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古代鹽為什麼比石油多
擴展閱讀
白蓮花鑽石煙雙支多少錢 2025-07-28 13:43:43
王者榮耀怎麼哭出鑽石 2025-07-28 13:42:44
商場有什麼管理費用 2025-07-28 13:38:18

古代鹽為什麼比石油多

發布時間: 2022-06-17 16:08:58

Ⅰ 為什麼古代的時候,鹽是重要的經濟命脈

鹽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國家重要的財政命脈,誰掌握著鹽,不單是掌握著自己的命運,還控制著別人的命運。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說:「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在中國西南一些地方,鹽仍然非常缺,主要商品就是馬幫販鹽,鹽已經到什麼程度,一塊鹽,窮人是吊在廚房裡,做飯的時候,是拿下來浸浸拿出來,捨不得多放,我們可以想像古代社會鹽起多大的作用。」 葛劍雄認為,為了爭奪鹽這一重要戰略資源,戰國時期,強大起來的楚國不斷與控制三峽地區的巴國發生沖突,並最終在今天重慶巫山縣設置了巫郡。楚國的國王數度赴巫郡巡視,並有楚王與巫山神女幽會的傳說。實際上,楚國對巴國鹽的佔有遠勝於對神女的慾望。秦滅巴後,與楚人展開了對鹽的爭奪,並很快控制了三峽地區的鹽,三峽之鹽便成為秦統一六國的重要資源。

