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來源卻一直眾說紛紜。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
其實仔細想一下,石油是化石變得,有點離奇,中東那邊那麼大的油田,往往都幾十公里長寬高,那要多少恐龍和森林才能堆在一起,才能變成啊,難道恐龍會自己聚在一起,等著小新星來撞擊地球,就為了若干年後,為人類的幾次工業革命提供燃料?? 恐龍覺悟有這么高嘛?
我們先看一下石油成因的假說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腳著自己腎要補對自己長度、蒔間不太滿意的朋友,看faa後跟數086的湓,有圈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油田開采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油田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石油峰值論」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系。他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
他還承認在他發表石油峰值論之前,事先把論文送給某位英美石油巨頭的董事長過目,這位董事長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美國當時最具權威的石油儲量專家,他當時預計美國石油儲量就有4000億桶,而且不斷調高預期) 「高估」石油儲量的觀點分庭抗禮。
石油
如果威克斯理論成為主流,石油巨頭們如何維持甚至拉高油價呢?
哈伯特心領神會,隨即提出美國儲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石油終極儲量只有1.25萬億桶,在1970年將達到開采峰值。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後,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
蘇聯人對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
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系,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地球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蘇聯在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那裡一共鑽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開采價值,成功率高達60%(美國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裡發現的油田面積可以與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戰時期,蘇聯科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國家高級機密。美國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國大肆搶占石油資源的同時,蘇聯人卻在埋頭苦幹,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⑵ 西亞為什麼那麼多石油
石油是古代生物的遺體所變。在遠古時代的淺海盆地和湖盆邊緣,河流帶來的泥沙掩埋了大量古生物特別是浮游生物的遺體。如果這里長期下沉,沉積物就會不斷加厚,形成高壓、高溫的良好的還原環境,在厭氣性細菌的參與下,使有機質不斷去氧、加氫、富集碳,變為石油。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西亞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經過多次變化,古地中海范圍不斷縮小,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帶來的泥沙又使波斯灣的面積逐漸縮小。這一淺海地區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片古老台地,以升降運動為主,而褶皺十分平緩。升降運動形成了4000~12000米的巨厚沉積層。
又因為褶皺不十分強烈,所以形成了一系列巨大而平緩的穹窿構造或簡單背斜,非常有利於石油的貯存。如著名的沙特加瓦爾背斜,長240千米,寬35千米,這里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加瓦爾油田,儲量在100億噸以上。
波斯灣中南部的主要儲油層都是中生代碳酸鹽岩和砂岩,有很多孔隙,北部的儲油層是第三紀石灰岩,裂隙也很多。
所以,緯度偏低造成生物數量眾多;淺海廣闊、「兩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形成了良好的還原環境;沉積層巨厚、地質變化和構造平緩,提供了優良的儲油條件,都使西亞能成為世界儲油最豐富的地區。
西亞的石油儲量大多分布集中,埋藏較淺,而且大部分有極強的自噴能力,油質又好,含蠟低,凝固點也低,所以開采成本低,價值極大。
⑶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⑷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4)西亞石油地質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它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⑸ 西亞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湖泊缺乏,怎麼會形成大量石油呢
西亞地區現在是熱帶沙漠氣候,但並不等於過去也是熱帶沙漠氣候,實際上,在地質史上海陸變遷、氣候變化很正常,一個地區石油的形成是與過去的自然環境有關的,當然也要看地質條件等其他因素,以下是關於西亞時候形成的資料: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西亞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後來經過多次變化,古地中海范圍不斷縮小,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帶來的泥沙又使波斯灣的面積逐漸縮小。這一淺海地區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片古老台地,以升降運動為主,而褶皺十分平緩。升降運動形成了4000~12000米的巨厚沉積層。
又因為褶皺不十分強烈,所以形成了一系列巨大而平緩的穹窿構造或簡單背斜,非常有利於石油的貯存。如著名的沙特加瓦爾背斜,長240千米,寬35千米,這里形成了聞名於世的加瓦爾油田,儲量在100億噸以上。
波斯灣中南部的主要儲油層都是中生代碳酸鹽岩和砂岩,有很多孔隙,北部的儲油層是第三紀石灰岩,裂隙也很多。
所以,緯度偏低造成生物數量眾多;淺海廣闊、「兩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形成了良好的還原環境;沉積層巨厚、地質變化和構造平緩,提供了優良的儲油條件,都使西亞能成為世界儲油最豐富的地區。
⑹ 石油形成之謎是怎樣的
石油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它對於人類而言是生存攸關的重要能源。
石油是由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的遺體在地下高壓高溫及微生物作用下,經過漫長而復雜的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一種較為黏稠的液體礦藏,它也是原油及原油的加工產品的總稱。凡是從油田開采出來還沒有經過加工處理的石油叫做原油。原油通常情況下是深褐色、黑色的,但是,也有綠色,甚至無色的原油,這主要由開采地的特質所決定,原油不溶於水,有特殊的氣味,密度也比水小,溶、沸點不固定。
