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④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當今社會,人類利用的能源主要來自化石燃料.(1)用來驅動汽車、飛機和輪船
(1)分餾過程中主要是從石油中根據不同沸點范圍分餾出來的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沒有新物質生成,發生的是物理變化,化石燃料中主要含有碳、氫元素,完全燃燒的產物主要是C02和水;
(2)計算一元能購買到的煤氣熱值:
=1.11×l04kj/元;計算一元能購買到的液化石油氣熱值:
=0.75×104kj/元;計算一元能購買到的天然氣熱值:
=2.2××l04kj/元;分析比較,綜合考慮,我將將選用天然氣作燃料;
(3)化石燃料中一般含有硫元素,燃燒時生成S0
2;新的清潔能源如水能、風能、潮汐能、氫能等較多,會對空氣造成污染.因此,使用新的清潔能源對人類非常重要,可以列舉一種新能源:H
2.
故答案為:
(1)物理;C0
2和水;
(2)天然氣;
(3)S0
2 ;H
2.
⑤ 為什麼石油的比任何資源都重要
目前石油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的原料。絕大多數運輸工具使用石油驅動,此外石油還被用來發電,它也是化學工業重要的原材料。因此它也被稱為「黑色金子」。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⑥ 為什麼現今世界如此依賴石油和天然氣
一、世界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在較長時期內仍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源基礎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總消費量約為134億噸標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能源佔85%,大部分電力也是依賴化石能源生產的,核能、太陽能、水力、風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熱等能源僅佔15%.化石能源價格比較低廉,開發利用的技術也比較成熟,並且已經系統化和標准化.雖然發達國家遭受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打擊後,千方百計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但是今後20多年裡,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將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長;煤仍然是電力生產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可見化石能源仍然是我們在這個星球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能源基礎.
有統計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費量將是目前的3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世界各國能源消費量與GDP的增長程度有密切的相關性.從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來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間,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GDP超過10000美元之後,人均能源消費量放緩.我國正處在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的起步階段,石油需求增勢強勁,預計今年原油消費量為2.7億噸,2020年將達到4.0-4.5億噸;而我國是一個人均能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人均石油、天然氣、煤炭可采儲量分別佔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對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將超過1/2,供需矛盾相當尖銳.
二、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和能源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困擾人類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特徵,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對環境的污染這兩個老問題,依然困擾人類.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特徵,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離我們越來越近.因為作為能源主體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總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測算世界石油總儲量為1.15萬億桶,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可供生產41年.作為世界石油龍頭的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儲量達2500億桶,日產量800多萬桶,分別佔世界石油總儲量和總需求量近1/4和近1/10.這個國家以「我們每天為世界提供石油」作為使命,在過去30多年間確實起到世界石油供應穩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級職員私下表示:「我不知道這種情況能夠持續多久.」因為沙特老油田已經接近產油高峰期,而開采新油田的難度非常大.世界各大產油國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產量僅是其高峰時的1/5,美國石油開采量每年下降3%,傳統的石油出口國印度尼西亞甚至一度需要進口石油應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於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加拿大油砂和幾處深海大陸架.這種狀況加劇了人們對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機感.近年來國際市場油價持續走高,很大程度是這種危機感的直接反應.
目前以煤炭、石油為主的世界能源結構帶來全球性能源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為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氣體排放等.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城市大氣污染已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在歐洲和北美也出現了超越國界的大氣污染,形成了廣泛的環境酸化,上千個湖泊的湖水酸度達到了不能支持魚類生存的程度,酸性氣體所造成的腐蝕損失,每年高達10億美元.我國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結構也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變暖,200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一年,因此聯合國呼籲各國簽署《京都協議書》,以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做出積極響應,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國,出於自身經濟擴張的考慮,拒絕簽署《京都協議書》,使國際社會同溫室效應問題的斗爭舉步維艱.
三、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現多元化態勢,世界石油市場結構新一輪大調整拉開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將枯竭和環境污染這兩個老問題受到全人類的特別關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場結構新一輪大調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業歷經近150年的發展,到20世紀末形成了從西北非經中東、裏海、中亞、西伯利亞到遠東的石油儲產區域和以北美、西歐、東亞為主的世界石油消費區域,兩者供需關系嚴重錯位和失衡,導致以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與以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中東產油國家的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強強抗衡」成為上世紀後30年石油地緣政治的主旋律.以往歷次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都是石油地質大發現帶動的,美國油田、巴庫油田、中東油田、北海和墨西哥灣油田的相繼發現,都使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為之一變,世界石油市場結構隨之做出相應的大調整;然而進入本世紀,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之後,世界石油地緣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並引發世界石油市場結構的大調整.
這次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涉及需求結構調整、供應結構調整、資本結構調整和新石油儲產中心開辟等石油領域的方方面面,其時間持續之長,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現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雖然發達國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導世界石油需求市場,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石油消費量將追超發達國家.
