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開採石油中子源是什麼時候用
擴展閱讀
買東西比價格的app有哪些 2025-07-29 03:17:35
如何在mc裡面藏鑽石塊 2025-07-29 02:53:57

開採石油中子源是什麼時候用

發布時間: 2022-05-27 21:35:44

Ⅰ 中子源是什麼,有啥用

中子源是能釋放出中子的裝置。中子源有很多種,從手持放射性源到中子研究設施的研究堆和裂變源。根據中子的能量、中子通量、設備的大小、花費和政府的管制,這些裝置在物理、工程、醫葯、核武器、石油勘探、生物、化學、核動力和其他工業中有著廣泛的用途。

Ⅱ 石油是什麼時候開始開採的啊

石油最初由於從地下自然冒出並且能夠燃燒而被發現。在古代西方人還不知道石油是何物時,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它來燒飯和照明。早在公元1世紀,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地理志》中就寫道:「高奴有洧水,可然」。「然」即「燃」,這里所說的「可燃水」,就是我們的祖先在對石油有了最初的認識後給予的一種稱謂。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石油的最早記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
我國地大物博,有龐大的石油儲量,是世界上的石油古國。從渤海灣到北部灣,從沿海到邊疆,都有石油儲藏。
900年前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我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四百年。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里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
1080年(元豐三年),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 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
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從上面記載來看,沈括不僅發現了石油並且也知道了他的用途。雖然他當時所謂用途著重於煙墨製造,但他確預料到「此物後必大行於世」,這一遠見為今天所驗證。而今天我們所說「石油」二字也是他創始使用的,並寫了我國最早的一首石油詩:「二朗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沭陽塵。」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載:「高奴縣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這里稱石油為「肥」,而不再認為是一種可燃的水,是在進一步認識的情況下對石油的又一命名。

古人還把石油稱為「石漆」。如《太平寰宇記》卷記載:「石漆,延壽城中有山,出泉注地,其水肥如牛汁,燃之如油,極明,但不可食。北方人謂石漆得水則愈熾也。」這里是以屬性(包括顏色、形態和用途)對石油進行命名。

石油在我國古代除了被稱作可燃水、肥、石漆外,還被稱為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石油」這個科技名詞首先由我國宋代科學家沈括提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並提出了「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的科學論斷。由於沈括定名准確,具有科學性,「石油」一詞一經確定就得到廣泛使用,後來諸多文獻中都使用了「石油」一詞。

Ⅲ 中國哪年開始開採石油

玉門油田是中國第一個工業油田。
1937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顧維鈞的「中國煤油勘探公司」合作發現了玉門油田。
1939年開始工業化生產。

新中國的第一個工業油田是克拉瑪依油田。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黑油山1號井完鑽出油,

Ⅳ 請問石油鑽井中,常見到測井隊使用中子源,會對靠近的人有影響嗎中子源入井後,放射出來的輻射會停留在泥

沒有影響,測井用的鎇-鈹中子源屬於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源,中子源一直在產生中子粒子射線,中子源在儀器放到井裡後,產生中子粒子會被含氫物質(例如泥漿中的水)減速俘獲,自由中子的平均壽命僅為15分鍾左右(887秒),可以衰變為質子放出電子和反電中微子,這三種粒子沒有輻射傷害的。中子源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是中子源發生的核反應剛產生的高能中子,減速後的中子對人體已經沒有影響了。因為中子流作用的時間很短,對於中子彈等戰術核武器襲擊過的戰場,己方可以快速進入目標區域作戰,而不用擔心放射性污染。只要在測井裝源過程時遠離現場(大於25米)對人體基本沒有影響了,中子源主要對人體含氫量比較高的器官傷害大,例如眼睛,可以屏蔽中子源的物質常見的有水(減速效果很好),石蠟,有機玻璃等

