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石油市場安全
一、國際石油市場基本特點
由於世界石油資源的儲藏、生產和消費在地理上的極不平衡,產油國和消費國大多是分離的。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落後或比較落後的少數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石油消費水平較低,而且是主要的石油輸出國;而石油資源相對匱乏的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卻因石油消費水平高,石油煉制能力強而成為世界顯赫的石油進口國;其他廣大無石油資源的發展中國家大多為很次要的石油進口國。石油作為戰略物質以及它的供求在地理上的巨大差異,致使世界石油市場在19世紀跨國石油公司興起時就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此後,隨著國際石油格局的變化,國際石油市場呈現出其獨有的特點。表現在:
1)高度的壟斷性。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業形成壟斷最早,壟斷程度最高,企業規模最大,導致國際石油價格從1875年起一直是一種壟斷價格。現代石油工業處於自由競爭時期非常短,只有大約15年的時間,即1859~1875年。到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就已經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世界的第一個石油托拉斯,此後雖然有諾貝爾兄弟、皇家荷蘭/殼牌公司集團等與其競爭,並根據美國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將洛克菲勒壟斷集團改組為「新澤西標准石油控股公司」,以及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宣判「新澤西標准石油控股公司」解散,分成了38家公司,但是後來這些石油公司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石油市場又變成由七家石油公司統領,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壟斷集團,俗稱石油「七姊妹」,這七大石油公司統治世界石油市場長達45年之久。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歐佩克為主的發展中石油產油國收回石油主權後,形成了一種由歐佩克為主體的石油卡特爾。到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世界石油生產、貿易結構的變化,又形成了一種以歐佩克為主的世界主要產油國與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經過斗爭、妥協後形成的壟斷價格。
2)極強的政治、軍事色彩。進入21世紀以來,石油成為關系一國勝敗存亡、關繫到一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物質。二戰以後,石油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質的性質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逐漸成為世界上主要的一次能源,在各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生活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國際石油價格的起伏,勢必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問題。各國政府的能源政策、外交政策的制訂往往與石油利益牢牢地結合在一起。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無一不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過巨大的沖擊。事實上從20世紀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和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已同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小布希總統自入白宮伊始,就著手制訂新的能源政策,決定對內有計劃地開采阿拉斯加等地的石油,對外積極插手裡海能源的爭奪,推進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並把非洲石油視為「美國的國家戰略目標」,迅速瞄準幾內亞灣、安哥拉、奈及利亞和加彭等產油國。這些新的能源戰略與政策的出台,顯然與布希政府明顯的石油財團背景有關,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反映了其為保持美國21世紀初期「一超獨霸」的戰略目標所做出的重大戰略調整。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2001年的日消費量已達2000萬桶。據美國能源部預測,到2020年,它目前石油需求的55%依賴進口的百分比,將再增加1/3。之後還將繼續增加,而美國本土的石油產量將下降12%。美國這次撇開聯合國,悍然發動的倒薩戰爭,雖然主要是根據去年出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恐怖主義、大規模武器擴散和『無賴』國家」列為其核心利益的主要威脅而採取的行動,但顯然也體現了其能源戰略的指向,並隱藏著其要索取世界能源主導地位、保持其世界霸權地位的居心,即通過控制伊拉克而控制佔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64.5%的海灣地區,並通過控制伊拉克,而取得對歐佩克確定油價和份額分配的發言權,從而將國際能源署和歐佩克的控制權都攥在手裡。
