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應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不利因素有很多方面,針對不同方面應對機制也不同。
1、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尤其是西部和海上油氣勘探;提高開采技術,對已發現油氣提高採收率。由此增加國內石油供應量,減小對外依存。
2、加強高效利用研發技術,革新高能耗企業,減少能源損耗、浪費。
以此類推,有很多。
3、增加和產油國的聯系,增強互信友誼,拓寬石油進口渠道,增加陸上石油供給管道建設。以降低因個別國家對我國能源的制約。
4、積極參與海外區塊的勘探開發,增加權益油產量,也可以進一步緩解對外依存度上升的影響。
等等。
提供一些思路供你參考,祝好!
⑵ 中國石油麵臨的問題很多跟最大最根本的問題還是
透視我國七大含油氣盆地可以發現,經過半個多世紀高強度勘探開發,經濟可采儲量越來越少,未來油氣增儲上產重點將圍繞大盆地新層系、新領域和非常規展開,形成「常規與非常規油氣並行」的開發格局。而完整的石油工業生命周期,也將經歷常規油氣、常規油氣與非常規油氣並行、非常規油氣三個階段。
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可觀。根據國土資源部數據,全國埋深4500米以淺頁岩氣地質資源量122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22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441億立方米,探明率僅0.4%。埋深2000米以淺煤層氣地質資源量30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12.5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地質儲量6293億立方米,探明率僅2.1%。與以往評價結果相比,資源數量有所減少,但可靠程度進一步提高。
面對如此豐富的資源,加快非常規能源開發速度,中國石油開了重要會議。
中國石油全力提速非常規資源開發
川渝頁岩氣區塊、新疆瑪湖鑽井周期分別縮短7%和逾40%
⑶ 中國如何解決石油短缺問題
1.節能減排
2.提高石油利用率
3.新開發
另外,我覺得中國應該多進口,少用國內資源,這樣才能有些石油儲備。日本的石油是100%進口,而他們國家的儲備量可供全國正常運轉60天;美國的儲備量可運轉90多天;而我們只能維持幾天...
⑷ 新能源時代來臨,你覺得中國石油會怎麼應對
新能源時代來臨,我覺得中國石油可能也會慢慢的轉型改成中國新能源吧,中國石油本身是具有很大的資本擴張能力的,新能源時代雖然要來臨的,但是它是需要一個過渡期的,也就是說他可以給中國石油一個時間比較長的過渡期,去整合好自己內部的業務,向著新業務發展,再者,即使新能源時代來臨,中國石油里的人們燃燒的一些汽油,柴油也是不太可能被完全代替的。
⑸ 中國的石油問題
什麼叫中國石油問題????不理解
經濟發展快,需求量多
科技水平低,資源消耗大,浪費嚴重
後備資源相對不足 能源消費結構單一
生產與消費地區不平衡 西部生產 東部消費
加快科技研發,尋求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率
倡導節約
資源跨區域調配 西氣東輸
加強本國石油資源的勘探開發
適當進口原油 實現石油來源多元化
輸出地
有利於當地基礎設施建設
擴大就業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吸引投資 促進經濟發展
輸入地
緩解資源供需矛盾
優化資源消費結構
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差不多了吧?我也不知道對不對
⑹ 中國如何應對石油危機
石油便宜,電力,太陽能貴。
石油枯竭那天,目前的首選自然是核電站了。但是船和飛機還是需要石油啊。新能源反物質能源目前是各國爭取對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核不如反物質好用。無論武器還是能源。
而禁用能源與武器就是軌道炮了。所以全世界只能從遠點的月球火星上獲取新能源。
⑺ 石油都跌到48美元了,我們國家的油價怎麼還不下調
因為在8月份的時候 石油貴到每桶147美元的時候,國內某些高層說要狂買 一面以後更貴 現在積攢下很多原油 沒賣完 怎麼會給年 把油價降下來呢?
