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有的地方多產石油,而有的地方多產天然氣
為什麼有的地方生成石油多,有的地方生成天然氣多?這個問題的提出很自然,從目前我國的油氣分布現狀看確實會給人留下這樣的一個印象。我國東部石油儲量多,油田規模大,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使東部成為中國主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天然氣區則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近些年來在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發現了大氣田,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一些地區也有氣田發現。石油與天然氣能源在我國東西部的分布不夠均衡。這也正是國家建設「西氣東輸」工程以保證東部經濟持續發展的地質科學依據。
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為什麼會這樣分布?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由特定的地質、地球化學條件決定的。主要決定因素有兩點。
(l)有機質類型的差異是決定是生油還是生天然氣的最基本條件。
有機質類型,就是生油母質類型的不同是決定以生油為主還是以生氣為主的根本原因。而不同的生油母質類型又與形成有機物質的不同生物來源密切相關。大量研究表明,古湖泊中或古海洋中富含的低等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各種藻類等)是生成石油最有利的生源物質來源。而帶入湖水中或海洋中的陸生高等植物,是有利於生成天然氣的母質類型。若是由兩種來源的生源組成,則既可生油也可生氣,但更多還是生油,且其生成量較第一種類型小。以水生生物為重要生源的有機質雖然可生成大量油,但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生成大量天然氣。而以陸生生源為主的有機質類型,一般生油很少,而生成天然氣相對多。
在我國發現的大油田(如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都是以水生生物為主要生源的大型湖泊相沉積,其有機質屬最好的腐泥型乾酪根類型,因此形成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天然氣則相對較少。又如塔里木盆地庫車地區發現的大氣田,其生源物質主要來自陸生高等植物,其有機質主要屬於腐殖型乾酪根類型,因此基本形成的是天然氣資源。
(2)有機質的成熟度以及演化史是生成石油或天然氣的關鍵因素。
有機質成熟度高低與生油或生氣密切相關。在開始生油時成熟度不是很高,但隨著地下溫度、壓力的增加有機質成熟度不斷增高,石油生成量會不斷增加;但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過成熟階段時,這時,就使已生成的原油不斷發生裂解開始生成濕氣,最後進入生成干氣(CH4)階段。在生成干氣階段,以生油為特色的腐泥型有機質也只能生成天然氣了。我國的四川產氣區和鄂爾多斯含氣區的中生界、上古生界的天然氣藏都屬於此類。這也是我國中部地區富含天然氣的重要原因。
此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我國石油界對天然氣的石油地質特徵並不十分了解,沒有摸清天然氣勘探的規律,而且對天然氣的勘探工作也重視不夠。經過學習與探索,我國的石油地質學家們已經認識到,自然界存在著從石油裂解出來的「油型氣」、由煤或煤系生成的「煤型氣」以及由厭氧甲烷菌生成的「生物氣」(就是俗稱的「沼氣」)等類型的天然氣。在我國開拓了越來越廣的找天然氣領域,不但在不同地區,而且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層系都發現了一些新的天然氣藏(層)。
2. 想去留史看看
蠡縣地處渤海灣盆地冀中坳陷西部構造帶平原中部,目前的地形地貌均系第四紀洪積、沖積物沉積而成的平原,總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高度15.6米,坡度在為0.3--0.1‰,緩緩傾斜,無明顯起伏變化。 蠡縣屬東部季風區暖溫帶半乾旱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顯著,春多風乾燥,夏多雨炎熱,秋天高氣爽,冬乾燥寒冷,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全年主導風向為南南西風,達到8級以上標准大風以北北西風或西北風居多,分別占總數的50%、30%以上。 蠡縣留史-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蠡縣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於1997年在全省第二批建成了"小康縣"。近幾年業,蠡縣大力優化環境,積極調整結構,努力開拓市場,在逆境中求生存、謀發展,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穩定發展,社會事業取得了不斷進步,從而為全縣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一、是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1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804元,比全市高約2000元;財政收入20561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131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7億元,在全市22個縣(市)中列第6位,其中地方固定資產投資8.66億元;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37億元。 