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蘇南石油怎麼樣
擴展閱讀
沒有工具怎麼拆鏈條手錶 2025-07-30 11:01:28
鋼筆工具如何繼續利用 2025-07-30 10:34:27

蘇南石油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12 09:02:37

Ⅰ 江蘇蘇南重工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江蘇蘇南重工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江蘇蘇南特鋼集團有限公司於2006年投資創辦的現代化冶煉、大型鍛件及裝備的研發生產企業,產品主要用於船舶、電力、石油化工、冶金設備製造等領域。2009年二期工程投資二十億元建設的大型鍛件項目將於2011年5月份進入試生產,形成年產各類鋼坯60萬噸,各類鍛件二十萬噸的生產能力,年銷售額將突破一百億元。
公司位於常熟市經濟開發區,總佔地面積一千餘畝,十公里范圍內毗鄰蘇通長江大橋、沿江高速公路及國家Ⅰ類開放口岸——蘇州市常熟港區。
法定代表人:馬建興
成立日期:2006-08-09
注冊資本:50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江蘇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20581791971953J
經營狀態:在業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英文名:Jiangsu Sunan Heavy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人員規模:1000-4999人
企業地址: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興港路6號
經營范圍:從事各類鑄鍛件、坯料的技術開發、生產、銷售及相關設備的製造、銷售;從事貨物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但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及技術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Ⅱ 江蘇蘇南重工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江蘇蘇南重工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江蘇蘇南特鋼科技有限公司於2006年投資創辦的現代化鍛造研發、生產企業。蘇南特鋼其它投資和股份制企業還有:蘇州恆鼎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常熟市金海華麗嘉大酒店、常熟市新常鋼貿易有限公司、宿遷市鑫電能合金有限公司。   公司位於江蘇省常熟經濟開發區,總投資20多億元,總佔地面積1000餘畝,毗鄰沿江高速及國家Ⅰ類開放口岸——蘇州市常熟港區,距蘇通長江大橋3公里,水陸交通便利、信息暢通,企業發展空間巨大。   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各類特鋼鍛件和模塊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主要產品有:模具模塊、管坯、棒材、風機軸、電機軸、軋輥及船級產品等。並已取得英國勞氏船級社LR、德國勞氏船級社GL、法國船級社BV、美國船級社ABS、中國船級社CCS、義大利船級社RINA、韓國船級社KR、日本船級社NK等八家船級社的認證。公司從國內聘請了大量高端工程技術人員及專家,並與中國科學院金屬材料研究所、MAN(曼恩)和WARTSILA(瓦錫蘭)等國內外一些專業機構、公司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從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保證產品的先進性、優質性。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於2009年11月18日正式啟動了二期大型鍛件項目的建設。另外,與海南航空公司聯合投資的4個20000噸級專用碼頭項目也已開始啟動,項目建設工期約2年。項目建成後,公司將擁有100噸超高功率電弧爐、巨型鍛件坯料連鑄設備、4000噸和14000噸液壓鍛機等國內及世界一流生產設備。達產後可形成年產各類大型鍛件25萬噸及中小型鍛件20萬噸的能力。產品主要應用於核電、石油化工、船舶、風電火電、大型壓力容器等,可實現100億元的年銷售。項目的建成將延伸企業的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滿足企業近期和長遠發展需要,加快了公司進一步轉型和國際化經營戰略的步伐,對將來企業佔領中國東部乃至全國重型機械製造水平的制高點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法定代表人:馬建興
成立時間:2006-08-09
注冊資本:5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58140000035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興港路6號

