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傳統媒體中,你完全無法控制自己與大型公司之間的關系。
6、免費接觸大型企業
企業建立平台、網站和服務通常都是為了賺錢和建立業務,但它們大部分都對用戶免費開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服務都是依靠廣告費和贊助費等形式來獲取收入的。
7、大型企業可借社交媒體提供有趣的資訊
如果某些品牌希望通過社交平台來發布視頻且做法得當,那麼消費者就可以從中獲得資訊。比如可口可樂在其博客上發布的公司發展史以及耐克在YouTube上發布的足球視頻。
8、用戶主宰內容和互動
社交媒體上的許多交流都與大企業有關,這一點並不奇怪。無論是否出於自願,大型企業已經實實在在的參與到社交媒體之中。

7. 如何看待電商價格戰

這背後其實是電商巨頭之間的資本博弈,各大電商都得到過風險投資的資本注入。通過資本博弈拖垮競爭對手,贏得市場份額。所以他們並不指望價格戰可以帶來多少收益,他們看重的是未來市場份額的壟斷和商戰的勝利。

8. 中國電商價格戰還能打多久

電商的價格戰「基因」
2012年註定是中國電商行業硝煙彌漫的一年。據艾瑞咨詢日前發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B2C購物網站市場份額」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市場份額排名前六位的分別是天貓、京東商城、亞馬遜中國、騰訊B2C、蘇寧易購和當當網。此輪價格戰除了騰訊B2C,另外5家全部加入。而這5家企業所佔的全國B2C市場份額超過82%。當電商行業巨頭們紛紛投入高達數十億元巨資,都揚言要做全網最低折扣,甚至提出「擊穿全網最低價」等等口號的時候,是否有人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電商就一定要低價?
從電商誕生之初的商業模式來看,導致電商爆炸式野蠻生長和發展的三大「便利」基因決定了電商的低價「性格」:
一是空間便利基因,藉助於互聯網的普及,消費者宅在家裡也能逛遍全世界的商場,買家——商品——賣家三者只用在互聯網上進行零距離接觸即可達成交易,剩下的物流、交通問題就交給中間商去做即可。不管身處世界何地,只要快遞可以到,就可以網購。按照勞動創造價值理論,省下的勞動自然可以折算成商品價格上的折扣;
二是時間便利基因,無論是B2B還是B2C等等,最大的優勢無非是將賣家和買家的距離通過互聯網拉近為零,空間上的節省直接帶來了時間的節省,從現金流的角度,交易時間的節省意味著商家在價格上必須要做出讓步;
三是比較便利基因,實體店鋪中永遠不可能做到將同一商品按款式、價格、銷量甚至還有好評率等等指標在消費者面前排好了序以供選擇,可是藉助於搜索引擎技術,這一切是那麼的簡單和自然。「款式全網最流行」、「價格全網最低」、「銷量全網第一」、「好評全網第一」等等,總有一個指標會擊中消費者購物偏好,進入訂單支付界面。比較的便利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
低價是必須的,但低價不表示低利潤,在看似「低價」的電商行業,電商要做的就是在「低價」中尋找自己的利潤空間。
消費者的低價「情結」
追求低價是消費者普遍的心理,尤其是在「省略了店鋪租金、人工成本等中間環節成本」的電商市場,如果不能做到低價,至少是和門市店相比的低價,可以說這家電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問題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多低才是真正的低價?對於商家來說,多低才是承受的底線?在商家在價格上不斷的妥協,消費者是否正在逐步喪失判斷和比較價格與價值的能力,而純粹的依賴搜索引擎來追求全網最低價?亞馬遜中國總裁王漢華也曾表態:「中國的消費者被寵壞了」。到底誰才是價格戰的幕後推手?
不得不說的是,作為消費者,面對電商一輪又一輪的降價風暴,而又找不到一個可以信賴的公正的價格標准來衡量,於是價格和送貨速度成了網購的重要衡量標准,支付前的搜索比價流程成了網購的必做動作。正因為如此,一些以次充好的「低價」商品才有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後果是,電商行業的檸檬市場也許將因此形成。
