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油氣資源的儲量分布和消費特點
2.2.1.1 世界油氣資源的儲量分布、生產
(1)世界石油資源的儲量及分布
根據BP(2008)統計數據(若未做專門說明,本節數據均源於BP世界能源統計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在過去20多年間,世界石油資源可采儲量呈上升趨勢。如圖2.1所示,1980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6671億桶,2007年增加到12739億桶,27年間增加了6068億桶,增長了90%;其中1980~1988年增長速度較快,1989~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且石油資源儲量及增長量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
圖2.1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2 1980~2007年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具體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又有所不同。
圖2.2表明,1980~2007年,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分布規律和世界石油資源的變化規律是相似的。在1980~1988年,儲量增長較快,1989~2007年,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1980年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3624億桶,2007年增加到7553億桶,27年間增加了3929億桶,可采儲量增長了1倍多;且佔到全球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量的64%。可以說在過去20多年,中東地區的資源儲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全球石油資源量的變化。
圖2.3表明,中南美和非洲27年間石油探明可采數量持續增加,其中中南美儲量從1980年的267億桶,增加到2007年的1112億桶,27年間增加了2倍多;非洲從1980年的534億桶,增加到2007年的1175億桶,27年間增加了641億桶。
圖2.3 1980~2007年其他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而歐洲地區(主要是俄羅斯),在過去20多年間,其石油探明可采儲量呈現在波動中增加的趨勢。1987年,探明儲量達到低點758億桶,一直持續到1995年;1996年後探明儲量明顯增加,2002年後達到1414億桶。
亞太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變化不大,其探明儲量從1980年的339億桶,經過20多年的勘探,到2007年的448億桶,27年間增加了109億桶。
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儲量呈現減少的趨勢,從1980年的925億桶,減少到2007年的683億桶,27年間探明可采儲量減少了242億桶。
以上是從世界和各地區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的絕對量變化和增長速度,來分析石油資源儲量的變化規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有所不同,石油資源儲量和分布在時間和地域分布上呈現不均衡的特點。1988年和1998年是石油資源探明儲量變化規律的分割點。因此,下面我們主要從1980年、1988年、1998年、2007年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間的分布及變化進行比較(圖2.4)。
圖2.4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其不均衡。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東地區。1980年底,世界石油探明總儲量為6671億桶,其中中東地區3624億桶,約佔世界總儲量的54%,是世界石油資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地區。其次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和北美洲,其探明儲量約佔到世界總儲量的15%和14%。亞太地區和中南美石油資源最少,約為339億桶和267億桶,僅佔世界油氣資源的5%和4%。
到了1988年,世界石油資源在區域上的分布更集中於中東地區,其石油資源儲量佔到世界總儲量的65%。中南美地區的石油資源量比例有所增加,從1980年的4%增加到1988年的7%。而北美洲、歐洲、非洲和亞太地區的資源儲量比例都有所減少,其中亞太地區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僅為世界資源量的4%。
1988~1998年10年間,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是穩中有變。中東地區仍然是世界石油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佔世界比例保持在64%;亞太地區仍然是石油資源儲量最貧乏的區域,佔世界的比例維持在4%。中南美和非洲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世界比例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儲量佔世界比例則有所下降。
圖2.4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及分布圖
1998~2007年間,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差異和不均衡態勢繼續保持。中東地區的探明儲量7553億桶,約佔世界的61%,依然是世界石油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第二豐富地區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其探明可采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亞太地區石油資源儲量依然處於最貧乏的區域,約為408億桶,僅佔世界總量的3%。
(2)世界天然氣資源的儲量及分布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迅速。如圖2.5所示,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從1980年的85.52億m3,增長到2007年的177.36億m3,27年間增加了91.84億m3,增長了107%;其中1980~2000年增長速度較快,2001~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
雖然整體上世界各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都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但是具體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則又有所不同。
圖2.6表明,1980~2007年,中東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分布規律和世界天然氣資源的變化規律是相似的。在1980~2000年,儲量增長較快。2001~2007年,儲量增長速度相對緩慢。歐洲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處於持續穩定狀態。1980年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為24.69億m3,2007年增加到73.21億m3,27年間增加了48.52億m3,探明儲量增長了2倍,且佔到全球探明儲量增長量的52%。可以說在過去20多年,中東地區的資源儲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全球天然氣資源量的增加。
圖2.5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6 1980~2007年中東地區、歐洲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2007年底,中東地區和歐洲的資源探明儲量高達73.21億m3和59.41億m3,分別佔到世界總量的41%和33%。