Ⅲ 江蘇油田怎麼樣

江蘇油田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揚州,這里文人薈萃、經濟發達、景色優美、素有油井打在花園里的"水鄉油田"之稱。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 4 個地區 8 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 22 個。 江蘇油田是江蘇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的各油氣田的總稱, 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本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由於蘇南、蘇北相繼發現油苗和氣苗,地質工作者 開始在江蘇地區進行早期的石油地質勘查。 1955年初,國務院批准了地質部第一次石油普查會議關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的建議。1956年2月,地質部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華東地質局組建隊伍,開展蘇、浙、皖三省毗鄰地區石油地質調查工作。1958年8月,石油工業部組建華東石油勘探局,負責華東地區五省一市(蘇、浙、閩、贛、魯、滬),而以江蘇為重點的石油勘探工作。 從1956年到1975年的二十年中,地質部和石油部的廣大地質工作者堅持不懈,協同作戰,在江蘇省境內,主要在蘇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區域普查勘探,並取得了鑽獲工業 油氣流的突破性勘探成果,肯定了江蘇是一個油氣分布廣闊的有利地區。 1975年7月20日 ,會戰的第一口井--真6井開鑽。同年9月底,10台鑽機全部投入 生產。到1975年底,共開鑽探井13口,完鑽8口,初步控制了真武油田的含油麵積,並有一批油氣井投入試采。這一年,真武油田試產原油6176噸。 從1975年至1990年的十六年來,參加石油會戰的全體職工,在各有關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克服困難,研究總結了江蘇油氣資源分布的地質狀況及其主要特點,為進一步勘探開發江蘇石油取得了新的成果江蘇石油勘探局組建於 1975年4月23日 ,直屬於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勘探開發一體化,油氣生產、加工與銷售配套,農、工、科、貿兼營,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南方最大的陸上石油工業基地。2000年1月,根據《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整體重組改制後管理體制和機構設置方案》,設立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經營原江蘇石油勘探局油氣勘探與生產、煉油與銷售業務,原江蘇石油勘探局相關的資產、負債和權益整體劃入。新設立的江蘇油田分公司與現江蘇石油勘探局,統稱江蘇油田,由於油田地處肥沃的蘇北里下河水網地帶,又有水鄉油田之稱。油田佔地15.62平方千米,分布在江蘇和安徽兩省的8個地區17縣76個鄉鎮,主力油區在揚州市的江都、邗江、高郵、儀征;泰州市的興化;淮陰市的金湖、盱眙、洪澤;鎮江市的句容;鹽城市的東台、射陽;安徽滁州市的天長。油田總部於2000年11月由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遷入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江蘇省揚州市江蘇油田分公司,是集石油勘探開發一體化,油氣生產、加工與銷售相配套,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大型石油企業。分公司機關設在江蘇省揚州市,油區主要分布於江蘇、安徽兩省的6市12縣境內,包括江蘇揚州市的江都、邗江、高郵、儀征,泰州市的興化,淮陰市的金湖、盱眙、洪澤、鎮江市的句容,鹽城市的東台、射陽,安徽滁州市分公司勘探開發成效顯著、前景可觀。2001年,新增三級儲量3254萬噸油當量,連續5年提交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過1000萬噸;生產原油157萬噸。到目前為止,已先後發現了34個油氣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4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74億立方米,探明含油麵積 161km 2,建成年產原油150萬噸以上生產能力。從整體發展態勢上看,油氣生產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處於興盛期。特別是作為勘探接替領域的下揚子和南華北中古生界資源總量測算約20-30億噸,包含了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等多種資源,目前尚處在前期評價研究和早期勘探評價突破階段,蘊藏著巨大潛力分公司勘探開發技術領先,獨樹一幟。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在地上水網密布、地下構造復雜,素有"地質家考場"之稱的長江金三角地帶,從事復雜小斷塊群油氣藏滾動勘探開發的成功經驗和技術;擁有全行業第一套全三維處理軟體以及用於油藏早期描述評價的無井LOG反演技術;發展配套了以全三維地震、油藏描述等四項技術為核心的復雜斷塊地區滾動勘探開發綜合配套技術,建立起一套高速、高效增儲上產的技術系列,百萬噸產能建設投資水平為同行業先進。分公司現已建成FDDI光纖計算機網路並與全國和網際網路連結,勘探開發生產、科研、經營、管理全部實現計算機化,新技術的使用在全國中小油田處於領先水平。"當年鏖戰急"、"今朝更好看"。江蘇石油事業不僅已經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而且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如果不是石油大學的 估計成為正式工會很難的 不過現在其他油田正式工都蠻難進的 如果當勞務工 還是別來了 待遇很一般的 而且沒什麼前途 正式工估計有3萬多吧

