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大連石油什麼時候清理
擴展閱讀
資本籌集費用是什麼 2025-05-23 03:15:53

大連石油什麼時候清理

發布時間: 2022-05-16 01:57:35

Ⅰ 治理石油污染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石油污染目前還是個世界級難題,大連石油污染時間和墨西哥灣的污染世界足以說明.
遇到海洋溢油的事件,一般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先布設圍油欄,防止污染區域進一步擴大.在將海面的污染區域圍起來後,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出動清污船隻,利用吸油器和吸油氈清理油污,等於就是把這些石油抽出來,但這樣做肯定是抽不幹凈的,只能說盡量把損失降低.大連海域的漏油主要是採取機械回收,這是對環境造成最小污染的一種方法.機械回收的工作過程是首先在溢油水域布設圍油欄,然後將「撇油器」也就是油水分離器放到水面上,利用油和水不同物理機制將兩者分離,然後通過水泵抽到存儲艙,達到一定量後轉到岸上進行油水分離,分離出來的水達到環保標准後再排到海里,油則回收.浮在海面上的油污一般比較好清理,但海水下層的油污因為會在海浪的震盪下形成較難清理的乳狀液油污,
第三步,用專門的破乳劑使得油、水分層,然後再加以清理,也就是用一些消油劑,將污染物徹底分解. 至於微生物修復石油污染的方法,如果是基因工程菌,涉及生物安全性問題,並不為業界所重視.如果是天然的菌種,其修復的濃度很低,時間很長,無法解決大的污染事故.