⑻ 中國石油麵臨的問題
來投資,那麼中國石油發展如何呢?我國石油行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石油及化工行業.jpg
一、中國石油發展如何
國內整個的油氣市場景氣反轉年應該是在2017年下半年,裝備需求的真正爆發應該是在2018年2018-2019年年,整個的行業很多的大型設備都是處在一個供不應求的狀態當中,油氣裝備類的企業在手訂單都比較充裕。
對於行業的發展趨勢:第一,從國際市場看,所有企業都要適應低油價時代,如果油價上漲幅度較高,產量可以從投資端非常快的釋放出來,和原來傳統碳酸鹽油氣資源開發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頁岩油的生產成本與資本回報率就是中長期的油價均值水平。
另外,回顧以前的油價歷史,在2014-2016年年年的調整是急速而劇烈的。油服市場2014年到2016年縮水了大概50%。國際油服市場的供給大量收縮,大量龍頭公司也各種裁員情況,很多都由原來高額的盈利變成虧損的狀況。
因此,我們要盡快適應這樣低油價的環境。與此同時,北美也在准備推動深化頁岩油氣的革命。不過現在北美的油商盈利非常有限,他們也是在尋求新的技術手段從而降本增效,以繼續生存。
國內油氣市場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轉機,在保障能源安全的背景下,國家制定政策落實,為我國油服及油氣裝備行業指明了方向。此前很多的油服及裝備公司,尤其重資產的企業,在14-16年其實是非常黑暗的一段時間。但是過去的兩年,市場的景氣度應該是急轉直上,行業需求出現井噴,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但我想強調,市場繁榮歸繁榮,機會一定是留給能夠給客戶創造價值的降本增效的裝備和油服公司。
關於中國石油發展如何就先說這些,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我國石油行業存在的問題。
石油形成.jpg
二、我國石油行業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石油進口逐年增加,未來中國將不得不依賴石油進口。一旦海外石油被切斷,將對中國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目前中國石油安全面臨三大威脅。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油價的漲跌必然導致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的不確定性。此外,為了減輕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一些國家對石油、煤炭和其他資源產品徵收高額關稅,這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海外石油進口價格的不確定性。
第二,一些國家在很多方面限制了中國石油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石油需求強勁,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世界能源戰略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導致一些國家在全球布局,加大了對油氣資源的爭奪,甚至在中國威脅理論和能源威脅理論等國際舞台上走了一遭。
第三,世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中國石油安全和外部問題嚴重。經濟發展離不開石油,自然和政治也是分不開的。這就是石油政治。一些國家,如美國,已經通過政治外交甚至軍事手段滲透到一些重要的產油區,如中東,中國的大部分石油進口都集中在這個地區。此外,敘利亞和伊朗目前的政治形勢嚴峻,為中國確保未來幾年海外石油進口安全埋下了巨大隱患。
⑼ 我國石油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哪些方面
我國石油貿易行業發展及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亞太國家經濟持續發展,亞太地區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筆者通過大量的經濟數據,對目前國際石油貿易的狀況進行了分析,並對我國石油貿易發展態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認為當前我國建立石油期貨及加大石油戰略儲備對於強化我國石油安全戰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國際原油貿易狀況
亞洲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者,佔世界原油進口的47%,美國及歐洲地區原油需求的停滯、萎縮,促使亞洲在全球原油貿易的佔有率上升。預計2011至2016年,亞洲原油需求及煉油能力增長,將推動亞洲原油及油輪的需求。亞洲煉油能力的迅速增強滿足了不斷增長的國內需求,煉油能力的提升將推動亞洲原油進口的增長。