Ⅳ 石油開采歷史

石油最早的發現者、採集者和應用者就是聰明而富於進取心的古代中國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易經》中就有了「澤中有火」的記載,中國的第二部歷史著作《漢書》中則進一步明確指出「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在今陝西延安一帶,洧水為延水支流,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開采和應用全在這一地區;也可以說,陝北地區是石油的搖籃。晉代范曄著《後漢書》說:「延壽縣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其大如籮,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更細致地描繪了石油的性狀和用途:「高奴縣有洧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Ⅵ 中子的散射和核反應

中子與物質相互作用決定於中子與原子核之間的核力。中子與電子之間的磁(矩)作用非常小,一般可以忽略。中子與原子核之間的核力主要由中子與核內質子之間以及中子與核內中子之間作用力組成。作用力的強或弱,首先決定於作用距離。一般發生在10-13cm之間,其次是決定於相互之間的自旋取向,其實質類似一種引力。所以,原則上講任何能量中子與物質作用,形成復合核的可能性都比較大。實際上低能量的(或稱低速度)中子(例如10eV)與原子核相碰撞時,具有很大幾率被原子核俘獲,形成復合核。

中子被原子核俘獲後,形成具有復合核的激發能(E)為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M為碰撞核的質量;m為中子質量;εn為中子在復核內的結合能;E為碰撞前中子的動能。受激復合核通過發射粒子(帶電粒子或中子)或發射γ量子或發生核裂變,躍遷到具有較低能級的基態。

由此可見,無論發生哪種核反應的幾率都與能量特徵有關。例如,當發射粒子(p,α,n)的結合能(εx)小於復核的激發能(E)時,原子核才有可能在俘獲中子後發生發射粒子的核反應。也就是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Q 為核反應能量;當 Q >0 時稱放熱核反應;當 Q <0 時,稱吸熱核反應。發射帶電粒子的(n,p)和(n,α)核反應,可以是吸熱反應也可以是放熱反應。

對中子來講,其反應截面一般與1/v成正比(v為慢中子速度)。慢中子碰撞引起發射帶電粒子核反應必須是放熱反應。反應能量(Q)必須足夠大,才能使帶電粒子有相當大的核庫侖勢壘穿透率。勢壘高度近似與原子序數Z2/3成正比。這個條件把慢中子引起帶電粒子核反應限制在輕元素核范圍內。

原子核對中子來講沒有勢壘,俘獲中子後的復合核,可以發射任何能量的中子,都是幾率極大的作用過程。其發射中子的幾率與入射中子的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與中子能量的平方根(E1/2)成正比。

任何能量中子,都能與任何原子核作用(除氦核,即α粒子)進行輻射俘獲(n,γ)反應。根據核能級的級聯關系,可以發射一個或幾個能量γ量子。由於發射中子核反應的競爭,輻射俘獲的幾率很小,只有較低能量的入射中子才有利形成輻射俘獲。中子能量越低(n,n)反應的幾率越小;而(n,n′)和輻射俘獲反應的幾率占優勢[而非彈性散射(n,n′)反應也常常伴隨γ射線的發射]。

從原理上講,質量數A>100的核都可以看成是亞穩態。如果給原子核以足夠的能量,這些原子核都能進行裂變。這個能量叫做激活能,激活能大的核裂變幾率就小。只有某些具有低激活能的最重的原子核,裂變幾率才是最大的。核裂變反應,總是和(n,n)、(n,n′)反應以及輻射俘獲(n,γ)同時發生。

(一)散射作用

能量適當的中子和原子核碰撞後,發射的仍然是中子稱為散射作用。如果發射的中子能量與入射中子能量相等,叫彈性散射。如果發射中子能量有損失,稱之為非彈性散射。彈性散射主要是兩種作用的疊加:第一種是中子與(比中子質量大很多的)重原子核作用時,原子核基本上沒有反沖,中子基本沒有能量損失。稱勢散射或形態散射,其散射截面用σ表示。第二種是中子進入原子核後形成復核,使核處於激發態。在放出能量相當於入射中子能量的中子後,又重新回到穩定狀態。其入射和發射中子是能量守恆的。構成類似中子散射,其散射截面用σ表示。總的彈性散射截面為:σ。從核反應意義來講,可寫為(n,n)。

