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瓦爾拉斯均衡的 基本前提條件有哪些,有什麼含義呢 為什麼有這些假設
瓦爾拉斯均衡(walrasianequilibrium)是指整個市場上過度需求與過剩供給的總額必定相等的情況。用貨幣價格來表示過度需求與過剩供給的價值,並且假設存在著(n+1)個市場,就可以把瓦爾拉斯定理表達為這樣一個恆等式。
像交換的一般均衡一樣,從式(10.4)到式(10.7)4個方程中所表示的種商品和種生產要素的供求方程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也需要通過供求均衡約束而相互關聯。
由於均衡條件可以從公式(10.4)和公式(10.6)中推導出來,模型中獨立的方程個數為2m+2n-1個,變數個數為2m+2n個,因此仍需要引入法定價格,使變數個數減少為2m+2n-1個,才能使模型有解。解出的價格向量同樣是相對價格向量。
B. 瓦爾拉斯的相關理論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是指整個市場上過度需求與過剩供給的總額必定相等的情況。用貨幣價格來表示過度需求與過剩供給的價值,並且假設存在著(n1)個市場,就可以把瓦爾拉斯定理表達為這樣一個恆等式:
其中 表示對i種商品的過度需求,Pi表示i種商品的價格。如果n個市場上(例如,n種物品的市場)過度
需求的總和是正數,那麼,在第(n1)個市場(例如,貨幣市場)上的過剩供給在價值上就等於前n個市場上過度需求的總和:(2)
或者,由於貨幣的價格為1,所以這個式子就變成為: (3)
假定第(n 1)個市場是貨幣市場,根據瓦爾拉斯定理,對貨幣的過度需求等於所有其它市場上名義過剩供給的總和。
非均衡是相對於瓦爾拉斯均衡而言的,非均衡就是非瓦爾拉斯均衡。
一般均衡論的體系是由法國經濟學家裡昂·瓦爾拉斯建立的,後由他在洛桑大學教授職位的繼承人帕累托並未對該體系作出重大的修改,而僅僅提出一些與該體系有關的新概念。
早在1874年,里昂·瓦爾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後人稱為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理論。在經濟學說史上,瓦爾拉斯第一個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數學模型並試圖解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瓦爾拉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構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論體系。首先,他從產品市場著手來考察交換的一般均衡,而後從要素市場的角度來考察包括生產過程的一般均衡,然後再對資本積累進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後他還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貨幣交換和貨幣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貨幣和流通理論」,從而把一般均衡理論由實物經濟推廣到貨幣經濟。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後經帕累托、希克斯、謝爾曼、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以及麥肯齊等經濟學家的改進和發展之後,形成為現代一般均衡理論。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體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路線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他首先撇開生產、資本積累和貨幣流通等復雜因素,集中考察所謂交換的一般均衡。在解決了交換的一般均衡之後,他加入更現實一些假定——商品是生產出來的,從而討論了生產以及交換的一般均衡。但是,生產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夠「一般」,它只考慮了消費品的生產而忽略了資本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因此,瓦爾拉斯進一步提出其關於「資本積累」的第三個一般均衡。
瓦爾拉斯把資本形成方程引入一般均衡體系後出現了內在的不一致性,從而在異質資本品的假設下,一般均衡體系只存在差別利潤率。在斯拉法體系中,不同的資本品部門卻擁有統一利潤率。兩種類型的利潤率體現了兩種均衡體系的對立。與差別利潤率相聯系的一般均衡體系只研究一般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配置,體現技術關系;而與「統一利潤率」相對應的斯拉法體系則涉及特定市場經濟關系下的總量分配,體現社會關系。而後者才可以更好地解釋市場經濟中的現實問題。
瓦爾拉斯體系中的論點
在瓦爾拉斯體系中,如果有m種消費品,n種生產性勞務,m種消費品的價格,n種要素勞務的價格和mn種技術系數,所有未知變數的總和是2m+2n+mn。如果其中一種商品被選定為標准商品,充當記價單位,該種商品的價格被界定為1,則所有其他商品的價格都由它表示。這種情況下,需要決定的未知變數是2m+2n+mn-1,此時獨立方程的數目與未知數的數目相同,瓦爾拉斯認為該方程有唯一解。
