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沙特當時是怎麼拿回石油控制權的
擴展閱讀
怎麼填長期待攤費用 2025-05-23 00:53:45

沙特當時是怎麼拿回石油控制權的

發布時間: 2022-05-16 11:39:34

『壹』 石油儲量世界第一的委內瑞拉,怎麼國內那麼窮

在不少人的眼裡,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無一例外都富得流油,比如中東的迪拜、卡達、沙特等國家,人均GDP高達數萬美元。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同樣以石油資源豐富著稱的委內瑞拉,近年來卻是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僅2019年的通脹率就高達萬倍之巨,經濟危機持續加重。

委內瑞拉可是名副其實的石油大國,早在2011年時,探明的石油儲量就高達2965億桶,排名世界第一,比沙特還多300多億桶。

(前總統查韋斯)

三、推行高福利,沒有財政積累。

上世紀90年代,國際油價高歌猛進。

伊拉克戰爭打響後,原油價格更是飆升到每桶140美元以上。那時的委內瑞拉,得益於高油價,也曾賺得盆滿缽滿,成為拉美富有的國家。

不過當時的委內瑞拉,並沒有拿這些錢來提高石油開采水平,更新先進設備,建立多元化的工業體系和產業,更沒有做財政積累。

當時的總統查韋斯,為了拉選票,在全國推行高福利。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免費汽油、免費工資一應俱全。那時的委內瑞拉人,幾乎成了全世界人民羨慕的對象。

這種迎合民眾的模式,在油價達到100美元以上時,還能維持它的欣欣向榮。但是當油價跌到50美元以下,甚至跌到今天的20美元時,委瑞內拉國內就只能窮到破產,一片哀嚎了。

當然,委內瑞拉的貧窮和美國的制裁也有很大關系。由於地處拉美,卻處處和美國對抗,因此委內瑞拉的石油出口飽受美國制裁。除了古巴,南美各國都不敢與它交易。而銷往其它洲的話,高昂的運輸成本,更得不償失。

『貳』 沙特當年與強大蘇聯石油爭斗中能占上風,究竟倚靠是什麼

沙烏地阿拉伯之所以能夠在與蘇聯的斗爭中占據上風,主要是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蘇聯的石油運輸不方便,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沙烏地阿拉伯有別的國家支持。綜上所述,沙烏地阿拉伯主要有兩個依靠,一個是地理優勢,另外一個是政治優勢。

『叄』 沙烏地阿拉伯的歷史是怎樣的

沙烏地阿拉伯始建於1750年的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名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bin Saud)的當地國王與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Muhammad Abd 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體。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奧斯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發生沖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伊本·沙特國王注意同鄰國結好;整頓行政機構,建立內閣制度,劃一全國行政;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發展交通、郵電、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1933年,把面積93.2萬平方公里的石油開采權租讓給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期限為66年。該公司於1938年在哈薩的達曼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石油的發現和開采使沙特王國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沙特、費薩爾、哈立德先後繼任國王。1982年 6月哈立德病逝,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繼位。對內鼓勵私人投資發展經濟;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維護民族獨立,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加強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團結。

『肆』 沙特人在沒有發現石油的時候,是過的什麼生活

一談到沙特這個國家,大家腦子里跑出兩個字來,土豪。現在工業時代沒有不用石油的,而沙特國家恰恰是當今數一數二的石油出口國,稱之為石油霸主毫不為過。只要沙特打噴嚏,世界就得感冒,加油的同志們深有感受。

但沙特在70年代受到了蘇聯的巨大挑戰,蘇聯地下的石油儲量是世界第一,好在蘇聯的石油挖掘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蘇聯油價跟沙特比沒有優勢。沙特石油以低價格贏得了廣泛的市場。如今沙特是土豪的代名詞:一是沙特的富豪風靡全球,遍地是跑車,寵物都是虎、豹、老鷹之類。再者,沙特從美國進口武器,不求價格,只求性能。

『伍』 中東問題!!!!!有獎哦

問題1:阿拉伯國家是如何用石油武器來威脅英美等大國的?

