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石油天然氣安全面臨嚴峻形勢的特點
一、石油供需矛盾加劇
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石化產品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目前,成品油市場需求旺盛,煉廠開工率已達到90%,但供應仍然趨緊。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煤油、柴油需求量將達到2.6億噸,乙烯需求量將達到2300萬噸,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將達到9200萬噸,均比2003年增長一倍以上。屆時,乙烯等化工產品將有40%左右需從國外進口。
二、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增高
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分別高達50%和60%;而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的數字更高,分別為65%和76%。根據國內有關分析和預測,21世紀前半葉,中國油氣特別是天然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下屬的國際能源小組委員會則預測,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將超過日本居亞洲第一位。曾以《石油風雲》力作聞名於世、現為美國劍橋能源研究會主席、美國戰略能源研究與開發特別研究組主席的丹尼爾·耶金也十分關注亞洲新的能源消費大國特別是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態勢。他說:「世界總體石油生產能力的增長,必須滿足來自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中國和印度主導的需求增長。」盡管國內外有關的預測數據有一定的出入,但對中國石油安全變化趨勢的估計卻是一致的:國內原油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應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說,中國未來石油安全問題的出路在「海外」。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觀點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它卻道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石油市場和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石油對外戰略或石油國際戰略。
三、受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影響大,石油進口渠道存在風險和隱患
中國對海外能源運輸安全保障的能力嚴重不足。能源安全,說到底是國家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與國家對國際事務的政治、軍事參與和控制能力之間的比例關系。一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越大,而對外軍事外交參與能力越小,則該國石油安全系數就越低,不安全的風險就越大。對於現代國家而言,國家參與和控制世界事務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海軍在世界范圍自由行動的能力。目前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海上政治軍事參與控制能力相應也較弱。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如圖2-4所示。
圖2-4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資料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圖2-5 我國原油主要進口來源地(資源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我國石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非洲(圖2-5),2004年從中東和非洲的石油進口量分別占總進口量的46%和29%。除此之外,從俄羅斯和中亞及東南亞地區也分別有10%左右的進口量。其中,中東、非洲是目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盪的主要地區,局部沖突持續不斷,恐怖事件頻頻發生。兩次伊拉克戰爭之後,隨著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更易受制於人。2004年,中國進口的原油有超過七成是途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運抵國內,有90%的進口原油經海上運輸,一旦出現國際關系緊張的局面,我國的海上石油運輸通道將受到嚴峻威脅。
四、缺乏良好的石油戰略儲備保障
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包括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和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儲備。美國、日本等能源消費大國,石油基地儲備量約是本國3個月的消費量。按照這樣的標准,作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目前應儲備3750萬噸,10年後應儲備7500萬噸。而目前我國才剛剛著手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五、由於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人為原因而造成的浪費,是威脅我國石油安全的首要因素
以單位產值能耗來衡量,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不但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遠低於同等發展程度國家。2000年,以當時的名義匯率計算,中國是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1274噸標煤,是美國(364噸標煤)的3.5倍、歐盟(214噸標煤)的6倍、日本(131噸標煤)的9.7倍。我們的能耗指標甚至高於印度(889噸標煤)。除了由於技術水平低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而造成浪費之外,人為原因造成的浪費尤為讓人痛心。
六、國際政治、軍事因素威脅石油安全
我國的台灣問題、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可能使所處的國際政治、軍事環境在一定時期惡化,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石油安全。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戰略來看,美國供養著龐大的進攻性軍事力量,控制著全球16條最主要的海上航線,其主要目標就是控制石油資源。對超級大國利用石油資源遏制中國的企圖不能掉以輕心。今後世界石油供需的矛盾錯綜復雜,引發政治、軍事、外交矛盾和沖突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直接對世界或區域石油市場造成重要影響。國際環境雖然有利於我國利用兩種資源、兩種資金加快發展,但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明確石油安全的戰略方針,並加以全面實施。
七、海外投資難度大
中國石油海外投資難度大,主要體現在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資金不足,投資成本過高,海外投資管理體制限制等幾個方面。
1.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
由於我國很多石油項目投資於一些政治風險較高的國家,石油海外投資面臨戰爭、動亂、財產沒收、國有化、外匯管制等造成的風險,如中東戰爭。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有關海外投資保險的政策。為了防範這些政治風險,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海外投資政策性風險政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也開展了擔保業務。
2.資金不足制約海外投資發展
中國企業在海外開發的油田規模一般都不太大。即使像蘇丹這樣比較成規模的油田,也是由多方共同投資,因而獲得的份額油和收益也比較少。同時,由於缺少資金,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在承包海外石油工程貸款及開具保函等方面存在困難,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很好的項目。
3.投資成本過高
近年來,中國企業為了中標海外石油項目,普遍報價偏低,個別企業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投標,似乎一旦中標就意味著一切都成功了。但當他們履行完若干合同後,才發現經過激烈價格競爭到手的項目利潤實在太少,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收購哈薩克油田的案例。1997年中石油出資35億美元,購買哈薩克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儲量,並計劃建設一條長3000千米的輸油管線,直通中國西部。公司中標以後,才發現項目投入資金太大,而依靠開采當地原油的收入,根本無法彌補巨額的支出,最後終因成本過高而被迫擱淺,使企業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4.海外投資管理體制制約海外石油投資事業的發展