瓦爾拉斯還進行了企業家和資本家的區分,讓企業家處於經濟活動的中心。企業家從資本家那裡借來資本,從工人那裡買來勞動,從地主那裡租來土地,然後,把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資本家、工人和地主。市場被分為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企業家把這兩個市場連接起來並通過競爭實現均衡。這種競爭是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完全競爭的均衡結果是每種產品的價格等於要素成本即生產費用。如果產品價格超過生產費用,產生利潤,那麼競爭者會增加,價格會下降或生產費用上升,利潤減少,價格最終與生產費用相等。此時,企業家獲得相當於自己工資的正常利潤,超額利潤是零。整個市場不存在超額需求也不存在超額供給。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需要這樣幾個假設:
(1)要求市場的參與者有關於市場的完全信息;
(2)假定經濟中不存在不確定因素,因此不會因為預防不測而貯藏貨幣;
(3)不存在虛假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場均衡價格形成時達成,即只有在這套價格下,市場參與者才能實現最大化目標,均衡價格是通過拍賣商喊價試錯過程來實現的;
(4)經濟系統是個「大經濟」,即有足夠多的參與者,從而符合「無剩餘條件」。
即使在上述假定下,瓦爾拉斯體系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瓦爾拉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要決定n個未知數,至少需要n個方程,但是n個方程未必決定n個未知數,要n個方程決定n個未知數,方程必須是線性的,而且方程之間必須線性無關。同時瓦爾拉斯體系不能排除唯一的均衡解包括零價格(針對免費物品)和負價格(針對類似噪音的物品)的情況。因此瓦爾拉斯體系必須包括所有物品,而不僅僅是正常的經濟物品。
瓦爾拉斯體系的上述問題後來在阿羅—德布魯模型(1959,1971)那裡得以解決,只不過是加入更加嚴格的假定,如規模收益不變或遞減;生產和消費都不存在外部性;消費者偏好和企業的生產集是嚴格凸的;所有商品都是完全替代,意味一種商品價格上升,一定產生對其他商品的過度需求等。這樣,一般均衡理論經過阿羅、德布魯和哈恩等人運用數學形式加以修飾,已經變得更加完善。
凱恩斯理論體系與瓦爾拉斯體系的差異
保羅·戴維森認為,「凱恩斯的分析結構在邏輯上同所有的一般均衡體系是不一致的,起碼一點是它是建立在更廣泛的均衡定義的基礎上的,而不僅限於使市場供求均衡。因此凱恩斯更廣泛的定義一定會提供一個更為一般的理論。」
凱恩斯依據以上移動均衡的方法,分析了貨幣、資產價格、利息率、價格水平、產出和就業的動態關系,建立了關於貨幣經濟的新的一般均衡理論。在這一理論中,凱恩斯尤其強調資本邊際效率的變動在經濟周期波動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以及企業家對未來利潤的不確定性預期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總之,凱恩斯認為決定資本主義產出和就業的不是一套實物關系,而是一套貨幣關系,分析這種關系的工具不應是分析實物關系的傳統的靜態一般均衡理論,而應是動態的一般均衡理論。凱恩斯的均衡分析是一種新的理論,它是基於完全不同於新古典理論的假設。凱恩斯的均衡概念類似於馬歇爾,只是把「產出和就業作為一個整體」,並通過移動均衡分析來討論經濟周期。關鍵是在每一個短期,均衡並不是由新古典的原理所決定的,其價值、分配理論和波動的中心完全不同於瓦爾拉斯和非瓦爾拉斯均衡。如果說凱恩斯體系中有一些邏輯問題,一定是他沒有把這種分析方法貫徹到底。 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論。他認為:要使整個經濟體系處於一般均衡狀態,就必須使所有的n個商品市場都同時達到均衡。瓦爾拉斯通過在n個價格中選擇一個「一般等價物」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格,並進行化簡,可得到一個恆等式:ΣPiQid≡ΣPiQis,這個恆等式被稱為瓦爾拉斯定律。
由瓦爾拉斯定律可以得到結論:存在一組價格,使得所有市場得供給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著整個經濟體系得一般均衡。 瓦爾拉斯拍賣者指的是一個假想中的拍賣喊價人,他是以一般均衡理論的創始人,法國經濟學瓦爾拉斯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市場上公開喊價。假定市場的均衡價格為A,如果拍賣者先喊價低於A,此時,需求量高於供給量,就形成超額需求,或叫供不應求;如果拍賣者再喊價高於A,此時,供給量就高出需求量,形成超額供給,或叫供過於求。接著拍賣者在高價和低價之間喊價,如此往復,直到喊到價格A。這時,市場正好供求相等,於是拍賣者一錘定音,將均衡價格敲定下來。當然,現實中,除了在拍賣市場和一些特定的市場,這樣拍賣者並不存在,但市場到達均衡的原理是相似的。
C. 瓦爾拉斯均衡的模型
1、交換的一般均衡模型
瓦爾拉斯認為,當滿足商品的效用或慾望方程式和最初所擁有的商品數量這兩個條件時,均衡價格就可以確定了。也就是說,在純交換經濟中,進入市場的參與者帶著既定數量的商品作為供給,根據他們的效用或慾望即需求進行交換,必定能達到均衡。用Si表示進入市場進行交換的第i種商品的供給量(i = 1,2,……,n);用Pi表示第種商品的價格(i = 1,2,……,n);用Di表示第i種商品的需求量(i = 1,2,……,n)。如果第i種商品的需求量不僅受到其本身價格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其他商品價格的影響,那麼需求函數可表示為:
Di = Di(P1,P2,……,Pn (10.1)
按照上述定義,當存在一組價格Pe時,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可表述為:
i = 1,2,……,n(10.2)
但(10.2)式所表示的幾種商品的需求方程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通過供求均衡約束條件而相互關聯。這個恆等式表明,就整個交換來說,在任何一組價格下,需求總量必須與供給總量相等。即在整個交換中,供給和需求雙方相互受到對方的約束。
在恆等式的約束下,方程組只有n − 1個獨立方程,而待解的商品價格有n個。為了能夠求解,瓦爾拉斯引入法定價值作為商品價格的計算單位。令某一商品的價格如商品1的價格為法定價值,則其他商品價格可以用P1來計算,記為Pi / P1(i = 1,2,……,n)。這樣商品1的價格等於1,其他商品價格表現為和商品1的價格相比的相對價格。需求函數變成:
Di = Di(1,P2 / P1,P3 / P1,……,Pn / P1(10.3)
這樣價格變數就變為n1個相對價格。運用n1個獨立的方程式,求解個相對價格,均衡價格可以得到。
由於引入法定價值,得到的均衡價格是相對價格,即解得的均衡價格都要乘上某一個常數。恆等式被稱為瓦爾拉斯定律,即種商品的需求和供給中,如果當n1種商品處於均衡狀態,則餘下的一種也必然處於均衡狀態。同時也說明如果存在某種商品的超額需求,必然就存在某些商品的超額供給與之對應,且數量相等。這也就是說,在整個經濟系統內部,存在著供求均衡的自動調節機制,通過價格的伸縮,可以調節超額供給與超額需求,最後使之達到均衡。
2、生產的一般均衡模型
由於市場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兩類行為主體構成,則可以將市場分為生產要素和商品兩個市場。這樣,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可以由以下5個方程組來進行表述:
⑴生產要素的需求方程
(10.4)
當生產技術既定不變,規模報酬也不改變以及各種要素都被充分利用的條件下,方程式(10.4)式左邊所表示的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量等於該式右邊所表示的生產需求量,也就是生產要素市場處於均衡狀態。其中,(10.4)式中的aij表示生產技術系數,Xj為第j種商品的生產量,ri表示生產中所使用的第i種生產要素。
⑵商品的需求方程
Xj = fj(P1,P2,……,Pn;V1,V2,……,Vn)(j = 1,2,……,n)(10.5)
公式(10.5)中的Pj為第種商品的價格,Vi為第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引入要素價格即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說明人們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不僅取決於各種商品的價格,而且還取決於人們的收入。事實上,它與前述的需求函數是一致的,這里只不過是把價格區分為商品價格和生產要素價格。
⑶成本方程或商品供給方程
(j = 1,2,……,m)(10.6)
公式(10.6)左邊表示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由於假定商品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因而長期均衡的商品價格等於各種商品每一單位的成本,而該式右邊Pi的種商品就是第j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所以該方程又表示了價格的形成,故又稱為價格方程。
⑷生產要素的供給方程
ri = Gi(P1,P2,……,n,V1,V2,……,,Vm)(i = 1,2……,n)(10.7)
公式(10.7)說明,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僅決定於該要素的價格,而且還決定於其他要素和其他商品的價格。
⑸均衡條件
(10.8)
像交換的一般均衡一樣,從式(10.4)到式(10.7)4個方程中所表示的種商品和種生產要素的供求方程並不是完全獨立的,也需要通過供求均衡約束而相互關聯。
由於均衡條件可以從公式(10.4)和公式(10.6)中推導出來,模型中獨立的方程個數為2m+2n-1個,變數個數為2m+2n個,因此仍需要引入法定價格,使變數個數減少為2m+2n-1個,才能使模型有解。解出的價格向量同樣是相對價格向量。
D. 什麼是瓦爾拉斯均衡
什麼是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是指整個市場上過度需求與過剩供給的總額必定相等的情況。用貨幣價格來表示過度需求與過剩供給的價值,並且假設存在著(n+1)個市場,就可以把瓦爾拉斯定理表達為這樣一個恆等式:
其中 表示對i種商品的過度需求,Pi表示i種商品的價格。如果n個市場上(例如,n種物品的市場)過度
需求的總和是正數,那麼,在第(n+1)個市場(例如,貨幣市場)上的過剩供給在價值上就等於前n個市場上過度需求的總和: (2)
或者,由於貨幣的價格為1,所以這個式子就變成為: (3)
假定第(n+1)個市場是貨幣市場,根據瓦爾拉斯定理,對貨幣的過度需求等於所有其它市場上名義過剩供給的總和。
非均衡是相對於瓦爾拉斯均衡而言的,非均衡就是非瓦爾拉斯均衡。
http://cache..com/c?word=%CA%B2%C3%B4%3B%CA%C7%3B%CD%DF%B6%FB%3B%C0%AD%3B%CB%B9%3B%BE%F9%BA%E2&url=http%3A//www%2Eedq%2Enet%2Ecn/lanmu/ycjx/100t4%2Ehtm&b=0&a=97&user=