根據能量和動量守恆原理,碰撞後反沖核能量為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EM反沖核動能;En和En′為碰撞前後中子的動能;M為反沖核質量;m為中子質量,φ為核反沖角。由此可見,散射原子核質量越接近中子質量,反沖角越小(即散射角越大)則中子能量損失越大。如中子被質子(氫核)散射,平均一次碰撞損失能量的一半,且散射角近90°時,中子能量幾乎全部損失。

當中子能量大於核激發能EL時,一個中子與核碰撞,被核吸收後在極短時間內發射一個能量較低的中子,中子損失的能量(

)使原子核激發。這樣的過程叫非彈性散射,可寫為(n,n′)。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Eγ為核激發態與基態的能量差。

產生非彈性散射的激發態原子核常常是通過發射一定能量的γ射線而釋放能量,回到基態。表2-3-2為幾種非彈性散射核的γ射線數據。中子與12C和16O原子核的非彈性散射作用,同時發射的γ射線(表2-3-2),能量差別較大,很容易探測。在石油勘探與開采中,用中子γ能譜測井,根據碳/氧比劃分油水分界面,以及煤田勘探中的中子γ測井(參見圖5-7-11)就是以此為理論依據。

表2-3-2 部分輕元素中子非彈性散射截面與發射的主要γ射線能量

地球物理現場使用的都是快中子源,能量較高,都在2MeV 以上。通過地層物質,與原子核發生彈性、非彈性散射,而損失能量。根據計算,中子與靶原子核的每次碰撞,平均能量損失(

)為

核輻射場與放射性勘查

式中:A為靶原子核的質量數;E0為中子初始能量。對於氫原子核A=1,每次碰撞平均能量損失一半;與碳原子核碰撞一次,損失能量14%;與A=207的重元素鉛原子核碰撞一次,損失能量約為萬分之一。中子能量低,運動速度慢,所以輕元素物質,如水與碳氫化合物是良好的中子減速劑(慢化劑)。地層對中子的減速能力,主要與水含量關系密切。根據中子減速理論,可以計算不同物質對中子的減速能力,即減速長度。表2-3-3是Marshak R.E.計算的若干物質減速長度。地層的其他岩石組成物質減速能力比水小1~2個數量級,因此地層的宏觀減速能力近似等於地層孔隙中水或石油的減速能力。從快中子能量減速到熱中子能量(0.025eV),所需要的時間稱減速時間。水中減速時間約為10-5s。熱中子從產生到63.2%被俘獲所需要的時間,稱熱中子在地層中的壽命;與地層中氯含量關系密切,是劃分油水界面的依據。

表2-3-3 中子能量從E0變到E=1.44eV時的減速長度

(二)輻射俘獲

原子核俘獲中子後形成的激發態的復核系統,在極短時間內放出一個或幾個γ光子的輻射衰變回到基態,這樣的反應過程叫輻射俘獲,表示為(n,γ)。(n,γ)反應與非彈性散射(n,n′),發射其他粒子核反應以及發生核裂變等反應是相互競爭的,對不同能量中子各有優勢。發射帶電粒子的條件是當粒子的激發能量比粒子的結合能量大時才有可能。中子的輻射俘獲和散射之間的競爭,只有當中子能量非常小,僅等於或小於10eV數量級時,才有利於產生輻射俘獲。隨著中子能量增大,輻射俘獲幾率減小。

252Cf中子源經過慢化使中子能量降低,作為輻射俘獲的中子源是非常有利的。用於輻射俘獲γ能譜測井,可以一次測量多種元素,成為元素測井的主要方法。對絕大多數元素來講,輻射俘獲產生的γ射線能量大於3MeV,較天然核素高很多,不易受到干擾。表2-3-4為幾種輻射俘獲元素的參數。

表2-3-4 中子俘獲γ射線能量及靈敏系數

中子輻射俘獲很像X射線熒光,在激發的同時進行γ能譜測量。比常規中子活化速度快。也像中子活化一樣,分析元素的靈敏度各不相同。如果使用高能量解析度半導體探測器,可達微量級。

