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在伊朗的瓜達爾建設進行到什麼程度了
瓜達爾港具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毗鄰巴基斯坦和伊朗邊界,靠近霍爾木茲海峽。海灣地區的石油出口到國際市場的船隻多數要從霍爾木茲海峽通過。
如果瓜達爾港建設海軍基地,取得瓜達爾營運權對中國具有重大價值。道屆時,中國可利用在瓜達爾的影響力,鋪設中東輸往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甚至延伸到中國的鐵路。雖然這是一項商業交易,但受到美國和巴基斯坦鄰國印度的密切關注。中國在南亞港口的任何利益訴求都可能加深印度對受到中國「圍堵」的擔心。
取得瓜達爾營運權對中國具有內重大價值。屆時容,中國可利用在瓜達爾的影響力,鋪設中東輸往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中國在南亞港口的任何利益擴張都可能加強印度對受到中國「圍堵」的擔心。
Ⅱ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最新報道
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 李由)14日,記者在中國石油集團采訪時了解到,截至北京時間11月13日,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自投產以來,累計輸送來自中亞地區的天然氣突破1000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集團新聞發言人曲廣學告訴記者,目前,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通過中亞管道接入西氣東輸管道,已覆蓋我國25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用戶,造福5億多人。據測算,1000億立方米天然氣相當於替代1.33億噸煤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2億噸,二氧化硫220萬噸。
中亞天然氣管道,是由中國石油主導建設、運營的連接中亞多國與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已經通氣投產的包括A/B/C三線。目前正在興建D線。
中國石油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總經理曹亞明介紹,D線走向與A/B/C三線不同,由我國新疆南部入境,這對於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發展南疆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D線以土庫曼復興氣田為氣源,途經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進入中國,止於新疆烏恰的末站。全長1000公里,其中境外段840公里,設計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投資總額約67億美元。
曹亞明表示,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是一個資源國、過境國、消費國實現多方共贏的項目。D線首次途經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個國家,與已建成的連接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的A、B、C線一道,形成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網,把中亞五國都與中國緊密聯系在一起。
截至目前,D線在各過境段都是投資最大的工程項目,在30年運營期內將為沿線國家提供數千個就業機會,為過境國創造稅收數十億美元。
預計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將於2020年底全線完工,實現每年300億立方米的輸氣能力,從而使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整體輸氣能力達到850億立方米。按照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將達到4000-4200億方來計算,可滿足國內超過20%的天然氣需求。
此外,中亞D線輸送的天然氣將主供國內華北地區的天然氣市場,因此,D線的建設對於改善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意義重大。
曲廣學透露,今年是中國石油進入中亞能源市場的第十七個年頭。中國石油在中亞地區形成了集勘探開發、管道運輸、煉油化工和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的石油產業鏈,為國家構築了一條新的能源戰略通道。
「中石油還在進一步部署海外戰略,發展定位是「突出中亞、做大中東、加強非洲、拓展美洲、推進亞太。」中石油海外勘探開發公司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武軍利說。下一步,中國石油在中亞、非洲、中東、美洲、亞太五大海外油氣合作區的建設中將突出中亞地區。