E. 瓦爾拉斯定律的介紹
瓦爾拉斯定律可以得到結論存在一組價格,使得所有市場的供給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著整個經濟體系的一般均衡。
F. 瓦爾拉斯均衡的簡述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體系中,在任何價格水平下,市場上對所有商品超額需求總和為零。
產生:
洛桑學派(Lausanne school)是近代西方經濟邊際效用論的一個流派。19世紀70年代出現於瑞士洛桑大學,其代表人物為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和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學派主要特點為一般均衡論。
:
其中 表示對i種商品的過度需求,Pi表示i種商品的價格。如果n個市場上(例如,n種物品的市場)過度
需求的總和是正數,那麼,在第(n+1)個市場(例如,貨幣市場)上的過剩供給在價值上就等於前n個市場上過度需求的總和: (2)
或者,由於貨幣的價格為1,所以這個式子就變成為: (3)
假定第(n+1)個市場是貨幣市場,根據瓦爾拉斯定理,對貨幣的過度需求等於所有其它市場上名義過剩供給的總和。
非均衡是相對於瓦爾拉斯均衡而言的,非均衡就是非瓦爾拉斯均衡。
G. 瓦爾拉斯的基本介紹
瓦爾拉斯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創建人之一。他把邊際效用稱為「稀少性」,認為商品的稀少性隨消費量的增加而遞減,並同購買商品時支付的價格成比例;消費者購買時,力求使他的每一單位貨幣能買到的每一種商品的效用量相等,這時,他得到最大的效用,即處於均衡狀態。他在經濟學中使用了數學,研究了使一切市場(不是一種商品的市場,而是所有商品的市場)都處於供求相等狀態的均衡,即一般均衡,成為西方數理經濟學和一般均衡理論的創建者和主要代表。他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被西方經濟學所普遍使用。他把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看作最理想的制度,但也主張國家根據正義原則干預經濟,例如土地國有化。著有《純粹政治經濟學綱要》、《社會經濟學研究》、《實用政治經濟學研究》等。
瓦爾拉斯生活於法國1848年革命的年代,他擁護推翻法國王朝,但不贊成革命。他反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原因據說在於馬克思把勞動當作為價值的唯一源泉。他認為,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是最理想的制度,但在分配問題上,主張國家應根據正義的原則來進行干預。他支持土地國有化,認為這可以保證人們得到均等的機會。他反對P.-J.蒲魯東和L.勃朗,宣稱他們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違反科學的經濟原理。
瓦爾拉斯的經濟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法國經濟學家的影響,包括 F.魁奈、 孔狄亞克(1715~1780)、A.A.庫爾諾(1801~1877)和他的父親A.瓦爾拉斯(1800~1866)。後者的土地國有化、賦稅改革和效用價值論等主張構成瓦爾拉斯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瓦爾拉斯企圖從純粹理論、應用理論和社會經濟三個方面對經濟學進行研究,但他的主要貢獻被認為是在純粹理論方面,即建立了他的一般均衡論(見洛桑學派),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來源於瓦爾拉斯的三種觀點:
①邊際效用價值論。邊際效用是一般均衡論的價值論的基礎。瓦爾拉斯把邊際效用稱為「稀少性」。他宣稱:商品的稀少性隨著它的消費量的增加而遞減,並且與購買商品時支付的價格成比例,消費者在進行購買時,力圖使他每一元貨幣所能購買到的每一種商品的效用量相等。這時,他得到最大的效用,即處於均衡狀態。瓦爾拉斯的效用論被稱為「基數效用論」,即認為效用可以用1、2、3 等數值來衡量。他的有關效用的說法使他和英國的W.S.傑文斯和奧國的C.門格爾並列為在19世紀70年代興起的邊際效用學派的創建者。
②在經濟研究中數學方法的使用。對瓦爾拉斯而言,數學方法是研究經濟理論的唯一合乎邏輯和科學的方法。在他看來,只有使用數學才能對經濟理論加以確切的論證和說明。他的主要研究結果一般均衡論,就使用了微積分學和大量的聯立方程。由於這個原因,瓦爾拉斯也被認為是西方經濟學數理學派的人物之一。
③經濟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瓦爾拉斯認為,各種商品和勞務市場的供求數量和價格是相互有關的,一種市場上的價格和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市場的供求關系。因此,在考察經濟問題時,不能僅僅研究一個市場上的供求情況,還必須同時研究其他一切市場上的供求情況。由於變數之間的相互影響,只有當一切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個別的市場才能處於均衡狀態。研究者不能滿足於找出一個市場的數量和價格的均衡量,還必須找出能使一切市場供求相等的全部價格和數量系列。這種一切市場都處於供求相等狀態的均衡被西方學者稱為一般均衡,以便和A.馬歇爾的局部均衡相區別。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論實際上研究一個以利己心為經濟動力的虛構的社會,在其中,消費者追求最大的效用,企業家追求最大的利潤,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追求最大的報酬。對於這樣一個社會,在一系列嚴峻的假設條件下,瓦爾拉斯企圖證明,該社會存在著穩定的均衡狀態,即存在著安定和有秩序的狀況。