Ⅱ 為什麼鹽是古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小小的鹽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在古代卻曾是決定國家的生死和富強的關鍵。鹽對農業社會的價值並不亞於石油對工業社會的價值。
鹽相當於古代冰箱
作為現代人,你可能只看到日常做飯時用鹽做調味劑,其實鹽對古代老百姓的意義更像冰箱對現代人的意義。
鹽是保存菜、肉、魚、奶的最重要的防腐原料,因為這些食物容易腐爛變質,不像谷類一樣可以長期保存。但如果用鹽腌成鹹菜(酸菜)、火腿、咸魚、乳酪製品 ,就可以 保存數月甚至數年。古代的農民經常需要拿糧食去交 換鹽,來製作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長期自用,但更重要的是有了鹽,商人就能夠實現 遠距離的食品貿易,這相當於古代版的冷鏈物流。
吃飯缺了鹽就像汽車沒了油
自從1萬多年前人類發明農業後,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狩獵逐漸轉變為農耕,糧食中缺少鹽,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通過動物來補充鹽,轉變為尋找含鹽的礦物質。
而通過在食物中加鹽,每天攝入少量鹽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食品消費中又都伴隨著鹽的消費。
在古代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里,一個人要滿足溫飽需求,大部分可以靠自己來解決,但唯獨鹽很難靠自己解決,必須依賴外來的商人供應。
商人通過鹽的交換把大量孤立的社會系統建立起了相互連接,作為連接者的商人也自然獲得了信息方面的優勢,站在信息制高點上,商人能夠發現系統之間可以套利的各種機會,而商人進一步的逐利行為又擴大了交換的種類和地理范圍。
鹽促進貿易系統的建立
古代內陸的人吃不到海魚,但是做成咸魚就可以運往內陸。農業地區的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製品,但是用鹽可以加工成乳酪運往南方。中原腹地的人也可以把牛肉曬成咸牛肉乾運往四方。
商人的遠距離貿易運輸過程無意間構建了復雜的物流和數據交換網路,商人、貨物和信息就是網路里傳送的報文。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貿易交換網路可以極大促進工商業的繁榮。而工商業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要遠遠強於單純的農業經濟。因為貿易不僅可以創造大量財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思想的交流、物種的交換、商業的創新、制度的創新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實現國家系統的全面升級。
在歷史上,從絲綢之路、香料貿易、大航海時代、到現在的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無一例外都激發了社會的大幅度的進步。
盛產鹽相當於盛產石油
糧、鹽、布、鐵、畜是古代貿易的主體。鹽是第二大宗的商品,所以在古代,盛產魚鹽的地方就非常適合發展工商業貿易,這些地區在經濟上也遠比單純的農業地區發達。
周武王平定商紂後就把原來東夷族所屬的營丘(今山東淄博高青, 陳庄西周遺址)封給姜子牙,「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 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 齊為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
周武王對功臣太大方了,相當於把波斯灣給了姜子牙。當然東夷族做了幾千年的高富帥,一直不太服管,需要讓老薑整治一下他們。
不過營丘當時多是鹽鹼地,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因此人口不多。姜子牙到齊後,鼓勵紡織等手工業,大力發展魚鹽等自由貿易,齊國的商品很快行銷天下,而開明寬松的環境吸引了各國人才和商賈雲集齊國。《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則人物歸之,繈全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藉助魚鹽之利,藉助於古濟水這條黃金水道(見上圖),齊國人建立起大范圍的貿易系統,向外出口魚鹽、布匹,從中原腹地進口大量糧食、物產,而齊國都城臨淄也因為貿易,崛起為東方第一大都市。《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嬰曾對楚王說:「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臨淄人口達到20萬人,戰國中期達到35萬人,到了漢武帝則達到50萬人。臨淄就是當時像大上海這樣的超級都市。
戰國時蘇秦曾經估算,不要說整個齊國,就是僅僅靠臨淄城的7萬戶,每戶出3個男丁,就可以組成21萬大軍。《戰國策•齊策一》中蘇秦對齊宣王說:「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
鹽是政府用來控制社會的控制迴路
古代社會人們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糧食也是古代貿易系統中最大宗的商品,而鹽流總是和糧食流形影相伴。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只要控制了鹽流,就可以控制了農業貿易。
在系統控制中,我們可以用小電流的控制迴路去控制、調節大電流的主迴路。
在經濟系統中,鹽和汽油也可以充當控制迴路的角色,以小博大,來控制更大的經濟系統。
以汽油為例,工業、運輸業離不開汽油的消耗。通過控制燃油價格,例如給汽油加價就可以向所有交通工具徵收燃油稅或養路費。政府再靠養路費來運營、維護整個交通道路系統的正常運行。
鹽的生產非常集中,便於壟斷管理,只要控制了鹽的供應和價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費者徵收食品消費稅。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非常倚重於鹽稅,是政府收入中最大的來源之一。
鹽是代價最低的征稅手段
政府可以跑到1000個老百姓家裡每戶徵收1元稅,也可以從1個鹽商身上徵收1000元稅,雖然征稅總額一樣,但征稅成本卻有天壤之別。前者需要維護多大規模的公務員隊伍?每個公務員需要跑多少路才能徵到稅?
而且每個人的鹽消耗量少,即使漲價漲一倍,人們對價格也不敏感。最重要的是鹽稅可以隱藏在很多商品背後,絕大多數人不會意識到自己買的一隻咸魚裡面,政府已經通過鹽進行了征稅。通過這種隱形的征稅手段,鹽還起到現代發票的作用!
征鹽稅既不需要花錢圈養龐大的征稅公務員隊伍,也不會因為征稅引發官民矛盾,真是最佳的征稅手段。《管子•國蓄》:「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
通過鹽向全天下征稅
公元前685年,管仲將鹽鐵從私有轉變為國有,實行鹽鐵專賣制度,開辟了稅收之外的另一個龐大財政來源。《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 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而齊桓公則通過砍柴煮鹽,再藉助於齊國商人在各諸侯國建立的龐大貿易網,實現了 全天下人向齊國交稅。《管子•地數》「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於天下」。
現在來看,管仲就是國企之父,鹽鐵專賣央企就是齊國共和國長子啊!
鹽是強國之本
春秋時代的齊國第一個實現經濟的轉型,發奮圖強,國運蒸蒸日上。擁有充足財政收入的齊桓公,可以投入巨資用於擴軍備戰,不僅修建巨防和齊長城(比秦長城早400年),而且大量對外用兵。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沒有龐大的後勤系統做支撐,是根本沒法打仗的。《孫子兵法》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 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 七十萬家」。
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收入,對外用兵會引發經濟崩潰、民怨沸騰,簡直就是亡國之舉。但齊國不僅沒有經濟崩潰,而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沒有鹽帶來的貿易系統提供財政支持,齊桓公哪有錢去組織多國維和部隊、哪有錢年年開諸侯峰會、怎麼維護周天下太平、又如何建立春秋國際新秩序呢?
春秋戰國時代,又有多少國家因為沒有這樣的系統支持,慘遭齊國蹂躪,遭遇亡國之災呢?
有了齊國的成功案例,諸國紛紛效仿。同樣靠海的吳國也學去了,《漢書》:「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西漢吳王劉濞繼續在淮南煮鹽,富可敵國,但是後來因為造反(七國之亂)被漢景帝剿滅。
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政府掌控了鹽,才有財力來維持一個龐大的中央集權的帝國系統。 不過同樣因為有了豐厚的鹽稅,所以即使沒有海外貿易的關稅收入,國家也能維持正常運營,這也為明、清兩代的閉關鎖國政策提供了支撐。
結論
從個人層次,鹽是生理必須品
從家庭層次,鹽是古代老百姓冰箱
從企業層次,鹽促進古代貿易網路建設
從產業層次,鹽促進制度、科技不斷升級
從國家層次,鹽幫助古代政府低成本的征稅
從國際層次,鹽是古代強國、稱霸的堅實保障
鹽還可以充當實物貨幣
因為鹽便於保存和攜帶,而每個人生活又離不開鹽,所以鹽在很多地區被當作實物貨幣使用,古羅馬有一個時期以食鹽為士兵的報酬。
雖然古代各地政府不賦予其法償性,鹽不是法定貨幣,但是古人一點兒也不擔心自己的鹽賣不出去,因為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交換。

