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歷史上石油是什麼
擴展閱讀
買水果怎麼寫費用報銷單 2025-07-28 11:46:33

歷史上石油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19 00:54:21

㈠ 石油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制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它粘結起傑里科和巴比倫的高牆,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5世紀,在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於戰爭也在中東。 《石油、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頓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塞琉斯准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我們有許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麼迅速離開,要麼被火吞噬。」
公元7世紀,拜占庭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點燃後用弓箭遠射,或用手投擲,以攻擊敵人的船隻。亞塞拜然的巴庫地區有豐富的油苗和氣苗。這里的居民很早就從油苗處採集原油作為燃料,也用於醫治駱駝的皮膚病。1837年,這里有52個人工挖的採油坑,1827年增加到82個,不過產量很小。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於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並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葯」。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民,早就挖井採油。最早從原油中提煉出煤油用作照明的不是美國人,而是歐洲人。19世紀40-50年代,利沃夫的一位葯劑師在一位鐵匠幫助下,做出了煤油燈。1854年,燈用煤油已經成為維也納市場上的商品。1859年,歐洲開采了36000桶原油,主要產自加利西亞和羅馬尼亞。
中國宋朝的的沈括在書中讀到過「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麼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沈括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發現了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東漢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中記載了「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陝西延長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這里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後,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西晉《博物志》(成書於267年)、《水經注》都記載了「甘肅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與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把這種天然礦物稱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他試著用原油燃燒生成的煤煙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沈括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他已經預見石油將來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統志》記述「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納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還說,「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說明約800年前,陝北已經正式手工挖井採油,其用途已擴大到治療牲畜皮膚病,而且由官方收購入庫。

㈡ 石油是什麼

石油是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在加工提煉之前稱為原油。

石油是種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液態烴,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在地下液態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氣,並溶有固態烴及非烴,多具芳香氣味,呈油脂狀,比水輕,多呈黑褐色、棕色、綠色及淺黃色。

是什麼形成了石油?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物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進展,生物亦廣泛地發育和繁殖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雖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又異常復雜。近年來在許多活著的有機體中發現了石油烴類及其有關烴的化合物,更加深了人們對生成油、氣原始物質的認識。但是,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物質為主。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有機生油說認為,油、氣的生成過程是在沉積岩形成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可以簡要的概述如下:

水體中和陸地上搬運來的有機質同其它礦物質混雜在一起,沉積在水盆底部,在還原條件下保存下來。由於地殼不斷地下沉,沉積物一層一層不斷地加厚。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溫度和壓力不斷增大,有機物質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向石油和天然氣轉化。近年來,根據有機地球化學的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石油的生成具有其發生、發展和衰亡的全過程,雖然有早期生油和晚期生油之爭,但晚期生油占優勢。

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因素有多少?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剝蝕作用、水動力沖刷、氧化作用和擴散作用等等。

(1)剝蝕作用:地殼的構造運動可使地殼相對抬升,將已經形成的地下油、氣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剝蝕而被破壞。

(2)水動力沖刷: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使背斜油、氣藏的一翼相對抬升,導致原閉合高度減小,打破了原來油、氣、水的平衡,致使水動力沖刷破壞了原來的油、氣藏。

(3)氧化作用: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打破了原油、氣藏的平衡狀態,使地下油氣或與地下水接觸,或沿斷裂上升到地表,都會因氧化作用而分別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瀝青類)導致油、氣藏的破壞。

(4)擴散作用:天然氣通過蓋層擴散也能造成散失。

石油在地下是怎樣儲存的?

