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油價超過多少不再調整
當國際原油價格達到130美元/桶的天花板價格之後,國內油價就不再上漲。
中國油價上漲原因:
1、中東地區長期動亂,大量油田被迫減產或停產,原油供應不足等直接導致了國際原油價格震盪,加上油價已經突破60美元每桶,並且有持續上漲的趨勢。國際油價是美國一手操縱的,中國並沒有定價權。反而現在的中國對石油的依賴越來越大。
2、石油收稅太高,有增值稅、消費稅、城建稅等等。平均一桶油要交一半的油稅。國內對原油需求量較大,國內各大煉油廠煉油盈利能力相比於發達國家仍有不足,煉油成本提高使得國內油價自然上漲。
3、低油價會嚴重打擊新能源產業。比如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本身就比普通汽車貴,若是油價下降,這樣新能源汽車就會失去市場價值。由於中國的人口眾多,使用低油價還會導致浪費。
關於中國油價上漲的介紹如下:
中國汽車產業蓬勃發展,中國的汽車保有量與日俱增,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0億輛,汽車2.17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3.85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42億人。這使得中國成為一個車輪上的國家,作為汽車的主要動力來源石油,價格因此持續上漲。
石油能源是一種無法再生的資源,中國的石油儲備並不豐富,所以從國家的角度來說,降低石油這種戰略資源的消耗是對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對於石油這種資源產品,以市場手段進行調節就是最好的辦法。
Ⅱ 成品油零售價格可以上下浮多少
摘要 您好,根據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當調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時,不做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按照石油價格管理試行辦法,連續22天國際三地原油價格距上次調價漲跌超過4%,就可以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即使達到了這個條件,調不調也是國家發改委說了算。但達到了這個條件,就具備了調價的先決條件,也就是「開啟了調價窗口」。
Ⅲ 中國油價限制區間
中國油價限制區間在零售環節92號汽油也回到7元的區間,以油箱容量在50L的家用轎車為例,加滿一箱92號汽油多花9元。
成品油定價機制,即成品油定價的過程方式、法則方案。成品油定價機制在經歷多次改革後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於2009年3月26日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這個機制實現了與國際油價實行有條件的聯動,此舉有助於理順國內成品油價格,並逐步跟國際油價接軌。
2016年1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決定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設置調控上下限。調控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自2018年11月30日24時起,國內汽油,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540元和520元。
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由中國國務院職能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於2008年11月25日前後擬定並獲審批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主要內容是將現行成品油零售基準價格允許上下浮動的定價機制,改為實行最高零售價格,並適當縮小流通環節差價。
而最高零售價格,是以出廠價格為基礎,加上流通環節差價來確定的。同時,新方案提出,將原允許企業根據政府指導價格上下浮動降,折成額度取整確定。中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調整機制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根據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個工作日為周期對國際油價進行評估。
當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4%時,即調整國內成品油的價格並向社會發布相關價格信息。2008年底進行的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目的在於理順成品油和原油的價格關系,形成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地間接接軌的定價機制。
根據新的價格形成辦法,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日均漲幅或跌幅超過4%,就應考慮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以使成品油價格能夠更真實,更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促進資源合理利用與公平競爭。
2013年3月26日,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發布,縮短調價周期。將成品油計價和調價周期由現行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並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
為節約社會成本,當汽,柴油調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時,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
