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到多少年我國石油實現自給
擴展閱讀

到多少年我國石油實現自給

發布時間: 2022-06-04 20:12:09

⑴ 中國在那一年實現石油自給

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甘肅玉門老君廟、新疆獨山子、陝西延長等幾個小規模油田,年產不足12萬噸,國內消費的石油基本上依靠進口。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開發建設了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和青海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氣田,擴大了玉門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幾個大盆地進行的區域勘探取得新的進展。

(1)到多少年我國石油實現自給擴展閱讀:

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但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60年代初,我國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嚴重困難和巨大壓力,大慶石油會戰就是在這個時期打響的。

經過3年多的奮戰,到1963年,我國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設了大慶油田,形成了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對實現石油產品基本自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報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組織華北石油會戰。

到1965年,在山東建成的勝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開始出油。華北石油會戰打開了渤海灣地區的勘探局面,在中國東部又開辟了一個新的石油生產基地。

經過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底,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131萬噸,實現了國內消費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人民網-新中國崢嶸歲月|1963年:石油基本自給

⑵ 19幾幾年12月,周恩來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實現了石油自給。

1959年

⑶ 1956-1966時期中國如何實現石油自給

開採石油啊,中國石油產量在世界上來說本來是不低的,只是人口眾多,石油消耗量大,石油缺口大,給人造成一個錯覺我國沒有石油,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五六十年達石油能夠自給自足是因為消耗少,那時沒有私家車,公務用車也少,即使石油產量少也能自給自足,其實中國石油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自給自足的,只是近二三十年,私家車的普及,石油用量飛漲,才造成石油巨大的缺口

⑷ 周恩來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實現了石油自給

發現大慶油田嘛,初期中國還是石油輸出國呢,中美建交也是有能源合作背景的,那時候重要產油國都在蘇聯的控制下。 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⑸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怎麼樣

(1)油氣資源豐富,發展潛力較大。
國際上通常用「資源量」、「儲量」、「可采儲量」和「剩餘探明儲量」等概念來描述和界定油氣資源的多少。油氣資源量是指聚集在地下岩層中的油氣總量,它會因發現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儲量是指經過勘探證實了的並在現有條件下有經濟價值的資源。可采儲量則是指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從地下儲層中開采出來的儲量。剩餘探明儲量是總儲量減去已開采出石油後的剩餘量,通常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潛力。
根據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我國石油可采資源總量為150億~200億噸。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為150億噸,2020—2050年隨著技術進步和領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有望再增加50億噸,達到200億噸。石油資源總量列世界第六位、亞洲第一位。我國天然氣可采資源總量為14萬億~22萬億立方米,其中2020年前可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為14萬億立方米,2020—2050年可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再增加8萬億立方米,達到22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總量列世界第五位。
截至2005年底,我國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69億噸,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3.1萬億立方米,油氣資源探明率(已經勘探證明可採的儲量占總儲量的比率)分別為35%和14%。總體上看,我國油氣資源的探明程度都不高。至2005年底,全國石油和天然氣的累計采出產量為44.7億噸和4324億立方米。
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6~1/5;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7~1/5,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在我國,油氣資源已經成為一種十分緊缺的戰略資源。我國油氣資源總量比較豐富,目前石油勘探程度尚處於中期階段,天然氣勘探尚處於早期階段。通過加大勘探投入和依靠技術創新,還可以獲得新發現、增加新儲量,油氣工業的發展仍具有比較雄厚的資源基礎。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西、甘肅、寧夏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和中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1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近海天然氣總資源量為8.1萬億立方米,海上天然氣儲量為4211億立方米,占近海天然氣資源量的9%。10個海上盆地大多集中在南海和東海,占總量的21.4%。
(3)石油生產處於穩定增長階段,天然氣產量快速增長。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工業十分落後,石油年產量僅12萬噸,主要靠進口「洋油」維持國民經濟發展。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後,從根本上改變了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1965年實現石油自給。20世紀60—70年代,又相繼發現勝利、大港、遼河、華北和長慶等油田,石油產量迅速增長。2005年,我國石油產量 1.81億噸,天然氣產量500億立方米,分別列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二位。
經過50多年的勘探,一些整體性較好、易發現的大型和特大型油氣田多數已經被找到,今後勘探發現新油田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但從我國油氣資源賦存的地質特點和剩餘油氣資源潛力來看,2020年以前,我國石油探明儲量可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大體每年增加地質儲量8億~10億噸,相當於增加可采儲量1.6億~2.0億噸左右。天然氣年增探明可采儲量的規模大體在1800億~2500億立方米。
我國以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為代表的老油田,總體上已進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雙高」階段,產量遞減在所難免。我國老油田現階段石油產量的綜合遞減率大體為5%。如果沒有新儲量投入生產的話,我國每年都將會有一個近千萬噸規模的大油田消失。要保持我國石油產量穩定增長,每年發現的新儲量首先要彌補老油田的產量遞減之後,石油產量才能「爬坡」。實現這一目標是可能的,但並不容易。
綜合各方面因素,預計今後15年內,我國石油產量可以實現穩中有升。如果石油產量大體以每年250萬噸左右規模增長,到2020年,我國石油產量可保持在2.0億噸以上。我國天然氣工業是新興產業,發展比石油約晚30年。21世紀前30年是我國天然氣工業大發展時期,儲量和產量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保持快速增長。隨著全國天然氣管網建設、市場完善和拓展,天然氣產量也將快速增長。預計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在1000億立方米左右,2020年產量達到1200億立方米以上。屆時,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轉換的各種能量和資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油頁岩、核能、太陽能、水力、風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熱、生物質能和海洋溫差能等等。一次能源可以進一步分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兩大類。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水力、風力、生物質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溫差能等,它們在自然界可以循環再生。而非可再生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油頁岩、核能等,它們是不能再生的,用掉一點,便少一點。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由目前的3%增至8%~10%。
(4)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石油需求迅速走過了由平緩增長到快速增長的過程。200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達到2.24億噸,比改革開放前大體增長了一倍,平均增長速度為4%左右,以石油消費增長翻一番支撐了GDP翻兩番。
最近五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5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2億噸,比2000年凈增0.94億噸,年均增長1880萬噸,平均增長速度達7.3%。
從現在到2020年還有14年時間。這期間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仍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0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近年來我國原油產量、進口量及對外依存度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5》,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司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年6月。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節約潛力很大。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千米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0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 25%以上。
上述狀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⑹ 中國石油什麼時候能實現自給自足

