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色列 猶太人 為什麼總是多災多難 戰亂不停
歸納一句話:猶太復國主義在作怪,某個超級大國在撐腰!!!
猶太人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公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同猶太人結婚。
猶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國有580萬,以色列442萬,法國60萬,俄羅斯60萬,烏克蘭44.6萬,加拿大36萬,英國30萬,阿根廷25萬,南非11.4萬,澳大利亞10萬,巴西10萬。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㈡ 猶太人和歐洲人以及阿拉伯人的矛盾根源到底是什麼。請簡單明了的說一下。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最早矛盾是信仰的不同並同時看中了耶魯賽冷這一塊風水寶地,雙方經常為此大打出手。。猶太人是個游牧民族它沒有國家但這個民族很聰明(聖經就是他們寫得,然後傳播到歐洲專指舊約),由於是游牧民族沒有土地,然而賺錢的本領特強,遭到歐洲各國家當地民族的妒忌、怨恨(在豐衣足食時不會有問題,一旦這個國家遭到災難統治者需找替罪羊來安撫本國民眾時,猶太人的悲慘命運就來了)。另歐洲那些國家的統治者不可能承認聖經是猶太人所寫,這樣就出現了《新約》也就是現在的《聖經》其內最大的改變就是猶大出賣了耶穌,猶大就是指猶太人。通過歐洲各國皇權的宣傳歐洲人開始仇恨、驅逐猶太人,當時歐洲各國都有這種現象,俄羅斯是其中的代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猶太人還無國家。當時猶太人中的有識之士提出由於猶太人沒有國家所以在世界各國遭到驅逐、迫害,因此提出要建立國家來保護猶太民族。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對猶太人較溫和,同時猶太人在美國的影響很大,各類高級的科學家、老闆、政客在美國有很大的影響力。結果就有美國出頭在中東劃出一塊地方給猶太人建國,就是現在的以色列。而當時巴基斯坦尚未建國。美國幫猶太人建國的還有一個目的是美國人不相信阿拉伯人,怕阿拉伯人聯合蘇聯人對付美國同時中東又是一塊風水寶地,大量的石油礦產不能讓蘇聯人得去,協助猶太人建國等於在阿拉伯人的地盤上嵌入一根釘子,又牽制了蘇聯人。巴基斯坦人也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這樣阿拉伯人一定更會仇視猶太人。從以色列建國起就爆發了中東戰爭,前後3次,以色列在美國的幫助下都打贏了,也就在中東站穩了腳跟。形成以色列的周圍都是阿拉伯國家。
㈢ 聽說猶太人控制了世界上好多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金融(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宗教、科技,有什麼證據
美國的基辛格博士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所有的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錢,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具體我不是很了解,猶太人除了賺錢就不會干別的了,每一個猶太人的出生就等於是在復制一個掙錢工具,這樣說真的不誇張。你可以了解了解當初希特勒為什麼要滅絕猶太人,或者看看《貨幣戰爭》這本書,你說的金融、政治、文化、軍事等等等等離了錢都白搭,而且也離不開錢。說白了在猶太人眼裡就是錢能使鬼推磨。
㈣ 以色列連石油都沒有,為何能成為經濟強國
以色列雖然是一個中東國家,但是以色列石油資源幾乎就沒有,但是以色列卻也是中東地區唯一的一個發達國家。原因就在於四個字,科教興國。以色列的教育非常的重視,以色列是13年義務教育,並且以色列在科技的發展上面也是不容小覷的。他們大力發展本國的科技。以色列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都有著很厲害的成就。
科技的基礎是教育,源源不斷的人才才能讓一個國家在科技上煥發蓬勃的升級。以色列非常注重他們的國防支出,而他們的教育支出僅僅排在國防支出後面。以色列實行的是13年義務制教育,這里的學生幾乎沒有沒上過大學的。
憑借著科技,以色列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都擁有著出色的成就。石油總有一天是會用光的,但是科技不會,它只會讓一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好,不得不說以色列實在是太聰明了,如果其他中東國家也能像他這樣,那麼美國想要制裁他們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㈤ 猶太人為什麼被世界厭惡
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資料,不是自己打的,是查出來的。
因為如果按照我理解可能會誤導你,以下資料比較詳細和准確。
希望你會滿意。謝謝/。
第一大原因:猶太人聰明
猶太人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佔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猶太人在智力活動中的優勢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豐富的文化底蘊