Ⅲ 古代的巨富為何都曾販過鹽,鹽的利潤為何如此之大

自古以來鹽都是獲利極大的物品,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晉國就是依靠鹽帶來的利潤,使自己國家經濟強大而稱霸天下。在清朝揚州鹽商可謂是鹽商的巔峰。達到了富可敵國程度,連朝廷都要禮讓三分。為什麼賣鹽會成為古代最賺錢的生意?就像農作物,牲畜等食物都能自己種植飼養而獲取。水源也能通過水利工程獲得。但是食鹽只有在海邊,還有特有的鹽礦才能製造。只有一部分人民能自給自足,還有就是古代食鹽製造繁瑣價格就會高。正是因為這樣,食鹽在古代是所有人民都要購買的必需品,這樣販賣食鹽在古代能獲得暴利,在古代販賣鹽不用擔心市場對鹽的需求,只要家庭里沒有鹽了就會去購買,有人買就有了利潤,有利潤就能帶動致富。所以說,古代的巨富為何都從販過鹽?正是因為鹽在古代的市場中是永遠流通的。市場占據巨大,帶來的利潤也非常高這就是原因。



Ⅳ 在古代鹽就是金子,為何鹽的存在會如此的稀缺呢

鹽對人體而言是必需品,它不僅僅能用於調味讓食物更加好吃,更重要的是能維持人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鹽所富含的鈉離子和氯離子都是人體內的重要無機離子,是人體正常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

三國、兩晉注重專賣,南北朝則搞征稅。隋朝和唐前期,連專稅都取消了,稅率降到跟其他商品一樣。可到了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沒錢啊,鹽鐵專賣!

此後的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沒取消鹽專賣,反而還略有加強,鹽成為帝制政府最重要的財源之一。

總的來說,在實現鹽鐵專賣時期,販賣私鹽是要遭受嚴厲打擊的,官府絕對不允許有人來分他們的蛋糕,這不僅不利於官鹽定價,還容易催生私鹽販子武裝押運,威脅朝廷的統治。最為著名的黃巢,他們家世代賣私鹽,手裡有傢伙,敢跟官府硬扛,後來乾脆扯旗造反了,給唐朝以毀滅性的打擊。

Ⅳ 為什麼歷代對鹽管理很嚴格呢

讓很多人難以想像的是食用鹽這種價格便宜、隨處可以買到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的中國竟然會成為延續一個龐大帝國的經濟支柱,是古代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一大奇觀。那麼食用鹽在古代中國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很多人都知道鹽是人體所必須的物質,如果不去攝取鹽分,人就無法生存。人們對於鹽的利用和火相同有著悠久的歷史。世界上最早明確發現的用鹽的證據是在中國,距今也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人類根本不知道鹽是什麼。根據《史記-樂書》記載:「用來祭祀的肉食不能放鹽,以此來表達對古代禮儀的遵守」。

後來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國庫虧空嚴重,朝廷重新開始了對食用鹽的壟斷,用販賣食鹽和向鹽商身上收的稅來支付國家運作的開支。一直到元朝、明朝和清朝,政府在鹽上的收入都是最高的,甚至占朝廷總體收入的一大半。

說到販賣食鹽,就不得不提到鹽商。在中國古代最掙錢的行當不是賣茶葉、賣綾羅綢緞和精美陶瓷,而是賣鹽。特別是在清朝,大清朝廷還專門把販賣食鹽的特權發給了一些商人,讓他們進行食用鹽的壟斷和販賣。

Ⅵ 鹽在古代除了吃以外,還有什麼作用

從古至今,人口都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從征稅到兵役,都需要無數普通人為之作出貢獻。因此,統計人口的工作就變得非常關鍵。現代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進行人口普查和統計,那麼古人是用什麼方法來統計人口的呢?