伊拉克要拿石油作武器

巴以沖突已經不能僅僅用中東危機來概括了,全世界都在摒住呼吸關注以色列的下一步行動,原因之一就是石油———這根聯系著中東和世界的神經。4月1日,當耶路撒冷再度發生自殺性爆炸、以色列總理沙龍宣布進入「戰爭」的時候,積蓄多日的緊張情緒終於爆發,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價格上漲57美分收於26.88美元/桶,並達到2001年9月19日以來的最高點。
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開始。4月1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呼籲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用石油做武器,並利用一切經濟手段對付以色列和美國,支持巴勒斯坦的兄弟。第二天,伊拉克宣布,准備停止向美國出口原油。不僅如此,伊拉克還向阿拉伯聯盟遞交了一份決議草案,敦促阿拉伯國家行動起來,如果美國依舊偏袒以色列,那就切斷美國的石油供給線。伊拉克還建議,僅僅向巴勒斯坦提供道義上的支持遠遠不夠,應該給他們送去武器、資金。

伊朗外長哈拉齊的一番表態更加重了國際原油市場的憂慮。正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參加伊斯蘭會議組織大會的哈拉齊說,伊朗考慮以石油為武器,迫使美國向以色列施壓,讓其立即從巴勒斯坦領土撤出。很顯然,伊朗政府認為伊拉克的「石油牌」是個不錯的建議。

1973年伊拉克提交給阿拉伯聯盟的決議草案不禁讓人想起了29年前沙烏地阿拉伯的宣言。同樣是因為以色列,同樣是為了迫使美國放棄對以色列的支持,同樣以石油做武器。

石油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血液」,維系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汽車、飛機、船舶,小到塑料、清潔劑,石油的作用無處不在。難以想像,如果沒有石油,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對1973年的石油危機心有餘悸,那一次,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石油的威力———不用槍炮、不用流血,卻可以製造常規武器無法達到的效果。

1973年,中東局勢異常緊張。當年4月,佔中東總產油量35%的沙特首次公開聲稱:如果美國不改變對以色列的偏袒政策,阿拉伯國家就會減產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卡達、敘利亞等國紛紛加入沙特的行列。10月,以色列與埃及之間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11月底,阿拉伯國家召開首腦會議,肯定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所採取的一系列減產、禁運措施。

短短3個月內,原油價格由3.1美元/桶飆升至12.6美元/桶,致使汽油價格猛然上漲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增長都明顯放慢。

沙特態度謹慎

但並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積極響應伊拉克的號召,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29年前第一個拿石油當武器的沙特。這一次,這位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國以及OPEC最有影響的成員態度相當低調,沙特外交大臣表示,石油禁運不在沙特的考慮范圍之內。

沙特如此低調原因有多方面。首先,1973年的石油禁運雖然最後迫使美國和西方社會向阿拉伯世界低頭,但勝利的代價是昂貴的。沙特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石油出口,減產使它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國際收支逆差迅速擴大,國民經濟接近崩潰,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也受到了嚴重破壞。

石油輸出國意識到,石油武器其實是一柄雙刃劍,用不好就會傷到自己。因此,一些阿拉伯國家曾經承諾,不會以「石油作為政治籌碼」。經過30年的苦心經營,沙特在國際石油市場樹立了較高的聲望,為了證明自己是可靠的原油供應者,它不可能輕易放棄自己的諾言。

其次,如果沙特同意支持伊拉克的計劃,無異於否認沙特王儲不久前提出的中東和平新計劃。這個和平計劃呼籲阿拉伯國家恢復同以色列關系的正常化,以換取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領土,同意巴勒斯坦建國。
除了沙特,科威特、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認為伊拉克的計劃是「不可取的」。科威特官員反問道:「如果我們沒有了收入,如何繼續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美國能撐多久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里克在聽說伊拉克提議用石油當武器後,不屑一顧地稱,其他阿拉伯國家是不會接受的。他甚至還嘲笑這是伊拉克的小把戲,它在試圖轉移視線,讓大家忘了武器核查的問題。然而,分析家擔心,如果不能盡快解決中東危機,石油危機也就不遠了。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巴以之間充滿了太多的未知數。假設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被傷害、驅逐,甚至殺害了,沙特、科威特等國是否還會像現在這樣「穩當」?