當然,任何一個市場都還要受到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約束,供求與競爭機制在國際石油市場仍在發生著作用,價格會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影響國際石油市場。
二、國際油氣貿易趨勢
1.國際石油貿易方向
石油貿易近年來一直保持活躍,貿易量穩定增長,年均增長率達3%。從圖2-2,圖2-3可以看出,1995年世界石油貿易的主要供應地是中東、非洲、東歐和中南美洲地區,其中中東地區的出口佔世界石油出口的25%,北非佔4%,其他國家佔71%,但是到2020年,中東將是世界上石油貿易的最大供應區域,屆時其石油貿易將佔世界石油貿易的59%,北非保持不變,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貿易將下降到37%,也就是說,到2020年左右,中東將成為世界石油的最主要供應區,中東也將在世界地緣政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必將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最為熱點的地區之一。北美地區、亞太地區和西歐地區是世界上進口石油最多的地區(圖2-4),一般來說,北美地區的石油主要從中南美洲、中東和非洲進口;亞太地區的石油主要從中東地區和非洲進口;西歐地區的石油主要從中東、非洲的歐佩克國家進口。
圖2-21995年中東石油出口同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的對比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圖2-32020年中東石油出口同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的對比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圖2-4世界各地區原油進口所佔比例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2.國際石油貿易價格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劇烈動盪,從1973年石油禁運開始,到1979年歐佩克兩次大幅度提升石油價格,導致70年代兩次油價暴漲,1980年最高時接近40美元/桶。隨後,由於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的大幅增加,歐佩克成員國和挪威、英國等下調油價,使得80年代的石油價格一直處於下跌過程中。1990年的海灣戰爭,曾一度使油價漲至30美元/桶。1997年,由於歐佩克成員國和世界石油產量的不斷增長,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油價持續下滑,1998年油價跌至谷底。1999年由於歐佩克成員國達成減產保價協議,加上亞洲經濟開始復甦,帶動油價恢復性上漲。2000年在全球經濟全面轉強的刺激及大規模國際投機基金對原油期貨價格的報復性炒作下,油價暴漲。2001年「9·11」事件加重了美國經濟的衰退並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引起以航空煤油為主的石油需求的下降,並導致石油價格下跌,2001年11月中旬一度跌至16美元/桶。2002年2月份歐佩克和非歐佩克聯手減產的效果開始顯現,3月份以後國際油價開始重新回到歐佩克的價格帶范圍內(22~28美元/桶)。隨著美伊局勢日益緊張,9~10月份油價開始突破價格帶的上限。美國WTI油價一度突破30美元/桶,布倫特油價也幾度超過29美元/桶。截止到2002年10月底,2002年以來的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已達24.65美元/桶,超過了2001年24.46美元/桶的年均水平(單衛國,2002)。就2002全年看,由於中東局勢緊張,特別是美伊戰爭的陰影,以及頻繁的恐怖事件,導致原油價格走高,每桶產生了5美元左右的「溢價」(國際石油經濟編輯部,2003)。今後俄、美能源合作的加強將增加俄羅斯在世界石油市場對沙烏地阿拉伯的競爭力,並進而制約歐佩克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不過,在近期內,沙烏地阿拉伯在石油市場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因為它的富餘石油仍然高達250萬桶/日,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和出口均已達到最大限度(國際石油經濟編輯部,2003)。
國際油價的長期變化趨勢主要受世界石油供需關系的影響。預計2010年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油價亦基本平衡。但由於受成本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也有可能會出現小幅度上揚。排除歐佩克國家的集體干預行動,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年西得克薩斯中質油的價格可能為28美元左右/桶,2010年後,由於世界石油產量高峰年已過,常規石油產量開始下滑。如果節能技術沒有大的提高,替代能源沒有突破性進展,國際油價將會加快攀升。
3.國外天然氣價格與定價機制
國外天然氣價格一般分為三類(胡奧林,2002),即根據天然氣的產、供、銷環節分為井口價、城市門站價和終端用戶價。井口價是天然氣生產商在天然氣交割點交付給管輸公司的價格,對於海上氣田所生產的天然氣,則是到達岸邊的價格。歐洲等國家進口天然氣的邊境價可視為井口價。城市門站價是天然氣管輸公司將所購天然氣輸往某一城市天然氣門站再出售給城市配送氣公司的價格。終端用戶價是終端用戶從管輸公司購買天然氣所支付的價格,包括天然氣本身的商品價和輸至用戶的全部服務費。由於中間環節不同及服務要求的差異,不同的用戶,其天然氣消費價格不同。