首先,人口統計的最基本方法自然是挨家挨戶去做調查登記,這和我們今天的人口普查方式差不多。不過,古代信息、交通、檔案管理等方面和現代根本無法相比,所以人口統計的基本單位一般都是按家庭(戶)來計算,而不是按具體人數(丁)。

這種逐戶統計的方法雖然相對准確,但卻也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每戶人口數量不一樣。國家會通過平均數來調整征稅、兵役等政策,但這對於人丁稀少的家庭來說非常不公平,卻對於人丁興旺的家庭來說是好事。所以有個詞叫「多子多福」,因為家庭人口數量增長,可以增加勞動力,而不用付出額外的社會成本。

此外,古代「黑戶」很多,一般人口統計都無法清查到「黑戶」。還有一個無法准確統計的群體就是流動人口,古人稱之為流民。在古代很多時候,流民往往都是一個國家最具潛在危險的群體。而這些人口統計不到,不僅大大影響了人口統計工作的准確性,也給國家在制定政策以及安全方面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那麼,對於這個難題,古人有什麼解決辦法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個辦法非常聰明、有效,以至於到了現代仍在使用。

眾所周知,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消費的物品叫作剛性需求,簡稱剛需。剛需的東西挺多,比如住房、食物。所以古人就想到了通過兩個時間段對某一個物品的消耗速度,來大致統計出人口數量的變化。比如去年某個時間段的糧食消耗多少,今年同個時間段的糧食消耗多少。如果今年消耗明顯增加,那就說明這個地區今年有大量的外來人口流入。

不過,雖然糧食是剛需,但用它來統計人口的話卻不是好尺度,因為糧食的可替代性很大,比如除了米飯外,玉米、馬鈴薯這些都可以用來當作食物。而有一個物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須要用到,而且又無法替代,那就是鹽。

鹽在古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其重要性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石油。所以歷朝歷代對鹽的管理非常嚴格,所有鹽業資源,必須是由國家壟斷經營,如果有人偷偷搞私鹽買賣,那可是殺頭的重罪。

和其他消耗品相比,鹽的消耗量比較固定,而且又不可替代。所以用鹽來作為統計人口流動性的尺度,是非常合適的。如果某個地方鹽的消耗量突然大量增加,那就說明這個地方今年人員流入較多。如果全國性的食鹽用量增長,而人口統計上沒出現明顯變化,那就說明「黑戶」大量增加了。所以只要官方控制好私鹽買賣,就可以通過用鹽量的變化,來統計出人口的變化。這項數據幾乎沒有水分可以摻假,所以可信度非常高。

時至今日,老祖宗發明的這項人口統計方法,仍是國家用來統計人口(尤其是流動人口)的重要參考指標。比如像北京、上海這些人員流動性很高的城市,通過用鹽量的變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人口流入和流出的速度。

Ⅶ 為何明朝時期的貿易戰,最重要的商品是鹽和鐵

在古代茶和鹽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鹽每個人都離不開,鹽不僅僅是調味品,而且是必需品,沒有鹽就沒有力氣,所有人都得吃鹽。古代鹽的地位就和現在的石油一樣。

而明朝因為政策多變以及權責混亂的原因,相比於其他朝代來說,明朝的百姓顯然更加缺少鹽。一般來說,普通百姓之所以買不到食鹽,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吃鹽不易:起先是通過官府按配額分發,不存在自由購買食鹽的渠道,明代中後期才開始出現鹽店供銷。

俟商人納糧,即由收糧機關填寫納糧數、應給引數、鹽數,並填給倉鈔,由商人持其至鹽務機關經檢驗相符,則按數給引,派場依次支鹽,按區行銷售賣。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是波士頓傾茶事件,也是因茶而起,當今天的小年輕迷戀咖啡味道的時候,卻不知道,一百年間多次遷徙,沒能獲得一個安定的居住環境,再加上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關系落後,農業只能算是一個社會生活的補充。當時的美國人是喝不起中國茶才發起的咖啡運動~,明朝制定法律、商規,控制食鹽,施行統一專賣,也就這不足為奇了。然而,民間的一些商人卻見利忘義,鋌而走險,私販黒鹽,以獲暴利,自然成為明朝打擊的對象了。

Ⅷ 為什麼鹽在古代這么重要,可以跟現在的石油相媲美

人不可一日無鹽,鹽在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所以它在古代國家經濟中佔有的重要地位。因為古代海洋離人們的生活地過遠,不易取得。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沒有提純的方法。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

Ⅸ 的能想像鹽在古代有多重要嗎

盛產鹽相當於盛產石油
糧、鹽、布、鐵、畜是古代貿易的主體。鹽是第二大宗的商品,所以在古代,盛產魚鹽的地方就非常適合發展工商業貿易,這些地區在經濟上也遠比單純的農業地區發達。
周武王平定商紂後就把原來東夷族所屬的營丘(今山東淄博高青,陳庄西周遺址)封給姜子牙,「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史記 · 齊太公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