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鋸戰結束 國內油價是否將告別五元時代
2020年4月15日2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窗口將重新開啟,受原油產量以及疫情等多方面因素,此次成品油窗口期的價格或將繼續保持該點位不變。
一個月前,沙特與歐佩克組織等協商未果,決議大幅度調低原油價格並提升整體產量。此等「斷腕」之舉,讓國際原油價格跌的比礦泉水都低,而國內的油價也隨著世界油價走勢創下了近幾年成品油新低。以北京為例,截止4月14日92號汽油價格普遍在5.5元。
早些年,國家為了預防這些不良市場現象,對油價設置了「地板價」和「天花板價」,設置「天花板價」,能維護車主和消費者利益,在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時,避免國內成品油價格漲幅過大;設置「地板價」,有利於維持石油行業上下游企業的正常運轉,保證正常市場供應。當觸發「地板價」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未調金額全部作為風險准備金,上繳國庫,主要用於節能減排、提升油品質量、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等方面。
國家發改委還對石油「地板價」40美元/桶做過解釋:「是綜合考慮國內原油開采成本、國際市場油價長期走勢,以及我國能源政策等因素確定的。據相關機構統計,國際主要石油企業的平均原油生產成本在每桶40美元左右,因資源稟賦等原因,我國原油生產成本更高。生產成本是決定國際油價長期走勢的主要因素。目前看,將每桶40美元設定為調控下限是合適的。」
結語:從年初至今,中國成品油價格出現了「三跌三擱淺」的尷尬局面,從百姓用車的層面看這是個利好消息。目前WTI、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依舊處於40美元/桶下方,並未達到國內市場的「地板價」,因此可試推測出4月15日24時這次油價窗口或將仍處於5元時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2. 2015歐佩克維持3000萬桶一日不變油價會怎樣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5日在維也納召開原油量產會議。短暫的會議之後,沙特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說,歐佩克決定維持目前的石油生產水平,即原油日產量上限保持在3000萬桶。這不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結果,因為會前歐佩克秘書長阿卜杜拉·薩利姆·巴德里在維也納就曾經說,5日召開的歐佩克原油量產會議不會進行太長時間,因為一切已經「十分明了」。所謂「十分明了」,也就是絕大多數分析家的觀點:歐佩克不會作出限產保價的決定,而將延續現有的做法。
去年11月,面對急劇下降的油價,歐佩克在維也納的會議上未能如人們所料作出減產以穩定油價的決定,而是強調保持石油產量不變。這次會議的決定成為在此之後本已處於漩渦中的油價繼續下降的重要原因。到今年1月,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從去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下降到了46美元。盡管之後國際原油價格有所上升,布倫特原油達到每桶65美元,美國WTI石油價格大約恢復到60美元,但這也只能是去年6月的腰斬價格了。
從去年至今的短暫時間里,國際石油市場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作為歐佩克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只有沙特是真正能發揮平衡油價作用的國家。沙特可以通過調節產量,主要是限產來實現對國際油價的影響。但是,由於近年來美國頁岩油開采異軍突起,產量猛增。在過去幾年裡,全世界石油產量最主要的增長來自美國的得克薩斯和北達科他州的頁岩油田。沙特已經逐漸失去了這方面的調節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往每逢歐佩克需要限產保價時,基本上是沙特作出限產方面的「犧牲」。顯然沙特現在也不願意為了平衡市場而單獨承擔負擔,更無意讓其他非歐佩克國家和美國的生產商業通過增加產量獲利。