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是對海外投資項目實行審批制度。在審批限額上,其主要內容是中方投資在100萬美元及以上的海外投資項目,以及3000萬美元以上的海外再投資項目,需經過國家審批。在審批程序上,規定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兩道程序。上述審批制度是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的。目前,已經不適應海外投資項目時效性強和投資強度高的特點。從投資限額看,100萬美元的項目多採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招標的突出特點是時效性強,如果因為審批來不及參與招投標,可能會貽誤時機。
另外,在外匯管理方面,由於中國尚未實行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海外投資企業的用匯額度仍受到一定限制。
八、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
國際油價高漲,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使得我國石油安全在國際油價的變化中遭受極大風險。
1.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國際油價上漲會抑制經濟增速,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高油價將會增加外匯支出,加大企業成本,增加居民消費支出,抑制經濟活力,加劇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因而將會增大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
國際油價上漲,會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個人消費者將直接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2009年,由於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我國5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明顯增加了部分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支出,並導致部分消費緊縮或消費轉移行為的產生。隨著住宅、轎車以及高檔家電等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生活消費石油的增長幅度加大。因此,未來石油與生活消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
國際油價上漲會加大相關企業生產成本。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擴張期,近兩年石油消費增長速度超過10%以上,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上升,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43.3,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必將給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很大沖擊。石油是交通運輸業的主要成本,近年來交通運輸業耗油快速上升,因而交通運輸業首當其沖受到高油價的影響;同時,化肥、農葯、農用薄膜,以及農用機械等,也因石油價格上漲使生產成本上升。
2.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給石油安全帶來風險
我國當前的油價雖然採用國際油價,但接軌的時機仍由政府有關部門調控,尤其是成品油是否與國際油價接軌,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這說明價格的決定權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於國際油價波動有時並不能反映國內的供求關系,因而政府沒有明確規定原油與成品油的價差和調整標准,只是含糊地說油價波動到「一定幅度」「適當調整」。這是我國目前油價機制不夠靈活的表現。由於我國石油定價機制不夠靈活,導致我國在國際油價出現大的波動時極為被動,不能很好地規避風險,給我國石油安全帶來很大風險。
九、天然氣工業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國外能源研究機構預測,未來20~30年內,世界天然氣消費總量有可能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將由目前的340億立方米增長到1200億立方米,天然氣需求量將由300多億立方米增長到2000億立方米左右,供給缺口大約為800億立方米。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將由3%上升到10%左右,成為我國僅次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
十、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探明率分別為60%和40%,待探明的油氣儲存量分別為1700億噸和225萬億立方米,資源潛力仍然很大,世界油氣勘探仍然處於比較活躍的時期。世界剩餘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東亞、俄羅斯等少數地區和國家。目前,這些地區積極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國外大型公司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和重組,為我國利用國外資源,利用地緣政治優勢和外交政策優勢進行國外資源開發提供了機遇。此外,石油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政治外交和軍事形勢相關度越來越高。盡管世界石油生產總體將保持持續增長,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的態勢,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不可預見性更加明顯,國際油價仍將起伏跌宕。
十一、我國石油運輸的能力與需求有較大差距
中國船東協會僅承運了10%的海上石油進口,特別是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航線上,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份額更少。究其原因,首先是與中國船東協會的承載能力不足相關。相對於集裝箱和散貨船航運,中國的油輪運輸規模不大。目前,由中國船東控制的大型油輪VLCC20萬~30萬載重噸和AFRAMAX8萬~12萬載重噸分別只有10條左右。即使全部服務於中國的原油進口,充其量每年的承運能力也只有3000萬~4000萬噸。
其次,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進口石油份額偏低,也是與石油公司和油輪公司缺乏合作,沒有建立起長期的策略夥伴關系相關的。以招商局為例,自從1990年開始經營油輪船隊,其一直以服務國際油輪運輸市場為主。2002年招商局油輪船隊共為世界各國客戶承運了3106.8萬噸石油,其中承運中國進口石油僅為227.3萬噸,占船隊總運量的7.32%。換言之,招商局油輪船隊總運力的92.68%是服務於國際市場的。
目前,中國從事進口原油海運業務的,主要有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和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等國有企業,以及河北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和大連海昌集團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隨著我國原油進口量的增加,海運企業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截至2006年,我國海運企業油運能力已超過1200萬載重噸,但我國進口原油大部分由國際油輪運輸企業承運,國內企業的承運比例只有10%~20%。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油輪數量有限,難以與我國進口原油的航期匹配。而且中國油輪總體裝備水平較低,船隊結構不合理,管理相對落後,在國際市場上認知度較低。此外,我國尚未加入《73/78MARPOL公約1997年議定書》,因而無權給入中國籍的船舶簽發有關證書,同時中國籍的船舶進入97締約國港口時要受到嚴格的檢查,甚至有被拒絕入港或者被滯留的可能。上述情況表明,中國的石油公司與中國的油輪船東之間,缺乏長期的策略合作,在能力和需求上出現嚴重的「錯配」:一方面,中國90%的石油進口是由外國船東承運的;另一方面,中國船東以招商局為例,90%的運力卻是為國際市場提供服務的。這種狀況使得我國原油運輸受制於人,一旦國際社會政治動盪,資源國(地區)政局不穩或突發事件,我國的石油運輸安全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㈡ 國際石油階格上漲,對我國的國際貿易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國際油價上漲,有利於國際貿易的繁榮。簡單的道理,逐利的一般投資者心理!