油價大幅波動,我國原油定價處於被動狀態。WTI油價從2011年年底的99.65美元/桶提高至109.91美元/桶,2012年6月WTI油價降低為77.69美元/桶。布倫特油價由106.51美元/桶上升至126.47美元/桶,2012年6月降至91.35美元/桶。由於布倫特原油期貨的流動性很好,而場外市場上布倫特原油與迪拜原油的價差交易也很活躍,所以目前WTI原油期貨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已經成為北美和歐洲的原油定價基準,亞洲的原油貿易大多數參照迪拜原油的現貨評估價格,但迪拜原油的價格依賴於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與場外市場交易的布倫特原油與迪拜原油的價差,亞洲地區缺乏一個獨立的、權威的原油定價基準。
我國石油貿易的現狀
我國石油消費年均增長7.3%,20年間石油消費增長近2.8億噸,占亞太地區石油消費年增長量的50%,佔全世界石油消費增長量的35%。石油消費佔世界的比例已經超過10%,消費量和進口量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進口原油是石油貿易的主要方式。2011年中國的石油貿易量達3.33億噸,其中進口3.0億噸,出口0.3億噸;進口中,原油為2.5億噸,占進口總量的83%,出口中,石油產品為0.3億噸,占總出口量的92%。
進口來源呈現多元化態勢,中東仍為主要來源地。1995年我國進口來源地主要為中東、亞太、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方。2011年中東石油來源增加,沙特增長明顯,目前為第一大供應國;來自亞太地區的進口減少,主要受資源增加有限,以及當地需求增長影響;拉美和非洲進口有較大增長。
進口石油產品以燃料油為主,2011年中國進口石油產品5216萬噸,其中燃料油2683萬噸,佔51.4%,地煉原料和船用燃料的增長支撐燃料油需求,液化氣、石腦油、潤滑油、瀝青、石油焦等產品,進口量維持在300-500萬噸的水平。
出口石油產品以汽油、煤油和燃料油為主。2011年汽油、煤油和燃料油出口量占石油產品出口量的69%。汽油出口主要是為了平衡市場供需。
我國石油資源安全系數低,對外依存度高。2011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6.5%,首次超越美國的53.5%。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會快速上升。石油對外依存度過高,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油價定價處於被動局面。國際油價去年大幅攀升,布倫特年均油價達到111.23美元/桶,漲幅高達39.9%,創有史以來最高水平。
運輸渠道多元化,主要體現為海上運輸為主,陸上管道運量增加,中俄、中哈、中緬管線將成為我國陸上石油進口的重要來源。
中下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進行石油貿易的關鍵
中下游設施主要包括煉油設施、倉儲設施、物流設施三類。首先,煉油設施。由於交易品種有成品油,因此需要煉油設施對原油進行加工。
其次,倉儲設施。交易的原油和成品油都需要倉儲基地,目前,新加坡憑借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亞太最大的石油倉儲物流和交易中轉基地,新加坡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石油貿易中心和第一大船用燃料港口。在國內,倉儲行業快速擴張,倉儲行業市場主體更加多元化,三大集團、地方港務集團、外企、民企、甚至國有投資公司等依託一體化經營、地方資源、資本優勢等紛紛介入,油庫建設規模大型化,石油企業、民企紛紛介入原油商業儲備建設,專業化倉儲企業網路化擴張,同時,由於土地岸線緊張,倉儲項目具有的資源屬性日益增強,吸引了更多企業的進入。造成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專業第三方石化倉儲運營商將成為行業主流,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完全獨立倉儲公司,其核心業務是建造、運營碼頭及倉儲設施,為外部客戶提供倉儲中轉服務。第二類是存在「內部業務」的專業運營商,倉儲為獨立運營的業務板塊,但母公司從事石化、運輸、港口等相關業務;第三類是大型石油公司,主要是為自有煉廠配套碼頭及倉儲設施,偶爾也提供對外倉儲服務。第四類是油品貿易公司,為自身貿易活動而參股投資第三方倉儲設施。
最後是物流設施。交易的原油和成品油需要通過完備的物流網路進行配送,亞太地區在這方面比較薄弱。
未來可能發展取向
1.加快推進原油期貨市場建設,提高油價定價的話語權。長遠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國內外石油市場的聯動性將顯著增強,價格風險上升,因此,有必要建立我國石油交易市場,提高國際石油市場的定價權。2.加大石油儲備建設,建立並完善成品油商業儲備和應急供應體系,應對國際油價波動風險和對其資源緊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