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南方為什麼不產石油
擴展閱讀
平果app資源庫如何隱藏 2025-07-26 22:03:49
宜賓產品設計培訓哪裡學 2025-07-26 22:02:03

南方為什麼不產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5-06 13:41:32

① 中國為什麼不盛產石油和天然氣

我們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在世界上排名都是比較靠前的,

之所以沒有大范圍的開采是因為

目前為止開彩的價格遠遠高於從國外購買的價格,

同時,那這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一種戰略物資的儲備,

所以說我們先用別人的,

後續再,開采,我們自己的,

這也是對國家安全的一個保護。

② 南方的能源資源比北方的少嗎

北方地區能源資源優勢是煤和石油豐富.
南方地區礦產資源優勢是有色金屬資源豐富,能源優勢是水力豐富。

南北方能源優勢不同,不能統一比較,若比碳類能源肯定是北方豐富,若比水利能源,肯定是南方豐富

③ 為什麼我國南方比北方金屬礦多

我國地下埋藏的礦產資源豐富多彩,地球上已發現的礦物在我國幾乎都已找到。然而,這眾多礦物的分布卻很不均衡,如我國的有色金屬礦在南方的居多,北方較少,北方的一些重工業企業也需從南方運來大量的有色金屬作為原料。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呢?

金屬礦包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礦等多種。從成因上來說金屬礦的形成一般都與地下岩漿活動有關。岩漿在上涌過程中由於壓力不斷降低,溫度不斷下降,岩漿中的各種礦物因熔點、比重等物理性質的不同而分別在不同的地層深度結晶、富集而形成礦床。當然由於地殼抬升和風化侵蝕等外力作用的影響,也可使部分內生礦被搬運轉移到附近地區形成外生礦床。

我國最大的東西向構造帶有三條。多次的造山運動導致多期的岩漿活動,產生多次的成礦過程。因此,我國金屬礦的分布范圍是很大的。但是東西向的陰山—天山構造帶和秦嶺—昆侖構造帶與南嶺構造帶相比,造山運動的猛烈和頻繁程度就較為遜色了。南嶺構造帶形成於加里東造山運動,以後歷經華力西、印支、燕山與喜馬拉雅等多次造山運動影響,尤以華力西和燕山運動最為猛烈。從構造上看,南嶺緯向構造體系與我國東部的東北—西南向的華夏構造體系、南北向的經向構造體系、滇西—西藏弧形構造體系互相穿插,因此岩漿活動格外強烈,尤其是中、酸性岩漿活動特多。

所以從成礦期、構造、岩性三方面綜合分析,中生代燕山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有色金屬成礦期;構造越復雜,岩漿活動越強烈;中、酸性岩漿中有色金屬和稀有分散元素含量很高。以上這三條,南嶺構造帶全部具備,因此,我國南方多有色金屬礦是理所當然的了。我國南方按岩漿活動強烈程度大致以四川盆地、貴州高原為中心呈向東向西對稱分布態勢。從中心的低溫熱液成礦帶向兩側的高溫熱液成礦帶過渡,即從中心的汞、銻帶分別向兩側的銅、鉛鋅帶和鎢鉬帶過渡。看看中國的有色金屬礦的分布圖就可證實這個結論。

為什麼北方比南方多能源礦

能源礦是一種沉積礦,大多數分布於地殼活動不太強烈的地區或一個構造體系中相對穩定的部位。我國長期存在北煤南運的狀況,石油、煤等能源礦則大多數分布於北方。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的山西、內蒙古、新疆,而東南沿海很少。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東部三個沉降帶(山東、河北、遼寧、湖北等地區)和西部3個內陸盆地(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我國北方陰山—天山構造帶以北的北部區,中生代開始形成比較穩定的相對凹陷地帶,容易形成中、新生代的煤和石油。陰山—天山與秦嶺—昆侖山構造帶間的片陷地區成陸歷史最早,地殼活動比較和緩,目前震旦紀到中、新生代都有沉積礦藏生成,所以我國北方多各種沉積礦,特別是煤和石油。

但是能否說南方就沒有成煤成油的可能呢?不是的。這是因為南方的物質構造復雜,受燕山運動影響大,褶皺斷裂、岩漿活動強烈,常出現地層倒轉逆掩現象,煤層往往被中、新生代盆地沉積和火山岩覆蓋,因此勘探和開采格外困難。以石油而言,根據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的陸相沉積成油理論,我國東部華夏向三個沉降帶都有成油的條件,因此就不存在南方少油的問題,只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北方容易開采,因此開發較早罷了。

④ 為什麼我國石油、煤炭資源多在北方

我們現在所謂的南北只是以現在的地理氣候等的劃分,而石油和煤炭等的形成和這些沒有直接關系,在南方地史上肯定有存在,只是大部分南方地區所在的板塊的地史時期沒有好的保存條件。其實在四川等地還是有古油藏的存在。