每個元素的中子輻射俘獲和中子能量以及核反應截面關系密切。用於進行元素分析的靈敏度,常用靈敏系數來表示。即s=Iσ/A。式中I為俘獲每100個中子產生的γ射線數,σ為反應截面(10-28m2),A為原子量(表2-3-4)。

中子輻射俘獲可用於測井,稱為元素測井;可用於深海(5~6km)海底,進行連續測量,探查錳結核的分布;也可以作為中子活化分析的一個特殊方法。

(三)發射帶電粒子的核反應

從快中子到熱中子與原子核發生碰撞,使穩定原子核發射帶電粒子,最主要的核反應有(n,p),(n,α)。這些核反應都伴隨有γ射線發射,是中子活化分析和中子活化測井的基本依據。

(四)核裂變反應

中子與重原子核碰撞,使重原子核分裂(n,f),釋放出中子(幾個中子),絕大多數為瞬發(10-8s)中子;也有極少數(0.7%)重核,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發射中子,稱緩發中子。如快中子(En>1MeV)和熱中子作用下238U和235U產生裂變反應,產生六組不同能量不同半衰期的緩發中子可以用來直接探測礦石中鈾和釷的含量。

Ⅶ 石油上用中子放射源做什麼

石油企業使用中子源進行油田測井,測油層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氣飽和度和滲透率等 。

Ⅷ 我是石油工人 常見到測井隊使用中子源,會對靠近的人有影響嗎 有什麼防護措施嗎 謝謝!