石油供應多元化.歐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場仍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國際油價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歐佩克產油國發展勢頭強勁,俄羅斯的能源大國地位得以確立,挪威、加拿大等國的傳統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將逐漸突出,石油供應國形成「群雄並立」的格局.
石油資本多元化.世界石油產業被西方幾大石油公司所壟斷的局面將被打破,發展中的地區大國全力支持本國石油公司在全球爭取石油開發、生產和銷售的份額,招商引資將是各產油國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選擇,聯合開發將是各石油公司規避海外投資風險的最佳策略,區域合作將是各石油需求國趨利避害的當務之急.
這樣的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需求激增的拉動.人類在過去150年已經消耗了9500億桶石油,佔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總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現代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消耗的.進入本世紀,隨著工業的新一輪增長、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能源消耗量也出現「加速度」的趨勢,歐佩克預計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將比去年增加200萬桶.可以說需求激增拉動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供應風險的激勵.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產能力略有節余的表象下面,孕育著種種危機,包括世界石油產量將越過頂峰而呈下降趨勢;全球石油地質儲量連年增加,但是可開採的商業油源卻呈下降趨勢;新油田的開發需要大投資、長周期和高風險等等,導致世界石油供應不確定的風險凸顯.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緣政治風險,諸如巴以沖突加劇、伊拉克局勢動盪和恐怖襲擊對石油設施的破壞,都促使各國加強石油生產、運輸、貯存的安全措施,爭取多渠道的穩定油源,並且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以確保石油供應.可以說石油供應風險意識激勵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美國石油霸權戰略的催化.美國將控制石油資源作為其全球霸權戰略的核心內容,將控制伊拉克作為制服中東產油國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地區大國獲取石油資源.為此,美國採取的石油戰略是:搶佔中東石油地緣戰略支點,控制裏海和中亞石油區,搶灘非洲石油區,削弱歐佩克,插手俄羅斯石油公司,控制國際輸油管線,以確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並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這樣的石油霸權戰略,使各產油國、石油需求國甚至美國的盟國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制定並實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戰略,確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場的應有地位.可以說美國石油霸權戰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各國政府的推動.各國政府為了應對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規避石油地緣政治風險,尤其為了應對美國的石油霸權戰略,都將石油保障納入國家發展安全戰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開辟新油源,新老產油國形成的供應方積極開發新產能,新供需關系和新運輸保障也都應運而生.各國政府支持本國石油公司爭取境外石油資源份額和參與世界石油市場競爭.可以說各國政府推動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新技術的保障.新技術使開發深海油田和復雜地質構造的陸地油田成為可能,使液化天然氣便於儲運和利用,使輸油管線成為供需雙方的聯系紐帶.可以說新技術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世界石油市場結構新一輪大調整為新一輪長期投資浪潮創造了條件.新一輪長期投資浪潮需要大投資、長周期和高風險,在數年甚至十幾年才能贏利,這就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國際油價將持續走高的深層原因.
四、世界各國紛紛制定能源安全發展戰略
如今,依然困擾人類的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世界能源結構帶來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環境污染問題以及隨著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態勢和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的展開,使能源問題已經上升為一個國家能否安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社會經濟的重大戰略問題,各國都從安全和發展兩個方面制定了國家能源戰略.
首先,各國將石油保障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了減輕對歐佩克石油的依賴,轉而開辟西非、中亞和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的新油源;中國、印度、東盟、韓國、巴西等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集團積極尋求多渠道石油來源;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老、新產油國都把石油作為本國經濟騰飛的「金鑰匙」,紛紛制定了「石油興國」、「石油強國」的戰略;世界各國都對石油運輸保障和戰略儲備予以高度重視,例如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日本、美國等國都在建設長距離輸油管線,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聯合維護馬六甲海峽安全,中國和印度籌建石油戰略儲備設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國都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將合理利用和節約常規能源、研發清潔的新能源和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基本國策,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有效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的目標,從而形成如下發展趨勢:
高新技術成果在能源工業迅速推廣應用.能源工業正在由低技術向高技術過渡,新技術已迅速地滲透到能源勘探、開發、加工、轉換、輸送、利用的各個環節,例如自動化生產設備使煤礦開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藝和新技術促進了深海油田的開發.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節能、潔凈環保的方向發展.全球范圍的節能技術革命已經展開,各國都在通過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來降低能源需求量,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機動車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潔能源技術迅速提高,各國紛紛推進清潔煤計劃.
天然氣的開發利用迅速增長並且前景廣闊.天然氣儲量豐富,迄今僅開采了全球總儲量的16%,而且污染較小,可以作為石油的替代品,消費量將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有望超越煤炭成為第二大能源載體.天然氣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體天然氣,測算儲量是化石能源儲量的2倍,而且雜質少,無污染,是一種新型的清潔能源.日、美等國已經獲取了天然氣水合物的樣品,我國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有望繼石油之後成為人類的又一支柱能源.