Ⅱ 中美兩國是如何應對漏油事件的

1. 政府部門:
石油泄漏事件發生後,中美兩國政府在信息的公開上存在不小的差距。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事故的責任方英國石油公司在第四天就給出了原油泄漏的數字。從那以後,美國官方定期更新原油泄漏的相關數據,民眾可以隨時從官方獲得這些信息。而大連漏油事件發生後,政府部門並未給出漏油數據。最初網上流傳的數字是1500噸,後來又有相關專家估計此數字應當在6萬到9萬之間。盡管存在很多不同的版本,不過到現在也未見到官方給出任何確切的數字。如果考慮到中美雙方估計原油泄漏總量的難度(前者漏油口處於深海且泄漏速度並無直接測量方法,後者大多為體積已知的儲油灌中的石油),中國官方仍未給出相關的數據就更讓人不解。
應以何種態度對待原油泄漏可導致的不確定後果?對此問題,中美兩國政府的答案是不同的。美國政府相對更保守一些,他們傾向於在問題不確定的時候按照壞的情況考慮。比如,在漏油事件發生後,盡管有數據表明墨西哥灣內現有的水產品並沒有受到明顯的污染,但是美國政府仍然選擇在大約1/3的墨西哥灣實行禁漁,以避免國民食用可能被污染的水產品。與之相反,在大連漏油事故發生僅10天,大連政府部門就宣布海上污油得到基本控制,大連水產品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還請大家放心食用。考慮到原油中有很多非常穩定的有機性污染物及其極強的致癌性,在對石油擴散范圍等掌握不夠准確,全面的環境評價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採取保守一些的措施無疑是對公眾更負責任的態度。
在清理泄漏石油的過程中,盡管中美兩國都用到了相似的方法(添加化學擴散劑,撇油等),但美國在處理過程的規范性方面做的更好一些,這可能與其多次經歷石油泄漏事故有關。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的清污人員必須穿著防護裝備。因為原油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為了保證清污人員健康,清理過程中防護裝備是非常必要的。相對來看,我國清理原油的過程就顯得不夠規范。這種不規范不但體現在清油設備的五花八門上,更體現在對工作人員保護的缺乏。根據媒體發表的照片來看,很多工作人員連最基本的手套和口罩都沒有,大多都是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直接跟石油接觸。考慮到石油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政府應當對眾多工作人員的身體進行全面檢查, 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
中美政府在事故責任認定以及對受害群體賠付等工作的處理上也有一些不同。漏油事件發生後10天左右,美國政府就確認英國石油公司為事故的責任方,並由其負責所有的清污及可能危害的花費。美國政府還建立了高達200多億美元的專門基金用來處理石油泄漏相關問題。另外,美國國會也起草了多項議案,要求加強對石油工業的監管。與美國不同,大連漏油事件的責任方似乎並未完全確定,暫時被認定的責任方是兩家不知名的中石油承包商,國有大公司中石油是不是要負共同責任還得需要進一步確定。再者,如何賠付石油泄漏造成的漁業和旅遊業的損失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損失到現在也還沒有看到確切的方案。
2. 科學界: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美國多個與科學相關的職能部門都積極參與到應對工作中,其中最主要的要屬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地質勘察局(USGS)。NSF針對漏油事件建立了專門基金,鼓勵科學家申請,並通過綠色通道加速基金評審。他們還聯合組織多次科學會議,主要討論漏油事故處理過程中及其後續的科學問題,比如漏油速度的估計以及對生態環境可能的影響等。針對公眾及媒體對相關科學信息的需求,NOAA還專門建立了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專題網站。與美國相比,我國沒有很好的支持研究突發環境事件相關科學問題的機制。比如:支持基礎研究的自然科學基金並沒有應對環境災害的資金,而有資金的環境和海洋部門卻很少支持從事相關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因此當類似環境災難發生後,我們的科學家也就很少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另外,我國相關的職能部門似乎也沒有建立向媒體及公眾傳播相關科學知識的方便途徑。
類似的不同也存在與中美的科研院所之間。墨西哥漏油事件發生後,很多美國科研院所積極跟官方和媒體合作,盡其所能向政府部門及公眾提供相關的科學知識。很明顯,他們把幫助政府部門正確決策以及向大眾傳播相關知識當作自己的社會責任之一。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很多大學和科研所也都建立了相關的網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漏油事件的信息以及相關的科學問題。雖然,從公開的信息看,中國的科研院所在處理漏油過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很少見到他們專門面向公眾介紹相關知識,就更不用說針對此事件建立相應的網站了。在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重大社會事件做出貢獻方面,我們的科研院所積極性似乎不夠高。
在美國漏油事件的處理中,很多獨立的科學家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有科學家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漏油口實時圖像做出了獨立的估計,其數字遠大於官方最初公布的漏油速度,後來事件的發展也證明了官方數據確實不夠准確。另外,有科學家懷疑化學耗散劑的使用會導致原油及甲烷混合物在水中的懸浮,從而增加潛在的環境危害。開始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英國石油公司及美國官方的認可。不過後來的觀測確實在海面以下發現了懸浮的石油,這促使很多科學家開始評估其對深海生態的影響,以便做出應對。在大連漏油事故發生後,很少見到媒體上有獨立中國科學家的聲音,尤其是不同與官方說法的聲音。在談到漏油事件的科學問題時,媒體援引的材料很多來自國外科學家,這對本土科學家來說是個很大的諷刺。
關於科技產品在政府決策以及信息傳播中的應用,中美兩國也有相當大的差別。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為了檢測原油擴散的范圍,美國充分利用了衛星遙感和航空圖像等先進的科技方式,而且其生成的圖片被媒體廣泛的引用。政府決策者和公眾可以很直觀的了解到石油擴散危害的范圍和程度。而大連的漏油事件後,雖然有關專家提到我國也利用了類似的衛星遙感技術等來監測原油的擴散,不過並沒有找到任何衛星遙感圖來顯示大連海域原油的擴散狀況。不知道這是要保密的原因,還是有其他隱情。放著一個如此直觀有效的科技產品不用,實在是有些讓人難以理解。
3. 公眾: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美國很多地方的民眾都舉行了抗議活動。這些抗議活動一方面體現了美國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給事故的責任方英國石油公司施加了很大的壓力,促使其加速解決相關問題。在我國,也許是因為公民環保意識不夠強,以及關於遊行的相關法規不夠健全,我並沒有在媒體上發現有類似的抗議活動。另外,美國民眾還以多種形式參與到原油泄漏的處理過程中。比如在聽到頭發和動物毛發做成的墊子是一種非常好的石油吸附工具後,有很多人就把頭發和自家寵物的毛發給剪掉捐出去了。還有人是直接捐款,捐物,甚至有人把自己的船捐出去收集浮油。當然美國民眾的這些行為與媒體的介紹也有相當大的關系。相信如果有切實的需要,再加上媒體的宣傳,咱們中國的民眾也會積極參與到類似活動中去。
在處理墨西哥灣泄漏原油的過程中,除了有相關的專業人員及英國石油公司僱傭的人員,還有很多志願者的參與。這些志願者的積極參與對保護河口近岸的環境以及營救受到石油污染的生物等輔助工作有很大的貢獻。另外,各種非政府組織(NGO)的參與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們組織志願者,組織捐款,可算是除官方之外的又一大力量。與美國類似,在網上已經能看到大連的志願者幫助進行清理活動的消息,不過似乎其組織性及規模都不算大,也沒有得到媒體的重視。另外,國內的非政府組織,尤其以綠色和平組織為代表,在大連石油泄漏事件發生後,積極進行現場的考察,並通過自己的網站,新浪微博等途徑發表自己的調查結果以及搜集到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對於公眾了解事件的真相有很大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在網上能找到的關於大連漏油事件的非官方信息大多來自於綠色和平組織。
結語:
通過中美兩國在石油泄漏事件後的表現,可以看出我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向美國學習,尤其是政府部門和科學界。政府部門應當加強信息公開性,並吸取別人的經驗建立相應的法律和規范,在事件的影響不確定的時候採取保守的以人為本的態度。科學界內部的管理部門增加對突發環境事件科研的支持;科研院所積極加強與媒體的聯系,把正確的科學知識傳遞給大眾;最好科學家個人也能積極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解決後續問題出謀劃策,並提醒決策部門可能忽略的地方。可喜的是雖然我國民眾的環保意識還不夠強,但通過這次事件之後眾多網友的發言可以看出大家的環保意識是在迅速增加的。各種非政府組織的積極參與也會推動全民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當然,最有效的還是政府部門加強監管,杜絕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