圖2.7表明,中南美、非洲和亞太地區27年間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持續增加,其中中南美儲量從1980年的2.69億m3,增加到2007年的7.73億m3,27年間增加了近2倍;非洲從1980年的5.99億m3,增加到2007年的14.58億m3,27年間增加了8.59億m3;亞太地區儲量從1980年的4.47億m3,增加到2007年的14.46億m3。
而北美洲天然氣資源儲量可采儲量呈現減少的趨勢,從1980年的9.95億m3,減少到2007年的7.98億m3,27年間探明可采儲量減少了1.97億m3。
以上是從世界和各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的絕對量變化和增長速度來分析天然氣資源儲量的變化規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的變化規律有所不同,天然氣資源儲量和分布在時間與地域分布上呈現出不均衡的特點。1990年、2000年是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變化規律的分割點。因此,我們主要從198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間的分布及變化進行比較(圖2.8)。
圖2.7 1980~2007年其他地區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
圖2.8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可采儲量變化及分布圖
圖2.8表明,世界天然氣資源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的70%都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1980年底,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為85.52億m3,其中中東地區24.69億m3,約佔世界總儲量的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為34.72億m3,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3%,歐洲在1980年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其他國家和地區天然氣資源較少,其中北美洲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非洲佔7%;而亞太地區和中南美天然氣資源最少,約為4.47億m3和2.69億m3,僅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的5%和3%。
1990年,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增加到128.01億m3。天然氣資源在區域上的分布和1980年相比,變化不大,仍然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還是維持在世界總儲量的70%左右。其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總儲量的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4%。北美洲的天然氣資源量比例有所減少,從1980年的12%減少到1990年的7%;亞太地區和中南美的資源儲量都有所增加,分別從1980年的3%,5%,增加到1990年的4%,8%。
1990~2000年的10年間,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發生明顯變化。雖然天然氣資源仍然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且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仍然佔到世界資源總儲量的75%;但兩者比例分配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1990年的30%,增加到了2000年的37%;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資源儲量比例則從1990年的44%,減少到2000年的38%。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在世界天然氣資源量的位置兩者平分秋色。除此之外,北美洲天然氣資源儲量在世界的位置也較1990年有所降低,僅為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的5%。
2000~2007年間,世界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在區域上的分布變化進一步增加。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世界排名第二,超過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以佔世界天然氣資源儲量42%的比例,一躍成為世界排名第一。具體來說,天然氣資源仍然集中在中東地區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且這兩個地區的天然氣資源儲量仍然佔到世界資源總儲量的76%;但中東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從2000年的37%,增加到了2007年的42%;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天然氣資源儲量比例則從2000年的38%,減少到2007年的34%。在這期間,其他地區天然氣資源儲量在世界排名位置則沒有明顯變化。
(3)世界石油生產量及區域分布
由世界石油生產量變化圖(圖2.9)可以看出,在過去40多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呈上升趨勢。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總量為15.66億t;到1980年世界石油生產總量增加了近一倍,達到30.88億t;到2007年石油生產總量為39.05億t。其中,1965~1980年石油生產增長速度較快,15年間石油生產總量增加了15.22億t;而1980~1995年石油生產增長速度很慢,15年間石油生產總量僅增加了1.93億t。
圖2.9表明,40多年來,世界石油生產重心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北美和歐洲。其中,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量長期處於一個波動上升的趨勢,而北美洲和歐洲石油的生產量處於長期穩定的態勢。亞太地區和非洲的石油生產量也呈現從無到有,明顯增長的態勢,亞太地區的石油生產總量從1965年的44.9百萬t,增加到2007年的378.7百萬t,42年間石油生產量增加了7.4倍。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生產量及其變化趨勢,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期,其變化規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選取1965年、1980年、1995年、2007年幾個時間段,來分析、比較石油生產在區域間的分布及變化規律。
圖2.9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區石油生產量的變化
圖2.10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分布圖
圖2.10表明,世界石油生產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石油生產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
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量為15.66億t,其中北美洲為4.89億t,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1%,是世界石油生產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中東地區,其生產量為4.18億t,約佔世界生產量的27%;歐洲(主要是俄羅斯)生產量為2.82億t,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8%;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約佔世界石油生產總量的76%。亞太地區生產量最小,約為0.45億t,僅佔世界石油生產量的3%。中南美和非洲石油生產量分別為2.25億t和1.06億t,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4%和7%。