二、是以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為動力,加快了農村工業化進程,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02年,民營企業總產值達到161.2億元,上繳稅金1.52億元,佔全部財政收入的60%,農民收入的70%來自民營企業經營或務工收入。全縣有省級以上政府或有關部門命名的各類工業區3個,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工業興城、工業興鎮的格局。 三、是經濟外向度不斷增大。全縣現在"三資"企業22家,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269萬美元,目前已有13家企業取得了自營進出口權,2002年出口創匯1584萬美元,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四、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建設明顯改觀。縣城建設日新月異,作為政治、文化、商貿、金融中心的功能不斷增強。留史、辛興、百尺等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對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邁出較大步伐,到2002年,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380公里,年供電能力達到12億千瓦時,2002年實際供電量3.9億千瓦時,電話裝機總容量10萬門,移動通信網路全覆蓋,通話質量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2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性收達到678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73元,比全市平均高出667元,居全市第6位,除保定市"三區"外,列22個縣(市)的第3位。恩格爾系數城鎮和農村分別達到29.42%和32.6%。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4億元。 六、是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做到了協調推進。 蠡縣留史-經濟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蠡縣強力實施特色興縣戰略,努力構築縣域經濟特色,實現了靠特色帶動規模,靠特色推動發展。目前,毛紡織業、皮毛皮革業和麻山葯種植及深加工等特色產業穩步發展,極大地推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為了努力保持我縣毛紡、皮毛皮革業的發展優勢,目前我縣正在通過實施人才、開放、支柱集團三大戰略,力促鄉鎮企業實現"六個轉變",積極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毛紡業主要通過技術工藝的引進和創新,在現有條件下,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同時積極穩妥地開展強強合作、強弱合作、聯舟出海,以名牌為核心,以骨幹企業為龍頭,發展企業集團。皮毛皮革業也正在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加快設備的更新換代和工藝技術的改進革新,努力搞好深加工,拉長產品鏈條,促進企業進一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蠡縣留史-自然資源蠡縣境內沃野廣袤,土壤、植被和水利資源豐富,地下礦藏石油,地表平原,槽形窪地,河流相間。 (1)土地資源 蠡縣是平原縣,擁有耕地6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3.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合種植糧、棉、油、林果等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這就為特色種植業和特色養殖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2)礦產資源 石油資源是蠡縣唯一的礦產資源,在縣境內存在普遍,華北石油物探局經勘測,在蠡縣的大百尺鎮、桑園鎮、郭丹鎮、萬安鎮等鄉鎮有石油資源。現在出油的油井40多眼,每年可開採石油5萬噸。 留史皮毛市場乘車路線 河北省留史皮毛市場位於河北省蠡縣的留史鎮,在北京南200公里,距保定50公里,乘京廣線火車在保定站下車。然後換乘保定--蠡縣,保定--留史的汽車。每15分鍾發一次車。乘車地點在保定的客運中心。北京下車在木犀園乘北京--蠡縣---留史的汽車站 留史皮毛市場交通圖 留史地處京、津、石三角腹地,本地交通便利,每天有直接發往保定 北京 天津 石家莊等大中城市的班車.還有直達佟仁堡,圍場等地的客車,豪華舒適.</FONT>
3. 有些地上為什麼會冒出水來,還有些地方會有煤礦、石油呢
這是地質結構所決定的.由於地球的地殼是在運動中不斷的變化,就會出現有的地方塌陷,有的地方隆起,塌陷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隆起的地方變成高山峻嶺.由於地殼的變化古動植物在地下幾萬年才形成的石油和煤炭.
