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灣石油能開采多少年
擴展閱讀
汽貿如何開發4s店資源 2025-05-20 08:03:51

海灣石油能開采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05-24 00:55:22

㈠ 什麽叫石油

海合會成立於1981年,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六國,總秘書處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20多年來,海合會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區域性政治經濟組織,在內部聯合和經濟共同發展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可以說是迄今為止阿拉伯國家內部最成功的一個區域組織,在協調政策、統一經濟、加強防衛、維護安全、縮小差距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因此,這次中國與海合會簽署了《經濟、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同時啟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富得流油」的海灣六國
海灣,又名波斯灣或阿拉伯灣,位於亞洲西南部,是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海域。我們通常所說的海灣六國就是指毗鄰該水域的六個阿拉伯國家。這里可謂名副其實的「世界油庫」。據統計,海灣石油已探明儲量達910億噸,佔全球的64.5%,其中沙特佔25%,伊拉克10.9%,阿聯酋9.5%,科威特9.1%,伊朗8.7%,全球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中有5個在這里,其中3個為海合會成員國。
除石油外,天然氣儲量也相當可觀。僅卡達、阿聯酋和沙特三國之和就達23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4.8%,而且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開采。此外,這里的石油還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點,即開采成本低廉,一桶石油成本僅需1美元多,比美國和北海要低90%以上。
在目前其他許多產油地資源趨於枯竭的時候,海灣的石油仍可平均持續開采44年,有的國家可達90年以上。
什麼叫石油大國?只有到了海灣才體會最深。這里的石油管道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總里程長達數十萬公里,分為各國境內管道網和跨國管道網。輸油管道將遠離港口的石油,分別輸送到地中海、紅海和海灣沿岸的港口,然後再用船運到各消費國。海灣出口到西方的石油經管道可直達地中海東岸港口,縮短路程近5000公里。僅在沙特境內就有兩條橫貫東西、長達1000公里以上的管道,年輸送能力達百萬噸以上。源源不斷的油氣出口,換回的是滾滾而來的美元。海灣六國集團最大的經濟實力就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外匯收入。現在,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十分活躍的海灣石油美元達7000多億。
海灣六國經濟結構相似,六國的國民收入居世界前列,因此它們也必然成為世界各國激烈爭奪的商品、勞務和軍火推銷市場。海合會國家人口只有3000萬,但所擁有的市場遠遠大於人口比例。旱澇保收的石油美元,亞非歐三大洲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便捷發達的海運和空運網路,低關稅的自由貿易,使海合會國家成為全球商家必爭之地。據統計,該市場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約2400億美元,主要貿易夥伴國為美國、日本、歐盟、韓國、東南亞國家等,占阿拉伯區域外貿總額的62%。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歐盟向海合會國家的出口總額達300億美元,在歐盟出口市場中居第五位;海合會國家對歐盟的出口達180億美元,其中2/3為原油出口;在歐盟的投資達1220億美元,占海合會國家對外投資總額的35%。海合會六國與我國的貿易額最近幾年也在快速遞增,2003年已攀升到170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近50%。盡管在增長的比例上名列前茅,但雙邊貿易額只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與中國的大國地位和市場份額很不相稱。
能源合作是重點
2003年,中國進口原油9000萬噸,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預計到2020年,我國僅對石油的需求量就達4億噸,年均遞增12%。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能源消費市場,誰都想躍躍欲試。隨著石油貿易的增加以及石化行業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國際石油市場的動盪不僅影響我國經濟和人民生活,同樣也反映到依賴單一石油經濟的海灣六國。有數據顯示,海合會六國的傳統市場面臨萎縮的危險。以阿聯酋為例,以前其原油的60%出口到日本,現在由於伊拉克恢復石油出口,今年上半年日本從阿聯酋進口的石油驟減了1/5。
近年來俄羅斯異軍突起,不斷挑戰海灣石油地位。俄與美結盟,消極對抗歐佩克減產協議,目前日產量已達700多萬桶。此外,世界石油市場已日益多元化,海灣石油在國際市場上的支配地位有所下降。在海合會六國的出口產品中,石油出口佔90%以上。任何一點微小的波動,都會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帶來巨大影響。
在小有迴旋餘地的格局下,六國只能是廣泛尋求合作夥伴。沙特王儲去年訪俄,簽署天然氣合作協定,加強在國際能源領域的合作,交換有關國際石油信息,共同維護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就是一系列舉措之一。同樣,六國財經大臣此次相約訪華,也是希望在未來的國際大格局中,占據更多的中國石油市場份額。因為投入資金新增生產能力對於它們不難,重要的是事先找到穩定的買主,中國自然是理想的首選目標。
中國與海灣國家的貿易互補性強
中國的商品走向世界,海灣的石油流向全球,中國與海灣六國的經貿「互補性強」。
2003年1月1日,海合會成員國開始實施「關稅聯盟」,向經濟一體化進程邁進。海合會成員國還擬於2005年、最晚不遲於2007年前成立海灣地區共同市場,2010年以前發行統一貨幣,實現電網連接、鋪設共同的天然氣管道等。十幾年來,海灣六國相繼開始與多國進行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其中與歐盟的談判持續時間最長、最為艱難,與黎巴嫩已正式簽署了協定,與印度、敘利亞等國的談判也在進行中,這些都為正在啟動的我國與海灣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起到了「打前站」的作用。為達到雙贏的共同目標,雙方有必要採取以下步驟:
一、在雙方互有所求的格局中,建立長期穩定的能源供應渠道,除單純的原油貿易外,應不斷擴大相互投資和貿易規模。中石化集團在沙特南部魯卜哈利地區天然氣田的測量、勘探及生產的項目上中標,是我國在該地區能源合作方面邁出的堅實的一步。
二、在保護雙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中國與海灣六國應加速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以便為中國進口石油,中國商品更大規模地進入海灣市場創造條件。目前六國在實施關稅同盟後統一實行5%的關稅。當雙方建立自由貿易區後,除少數保護性的商品外,海灣六國將對我國的進口商品實施零關稅。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正實現互利、互惠、雙贏,才能正為彼此的發展提供保證。▲