1980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在區域上的分布有了很大的變化。中東地區、歐洲、非洲和亞太地區石油生產量佔世界的份額都有所增加,而北美洲和中南美則大大減少。其中,中東地區從1965年的石油生產第二大地區,一躍成為最大的石油生產地區,年生產石油9.34億t,佔世界總量的30%;北美洲所佔份額則由1965年的31%下降到1980年的22%。具體來說,1980年各地區佔世界石油生產的份額,分別為中東地區佔30%、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佔24%、北美洲佔22%、非洲佔10%、亞太地區佔8%、中南美佔6%。
1980~1995年的15年間,世界石油生產在區域上的分布是穩中有變。中東地區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佔全球的生產份額保持在30%;北美洲石油生產量份額持續下降,佔世界份額的20%。亞太和中南美地區份額有所增加,分別從8%,6%增加到11%,9%。
199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在區域上的差異和變化仍在繼續。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12億t,約佔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之一。北美洲石油生產量份額繼續下降,僅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6%。
1965~2007年的40多年間,世界石油生產重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北美洲、中東地區和歐洲的「三足鼎立」,到2007年的亞太地區、中南美等地區「異軍突起,多區域共同增長」。
2.2.1.2 世界油氣消費量的現狀和特點
從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變化圖(圖2.11)可以看出,在過去40多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量呈上升趨勢。從1965年的15.3億t,增加到2007年的39.52億t。世界石油消費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這和石油生產的重心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東地區、北美洲和歐洲是有所不同的。其中,1980年前,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處於持續上升的趨勢,1980~1995年15年間,歐洲和北美洲石油消費量呈現減少的趨勢,而亞太地區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1995年以後,歐洲地區石油消費量呈現穩定的態勢,北美洲消費量略有增加,而亞太地區呈現持續快速增加的趨勢。
圖2.11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變化
總體來看,1965~2007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持續上升,從1965年的1.64億t(全球排位第3),躍升到2007年的11.85億t,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區域;北美洲石油消費量也呈現波動中增加的趨勢,一直保持全球消費第二的地位,從1965年的6.17億t,增加到2007年的11.34億t;而歐洲(主要是俄羅斯)的石油消費,經歷了增加—穩定—減少—穩定變化的過程,從1965年的排名第一,降低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3的位置。
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無論是消費總量還是變化趨勢,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期,其變化規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選取了1965年、1980年、1995年和2007年幾個時間段,來分析、比較石油消費在區域間的分布及變化規律。
圖2.12 1965~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量變化及分布圖
從圖2.12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消費在空間和地域上分布極不均衡。世界石油消費量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
1965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15.3億t,其中北美洲為6.17億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40%,是世界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主要是俄羅斯),其生產量為5.92億t,約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39%;歐洲和北美洲佔到世界石油消費量的79%。非洲和中東地區消費量最小,分別為0.26億t和0.47億t,僅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2%和3%。亞太地區和北美洲石油消費量分別為1.65億t和0.83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1%和5%。
1980年,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的分布有了些許變化。亞太地區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有了很大的增加,歐洲和中南美地區石油消費份額也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的石油消費量在世界石油消費量中的份額則大大減少。其中,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份額從1965年的11%增加到1980年的17%;北美洲石油消費所佔份額由1965年的40%下降到1980年的31%。具體來說,1980年各地區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份額,分別為歐洲(主要是俄羅斯)佔41%、北美洲佔31%、亞太地區佔17%、中南美佔6%、中東地區佔3%、非洲佔2%。
1980~1995年的15年間,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亞太地區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持續擴大,歐洲在世界石油消費中的地位在萎縮,北美洲石油消費佔世界的份額基本維持不變。世界石油消費分布由原來的歐洲和北美洲二者爭雄,發展到1995年的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三足鼎立局面;由1980年的歐洲和北美洲兩個地區佔72%,發展到1995年的歐洲佔29%、北美洲佔30%、亞太地區佔26%,3個地區佔85%。
1995~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在區域上的發展趨勢,仍在持續。到2007年,亞太地區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年消費石油量11.85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份額的31%;歐洲佔24%;北美洲佔29%;中東地區石油消費量有所增加,佔7%;中南美石油消費份額佔6%;非洲石油消費份額最小,僅佔3%。
1965~2007年的40多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重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歐洲和北美洲二者爭雄,發展到亞太地區、歐洲、北美洲三足鼎立局面。其中,亞太地區異軍突起,由原來的11%上升至2007年的佔全球份額的31%,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
2.2.1.3 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的區域分布
