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怎麼使用沒污染
擴展閱讀
資本籌集費用是什麼 2025-05-23 03:15:53

石油怎麼使用沒污染

發布時間: 2022-05-16 02:09:34

⑴ 石油污染是怎麼造成的石油污染對人類會產生什麼危害

1978年3月16日,英國超級油輪「阿莫科·卡迪茲號」在荷蘭布列塔尼拋錨,船里22萬噸級石油傾流海洋,污染沙灘160餘千米。那麼,為何水上石油污染傷害極大呢?

石油,可提煉多種類型的然料,可作瀝青、可建香皂等日用具,它是當代日常生活至關重要的化學物質,對人們奉獻極大。可是,石油一旦泄露到地面或深海里它會給地理環境,尤其是深海產生極大污染。

海平面被石油污染,以上傷害會迅速產生。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會繼續長期性危害污染水域,比較嚴重的可持續數十年。海平面大規模的漂油,將減少表面海面太陽的接納量,進而浮游植物植物光合作用變弱、總數降低。那樣,以之為食的浮游動物總數也相對應降低,全部深海生物的多樣性被毀壞,比較嚴重危害水產業和養殖行業。此外,石油中的有害物會長期性儲留於海洋小動物身體,如人吃完這種海鮮產品,將危害人們身心健康。

由此可見,石油污染的確傷害極大。但當今一些石油輸出國因運送和存儲屢出難題,導致注入深海的石油總數大、頻次多,比如水上油氣井石油泄漏、運油船隻不幸遇難、船隻和貨輪洗艙的含油量廢水、沿海地區化工廠和輸油管線產生泄露安全事故等,都將產生大規模的深海石油污染。1991年1月產生的伊拉克戰爭,導致了迄今為止最比較嚴重的石油污染,其損害和傷害水平迄今難以估計。

⑵ 對於石油污染物來說哪種方式降解效果更好

1、物理處理法:使用清污船及附屬回收裝置、圍油欄、吸油材料及磁性分離等;
2、化學處理法:燃燒、使用化學處理劑(如乳化分散劑、凝油劑、集油劑、沉降劑)等;
3、生物處理法:人工選擇、培育,甚至改良這些噬油微生物,然後將其投放到受污海域,進行人工石油烴類生物降解。
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見圖)。這些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⑶ 石油為什麼不能直接使用

誰說不能直接使用了,可以燒的,只不過直接燒太污染環境,對人體也不好,還浪費能源。80年代油田的人住平房,沒有液化氣的時候經常能看見院子里有個原油坑,那就是儲存原油用來燒火做飯的。

⑷ 如何解決海上的石油污染

方法一先把浮油圍住

如果泄漏的石油量大,第一步是用漂浮圍欄圍住石油。這些漂浮圍欄有些是充氣的,有些是用比水輕的材料做的,一般都高出水面1米左右,有些就「坐」在波浪上,還有些會向水下伸展出1米的「裙子」。

方法二物理化學法

對於水面的浮油,可以使用「汲油船」讓油水分離。有的汲油船把油水混合物吸進船上的罐子里,然後用離心機分離,再把水排到海里。還可以用類似海綿之類的東西把油吸到裡面,這種東西用化纖可以做,也可以用頭發之類的天然纖維。

為了獲取石油,有時候可以在其中加上「凝油劑」。它可以讓水中的石油從液體狀態變成半固體狀態,甚至像橡膠一樣的固體狀態。這種物體容易撈取,也可以避免石油向空氣中揮發苯、甲醛、丙酮等物質。這種固化劑對環境的危害相對較小。一些固化劑生產商宣稱,這種固化石油可以被再利用生產瀝青或者人造橡膠,甚至用作一種灰燼很少的燃料。

還有一種方法正相反,它不讓石油固化,而是讓它們和水更好地結合。「分散劑」打破石油完整的油膜,讓它們在海水中分散成一個個的小油滴。

方法三採用「吃油菌」

現在利用細菌降解石油主要用在修復海上小規模溢油、陸地石油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如果是大規模的海上石油泄漏,一般都先用物理、化學方法收集泄漏石油,直到剩下一些很難收集的石油,再用微生物降解。