㈡ 海灣石油怎麼樣

2008年,國際油價:147美元 ×6.85(美元/人民幣匯率)=一桶原油1006.5元,三桶油:一桶油42加侖×3.79(一加侖=3.79升)=159.18升×6.3=1002.834元。三桶油在2008年即使一桶石油完全提煉而且其他費用統統免費,也需要虧損6元(但一個進價四毛的雞蛋,做成茶葉蛋會賣四毛嗎?所以當時國家進行了高額補貼使三桶油對虧損承受下來了)
而2018年,一-桶原油75.56*6.87=520元,而一桶汽油價格=1177元。毛利潤657。
[ 石油大概是能煉出60%的汽油,其餘部分算15%柴油和15%煤油,10%瀝青] 1 59*0.6*7. 4+159*0.1 5*(6.4+3.25)=936元,毛利潤416元(不計入煉化費用+運輸費用+店租+人工費用)。如果加上這些又能營利多少?
按936/1177=0.795,1002*0.795=796,08年一桶粗虧200元,18年+08年各賣出一桶,三桶油毛利潤賺200元(不計其他支出)。
如果連數據都不計算就瞎懟,這怕是不好吧。而且中國油價很明顯採用了糧價的削峰去谷來保持物價平穩,而且2008到今天光茶葉蛋的價格都至少翻了一倍呀。

㈢ 海灣石油塗裝的那些事兒

你最喜歡的塗裝是?

歡迎分享給我你的理由!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中東地區的石油,是如何被發現的

眾所周知,一直有著“世界石油寶庫”之稱的中東,是全球著名的石油產地。埋藏在這里的石油,以儲量豐富、油質好、開采成本低、運輸方便等優勢,令其他地區的石油產出國難以望其項背。據近年數據統計,全球現已探明蘊藏石油總量中,中東地區占據了全球儲量的2/3。

而石油在工業中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正是由於石油在人類生活、工業乃至於軍事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油成為國際紛爭的焦點,因為石油爆發的戰爭比比皆是,因此,毫不意外的,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東石油已經成為牽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一個敏感地區。

巴林島

1920年,霍姆斯組織了一支隊伍前往波斯灣巴林島進行石油開采,當時這座海島的酋長根本不了解石油的用途,相對於石油,它的族人更需要大量的淡水。霍姆斯承諾幫巴林島酋長打水井,並以石油開采特許權作為交換。霍姆斯成功打出水井以後,感激不盡的酋長便將巴林島的石油開采權給予霍姆斯。

1927年,手握巴林石油開采權的霍姆斯,又將這座海島的開采權以5萬美元的高價賣給了海灣石油公司,此後,通過這些石油公司,英、美等國的石油公司紛紛進入了中東。不過,雖然早就發現了石油,但是,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中東石油的開采規模一直不大,直到二戰結束後,石油在世界軍事戰略地位上的發現與日俱增,又有前人為中東石油開采鋪路,最終讓中東石油的開發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

㈤ 世界石油產量多少

科技進步不斷增強了人類獲取石油的本領。在過去一百多年的石油勘探開發歷程中,全球石油產量實現了3次跨越式增長。如圖1-2所示,第一次是在20世紀20—30年代,世界石油產量從1億噸增長到2億噸,這一時期地震反射波法、內燃機鑽機和牙輪鑽頭等技術被廣泛應用;第二次是在60—70年代,世界石油產量由10億噸跨越到20億噸,這主要得益於板塊構造、注水採油、噴射鑽井等新理論和新技術的出現;第三次是在9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產量穩定在30億噸以上,期間盆地模擬、水平鑽井、三維地震勘探,以及三次採油技術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從上述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每次石油產量的跨越式增長都是一批重大石油科技理論和技術突破的結果。

近代石油工業從1859年德雷克井的發現開始,隨後以較大規模開發得以推進,但由於鑽井、油藏、開采、運輸等技術約束,尤其是消費對象並沒有大規模擴大,因此,到1920年產量不到1億噸。隨著石油消費的大大推廣及技術的進步,石油產量快速上升,到20世紀70年代產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各國對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石油的形勢出現了質疑,石油枯竭論使80年代產量出現了下降趨勢,但隨著石油的進一步發現,石油枯竭論弱化了,一直到目前的接近40億噸產量並持續維持。

圖1-4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量

㈥ 車身上彩繪了「二次元海灣石油」的MINI 要下「戰場」了嗎

已經見過許多人,但絕不允許自己世故圓滑

已經做過很多事,但仍然視勞作為快樂的源泉

隨心所欲,不逾規矩

不再宣稱改變世界,而是悄悄改變自己

將優雅精緻與道德修為內化於心

通過內心的紋路

而不是外界的眼光去發現自我,認識世界

正因如此,MINICLUBMAN擁有了個性生動的裝扮,這種隨時會迸發出驚喜的創新設計,的確獨一無二。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㈦ 為什麼說石油有政治色彩