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油種。根據進口原油結構及國際市場原油貿易變化,相應調整了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油種。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形成後,價格其實是有降有漲的。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機關要逐步完善有關機制和管理辦法,市場主體也要逐步適應價格上下波動的經常性情況。
根據相關監測數據,本次成品油調價前20天,布倫特,迪拜,米納斯三種原油價格平均價比前期調價基準價大約提高了5%以上。所以,這次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已經超過了20天,發展改革委經過觀察和研究,決定上調油價。
據了解,在此機制下,成品油經營企業可根據市場情況在不超過最高零售價格,最高批發價格或最高供應價格的前提下,自主確定或由供銷雙方協商確定具體價格。對於一些加油站進行的降價促銷,國家對成品油實行的是最高限價,企業可以在最高限價之下自行定價,國家是支持合法的市場競爭的。
Ⅳ 油價到多少錢就封頂了
答: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鉤國際原油,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這個也就是俗稱的「天花板價格」和「地板價格」。
天花板價格:國際市場油價高於130元/桶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
地板價格:國際市場油價低於40美元/桶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降低。
2021年國內汽柴油價格調整時間表
月份 調整時間 調整結果
一月 1月15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185元,柴油每噸上漲180元
1月29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75元,柴油每噸上漲70元
二月 2月18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275元,柴油每噸上漲265元
三月 3月3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260元,柴油每噸上漲250元
3月17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235元,柴油每噸上漲230元
3月31日24時 汽油每噸下降225元,柴油每噸下降220元
四月 4月15月24時 國內油價不作調整
4月28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100元,柴油每噸上漲95元
五月 5月14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100元,柴油每噸上漲100元
5月28日24時 國內油價不作調整
六月 6月11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175元,柴油每噸上漲170元
6月28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225元,柴油每噸上漲215元
七月 7月12日24時 汽油每噸上漲70元,柴油每噸上漲65元
7月26日24時 汽油每噸下降100元,柴油每噸下降95元
八月 8月9日24時 國內油價不作調整
8月23日24時 汽油每噸下降250元,柴油每噸下降245元
九月 9月6日24時 汽油每噸上調140元,柴油每噸上調140元
9月18日24時 汽油每噸上調90元,柴油每噸上調85元
十月 10月9日24時 汽油每噸上調140元,柴油每噸上調140元
10月22日24時 汽油每噸上調300元,柴油每噸上調290元
Ⅳ 我看新聞,國際石油價格現在每桶不到70美元,以前是140美元,所以汽油漲價了,現在怎麼沒見汽油降價阿
因為漲價和降價不是同步的,以前在電視看過,中國石油賣出成品油,相對應的原油成本大概是70多美元,也就是說以前雖然是漲了一點價,但是是巨額虧損了,現在也剛剛開始盈利,為了彌補過去的虧損,暫時是不會降價的。
Ⅵ 中國石油油價怎麼定的
成品油定價機制,即成品油定價的過程方式、法則方案。成品油定價機制在經歷多次改革後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於2009年3月26日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這個機制實現了與國際油價實行有條件的聯動,此舉有助於理順國內成品油價格,並逐步跟國際油價接軌。
擬定背景
國家發展改革委擬定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將現行成品油零售基準價格允許上下浮動的定價機制,改為實行最高零售價格,並適當縮小流通環節差價。 同時,新方案提出,將原允許企業根據政府指導價格上下浮動8%降為4%左右,折成額度取整確定。
新方案提出把2006年確定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中規定的「當國際市場原油平均價格高於5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提高到80美元。
這一改革方案的推出目前有兩種時間表可供選擇:一是2008年年底前,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和燃油稅費改革一起啟動,最早啟動時間為2008年12月1日;二是年底前先調整成品油定價機制,降低成品油價格,於2009年1月1日進行燃油稅費改革,即開征燃油消費稅。具體如何「拍板」,正在等待國務院高層和相關部門的最後決策。[3] [4]
零售價格
早在2006年,國家就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調整,並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零售基準價以出廠價格為基礎,加流通環節差價確定,並允許企業在此基礎上上下浮動8%確定具體零售價格。
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著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不再「盯住」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而以布倫特(Brent)、迪拜(Du)和米納斯(Minas)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再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和合理利潤確定價格。但此方案一直未見官方公開表述。