Ⅲ 治理石油污染國內外有什麼區別

石油污染目前還是個世界級難題,大連石油污染時間和墨西哥灣的污染世界足以說明。
遇到海洋溢油的事件,一般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先布設圍油欄,防止污染區域進一步擴大.在將海面的污染區域圍起來後,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出動清污船隻,利用吸油器和吸油氈清理油污,等於就是把這些石油抽出來,但這樣做肯定是抽不幹凈的,只能說盡量把損失降低.大連海域的漏油主要是採取機械回收,這是對環境造成最小污染的一種方法.機械回收的工作過程是首先在溢油水域布設圍油欄,然後將「撇油器」也就是油水分離器放到水面上,利用油和水不同物理機制將兩者分離,然後通過水泵抽到存儲艙,達到一定量後轉到岸上進行油水分離,分離出來的水達到環保標准後再排到海里,油則回收.浮在海面上的油污一般比較好清理,但海水下層的油污因為會在海浪的震盪下形成較難清理的乳狀液油污,
第三步,用專門的破乳劑使得油、水分層,然後再加以清理,也就是用一些消油劑,將污染物徹底分解. 至於微生物修復石油污染的方法,如果是基因工程菌,涉及生物安全性問題,並不為業界所重視.如果是天然的菌種,其修復的濃度很低,時間很長,無法解決大的污染事故.

Ⅳ 天津市大爆炸後對大連市的海參有污染嗎

近日,獐子島海參再次通告「大連新港輸油管道爆炸事件」不會波及公司的水產養殖,但是據媒體的進一步調查,發現事情遠非獐子島海參解釋的那樣。

根據遼寧海事局通報:目前,大連新港海域油污重點污染水域已超過10平方公里,污染水域達50平方公里,影響范圍已經擴大到100平方公里,而獐子島的海參主產底大連金石灘的海產品分公司距離事發地點僅僅19公里。

獐子島有關負責人馬上出面說,大連金石灘的凈化分公司主要負責公司長海縣養殖區活品的養殖和銷售,凈化海水取水系統目前尚未在油污影響范圍之內,但是媒體的走訪發現由於養殖基地距爆炸事發地太近,不受影響的概率幾乎為0,而且公司實在爆炸區域的偏東方向,而太平洋夏季的洋流運動也是向東北方向,因此由於洋流的擴散效應,公司的海參養殖基地多少會受些影響。

媒體的調查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江西視聽財經頻道報道,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推斷,此次大連石油污染對周邊海域的生態影響可能持續十年。油污在海洋中是難以徹底清理干凈的。油污會慢慢擴散,在水中會逐漸分解滲漏,並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有害物質,先被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吸收並累積殘留在體內,隨著食物鏈的傳遞,最後威脅到人的身體健康。很明顯,此次原油污染事件將會極大影響消費者對於大連產地海產的信心,尤其是大連作為海參等名貴補品的主產地,對海參的影響也將是巨大的,海參養殖對於水質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泄漏的原油漂入養殖區域,將會很容易造成海參的大面積死亡。