猶太人雖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分散於世界各地。他們卻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了所在國的文化精華。這樣就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知識養料。
執著的教育追求
國外一位作家寫道:「猶太人家庭在學問方面應受到高度評價,在這方面非猶太人的家庭相形見絀。這個因素構成了其他一切差異的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全國450萬人,有100萬人辦有圖書證。
理性的思維方式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以理。」
永恆的探索心境
猶太人家庭不但重視知識,而且更重視才能。他們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敢於發問。
看得出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對大家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當然不能說它不對,但這種思維方式容易造成歷史的簡單化,因為任何事情的影響都來自方方面面,很難分析清楚。比如猶太人問題,納粹的反猶(anti-semitism)可能正如各位以前所受教育(及其推論)所言有經濟上的原因,但歸根結底是宗教上的,沒有這方面的背景知識,分析絕對是片面的。有時候分析不清的時候,就採取「利益判別法」,因為有利與不利相對於正義與非正義來說要容易判斷得多。
基督教一直以來都是反猶的,按照微軟網路全書(我看得頭都大啦)的描述,猶太人因為堅持其猶太教的教義,拒絕承認耶穌作為救世主(the Messiah),從而從4世紀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以來就受到歧視和迫害。聖奧古斯丁認為猶太人應該為此受到懲罰:接受貧窮和羞辱。這一方面是對猶太人的迫害,另一方面卻又使猶太人在羅馬帝國及其後繼很長一段時間免於滅絕。
8世紀之後,歐洲的日耳曼君主們(法蘭克的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紛紛鼓勵猶太人在其疆土的一定位置定居,其原因是猶太人善於經商,而實際上,猶太人不能擁有土地,也無法成為封建主的佃農,因此不會對領主們的權力構成威脅。但這些特權卻進一步加深了根源於宗教 的怨恨,然而,由於領主們的保護,歐洲的猶太人至少過了兩百年生命無礙的日子。
十一世紀的十字軍運動重新點燃了基督徒們對猶太人的仇恨,Rhineland的猶太人定居點遭到清剿(1096年),在此之後直到文藝復興(16世紀),西歐、中歐的猶太人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並不斷遭到各地統治者的驅逐。納粹給猶太人上牌照的做法 古已有之,12世紀的羅馬天主教廷就有此規定,並禁止猶太人在復活節等節日中公開露面,也禁止基督徒以猶太人為鄰。因為教廷也禁止基督徒之間放貸,因此猶太人碰巧成為這一未來銀行業原型的鼻祖。和中國一樣,當時不務農的人就是不務正業的人,放貸更不是什麼 好事。至於猶太人因此有了金融業的「天賦」,實在是因禍得福。
這一時期,西歐、中歐很多被驅逐的猶太人都逃到了波蘭,並在那裡定居下來。至於原因,我沒查到,我只知道當時的波蘭(包括今天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不是什麼好地方。有意思的是,猶太人在當時的伊斯蘭世界中所享受的生活遠比基督教世界要滋潤。
在文藝復興時期,與科技文化同時進步的是「宗教寬容」,波蘭以及其他各地的猶太人開始陸續返回西歐。但寬容不等於接受,此時的猶太人並沒有獲得公民權,人身和經濟生活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只能生活在擁擠的猶太區中。當時猶太人的地位大概和南北戰爭前的南方黑 奴的地位差不多,需要他們貢獻力量,但不能享有平等的權利。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民族主義戰勝了宗教區別,「To the Jews as a nation, nothing; to the Jews as indivials, everything. They must become French!」,自法國開始(1791)到德國(1871),西歐各國都承認了猶太人的公民權,猶太教也隨之發生了變革,其中一點就是祈禱中不再包含在巴勒斯坦建國的要求。當然,這些變革受到了傳統猶太教徒的敵視。
十九末開始的反猶在宗教的基礎上更融入了「種族主義」的因素。種族主義也有相當長時間的歷史了(至少比馬克思主義長),盡管我不同意,但我相信它的出現和相對繁榮肯定有其原因。不管其起因是否合理,它的結果就是猶太人的再次流亡,從反猶最劇烈的俄羅斯到西 歐,從西歐又到美洲及其他地方。在巴勒斯坦建國正是此時作為猶太人的對策之一提出來的(Zionism,Matrix里的Zion)。
二十世紀猶太世界發生了什麼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因為它和「政治」很相關。說到「政治對歷史的姦汙」,我不贊同。歷史是什麼?歷史是昨天的現實,而政治則是今天的現實。歷史是原作,「政治對歷史的姦汙」是再創作。
說回到宗教因素。其實我們的歷史教育過程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基本上忽略了宗教對政治的影響力,而實際上至少歐洲歷史與基督教的聯系是千絲萬縷、無法分割的。比如歐洲宗教改革,十五、十六世紀歐洲的各次戰爭基本上都與此有很大關系,這在我們這些長時間在「無神 論」教育(包括儒家的和共產主義的)中熏陶的人中可能很難理解甚至想像。
從猶太人的歷史我學到了:1.猶太人受迫害和流亡是主流;2.強大的民族通常會自信、而自信的民族通常會寬容(當然,現在這都有反例,不知道該如何解釋);3.有信仰和堅持信仰的人應該得到尊敬(不一定要尊重),而不管其信仰是否合理。
至於說反猶來源於猶大,猶大怎麼說也是耶穌的門徒,怎麼會是信猶太教呢?