由以上分析發現,無論是油氣探明儲量、油氣的生產,以及油氣的消費,在全球范圍內都表現出明顯的區域間的不平衡態勢。
那麼,針對同一個地區,其生產能力和消費量之間是否協調一致呢?
通過對1965年和2007年全球7大區域的生產量和消費量空間分布的比較(圖2.13),可以發現,全球油氣消費與生產在空間配置上出現區域交叉不平衡。即全球的油氣資源生產和消費分布極不均衡,油氣生產區和消費區相距甚遠,且這種差距越來越大。
1965年,北美洲石油生產量為4.89億t,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1%,石油消費量為6.17億t,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40%,北美洲既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世界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地區;而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4.18億t,約佔世界生產量的27%,而消費量最小,僅為0.47億t,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3%;亞太地區生產量最小,約為0.45億t,僅佔世界石油生產量的3%,石油消費量分別為1.65億t,佔全球石油消費量的11%。
到2007年,中東地區石油生產量為12億t,約佔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產最主要的地區之一;北美洲石油生產的份額持續下降,2007年生產量僅佔世界生產總量的16%。就石油消費量來說,2007年亞太地區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地區,年石油消費量11.85億t,佔世界石油消費份額的31%,歐洲佔24%,北美洲佔29%,中東地區佔7%;中南美佔6%,非洲石油消費份額最小,僅佔3%。
石油生產和消費在區域上的差距持續擴大(表2.1,表2.2),北美洲在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126.4百萬t,2007年差額為-491.3百萬t;中東地區在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371.8百萬t,2007年差額為1063.7百萬t;亞太地區,1965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119.9百萬t,2007年生產和消費的差額為-806.4百萬t。
圖2.13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表2.1 1965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表2.2 2007年世界石油生產量和消費量區域分布
續表
㈡ 俄羅斯石油資源與世界關系
當今世界,俄羅斯是石油天然氣儲量、生產、出口和過境的能源大國,自普京擔任總統後,俄羅斯就把能源出口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俄石油即開始大量進入國際能源市場,對國際能源格局產生了一定影響。所謂國際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國際舞台上能夠起主導作用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在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態勢。俄經濟迅速發展,得益於國際石油供求緊張,油價不斷飆升。當前,「梅普組合」正積極利用對俄相對有利的國際經濟形勢,想盡辦法使俄羅斯在石油供求關系、運輸體系、定價機制和天然氣貿易
等方面對國際能源格局施加影響,藉此提高俄在國際經濟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國際能源格局的基本狀況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費的40%。世界石油版圖經歷了從「墨西哥灣時代」到「波斯灣時代」的變換。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紀中期,世界石油版圖被稱為「墨西哥灣時代」。這個時期美國和委內瑞拉是石油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和鞏固了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後,美國開始從中東地區進口石油,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標志著世界能源中心從美國轉移到了中東,世界能源版圖的波斯灣時代開始了。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前,世界石油市場基本處於消費國主導時期,石油的產量和價格由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縱;1960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成立,標志著國際石油公司和石油產出國政府之間的關系開始發生變化,西方大公司對石油的控制權力被弱化。20世紀70年代,接連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石油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進行了激烈的較量,最終,產油國和消費國的力量趨於平衡。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中東產油地區的地緣政治形勢越
來越嚴峻,而世界經濟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為了保障石油安全,無論是石油生產國還是消費國都紛紛制定了能源多元化戰略,因而使國際能源格局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第一,美國和歐佩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家。由於美國對石油的強大需求再加上美國自己繁榮的生產,使得美國對石油市場和世界石油政治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其他力量所能達到的地步。美國對石油市場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需求量和生產能力方面,另一方面反映在石油——美元定價機制上,以美元作為國際石油交易的計價貨幣,確定了美元作為交
易媒介的壟斷地位,這不僅鞏固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權地位,而目影響了世界經濟和各國財富的流向。歐佩克國家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60%和供應量的40%。由於世界經濟對石油嚴重依賴,因此,作為石油終端供應商,歐佩克在世界石油供應方面佔有主導地位,但是由於政治、軍事、經濟等原因,它們不得不與霸權國家達成妥協,實現所謂的「相互依賴」。
第二,俄羅斯、裏海、非洲等非歐佩克國家和地區在石油市場中的地位上升。俄羅斯是歐佩克之外石油含量是豐富和生產、出口能力最強
的國家。裏海蘊藏著豐富的能源資源。據有關方面統計,裏海的石油儲量約在1100億桶到2400億桶之間,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8%。蘇聯解體後,裏海的石油成為獨立於俄羅斯之外的能源資源,並成為西方石油消費國追逐的對象非洲石油蘊藏豐富,不僅油質好、成本低、易運輸,而且遠離動亂中心,相對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視非洲為「尚待開發的處女地」,競相投人巨資進行勘探開發。非歐佩克國家和地區石油相繼進人國際石油市場,強烈吸引了石油消費國的目光,對歐佩克絕對供應國地位造成了一定沖擊。
第三,能源消費增長中心向亞太地區轉移。近年來,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經濟發展漸進快車道,對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長,推動世界能源消費增長中心發生了轉移。亞洲近20年來石油消費量增長了一倍,石油需求量由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10%上升到25%,成為與北美、歐洲石油消費量基本相當的重要地區,是影響國際能源格局變化的新生力量。
俄羅斯能源優勢得天獨厚