至於要多長時間才能把石油完全降解,和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比如環境的冷熱,在阿拉斯加和赤道的分解速度肯定不一樣。還和石油的成分有關,重油越多分解越困難,再有海水鹽分比較高,營養物質比較少,分解也會比較困難。總的來說,肯定不會是一天兩天就能分解完的。這個速度和細菌的生物量、活性、存活時間也有很大關系。

總之,人類對付石油污染有「十八般兵器」,哪一般都很難除盡石油,同時難免傷及自己,所以它們最好永遠沒有被使用的機會。

國際上都有哪些清除方法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阻止浮油區繼續擴大。在此次大連「7·16」油管爆炸事故處理中,消防員奮戰20小時將油罐險情撲滅。隨後遼寧海事局總共布置了約9000米的圍油欄,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區域擴大。圍油欄是一種漂浮型隔離裝置,能夠將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不同的風、波浪和水流等情況可能會影響圍油欄的攔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氈吸附原油並回收處理等。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減少石油泄漏的損失;但並不能徹底清潔水面。

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但利用化學試劑的弊端在於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於清理少量油污。

國際上通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還有燃燒和放任。但是,燃燒的方法只適用於浮油厚度大於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海上會留下一種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這些球狀物質打撈起來,這種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對於海洋生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大。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地區生物的破壞不容小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關部門還討論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島」,以阻止墨西哥灣浮油靠岸。根據修建計劃,「障壁島」高約1.8米,長約60米,建島泥沙將從海底挖掘,工程預計耗資3.5億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終困擾著人們,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力爭早日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但很多方法還只停留在試驗階段。如有的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也有的科學家嘗試用農作物廢料清污,還有的科學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這些技術還未成熟,離大規模投入實際清理泄漏原油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圍油欄、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為主。

⑸ 用石油作燃料不污染環境么

怎麼可能沒污染,首先二氧化碳一定是有的,石油中還含有硫等

⑹ 石油的用途是什麼

有人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這是因為石油在工農業生產中肩負著像血液一樣的重要職責,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天上飛的,地面跑的,沒有石油都運轉不動。有人說:「石油是現代文明的精神動脈。」這是因為沒有石油,維持這個文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癱瘓。有人說:「石油是黑色的金子。」這是因為石油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把石油產品進行加工,可以製成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5000多種,它像黑色的金子,吸引著人們去開采。所有這些都說明:石油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種生命線,它對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極大。
1作為能源
公路上,人們可以看到汽車在行駛;田地里,人們可以看到拖拉機在奔跑;工廠里,人們可以看到機器在轉動;天空中,人們可以看到飛機在飛翔;江邊或海邊,人們可以看到輪船、軍艦在航行。但是,你可曾想到,它們都需要一種共同的東西。沒有這種東西,汽車不能開了,拖拉機不能動了,機器不能轉了,飛機不能飛了,輪船、軍艦也不能航行了,這就是石油。石油作為燃料,具有熱能高、污染小、運輸使用方便、應用廣泛等特點。原油經過煉制加工,可以製得汽油、煤油、柴油等,作為輪船、飛機、汽車等的燃料。
2作為化工原料
石油是能源,也是優質的化工原料,是石油化學工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石油經過各種加工處理,可以製成各種各樣的化工原料。利用這些原料可以製成眾多的生產、生活用品,如塑料製品、合成橡膠、炸葯、農葯、肥料等。
3其他用途
從石油中還可以煉制出潤滑油、石蠟、瀝青。這些產品也廣泛應用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從石油製得的潤滑油約占總潤滑劑產量的95%以上。除潤滑性能外,還具有冷卻、密封、防腐、絕緣、清洗、傳遞能量的作用。石蠟主要做包裝材料、化妝品原料及蠟製品,也可作為化工原料產脂肪酸(肥皂原料)。例如,在面紗中加入少量石蠟,可使紡織品柔軟、光滑、富有彈性。瀝青主要供道路、建築用,具有很好的黏結性、絕緣性、隔熱及防水性等。
此外,科學家還以石油為原料,通過實驗製造出了合成蛋白。在將來,它很可能會作為食品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⑺ 處理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有哪三種方法

1、物理處理法:使用清污船及附屬回收裝置、圍油欄、吸油材料及磁性分離等;

2、化學處理法:燃燒、使用化學處理劑(如乳化分散劑、凝油劑、集油劑、沉降劑)等;