大量油氣勘探及開發實踐,改變了人們最初以為地下有石油湖、石油河之類的錯誤認識。逐漸知道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不是什麼「油湖」、「油河」,而是儲存在那些具有互相連通的孔隙、裂隙的岩層內,好象水充滿於海綿里一樣。能夠儲存和滲濾流體的岩層,稱為儲集層。這是因為它具備了兩個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滲透性

㈢ 石油的來歷

石油的來歷:
「石油」這個詞是900多年前我國著名科學家沈括提出來的。關於石油的生產和應用早在漢代就有記載,在沈括以前,石油已有石脂水、石漆、泥井油、火井油等名稱。公元1080—1082年,沈括在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時,曾對石油資源的利用問題進行了科學考察。那是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的一個隆冬季節,沈括途經陝北,來到鄜延境內。他下馬步行進城,只見延河兩岸,炊煙裊裊,熱氣騰騰,這引起了沈括的注意。他想:此時正值大雪封山,柴禾來源艱難,這里的百姓燒的又是什麼呢?他進一步了解,原來是一種黑色液體。這種液體粘稠似漆,燃燒起來比麻杵還旺,發出的熱量極大。這種黑色液體從哪裡來的呢?沈括決定親自到實地考察,發現這種粘稠似油漆的液體和泉水、沙石混雜在一起,從岩石縫隙中漫漫溢出,漂浮在山澗小溪的水面。這油不是從石頭縫隙里流出來的嗎?沈括考察了這種油的產狀、性質以後,斷然把它命名為「石油」。

㈣ 中國歷史中何時才出現"石油"詞的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採集和利用了。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安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㈤ 石油在古代叫什麼

在古代西方人還不知道石油是什麼東西時,中國老百姓已經用這種黑色液體燒飯點燈了。這要歸功於我國古代的一位讀書人,是他經過反復研究,弄清了這種東西的性質和用途,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這位讀書人還給它起了一個名字:「石油」,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這位讀書人就是北宋時期的沈括(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間錢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學家,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地質、氣象、生物、醫學等學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稱他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沈括33歲到京城開封研究天文歷法。王安石變法期間,被任命為負責觀測天象、制訂歷法的司天監長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歷》代替舊歷,提出《十二氣歷》代替農歷,《十二氣歷》比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還要合理,可惜未被採納。

沈括在物理學方面建樹很多。他通過實驗找到了使用指南針的辦法,使針總是精確的指向南方。這是世界上關於如何使用指南針的最早記錄。此後,他在用指南針定向時,發現磁針常向東偏,不指正南,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這比歐洲人要早400年。他對凹面鏡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說明,對聲音振動的實驗,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沈括在地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他到浙江東部地區考察,提出雁盪山群峰是經過千萬年流水的沖刷而成。他經過太行山麓,見山壁中間有一條由卵石螺殼組成的堆積層時,斷定這里是古時的海邊,並推論出「大陸都是混濁泥沙沖積形成」的。這些獨到的見解,與現代科學結論有許多相通之處。

沈括晚年居住在潤州(今鎮江)的夢溪園,專門從事著述,為後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庫。像活字印刷、磁針裝置四法、水法練鋼等重要成果,就是由這本書記錄留傳下來的。

㈥ 古人開採石油嗎,都用作什麼用途了

其實我國古人就已經知道石油這個東西了!

我國最早記述石油與石油開採的記載也來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那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50歲,出任陝西延安府太守,在西北前線對抗強敵西夏的入侵。他在緊張的軍旅生活中,仍不忘考察民間開採石油的過程,在《夢溪筆談》中他記錄了石油的存在狀態與開采過程。他是這樣寫的:「在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就是過去說的高奴縣脂水,脂水就是石油。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火炬,冒著很濃的煙,帳幕沾上了油煙都變成了黑色。

如此神奇武器,當時是誰用都說好,早在五代十國時代,初崛起漠北的遼國就曾不惜繞道,派使者遠赴南吳國通好,就為求得大殺器「猛火油櫃」。而王安石變法時代,北宋就設立了專門生產石油武器的作坊「猛火油作」,這款神器從此批量裝備精銳禁軍。宋軍重創西夏數十萬大軍的兩次平夏城戰役,都是在關鍵時刻祭出石油武器火攻。

因此,可以輸我國古人早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石油,不過那個時候往往是用來取暖,後來用於軍事方面,作為武器來使用了!