國外天然氣價格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與國際油價聯動,即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必然引起天然氣價格波動;第二,與國家的資源豐度相關,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其天然氣價格較低。第三,受經濟發達程度和社會需求的影響。西歐是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目前,西歐是世界天然氣平均消費價格最高的地區,此外,周邊國家的天然氣資源量和進口天然氣輸送距離的差異也會造成價格差異。
國外天然氣的定價機制與天然氣市場的體制密切相關,可以分為壟斷性和競爭性兩種。表2-1列出了不同市場體制下的天然氣定價方式。壟斷性定價是由於管輸公司壟斷了天然氣的運輸與銷售,其定價原則是成本加利潤。世界范圍內以壟斷性定價為主,在歐洲,壟斷仍然占統治地位。競爭性定價分為管道與管道的競爭和氣與氣的競爭。管道與管道競爭就是允許兩個以上的管道公司向同一個區域市場輸送天然氣,利用自己的管道爭奪用戶;氣與氣競爭是第三方(如工業大用戶、發電廠和地方配送公司)有權或可以利用管輸公司的輸氣及其相關服務,付費輸送自己的天然氣。第三方的進入打破了輸氣公司壟斷購氣、輸氣和配氣的捆綁式服務,因此出現了天然氣供方的競爭。天然氣競爭性定價只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英國實行,也有許多國家在不斷採取措施,放開市場,引入競爭。
表2-1不同市場結構下天然氣定價方式
(據胡奧林,2002)
② 中石油和中石化究竟屬於完全壟斷還是寡頭壟斷
寡頭壟斷,因為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業務有明顯交叉。
③ 為什麼中國沒有其他企業和中石化和中石油競爭
你可以申請一個試試
④ 為什麼說石油是壟斷企業 目前不是有許多的民營油站嗎
壟斷,有全產業鏈壟斷,和局段控制性壟斷。
煙草,鹽業,是全產業鏈壟斷,即從種植(或開采)到工業生產,再到商業流通領域,全過程式控制制;零售終端也是實行許可證制度,消費者沒有任何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中上游的強勢控制。
石油,是控制性壟斷,把持重要環節,控制上下游產業鏈。
由於中石化,中石油,控制了銷售環節,煉油廠和民營油站沒有議價權,壟斷油企上、下把持,兩頭通吃:上游吃死煉油廠,成本倒掛,虧損嚴重,不願開工;下游整死民營油站,抬高油價,增加物流運輸成本,吸血廣大民眾,老百姓苦死累死,都不夠盤剝的。
類似的還有供水,供電,公交電信,金融機構,等等,表面看上去是有競爭,但是實際上還是政府把持,不過是蘇聯模式的一個「病毒變種」而已。
近幾年頻繁暴發的計程車罷工潮,也是根緣於此。計程車公司控制了行業市場,以幾十、數百倍於車價的價錢,出售經營權,並向承包人收取高額「份兒錢」,血腥盤剝駕駛司機和廣大乘客。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它的所謂油價上漲,黑車泛濫,都只是表面現象。壟斷才是真正的萬惡之源。
油荒頻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石油行業的壟斷體制,石油巨頭把持了零售市場之前的各個環節,企業的逐利本性又導致他們偏重效益而忽視了市場供應的穩定,人為製造油荒局面。
至於發改委的所謂「約談」,也不過是老子訓兒子,不改革扭曲的市場,是不可能消除「油荒」的。
⑤ 為什麼國家不完全壟斷石油行業
中國石油和石化是壟斷行業。
其優點就是產品無相對過剩的浪費,壟斷者完全可以控制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量。缺點就是壟斷者為了自己豐厚的利潤,始終控制住該種壟斷產品的供應量,使這種產品不能普及,許多人享受不到這種產品。
危害是對經濟自由的侵害。市場經濟的本質就在於自由、平等與等價交換。市場主體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自己的經濟權利,首先必須有經濟活動的自由權。如果沒有經濟自由,市場主體將無法自主作出經濟決策,無法自主地從事交易。
因此經濟自由是市場經濟中對個體經濟權利的最基本要求,處於個體經濟權利的最核心位置。經濟自由是包括投資、就業、消費等在內的經濟活動不受他人強制的狀態。而行政性壟斷可能對一切經濟自由構成限制,特別是體現在對經營自由和消費者自由的侵害上。
壟斷行業對法律原則的違反
(一)對平等保護原則的漠視
我國現行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近代憲法規范上,這被表述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或「人在法律上平等」。
平等保護原則的終極意義在於追求憲法對各個人所保障的,各自在其人格形成和實現過程中機會的平等。即所謂的「機會上的平等」。
雖然說市場和平等有著天然的聯系,但行政性壟斷給予了某些產業、企業和個人以特權,使得政府以及和政府有千絲萬縷聯系的行業和個人在市場競爭中,有了相對於其他競爭者的特權。
例如目前在大約30個行業和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民間資本投資「禁區」,在基礎設施、大型製造業、金融保險、通訊、科教文衛、旅遊等行業領域以及國有產權交易等領域則尤其如此。
過多的由行政性的機制來壟斷本應由市場配置的資源,對特定的經營者實行優惠待遇,違反了平等保護原則,構成了對競爭對手的歧視,造成了限制競爭的後果。
(二)法律保留原則的違反
對經濟自由的限制,應該符合法律保留原則的要求。法律保留原則的意蘊在於,只有由民主選舉具有直接民主合法性的代議機關,才能對一般性的與人民有密切聯系的重要事項作出決定,頒布普遍的對公民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我國憲法第5條第1款也規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國家的原理要求應以法律規范國家與人民間的法律關系,並且應使人民能夠預見並估計行政活動的效果。從學理上考察,除法律之外的其他行政規定和措施,不得對公民基本權利予以限制。