一般只要裝到源罐里就沒什麼影響了,裝源時,如果沒有防護措施,盡量增大接觸距離,防護措施對於中子源來說,是增加含氫量比較大的東西,以減少中子源對人機體的損害

Ⅸ 石油資源被大量開采和使用開始於什麼時候

.第二次工業革命

Ⅹ 石油開采過程步驟

石油開採的工藝過程:
1、通過抽油機帶動井下深井泵將原油由地下輸送到地面。

2、由地面管網輸到送採油中轉站。
3、一般的中轉站都有沉降罐對站外來液進行初步處理,再由中轉站經加熱爐加溫後由離心泵通過長輸管線輸送到聯合站進行進一步處理。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體礦物。1982年世界石油產量為26.44億噸,天然氣為15829億立方米。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油氣從儲層流入井底,又從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驅動方式。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體礦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生的油狀液體礦物稱石油,把可燃氣體稱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研究的深入,認識到它們在組成上均屬烴類化合物,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因此把它們統稱為石油。1983年9月第11次世界石油大會提出,石油是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以及少量雜質組成的復雜混合物。所以石油開采也包括了天然氣開采。
石油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石油是重要能源,同煤相比,具有能量密度大(等重的石油燃燒熱比標准煤高50%)、運輸儲存方便、燃燒後對大氣的污染程度較小等優點。從石油中提煉的燃料油是運輸工具、電站鍋爐、冶金工業和建築材料工業各種窯爐的主要燃料。以石油為原料的液化氣和管道煤氣是城市居民生活應用的優質燃料。飛機、坦克、艦艇、火箭以及其他航天器,也消耗大量石油燃料。因此,許多國家都把石油列為戰略物資。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能源消費的構成中,石油已超過煤而躍居首位。1979年佔45%,預計到21世紀初,這種情況不會有大的改變。石油製品還廣泛地用作各種機械的潤滑劑。瀝青是公路和建築的重要材料。石油化工產品廣泛地用於農業、輕工業、紡織工業以及醫葯衛生等部門,如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製品,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1982年世界石油產量為26.44億噸,天然氣為15829億立方米。1973年以來,三次石油漲價和1982年的石油落價,都引起世界經濟較大的波動(見世界石油工業)。
油氣聚集和驅動方式油氣在地殼中生成後,呈分散狀態存在於生油氣層中,經過運移進入儲集層,在具有良好保存條件的地質圈閉內聚集,形成油氣藏。在一個地質構造內可以有若干個油氣藏,組合成油氣田。
儲層 貯存油氣並能允許油氣流在其中通過的有儲集空間的岩層。儲層中的空間,有岩石碎屑間的孔隙,岩石裂縫中的裂隙,溶蝕作用形成的洞隙。孔隙一般與沉積作用有關,裂隙多半與構造形變有關,洞隙往往與古岩溶有關。空隙的大小、分布和連通情況,影響油氣的流動,決定著油氣開採的特徵(見石油開發地質)。
油氣驅動方式 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油氣從儲層流入井底,又從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驅動方式。主要有:①水驅油藏,周圍水體有地表水流補給而形成的靜水壓頭;②彈性水驅,周圍封閉性水體和儲層岩石的彈性膨脹作用;③溶解氣驅,壓力降低使溶解在油中的氣體逸出時所起的膨脹作用;④氣頂驅,存在氣頂時,氣頂氣隨壓力降低而發生的膨脹作用;⑤重力驅,重力排油作用。當以上天然能量充足時,油氣可以噴出井口;能量不足時,則需採取人工舉升措施,把油流驅出地面(見自噴採油法,人工舉升採油法)。
石油開採的特點與一般的固體礦藏相比,有三個顯著特點:①開採的對象在整個開採的過程中不斷地流動,油藏情況不斷地變化,一切措施必須針對這種情況來進行,因此,油氣田開採的整個過程是一個不斷了解、不斷改進的過程;②開采者在一般情況下不與礦體直接接觸。油氣的開采,對油氣藏中情況的了解以及對油氣藏施加影響進行各種措施,都要通過專門的測井來進行;③油氣藏的某些特點必須在生產過程中,甚至必須在井數較多後才能認識到,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勘探和開采階段常常互相交織在一起(見油氣田開發規劃和設計)。
要開發好油氣藏,必須對它進行全面了解,要鑽一定數量的探邊井,配合地球物理勘探資料來確定油氣藏的各種邊界(油水邊界、油氣邊界、分割斷層、尖滅線等);要鑽一定數量的評價井來了解油氣層的性質(一般都要取岩心),包括油氣層厚度變化,儲層物理性質,油藏流體及其性質,油藏的溫度、壓力的分布等特點,進行綜合研究,以得出對於油氣藏的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油氣藏研究中不能只研究油氣藏本身,而要同時研究與之相鄰的含水層及二者的連通關系(見油藏物理)。
在開采過程中還需要通過生產井、注入井和觀察井對油氣藏進行開采、觀察和控制。油、氣的流動有三個互相聯接的過程:①油、氣從油層中流入井底;②從井底上升到井口;③從井口流入集油站,經過分離脫水處理後,流入輸油氣總站,轉輸出礦區(見油藏工程)。
石油開采技術
測井工程 在井筒中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把鑽過的岩層和油氣藏中的原始狀況和發生變化的信息,特別是油、氣、水在油藏中分布情況及其變化的信息,通過電纜傳到地面,據以綜合判斷,確定應採取的技術措施(見工程測井,生產測井,飽和度測井)。