中東的石油儲量佔全球探明儲量的2/3左右,出口量也佔到了全球市場的26%。雖然俄羅斯等國近年來的石油出口有所增長,布希政府也積極呼籲加大本國的石油開采、減少對國外進口石油的依賴,但目前中東仍是美國石油供應的生命線。僅伊拉克一國的石油就佔美國進口量的10%。

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為5.6億桶,較1985年減少50%以上,只能替代53天的石油進口。美國汽油工業研究基金會分析員拉里·古德斯汀擔心地說:「美國已經失去了優勢位置,我們的進口保護能力下降得太厲害了。」

如果阿拉伯國家一致行動實施石油禁運,美國能堅持多久?即使後退一步,不會發生石油禁運,因為畢竟美國不可能為了以色列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但萬一中東發生了其他不可控制的意外,導致石油產量驟減,剛剛擺脫新世紀第一次經濟衰退的美國又該如何應付?到那時,也許又該有人批評經濟一體化了,因為美國經濟倒霉,全球經濟也會跟著遭殃。

問題2:中東各國石油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經濟: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沙特以「石油王國」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石油工業是沙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出口總額的90%。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儲量為6.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此外,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是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水力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全國的海水淡化總量佔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個,擁有6.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石油和石化工業為沙特的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石油收入約400~500億美元。沙特特別重視農業。全國有可耕地3200萬公頃,耕種面積360萬公頃。在中東地區各國中,沙特的國內生產總值最高,在發展中國家裡堪稱高水平。沙特以石油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石油部門在沙特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30%以上。沙特出口以石油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某些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沙特是高福利國家。實行免費醫療。貨幣名稱:沙特里亞爾。
經濟: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據阿聯酋通訊社2000年7月1日報道,截止1999年底,阿聯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978億桶,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4%,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氣儲量為5.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國民經濟以石油生產和石油化工工業為主。石油收入占政府財政收入的85%以上。貨幣名稱:迪爾汗 (dirham)。
經濟:經濟以石油為主,所產石油95%供出口,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輸出國之一。原油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政府重視發展多樣化經濟,以減少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

問題3:幾次石油價格抬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石油價格漲 全球股市跌

繼9月15日下跌160點後,美國股市像吃了瀉葯一樣,一路下跌。9月18日,道·瓊斯指數跌118點,報10808點;納斯達克指數跌108點,報3726點,跌穿3800點的心理關口。雖然紐約股市全面下挫,但能源股仍是一枝獨秀,艾克森石油上漲1.65美元,以89.65美元作收,再創近1年來新高價。
市場人士指出,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及納斯達克指數大跌。受美股拖累,全球股市幾乎盡墨,其中韓國、印尼、香港股市受到的打擊尤其大。

歐洲股市法蘭克福DAX指數下跌0.41%,巴黎CAC指數下跌0.64%。倫敦股市倖免於難,金融時報指數收市上升0.22%。

9月18日的亞洲股票市場充滿悲觀情緒。市場關注的焦點仍在油價上漲、華爾街股市下跌以及區內政局不明朗這些負面消息。

韓國股市綜合指數跌50.64點,跌幅達8.6%。經紀說,福特公司出人意料地放棄收購大宇車廠,使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影響。