㈢ 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增長的原因急急急急急急
簡單地說:一、隨著時間推進,我國石油儲量,產量日益降低,自身生產能力下降。
二、國內工業製造業以及運輸業的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國內自產油氣不夠的情況下,只有進口。而且隨著需求量的增加,依賴進口的程度也越來越高。
㈣ 什麼是石油對外依存度
進口石油量佔中國石油總量的比值,進口石油越多則對外依存度越高。
㈤ 50%依存度是國家石油安全的警戒線嗎
根據海關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累計進口原油2.39億噸,同比增長17.4%。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4.8%。
1993年,中國首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後的十幾年裡,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一路攀升,到2006年突破45%。其後每年均以2%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為49.6%,2008年為50.9%。
新中國剛成立時,由於遭到石油進口封鎖,中國千辛萬苦地找油。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飛機大炮的開動問題,也就是國防問題。但是今天,石油已經從國防血液成為中國的經濟血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對於石油的需求有增無減。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馮連勇,依據其研究的「石油峰值」理論預測,按照目前的國內經濟發展方式,2020年、2030年國內所需的石油量分別為5.3億噸和6.5億噸。而中國石油產量則預計在2015年達到高峰後開始減少,峰值產量不超過2億噸。這意味著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越來越大,2020年、2030年國內供需缺口將分別為3.36億噸和4.88億噸。
2009年初公布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預測顯示,如不加強勘查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202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0%。而《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9)》則指出,2020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4.5%。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的有關研究也證實了這些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的需求量將為4.5億~6.1億噸。屆時國內石油產量估計為1.8億噸,進口量將為2.7億~4.3億噸,進口依存度將處於60%~70%。
石油進口量不斷提高,至少有兩個意義:其一,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石油進口量的提高,意味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和自產石油的下降。其二,標志著我國國內能源供求將更多受制於國外。
從各國經驗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0%,是一條安全警戒線。當一個國家的石油進口量超過5000萬噸時,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化就會影響該國的國民經濟運行;當一個國家的石油進口量超過1億噸以後,就要考慮採取外交、經濟、軍事措施,以保證石油供應安全。當石油進口依存度超過60%時,石油供應的不安全性加大。因此,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石油消費的進口依存度已達54.8%,這意味著中國能源環境已從「比較安全」向「比較不安全」轉移。將一半以上的石油需求放在國際貿易上,這意味著國際油價波動、地緣政治、氣候變化、運輸等種種因素,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意味著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變動聯系更加緊密,漲漲跌跌將更頻繁,也意味著我國面臨著很大的石油依賴威脅。
㈥ 中國對外依存度過高所帶來的問題
目前中國好多物品需要進口,但必需品糧食、天然氣、石油等依存度過高,對社會發展速度大大限制。
㈦ 在2018年,中國石油對外的依賴程度有多高
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油氣權益產量超過2億噸,達到2.01億噸油當量。與此同時,中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達到新高,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接近70%,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45.3%。與2017年相比,增長3.7%,其中權益原油1.6億噸,權益天然氣500億立方米。一種油性易燃瀝青質液體,通常為深棕色至綠色,有時呈熒光。石油本質上是不同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從中可以提取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瀝青等。
原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原油和石油產品的運輸、儲存和銷售。基礎石化產品、衍生化工產品和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天然氣、原油和成品油的運輸和天然氣的銷售。紅色基地凸顯了方角,這不僅體現了中石油的基礎,而且蘊含著中石油的無限凝聚力和創造力。外觀呈花朵狀,反映了中石油創造能源與環境和諧的社會責任。太陽從標志中央升起,光芒四射,象徵著中國石油的蓬勃發展和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