一般來說,在石油價格出現下降時,歐佩克將通過限產,通過調節供需關系,以穩定國際石油價格。歐佩克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手段來確保自己掌握國際油價的定價權。但是,由於市場的力量發生了變化,歐佩克目前已經逐漸淪為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相比之下,生產成本遠高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的頁岩油生產企業的行為則上升為影響國際油價的重要因素。但是,與歐佩克不同的是,它們沒有一個像歐佩克那樣可以通過人為決定影響油價的國家機構,因此市場的供求關系對於國際油價的影響上升了。最近的石油價格上升,更多的是由於意想不到的需求增加,而不是對於產量調節預期的反應。
在目前的情況下,歐佩克最為關心的已經不是石油的價格,而是來自歐佩克外的石油生產國對其市場份額的蠶食,目前能夠保持市場份額的唯一做法也就是擴大生產,將競爭者尤其是新出現的競爭者擠出去。到今年5月份,歐佩克實際的日產量已經上升到了3106萬桶。
在本次會議前,沙特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就表示說,歐佩克去年11月制定的戰略發揮了階段性的作用。美國的頁岩油生產如他們所願受到一定的遏制。但沒有想到的是,美國頁岩油企業比想像的要堅強,這是因為頁岩油企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對於價格下跌早作準備,而且它們的投資較有保障。另外,頁岩油企業似乎也展示了比傳統的石油生產企業更具有靈活性,可以隨時停產或者開工。
今後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這從各機構對價格的不同預測中就可以看出。高盛投資銀行預期明年石油價格在50美元至60美元間波動,而能源方面的咨詢公司則認為會在87美元至91美元間波動。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歐佩克國家受到低石油價格的打擊,但只要沙特認為還有威脅其在世界石油市場上地位的競爭威脅,它就會繼續目前的做法。
應該說伊朗核問題談判也是影響今後油價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如果能在本月30日前達成伊核問題最終協議,西方能夠解除對伊朗的原油禁運制裁,伊朗有可能大幅提高其原油產量,那麼國際油價的回升將更不可能。
3.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4. 沙特發動全面油價戰爭,原油開盤暴跌30%,我國油價會因此受影響嗎
我認為這是肯定的。
第一,沙特和多個國家的交涉都以失敗而告終,全球石油價格受到的影響已經成為定局。
僅僅幾天前,俄羅斯、美國和 OPEC就開始了談判,但談判的結果不盡人意, OPEC拒絕俄羅斯提出的優惠條件, OPEC直接宣布從下月初到年底每天減少原油產量150萬桶,這個消息一出來,美國 a股
股市劇烈波動,我國石油企業的相關業務受到股票市場的影響,我國石油價格已由市場決定。
為了擺脫國家經濟低迷的影響,科威特等波斯灣一帶國家進行大幅降價石油銷售,可有效緩解國內經濟危機,但此類行為導致美國等國石油股市大幅波動,而且號稱最穩定的 a變數,市場行情不斷波動,並受到影響,風險也日益增大,目前中國航空業務受油價影響已跌逾4%,南方航空公司也在下跌,中國的塑料行業也受到影響。
5. 沙特美國中國俄羅斯產一桶油分別多少錢
差異太大了
沙特最低,這里的石油都是淺表的,甚至不用加壓,直接就往外噴了,一桶油的成本在4-5美金之間,所以他們可以打價格戰
美國要看是什麼地方,德克薩斯的陸上原油的開采成本在10-20美元,德克薩斯的海上原油由於離岸比較近,成本還可以,25美元左右
中國要看地方,比如大慶,這兩天都要灌水,還要磕頭機,成本比較高
還有遼河油田,埋藏比較深,成本也高
中國的開采成本是最高的
6. 原油成本多少錢一桶