4. 地下為什麼有石油
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們死亡後的遺體隨著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長年累月地一層層堆積起來,跟外界空氣隔絕著,經過細菌的分解,以及地層內的高溫、高壓作用,生物遺體逐漸分解、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5. 地下為什麼會有石油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目前大多數人認為石油是從埋藏在地下的生物屍體變來的。
由於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的碳、氫、氧等成分,在一般情況下,生物死後,它們的屍體很快就會腐爛,大量的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散失掉了。但是,如果這些生物的屍體在淺海海灣或湖泊中沉積下來,並且隨著就被大量的泥沙掩埋住,在這種隔絕了空氣,缺乏氧氣的環境里,經過一些特殊的細菌,如厭氣性細菌的分解,生物屍體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含蛋白質的化合物被破壞了,形成有機質豐富的淤泥。隨著地殼不斷升降,沉積物不斷加厚,有機淤泥在缺氧和溫度、壓力不斷加大的條件下,加上細菌的作用,有機質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逐漸轉變為石油。
由生物屍體轉變為石油的這一過程,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幾百萬年。在相應的地質歷史時期,在那些深淺適度,水流比較平靜的海灣、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豐富的生物屍體堆積,並且具有上面所說的那些條件,都能夠形成石油。
剛剛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狀態的小油滴。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動,它們依靠地下水,在岩層中移動。由於重力作用和由地殼運動產生的擠壓力量,這些小油滴被驅趕到上下都是比較密實的岩層,中間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這些小油滴受到阻擋,只好停了下來。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積越多,逐漸形成了油田。
6.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很多石油
石油是由早期海底的動物生物屍體經過漫長的沉積演化而來的,因為人類有上萬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物和生物的屍體不斷累積,產生的石油也不斷累積,所以現在地球上會有很多石油。

石油經過成千上萬年的錘煉才能為人類所用,表面上看起來地球上石油很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石油的需求也不斷攀升,只有珍惜能源才能讓人類文明生生不息。
7. 為什麼地球上有石油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是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美國在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8. 華北油氣勘查歷史性的大轉折
1955~1960年,以5年時間華北勝利地完成了區域普查任務。這個時期的工作方針是:「區域展開、物探先行、整體解剖、面中求點」。在全面掌握華北盆地地質-地球物理區域資料的同時,已在濟陽、黃驊坳陷的重點地區展開了「面中求點」的地震詳查工作,並發現了一批局部構造,為進一步開展油氣勘查創造了極為有利條件。
1959年9月26日,發現大慶油田後,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消息傳到華北,大大地鼓舞了華北油氣勘查工作者,形勢的發展將會使戰略決策發生重大變化。
同年,李四光根據新華夏系沉降帶理論,對中國東部石油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評估觀點:「看來松遼油區,大局已定,今後該是我們跳出門坎(指鐵嶺一帶隱伏的東西隆起帶)往南移動的時候了(指下遼河、渤海及華北平源)。」