3、生物處理法:人工選擇、培育,甚至改良這些噬油微生物,然後將其投放到受污海域,進行人工石油烴類生物降解。

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見圖)。這些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7)石油怎麼使用沒污染擴展閱讀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

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染物中的親油組分,降低其界面間遷移轉化速率。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風景區和海濱浴場。如1983年12月,「東方大使」號油輪在青島膠州灣觸礁擱淺,溢油3000多噸,嚴重地污染了青島海濱及膠州灣。

制定有關法規,制止海洋活動過程中非法排放含油污水,嚴格控制沿岸煉油廠和其他工廠含油污水的排放。監測監視海區石油污染狀況,改進油輪的導航通訊等設備的性能,防止海難事故。

發生石油污染後,可應用圍油欄等把浮油阻隔包圍起來,防止其擴散和漂流,並用各種機械設備盡量加以回收,對無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水中的油粒,可以噴灑各種低毒性的化學消油劑。

鑒於回收和消除海上油污的技術和方法尚待改進,港灣和近海地形復雜,因此,目前尚難全部消除海上油污。若遇上惡劣的氣象條件,則大部分石油無法回收處置。

⑻ 石油和石油製品怎樣污染環境,有哪些危害

石油通常是深褐色、黑色、深綠色的粘稠液體或膠狀半固體,是由多種烴(烷烴、環烷烴等)和少量有機硫以及氧和氮的化合物組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地下采出、沒經過加工的石油叫原油,平均含碳量約80%~85%,含氫量約10%~15%,多數原油的密度為0.75~1.0克/立方厘米,但有些重質油(例如,委內瑞拉的重質油)的密度超過1克/立方厘米。原油經過蒸餾、裂解、加氫等加工,可產生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加工後剩下渣油、石蠟、瀝青和經過壓縮的液化石油氣。
在石油的開采、儲運、裝卸和煉制加工過程中,在石油和油品的使用過程中,都可能有石油的泄漏和排放。泄漏和排放進入水體(江、河、湖、海)的石油和石油製品,會在水面上形成很薄的膜,這層膜會阻止空氣中的氧進入水體,而且石油的降解也要消耗大量的氧,1千克石油在15℃的海水中降解,需要41萬升海水中的氧(即直徑1米、深410米的海水柱中的全部氧),被油污染的水域局部缺氧,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阻斷,水生動物則因缺氧而死亡。
石油污染對海洋生物的危害最嚴重,海水中含石油污染物0.01~0.1毫升/升時,捕撈出的魚有油味,其食用價值降低。在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含量為0.1毫克/升時,孵出的魚苗畸形或有缺陷,只能存活122天。海水中石油污染物含量為0.01毫克/升時,孵出的魚苗畸形率仍高達23%~40%(正常海水中畸形魚的比例僅7%~10%)。裏海由於遭到石油污染,魚類賴以生存的浮游生物數量減少,致使1969年鱘魚的產量比1962年下降了2/3,梭子魚則幾乎滅絕。英國和荷蘭海岸因石油污染,每年有10~30萬只海鳥死亡。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附近海面的一次溢油污染,使三天後在這一海域捕到的魚95%是死的。
石油類污染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在食物鏈中不再分解並在某些水生生物(如魚和貝類)中富集,就可能進入人體,石油污染物中長效的致癌物質在人體中聚集會危及健康。
被石油污染的水域,其沿岸污濁不堪,尤其是使療養區和旅遊區失去療養和旅遊價值。
水面上的油膜,甚至會引起火災,影響水上交通。在原蘇聯的伊謝特河和伏爾加河的水面都曾由於河面漂流大量石油,有人不慎將未熄滅的煙頭丟到水面而引起大火。在美國的凱霍加河,也曾因為河面上有很厚的油污和臟物,引起一場高達五層樓的大火,燒壞了河上的兩座鐵路橋。
用被石油污染過的水灌溉農田,會使土壤中的油類增加,附著在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的體內,影響其生長。油膜覆蓋農田還會使水溫和地溫升高,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黃瓜、西葫蘆等蔬菜類受石油污染後,葉片捲曲,植株萎縮,生長緩慢,污染嚴重時,地上莖部表皮腐爛,隨後植株枯黃死亡。
石油及石油製品是低毒性物質,但人體大量吸入,也會引起頭疼、惡心等症狀。石油污染物在人體內長時間積蓄會引起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皮膚和粘膜的損傷。