根據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在IPO前夕發布的招股說明書,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石油生產成本在2019年約為17美元/桶,是世界范圍開采成本最低的(直接從油井開采出來的成本,俄羅斯為4-5美元/桶,而沙烏地阿拉伯為1.5-2美元/桶)。布倫特原油的開采成本超過40美元/桶,哈薩克、美國(每桶油生產成本高於46美元)、安哥拉和泰國(約50美元),以及亞塞拜然、印度和中國(55至60美元)的開采成本則更高。石油的成本組成比較復雜,因為原油開采成本中陸上和海上、老油田和新油田、常規油田和非常規油田等開採的成本都會有所不同,此外還需要加上運輸的成本,而且原油質量的好壞也會影響價格,因此石油的成本價格無法一概而論,需要根據開采情況、運輸流程和質量好壞等因素綜合評估。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08-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7. 新聞上講的一桶油是多少
一桶油到底值多少錢
《粵港信息日報》·王永清
從來自以為是的理性預期分析,這次又犯了同樣一個的錯誤,它對「9·11」之後油價的
預測,像1998年對未來價格走勢的分析一樣,認真地栽了個跟頭。1998年,歐佩克油價
最低時跌到每桶9點幾美元,到次年三月仍在10美元左右徘徊,許多經濟學家「理性」地預測
:原油價格還將大跌,理由是沙特等阿拉伯原油生產大國不會對歐佩克的減產協議作出反應,而
全球大部分耗油國的儲備仍然豐富。還有的人甚至認為油價將跌到5美元以下。但是這些權威的
話音剛落,原油價格在三月底卻莫明其妙地應聲而起,一周之內大漲30%,至年底沖至25美
元,之後繼續高攀,達到33美元,創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紀錄。
「9·11」事件從反面印證了理性主義的失敗,恐怖襲擊特別是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
開戰以後,分析家們一致認為油價將因此上漲。油價著實上漲,但瞬間便跌落下來,從25元起
拾級而下,直到現在的每桶17美元,三月之內跌幅逾三成,讓行家分析大跌眼鏡。油價在過去
三年中的大起大落、桀驁不馴,讓人足以懷疑有人在「搗鬼」。但問題是引起非理性起伏的因素
何在?
一桶油到底值多少錢,這里有幾種演算法。一是成本核算法,據專家測算,一桶油的開采成本
只有1美元,加上設備折舊、運輸費以及中間利差之後,進入市場的價格也不會超過每桶5美元
,但在過去5年中,每桶原油的平均價格超過了15美元,去年的平均價格為27美元,可見就
算油價跌破了歐佩克制定的最低限價22美元,原油出口國的利潤仍高得嚇人。
當然不能按地質學的開采標准來為原油定價,因為一種商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供求
關系,供求關系的變化會對價格產生直接影響,所以才會有在某些地方或某些時候「水比油貴」
的現象。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供求關系用在這里好象也不合適,因為在過去幾年中盡管原油價
格像過山車般起伏不定,但全球對原油的需求卻沒有大的波動,這足以說明需求曲線在這里不起
作用。
另一種好笑的演算法是本·拉丹,他給每一桶油的綜合定價是144美元。人們也許忘記,拉
丹恐怖組織幾年前曾發表過一份鮮為人知的關於能源經濟的「白皮書」,聲稱美國利用它的軍事
力量控制了中東地區的石油價格,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資源巧取豪奪,是「歷史上最大的盜賊」
。按照拉丹的演算法,美國迄今為止共盜取石油共36萬億美元,平均到每個穆斯林頭上,足有3
萬美元之多。
中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戰略地位的原因,也由於是能源集中的寶庫,它占據目前全球
石油儲備的一半。其中沙烏地阿拉伯一國坐擁全球儲備的1/4,富甲天下;其周邊的四個鄰國各
佔了1/10。這是當地石油儲備的情況。如果從生產出口來看,情況又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