(1)石油的政治說。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現代工業社會的「血液」,其安全供應關系著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石油不僅具有商品屬性,實際上也具有政治屬性,是「戰略政治商品」。近代以來,在西方世界的全球資源掠奪戰中,石油雖是後來者,但對其爭奪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了對其他資源的爭奪。一些戰略家甚至宣稱:誰佔有了石油,誰就擁有了世界。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石油實際上一直是和金錢、政治、戰爭纏繞在一起的,與國際政治緊密相關。石油和政治是一對雙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幾乎是不存在的。近現代歷史中,石油更是直接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相連。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問題就開始跨越了經濟問題的范疇,對國際政治和安全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爭奪勢力范圍的斗爭,甚至國家之間的戰爭都與石油問題有著密切聯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這種特殊屬性,使得在國際舞台上,還沒有哪種商品能夠像石油和天然氣這樣牽動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關系的調整。有專家甚至稱,在某種意義上說,石油和天然氣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銳不可當。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體現是石油作為政治武器的廣泛使用。在冷戰期間,石油作為政治武器被頻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來對付第三世界國家的。20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實行石油禁運,禁止伊朗石油進入世界市場,因此導致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夭折,民族主義的摩薩台政府垮台。這一歷史事件日後也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與美國長期結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後來,石油則被資源國廣泛用來作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總統納賽爾將石油視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國家在阿以沖突中廣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敵視我們,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樣多;如果你持友好態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樣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切斷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輸油管線。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蘇伊士運河石油運輸被切斷,沙烏地阿拉伯對英、法實行禁運,導致歐洲出現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宣布停止石油生產,並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禁運。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敘利亞、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OPEC成員國如伊朗以減產、禁運為手段,給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以痛擊,由此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是阿拉伯國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規模集體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經濟上給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沉重打擊,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敘利亞等國的軍事斗爭。
在石油危機的打擊之下,西方被迫調整中東政策。歐盟不再一味追隨美國,歐共體9國外長會議通過《布魯塞爾宣言》,要求以色列結束1967年戰爭以來佔領的阿拉伯領土,要求保證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不允許通過武力獲得領土。極度依賴中東石油的日本也脫離了美國的中東政策軌道。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以色列必須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全部領土上撤走」,並主張「承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1973年11月22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二階堂進宣布的「新中東政策」表明了日本從親美、親以轉為親阿拉伯國家的重大政策轉變。這是戰後「惟美是從」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區政策上的「自主決斷」。此後,日本開始在中東實行親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國在戰後也開始被迫調整中東政策,1975年首次承認巴勒斯坦問題是阿以沖突的核心問題。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國家反以斗爭的一個創舉,不僅重創了西方,促使其內部出現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極大推動了第三世界國家反對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斗爭,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標志著傳統的兩極格局開始出現瓦解。在此之後,石油武器被更加頻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現出來,並一再引發石油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冷戰後,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亞等國也頻繁使用石油武器來應對美國的制裁和封鎖。
(3)石油與國際政治形勢緊密互動。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的戰略物資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戰後,石油作為特殊商品,更成為國際政治爭奪的焦點之一,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國際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濃厚。正如我國一位研究中東問題的專家所言:「國際石油經濟總是與國際政治,特別是世界霸權主義政治和地區霸權主義政治及反霸權主義政治緊密地糾纏在一起。」
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在中東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激烈的爭奪,蘇聯入侵臨近波斯灣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國前總統卡特針對蘇聯企圖控制海灣發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圖控制波斯灣地區的任何嘗試,都將被視為對美國利益的進攻。美國將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軍事力量在內——打退這種進攻。」1991年的海灣危機則由伊拉克企圖建立海灣和中東霸權,薩達姆夢想成為「當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關。如果伊拉克並吞了科威特,那麼伊拉克將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儲量的20%,如再進一步入侵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將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應。因而1991年美國發動第一次海灣戰爭,名義上是為了將伊拉克驅逐出科威特,實際上是為了實現進軍海灣,謀取控制海灣石油,建立中東新秩序,進而謀求建立美國領導的世界新秩序的夢想。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為發動海灣戰爭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裡,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
縱觀世界石油發展歷史,國際石油市場與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呈現明顯的互動關系。一方面,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會帶來國際能源外交活動,而國際能源外交活動通常又會引起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進一步變化;另一方面,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動也會引起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引發新一輪的國際能源外交活動。
(4)地緣政治凸現石油色彩。
進入21世紀以來,石油與國際政治的關系更加密切,對石油的爭奪與控製成為國際沖突與矛盾的一個重要根源,並成為國際關系變動的新因素。
石油與地緣政治的關系表現被稱為「石油地緣政治」。石油地緣政治的形成具體又表現在石油儲量與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和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儲量或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資源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1380億噸,天然氣140萬億立方米。其中,中東和中亞及俄羅斯地區是世界油氣資源最為豐富而集中的地區,佔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的71%。因此,這兩大地區的石油資源不僅有重要的國際意義,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這兩大地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國際地緣政治中仍將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兩大地區內部是否穩定,國家之間是否友好、團結,協作狀況如何,不僅制約著本地區的安全和經濟發展,而且也會影響整個世界的安全和經濟發展。
具體地說,從世界范圍來看,少數國家和地區集中了該地區的主要石油資源。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伊朗等五國,佔中東地區石油儲量的96%,天然氣儲量的80%;中亞、俄羅斯及沿裏海國家占歐洲石油儲量的76%,天然氣的91%;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三國占非洲石油儲量的81%,天然氣的85%;委內瑞拉、墨西哥、美國三國佔美洲石油儲量的88%,天然氣儲量的74%;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四國占亞洲石油儲量的89%,天然氣儲量的67%。石油資源的這種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這些地區或國家的「地緣政治」特色,使這種地緣政治帶有明顯的「石油地緣政治」色彩。加上這些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和優勢,更加深了它們的地緣政治作用和意義。