11月,李四光在地質部召開的石油普查專業會議上,就當前石油普查和勘探方向問題提出了在遼河平原的南部,華北平原的北部,渤海和其他若干離海岸不遠的海洋區域,值得開展普查乃至鑽探工作。
12月,中央同意地質部黨組報告,收回各省石油普查隊,建立區域性、綜合性的石油普查大隊,由地質部直接領導。
1960年9月,地質部副部長曠伏兆和康世恩副部長在長春召開了兩部聯席會議,商定石油勘探以松遼為重點,由石油部統一指揮,石油普查以華北為重點,由地質部統一安排。
綜上所述,華北已從理論導向、地質成果、決策部署和組織措施等四個方面具備了從區域普查轉向區域勘探工作。准備迎接東部戰略從松遼南移華北,積極籌劃華北石油大會戰。
同年10月,地質部在天津召開華北石油普查勘探會議。何長工副部長主持會議,並作了《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在華北找到油田》的報告,關士聰總工程師作了《華北石油地質與油氣突破點的選擇》的匯報。國家計委代表和石油工業部沈晨副司長率代表參加了會議。曠伏兆副部長作會議總結,並作出決定:首先選擇含油遠景最好的濟陽、黃驊坳陷作為重點工區,圍繞渤海灣選擇東營、義和庄、羊三木、鹽山、北塘、馬頭營等6個局部構造或異常作為突擊點,要求集中優勢力量進行突破,積極努力爭取在1~2年內突破出油關。根據李四光部長的意見將條件最好的東營構造作為第一個突擊點,經兩部商定將該構造交給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勘探處率先進行鑽探。會議還決定:以山東、河北兩省石油隊伍和天津海洋地質籌備處為基礎組成由地質部直接領導的地質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隊(簡稱一普),加強華北盆地的油氣勘查工作。從此,全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的重點由松遼轉到了華北,而成為華北油氣普查勘探歷史性大轉折。
天津會議之後,華北找油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進入了連續突破的高峰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961年2月12日,河南石油隊濟源凹陷後鄧構造上沁3井於濟源群鑽遇含油砂岩,這是華北平原內第一口見油氣顯示井。從油氣地質觀點看,證明華北盆地第三系具有油氣生儲條件。聯繫到華7井所見的「沙河街組」,更證明華北盆地有其分布廣泛的勘探目的層,由此確認華北第三系為主要的油氣突破領域和勘探對象。
(2)1961年3月4日,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構造上布鑽華8井。該構造是光點地震詳查圈定的相當T:反射層,構造軸部有一條斷層穿過,井位是定在斷層下盤高點上(小於1950米等深線內),當鑽至1755.88米鑽時遇油砂30層總厚40米。決定提前完鑽投入試油,射開其中較好的8個含油氣層(老第三繫上部),用9毫米油嘴測試獲日產8.1噸油流,從而首次突破華北出油關成為第一口發現井。
為什麼當時地質部將東營構造交由華北石油勘探處打鑽?主要原因是該處技術力量強,包括固井、試油和運輸能力。而剛籌建的一普原蘇制五德鑽機才運抵山東張店,無法到達東宮構造上施工。
(3)1961年7月29日,山東區隊3004鑽井隊在濟陽坳陷沾化凹陷義和庄構造上布鑽沾1井,於老第三系中試獲油流日產4~5噸,這是地質部在華北第一口出油井。
(4)1961年8月22日,河北區隊3007鑽井隊在黃驊坳陷羊三木構造上布鑽黃1井,於老第三系濟陽群試獲油流日產1.7~2立方米,這是河北平原首口出油井。
(5)1962年9月23日,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構造上繼打營2井,於老第三系沙河街組砂岩中試獲高產工業油流,日產原油555噸,為當時全國最高日產量記錄。
(6)1963年11月29日,河北區隊在羊三木構造上繼打黃3井,於新第三系館陶組中試獲工業油氣流,次年4月獲日初噴原油84立方米,天然氣3萬立方米。
(7)1964年1月25日,石油工業部決定成立華北石油勘探會戰指揮部,組織華北石油大會戰,調集大批大慶隊伍入關參戰,地質部發出動員令動員一普和中原石油物探大隊共3500人參加華北石油會戰。