印尼股市自上星期發生導致15人喪生的炸彈爆炸案後,投資者因懼怕恐怖襲擊活動,爭相拋出手上股票,大市全日下跌31.58點,跌幅達7%,跌至17個月來的低位。泰國股市受到泰銖疲弱和區內股市普遍下跌的影響,9月18日也下跌了2.5%。

在日本,投資者沽出高科技相關股票。日京平均指數下跌152.12點,跌幅為0.94%。

菲律賓股市微跌0.7%,主要是受到比索下跌的影響;紐西蘭股市周一下跌1%,成交淡靜;澳大利亞股市下跌52.5點。

台灣加權指數跌143.15點,跌幅為2.03%。經紀說,投資者擔心當局的新經濟政策,更加卻步。

香港股市恆生指數18日狂瀉689點,以15560點收市,跌幅逾4%,為亞太區內18日股市第三大跌幅。創業板指數收市報414點,再跌21點,創下歷史新低位。

(2)高油價可能放慢美國經濟增長速度
在石油輸出國組織9月10日作出日增原油產量80萬桶的決定後,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繼續攀升,18日紐約市場原油價格一度超過每桶37美元,再創10年來新高。美國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雖然高油價不會引發美國經濟衰退,但可能導致明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顯著放慢。

美國總統柯林頓日前表示,盡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但美國經濟「在中短期內」沒有衰退的危險。他認為,美國在抗擊這一次油價攀升的沖擊方面比以前做得好。柯林頓的這番樂觀預測並非虛妄之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日發表的最新預測報告,今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2%,比去年的4.2%還高出1個百分點。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學家協會日前發表的調查報告也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從5月份預測的4.9%調高到了5.2%。這與此前3次石油沖擊後美國經濟均很快陷入衰退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70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美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穩步提高,這是此次油價攀升對美國經濟沒有形成嚴重沖擊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5年中,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20%,但石油消費量僅增加了9%。信息技術等使用能源少的新經濟部門的迅速崛起,也相對降低了對石油的需求。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的統計顯示,用於石油的開支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81年的8.5%降至目前的約3%。石油開支比重大大下降,其變動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程度也就隨之下降。由於以上因素,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美國公司很難通過提高價格來轉嫁增加的能源成本,扣除能源和食品兩項商品後,美國的「 核心」通貨膨脹率變化不大,這使美國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增長。另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吸取以往的教訓,在應付這一次油價沖擊方面也採取了比較得當的措施。

但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油價仍居高不下,明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會明顯放慢。美國標准-蒲耳氏公司最近預計,如果今年後幾個月油價保持在每桶30美元左右,明年底降到25美元,那麼,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6%,失業率將從今年的約4%上升到4.5%,通貨膨脹率將為2%。但如果這一期間油價升至每桶40美元,明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3.2%,失業率上升到4.7%,通貨膨脹率達到2.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由於美聯儲去年6月到今年5月連續6次提高利率對經濟的影響將逐步顯露、以及原油價格上揚和美元實際匯率上升會影響出口,明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下降到3.2%,失業率從今年的4.1%上升到4.4%。