這里不能不著重提一下中亞地區這一新的地緣政治問題。中亞地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相當特殊和重要,也是歷史、民族、宗教等遺留問題較多的地區。這是因為,一是中亞國家多是從原蘇聯分離出來的民族國家,同時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資源豐富的地區。這些國家的經濟比較落後,政府都寄望於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資源來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中亞地區成為新的「石油地緣政治」地區,主要是指裏海周圍國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根據美國能源部和國務院的樂觀估計,該地區最終可供開採的石油儲藏量高達2000億桶(約等於273億噸),僅次於中東地區,可開采100年;這里的天然氣儲量達8萬億立方米,排在俄羅斯和中東之後,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國和墨西哥兩國儲量加起來還要多。如果按照美國官方的這種估計,裏海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價值超過4萬億美元。裏海地區在19世紀曾經是世界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角斗場,但那時的爭奪偏重於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和各加盟共和國轉變為獨立的民族國家,特別是隨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采,它的「地緣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濃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羅斯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在這個地區的爭奪,就帶來了濃厚的「石油地緣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產的地區分布和天然氣生產的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同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基本上相對應。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又主要表現為石油生產和天然氣開採的「地緣政治」,不包括煉油工業的「地緣政治」問題。目前,原油生產仍以中東地區為核心,天然氣生產以北美和中亞及俄羅斯為核心。中東地區原油產量佔世界原油總產量的31%,北美和中亞及俄羅斯天然氣產量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33%。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的這種地區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緣政治」的分量。同時,如前所指,中亞裏海地區石油生產正在加快發展,這樣也將會加重中亞地區「石油地緣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費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歐和亞太地區是世界石油消費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北美、亞太和西歐地區分別佔29%、25%和20%。自20世紀末以來,世界石油消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中亞太地區尤為突出,年均增長率為8.8%,北美為3.9%,西歐為2.4%。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世界石油消費的三大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石油消費增長速度仍將是亞太地區增長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石油資源的絕大部分。
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貿易的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與世界石油三大消費市場相對應,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進口市場——美國、西歐和東亞。這三大石油進口市場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區內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石油消費的增加。目前,這三大地區石油進口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80%以上。與目前世界石油生產格局相關,形成了中東、非洲和中亞及俄羅斯三大主要的國際石油出口市場。世界三大出口市場都是以本國資源的高「稟賦」和石油的低消費為基礎的。目前,這三大出口市場約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東地區所佔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貿易中佔有40%的市場份額。世界石油的三大進口市場和三大出口市場,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緣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資源、石油生產、石油消費和石油貿易共同構成的全球「石油地緣政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石油糾紛」,具有更為豐富、復雜的內涵,也把「石油地緣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擴展了,它不僅包括經濟問題,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問題。
在國際關系中,不同國家或國家聯盟都在利用地緣政治因素來開展「石油外交」。在發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投資、開發、加工、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地區,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中東地區的「石油地緣政治」外交建立在兩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生產和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抵消發達國家對它們的石油控制,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建立在三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開采、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保持它們的獨立性,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學者的看法,美國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國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為美國政府地緣政治戰略的核心。美國新戰略的新視點是把戰略重點從歐亞大陸的東部地區轉移到包括擁有世界石油2/3儲量的海灣地區和石油儲量豐富的裏海地區在內的歐亞大陸中南部地區。美國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直接控制這一地區,為加強其在整個歐亞大陸的霸權鋪平道路。鑒於海灣地區和裏海地區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儲量,以及中國、歐洲、日本和韓國未來都需要依賴這兩個地區,因此,海灣和裏海是美、俄這些世界大國利益發生沖突的重點地區。
而中亞各國也乘機開展能源外交,謀取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中亞位於亞洲大陸的「心臟」地位,「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國對裏海能源競爭的背後更多隱藏的是戰略上的地緣政治角逐。美、歐、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國政府及能源企業大舉進軍中亞,在勘探開發、生產、運輸等各個領域全線競爭。
**問題》:什麼是石油外交?
隨著石油作為戰略物資重要性的日益顯現,許多國家都將石油問題列入國家經濟安全以及國家安全戰略當中,並將石油外交作為確保本國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的一項重要手段。國際上石油問題通常需要藉助外交途徑來解決。石油外交成為各石油需求國實現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產國保證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同時,石油外交也對國際經濟、政治產生深遠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上就出現了「石油外交」的提法,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認。有專家將「石油外交」定義為一國圍繞石油戰略目標,為解決重大石油問題而展開的外交謀略和行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石油外交有兩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及其後;第二次是「9·11」事件後,世界石油重要生產國與消費國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應而進行的石油外交活動。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隨著天然氣地位的不斷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圍擴展為油氣並舉;第二,第一次石油爭奪的焦點集中在海灣地區,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灣、裏海、非洲、俄羅斯和南美;第三,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於石油生產國和進口國兩大陣營間的交鋒,即集中在阿拉伯國家及OPEC與西方世界之間,而這次參與的國家進一步擴展,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國成為新的參與者,並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質上相對比較單純,主要是為保證石油供應,反映的是禁運與反禁運、壟斷與反壟斷的關系,而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1年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的石油外交則帶有濃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國的對外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第五,20世紀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於爆發石油危機,出現供應緊張而導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力圖建立21世紀世界霸權,控制全球能源而引發。同時,反恐戰爭以及世界石油消費不斷增加也成為重要推動因素。
「9·11」事件後,在國際政治領域主要有兩大因素推動著國際關系的重組:一是反恐,布希以反恐劃線,決定誰是美國的盟友或敵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產國或消費國積極利用反恐戰爭來增進自己的國家利益,在推動國際能源格局嬗變的同時也帶來了國際關系的重組。其中能源外交比較活躍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國等。
石油外交的目標因各國國情不同而表現各異。具體而言,主要有四種:一是石油生產與供應國的石油外交目標,主要是實現對本國石油的自主權,保證生產開發得以順利進行,確保有一個穩定的買方市場和一個於己有利的合理價格,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二是石油進口和消費國的石油外交目標,主要是確保本國從外部獲得安全穩定的石油供應,保證石油價格的合理與平穩,以確保本國石油安全、經濟安全以及國家安全。三是地區或全球性大國的石油外交目標。對於大國特別是霸權國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標除了要確保本國的石油安全外,還包含企圖控制某一地區或全球石油的生產或供應,並對其敵人或競爭對手的石油供應構成制約。比如美國企圖控制海灣石油,進而實現對該地區的長久控制。四是特殊國家的石油外交目標。受美國制裁,被美列為「無賴國家」或「邪惡軸心」的一些產油國,如前薩達姆政權、伊朗、利比亞和蘇丹等,都將石油外交作為抵制美製裁,打破圍堵,擺脫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實現手段與種類主要有兩種:一是沖突與斗爭型。包括直接動用武力佔領油氣資源或資源所屬國,實現對生產國進行政治、軍事與經濟的控制,建立生產或銷售的壟斷性同盟以控制市場(如最早石油工業卡特爾「七姊妹」)、佔有或控制戰略通道(包括重要運輸路線、管道)。二是合作與參與型。這是為當今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與進(出)口國家建立良好雙邊關系、簽署雙邊或多邊石油合作協議、聯合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共同維護交通運輸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際政治關系的重要內容。石油外交在許多國家外交以及國家安全戰略中佔有重要位置。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霸對立失衡,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盡管大國的外交戰略根本上沒有改變,但各國在開展外交關系中都更加務實,更加重視國與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一些國家之間的關系正在由原來的戰略夥伴關系轉向以發展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主的務實外交關系。近幾年來,通過外交手段積極推動本國在世界范圍內優化油氣資源配置,加速本國經濟發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為大國(如美國、俄羅斯)和一些中小國家(如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來,各國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外交實施機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國際石油經貿合作與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與技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運用和發揮。「9·11」事件後,國際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全球能源外交異常活躍,在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時也在催生新的地緣政治生態和國際關系格局。