Ⅳ 7.16大連新港火災事故的後續事件10·24大連新港油庫復燃事故

10月24日16點10分左右,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油庫再次發生火災。
簡介
2010年10月24日16時10分左右,中石油遼河油田建設集團施工人員對位於
10.24復燃事件現場
李明輝認為,罐體內的殘留物很少,現場火情是可控的。同時他認為,由於排污渠等已經進行了清理,這次復燃不會造成新的原油匯漏入海。但記者在現場看到,現場的火勢並不小,且不止一個著火點,消防隊員通過水槍和泡沫等在控制火情,目前尚不會危及旁邊的其他罐體。事故發生後,大連市出動370餘名消防官兵、70餘輛消防車實施救援滅火工作,大連市主要領導立即趕赴一線指揮部署滅火工作,遼寧省、大連市安全生產專家也到現場指導。指揮部認為,目前火勢已經得到完全控制,由於出火通道完全封閉,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但火勢何時能夠被撲滅,有關方面尚未有說法。
目前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連新港碼頭油庫輸油管線爆裂引發爆炸,引燃103號罐體起火。數千名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經過15個小時的奮力撲救,才將大火撲滅。爆炸造成部分原油泄漏入海,形成一定程度的海域污染。

Ⅵ 大連泄露的石油海洋自然凈化需要多久

自然環境約3-5年會達到凈化70-80%程度,但需要視當地海洋環境的情況,剩餘20%-30%需10年以上,此外完整生物鏈的部分需要20-50年才可以回復,海洋底土的部分則需視海底地形流的狀況而定,快則2-5年-慢則50年以上都有可能,是沒有定數!關於損失的部分可由政府出面向船公司與保險公司求償,但金額得視是否有辦法舉證實際損失,主要確定可求償的部分為清潔費與之後海洋復育費,但賠償的部分基本上需要提供當地過去完整的生態環境資訊及污染後的破壞程度(要有完整的調查數據資料)才有辦法做為賠償的依據!

Ⅶ 如何解決海上的石油污染

方法一先把浮油圍住

如果泄漏的石油量大,第一步是用漂浮圍欄圍住石油。這些漂浮圍欄有些是充氣的,有些是用比水輕的材料做的,一般都高出水面1米左右,有些就「坐」在波浪上,還有些會向水下伸展出1米的「裙子」。

方法二物理化學法

對於水面的浮油,可以使用「汲油船」讓油水分離。有的汲油船把油水混合物吸進船上的罐子里,然後用離心機分離,再把水排到海里。還可以用類似海綿之類的東西把油吸到裡面,這種東西用化纖可以做,也可以用頭發之類的天然纖維。

為了獲取石油,有時候可以在其中加上「凝油劑」。它可以讓水中的石油從液體狀態變成半固體狀態,甚至像橡膠一樣的固體狀態。這種物體容易撈取,也可以避免石油向空氣中揮發苯、甲醛、丙酮等物質。這種固化劑對環境的危害相對較小。一些固化劑生產商宣稱,這種固化石油可以被再利用生產瀝青或者人造橡膠,甚至用作一種灰燼很少的燃料。

還有一種方法正相反,它不讓石油固化,而是讓它們和水更好地結合。「分散劑」打破石油完整的油膜,讓它們在海水中分散成一個個的小油滴。

方法三採用「吃油菌」

現在利用細菌降解石油主要用在修復海上小規模溢油、陸地石油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如果是大規模的海上石油泄漏,一般都先用物理、化學方法收集泄漏石油,直到剩下一些很難收集的石油,再用微生物降解。

至於要多長時間才能把石油完全降解,和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比如環境的冷熱,在阿拉斯加和赤道的分解速度肯定不一樣。還和石油的成分有關,重油越多分解越困難,再有海水鹽分比較高,營養物質比較少,分解也會比較困難。總的來說,肯定不會是一天兩天就能分解完的。這個速度和細菌的生物量、活性、存活時間也有很大關系。

總之,人類對付石油污染有「十八般兵器」,哪一般都很難除盡石油,同時難免傷及自己,所以它們最好永遠沒有被使用的機會。

國際上都有哪些清除方法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阻止浮油區繼續擴大。在此次大連「7·16」油管爆炸事故處理中,消防員奮戰20小時將油罐險情撲滅。隨後遼寧海事局總共布置了約9000米的圍油欄,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區域擴大。圍油欄是一種漂浮型隔離裝置,能夠將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不同的風、波浪和水流等情況可能會影響圍油欄的攔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氈吸附原油並回收處理等。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減少石油泄漏的損失;但並不能徹底清潔水面。

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但利用化學試劑的弊端在於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於清理少量油污。

