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油是怎麼形成的
1、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主要是動物)的遺體;
2、海洋(不是河流和湖泊)。
形成的過程是這樣:
遺體進入海洋,因海洋含有大量的鹽份,保證了遺體不會馬上被細菌分解,大量地被保存下來,讓遺體得以沉入海底,又因海底的低溫進一步延長了遺體被保存的時間.就是這個時間讓遺體得以積累,並得以被泥沙覆蓋,被海水(鹽水)浸泡過的遺體,又被泥沙或者岩石覆蓋起來,後來在地熱的作用下,時間長了,就成了石油.
有一個簡單的關於石油形成的實驗,人人都可以做:買一個陶罐(比作海床),罐里灌上加入足夠鹽的水(比作海水),再買幾枚鴨蛋(比作遺體,殼要完好,比作泥沙)放入鹽水中,大約2個月後(比作時間),取出來,煮熟(比作地熱),然後再用刀切開(比作石油開采),你就會發現蛋裡面有油(石油)。
2. 水和碳可以變成石油嗎
不可以變成石油,但理論上可以制汽油等
方法
1、先用水和碳製成合成氣(CO+H2),然後就可以合成一些化工原料,當然也可以合成到汽油的成分
2、先用水和碳製成甲醇(中間可通過合成氣過程),然後利用MTG(methanol
to
gasoline)技術合成汽油
但在化工生產中,效益必然是首先要考慮的,理論上可行的,但在技術、能源、設備等方面仍需考慮。
3. 石油和汽油怎麼互相轉換
石油是組成比較多的有機混合物.汽油是石油中比較輕的一些組份,也是混合物.由石油提煉出汽油,柴油,最重的就是瀝青.
如果想把汽油變成石油的話,得把汽油,柴油瀝青等組成再混合在一起.
一般來說,汽油從石油中提煉,在石化企業當中,要用到精餾塔等一系列設備.
4. 汽油機給燃燒室里加的燃料是氣體的汽油嗎那麼液體的油是怎麼變成氣體的
老式汽油機是化油器,空氣通過化油器喉管,產生吸力,汽油從化油器被吸出,並霧化,在進氣管中被進一步霧化與空氣混合。進入氣缸。現代汽油機是電控噴射。汽油由電控噴嘴高速噴入氣缸,與氣缸內高壓渦流氣體混合,形成混合氣。
5. 石油液化氣是怎麼來的
液化石油氣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在原油礦的伴生氣,一種是煉油廠在進行原油催化裂解與熱裂解時所得到的副產品。目前家庭用的都為第二種來源。就是在煉油廠生產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時的副產品,如果你去過煉油廠,煉油廠上面有個很高大的「火把」就是將不能收集的液化石油氣引到高處燒掉。
6. 石油是怎樣變成汽油的
石油變成汽油的方法如下:
常用催化裂化法,是指在催化劑存在下進行裂化反應,可以在較低溫度下、較短時間內完成反應,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和汽油的質量。其反應溫度大體在500攝氏度,反應時間只有幾秒鍾。催化裂化的原料比較廣泛,最初主要用沸點范圍為350攝氏度至500攝氏度的中間餾分為原料,現在大量採用重質原料(全部或部分摻入常壓渣油或減壓渣油),就是所謂重油催化裂化。催化裂化使用的催化劑現有很多品牌,但本質上它們都是硅和鋁的化合物,現在普遍採用的是一類稱為Y型分子篩的固體酸催化材料。以分子篩為主要成分的裂化催化劑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
另,催化裂化在生成汽油、柴油等液體產物的同時,還生成以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為主要成分的氣體產物。它們在不太高的壓力下就可以變成液體。這就是常用作民用燃料的液化氣。
此外,還有一類也能把大分子變小、使重質的原料變輕的過程,稱為加氫裂化。這種方法是在100多個大氣壓(10兆帕)的氫氣下,經過加氫裂化催化劑作用,可生產出質地純凈的優質噴氣飛機燃料、柴油,以及石油化工原料(輕油)。
7. 液化石油氣可由石油分餾獲得,汽油可由石油分餾或石油裂化獲得
裂化是把分餾的產物加工,裂解是比裂化溫度更高,前半句對,後半句,分兩種。裂化汽油和直餾汽油。直餾汽油是指用分餾的方法得到汽油。汽油是石油的裂化產物,裂化是將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烴分解成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烴裂化得到汽油。石油的裂解產物是氣態烷烴和烯烴。乙醇汽油主要是乙烯水化得來,而乙烯則是石油常壓蒸餾和天然氣少量。
8. 石油在水環境中的遷移與轉化
石油類物質進入水體後發生一系列復雜的遷移轉化過程,主要包括擴展、揮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降解、生物吸收和沉積等。擴展過程:油在海洋中的擴展形態由其排放途徑決定。船舶正常行駛時需要排放廢油,這屬於流動點源的連續擴展;油從污染源(擱淺、觸礁的船或陸地污染源)緩慢流出,這屬於點源連續擴展;船舶或貯油容器損壞時,油立刻全部流出來,這屬於點源瞬時擴展。擴展過程包括重力慣性擴展、重力粘滯擴展、表面張力擴展和停止擴展四個階段。重力慣性擴展在1小時內就可完成;重力粘滯擴展大約需要10小時;而表面張力擴展要持續100小時。擴展作用與油類的性質有關,同時受到水文和氣象等因素的影響。