㈧ 地球上的資源能用多少時間

有兩種說法:

聯合國把2008年命名為「國際地球年」,我國是提案國之一。「地學為社會服務」是本次地球年的行動口號,它旨在讓人們意識到,地球資源並不是無窮無盡的,相反,將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珍貴。一切資源都將逐漸耗盡嗎?先是石油,然後是煤炭,最後是金屬?
地球的礦藏在皮膚里
地球的半徑大約為6370千米。在海底,從地表到5—8千米深處是堅硬的玄武岩層;而在大陸,從地表到30~70千米深處是較松軟的花崗岩層。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一些礦藏、原材料在某些地區大量積聚。從而得以被開采?
以金礦為例。地殼中金元素的含量只0.0000005%。如果金元素被平分在世界各地,開采它們就是不可能的,它們必須富集在某一個地方。其他大多數的金屬也是一樣。金元素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因此人們可以通過熔煉或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學手段將其分離出來。金元素有時甚至能溶於水。穿過石間縫隙。形成新的礦物。自然金常常形成於石英礦中。
石油是一種高溫、柔韌、高度腐蝕的濃稠體,它的產生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有機物、浮游生物、微小的海洋動植物必須在腐爛前沉積在海洋洋底。並快速與無機物混合,形成一種深海沉積物。這種沉積物逐漸變硬,成為所謂的母岩,並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沉陷軟化。這種過程通常發生在距海面2~4.5千米深的地方。新產生的石油比母岩輕,逐漸向上移動。此外還需要儲藏岩用來保存石油,當然還需要一層岩石作為遮蓋。防止石油外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這些條件極不均勻地分布於地球表面的各個地方。
石油儲備的真實性
石油的價格已經達到了147美元/桶的價位;中國已經開始對柴油進行計劃供應;國際能源機構第一次發布了石油供應危機的消息;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聲稱,如果美國發動新的戰爭,石油價格將上漲至每桶200美元……這一切,都是2007年冬季的真實情況。
現在真的已經達到原油開採的頂點了嗎?石油地質學家休伯特對於美國甚至整個世界的石油採掘量不會再增加的預言是否成真?
馬里昂?金?休伯特是殼牌公司一位傳奇的地質學家。在1956年的一次大會上。他做了關於美國石油儲備的調查研究報告,向與會者們呈示了他的「休伯特曲線」。預言美國的石油開采將在1971年到達頂峰。然後開始走下坡路。休伯特的預言遭致一片憤怒的反對聲。但被現實證明是正確的。1970年後,美國的石油產品開始逐年遞減。
尤爾克?辛德勒是德國路德維、希?博爾科系統技術咨詢公司的研究員,他和他的小組一直關注著世界石油的生產情況。他在研究報告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原油年產量自2006年就一直在衰減。」從上世紀80年代,以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為首的海灣石油輸出國就不斷上調各自的石油儲備數據,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OPEC組織把每個國家的石油儲備和開采份額掛鉤。誰的儲備多,就被允許生產更多的石油產品。阿聯酋曾把它的儲備量從310億桶』下子提高到920億桶。
一些環境組織成員和行業退休人員對石油輸出國的欺騙手法進行了抨擊。國際能源機構經濟主管法提赫?比羅爾在接受《世界報》采訪時回答了令人棘手的問題:那些石油國家所提供的石油儲備報告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我沒有官方的根據,說這些報告是不可信的,」比羅爾說,「但是我們有權知道,按照國際標准,有多少石油是我們還能利用的。」現在,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石油作為最重要的燃料。在短短幾代人的時間里就被耗去了大約一半。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
如果石油被耗盡。是不是一切都完了?人們對不同尋常的石油寄予了什麼厚望?專家把油頁岩、油砂等也稱為典型的石油品種,但開採的成本較高。開採油砂取油,一桶的價格在15~20美元之間,而在沙烏地阿拉伯,開採石油的價格僅為l~2美元。然而。當石油價格上升到70、80甚至90美元一桶的時候,這筆花費便顯得微不足道了。可見,石油價格對石油儲備以及開采方式兩者的平衡有著重要的影響,人們可以從加拿大北部亞賽巴斯卡油砂來了解這一點。
在亞賽巴斯卡,這些年開始了一股淘金熱潮,亞賽巴斯卡河沿岸城市麥梅里堡是開採油砂的中心,這里的居民數量從十幾年前到現在增加了近7萬人。房地產價格暴漲,達到了州府埃德蒙頓的水平。導致這一淘金熱的原因在於一種從原油、沙粒和水中分離出來的混合物。在這條瀝青帶上,儲藏著大約17億桶這樣的混合物,算得上世界第二大原油儲備地了。「我們擁有能源」成為麥梅里堡居民最自豪的寒暄用語。