當實體店遇上網店
國內電商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紛紛投入巨資「讓利」給消費者,甚至發生了懷疑對方資金鏈即將斷裂而對賭千萬的怪事。這一幕幕鬧劇的結局當然只能不了了之,可似乎讓人有穿越回上世紀九十年代,投資商爭相燒錢投網站的互聯網爭霸戰時代。電商的網店時代已經到來了么?
蘇寧是個典型的案例,2011年底蘇寧的銷售規模達到939億元,而支撐這一高速增長的正是不斷的「開店」,蘇寧的門店數量2003年僅38家,2011年底已多達1724家,僅2011年一年新開門店就達到376家。而到了2012年,這種復制粘貼式的開店擴張模式遇到了挑戰,蘇寧電器一季度整體收入同比增長近10%,但實體門店的收入增幅僅6.4%,而蘇寧易購的收入增幅卻高達74%。一降一升,不得不讓蘇寧重新考慮年初定下的新增400家門店的構想,而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蘇寧易購。
蘇寧是從實體店到網店的成功案例,面對以蘇寧為代表的「實體店+網店」雙管齊下的商業模式,其他純電商,比如京東、當當等,優勢在哪裡?瀏覽幾大電商巨頭,就會發現他們的商品越來越同質化、物流服務也越來越趨同,價格戰更不是長久之計,拿什麼來競爭?
淘寶的實體店可以作為另一個案例來做對比。說起中國的電商,就不得不提阿里巴巴和淘寶,淘寶是純粹的電商,有段時間也開了很多的線下商店,可是經營的效果遠不理想,不久就紛紛關閉。
一個從實體店到網店,另一個從線上到線下,一個是自己開店自己賣,一個是提供平台別人開店賣。雖然二者商業模式顯著不同,但一個上網就獲得成功,另一個下線就「見光死」,充分說明,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做生意,消費者的口碑最重要。無論是對於京東和當當這種純電商模式,還是蘇寧這種實體店+網店模式,口碑才是生存的底線,價格戰只是生存的技巧。
即將到來的中國電商行業洗牌
為什麼電商不在產品的質量上競爭,而是在價格上競爭?
應該說,電商行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是一種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打的就是供應鏈和價值鏈細分的主意,羊毛出在羊身上,廠商、物流商、電商的利潤來源始終還是消費者,有口碑就有銷量有利潤。
那麼電商的口碑從何而來,還是得靠商品的性價比。電商和實體店本質的區別只是存在形式不一樣,一個是實物展示,一個是圖片展示。可是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做生意,都應遵守基本的商業道德。
縱觀中國當前的電商市場,各大商家的宣傳口號無一例外的都是「低價」,都誓言要做「全網最低價」,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價格是市場競爭中最有殺傷力的利器,可是當一個市場只討論價格的時候,那這個市場已經不正常了,極容易發展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的檸檬市場。低價不是電商的錯,而且低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電商的實力,可是無論怎樣的低價,前提都是要把好質量關。
2012年也許就是行業洗牌的一年。這場洗牌的結局還未可預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僅僅靠價格戰是笑不到最後的。

9. 我國b2c電子商務現狀面臨哪些問題

基本的B2C互聯網平台這種模式已經很成熟了,
包括京東天貓這種大平台的商家,也包括自建平台的企業

只要公司有資源積累有產品,就可以上京東天貓開店
只要選一個行業,就可以自建品牌做B2C

但是!!!

正因為模式的成熟,門檻相對較低,這也意味著競爭的激烈,必須尋找新的突破點、創新點,否則很大可能的變成一個打價格戰的局面。

現在突破點主要是從服務做起,B2C模式必須轉型,如何把單純的B2C商品銷售變成更多的增值服務盈利,創造出圍繞商品的周邊,將局面打開,成為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