5到10年!應該沒有問題 我國在四川已經發現 超級大油田,可以用300年;主要是要不要開采,因為石油是不再生資源...

⑺ 中國石油產量歷史

4.1.2.1 原油產量

明朝和清朝以來,由於封建社會體制和「海禁」的對外政策的影響,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十分緩慢,石油工業同樣停滯不前,落後於西方國家。1877年中國購買美國蒸汽頓鑽鑽機,聘請了美國鑽井技師,到台灣苗栗鑽探石油。1878年第一口現代鑽機鑽井成功,獲得1.5噸的石油,標志著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始。但是,第二口鑽井失利,這個開始也隨之結束。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出於掠奪資源的目的,在台灣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石油地質調查和鑽探,發現了出磺坑油田和綿水、竹東等4個氣田,到1927年達到年產石油高峰1.94萬噸,隨後逐漸下降(圖4.10)。

1905年清朝政府在陝北延長試辦油礦,聘請日本人進行地質勘察。1907年又購買日本蒸汽鑽機,聘請日本技師和工人,在延長城外開鑽延1井,在81米深處發現石油,每日產1~1.5噸,證實了延長有油。隨後在自己鑽探的同時,引入美浮石油公司合作鑽探,但收效甚微。1941年延長油礦在七里村打出兩口高產油井,延長油礦產量開始上升,到1943年達到年產1279噸的高峰,隨後由於內戰和投入不足,產量開始下降。

玉門油田的發現和開發在中國近代石油工業佔有重要地位。20世紀20年代,有多名中外地質家考察過玉門地區的石油地質,都認為具有開發前景。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石油和油品進口被切斷,國民黨政府開始重視國內石油勘探和開發。1938年國民黨政府設置甘肅油礦籌備處,勘察玉門石油地質。1939年在老君廟構造上打出了高產油井,每日產油105噸,發現了老君廟油田,成為近代中國石油工業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隨著玉門油田投入開發,玉門成為全國石油生產的重要基地。1941年玉門石油年產量就上到了1萬噸,1948年達到了最高年產量7.8萬噸,全國石油年產量也達到了8.26萬噸的高峰。玉門油田的開發,有力地支援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中國現代石油工業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幹部和石油產業工人,為現代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圖4.10 新中國成立前原油產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石油工業十分落後,1949年全國原油年產量僅7萬噸,主要靠進口「洋油」維持國民經濟的發展。玉門油田通過擴邊勘探開發,油田面積迅速擴大,石油產量不斷提高。新疆成立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發現並開發了獨山子油田。延長油礦也先後發現和開發了永坪油田和延長油田,全國石油產量迅速回升,到1959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了373萬噸(圖4.11),基本滿足了國內40%的油品需求,緩解了石油供應緊張的局面。

1955年開始的全國范圍的石油普查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1959年在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慶特大型油田,經過三年勘探開發會戰,1963年大慶油田投入生產,當年生產石油439萬噸,全國石油產量也達到了647萬噸。到1965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了1131萬噸,突破了千萬噸大關,使中國實現了原油完全自給。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又在渤海灣盆地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和大港油田,1973年原油產量5400多萬噸。其後又發現了華北油田以及南方地區的幾大油田,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突破了1億噸,成為世界第八大石油生產國。

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穩定東部地區石油生產的同時,重新加強了西部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相繼發現了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和焉耆油田。與此同時,對外國公司開放了中國近海石油勘探開發權,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石油產量的增長。1995年中國石油產量達到了1.5億噸,2005年達到了1.8億噸,成為世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

表4.1 中國已開發油田可采儲量采出程度分布 單位:%

到2005年,中國已累計采出原油44.9億噸,結合中國最新一輪的油氣資源評價結果中間值(198億噸),目前全國的原油累計采出率為22.67%。在累計原油產量基礎上加上剩餘探明可采儲量,中國到2005年已探明原油可采儲量69.2億噸,儲采比為13.4。