主要就是宗教和經濟上的原因。
猶太人不信基督的,而是信猶太教,當年就是猶太教的人出賣了耶穌,所以基督徒對於猶太人有著難以化解的歷史冤讎。基督徒家庭的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猶太人是邪惡的化身。
在經濟上,猶太人在寄居的各個國家總是屬於比較富有的階層,其實一些人確實為富不仁,其實現在很多猶太人也是一樣,比如搞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金融大鱷索羅斯,雖然極度富有,但是對於同樣是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國卻一毛都不拔。猶太人的富有和不會做人,造成了民眾的普遍厭惡。
希特勒當年碰到了經濟危機,在無法解決社會矛盾的情況下,把矛頭對准猶太人,給所有的社會問題提供了一個發泄的渠道。其實在他之前,其他國家也很討厭猶太人的,包括代表了正義的英國,事實上在二次大戰打起來之前,英國還和德國協調,和猶太復國主義份子一起把很多的德國猶太人強行移民到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區。後來就是在這個地方建立的以色列國,只所以直到現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還是沒能和平,禍根從30年代就存在了,那地方本來就是阿拉伯人的地方,硬被英國人打著國聯的名義劃了一塊給猶太人的。
後來德國還曾經考慮把所有的歐洲猶太人流放到馬達加斯加島去,讓他們自生自滅,後來是發現根本沒這么多資源,特別是運輸的能力完成,乾脆來了個最終解決,才開始真正大規模的殺猶太人的。
說穿了,歐洲那些國家幾乎都討厭猶太人,但是希特勒是笨人動了手,其它國家歧視但是沒這么殺人,所以就顯得高尚一點。
這種宗教上的敵視,就象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的仇視,是我們中國人覺得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中國人的宗教從來都不是排他的,無論道教佛教,都不是一個神,雖然有過佛道之爭,但起碼在百姓看來都是正教,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問題。但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不是這樣的,他們都是單神的,上帝就一個,信我的就對,不信我的就是異教徒,非常的不能兼容。歷史上十字軍東征有記載的大概就有11次的樣子,死了N多人,直到18世紀土耳其帝國還圍攻過維也納。現在也有很多阿拉伯人說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實際就是宗教戰爭。我想肯定不全是,起碼有一些原因是為了石油的,但是宗教因素很難說在現代社會就不起作用了。
㈥ 美國如何控制中東石油
中東地區國家之間及對中東以外國家間的戰爭和沖突、中東伊斯蘭激進主義和西方殖民主義情緒、恐怖主義對中東石油生產和運輸的破壞以及自然因素等都一定程度上對供給安全帶來威脅,各國基於對石油這一戰略性資源的安全考慮、為掌控這一資源而在中東地區實施不同的對外政策,以及該地區石油資源擁有國為保障國內經濟發展、維護政權穩定及在國際舞台上占據重要地位對該地區國家和地區以外國家實行不同的對外政策,從而導致石油資源控制權的爭奪。這種爭奪表現在該地區國家之間和該地區國家與其他國家間政治手段的零和博弈,而更激進的形式往往是戰爭和沖突,不管哪種形式都會危及石油供給安全。
對美國來說,石油資源對不僅是經濟上的利益,更多的是政治權力上的利益,作為增強其在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的力量資本,控制該地區、控制石油,就能控制該地區和該地區以外的更多國家。自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中東地區霸主以來,其勢力就再未離開過這片土地。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坦言:「阿拉伯世界的石油對於歐洲會越來越重要,如果來自那裡的石油被切斷,歐洲的經濟就會崩潰,歐洲的經濟崩潰了,美國也會出現空前的困難「。