麥梅里堡居民的生活希望,對於環境保護者來說卻是一場災難。在充滿原油的沙地上充斥著大型挖土機和重載卡車。原油首先要通過炙熱的蒸汽被液化,之後加人溶劑進行萃取,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對環境來說也是個極大的負擔,因為整個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渣都被傾倒在低窪地中。如今,僅僅把水燒沸這一環節就需要消耗加拿大大部分的天然氣能源。若想開采完這里的原油,人們必須建立一座原子能發電站。
這一例子清楚地說明,提高原油價格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可以保護環境,相反,一桶油的價格越高,人們想方設法進行開採的沖動就越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爾?戈爾把開採油砂比作是患上了毒癮。「這真是瘋了。」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每獲得一桶原油所投入的天然氣量,能保證一個家庭4天的供暖。」
節能和回收是生存之道
除了原油之外,其他一些地下資源在過去的幾年間也經歷了類似的漲價。不論是銅、鐵、鋅、鉑、金,許多金屬礦石都經歷了一次價格拉力賽。鐵礦石的供應價格自2002年以來翻了3番,銅礦石的價格比幾年前貴了5倍。報紙上,偷盜鋼材的報道不計其數,這在幾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
35年前。時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丹尼斯?米道斯寫了著名的《成長的極限》,書中預言:地殼中蘊含的各種資源,包括石油,都將逐漸被耗盡。不幸的是,專家們後來解除了這一警報,他們認為,從地質學觀點來看,地球上的金屬資源是無窮的,金屬原材料如鐵、鋁和銅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然而。盡管地殼的5%由鐵元素組成,8%由鋁元素組成。但目前為止這些豐富的礦藏仍難滿足人類日益增加的需求。
德國環保學者、化學家邁克?布朗嘉特倡導一種能提高原材料回收率的做法。他研發出一種辦公椅。它的製作材料能重復利用60次而沒有質量的損耗。
對於石油、天然氣以及煤這些燃料。想要回收是件很困難的事。可行的辦法就是節能,特別是交通行業存在著很大的潛力。綠色和平組織的能源專家安德里?波林認為,『『從技術層面上講。在未來10年裡將汽車的耗油量減半是完全有可能的。」油價的下跌。最終將改變全球經濟,更有優勢的燃料將成為全球經濟的基礎。
沒有油的世界
當石油危機到來時。世界會變得怎樣?一些人認為會帶來諸如股票暴跌、市民暴動、搶劫、飢荒等一系列的災難場景;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將是一個從舊能源向新能源逐漸轉變的過渡期。綠色和平組織警告說,燃料的一些加工過程會給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國際社會對於所有常規以及非常規的資源使用都應該有明確規定。
由於許多原油經營者和政治家根本不願意想像一個沒有油的世界,上述的設想還很不切實際。德國暢銷書作家安德里亞斯?埃斯克巴赫在他的小說《燃油殆盡》中,描述了北美洲同歐洲相比,原油的衰減會造成怎樣不同的影響:在美國,人人為了生存而斗爭的場面要比在歐洲激烈得多。
在書的最後,作者描述了十幾年後到叔叔家做客,餐具都是塑料的。從石油中提煉的人工材料製成的產品都成了珍品,人們只有在特殊的場合使用。侄兒問叔叔:「真的像爸爸說的那樣,你們早就把油用完了?」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世界上75%的能源來自於礦物燃料的燃燒,而這些燃燒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污染源,也是地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火力發電、交通運輸和各種加熱過程都需要燃燒大量的煤炭、石油、柴油、汽油和木製品,在燃燒過程中,這些礦物燃料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顆粒,導致人類呼吸系統障礙和癌症。從全球角度來看,目前全球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就是溫室氣體在大氣當中的含量持續增加,這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聯合國希望世界各國花大力氣進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源、生物能源和水利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同時加大對現有礦物能源進行技術更新和改造,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表面幾千米處存在著溫度逾千度的灼熱岩石層,可以設想,火山爆發噴發出的火紅岩漿就源於此。科學家稱這種熱能為岩石地熱資源。如果能把灼熱岩石中的熱能取出變成電能,石頭也能發電。在此之前,科學家曾發明了利用水文地熱資源進行發電的方法,即把地下蒸汽或溫泉的能量轉化為電能,這種電能已佔總發電量的0.3%。如何把地下岩石中的熱能取出來發電,是許多能源專家長期以來的夢想。