『陸』 沙烏地阿拉伯海洋油氣發展史有多久

1933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與雪佛龍公司的前身加利福尼亞州標准石油公司簽訂了一項特許協議,開始在王國大部分地區進行石油勘探,同年,成立了加利福尼亞阿拉伯標准石油公司。1938年,在達蘭發現了第一個商業性油田——達曼油田。1936年,雪佛龍將其在阿拉伯公司的半數股權出讓給德士古石油公司。1940年,發現了布蓋格油田,為沙烏地阿拉伯第四大油田。1944年,加利福尼亞阿拉伯標准石油公司更名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Arabian American Oil Co.),簡稱阿美石油公司(Aramco),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1948年,埃克森公司和美罕公司加入該公司,變為四家公司合資的公司,其中雪佛龍和德士古的股份分別由50%降至30%,埃克森公司持股30%,美孚公司持股10%。
20世紀40年代中期,阿美石油公司在拉斯坦努拉建立了本公司的煉油廠。
1948年,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陸上油田——加瓦爾油田(Ghawar field),並於1951年開始投產,同年發現了海上薩法尼亞油田(Safaniyah field)。1960年,阿美的原油年產量達到6000萬噸,比1950年增長了57.7%。這一時期,阿美石油公司的總部已遷至沙烏地阿拉伯的多哈,為了爭奪對石油的控制權,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與美國公司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薩法尼亞油田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的東北部海域,探明儲量33.2億噸。原油部分通過輸油管運往利比亞的的黎波里、西頓,敘利亞的巴尼亞斯港裝船。一部分輸往拉斯塔努拉外運。油田發現於1951年,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它於1957年開始生產,每天從18口井流出50000桶原油。自1962年開始,25口井每天產油35萬桶。在短短4年零9個月,產量增加了6倍。其儲備約37億桶石油和5360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1960年,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立,1962年11月30日,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成立了完全國有的石油礦業總公司,其目的就是使政府能夠參與石油工業領域的經營,包括在阿美石油公司租讓地的一切經營活動。整個20世紀60年代,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礦業總公司的發展歷史就是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努力從阿美石油公司的四家美國合資者手中爭奪石油控制權的斗爭史。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阿美石油公司石油年產量高達3億噸,並成功地提高了油價,從而提高了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地位,使其在與美國公司的斗爭中處於更有利的位置。1972年,阿美公司終於同意了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參股要求,1973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參與阿美石油公司25%的股份,1974年上升至60%,1980年達到了100%,美國公司並負責銷售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自己無力銷售的原油。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油價飛漲,使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收入增加,並進而使石油產量猛增。至1980年,沙烏地阿拉伯原油年產量由10年前的1.9億噸猛增至4.95億噸。1983年成立了勘探和石油工程中心。
從1980年開始沙烏地阿拉伯為維持油價採取了大量削減原油產量的對策。到1985年,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開始迅速恢復沙烏地阿拉伯原油市場份額的計劃,產量迅速上升,造成1986年油價下降62%~66%。上述限產保價政策的實施及1986年的油價暴跌,使阿美石油公司收入迅速下降,不得不大量裁員。
1986年公司開始展開全國勘探計劃,勘探范圍不斷擴大,至1995年已經新發現了17處油、氣田,在中央阿拉伯發現符合世界最高標準的超輕型低硫原油並開始投入生產。同時,為了保證本公司在20世紀結束以前能夠通過王國兩岸的輸油站為客戶提供符合季節需求和等級要求的原油,公司從1989年開始在東方省和中央阿拉伯實施一系列石油和天然氣項目。東西原油輸送管道系統以及延布原油出口轉運站的大規模擴建工程,已將最大持續原油年生產能力恢復至5億噸。
1982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勘探和石油工程中心投入使用。該中心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地球科學設施之一,在中東地區更是首屈一指,與該中心的密切合作以及建立與其相關的實驗室和研究開發中心使阿美石油公司在上游(勘探和開采)技術後援方面基本不依靠其他石油公司。該中心可以處理分析二維地震探測的數字數據;1991年引進了水平鑽井技術;其計算機中心擁有巨型計算機網路,採用最新技術硬體和應用軟體,可以處理和解析所有地震探測鑽井數據,使公司得以更為有效地利用其資源。