最新調整的方案,將現行成品油零售基準價格允許上下浮動改為實行最高零售價格,並適當縮小流通環節差價。
這一政策思路意味著,未來成品油經營企業將獲得一定的定價自主權,同時成品油價格調整頻率將加快,次數將增多。
實質上,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在實踐中,一直面臨著尷尬局面。因為成品油供應體系存在著兩個主體,一是民營企業,二是中石油、中石化。後者在政府價格管控下,不能隨意調整價格,而前者在供求變化和後者價格管控中,獲取了利潤空間。
「現在民營銷售企業的利潤空間相當大。」石化專家、北京異構石油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陳薇對記者分析,目前國內成品油價偏高的情況下,民營加油站一噸能賺2000元左右。
如2008年11月從國外進口的原油約50美元/桶,而國內成品油是按照90美元/桶的價格出售,摺合成人民幣大概6000多元/噸,而地方煉油廠出廠的成品油價格4000多元/噸。按照2008年規定零售價格上下只能浮動8%,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最多隻能降價8%。而民營加油站可以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渠道降價,從中賺得豐厚利潤。[5]
「採用最高限價的方式是比較合理的一種選擇。」上述專家稱,實行最高限價,意味著加油站售油,只要不超過最高限價,多低的價格國家不管。
對此,調整方案也給出了相應信息,即提出,成品油經營企業可根據市場情況在不超過最高零售價格、最高批發價格或最高供應價格的前提下,自主確定或由供銷雙方協商確定具體價格。價格主管部門根據流通環節費用變化等情況適當調整流通環節差價水平。
「只要不突破最高限價,市場穩定,民眾沒有意見就可以了,企業出售油價低多少不用政府操心的。」陳薇稱,如果有了最高限價,加油站的利潤空間將得到有效限制,不會有更大的暴利收益。
除了調整零售價格標准,成品油價格機制仍遵循2006年石油價格改革方案,即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地間接接軌的機制。
雖然這種間接接軌的機制不變,但據了解,政策層面未來可能在調控區間上進行適當調整。
按2008年11月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看,價格部門核算出的零售基準價會被摺合成WTI(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紐約商品交易所交易的低硫輕質原油的一種,是美國石油工業的基準原油,已成為世界各地原油產品的重要定價基準之一)價格,當這個摺合價格介於18-50美元每桶之間時,國內成品油價將與國際油價同步調整;但如果低於或高於這個范圍,國內成品油價將分別按照另外一套方法進行不等比例的調整。
具體核算是,以布倫特(Brent)、迪拜(Du)和米納斯(Minas)三地平均原油價格+成本+適當的利潤率(按2004年行業平均利潤率為5%左右),來確定成品油價格。其中,18~50美元之間按照上述公式計算,50美元以上開始扣減加工環節利潤,每上漲1美元扣減1%的利潤率,到55美元減為零,55~65美元為零利潤。
據悉,調整中的方案還提出,擬將50美元這個臨界點調高到80美元。
成品油價格調整涉及面廣,利益調整復雜,為此,相關配套措施也是調整方案的重要部分。
據悉,如果按上述機制調整,石油企業內部上下游利益調節、相關行業價格聯動、對部分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補貼,以及石油漲價收入財政調節等四個配套機制都將發揮「配合」作用。[5]
Ⅶ 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 "十個工作日一調"原則是什麼意思
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 "十個工作日一調"原則,即國內成品油的價格根據國際油價價格的走勢,每十個工作日調整一次,在十個工作日日,國際油價累計是上漲的,國內油價就上漲調整一次,在十個工作日日,國際油價累計是下跌的,國內油價就下跌調整一次。
但當汽、柴油的漲價或降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摺合到每升調價金額不足5分錢,為節約社會成本,零售價格暫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
(7)石油定價低於多少不降價擴展閱讀
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原因
1、調價時間滯後,未能及時靈敏地反映市場變化
現行國家確定的成品油銷售中准價,是要在國際市場三地價格加權平均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作調整,每次調整至少也在一個月以上,有時幾個月不動。特別是國際市場變化並不完全反映國內市場,按其確定國內油價則難以反映國內市場的真正需求,既誤導生產也影響銷售。
2、機械接軌,扭曲了市場的正常需求
1)定價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調價噸油在200元上下並不鮮見,致使提價要麼過高,實際價格達不到,所定價格形同虛設;要麼降價過低,達不到促進生產的目的;要麼調價滯後,所調價格時過境遷,使得國家指導價起不到指導作用。
2)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費結構、習慣及季節變化等,與國內市場不盡相同,而且國內各地市場的需求情況也不盡相同,按照國際市場油價制定國內價格,同國內市場的實際狀況必然有出入。
3、透明滯後的定價機制,刺激投機,干擾正常的經營和市場秩序,使政府定價異化,沒有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帶來經營者不平等的市場機遇
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與國際市場變化滯後一個月,給投機經營預留了較大空間,刺激囤積居奇等投機行為。
4、原油價格與成品油價格接軌不對稱,影響了成品油生產經營的正常安排
原油完全按照國際油價變動情況,每月1日進行調整,而成品油價格調整則有一個穩定的區間。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價,成品油價格不提,原油降價,成品油不降,生產企業原油進價與成品油銷價不匹配,不利於產銷銜接。
Ⅷ 為什麼原油價降到40美元以下國內油價就不降價了
因為政府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