大多數阿拉伯國家採取了限產的措施,並沒有盡其所能滿負荷「放水」。
歐佩克表面上占據了全球原油出口的四成,但也無法完全控制全球的油價,近年來,非歐佩
克成員國對石油價格的影響雖然有所加強,但由於儲量有限,難成氣候。所以從長遠影響而言,
最終把握「黑金」命脈的,還是中東地區,它的這一能源戰略地位,同時也使它在本世紀以來一
直成為是非紛爭之地。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但在眼前並不稀缺。專家指出目前深埋於地下的石油,足夠全球的交
通工具跑上好幾十年,也跑不完。所以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部長這樣說:所有關於全球性的能源危
機、波斯灣危機將危及原油穩定的說法,都是不切實際的危言聳聽。這一說法本身不錯,它道出
了世界石油豐富的真實狀況。問題只是在於能源問題已不在於它的多寡,而在於它們的分布狀況
。影響油價的另一個非理性因素在於:世界石油資源過於集中於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具體地說
主要分布於寸草不生的少數幾個波斯灣國家,使得能源供應形成了高位「瓶頸」效應,產生了非
一般能源所具有的「系統內風險」。
這一系統內風險由是導致了另一個「系統外風險」。短期而言「能源危機」遠遠沒有到來,
但由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可能帶來的非理性預期因素,加大了它的短期風險,例如發生在上個世
紀的「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使全球能源供應在短期內頓趨緊張。這便是由石油分布的地域特
點所形成的巨大的短期系統外風險,當它突然釋放的時候會造成能源危機。
有人曾做過計算,美國在90年代一年從中東地區的進口原油價值約100億美元,但它每
年用於這一地區的安全保護費卻高達300至600億美元。可見,在西方眼中,中東的定價已
超出了「理性預期」的范疇。石油是一種可替代商品,但它目前的價格跟其它替代商品如氫電池
相比仍是價廉物美;石油生產又是一種不可移易的資源,作為高科技後盾的晶元除了台灣之外,
其它地方隨處設廠可造,但石油卻不是跑到任何一個荒涼的地方,一鑽子下去都會有黑東西冒出
來。這是石油作為一種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的不可替代性,它決定油價變化的「非理性」,同樣也
是合理的。
在「9·11」事件之後,中東地區的重性再次凸現出來,因為傳言本·拉丹也想控制中東
的石油,甚至手中還掌握了核武器,藉此威脅美國和西方。能源安全專家們也才開始對他那份所
謂的「白皮書」引起重視,但更多的還是對恐怖組織可能對中東石油構成的威脅提高了警惕。美
國政府曾假設,如果恐怖組織或敵對力量控制了中東的油田,它將派軍隊前去鎮壓保護油田。
由是看來,雖然並不是每一次戰爭都會引起油價狂漲,但它的戰略地位確實在其定價中起了
很大作用。所以,盡管在一般人眼裡是歐佩克,這個由阿拉伯國家牽頭的卡特爾惡意操縱了原油
價格,而實際上它在制定增減產政策的時候也不能不看美國的臉色行事。在過去三年中,原油價
格在歐佩克手中似乎是一個被它玩得眩乎的「溜溜球」,但在這場游戲之中,卻從來少不了美國
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染指。
8. 沙特出口往美國的原油以什麼為價格基準
近期油價受OPEC減產協議影響一路高漲。此前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都在石油與貨幣年度大會就減產做出表態,指出阿爾及爾會談是一個轉折點,所有產油國都應當採取行動。
俄羅斯在促進達成共識方面扮演活躍角色,有關俄羅斯退出協議的問題並未出現。針對此前曾受到伊拉克、委內瑞拉以及伊朗質疑的產量數據,巴爾金都稱這些二手數據給出的原油產量並不會阻礙協議的達成,且OPEC在產量數據上採取了六個來源的平均數。
距離OPEC11月凍產會議的召開越來越近,而據外媒報道,沙特前油長納伊米表示,永遠別相信俄羅斯會減產,非OPEC產油國加入減產的概率恐為零。
9. 國際石油價格按公升算、一公升多少錢