1987年3月,為保住60年代石油過剩時期沙烏地阿拉伯佔有的原油市場份額,依靠與阿美公司的原股東公司間的關系,沙烏地阿拉伯與四家美國公司簽訂了6250萬噸/年的長期供油合同,但沒多久,沙烏地阿拉伯就中止了該合同。
1988年根據王室法令,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簡稱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公司)正式成立,接管了原阿美公司的全部資產和經營權,成為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唯一的一家從事石油勘探和開發業務的公司。同年,該公司與德士古石油公司組建成立了美國第六大石油銷售企業——星企業公司。
1991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收購了韓國雙龍石油煉制公司35%的股份。
1993年7月,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頒布M/1欽令,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所有的國有煉油產品經銷和行銷業務以及政府在三家合資煉油廠中的一半股份統一交給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管理。至此,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公司控制了整個王國除潤滑油外全部的碳氫化合物產業。到1997年7月,沙烏地阿拉伯政府決定將Petrolube公司71%的股份和Lubere公司70%的股份轉給阿美公司,使該公司正式介入了國家潤滑油業。
1994年,該公司完成了恢復最大持續原油年生產能力至5億噸的五年計劃。
現在,該公司已擁有27條油輪,其中包括4條超大型油輪、19條巨型油輪(每條油輪裝載能力在29萬~30.1萬噸)和4條成品油輪。所有油輪均屬其分公司維拉國際海運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還定時定點租用一些船隻將原油運往美國和歐洲的一些港口。大多數遠東地區的客戶歷來自己負責原油運輸,而由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公司設在該地區的行銷後援服務分公司提供協助。另外,為滿足歐美地區的靈活運油需求,公司在加勒比海的聖路西亞和聖尤斯坦希斯及鹿特丹設有長期儲存中轉設施,其總容量為219.2億噸。
在石油勘探和開發方面,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公司致力於增加儲量、提高產量,加強輕質原油的生產,減少重質原油所佔比例。1993年完成了擴大海上原油生產能力的大型瑪爾詹項目(該項目包括建成兩座日產量為25萬桶的海上油氣分離廠和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天然氣壓縮廠之一)和祖魯夫油田項目,將阿拉伯中質原油日產能力提高了1096萬噸。1994年沙烏地阿拉伯東部公司發現了非伴生無硫天然氣以及冷凝深層氣田。在王國利雅得以南地區持續不斷地進行勘探,已經發現了15個以上的含有阿拉伯超輕原油的油田。1998年這里將生產出2500萬噸/年阿拉伯超輕原油。同時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公司准備關閉幾個生產較重質原油的北部海上油田。1996年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公司開始投資一個60億美元的項目,包括提高加瓦爾油田的產量,在哈拉德(Haradh)建設一個油氣分離裝置(該分離裝置已於1996年投產,日產阿拉伯輕原油33萬桶),以及開發謝巴油田。
在國際運營方面,公司於1995年初完成了15條超級油輪的新建計劃。這15條巨型油輪每條船總載重噸位在290000~301000噸,至少能夠運載200萬桶原油。每條船每年能夠向公司的歐洲和美國客戶提供900多萬桶原油。
沙烏地阿拉伯經濟繼1996年復甦以來,1997年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的復甦帶動沙烏地阿拉伯石油業更加彭勃發展。沙烏地阿拉伯投資數十億美元發展石油業,將在亞太地區建立煉油廠並增加沙烏地阿拉伯在美國、俄羅斯、歐洲的煉油和銷售份額。油價不斷飆升,就吸引著很多人去採油,目前海上的鑽井使用率已經達到90%。此外阿美公司的鑽井數量也增加了30%,而且帶來更多的利潤,從開始3個增加到30個,這些都是負責海上鑽井工作的。目前阿美公司有一個全新的項目是關注沙烏地阿拉伯灣淺水區,未來把重點放在這個地方,在深水地區從來沒有開發過的地方。
現在再來看一下技術發揮的作用,人們一直把油氣看做是技術發展非常緩慢的行業,要做的就是怎麼樣能夠通過技術來發展,實際上技術在增加鑽井能力以及提高利潤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鑽井技術發展越來越復雜,世界上有80%的油田採用的是平行鑽井的方式,簡單的垂直鑽井方式已經不適用了。還有地質導航通過衛星每天24小時不間斷看到不同地區發展情況,中心獲得的數據之後就會把數據傳給現場工作人員,就會非常地便捷。阿美公司非常典型的有8層的儲油層,總的深度達到了40384英尺,使用非常先進的方式來監控油田的開采,還採用完全集成化、一體化的電腦控制油庫。如何採油並不是真正的挑戰,真正的挑戰在於怎麼樣安全、健康保護環境的採油,所以目前阿美公司要做的就是提供最大的價值,具有最高的競爭性和可靠性。