(8)1964年11月24日,京津區隊在廊固凹陷風和營構造南北高點施工的風1、風2兩口淺井先後於老第三系鑽遇油氣顯示。一普調河北一區隊3007鑽井隊上該構造打京參1井,在井深1050~1901.25米老第三系鑽遇更多的含油氣層,經選擇其中8層合試,獲間歇自噴日產1.5~1.8立方米油流,從而首次實現了對冀中坳陷的局部突破,它不屬於天津會議上選定的6個突擊點,而是一次意外收獲。京參1井距北京僅50公里是在首都大門口找到的油田,又是冀中坳陷第一口發現井,為後來發現華北油田起到了先行作用。出油後曾轟動一時,北京市委第二書記劉仁、地質部長李四光、副部長曠伏兆等都曾前往視察。我和剛從蘇聯留學歸來分到大隊的張國鼐等都曾參加該井固井和測試工作,質量是可靠的,後交石油工業部進行勘探。
(9)1964年12月20日,山東區隊在義和庄構造上繼打義2井,試獲日產原油4.2立方米。
(10)1965年2月1日,華北石油勘探指揮部在東營勝利村構造上打完坨11井,獲自噴特高產工業油流、日產量達1134噸,成為當時我國第一口日產千噸井,從而勝利油田正式誕生。
天津會議後,在短短5年時間內,先後在濟陽、黃驊、冀中三大坳陷實現了油氣連續突破,並在6個突擊點中找到了兩個油田,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宣告繼大慶油田之後,華北成為我國第二個石油工業基地,為我國油氣勘查史上又樹起一座里程碑。
在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毛主席高度贊揚了李四光運用構造體系找油理論。
理論指導除李四光外,還有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的多旋迴理論,應用於華北盆地中新生代多旋迴沉積和構造形變,對華北找油的導向同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際著名地質學家許靖華教授是這樣稱贊他的:「黃汲清是一個受人崇拜的老師和受尊敬的地學界領導,80年代期間中國構造學綜合理論都受到他科學哲理的影響。」
勝利、大港油田發現之後,主要任務便是擴大戰果了。1963年3月,國家計委指示:「向華北西部鐵路沿線進行偵察。」一普把油氣勘查重點迅速轉向惠民凹陷,解剖臨邑構造帶,在大蘆家構造上布鑽惠4井,在田家構造上布鑽惠5井,相繼取得日產油流54立方米和11.6立方米。臨邑構造帶的突破,擴大了濟陽坳陷含油范圍,為後來臨盤油田的建成起到了先行作用。
河北區隊完成羊三木構造探井同時,擴大了鑽探隊伍力量並轉向了冀中地區,配合區域大剖面,於1963年3月9日,在蠡縣藺崗打冀參1井,該井於2900米老第三系冀中群發現油砂及含氣層,證實了冀中地區具有良好的含油氣遠景,為擴大油氣勘探范圍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蠡縣,位於河北平原中部,瀦龍河流域。前漢為陸成縣,後漢至晉為博陵縣,北魏置博野縣,明置蠡州為蠡縣,為小說《紅旗譜》蠡縣十八崗故事發源地,老區百姓對打鑽熱情相助。曠伏兆副部長在天津會議期間,因他曾在抗日戰爭年代於冀中做敵後工作,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意建議將博野坳陷(高陽坳陷)改名為冀中坳陷並一直沿用至今。
一普除在華北關內參加會戰外,還派出鑽井隊開赴下遼河坳陷開展油氣勘查工作。該坳陷早於1955年,由地質部第二物探大隊進行綜合物探工作,初步劃分了凹陷與凸起,發現了油燕溝、田莊台、黃金帶、熱河台和興隆台等13個構造。1964年地質部第二普查勘探大隊又在黃金帶構造上打通1井,在老第三系鑽遇12層含油砂岩。一普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開辟下遼河找油工作,集中在田莊台和盤山凹陷開展深井鑽探,打井12口,其中10口井見含油砂岩,6口井測試結果都見到油氣流,尤以遼6井最好,該井位於熱河台構造上,在老第三系鑽遇12層含氣層,經測試獲日產天然氣65萬立方米,為國家又找到了一個大型的油氣勘探基地,後交石油工業部勘探開發,建成了現今的遼河油田。人們慶賀一普在關內、關外取得雙豐收,實踐證明渤海灣盆地在油氣地學上具有特別顯著地位。
「萬事成於謀」。天津會議決策,使華北石油會戰取得了歷史性輝煌戰績。在地跨冀、魯、遼等大半個華北盆地內找到了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油氣田,其價位已能與大慶油田平分秋色,為我國發展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確保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能源儲備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人們將永遠記住60年代華北油氣勘查創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