擴展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擴大了污染范圍,另一方面使油-氣、油-水接觸面積增大,使更多的油通過揮發、溶解、乳化作用進入大氣或水體中,從而加強了油類的降解過程。揮發過程:揮發的速度取決於石油中各種烴的組分、起始濃度、面積大小和厚度以及氣象狀況等。揮發模擬試驗結果表明:石油中低於C15的所有烴類(例如石油醚、汽油、煤油等),在水體表面很快全部揮發掉;C15—C25的烴類(例如柴油、潤滑油、凡士林等),在水中揮發較少;大於C25的烴類,在水中極少揮發。揮發作用是水體中油類污染物質自然消失的途徑之一,它可去除海洋表面約50%的烴類。溶解過程:與揮發過程相似,溶解過程決定於烴類中碳的數目多少。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實驗表明,在蒸餾水中的一般規律是:烴類中每增加2個碳、溶解度下降10倍。在海水中也服從此規律,但其溶解度比在蒸餾水中低12%—30%。溶解過程雖然可以減少水體表面的油膜,但卻加重了水體的污染。乳化過程:指油-水通過機械振動(海流、潮汐、風浪等),形成微粒互相分散在對方介質中,共同組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分散體系。乳化過程包括水包油和油包水兩種乳化作用。顧名思義,水包油乳化是把油膜沖擊成很小的涓滴分布水中。而油包水乳化是含瀝青較多的原油將水吸收形成一種褐色的粘滯的半固體物質。乳化過程可以進一步促進生物對油類的降解作用。光化學氧化過程:主要指石油中的烴類在陽光(特別是紫外光)照射下,迅速發生光化學反應,先離解生成自由基,接著轉變為過氧化物,然後再轉變為醇等物質。該過程有利於消除油膜,減少海洋水面油污染。微生物降解過程:與需氧有機物相比,石油的生物降解較困難,但比化學氧化作用快10倍。微生物降解石油的主要過程有:烷烴的降解,最終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烯烴的降解,最終產物為脂肪酸;芳烴的降解,最終產物為琥珀酸或丙酮酸和CH3CHO;環已烷的降解,最終產物為己二酸。石油物質的降解速度受油的種類、微生物群落、環境條件的控制。同時,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對其降解也有很大影響。生物吸收過程:浮游生物和藻類可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溶解的石油烴類,而海洋動物則通過吞食、呼吸、飲水等途徑將石油顆粒帶入體內或被直接吸附於動物體表。生物吸收石油的數量與水中石油的濃度有關,而進入體內各組織的濃度還與脂肪含量密切相關。石油烴在動物體內的停留時間取決於石油烴的性質。沉積過程:沉積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石油烴中較輕的組分被揮發、溶解,較重的組分便被進一步氧化成緻密顆粒而沉降到水底。二是以分散狀態存在於水體中的石油,也可能被無機懸浮物吸附而沉積。這種吸附作用與物質的粒徑有關,同時也受鹽度和溫度的影響,即隨鹽度增加而增加,隨溫度升高而降低。沉積過程可以減輕水中的石油污染,沉入水底的油類物質,可能被進一步降解,但也可能在水流和波浪作用下重新懸浮於水面,造成二次污染。
9. 汽油是怎麼製成的是化學方法製成的嗎
不是化學方法!
汽油的最普通的原料是地底下的石油,石油通過煉油廠里的蒸汽設備可以提煉出汽油。提煉過程是物理方法,不是化學方法!
因為石油中的不同成分會在不同的溫度下沸騰和汽化,汽油是最先沸騰 ,於是汽油蒸汽最先被抽走, 汽油蒸汽冷卻後 ,就變成了液態的純汽油。
10. 石油氣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含有氫氣和碳五以上的烴,也可含有硫化物等雜質。
石油氣即所謂的石油氣體,一般指天然氣、油田氣、煉廠氣及石油裂解氣。天然氣是從有氣無油的氣井中開采出來的。油田氣又稱油田伴生氣,是伴隨石油從油井中開采出來的。天然氣和油田氣是氣烴的巨大來源。
天然氣和油田氣主要由低分子烷烴所組成(主要成分為甲烷),還有微量的環烷烴。某些天然氣還會含有極微量的芳香烴。除此之外,天然氣中還含有氫氣、硫化氫、硫醇、二氧化碳和氦、氖等惰性氣體。
環境影響:
該物質對環境有危害,應特別注意對地表水、土壤、大氣和飲用水的污染。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有頭暈、頭痛、興奮或嗜睡、惡心、嘔吐、脈緩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識喪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膚凍傷。
慢性影響:長期接觸低濃度者,可出現頭痛、頭暈、睡眠不佳、易疲勞、情緒不穩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
二、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危險特性:極易燃,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熱源和明火有燃燒爆炸的危險。與氟、氯等接觸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明火會引著回燃。
燃燒(分解)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