以1990年海灣戰爭為例,薩達姆·海珊對科威特的軍事行動,就是嚴重觸犯了美國在中東的根本利益——石油,影響到整個西方的經濟發展,且伊拉克的軍事擴張,也嚴重威脅到了美國控制中東的兩根支柱——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安全,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美國迅速出兵科威特來維護自己在該地區的根本利益。
雖然從單純的地理位置上來看,美國本土遠離中東地區,但由於石油資源所擁有的強大利益和權力的存在,使得美國利益在該地區不斷擴張。該地區的國家大多依賴石油資源來發展本國經濟,依賴石油地位的上升來獲得國際上相應的政治權力,它們把石油作為維護本國利益的武器。因此,由資源而引發的控制石油權力的爭奪就不可避免。
但資源爭奪既是武力爭斗,又是合作共同獲取利益。例如該地區尤為突出的是美國與沙特的關系。美沙關系中,石油因素便是基礎。沙特是美國最重要的石油供給國之一,沙特強大的剩餘生產能力和在OPEC中的地位,對於美國國內石油消費和穩定經濟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同樣是基於石油因素,沙特的經濟發展對美國具有較大依附性。石油貿易經濟促進了沙特的金融發展,美國通過「美沙合作委員會」為其建立了銀行系統和金融系統。尤其在軍事上,沙特為保障本國在該地區的安全,警惕伊朗威脅,大量購買美國先進武器裝備。海灣戰爭後,沙特與美國簽訂了300多億美元的武器采購合同。冷戰後,兩國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經濟軍事協定》等,沙特允許美國在其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良好的美沙關系,不僅促進了雙方石油貿易的穩定,保障了兩國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沙特來說,能夠維護其在中東地區和OPEC中的主導地位,對美國來說,穩定這個世界性石油大國也保證了美國對世界石油的控制力和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可以看到,這種控制權的爭奪不單單只有矛盾的對立和沖突,這種對資源的控制權爭奪還存在著合作的形式。美國利用沙特在該地區發揮自身影響力,最主要的就是在控制了沙特這個世界上最大產油國的同時,也控制了該地區其他國家,尤其是在其利益受到挑戰時,能夠得到沙特等國家的協助。例如在海灣戰爭中,沙特就向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軍事、政治及外交的幫助,與美國立場保持高度一致。那麼,從沙特立場來看,正是出於更大限度的對該地區石油資源進行控制,獲得自身利益考慮才選擇與美國保持緊密關系的方式。所以,不管是美國還是沙特,都基於圍繞石油引發的多重根本利益而保持了高度的協同合作。
㈦ 巴以沖突歸根到底是為什麼
現在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區統稱黎凡特地區,這個黎凡特地區的原始居民是猶太人,公元前後,這一地區被羅馬帝國征服,成了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猶太人不甘心,搞了幾次起義,但都因為人數實在太少,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卻搞煩了羅馬皇帝,下令將所有的猶太人驅逐出境,於是開始了千百年的猶太人流浪史,而猶太行省最終因為阿拉伯帝國的興起而被阿拉伯人佔領,這里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衰,慢慢變成阿拉伯民族一個分支-巴勒斯坦人的游牧地,也歷經了上千年,二戰時期,歐洲掀起了巨大的反猶太運動,殺死了將近600萬猶太人,占歐洲猶太人的67%,戰後猶太人要求有自己的國家,也就是猶太復國運動,當時的聯合國基於英美等國自己的利益,就批准了猶太人復國,回到故鄉建國,因為當時黎凡特地區的主人巴勒斯坦人沒有國家概念,還是游牧部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同意了,當時的聯合國將黎凡特地區一分為二,靠海的這一邊分給猶太人,而靠沙漠的這一邊則分給了巴勒斯坦人,在世界猶太財閥的支持下,猶太人很快就建了國-以色列,而巴勒斯坦人則事發倉促,倉惶開始了解什麼是國家,在組織准備,可以色列一旦建國,就利用財力優勢建立國家機器,開始用武力佔領巴勒斯坦疆域,並採取一切手段阻撓巴勒斯坦國正式建國,這就引起了周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不滿,指責以色列的行為,而面對正義的指責,以方選擇粗暴的無視,而後,忍無可忍的阿拉伯國家就向以色列開戰,以方卻表現出求之不得的思路,五次中東戰爭,阿方都失敗了,所以,以色列欺負巴勒斯坦人到了今天,在以方的阻撓下,巴勒斯坦到今天也沒正式建國,可所有的城市基本都被以方佔領,巴勒斯坦人變成了二等公民加難民,結論,猶太人復國客觀地說是合理要求,但是強占別人的家園還惡意欺負原來的居民則是不義之舉,總之,現在的以色列國是個不義之國,這就是巴以沖突的原因;