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瓦爾拉斯具有重大影響。他的效用論是微觀經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他的在經濟研究中使用數學的主張已經變為經常存在的事實。他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已經在西方經濟理論中被普遍使用。盡管他的一般均衡論本身留下許多理論缺陷,西方經濟學家正在設法加以彌補並且對該論本身加以發展。著名的W.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分析來自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論中某些組成部分。
H. 瓦爾拉斯定律的含義及解決的問題
瓦爾拉斯定律
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論。他認為:要使整個經濟體系處於一般均衡狀態,就必須使所有的n個商品市場都同時達到均衡。瓦爾拉斯通過在n個價格中選擇一個「一般等價物」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格,並進行化簡,可得到一個恆等式:∑PiQid≡∑PiQis,這個恆等式被稱為瓦爾拉斯定律。
由瓦爾拉斯定律可以得到結論:存在一組價格,使得所有市場得供給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著整個經濟體系得一般均衡。
是一樣的
I. 馬歇爾的局部均衡方法和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方法有何異同
馬歇爾體系和瓦爾拉斯體系的共同點是:兩者都是西方經濟學中的均衡理論體系。不同點是:馬歇爾體系是局部均衡的代表,瓦爾拉斯體系是一般均衡的代表。
馬歇爾體系,即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的是單個產品或要素市場,其方法是把所考慮的某個市場從相互聯系的構成整個經濟體系的市場全體中「取出」來單獨加以研究。在這種研究中,該市場商品的需求和供給僅僅被看作是其本身價格的函數,其他商品的價格則被假定為不變,而這些不變價格的高低隻影響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線的位置;所得到的結論是,該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曲線共同決定了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
瓦爾拉斯體系,即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則認為在一般均衡中,任何一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實際上不僅取決於該商品本身的價格高低,而且取決於許多其他商品的價格高低。因此,每種商品的供求均可以看成是所有價格即所謂價格體系的函數。
瓦爾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數學模型並試圖解決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除此之外,瓦爾拉斯對一般均衡的唯一性、穩定性及最優性等問題作出了探索。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體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路線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他首先不考慮生產、資本積累和貨幣流通等復雜因素,集中考察交換的一般均衡。在解決了交換的一般均衡之後,加入更現實的一些假定—商品是生產出來的,從而討論了生產以及交換的一般均衡。繼而進一步提出關於資本積累的一般均衡或貨幣和流通理論的一般均衡,從而將一般均衡理論從實物經濟推廣到了貨幣經濟。
J.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瓦爾拉斯均衡!復制粘貼的不要!還有它和福利經濟學第一二定理之間有啥關系
瓦爾拉斯均衡又稱一般均衡,它所表示的是市場達到均衡:1、要麼市場完全出清,供給等於需求;2、要麼市場需求大於供給,而這樣的商品價格應該為零。
福利經濟學一二定理與瓦爾拉斯均衡的聯系主要在帕累托最優。瓦爾拉斯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且最優的。由於完全競爭市場很容易得出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再次不多說了。從瓦爾拉斯均衡到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靠艾琪渥斯盒子(Edgeworth)進行一次轉換,表示考稟賦(endowment)的分配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
有問題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