鑽井工程 在油氣田開發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設一個油氣田中,鑽井工程往往要佔總投資的50%以上。一個油氣田的開發,往往要打幾百口甚至幾千口或更多的井。對用於開采、觀察和控制等不同目的的井(如生產井、注入井、觀察井以及專為檢查水洗油效果的檢查井等)有不同的技術要求。應保證鑽出的井對油氣層的污染最少,固井質量高,能經受開采幾十年中的各種井下作業的影響。改進鑽井技術和管理,提高鑽井速度,是降低鑽井成本的關鍵(見鑽井方法,鑽井工藝,完井)。
採油工程 是把油、氣在油井中從井底舉升到井口的整個過程的工藝技術。油氣的上升可以依靠地層的能量自噴,也可以依靠抽油泵、氣舉等人工增補的能量舉出。各種有效的修井措施,能排除油井經常出現的結蠟、出水、出砂等故障,保證油井正常生產。水力壓裂或酸化等增產措施,能提高因油層滲透率太低,或因鑽井技術措施不當污染、損害油氣層而降低的產能。對注入井來說,則是提高注入能力(見採油方法,采氣工藝,分層開采技術,油氣井增產工藝)。
油氣集輸工程 是在油田上建設完整的油氣收集、分離、處理、計量和儲存、輸送的工藝技術。使井中采出的油、氣、水等混合流體,在礦場進行分離和初步處理,獲得盡可能多的油、氣產品。水可回注或加以利用,以防止污染環境。減少無效損耗(見油田油氣集輸)。
石油開采中各學科和工程技術之間的關系見圖。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的大規模開采和應用,是近百年的事。美國和俄國在19世紀50年代開始了他們各自的近代油、氣開采工業。其他國家稍晚一些。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與數學、力學、地質學、物理學、機械工程、電子學等學科發展有密切聯系。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內燃機的出現,對油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這個階段技術上的主要標志是以利用天然能量開采為主。石油的採收率平均只有15~20%,鑽井深度不大,觀察油藏的手段只有簡單的溫度計、壓力計等。
第二階段 從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以建立油田開發的理論體系為標志。主要內容是:①形成了作為鑽井工程理論基礎的岩石力學;②基本確立了油藏物理和滲流力學體系,普遍採用人工增補油藏能量的注水開采技術。在蘇聯廣泛採用了早期注水保持地層壓力的技術,使石油的最終採收率從30年代的15~20%,提高到30%以上,發展了以電測方法為中心的測井技術和鑽4500米以上的超深井的鑽井技術。在礦場集輸工藝中廣泛地應用了以油氣相平衡理論為基礎的石油穩定技術。基本建立了與油氣田開發和開采有關的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體系。
第三階段 從60年代開始,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科學技術廣泛用於油、氣田開發為標志,開發技術迅速發展。主要方面有:①建立的各種油層的沉積相模型,提高了預測儲油砂體的非均質性及其連續性的能力,從而能更經濟有效地布置井位和開發工作;②把現代物理中的核技術應用到測井中,形成放射性測井技術,與原有的電測技術,加上新的生產測井系列,可以用來直接測定油藏中油、氣、水的分布情況,在不同開發階段能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③對油氣藏內部在採油氣過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現象及在多孔介質中的多相滲流的規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根據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對這些現象由定性進入定量解釋(見油藏數值模擬),試驗和開發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新技術;④以噴射鑽井和平衡鑽井為基礎的優化鑽井技術迅速發展。鑽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種特殊類型的井,包括叢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優質泥漿,使鑽井過程中油層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⑤大型酸化壓裂技術的應用使很多過去沒有經濟價值的油、氣藏,特別是緻密氣藏,可以投入開發,大大增加了天然資源的利用程度。對油井的出砂、結蠟和高含水所造成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見稠油開采,油井防蠟和清蠟,油井防砂和清砂,水油比控制);⑥向油層注蒸汽,熱采技術的應用已經使很多稠油油藏投入開發;⑦油、氣分離技術和氣體處理技術的自動化和電子監控,使礦場油、氣集輸中的損耗降到很低,並能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
海上油氣開發海上油氣開發與陸地上的沒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建造採油平台的工程耗資要大得多,因而對油氣田范圍的評價工作要更加慎重。要進行風險分析,准確選定平台位置和建設規模。避免由於對地下油藏認識不清或推斷錯誤,造成損失。60年代開始,前瞻中國油田服務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海上石油開發有了極大的發展。海上油田的採油量已達到世界總採油量的20%左右。形成了整套的海上開采和集輸的專用設備和技術。平台的建設已經可以抗風、浪、冰流及地震等各種災害,油、氣田開採的水深已經超過200米。
當今世界上還有不少地區尚未勘探或充分勘探,深部地層及海洋深水部分的油氣勘探剛剛開始不久,還會發現更多的油氣藏,已開發的油氣藏中應用提高石油採收率技術可以開采出的原油數量也是相當大的;這些都預示著油、氣開採的科學技術將會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