⑥ 世界石油行業背景 中國石油行業背景
我國三大石油集團或公司基本上是按地域來組建的, 石油天然氣資源和下游批發市場也 是按地區劃分的。在石油勘探開發環節,三大集團或公司「劃地域而治」 ,除了三家大型石 油公司外,還有一些小型地方企業。 成品油的批發環節實行嚴格的進入管制, 中國石油集團和中國石化集團擁有成品油批發 權,並被授權制訂批發企業布局規劃,報國家經貿委審批。從 1999 年起,兩大集團公司以 外的合格成品油批發企業可由兩大集團依法採取劃轉、聯營、參股、收購等方式進行重組。 由此可見, 我國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市場組織特點是, 資源和市場的區域性分割與局部過 度競爭並存。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人為的資源和市場區域分割增加了企業的競 爭成本。其次是政府指導定價扭曲了市場價格信號,缺乏石油市場機制。再次是批發市場的 人為壟斷(國內油品批發市場以兩大石油公司為主, 油品進口以三家大型國有公司為主)。 四 是有關市場秩序的法律不健全, 缺少獨立的市場監管機構, 在某種程度上授予大企業集團行 使政府職能。 由於我國沒有反壟斷法和獨立的石油天然氣市場監管機構, 不敢也不能在石油 天然氣行業放開競爭
在中東、 裏海--中亞、 非洲和遠東等地區, 能源消費大國為掌握全球石油資源的控制權, 保障本國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展開了激烈爭奪。 (1)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 世界現代石油工業誕生後的前 100 年, 美國和前蘇聯左右著世界石油形勢, 其中美國占 據絕對優勢地位。自 1859 年鑽成第一口工業油井以來,美國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產量 不斷增加,1954 年全美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 60%以上,1960 年也高達 33%,達到 3.3 億噸。這期間,美國石油不僅做到自給自足,還大量出口。 (2)20 世紀 70 年代--80 年代 隨著世界石油工業飛速發展,中東石油產量迅速增加,1960 年其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
26%,約為 2.8 億噸,到 1972 年則上升為 35%,達 9 億噸,超過美國和前蘇聯產量之和(8.5 億噸,其中美國為 4.9 億噸) ,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區,改變了長期以來美國主導的世界石油 格局,石油中心移到中東。
⑦ 中國石油和石化是壟斷行業嗎
中國石油和石化是壟斷行業。
其優點就是產品無相對過剩的浪費,壟斷者完全可以控制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量。缺點就是壟斷者為了自己豐厚的利潤,始終控制住該種壟斷產品的供應量,使這種產品不能普及,許多人享受不到這種產品。
危害是對經濟自由的侵害。市場經濟的本質就在於自由、平等與等價交換。市場主體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自己的經濟權利,首先必須有經濟活動的自由權。如果沒有經濟自由,市場主體將無法自主作出經濟決策,無法自主地從事交易。
因此經濟自由是市場經濟中對個體經濟權利的最基本要求,處於個體經濟權利的最核心位置。經濟自由是包括投資、就業、消費等在內的經濟活動不受他人強制的狀態。而行政性壟斷可能對一切經濟自由構成限制,特別是體現在對經營自由和消費者自由的侵害上。
(7)石油為什麼不進入競爭機制擴展閱讀:
壟斷行業對法律原則的違反
(一)對平等保護原則的漠視
我國現行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近代憲法規范上,這被表述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或「人在法律上平等」。
平等保護原則的終極意義在於追求憲法對各個人所保障的,各自在其人格形成和實現過程中機會的平等。即所謂的「機會上的平等」。
雖然說市場和平等有著天然的聯系,但行政性壟斷給予了某些產業、企業和個人以特權,使得政府以及和政府有千絲萬縷聯系的行業和個人在市場競爭中,有了相對於其他競爭者的特權。
例如目前在大約30個行業和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民間資本投資「禁區」,在基礎設施、大型製造業、金融保險、通訊、科教文衛、旅遊等行業領域以及國有產權交易等領域則尤其如此。
過多的由行政性的機制來壟斷本應由市場配置的資源,對特定的經營者實行優惠待遇,違反了平等保護原則,構成了對競爭對手的歧視,造成了限制競爭的後果。
(二)法律保留原則的違反
對經濟自由的限制,應該符合法律保留原則的要求。法律保留原則的意蘊在於,只有由民主選舉具有直接民主合法性的代議機關,才能對一般性的與人民有密切聯系的重要事項作出決定,頒布普遍的對公民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我國憲法第5條第1款也規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國家的原理要求應以法律規范國家與人民間的法律關系,並且應使人民能夠預見並估計行政活動的效果。從學理上考察,除法律之外的其他行政規定和措施,不得對公民基本權利予以限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壟斷行業
⑧ 石油屬於完全競爭市場嗎
我認為石油不屬於完全競爭市場,因為現在石油往往被冠於政治目的。比如考慮到國與國之間的經貿聯系,國與國之間的政治手段,特別是國際金融市場,大國之間的扳手腕。在石油市場都會有體現。所以說石油市場並沒有完全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