俄羅斯是當今世界能源最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與其他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相比,俄羅斯能源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第一,俄羅斯能源儲量豐富。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化石能源,具有稀缺不可再生且分布不均的特點。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從北非的馬格裡布到波斯灣,從波斯灣到裏海,再到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巨大「石油心臟地帶」。俄羅斯在「石油心臟地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分布非常廣泛,從烏拉爾山以東到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有諸多儲量可觀的油氣田。按照石油探明儲量排名,俄羅斯石油儲量為70—10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探明儲量的8%—13%、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中.俄羅斯佔32.6%,按探明儲量計,其供給時間約為90年,按預測儲量計則供給時間可為100年。
第二,俄羅斯擁有極強的油氣生產和出口能力。承接了蘇聯時期的生產體系,俄羅斯的石油生產能力極強。根據俄能源工業總調度局的數據統計,2006年俄石油產墩4.8億噸,2007年出產石油4.9億噸。俄羅斯石油一半用做出口,2006年出口2.5億噸,2007年出口2.53億噸,佔世界石油貿易的12%,是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考慮到歐佩克內部成員之間矛盾不斷、中東地緣政治環境惡化以及石油消費國紛紛謀求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等因素,俄羅斯能源對國向消旨源供求市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優越。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戰並不僅僅是獲得足夠的石油,而且還包括如何把石油從地下弄出來然後運送到需要人的手裡。由於富產石油的中東地區與石油消費國大多遠隔重洋,因此,從中東地區向外運輸石油基本都走海路,並且有相當數量的油輪需要經過由伊朗控制的霍爾術茲海峽和險象環生的馬六甲海峽,這無疑增添了石油安全的危險程度。俄羅斯雄踞歐亞大陸,具有貫通四方而很少受到地理條件約束的優越地緣環境,與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亞洲和石油消費量最多的歐洲都有陸路接壤,因此,俄羅斯能源出口可以採用最經濟、最安全的陸路管道運輸,以此降低能源運輸的風險和成本。
第四,俄羅斯有發達的能源輸出管道系統。目前,俄羅斯已有三條通向歐洲的石油管道和一條橫跨波羅的海海底直達德國的「北方溪流」天然氣輸送管道;2008年初俄又與保加利亞和寒爾維亞簽訂了准備修建「南線」天然氣管道的協議;通往亞太市場的「泰納線」一期也在按計劃建設中。同時,俄羅斯還控制著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遍布各獨聯體國家的天然氣和石油配送渠道,這些管道為俄擴大能源出口,影響能源進口國和過境國的政治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五,俄政府控制著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大部分生產和出口。在俄獨立後掀起的私有化浪潮中,控制著俄90%的天然氣開采和運輸體系的俄氣公司非常「榮幸」地始終掌握在國家手中。普京執政後,俄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又將已經私有化了的石油公司重新掌控在政府手中。由政府控制的油氣公司雖然市場化程度較低,但卻有利於使這些公司的生產和出口計劃符合國家的政治需要,成為俄推行能源外交戰略,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俄羅斯能源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前蘇聯並沒有參與國際能源市場基本體系的創建,因此,盡管俄羅斯是能源生產和出口大國,但它不是國際能源機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因而,
在發揮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方面受到極大限制。隨著石油和天然氣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能源在國際關系中的力量日益凸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能源威力,俄羅斯調整了國家能源戰略,積極擴大能源出口,使俄羅斯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能源領域原有的力量平衡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冷戰時期,蘇聯的石油主要用於滿足國內需求和出口「經互會」成員國及部分西歐國家,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不大。蘇聯解體後,能源出口成為俄羅斯政府財政和外匯收人的主要來源,其石油開始大量進入國際能源市場,並逐漸成為國際能源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目前,除了歐洲仍然是俄羅斯能源最大的用戶外,中國、印度、美國、日本以及韓國都非常看好俄能源,以減少對中東地區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進口的安全系數。隨著俄羅斯石油出口渠道逐漸拓寬,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將不斷蠶食歐佩克國家的份額,在平衡世界石油市場格局、維護市場穩定上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從而使國際石油供求格局逐漸改變。
由於地理條件優越,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大多採用成本低、安全系數高的陸路管道運輸。俄羅斯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視能源出口管道建設,已初步形成「扇」形油氣管道戰略:俄羅斯已有的和正在修建的以及將要修建的油氣管道構成「扇」形油氣管道戰略中的扇骨;油氣管道覆蓋的地區形成扇面;由國家牢牢控制的能源企業是俄羅斯手中的扇柄。俄手中的能源工具,就像鐵扇公主手中的芭蕉扇,可以伸縮自如,只要輕輕擺動,就能產生威力無窮的效用,並因此使國際石油運輸格局發生微妙變化。
另一個影響國際石油格局的因素是石油價格。石油價格看起來平淡無奇,卻是實實在在決定著國際資金和政治影響的流向和速度。因此,西方石油消費大國和主要產油國都非常關注全球油價的波動,並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的石油定價。作為石油出口大國的俄羅斯當然也不甘人後。目前,俄烏拉爾牌原油已佔國際原油市場份額的12%,成為了能夠影響國際能源供求關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俄羅斯還積極籌劃開設了以盧布作為計價和結算工具的俄羅斯石油交易所,以徹底扭轉俄羅斯石油沒有自己的定價權的被動局面。
俄羅斯大力推進由盧布主導的石油定價機制目的非常明確:第一,挑戰國際市場現行的石油定價體系,打破石油價格機制由歐佩克和西方國家壟斷的局面;第二,利用油品交易使用盧布結算的機會,提升盧布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近年來,美元持續貶值,已給石油出口國和消費
國造成了巨大損失,引發了部分歐佩克成員國對用美元定價的石油交易體系的不滿,提出改用其他貨幣進行石油貿易結算。這使俄羅斯在國際石油市場挑戰美元主導地位的計劃有了實現的希望。
隨著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增幅逐漸降低,以及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其他的能源資源天然氣因具有分布更廣、更清潔的優點,有可能逐漸替代石油成為未來最主要的能源。在天然氣領域,俄羅斯的地位與沙特在石油領域的地位一樣舉足輕重。目前國際上尚未形成像石油歐佩克的天然氣組織,天然氣的定價機制還未形成,因此,俄羅斯容易在遠未成熟的國際天然氣市場上擁有更