Ⅳ 馮志強的成就

1955-1963年,在我國青藏高原區從事石油勘查及地質研究,參與發現柴達木盆地冷湖油田。
1958年主持昆侖山東段的綜合地質研究與找礦;。
1959年率共青團地質分隊完成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區的路線地質填圖。
60年代轉入海洋地質調查,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是南海珠江口大型含油氣盆地的主要發現人之一;主持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首次在我國海域開展1:20萬區域海底不穩定性調查研究,開拓了我國海洋災害地質及工程地質調查研究新領域。
1964年調入地質部南京海洋地質研究所,參與渤海、黃海及蘇南石油地質研究。
1970年隨所南遷廣東後,參與組織北部灣海區油氣勘查,為該區首鑽見油提供了基礎資料。
1975年主持南海北部調查資料的綜合研究,發現確定和命名了珠江口盆地這一大型油氣區,劃分了構造單元,參與組織了高產油井的首次突破,該盆地現已成為我國海上主要產油區。
1985-1992年領導聯合國援華項目,首次在南海開展1:20萬海洋工程地質調查,開拓了我國海洋調查的新領域80年代以來,個人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三等獎,地礦部找礦特等獎記一等功,地質勘查成果一等獎及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組織國際技術會議2次,出版專著及論文集3部。代表作有「珠江口盆地的構造演化與南海之形成」、「南海北部地質災害及海底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和「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ontinental Margins」(美國 AAPG出版)。