PS:四樓的不對,不是沒有形成條件,是沒有保存的條件,多期的構造運動對生儲蓋組合的破壞。

⑤ 南方地區多有色金屬,為什麼還說礦產資源缺乏,不適合發展重工業

南方缺乏發展重工業的鐵礦,石油,煤礦
第一礦產,北方礦產資源多,南方雖然多有色金屬,但是北方比重大
第二是歷史問題,北方工業基礎好。
第三是國防安全
第四是土地比較廉價
其實南方輕工業為主主要是引進外資和技術,以及市場廣。
望採納

⑥ 為什麼北方比南方多能源礦

能源礦是一種沉積礦,大多數分布於地殼活動不太強烈的地區或一個構造體系中相對穩定的部位。我國長期存在北煤南運的狀況,石油、煤等能源礦則大多數分布於北方。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的山西、內蒙古、新疆,而東南沿海很少。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東部3個沉降帶(山東、河北、遼寧、湖北等地區)和西部3個內陸盆地(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我國北方陰山一天山構造帶以北的北部區,中生代開始形成比較穩定的相對凹陷地帶,容易形成中、新生代的煤和石油。陰山一天山與秦嶺一昆侖山構造帶間的片陷地區成陸歷史最早,地殼活動比較和緩,自前震旦紀到中、新生代都有沉積礦藏生成,所以我國北方多各種沉積礦,特別是煤和石油。

但是能否說南方就沒有成煤成油的可能呢?不是的。這是因為南方的物質構造復雜,受燕山運動影響大,褶皺斷裂、岩漿活動強烈,常出現地層倒轉逆掩現象,煤層往往被中、新生代盆地沉積和火成岩覆蓋,因此勘探和開采格外困難。以石油而言,根據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的陸相沉積成油理論,我國東部華夏向三個沉降帶都有成油的條件,因此就不存在南方少油的問題,只是由於同樣的原因,北方容易開采,因此開發較早罷了。

⑦ 南方地區石油為什麼少

沒有成油條件。油是微生物沉積覆蓋形成,原來是大海的地方容易形成,還要有覆蓋物保的住。

⑧ 石油是有限資源嗎,它的形成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我國南方有嗎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化石燃料都是有限資源即不可再生資源。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我國南方的大片海域中應該有吧。

⑨ 為什麼南方(內陸)地區煤和石油資源相對較少

首先回答煤:
地球歷史上有3個主要成煤期。首先是古生代的石炭紀、二疊紀。「石炭」本來是煤的意思,石炭紀就是因為這個時期形成的地層里含有大量的煤炭而得名。「石炭」和「二疊」這兩個紀加在一起延續時間1億年,從距今3.5億年前到2.5億年前。其次是中生代的侏羅紀,從距今1.8億年前到1.4億年前。第三個主要成煤期是新生代的第三紀,距今6500萬年前到180萬年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石炭紀、二疊紀是世界和我國極重要的成煤期,但是具體到我國的南方和北方就有不同。石炭紀、二疊紀時期,我國華北廣大地區有著廣闊平坦的沼澤地形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給植物的生長和煤炭的形成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華北地區的許多煤田都是在這個時期生成的。但是,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早期,我國南方廣大地區卻是一片汪洋,雖然多數時期是淺海,也不可能長森林。到了二疊紀晚期,南方海水退卻,這才有了適宜的成煤環境,二疊紀晚期是我國南方主要的成煤時期之一,南方的多數煤都是這個時期產生的,數量上來說就比北方少了很多。
再來回答石油:
石油的形成環境首先需要有水,可以是海,可以是深湖,可以是三角洲,海里形成的石油 我們叫海相油田,不是海里的叫陸相。而中國這塊地區則基本都是陸相沉積。而地質歷史上,前面也說了,中國南方先是一直是海,但是海底地形和後來的陸地差不多,一直是低山丘陵地帶,沒有海相成油所需要的海盆(中東就是從海盆里冒出來的),也難以生成形成陸相油田必須的超級大湖。而大慶油田和遼河油田 曾經是一片巨大的湖---如果你想問我怎麼知道它以前是湖的,那這個解釋起來就更復雜了…但事實是它曾經就是…勝利油田那裡也有湖泊的歷史。別的大部分也都是這樣的。總的來說,北方石油多,是因為地史上,北方曾經出現很多具有生油條件的大盆地。

⑩ 中國為什麼不到東海南海大規模採油,而要依賴進口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也是石油產量名列前茅的國家!

從2021年3月的原油進口數據來看,毫無懸念,中國4965.9萬噸的原油進口量,又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的樣子,但是,進口這么多原油消耗的成本代價反而下降了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