多的發言權,發揮重要作用。為了能夠充當國際天然氣市場的「領導者」,俄羅斯對創建國際天然氣聯盟態度積極。早在2002年,普京就提出,由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成立一個「歐亞天然氣同盟」,旨在協調天然氣生產國的政策和價格。此後,關於俄羅斯和其他天然氣生產國成立同盟組織的傳聞從未停止顯而易見,成立一個由俄羅斯主導的天然氣國際組織,對俄影響國際能源市場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總之,俄羅斯能源擔負著推動俄羅斯經濟增長、參與世界貿易體系和維護地緣政治影響以及改善國際政治環境等多重責任,因此導致其能源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從而對世界能源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世界能源格局不斷發生變化。
㈢ 石油為什麼仍是最重要的能源物質
4月19日,參加世界石油大會青年論壇的專家透露,石油仍將是21世紀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資源。這是在對石油儲量和石油的供需情況進行研究會,大多數專家作出的一致意見 。到2025年,石油在世界的能源需求中仍然將佔37%的比例,比目前的40%輕微下降。
世界已經探明的原油總儲量大約在11000億桶,以目前的生產率,足夠滿足全球45年的需求。但是實際的情況不會這么簡單。在21世紀初,預測的石油年產量將穩定的上升,這是因為隨著技術的提高,石化工業將出現恢復,石油需求量將上升。此外,非傳統的石油資源的開采,如瀝青砂、油頁岩和重油在未來有望出現穩定的上升。
歐佩克的世界能源模式工程從2002年到2025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將上升3800萬桶/天,提高到11500萬桶/天。到2025年,經合組織國家在世界的石油消費中將占據較大的份額,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來自於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將增長四分之三。從全球來看,運輸部門將佔2000~2025年需求增長的60%,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家庭、商業和農業部門也將出現顯著的增長。(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從中短期來看,在2010年之後,全部的非歐佩克的石油供應,主要來自於拉丁美洲、非洲、俄羅斯和裏海地區有望持續增長,上升到5500~5700萬桶/天。但是隨著在2025年之前,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產量的逐步下降,歐佩克仍然將是世界石油需求的主要供應國。
世界上已經探明的石油儲量的五分之四位於歐佩克成員國,歐佩克成員國能夠比非歐佩克產油國更容易、更廉價的開採石油。
在2025年,歐佩克將滿足世界石油需求的51%,產量將達到5800萬桶/天。
㈣ 地球上的石油儲量有多少為什麼會越采越多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它是一種天然形成的能源,那麼就有很多人疑惑地球上的石油儲量有多少?為什麼會越采越多?換句話說,一些專家地球目前石油的儲存量至少可以再開採用50年,越來越多是因為人類對石油儲存量的認知也隨著技術的發展在逐漸刷新。
石油的在地球的儲存量是巨大的,給國家經濟政治也帶來很大影響,所以現在很多國家發生戰爭都是因為爭奪石油的管控權,如我們都很熟知的伊拉克戰爭,這也是警醒我們全世界思考的一場戰爭,石油的儲存量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標准,而目前全球的石油還可以供人類開采50年,而這類認知是不是也會隨著開采技術的發展而有新的標准呢,我們不得而知。
㈤ 美國為什麼偏偏要與擁有石油資源的國家過不去呢
眾所周知,美國一直與俄羅斯、伊朗、委瑞內拉等這樣的石油大國過不去,一直揮舞著經濟大棒長期制裁、打壓這些國家,甚至是封鎖,還動不動以武力相威脅。這一段時間美國大兵壓境伊朗,大有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之勢。但是,不知大家注意沒注意到,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都位居世界前十。
從目前美國的生產能力看,原油供給量年均增長14%。原油日產量大約在1150萬桶。如若把伊朗石油出口壓到100萬桶以下,同時,也壓低委內瑞拉的石油出口,美國就能進一步增加佔有國際石油市場的份額,這就有可能償還美國欠下22萬億美元的債務。如此美國真的還清了所有國債,政府財政收入將趨於平衡,那麼美國政府,還有美元在國際上的信用地位就會大大增加。這樣美國的經濟和科技都將會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將更加牢固。這就是美國與那些石油大國過不去的真正原因。
㈥ 沙特阿美被炸,而美國動用儲備,是為了搶占沙特的市場份額嗎
應該不是為了搶占沙特的市場份額,因為沙特阿美被炸了之後,石油的輸出少了很多,美國為了平衡市場而做出了這樣的舉動。
㈦ 石油為什麼足以讓全世界的國家為之瘋狂
因為在現在能源日趨緊張的時代。誰能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誰就擁有了話語權。而且因為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石油。所以對於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石油資源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說是一種戰略資源。
隨著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工業水平也越來越高,每年都會需要大量進口石油資源來發展工業。所以一定要保障中國的石油能源通道安全。這樣才不會被人在關鍵時刻卡脖子。才能更好的發展經濟。當然也應該促使經濟的轉型。比如說那些高油耗的汽車就應該限制生產。多多發展一些可替代能源技術。
㈧ 世界大國石油分配大體情況。。。
世界各國、各地區石油分布如下: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來,巴西在被稱為「鹽上層」的地層中發現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謂的「鹽上層」地區,延伸數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儲備區 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發現了一個巨大油田,國際地質學家預計該油田的最大埋藏量為330億桶,可能成為歷史上發現的第三大油田。
南美地區的常規石油可采資源總量為254.1億噸,佔世界總量的8.2%.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區共有剩餘石油探明儲量121億噸,佔世界總量的8.7%;1999年石油產量達3億噸,佔世界總量的9.5%.其中以委內瑞拉石油資源最為豐富,其次為巴西。
俄羅斯-中亞地區俄羅斯—中亞地區油氣資源相當豐富。2000年底的剩餘探明儲量達75億噸,佔世界的5.3%.2000年該地區石油總產量達到3.88 億噸,佔世界的10.8%.俄羅斯剩餘探明儲量67億噸,佔世界的近5%.生產石油3.2億噸,約佔世界的10%,在世界產油國中列第二位。出口原油 1.2億噸。
馬拉開波湖
馬拉開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總面積1.4344萬平方公里。馬拉開波湖也是世界上產量最高、開采歷史最悠久的石油湖,開采歷史已有90多年,委內 瑞拉的石油工業誕生在這里。在馬拉開波湖東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奧里諾科重油帶,面積約為5.5萬平方公里,委內瑞拉政府和石油專家估計該地區 蘊藏著2350億桶重油。
墨西哥灣
在美國東南角近 海地區,墨西哥灣上鑽井平台星羅棋布,717個海上平台每天生產130萬桶原油、2億立方米天然氣,佔全美國原油產量26%、天然氣產量11%。墨西哥灣 也是墨西哥石油工業的集中地。2006年,墨西哥在墨西哥灣西部尤卡坦地區坎佩切灣的坎塔雷爾巨型油田每天生產原油370萬桶,占墨西哥原油總產量 80%。
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共和國擁 有和管理的水閘型運河,經過狹窄的巴拿馬地峽,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由於巴拿馬航道的影響,只能通過載重6萬噸至8萬噸的油輪,因此,能夠順利通過巴拿馬 運河的油輪被稱為巴拿馬型油輪。巴拿馬型油輪既不是大型原油輪也不是小型成品油輪,在國際石油貿易中占據的份額雖然不大但地位卻舉足輕重,已成為國際海運 中一種標準的油輪類型。
加拿大油砂
在常規石油資源 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佔全球石油資源70%的非常規石油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成為世界性的話題。世界上所探明的油砂資源有95%集中在加拿大。其已探明的油砂和 重油資源多達4000億立方米(合2.5萬億桶原油),相當於整個中東地區的石油蘊藏量。目前,加拿大在阿爾伯塔省共有26個油砂項目投入生產,總生產規 模達到每天83萬桶,佔加拿大石油產量的43%。