⑼ 石油如何污染

石油污染是石油及其產品在開采、煉制、貯運和使用過程中,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中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不但嚴重破壞了波斯灣地區的生態環境,還造成洲際規模的大氣污染。

海洋的石油污染油品入海途徑有:煉油廠含油廢水經河流或直接注入海洋;油船漏油、排放和發生事故,使油品直接入海;海底油田在開采過程中的溢漏及井噴,使石油進入海洋水體;大氣中的石油低分子沉降到海洋水域;海洋底層局部自然溢油。石油入海後即發生一系列復雜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球,以及沿著食物鏈轉移等過程。

海上石油污染主要發生在河口、港灣及近海水域,海上運油線和海底油田周圍。

石油入海後的變化過程在時、空上雖有先後和大小的差異,但大多是交互進行的。

1.擴散。入海石油首先在重力、慣性力、摩擦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在海洋表面迅速擴展成薄膜,進而在風浪和海流作用下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塊狀或帶狀油膜,隨風漂移擴散。擴散是消除局部海域石油污染的主要過程。風是影響油在海面漂移的最主要因素,油的漂移速度大約為風速的3/100。中國山東半島沿岸發現的漂油,冬季在半島北岸較多,春季在半島的南岸較多,也主要是風的影響所致。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烴組分是表面活性劑,能促進石油的擴散。

2.蒸發。石油在擴散和漂移過程中,輕組分通過蒸發逸入大氣,其速率隨分子量、沸點、油膜表面積、厚度和海況而不同。含碳原子數小於12的烴在入海幾小時內便大部分蒸發逸走,碳原子數在12~20的烴的蒸發要經過若干星期,碳原子數大於20的烴不易蒸發。蒸發作用是海洋油污染自然消失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蒸發作用大約消除泄入海中石油總量的1/4~1/3。

3.氧化。海面油膜在光和微量元素的催化下發生自氧化和光化學氧化反應,氧化是石油化學降解的主要途徑,其速率取決於石油烴的化學特性。擴散、蒸發和氧化過程在石油入海後的若干天內對水體石油的消失起重要作用,其中擴散速率高於自然分解速率。

4.溶解。低分子烴和有些極性化合物還會溶入海水中。正鏈烷在水中的溶解度與其分子量成反比,芳烴的溶解度大於鏈烷。溶解作用和蒸發作用盡管都是低分子烴的效應,但它們對水環境的影響卻不同。石油烴溶於海水中,易被海洋生物吸收而產生有害的影響。

5.乳化。石油入海後,由於海流、渦流、潮汐和風浪的攪動,容易發生乳化作用。乳化有兩種形式:油包水乳化和水包油乳化,前者較穩定,常聚成外觀像冰淇淋狀的塊或球,較長期在水面上漂浮;後者較不穩定且易消失。油溢後如使用分散劑有助於水包油乳化的形成,加速海面油污的去除,也加速生物對石油的吸收。

6.沉積。海面的石油經過蒸發和溶解後,形成緻密的分散離子,聚合成瀝青塊,或吸附於其他顆粒物上,最後沉降於海底,或漂浮上海灘。在海流和海浪的作用下,沉入海底的石油或石油氧化產物,還可再上浮到海面,造成二次污染。

7.海洋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和吸收。微生物在降解石油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烴類氧化菌廣泛分布於海水和海底泥中(見石油烴的微生物降解)。海洋植物、海洋動物也能降解一些石油烴。浮游海藻和定生海藻可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或吸附溶解的石油烴類。海洋動物會攝食吸附有石油的顆粒物質,溶於水中的石油可通過消化道或鰓進入它們的體內。由於石油烴是脂溶性的,因此,海洋生物體內石油烴的含量一般隨著脂肪的含量增大而增高。在清潔海水中,海洋動物體內積累的石油可以比較快地排出。迄今尚無證據表明石油烴能沿著食物鏈擴大。

石油泄入海後,從海中消失的速度及影響的范圍,依入海的地點、油的數量和特性、油的回收和消油方法、海洋環境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異。如較高的水溫有利於油的消失。實驗證明,油從水中消失一半所需的時間,在溫度為10℃時大約為45天;當水溫升至18℃~20℃時,為20天;而在25℃~30℃時,降至7天。滲入沉積物的石油消除較難,所需時間要幾個月至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