Ⅲ 中國要在緬甸修建石油管道嗎
由於中緬間的關系「微妙」,管道已經閑置了兩年
一條貫穿緬甸全境通往中國西南地區總長達到770公里的新輸油管線即將開通,這也標志著一條新的石油貿易線路的出現。
知情人士說,雙方正在努力協商最終的條款並簽署合同。他說:「我不確定最終的條款什麼時候可以完成,但是可能幾天後或者4月初就可以達成了。」
報道稱,這條輸油管線的日輸油能力為40萬桶,這相當於中國日石油進口總量的5%。中石油同緬甸方面就輸油協議達成一致後,雲南境內的煉油廠就可開工運轉。
中石油計劃今年6月在雲南開始試生產,這一項目也是為了擴大解決中國西南部燃油短缺的問題。一名官員表示,在此之前,為了給新的煉油廠儲備提供一個月的燃料,中石油預計還會另外購買700萬桶原油。
報道稱,雖然協議還沒有最終簽署,但是緬甸境內的輸油管道已經開始啟動。路透社船運數據顯示,運油船United Dynamic號運載100萬桶原油離開南印度洋海岸,本周預計將到達緬甸皎漂港。
國內油價現狀:燃油短缺,價格不斷上漲
油價的節節上漲早已成為了街頭坊里閑聊的熱門話題,對於普通車主而言,這也許只是個涉及每月用車開支增加多少的家庭預算,然而對於中國汽車產業和汽車企業而言,一個異常嚴峻的生存考驗正疾步而來。根據相關權威部門的預算,國內燃油價格近期內還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並且由於海外原油資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油價的上漲,在未來若干年內行情將是只漲不跌,此外中國油價在燃油稅、與海外接軌等因素影響下,漲幅和頻次都將高於海外。
Ⅳ 中哈輸油管線(哈薩克阿塔蘇——中國新疆阿拉山口輸油管線)現已投入運營,管線全長1000公里。回答問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A Ⅳ 塔吉克到中國的石油管道路什麼時間開工
2014年9月13日下午,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塔吉克段開工儀式在塔國首都杜尚別舉行。中國、塔吉克領導人共同出席開工儀式,致辭並為工程揭幕。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率中國石油代表團出席相關活動。 Ⅵ 我國跨境油氣進口管網初見端倪,解困馬六甲尚需時日 泰納石油管線(泰舍特—納霍德卡)駛入快車道。相比於遲遲未破土的中緬管道和中巴管道,中國「能源突圍」的北方管線鋪設,已經駛入了「快車道」。2007年9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納石油管線)將先通向中國(圖3.6)。泰納石油管線一期工程全長2800km,預計於2008年底如期完工並投入使用,年輸油能力3000萬t,原油供應由西西伯利亞地區油田保障。而二期工程預計在2015年完成,年輸油能力5000萬t,原油供應由東西伯利亞地區油田保障。理論上,泰納石油管線投入使用後,將極大地緩解中國目前原油進口的壓力和風險。日本介入競爭和俄方開價過高的風險趨於消除,中國也將擺脫泰納石油管線建設初期的被動態勢。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樂觀預期在近日也蒙上了一層陰影:俄羅斯自然資源部2008年4月10日宣布,泰納石油管線面臨原油供應短缺問題,主要原因是各大石油公司不願投入更多資金開發新油田。從現行開發力度來看,今後10~15年內使泰納石油管線輸油能力由3000萬t增至8000萬t的目標難以實現。不過,該部門也表示會敦促各石油企業加大勘探力度,並且可能會在2009年將對歐洲供應的部分石油調到泰納石油管線,以保障每年對華出口3000萬t原油的計劃。 圖3.6 世界主要油氣運輸管道 (據國新圖庫) 中哈油氣管線(阿塔蘇—阿拉山口)成功貫通,但運力有限。我國西部已投入使用的第一條跨境油氣補給線——中哈石油管線,西起哈薩克的阿塔蘇、東至中國新疆阿拉山口,全長962km(見圖3.6)。中哈石油管道向我國輸送的原油中,50%來自哈薩克的扎納諾爾油田和阿克糾賓油田,50%來自裏海地區的俄羅斯油田。但這條管道目前的輸送能力僅為1000萬t,即使在2010年二期工程竣工後,其輸油能力也僅達到2000萬t,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中國原油供應體系大部分依靠海運的局面。 哈薩克境內已經建成的石油運輸管道有:薩馬拉(俄)—阿特勞(哈)—黑海新羅西斯克(俄)輸油線;奧爾斯克(俄)—阿特勞(哈)—黑海新羅西斯克(俄)輸油線;阿斯塔納—庫爾泰輸油線;鄂木斯克(俄)—巴甫洛達爾(哈)—阿塔蘇(哈)—希姆肯特輸油線。「中哈線」建成後,將使上述4條輸油管線交織在一起。一旦實現對接,那麼哈薩克、俄羅斯、中國3國的石油管道將構成一個整體。這使建立大中亞及裏海石油管道網路,促進中—哈—俄在石油領域進一步合作成為可能。「中哈線」使裏海石油和西伯利亞石油從西部流入中國市場變成了現實。 中巴石油管線(瓜達爾港—紅其拉甫山口)懸而未決。近年來,有關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的爭議不斷,焦點主要集中在:耗費巨資修建中巴石油管線,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中國的石油進口多元化指數,降低石油進口運輸風險。設計中的「中巴石油管線」的具體路徑是,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達爾港至新疆的紅其拉甫山口之間修建一條石油管線。