英荷「羅雅·達奇舍」石油公司正計劃把這一夢想變成現實。不久前,該公司在薩爾瓦多組建了一個地熱財團,准備利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解決岩石地熱資源利用問題。根據這家財團的岩石地熱開發方案,工程技術人員將利用先進的勘探技術在薩爾瓦多尋找地下灼熱的岩石,然後通過鑽探技術建立水壓注入系統。利用這個系統,地面冷水能夠深入地下,並通過灼熱岩石轉化為熱水或過熱蒸汽返回地面,從而獲取熱能。在地面上再將熱能轉化為電能。按「羅雅·達奇舍」石油公司專家核算,他們能夠建造功率為2000-5000千瓦的岩石地熱發電站。

「羅雅·達奇舍」石油公司技術部經理達爾利說:「薩爾瓦多方案」是他們公司地熱利用宏偉計劃的一部分,公司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資5-10億美元擴大岩石地熱開采規模,讓地下灼熱的岩石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人類主要能源之一。

太陽能

科學家預測,在10至15年內,地球上陽光充足地區將會出現大量太陽能熱電廠,向世界各國提供潔凈電能。

20世紀初,研究人員就開始在屋頂採用槽式聚光鏡獲取能源:先將黑色管子里的油加熱到400攝氏度,當油流過熱交換器時,將水蒸發成蒸汽,然後用蒸汽來推動渦輪發電機。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研究人員不斷努力下,太陽能發電技術獲得巨大改進。目前,槽式太陽能發電的轉換效率已經達到15%,也就是說1/6的入射光能可以轉換成電能,而太陽能電池板的轉換效率只能達到10%。80年代末,美國研究人員在加利福尼亞建成一座功率為354兆瓦的太陽能熱電站,它相當於一座中型熱電站。但是,槽式熱電站的劣勢是佔地面積大,它需要一條長 150米 ,寬 6米 的槽,其發電成本是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的3倍。

槽式發電並非是太陽能發電的唯一途徑,有工程技術人員採用了別的方案,如塔式發電。他們採用上百個單反射鏡(定日鏡)從東向西跟蹤太陽,反射鏡將太陽光束照射到塔頂的熱交換器上,交換器把吸收到的熱導入鹽溶液,加熱後的鹽溶液被泵到塔底,產生推動渦輪機的蒸汽。利用鹽溶液的方法雖說不錯,但溶液對管道和容器會產生腐蝕作用,為此,科學家准備用空氣替代鹽溶液,用空氣來傳導熱能。為解決空氣導熱性能差的缺陷,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容積接收器」,其原理類似吸水海綿,可將空氣加熱至1200攝氏度。當熱空氣通過該接收系統時,系統吸掉空氣中的大部分熱量,並將加熱後的空氣直接鼓入渦輪機,推動渦輪機發電。該方案將來是否會取代槽式發電方案,目前還沒有定論。從理論上說,塔式熱電站的太陽能利用率可以達到25%。重要的是塔式熱電站還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而槽式發電在技術上已經成熟。

去年9月,西班牙政府通過一項新的法令,將原來每度電價從3歐分提高到15歐分。為此,西班牙計劃於2004年建造一座歐洲最大的太陽能槽式熱電站。為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研究人員將吸附管內的油換成水,這樣既可以節省昂貴的油,還可以將水直接蒸發。但在用水代替油的技術試驗成功之前,吸附管內仍以油作為熱載體。從目前進展情況看,該技術有可能在5年內實現,屆時太陽能的利用率有望提高到20%以上。除成本低於太陽能電池板外,太陽能熱電站在太陽下山後仍能靠白天存儲的熱能來發電。存儲熱量需要儲油罐或裝載鹽溶液的容器,這就要求有大的場地。將來肯定會有比上述熱載體更好的介質,發現它們只是時間問題。總之,研究人員研究目標明確,近幾十年內大型太陽能熱電站將為人們提供若干個百分點的電能。

太陽能發電前景喜人,從目前看,太陽能發出的電每度為15歐分,盡管它的價格只是太陽能電池板發電的1/4,但它還是比用化石燃料發出的電要高,沒有可靠的財政資助難以維持。專家們倒是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10至15年後,太陽能熱電站發出的電可以降至5至7歐分,可形成與傳統發電展開競爭的態勢。

來自二氧化碳的能源

前不久,日本德島工業技術中心的納卡米希·亞馬薩基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次化學工業會議上宣布,他找到了一種用二氧化碳在比較低的溫度和壓力下,生產出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例如有三個碳原子鏈的丙烷和有四個碳原子鏈的丁烷)的方法。由於汽油就是一類長鏈碳氫化合物,他的報告引起了很大轟動。

雖然亞馬薩基的研究還需要進行嚴格鑒定,但如果他能用二氧化碳生產更重的有5~12個碳原子長鏈的碳氫化合物,就有可能用二氧化碳生產出汽油。以前,許多科學家試圖用碳和氫混合生產碳氫化合物,但結果都不理想。因為這種實驗要在很高的溫度下進行,而且產量少得可憐。