國際上通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還有燃燒和放任。但是,燃燒的方法只適用於浮油厚度大於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海上會留下一種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這些球狀物質打撈起來,這種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對於海洋生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大。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地區生物的破壞不容小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關部門還討論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島」,以阻止墨西哥灣浮油靠岸。根據修建計劃,「障壁島」高約1.8米,長約60米,建島泥沙將從海底挖掘,工程預計耗資3.5億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終困擾著人們,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力爭早日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但很多方法還只停留在試驗階段。如有的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也有的科學家嘗試用農作物廢料清污,還有的科學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這些技術還未成熟,離大規模投入實際清理泄漏原油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圍油欄、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為主。

Ⅷ 大連輸油管爆炸事件的相關事件

以下是最近40年來全球嚴重石油泄漏事件
10月24日,消防隊員在火災現場撲救。當日,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大連新港碼頭油庫「7·16」爆炸現場17時左右,再次發生火情。
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大連新港碼頭油庫「716」爆炸現場17時左右,再次發生火情,現場明火不大,但濃煙較重。
中新網大連10月24日電 (宋太盛 董永君)24日下午16點10分左右,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油庫再次發生火災。據現場知情者說,起火的正是7月16日發生爆炸的103號油罐,事發前103號罐正在被拆解,可能是在清理罐底的過程中,施工不慎點燃了罐里的剩油發生火災。
到達現場時,已看不見油罐燃燒的明火,只是煙霧迷漫,氣味嗆人。至24日晚19時左右,大連市消防部門的100多輛消防車在現場撲救。鑒於大連新港消防供水和泡沫供水相對充足,加之103號罐周圍的管線已經大部分拆解,罐體目前只剩六米多高。消防人員正在圍堵大火,避免燒到別的罐體和區域,火勢已在受控狀態。另外,60多輛裝滿砂土的翻斗車在一旁待命。
2010年7月16日18時許,位於遼寧省大連新港附近的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原油罐區輸油管道發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並引起火災。大火持續燃燒15個小時,現場發生了至少6次爆炸。至7月28日22時,大連新港生產全面恢復。 2009年4月,相關機構就對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保稅油庫進行了環境影響評估與預警,並形成了一份《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書已提出火災預警,「火災爆炸危險性評價結果表明,油庫罐區的火災爆炸危險指數等級為嚴重,經安全措施補償後降低為輕微,說明工程火災爆炸危險性較大。」
報告書指出, 保稅油庫的主要危險是火災和爆炸,在儲存、輸送原油過程中,可能產生泄漏、跑料事故,遇明火則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原油泵房則是各類機電設備集中、操作 頻繁、最容易泄漏和散發油氣的場所,在通風不良和電氣設備不符合防爆要求的情況下,有可能發生爆炸。
另一種可能是,保稅油庫里存儲的沙特油硫含量很高,原油罐上的氧化鐵與原油中的硫長期作用,就會生成硫化亞鐵。硫化亞鐵沉澱物如果曝露在空氣中,能發生氧化放熱反應,最終引發爆炸。

Ⅸ 海上有大量石油泄露之後,國家都怎麼處理

呵。。這么 關心 大事件。。不是普通級別 人物吧。。。。
你可以把 油倒在 自己家的 水盆里 清理,看能不能 清理干凈。

Ⅹ 中石油大連海域污染事件的事件影響

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位於大連市的東部,與老市區相隔58公里,是國家4A級風景區,1992年正式建立。記者當天所抵達的「黃金海岸」浴場為金石灘最大的浴場,也是全國15個健康海水浴場之一。可是,如今的黃金海岸卻要用「黑金」來形容了。在視線范圍內,記者可看到至少五六片油污帶遍布於海水裡,每片面積約4到10平方米。記者從距離黃金海岸約1公里遠的觀景台眺望發現,有些油污帶已被海風颳得很集中,串聯成一條長長的黑色腰帶,與淺灰色的海水明顯分離開來,有些則散落在礁石、海灘附近。
據當地人介紹,此次原油擴散得如此之快,與海水運動和當地的氣候有關。由於正值夏季,大連通常在這一季節刮南風,加之最近幾日風力強勁,洋流運動較平時相比幅度更大,因此本來在海中央游盪的部分原油很快地吹散到了大連的多個海岸。
「7·16」火災事故是一起嚴重的生產安全責任事故,同樣也是一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中國海監船7月19日13時30分的監視結果顯示,受污染海域約43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約為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約為52平方公里。石油泄漏對於大連灣的海水質量、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產生了很大的威脅。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指出,無論是清理油污的過程,還是周邊養殖與旅遊行業的協調,都存在極大的健康安全隱患。
10月24日16點10分左右,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油庫再次發生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