瓜達爾港距離石油輸出大國伊朗邊境只有72km。如果「中巴石油管線」計劃實現,來自中亞的石油,將從這里直接輸送至中國境內。從經濟成本方面看,如果按中哈石油管線的建設成本推算,中巴石油管線的總里程為7000km,總投資將起碼需要60多億美元。而通過海運將波斯灣石油運往廣州、上海等港口,每噸運價大約10美元,一年2000萬噸運量的運費也僅需2億美元,相比之下,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經濟上極不劃算;從技術角度看,中巴之間橫亘著終年地勢險惡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帕米爾山脈,在這樣的地方鋪設管道,而且要常年維護,中國還未有這方面的經驗;最為重要的是,中巴石油管線並不能促使中國與沙特等中東國家簽署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協議,而巴基斯坦有限的原油產量並不足以支付中巴石油管線的高昂建設費用。 2008年3月20日,舉行了中國援建瓜達爾港工程的竣工儀式,一期工程中方提供了1.99億美元的融資;二期工程,中方的援助預計將高達5億美元,這也是中國迄今最大的援外工程。盡管決策層目前對巴方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的提議不置可否,但援建瓜達爾港的能源戰略布局意圖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事實上,修建中巴石油管線,短期內並不可行。但中長期來看,也不失為一個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辦法。因此,從石油運輸方式多元化的角度來看,開辟其他跨境輸油管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緬輸氣管道(實兌—瑞麗—昆明)項目正式啟動,輸油管道項目呼之欲出。2008年6月26日,中石油宣布與緬甸聯邦政府、大宇聯合體簽署《緬甸海上A 1,A3區塊天然氣銷售和運輸諒解備忘錄》、《中緬韓印六家公司聯合開展天然氣陸上管道可研的合作協議》和《中緬韓印六家公司委託中石油規劃總院開展天然氣陸上管道可研的委託協議》。該諒解備忘錄的簽署是中緬天然氣合作項目的重要里程碑,這標志著中緬跨境輸氣管道項目轉入正式實施階段。 緬甸政府同意通過跨境管道向昆明輸送天然氣,中緬跨境輸氣管道項目正式啟動實施(見圖3.6)。按中緬雙方達成的共識,緬甸每年可向昆明輸送65億立方英尺 1英尺=0.3048m。 隨著中緬天然氣項目的展開,運送原油的中緬石油管道到底何時啟動,再次提上議事日程。中石油、中石化的有關中緬石油管道具體項目的實施方案和投資計劃,已上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這標志著討論數年的「中緬輸油管道」設想終於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中緬石油管道主要是把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經遠洋油輪從印度洋運至緬甸實兌港輸送上岸,再通過長達900km的輸油管線經過緬甸曼德勒、雲南瑞麗,直達昆明,可能還會延伸至重慶。 在過去幾年裡,關於投資成本和經濟回報的權衡,一直是中緬輸油管道遲遲不能敲定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從能源供應安全的角度來看,修建中緬輸油管道,再多的錢也值得,因為中緬石油管道是中國擺脫馬六甲海峽油運困局的最好解決方案。因此,近年來,中國學術界有關降低進口石油海運風險、開辟陸路運輸管道的呼聲此起彼伏。 中緬輸油管道的作用就是分散中國進口石油渠道過於單一的風險。它開辟了中國油運「印度洋線路」,即中國從中東和非洲買來的石油可以直接從印度洋經緬甸過境,進入中國。與之前通過馬六甲海峽運抵廣東的「太平洋線路」相比,要近1820海里,而且相對安全得多。中緬輸油管道建成後,通往中國的油輪可以分流走印度洋路線,這不僅對中國有利,對很多東南亞國家也很有益。 通過對我國石油進口現狀的系統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石油進口無論是進口來源的多元化還是運輸方式的多樣化,都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未來我國石油進口戰略布局任重而道遠。因此,開展中國油氣進口運輸風險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Ⅶ 求~~關於俄羅斯向中國日本鋪設石油管道的全過程和最終結果~~
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之爭在2005年到來之時終於塵埃落定,俄政府摒棄了中日兩國爭奪的安大線和安納線,決定由俄國營石油運輸公司修建一條從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的石油運輸管道,即通常稱的泰納線。 Ⅷ 中國到中東有鋪設石油管道嗎 沒有,需要沿途十幾個國家的同意,所以不可能 Ⅸ 中東石油什麼時候挖完
波斯灣,是世界上的主要產油區,全球總儲量的60%,出口石油量佔90%,主要的產油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