1桶(bbl)=0.159立方米(m3)=42美加侖(gal)即159升 桶真正跟石油發生關系應該是在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托思維爾鎮的德雷克發現石油。這位美國人也是跟我國早期的四川人一樣,試著想挖井找鹽,沒想到卻找到了石油。當時在內燃機還沒有發明之前,生產的石油主要是用來製造煤油及燈油。德雷克共有24口生產井,1860年產出原油9萬噸,1862年生產了27萬噸。 德雷克的油井出油後,他用一隻容積約8個啤酒桶的鯨魚油桶當作儲存槽,再放不下只好在地上挖坑做石油池,讓來不及裝桶的原油暫時存放,再用一個個啤酒桶分裝,用馬車拉到河邊,裝上船沿河運送到各地精煉廠。 1865年鐵路延伸到油田區,又利用火車的平板車台一桶一桶放置運送出去。這段故事終於創造了石油與桶此後不可分割的關系。 在英語中,大大小小的木桶都稱為「Barrel」,都可用來盛裝石油。大家的交易又是以1桶為准,初期沒有統一的標准規格,的確給買賣雙方都造成困擾。盛裝石油的木桶大的有50加侖(加侖為另一種容積單位,每加侖為3.785公升),小的只有30加侖,以40加侖及42加侖為多,但以40加侖為最通用,大家也逐漸朝這規格靠攏。使用木桶裝原油有一個缺點,就是熱脹冷縮的物理現象經常使木桶破裂,所以裝油時會故意裝少些。 1870年,洛克菲勒成立標准石油公司時,大量使用自家生產的木桶,自立交貨規格,把1桶定為42加侖,而且把木桶噴成藍色以表示與其他廠家的區別。在當時,石油的交易是以桶為單位,各家油商向不同的油廠提油,所提領的每桶數量都不一樣,這對政府而言,要公告價格與收稅也沒有標准,所以要定一個標准量的桶,對各方來說都變得很迫切。美國在1876年內戰前,採取了英國商人和美國商人都能共同接受的一個標准,制定 42加侖為1桶。如果換算一下,約合159公升。 說來很有意思,這42加侖是採取了裝鯡魚的木桶及裝豬油的木桶,二者都是42加侖,但都與石油沒有關系。後來,桶成為全世界統一的石油計量單位,全世界各國一致向它看齊。這不像其他計量單位,有美製、英制或公制的區別。桶這個計量單位,不只是石油業界使用,凡是與石油有關的產業、機構或個人,也深受此單位的影響。一桶油有多重? 體積與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必須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個溫度狀態下,沒立方米體積的石油為p噸重。換算關系為: 一噸油的體積數=1/p立方米 一噸油相當的桶數=1/p*6.29桶(油) 將6.29除以密度即為求1噸油等於多少桶油的換算系數公式。此換算系數的大小與油品的密度大小有關,且互為倒數關系,如:大慶原油密度為0.8602,勝利101油庫原油密度為0.9082,可分別得: 大慶原油換算系數=6.29/0.8602=7.31,勝利原油換算系數=6.29/0.9082=6.93 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通常以1公噸=7.35桶(每桶為42美製加侖)或1174升計 對石油產品得計算方法也是一樣。如某種汽油的密度為0.739,計算結果:1噸汽油等於8.51桶;某種柴油的密度為0.86,計算結果1噸柴油等於7.31桶。依此類推
桶和噸是常見的兩個原油數量單位。歐佩克組織和英美等西方國家原油數量單位通常用桶來表示,中國及俄羅斯等國則常用噸作為原油數量單位。噸和桶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噸約等於7桶,如果油質較輕(稀),則1噸約等於7.2桶或7.3桶。美歐等國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侖做單位,我國的加油站則用升計價。 1桶=158.98升=42加侖。美製l加侖=3.785升,英制1加侖=4.546升。如果要把體積換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關。 假設某地產的原油密度為0.99公斤/升,那麼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158.98x0.99=157.3902公斤。
回答者: athena520520 - 初入江湖 二級 6-10 15:51
目前國際石油界在進行原油重量、容積折算時,一般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烏地阿拉伯34度輕原油為准。這種原油每噸摺合7.33桶.