『柒』 沙特為什麼沒有被殖民或佔領 它有這么多石油 他們又不厲害全從美國買裝備 美國聯合英法俄一起找個事打它

1。早期沙特確實是個破地方。除了「沙」也沒有什麼「特」了。往前一點,大航海時代與蒸汽時代,人類還不了解也不會利用石油。等到沙特發現油田已經是20世紀,而這時候殖/ 民體系已經開始瓦解了。畢竟沒有人有先見之明……
2。當然,有時候破地方也有人搶。但是在19世紀與更早,沙特是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下。雖然這個「老大帝國」自身也是搖搖欲墜,對歐洲列強卑躬屈膝。但歐洲各國也沒膽大到敢直接動手搶土耳其領土的程度。
3。好了,在石油資源大規模開發的現代。美國為什麼不對沙特動手?自然可以說對方有石油王牌威懾,沙特對西方抱走親善態度等原因。但還有一點----美國因為石油進口流失到沙特的大量石油美元,通過沙特對美國的大量購買(比如現代城市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豪華的生活設施用具,比如大量美國先進武器,比如大量的美國金融產品……一句話,錢多人傻速來)又迴流到美國,還支撐了美元體系,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何樂而不為呢?有了美國這個後台,加之對西方的友善+有錢態度,自然在動盪的中東也能高枕無憂。美國不動手的地方,一般也沒有幾個會動手吧?畢竟能支撐起在遙遠海外作戰的國家真沒幾個。
順便說一句啊。雖然非洲啦南亞啦現在看來經濟落後環境惡劣是個破地方,但幾百年前對歐洲人來說那可是金光閃閃的東方啊。非洲的黑奴、象牙、香料,印度的黃金、棉花和紡織品。。。西非的「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克萊武從孟加拉的金庫里搶走的好幾萬英鎊(注意,是幾個世紀前有兌金制少通貨膨脹的好幾萬英鎊)、東印度公司的10億多英鎊(僅從印度地區)可不是蓋的。

『捌』 沙烏地阿拉伯為什麼要把石油開采權租讓給美國

你認為他們有能力自己完成從勘探到出口提煉石油的全部業務么?你認為他們除了靠石油出口外還能以什麼為生?讓美國人開采一樣是付錢的,僱用的依然是本地員工,本質上和沙特政府自己的石油公司開采沒有任何區別。