㈦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7)歷史上石油是什麼擴展閱讀:

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它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㈧ 為什麼叫石油石油跟石頭有什麼關系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 里明確記載了石油的產地,並說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採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作為照明燈油了。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石油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葯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22-1596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可以「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葯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里,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葯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產品瀝青,以控制火葯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網路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石油」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沈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蘊藏,石油和石油產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㈨ 石油的歷史發展是怎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中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里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

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王亞棟認為,「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

㈩ 關於世界石油的歷史!

石油(petroleum)這個名稱源於希臘語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時俗稱黑黃金,是一種粘稠的、黑棕色或綠色的液體。一種比較普遍的荒誕說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實上是從油蒸發出來的氣體是易燃的。石油存在於地殼某些區域的上層。石油的另外一種叫法為石腦油(naphtha),來自於波斯語naft或nafátá(流動)。石油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主要是烷烴鏈。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觀、成分、和純度上有些變化。石油是一個重要的「初級能源」,石油也是許多化學產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劑、肥料、殺蟲劑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1848年俄國工程師F.N. Semyenov在巴庫東北方的Aspheron半島開采了第一口現代油井。

20世紀50年代中期,煤仍舊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機之後,經常出現對石油供應的重大媒體報道,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作為一種經濟的能源,石油是一種最終將被耗盡的有限資源。當時大部分流行的預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許多並沒有實現。作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爭議。今日美國報新聞(2004)報道:地下的石油儲備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論認為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預言只不過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種言論則是技術上可以使廉價的碳氫化合物得以繼續生產,並且地球擁有巨大的以瀝青砂、瀝青田和油頁岩形式存在的非傳統石油儲備來源,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來還能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如今,大約90%的車輛燃料需求通過油來滿足。石油佔美國全部能源消費的40%,但卻僅占電力生產的2%。作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為許多工業化學品的基礎,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對石油的獲取成為引發幾次軍事沖突的一個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斯灣戰爭。世界上約80%的易開采儲備在中東,其中62.5%來自於5個阿拉伯國家:沙烏地阿拉伯(1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美國只擁有不到3%的比例。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6月初,隨著今年6月6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觸及一百三十九點一二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原本持續降息刺激經濟的全球各大主要央行紛紛掉轉勢頭暗示加息,希望藉此緩解日益嚴重的國內通脹威脅。此種跡象明確顯示,全球通脹壓力的主要源頭正悄然由農產品向不可再生能源過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在沙特城市吉達舉行的由全球主要原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參加的會議上,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特表示,如果市場需要,將增加其原油產量,並將增加投資擴大其原油產能。繼5月份將其原油日產量增加30萬桶之後,沙特決定從7月份開始再增產20萬桶,使其原油日產量達到970萬桶。但市場對全球原油供應緊張的擔心並未得到緩解,國際油價23日繼續上漲。其實,在歐佩克內部對於增產仍然意見分歧、歐佩克以外國家原油增產能力有限而全球對原油需求增長超過原油供應增長的情況下,沙特的增產量無疑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非洲第一大產油國奈及利亞局勢緊張使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23日一度攀至每桶138.14美元。當天,尼石油工人因與美國雪佛龍公司談判破裂開始罷工。而繼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在尼一處日產20萬桶原油的油田因受武裝襲擊關閉而無法按合同規定時間交貨之後,21日美國雪佛龍公司也宣布其在尼一處工廠因受襲而關閉,導致該公司原油日產量下降12萬桶。市場普遍認為這些將影響尼原油出口。

其實導致目前高油價的另一原因是國際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美國三大股指,亞太主要股市、倫敦金融時報指數,都受其影響甚深。布希當局幾日前提出將不準在美國近海開採石油禁令解禁,以壓制石油升價美國國會近日駁回了政府在近海開採石油的計劃,美國自1988年起,每年一次延長此項禁令。目前全球石油價格還有近一步上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