所以一桶約136.43公斤。
回答者: 十一里平湖 - 千總 五級 6-10 18:15
之前看成價格去了,大概是135公斤吧
回答者: lxjhby
石油體積與重量單位的換算方法 1.體積與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 體積與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必須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個溫度狀態下,每立方米體積的石油為p噸重。換算關系為: 一噸油的體積數=1/p立方米
一噸油相當的桶數=1/p * 6.29桶(油) 將6.29除以密度即為求1噸油等於多少桶油的換算系數公式。此換算系數的大小與油品的密度大小有關,且互為倒數關系,如:大慶原油密度為0.8602,勝利101油庫原油密度為0.9082,可分別得: 大慶原油換算系數=6.29/0.8602=7.31 ,勝利原油換算系數=6.29/0.9082=6.93 對石油產品得計算方法也是一樣。如某種汽油的密度為0.739,計算結果:1噸汽油等於8.51桶;某種柴油的密度為0.86,計算結果1噸柴油等於7.31桶。依此類推。表1列出了國內外常規油品及常見的原油的噸與桶的換算系數。 美國市場的汽、煤、柴油價格以美分/加侖為單位,同樣可用上述公式換算為以美元/噸為單位。例如,1993年7月27日美國舊金山93號無鉛汽油價格為54.0美分/加侖,其換算方法推導如下: 93#無鉛汽油價格=54.0美分/加侖;54.0*0.01*42美分/桶(1桶=42加侖),54.0*0.01*42*8.5美元/噸(1噸汽油約和8.5桶),54.0*3.57*(3.57即為汽油由美分/加侖換算美元/噸的換算系數)=192.78美元/噸
表1.原油和油品體積與重量單位換算表
一、油品 品名 密度p 桶/噸 品名 密度p 桶/噸
航空汽油 0.701 8.97 船用柴油E80。c37-5.0 0.886 7.10
車用汽油 0.725 8.67 減壓渣油(大慶) 0.941 6.68
航空煤油 0.775 8.12 道路瀝青 1.01 6.23
輕柴油 0.825 7.62 潤滑油基礎油150SN 0.8427 7.46
輕石腦油(44-100。c) 0.674 9.33 潤滑油基礎油500SN 0.8579 7.33
重石腦油(102-143。c) 0.742 8.48 潤滑油基礎油150BS 0.879 7.16
二、原油 品名 密度p 桶/噸 品名 密度p 桶/噸
中國原油 米納斯原油 0.8498 7.40
大慶混合原油 0.8602 7.31 杜里原油 0.9218 6.82
勝利原油(101庫) 0.9082 6.93 辛塔原油 0.8602 7.31
阿曼原油 0.8498 7.4 阿朱納原油 0.9279 6.78
阿聯酋原油 漢迪爾原油 0.8850 7.36
迪拜原油 0.8708 7.22 維杜里原油 0.8850 7.36
穆爾班原油 0.8498 7.4 馬來西亞原油
沙特原油 塔波斯原油 0.7972 7.89
阿拉伯輕油 0.8550 7.36 拉布安原油 0.8654 7.27
阿拉伯中油 0.8708 7.22 米里原油 0.8948 7.03
阿拉伯重油 0.8871 7.09 伊朗原油
科威特出口油 0.8680 7.25 伊朗輕油 0.8554 7.35
伊拉克原油 伊朗重油 0.8707 7.22
巴士拉輕油 0.8559 7.35 英國原油
巴士拉中油 0.8698 7.23 不倫特原油 0.8348 7.53
中原文留油 0.8321 7.56 俄羅斯原油
遼河外輸油 0.930 6.76 原蘇聯出口原油 0.8659 7.26
勝利孤島油 0.946 6.65 美國原油
江蘇真武油 0.8403 7.49 西得克薩斯中質油 0.8251 7.03
華北任邱油 0.8410 7.48 北坡原油 0.8944 7.03
南海惠州油 0.8380 7.51 澳大利亞原油
南海綏中油 0.972 6.47 吉普斯蘭油 0.8017 7.085
印尼原油 賈比魯油 0.8156 7.71
阿塔卡原油 0.9109 7.76 2.體積單位換算
體積單位主要有桶、加侖、升、立方米,它們之間的換算系數見表2。
表2.體積單位換算表
升(L) 立方米(m3) 加侖(美) 加侖(英) 桶(油)
158.98 0.15898 42 34.973 1
1 0.001 0.26418 0.21998 6.29*10-3
1000 1 264.18 219.98 6.29
1立方米=6.29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