Ⅳ 馮志強是誰啊歷史人物

1.馮志強:武術名家 男,1928年出生,原藉河北省束鹿縣。馮老師出身武術世家,曾祖武舉。馮老師八歲開始習武,曾習童子功、通臂拳、硃砂掌。1948年,拜心意拳名家胡耀貞先師,學習心意六合拳;兩年後經胡先師推薦又拜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宗師、人稱「太極一人」的陳發科先師,從而開始跟隨兩位高人雙學雙修。1953年北京成立了首都武術研究社,陳、胡兩位先師任正副社長,而馮老師是他們最得意的門徒,三十歲時已經集心意太極於一身,融內外兩功於一體,武功當時北京武術界已很有名氣。一直到「文革」前,門中有人前來「以武會友」的,大多由馮老師出面應對。 1979年年起應陳家溝大隊黨支部的邀請,馮志強老師先後三次赴陳家溝,將陳發科先師親授的陳式太極拳傳給陳家第十九代弟子,陳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跟馮老師繼續學習深造。當今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蓬勃發展,馮志強老師功不可沒。1981年北京體院請馮老師出山,挫敗西洋武師,成為京城武林佳話。1982年「全國太極名家匯演」在上海舉行,唯獨馮老師隻身前往,推手的配手由大會任意指派,幾場較量下來,馮老師精湛的武藝令人折服。1983年北京正式成立陳式太極拳研究會,馮志強教師被推選為會長。1984年馮老師首次公派出訪日本講學,這是最早的陳式太極拳正式走出國門。1985年,馮老師參加中聯部中國藝術代表團赴美國、墨西哥訪問。此後馮老師多次受國家體委、國家武協和中聯部委派,出訪世界各國。二十年中馮老師的足跡踏遍五大洲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太極拳的發展和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馮老師是一位武德高尚的愛國武術家,無論何時何地,一言一行均以國家、民族、師門、人格為重。他多次謝絕了出國定居和高薪私聘的邀請,他總是說,「我的根在中國」。馮老師又是一位文武全才的武術家。十幾年來,先後編寫出版了《太極拳實戰技擊》、《陳式太極拳精選》、《陳式太極拳入門》、《太極混元功》、《心意混元太極拳》、《陳式太極拳纏絲功》、《陳式太極二十四肘》、《陳式太極擒拿術》、《太極捧氣功》、《太極八法基本功》、《陳式太極拳推手》等著作和教材。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是馮志強老師集畢生之研修、在其武功練達化境後而總結創立於世的優秀拳種,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形成體系,九十年代開始在國內外傳播。混元太極拳融合了陳式太極纏絲內功和心意六合內功之精髓,直接表達了太極拳的內涵真義。即以心意為指導,以丹田混元氣為根本,依太極陰陽之理,經太極十三勢的體用修煉,達到內外合一、混元一氣的上乘功夫。混元太極拳以混元內功為本,以拳械套路和單式操練為體,以推手和散手為用。在功法、拳法和用法上都有較大的提升與發展,形成了完備的體系。在修煉內容上形成了「內外俱煉,以內為主;動靜相兼,以靜為主;練養結合,以養為主」練功原則。混元太極拳將養生與技擊兩方面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既有極好的養生保健作用,又有極強的技擊防身功效。從而有效地克服了太極拳發展中出現的「體操化」、「外家化」和「紙上談兵」的弊端,恢復了太極拳的原本練法。 2.馮志強:地質工作者,男,1935年出生,河南湯陰人。曾用名馮漢卿。中共黨員, 195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1984-1985年美國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進修。曾任地礦部南海地質調查指揮部副總工程師、副指揮,地質調查局副局長,聯合國援華 CPR/85/O44項目國家項目主任,中國海洋地質學會理事,廣東石油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研究會理事,海洋地質災害研究會及南海石油開發環境研究會副主任委員等職。現任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工及高級技術顧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第四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50年代參加我國西部地質調查,參與發現冷湖油田,獲"青海省先進個人"榮譽稱號。1955-1963年,在我國青藏高原區從事石油勘查及地質研究,參與發現柴達木盆地冷湖油田; 1958年主持昆侖山東段的綜合地質研究與找礦; 1959年率"共青團地質分隊"完成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區的路線地質填圖; 60年代轉入海洋地質調查,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是南海珠江口大型含油氣盆地的主要發現人之一;主持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首次在我國海域開展1:20萬區域海底不穩定性調查研究,開拓了我國海洋災害地質及工程地質調查研究新領域。1964年調入地質部南京海洋地質研究所,參與渤海、黃海及蘇南石油地質研究。1970年隨所南遷廣東後,參與組織北部灣海區油氣勘查,為該區首鑽見油提供了基礎資料。1975年主持南海北部調查資料的綜合研究,發現確定和命名了珠江口盆地這一大型油氣區,劃分了構造單元,參與組織了高產油井的首次突破,該盆地現已成為我國海上主要產油區。1985-1992年領導聯合國援華項目,首次在南海開展1:20萬海洋工程地質調查,開拓了我國海洋調查的新領域80年代以來,個人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三等獎,地礦部找礦特等獎記一等功,地質勘查成果一等獎及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編寫勘查調研報告30餘份,發表論文20多篇,組織國際技術會議2次,出版專著及論文集3部。代表作有「珠江口盆地的構造演化與南海之形成」、「南海北部地質災害及海底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和「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ontinental Margins」.

Ⅵ 常州大學怎麼樣

常州大學從建校到現在大概三十多年,前身叫「江蘇省石油化工學院」,也曾經叫過「江蘇工業學院」,有兩個校區(武進校區和白雲校區),白雲校區比較破,是老校區,武進校區在大學城還好,我在這所大學讀了四年,客觀地來評價一下我的母校,首先江蘇人聽名字覺得還可以,覺得是和蘇州大學、揚州大學一個級別的,畢竟常州也算是出了江蘇就沒有人知道的大城市,而且在蘇南,但其實學校的實力和氛圍還和名字差一點距離的,學校的王牌專業是石油化工燃氣機械管道一類,說起來也是全國不超過十所的「重點石油院校」之一,但是和中國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東北石油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長江大學,西安石油大學這些還是沒法比的。先說下優點: 常州大學地處蘇南,至少在江蘇及周邊一些區域還是有地域優勢的,常州也算是經濟發達城市,地域優勢很重要,部分王牌專業在江蘇省高校中算是一枝獨秀,或者說沒有幾個別的高校有這個專業。學校前身是石油類高校,現在往綜合性大學發展,各個專業的交流互助更多了,尤其是在新校區,各方面的實力在增強。說完了優點再說一下缺點,常州大學雖然是一個「大學」,但是給我感覺不像是一個大學,尤其是白雲校區,現在由於特殊原因還和初中生一起合作辦學,為什麼不像一個大學——1缺乏真正的大師2管理方面是中學生式的管理3相對比較閉塞,對外交流少(可能武進校區好一點)。最讓我體會深刻的是形式主義非常嚴重,處處搞形式,學習研究創新氛圍差,社團也被老師管得死死地,老師不願意教學,學生不願意認真聽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抄了四年的實驗報告,不覺得有多大意義,都是非常基礎的實驗,實驗設備都是很老的設備,有的壞了也不修,有的年齡比我還大,壞了的設備又必須要做就說說原理,大家看看就行,沒壞的按照老師說的一步一步做就行,數據隨便處理處理,然後要從實驗書抄1500字左右的實驗報告(真正有用的就是大概50字不到的數據處理),既不培養動手能力也不培養創新能力。整個大學行政的管理權絕對比科研學術權大得多,就連輔導員都覺得是個非常大的官,可以呼風喚雨,決定學生的生死,平時大家見到了都得畢恭畢敬。當然武進校區這邊,稍微好一點,畢竟是新校區,又在大學城,可能還有點大學的樣子。雖然上面對母校的描述有點血淋淋,但是句句屬實,可能目前一些國內的二三流的學校就是這個樣子,中國的高等教育要走的路還很長,填志願如果能選擇985/211高校最好,實在不行要多去看看這個學校的氛圍和層次,不要讓你的大學上的這么「水」。