現在,亞馬薩基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作為碳原子源,把鹽酸作為氫原子源來生產碳氫化合物。他將發電廠排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引入反應罐,並在反應罐中進行加壓和加熱,溫度約為 300攝氏度 ,壓力達100個大氣壓。對生產碳氫化合物來說,這樣的溫度和壓力是非常低的,然後將二氧化碳和鹽酸混合,此時的加熱加壓條件還不能得到碳氫化合物,於是亞馬薩基利用鐵粉作催化劑。目前,他用這種技術已生產出相當多的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這些碳氫化合物在冷卻時以氣態形式排出,如果能改進催化劑的性能,就有希望生產出像汽油這類碳鏈更長的碳氫化合物,成為非常有用的燃料。

但如果這種技術不能生產更有價值的長鏈碳氫化合物,例如在室溫下呈液態的石油,它就不可能和現在的生物反應器相競爭,因為喜歡吃二氧化碳的細菌等微生物有一種特殊的才能,可使二氧化碳和氫產生碳氫化合物,能在生物反應器中產生甲烷。

宇宙能源

一位量子物理學家曾這樣描述「零點能」:「在自然界,完全真空就是沒有任何東西,但真空中實際上是充滿著忽隱忽現的粒子,它們的狀態變化十分迅速,以至於無法看到。即使是在絕對零度的情況下,真空也在向四面八方散發能量。」顧名思義,「零點能」就是物質在絕對溫度為零度下在真空中產生的能量。

為什麼在真空中會存在「零點能」呢?著名物理學家海森伯提出了「測不準原理」,他認為「不可能同時知道同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科學家們說,即使在粒子不再有任何熱運動的時候,它們仍會繼續抖動,能量的情形也是如此。這就意味著即使是在真空中,能量還會繼續存在,由於能量和質量是等效的,真空能量就會導致粒子一會兒存在、一會兒消失,能量也就被科學家稱為「起伏」的狀態中誕生。

從理論上講,任何體積的真空都可能包含著無數的「起伏」,因而也就含有無數的能量。

早在1948年,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卡西米爾就曾設計出探測「零點能」的方法。

1998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奧斯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用原子顯微鏡測出了「零點能」。科學家們宣稱,宇宙空間是廣袤無垠而又高度真空的,真空「起伏」蘊含著巨大能量。

也許,在21世紀,科學家將會給人類帶來驚喜,宇宙空間將成為人類新的「能源基地」。可以說,宇宙將成為人類的「新油田」,會有無數的「鑽井平台」漂浮在宇宙中,「鑽取」真空中取之不盡的「零點能」,為人類未來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㈨ 海灣石油的油品好不好

海灣石油的油品質量還是很不錯的。海灣石油作為國內第一家外資加油站,它的油大體上都是從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進購的,所以在質量方面上基本可以放心,稍微有區別的一點就是海灣石油使用的燃油添加劑稍遜一些,所以在動力性能、耐耗性、抵抗發動機磨損的方面就比不上三桶油了。


注意事項:

由於海灣石油進駐國內沒多久,所以它為了打開國內市場,加油的促銷力度就很大,油價相對於三桶油來說是很便宜的了,追求高性價比的車友是可以優先考慮的海灣石油的,但是海灣石油的加油服務站點很少,很多城市都沒有,加油比較麻煩。

而要是不在乎性價比的車友,個人肯定是更建議添加中石油、中石化的油了,它們的油質量更高,對發動機的損傷比較小,能更好的保護好車子。

㈩ 石油還能開采多少年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能開采多久,取決於以下因素:

1、已經探明的儲量:據世界能源會議統計,截止2013年,世界已探明可採石油儲量共計1211億噸,天然氣119萬億立方米。以目前的石油消耗速度,預計還可開采40~60年;但是,石油勘探每年都會有新的發現,例如,我國目前每年新增地質儲量保持在大約15億噸。

  • 還需要澄清的一個概念,就是可采儲量。並不是所有儲量都可以開采,可采儲量一般最多佔地質儲量的30%。當然,還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帶來開采工藝的進步,原有的一些暫時不可開發的石油區塊,會逐步被利用。

  • 目前探明儲量最高的是沙特,佔世界總儲量的18%;然後依次是委內瑞拉15%;加拿大12%;伊朗10%;伊拉克8%;科威特7%;阿聯酋6.6%;俄羅斯4%;利比亞3%;奈及利亞2.5%;哈薩克2%;美國排在第13位佔1.5%,我國排在第14位佔1%。

2、日益增長的石油能源消耗:

  • 以我國為例,2013年石油總消耗量為5億噸,其中2.8億噸依賴進口,對外依存度高達57%,天然氣對外依存度38%;隨著私家車總量的不斷攀升,這個比例還在逐年提高。而且我國還有近1000萬噸的高硫原油,由於工藝水平的限制無法提煉,需要出口。

  • 同時期,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為50%,而到2015年,美國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將超過100萬台;同時大力發展地熱、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美國本土的石油僅在阿拉斯加和墨西哥灣中部有開采,大部分油井封閉,僅做地質勘探。主要進口國是沙特和加拿大、委內瑞拉。

3、地球經過幾十億年孕育的液體能源儲備,終會被人類耗盡。發展清潔能源、減少環境污染,特別是發展核聚變發電,是未來能源的主要方向,所以也不必擔憂,科技在不斷進步,人類對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也必將越來越高,化學能源也終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