⑦ 石油如何驅動汽車
石油不能直接驅動汽車。石油最開始開采出來,我們一般稱為原油。
原油通過化工廠精煉,變成石腦油或者柴油,石腦油進一步加工,變成汽油。
汽油或者柴油加入汽車油箱,通過發動機(一般為四沖程氣缸)內燃燒,將化石能源轉變成驅動汽車的能量。
⑧ 屬於液體的石油,它究竟是如何產生動力的
屬於液體的石油,它究竟是如何產生動力的?
石油是全世界的不可或缺的能量。它也是世界上化學原料的源泉。很容易說世界上沒有石油,否則它將阻止整個能源,經濟,生活和其他面孔!無疑是統一的,但是油的形成是統一的,但是油的形成是雙極化!主要區別在於生物原和非生物原因是不同的,我們將在下面一舉一個。生物原因這是我們的教育,植物形式煤炭,動物形成油,也許這是由可從印象上拆下油的油,當然生物的原因並非如此簡單,但有當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將存在各種各樣的點!在生物原因中形成的過程。當然,來源不是一種動物,包括植物,植物中的關鍵鏈接可以是能夠將動物和油從前面序列序列的關鍵因素。

當然,主流仍然是有機的,但無機原因具有相當大的市場,但無論是有機還是無機,它都可能沒有受到限制,畢竟,即使它被從地殼中滲出,也是如此需要豐富的時間。因此,我們處於能源結構,不能忽視油能的污染。未來使用電能的未來可能是不可避免的選擇,但是有可能難以改變工業原料的性質。但是,只要它沒有污染空氣!
⑨ 未來的汽車是用什麼做動力石油太陽能還是
未來汽車
新的世紀中,汽車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更高效率,沒有污染以及安全舒適將是未來汽車追求的完美品質。
現代汽車是靠發動機提供動力的,當化學燃料與空氣的混合氣體在汽缸內燃燒,產生的高壓就推動活塞作功,從而驅動汽車行駛。這些燃料燃燒後所產生的能量只有30%左右被轉換成汽車的動力,其餘部分不是被零件之間的摩擦消耗掉了,就是變成了有害氣體被排放到空氣中,所以,提高發動機的效率將是未來汽車節省能源與降低排放的一條重要途徑。
「目前要提高它的發動機的效率,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特別是柴油機,已經提高到45%了,汽油機當然也有了相應的提高,當然,要進一步提高就是有困難的,所以不得不尋求一種新的驅動方式。」
現在,一種使用復合動力的驅動方式已經日趨成熟。這種驅動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在燃油發動機帶動車輪的同時,將多餘的能量轉換成電能儲存在蓄電池中,在需要的時候再由蓄電池釋放出電能進行驅動。
這樣,浪費的部分能源就被回收再利用了,發動機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這種利用燃燒產生的驅動方式仍然會帶來污染環境的問題。
這就需要改變汽車一直依靠化學燃料進行驅動的歷史。
正在研製中的電動汽車也許會成為最有前途的一種未來汽車。與發動機產生能量的方式不同,電動汽車上的燃料電池是把氫和氧通過電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來驅動汽車的。
由於不經過燃燒,所以絕大部分能量被轉換成了前進的動力,這就使它的驅動方式比內燃機效率要高出一倍以上,而且最後的排放物是水,所以也不會帶來環境污染的問題。
由於氫可以從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中獲得,氧可以從空氣中獲得,電動汽車成為解決未來能源危機與環境污染的理想汽車。
美中不足的是這一系統中,氫的制備需要使用代價昂貴的貴重金屬作為催化劑,如果進一步完善技術,降低成本,未來汽車用上清潔能源的日子就不會太遠了。
利用先進的風洞技術,未來汽車的外型將更加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原理,從而大大降低汽車行駛時的空氣阻力,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同時,更加堅實耐用的輕質材料會使汽車重量減輕,但完美的汽車外形又不會使它在高速行駛時發飄。
為了解決汽車的安全問題,工程師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未來汽車的智能化將會大大減少駕駛者的麻煩。
在未來,汽車上將安裝用於導航的探測雷達,它可以把周圍其他車輛或物體的相關位置和速度等信息隨時反饋給汽車上的電腦,電腦再控制發動機自動採取加速、減速或者躲避的措施,而人們則可以從枯燥乏味的駕駛中解脫出來,由汽車自動駕駛。
同時,利用日益完善的全球定位系統,汽車還可以根據衛星傳送來的路況資料自動選擇行駛路線,因為數字地圖已經儲存在了汽車上的電腦中了。
雖然這一切變成現實還有待於公路系統、人機交互系統以及衛星通訊與監測等系統的更加智能化,但是,未來汽車的藍圖已經開始設計了。
⑩ 現在火車靠什麼能源驅動的
現在的火車多用「內燃機車」做為牽引。
內燃機的燃料: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