Ⅶ 常州大學怎麼樣啊

常州大學從建校到現在大概三十多年,前身叫「江蘇省石油化工學院」,也曾經叫過「江蘇工業學院」,有兩個校區(武進校區和白雲校區),白雲校區比較破,是老校區,武進校區在大學城還好,我在這所大學讀了四年,客觀地來評價一下我的母校,首先江蘇人聽名字覺得還可以,覺得是和蘇州大學、揚州大學一個級別的,畢竟常州也算是出了江蘇就沒有人知道的大城市,而且在蘇南,但其實學校的實力和氛圍還和名字差一點距離的,學校的王牌專業是石油化工燃氣機械管道一類,說起來也是全國不超過十所的「重點石油院校」之一,但是和中國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東北石油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長江大學,西安石油大學這些還是沒法比的。先說下優點:
常州大學地處蘇南,至少在江蘇及周邊一些區域還是有地域優勢的,常州也算是經濟發達城市,地域優勢很重要,部分王牌專業在江蘇省高校中算是一枝獨秀,或者說沒有幾個別的高校有這個專業。學校前身是石油類高校,現在往綜合性大學發展,各個專業的交流互助更多了,尤其是在新校區,各方面的實力在增強。說完了優點再說一下缺點,常州大學雖然是一個「大學」,但是給我感覺不像是一個大學,尤其是白雲校區,現在由於特殊原因還和初中生一起合作辦學,為什麼不像一個大學——1缺乏真正的大師2管理方面是中學生式的管理3相對比較閉塞,對外交流少(可能武進校區好一點)。最讓我體會深刻的是形式主義非常嚴重,處處搞形式,學習研究創新氛圍差,社團也被老師管得死死地,老師不願意教學,學生不願意認真聽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抄了四年的實驗報告,不覺得有多大意義,都是非常基礎的實驗,實驗設備都是很老的設備,有的壞了也不修,有的年齡比我還大,壞了的設備又必須要做就說說原理,大家看看就行,沒壞的按照老師說的一步一步做就行,數據隨便處理處理,然後要從實驗書抄1500字左右的實驗報告(真正有用的就是大概50字不到的數據處理),既不培養動手能力也不培養創新能力。整個大學行政的管理權絕對比科研學術權大得多,就連輔導員都覺得是個非常大的官,可以呼風喚雨,決定學生的生死,平時大家見到了都得畢恭畢敬。當然武進校區這邊,稍微好一點,畢竟是新校區,又在大學城,可能還有點大學的樣子。雖然上面對母校的描述有點血淋淋,但是句句屬實,可能目前一些國內的二三流的學校就是這個樣子,中國的高等教育要走的路還很長,填志願如果能選擇985/211高校最好,實在不行要多去看看這個學校的氛圍和層次,不要讓你的大學上的這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