4.1.2.2 中國的油田開發技術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的油田開發技術主要包括:

(1)陸相砂岩油藏注水保持能量分層開采、高含水期提高水驅採收率技術、細分沉積微相的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常規測井水淹層處理解釋技術和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在內的剩餘油分布預測配套技術;發展了以層系調整、鑽高效加密調整井及「控水、穩油」為目標的分層調整工藝技術。

(2)復雜斷塊油田滾動勘探開發配套技術,形成一套滾動勘探開發科學程序和以高解析度、三維地震技術為主的低幅度構造和小短距識別的斷塊油藏精細描述和石油勘探開發綜合軟體平台技術。

(3)化學驅油技術,主要為聚合物驅油工業化技術,包括室內實驗評價、高分子聚合物驅油劑國產化技術和現場注入設備研製等配套技術。

(4)低滲透油藏高效開采技術,包括低滲透油藏描述技術,「注、壓、抽」配套採油技術,壓裂開發井網優化設計技術和注氣保持壓力技術以及小井眼鑽采技術。

(5)稠油油藏注蒸汽開采技術。注蒸汽吞吐已形成工業化生產技術,主要包括適用性篩選技術、油藏工程設計技術、大型整齊發生器應用技術、井筒隔熱技術、注采參數優選技術、大排量抽油技術、前期防砂技術及稠油集輸技術等。

(6)分層注水、分層開采技術;區塊整體堵水調剖技術;酸化壓裂、重復壓裂、限流壓裂、整體壓裂工藝技術;有桿泵、電潛泵、無桿泵抽油及氣舉採油等人工舉升技術等專項採油工藝技術。

(7)密閉注水、採油地面集輸工藝流程、輕烴回收、凝析氣循環注氣和混相驅油及化學驅油等一套地面油氣開採集輸流程設計建設技術。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的鑽井技術主要依靠國產化裝備,從噴射鑽井、定向井和叢式井鑽井到水平井鑽井,基本實現每隔5年上一個新的台階,鑽井效率大大提高。叢式井、定向井鑽井技術現已成為普遍應用的常規技術,並掌握了長中短半徑水平井鑽井技術。

4.1.2.3 中國原油產量歷史階段

從中國原油產量增長歷史來看,根據1949年以來原油年度產量變化,以及不同時期的政策和開發技術條件,可以把中國的原油產量增長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1949~1964年的起步階段;1965~1985年的快速增長階段;1986~2005年的穩定增長階段(圖4.12)。

圖4.12 中國原油產量增長階段

(1)起步階段(1949~1964年)。1949年初期,中國的全國原油產量僅有7萬噸,其中6.92萬噸來自玉門油田。隨著石油工業的逐步恢復,中國的原油產量逐步上升。1949~1964年,中國的原油產量從1949年的7萬噸增長至1964年的794萬噸。以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部最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可采資源量均值198億噸為基數,本階段結束時中國的原油采出率為0.18%。從開發理論與技術水平來看,中國在本時期內的鑽井理論與開發技術與國外相比略顯滯後,正在對噴射鑽井和定向井技術展開研究試驗,而國外已經開始應用這些技術;從國家能源政策來看,中國在此階段開始有計劃地實施鼓勵石油資源開發的政策,通過有重點的勘探開發促進了石油產量的增長。

(2)快速增長階段(1965~1985年)。1965年之後,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相繼開發,中國的原油產量開始超過1000萬噸,實現了自給自足。在1965~1985年期間,中國原油產量從1076萬噸增長至1.25億噸,產量年均增長速度達到52.9%。1981~1982年,中國石油工業由於投資不足,產量有所下降。本階段內,中國的原油累計采出率從0.24%增至7.38%。從開發理論與技術水平來看,中國在本階段內的鑽井理論與開發技術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逐步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1976~1980年期間,通過對噴射鑽井技術的攻關研究,機械速度翻了一番,降低了鑽井費用。中國政府為促進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從1982年起實施原油產量1億噸包乾等三項政策,不僅促進了產量的增長,還為迅速提高石油工業的技術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3)穩定增長階段(1986~2005年)。1986~2005年期間,中國的原油產量從1.3億噸增至1.8億噸。本階段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與上一階段相比,產量雖然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但增長速度明顯減緩,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原油累計采出率從1986年的8%增至2005年的22.67%。

在此階段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推動了中國油氣開發理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理論上,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陸相油氣田開發地質應用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開發技術上,中國在注水開發、低滲油藏開發、稠油開采、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壓裂、水平井和三次採油等多項技術上都取得了突破。

從國家政策來看,「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是國務院根據全國陸上原油生產格局,油氣勘探和後備資源接替狀況,以及國家未來對油氣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後做出的戰略性決策。這也是1986年以後中國陸上石油工業發展上的一個最顯著特點。

⑻ 我國實現石油全部自給是在

樓主說的歷史了吧
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不過我國現在石油進口量佔到消費量的40%多了
自給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