㈧ 為什麼說猶太人是二戰後美國的真正boss他們是如何控制美國的
很多人說現在的美國是猶太人控制的,那純粹是陰謀論,先看看他們那些可笑的證據。他們先列舉了當今美國的幾個世界級富豪,比如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和美國新聞巨頭默多克,此二人確實是猶太人,但他們都控制了主流媒體,正是媒體對猶太人力量的過度誇大才給人一種猶太人控制美國的錯覺。猶太人的智商經過測試,確實比一般種族要高那麼一點點,各個領域都涌現出了傑出的人才,如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和一些在美國重要的金融機構工作的銀行家,但這些猶太人多是打工者,說他們控制美國,實在是太過於可笑。
給人一種以色列需要多少援助,美國就給多少援助的感覺,其實並非如此。美國支持以色列還是源於其最根本的國家利益考量,美國絕不能丟掉中東這塊石油重地,石油眾所周知是工業國家的血液,這塊地方不能白白拱手讓給俄羅斯。以色列就是美國在中東打下的一顆釘子,這顆釘子是絕對不能被親俄羅斯的伊斯蘭國家輕易拔出的,所以美國必須想方設法援助以色列。這也是以色列能夠在戰後先後五次打得伊斯蘭眾國滿地找牙的原因所在。美國為了降低成本,幫助以色列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以色列這個民族在世界飄盪了2000多年,直到二戰以後才建國,是最慘的一個民族,他們到了任何國家都備受打壓,只能從事倒賣倒賣的低賤工作,也就慢慢練成了做買賣搞金融業的一技之長。美國現在確實有很多頂級的金融機構的股東或者高層管理者是猶太人,這點是不可否認的,因為猶太人善於經商,但不能說這些企業甚至說美國這個國家都被這些猶太人所掌控。
㈨ 猶太人在美國有很大勢力嗎
是的。
目前擁有美國國籍的油太人超過600萬。且有相當數量的油太人在美國的文化、科技、金融、正界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油太人在美國的科技、文化領域群星燦爛,美國最有影響的200個文化名人中,一半是油太人。100多名諾貝爾獎(美國)得主中,半數是油太人,還占名牌大學教授近1/3,律師的1/4,大學生的1/5。在美國的油太人中,還有像愛因斯坦等大批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油太人在美國的經濟、金融界實力也是首屈一指,包括許多金融巨頭公司的老闆、全球知名富豪等。油太人對美國金融界的控制在戰後從百貨、服裝業延伸到鋼鐵、石油、化工、電子、餐飲、娛樂業等。
在正界,部分油太人在上世紀初就開始擔任美國正府的部/州/市長等要職。對美國決策的影響舉足輕重。
㈩ 為什麼高曉松說「猶太人控制了美國」
猶太人掌控美國又不是什麼隱秘的消息,而是一個已經公開了上百年的秘密,事實上從二百多年前的美國建國初期,猶太人資本就已經滲透進了美國,與在盤踞在美國統治階層的WASP階層,反復就對美國的控制較量了好久。
到最後雙方妥協的結果是,WASP掌握美國的權把子,而猶太人資本掌握美國的錢袋子,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美國社會頂層結構的狀況。
全國幾乎所有的電視台、新聞報紙、高科技網路公司(蘋果、推特、特斯拉、臉書),全部都是猶太人在當家,當然在傳統的銀行、金融領域,猶太人早就已經占據了整個領域,無論是華爾街、石油化工,還是軍工製造等領域,全都是猶太人資本的天下。
甚至在政治領域,猶太人也已經開始吧觸角伸了進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16年特朗普競選總統的成功,這就是為什麼在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同意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並在中東問題上不及損失的站在以色列一邊的主要原因,而這一切,全部都是猶太人資本在美國的力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