『玖』 美國是哪一年要強迫沙特的石油只能使用美元購買的

美國是大概1972年左右強迫沙特的石油只能用美元購買的。

『拾』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的發展簡史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1933年,沙特政府與雪佛龍公司的前身加利福尼亞州標准石油公司簽訂了一項特許協議,開始在王國大部分地區進行石油勘探,同年,成立了加利福尼亞阿拉伯標准石油公司。1938年,在達蘭發現了第一個商業性油田一達曼油田。1936年,雪佛龍將其在阿拉伯的半數股權出讓給德士古石油公司。1940年,發現了布蓋格油田,為沙特第四大油田。1944年,加利福尼亞阿拉伯標准石油公司更名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ArabianAmericanOilCo.),簡稱阿美石油公司(Aramco)。總部設在美國舊金山。1948年,埃克森公司和美罕公司加入該公司,變為四家公司合資的公司,其中雪佛龍和德士古的股份分別由50%降至30%,埃克森公司持股30%,美孚公司持股10%。
40年代中期,阿美石油公司在拉斯坦努拉建立了本公司的煉油廠。
1948年,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陸上油田--加沃油田(Ghawarfield),並於1951年開始投產,同年發現了海上薩法尼亞油田(Safaniyahfield)。
1960年,阿美的原油產量達到6000萬噸/年,比1950年增長了57.7%。這一時期,阿美石油公司的總部己遷至沙特的多哈,沙特政府也派了兩名代表進入該公司董事會,但阿美公司仍控制在四家美國石油公司手中,而且對於沙特王國財政收入起決定性影響的原油產量和價格也仍控制在他們手中。為了爭奪對石油的控制權,沙特政府與美國公司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60年,包括沙特在內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立,1962年11月30日,沙特政府成立了完全國有的石油礦業總公司,其目的就是使政府能夠參與石油工業領域的經營,包括在阿美公司租讓地的一切經營活動。雖然石油礦業總公司自己不生產原油,但到1970年為止,已經和各公司合資成立了許多企業,並獨立經營了位於吉達(Jiddah)的一個煉油廠和位於達曼的一個化肥廠。整個60年代,沙特石油礦業總公司的發展歷史就是沙特政府努力從阿美公司的四家美國合資者手中爭奪石油控制權的斗爭史。
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阿美公司石油產量高達3億噸/年,並成功地提高了油價,從而提高了沙特政府的地位,使其在與美國公司的斗爭中處於更有利的位置。同時,公司開始建設總的天然氣系統。1972年,阿美公司終於同意了沙特政府的參股要求,1973年沙特政府參與阿美公司25%的股份,1974年上升至60%,1980年達到了100%。沙特政府在獲得阿美公司的全部股份後,阿美公司仍由美國的四家公司按照原先的租讓協議繼續進行經營,美國公司並負責銷售沙特政府自己無力銷售的原油。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油價飛漲,使沙特政府的收入增加,並進而使石油產量猛增。至1980年,沙特原油產量由10年前的1.9億噸/年猛增至4.95億噸/年。1983年成立了勘探和石油工程中心。
70年代後期,由於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使得天然氣等替代能源獲得了發展,同時經合組織成員國限制石油的消費導致了原油需求的萎縮,因而,從1980年開始沙特為維持油價採取了大量削減原油產量的對策。到1985年,沙特政府開始迅速恢復沙特原油市場份額的計劃,產量迅速上升,造成1986年油價下降62~66%。上述限產保價政策的實施及86年的油價爆跌,使阿美公司收入迅速下降,不得不大量裁員。
1987年3月,為保住60年代石油過剩時期沙特佔有的原油市場份額,依靠與阿美公司的原股東公司的關系,沙特與四家美國公司簽訂了6250萬噸/年的長期供油合同,但沒多久,沙特就終止了該合同。
1988年根據王室法令,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簡稱沙特阿美公司)正式成立,接管了原阿美公司的全部資產和經營權,成為沙特境內唯一的一家從事石油勘探和開發業務的公司。同年,該公司與德士古石油公司組建成立了為美國第六大石油銷售企業--星企業公司。
1991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收購了韓國雙龍石油煉制公司35%的股份。
1993年7月,沙特政府頒布M/l欽令,將沙特王國所有的國有煉油產品經銷和行銷業務以及政府在三家合資煉油廠中的一半股份統一交給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管理。至此,沙特阿美公司控制了整個王國除潤滑油外全部的碳氫化合物產業。到1997年7月,沙特政府決定將Petrolube公司71%的股份和Lubere公司70%的股份轉給阿美公司,使該公司正式介入了國家潤滑油業。
1994年,公司完成了恢復最大持續原油生產能力至5億噸/年的五年計劃。
2012年11月,沙特國家石油公司在北京設子公司據了解,阿美亞洲將開展包括原油和化工品市場營銷、合資企業間協調、采購、檢驗、研發、項目管理等各類業務。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一體化能源公司,是原油開采和生產、原油煉制、分銷、國際運輸、市場營銷和化工產品生產的全球引領者,公司管理著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可采儲量,約合2591億桶。2011年,該公司向全世界客戶共出口了24.2億桶原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