松遼盆地
中國最大的石油 生產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非海相沉積盆地。位於此的大慶油田,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學工業基地。在喜迎新中國成立60周年 之際,大慶也即將迎來油田50歲華誕。50年間,大慶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的「三個第一」:原油產量第一,上繳利稅第一,原油採收率第一,主力油田採收率已 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至15個百分點,1976年到2002年實現持續27年原油年產量5000萬噸以上。
我國石油資源賦存條件差。陸上有35.8%的石油資源分布在高原、黃土塬、山地、沙漠、沼澤和灘海等較惡劣的環境中;56%的石油資源量埋藏在 2000~3500m之間;西部埋深則以大於3500m的為主。我國非常規石油資源量佔比例較大,陸上重稠油佔16.4%(113.5億噸)。海上重油 資源的比率更高,佔33.3%.就我國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而言,低滲或特低滲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於3500米的佔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資源量 中大都是埋深更大、質量更差、邊際性更強的難動用資源。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 印度洋北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東連南海,西接安達曼海,是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海上橋梁,也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 來的海上樞紐。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經過這一航道的5萬多艘船隻,運載著佔世界運油量一半的原油,即佔世界貿易量三成的產品,而且 這些數字每年還以8%的速度遞增。馬六甲海峽是亞太許多國家或地區必經的運油航線。如日本、韓國石油供應絕大部分依賴進口,而進口的90%來自中東,需要 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目前,馬六甲海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安全隱患。過分依賴這條「咽喉水道」的問題,已引起相關國家的關注。
東南亞
東南亞國家盛產 石油的主要有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東南亞的原油和天然氣(以原油當量計算)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5%~7%。油氣開采業是汶萊、印尼和馬來 西亞三國的經濟支柱。近幾年,東南亞國家油氣勘探獲得累累碩果,預計到2012年之前至少有170座新油氣田投產,分別位於汶萊、柬埔寨、中國南海、印度 尼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合作開發區、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越南。
霍爾木茲海峽
位於亞洲西南 部,介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海灣,呈人字形,是往來波斯灣各港的油輪必經之地。霍爾木茲海峽素有「海灣咽喉」之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 略和航運地位。海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一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合計承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60%的供應量,西方國家把霍爾 木茲海峽視為「生命線」。
波斯灣
亦稱阿拉伯灣油 區、海灣油區。這里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資源,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世界上的19個大油田中,這一帶就佔了14個。石油儲量約佔全球的58%,達 500億噸之多。石油年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38%。這里的原油約70%用於輸出,每天外運的原油達200萬噸,佔世界石油總貿易量的60%。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是一 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從俄羅斯、南歐和阿爾及利亞的煉油廠主要 運往印度的石油必經此道,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1993年,埃及拓寬和加深蘇伊士運河,進一步增加運河深度,使25萬噸 級油輪從此能夠順利通過,以此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輪使用蘇伊士運河。
幾內亞灣
幾內亞灣是近年 來發掘的新的石油富集地區。據估測,石油儲量佔世界石油總蘊藏量的10%。這里的奈及利亞和安哥拉是非洲最大的兩個產油國。幾內亞灣的石油含硫量少,屬於 提煉成本低的高品質油,而且距美國較近,運輸成本較低。與戰亂不斷的波斯灣相比幾內亞灣相對比較平靜。幾內亞灣實際上已經逐漸變成美國能源安全供應的後勤 基地。
北非
石油發展前景十 分看好,至2008年,探明石油儲量已近630億桶。利比亞是北非重要的產油國,石油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總值的95%以上。 蘇丹1999年開始生產石油,目前日產量已達30萬桶,並計劃把日產量提高到50萬桶。突尼西亞是北非的一個很有遠景的油氣區。
非洲和南美地區截至2000年底,非洲地區共有剩餘石油探明儲量100億噸,佔世界總量的7.1%.石油年產量達3.73億噸,佔世界總量的10.4%.該地區的油田一般油層較厚,油質優良,勘探成功率很高,預計西非將很快成為歐佩克以外的世界原油主要增產地。
裏海
裏海含油氣盆地 是世界第三大油氣資源富集區。據美國能源部估計,在裏海水域面積為38.64萬平方公里的這塊土地上,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00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 18%。裏海西岸的巴庫和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地區,以及裏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產區。裏海湖底的石油生產,已擴展到離岸數十公里的水域。隨著海洋石油 開采技術的進步以及全球石油需求的進一步擴大,裏海近年再度掀起「淘金熱」。
北海
歐洲重要石油、 天然氣產區,已知儲量石油約47億噸,天然氣約1.5萬億立方米,年產原油已超過8630萬噸。北海油氣資源豐富,海底石油儲量僅次於波斯灣和馬拉開波灣 而居世界第三位。20世紀70年代開始產油,80年代起大規模開采,使英國成為世界重要產油國之一。挪威其次,產量除滿足本國需要外並大量出口。
季曼—伯朝拉
位於俄羅斯歐洲地區東北部的高緯地區,地處能源短缺的西北區,距耗能高的中央區也比較近。原油生產主要集中於科米自治共和國,烏薩為該油田最大採油區。
伏爾加—烏拉爾斯克
伏爾加—烏拉爾 油田,位於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流域區,又稱「第二巴庫」。儲油區面積近70萬平方公里,產量佔全俄產量的1/5以上。該油田位於俄羅斯經濟發達地域,原油 加工與石油化學工業發達,區內有大型煉油廠10多座,年加工能力達1.5億噸,原油與油品管道縱橫交錯並通往外區。
西西伯利亞
俄羅斯主要油氣 產地,目前70%的俄羅斯原油開采自西西伯利亞。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油氣田之一。該油氣田位於西西伯利亞平原上,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這里的石油低 硫、低石蠟、汽油餾分含量高易揮發物質含量高,油品質較好。在西西伯利亞有數十個大油田,大部分油田位於秋明州。秋明州可采2.2億多噸原油,占整個西西 伯利亞開采總量的90%強,整個俄羅斯開采總量的55%強。