石油大多在地下(或海底)深埋著,它屬流體礦物,所以通常只需打豎井之後通過採油管開采。在打成一口油井的初期,由於地層下有很大的壓力,油層內的石油經常受壓力驅使而自動向上噴,這時就可以採用「自噴採油法」採油。自噴採油不但設備簡單、管理方便,而且開采經濟,產量也高,是當前較為理想的採油方式,一般採用先進技術且條件好的油井可保持幾年、有時會保持十幾年的自噴形式。已過自噴期的油井或油層壓力較低,石油只能夠流入井裡但卻沒有能力再往地面上噴射,此時要採用機械採油方法亦即通過安裝在井上的俗名叫「磕頭機」的抽油泵往上抽油。使用磕頭機抽油的油井也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一定的產量。
現代生活一刻也離不開石油,它是工業的血液,是最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西亞則是世界上的最重要的石油產區。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的解釋,西亞原本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滄海桑田的多次變化之後,古地中海的范圍漸漸縮小,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帶來的泥沙也在不斷地縮小波斯灣的面積。以波斯灣為中心的淺海地區是一片古老台地,這些地區主要進行的是升降運動,它們的褶皺運動非常平緩。升降運動形成4000~1.2萬米的非常厚的沉積層。從結構上看,因為褶皺運動不是十分強烈,所以形成一系列平緩而巨大的簡單穹隆或背斜構造,這種構造對貯油貯氣極為有利。例如舉世聞名的沙特加瓦爾背斜構造,長240千米,寬35千米,這里形成了原油儲量達到100億噸以上的聞名遐邇的加瓦爾油田。
西亞的緯度偏低,它的這種緯度偏低的地理條件造成生物數量相當繁多;西亞地區所擁有的「兩河」、廣闊的淺海的大量泥沙形成相當良好的還原環境;平緩的地質構造和沉積層為原油的儲備提供了優良的儲油條件,這些就是西亞成為世界儲油最豐富地區的自然原因。
⑺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一、1763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表明觀點:石油起源於植物。
二、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三、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後慢慢轉化而成的。
四、1888年,傑菲爾指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四、五十年代,有人還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說」,就是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五、十九世紀末,俄國另一位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說。他認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並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六、195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創立了「岩漿說」。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岩漿裡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
在岩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7)西亞石油地質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
⑻ 西亞是世界石油產量最豐富的地區。說出西亞的石油資源分布在什麽地區西亞石油資源的特點是什麽
西亞石油資源極其豐富,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一半以上。波斯灣沿岸、海底及兩河流域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灣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帶。西亞石油儲量大、埋藏淺、油質好、易開采。石油的形成與其地質構造密切相關,波斯灣地區及兩河流域地質構造方面屬於新褶皺山系的邊緣拗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同時,長期溫暖的海洋環境,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條件,海洋生物遺體沉入海底後,成為生成石油的有機物質來源,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逐漸變成了石油。其他礦藏有鉻、銅、銻、錳、鐵和磷灰石等。
希望採納
⑼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是一種天然生成的油狀可燃性液體,含多種烴類及少量有機硫等成分的復合混合物。石油均儲藏於水成岩地區,以砂石、頁岩為多,也有混合於含砂地層之中的。其形成主要是由於地質時代的低等生物沉積在湖泊或海洋中,成為有機質,日積月累,經過復雜的地質作用富集而形成。由於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生物活動頻繁,所以石油資源主要形成於中生代、新生代的湖盆和大陸架上。直接從地底取得未經加工的稱之為「原油」,經過直接分餾、裂化等加工過程,可以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製成品。
⑽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原理
石油形成的原理: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10)西亞石油地質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石油的物質成份:
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石油對環境不僅環境影響這么簡單,如今應該用危害來形容。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
1、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它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理化反應污染;或燃燒生成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2、污染土壤,這里我們不必多說明,大家都知道石油污染土壤的地方,寸草不生。
3、污染地下水,我們現在生活的水資源被污染,以至於地方性癌症村屢屢皆是,這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惡果是日日嚴峻。
輸油管線腐蝕滲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僅造成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其有毒物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人類。
石油進入土壤後,會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粒,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應基能與無機氮、磷結合並限制硝化作用和脫磷酸作用,從而使土壤有效磷、氮的含量減少。特別是其中的多環芳烴,因有致癌、致變、致畸等活性和能通過食物鏈在動植物體內逐級富集,它在土壤中的累積更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