阿拉斯加
位於美國西北 角,是全球最大的飛地。雖然臨近北極圈,極度寒冷,但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尤以石油、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阿拉斯加僅石油的蘊藏量就在50億桶至 160億桶之間。主要產區位於普魯德霍灣油田,每天原油的運輸量高達180萬桶,通過阿拉斯加管道向外輸送。美國一直以保護環境為由限制石油公司開采阿拉 斯加州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在世界的各個地區,原油品種有很大差別。按重度分,有輕、中、重三種;按含硫量分,有低硫、含硫、高硫三種。原油品種可分為低硫輕油、含硫輕油、含硫中油 和重油、高硫中油和重油等。低硫輕油經濟價值最高,是原油中的佼佼者,主要集中在非洲、北海和東南亞。含硫輕油為數較多,主要分布在中東和俄羅斯。含硫中 油、重油和高硫中油、重油數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中東和拉美。
現在,各國和各石油公司對資源的競爭與合作在不斷加強,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經濟與技術實力是取勝的重要條件,地緣政治與外交政策常常是重要保證。資 源的穩定供應與安全保障已成為各國的重要政治與外交政策。石油在新世紀前50年仍將不可能被大規模替代,而且仍將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軍事裝備現代 化的動力基礎,對世界經濟運行仍將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一)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三)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四)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㈨ 為什麼委內瑞拉是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經濟卻是最差的
委內瑞拉雖然是世界上石油儲存量最多的國家,但卻是經濟發展最差的拉美國家。那麼形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都是因為委內瑞拉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太多。
石油出口的權利全部攥在政府人手中,國外銷售石油的公司沒有任何好處,所以給自己斷了財路。委內瑞拉政府一開始因為自己國家的石油儲備量最多,所以想把出口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給分銷的外國公司任何一點好處,所以導致了出口的路越來越窄。
所以我們綜合來看委內瑞拉,雖然說是石油儲存量最多的國家,但也是雜質最多,開采難度最大,客戶群體最少的國家,所以它的經濟才會如此差。
㈩ 為什麼西亞石油儲量,出口量等都位居世界第一位,而俄羅斯卻被稱為「世界加。油。站」
樓主您好!最根本的原因是:俄羅斯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是世界上自然資源能夠自給的國家,自給程度高。不但可以滿足本國的需要,還可以大量出口,更何況俄羅斯是金磚國家之一,所以俄羅斯被稱為「世界加油站」!
西亞,也就是中東地區,首先,西亞是一個地區的名稱,而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俄羅斯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八位,雖然,有一部分西亞的國家(沙特、伊拉克、伊朗、阿聯酋、科威特)的石油儲量比俄羅斯豐富,但是石油產量最多的卻不是這些國家,石油產量最多的是俄羅斯,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更何況俄羅斯是金磚國家之一,所以俄羅斯被稱為「世界加油站」!
俄羅斯的自然資源:
煤(庫茲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天然氣、鐵(庫爾斯克)、錳、銅、鉛、鋅等。石油探明儲量82億噸(2009年數據),佔世界探明儲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森林覆蓋面積8. 67億公頃,占國土面積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蘊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發電量為1310億千瓦/小時。核電佔俄電力的10%。煤蘊藏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鋁蘊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鐵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鈾蘊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黃金儲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俄羅斯羅斯自然資源總量居世界首位。俄羅斯是世界上惟一一個自然資源幾乎能夠完全自給的國家。作為世界資源大國,俄羅斯已經探明的資源儲量約佔世界資源總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
俄羅斯所有自然資源的總價值約為300萬億美元;其中,俄已經探明的資源儲量價值約為30萬億美元,居世界首位。與俄羅斯相比,美國已經探明的自然資源儲量價值為10萬億美元,中國為5萬億美元,西歐為2.5萬億美元。
從類別看,俄羅斯各種資源儲量幾乎都位於世界前列,特別是在其他國家非常短缺的礦物、森林、土地、水等資源方面,俄羅斯的優勢非常大。
首先,據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測算,從探明儲量來看,俄羅斯各類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都相當高,石油為35年,天然氣為81年,煤在60-180年之間,鐵礦石為42年,銅、鎳、鉬為40年,鎢為37年,鋅為18年,鉛為15年,黃金為37年,磷酸鹽為52年,鉀鹽為112年。
其次,俄羅斯森林覆蓋率約為50%,擁有世界1/5的木材儲量。俄羅斯森林資源儲量已經超過了整個北美的森林資源。俄羅斯已經成為世界木材第三大出口國,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
第三,俄羅斯農業用地2.1億公頃,其中耕地1.25億公頃,人均耕地為0.85公頃;而全世界耕地面積不過14.57億公頃,人均只有0.32公頃。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的土地非常肥沃,正如俄羅斯土壤學奠基人多庫恰耶夫指出的那樣,黑土地帶是俄羅斯的主要財富,俄羅斯的黑土地曾丟失了20%-50%的腐殖質,但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第四,俄羅斯有豐富的水資源,僅貝加爾湖就容納了佔全球地表淡水總量的1/5。俄羅斯擁有500多條通航河流,總長度為30萬公里,實際通航里程為8萬公里。如果俄羅斯的全部水力資源被利用,每年可發電2萬億千瓦時。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橫跨歐亞大陸。面積約1707.5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俄羅斯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自給程度高。
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無疑為俄羅斯經濟增添了雙翼。這兩大工業血脈控制了俄羅斯五分之一的國民生產,並且創造了50%的出口貿易產值和40%的國家收入。另外,俄羅斯還是鈀、鉑、鈦的第一大出產國。
2008年,俄羅斯GDP比2007年上升5.6%。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俄羅斯2009年的GDP為390161億盧布,比2008年下降7.9%。
從長遠角度來看,俄羅斯不滿足於只做世界經濟的加油站。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俄採取盧布貶值、提高關稅等一系列措施保護國內生產企業,試圖通過本國生產代替進口,實現貿易平衡。
對俄羅斯來說,當務之急必須致力於現代化改革進程,提高生產效率。投資者應該尤其密切關注當前的經濟政策變化,這是除原料價格之外,影響俄羅斯金融市場的另一重要因素。
現在,您知道為什麼俄羅斯被稱為「世界加油站」了吧!
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