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陶瓷玻璃石油什麼被稱為固態液體
擴展閱讀
世克工具的架子怎麼裝 2025-07-27 20:55:27
進口美國產品隔離多久 2025-07-27 20:55:23
背斜挖掘石油是怎麼回事 2025-07-27 20:38:08

陶瓷玻璃石油什麼被稱為固態液體

發布時間: 2022-05-06 05:55:57

A. 膠體是一種怎樣的物質是固體還是液體干什麼用的有哪些是膠體(除氫氧化鐵和澱粉溶液)

膠體 (英語: Colloid )又稱 膠狀分散體 ( colloidal dispersion ) 是一種均勻混合物 ,在 膠體 中含有兩 種不同狀態的物質,一種分散,另一種連續。分散的一部分是由微小的粒子或液滴所組成,分散質 粒子直徑在 1nm—100nm之間的分散系 ;膠體是 一種分散質粒子直徑介於粗分散體系 和溶液之間的一類分散體系,這是一 種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勻體系。[ 編輯本段 ] 分類 1、按分散劑的不同可分為 氣溶膠 , 固溶膠 ,液溶膠; 2、按分散質的不同可分為粒子膠 體、分子膠體;[ 編輯本段 ] 實例 1、煙, 雲 ,霧是氣溶膠, 煙水晶 ,有色 玻璃 、水晶是固溶膠,蛋白溶 液,澱粉 溶液是液溶膠; 2、澱粉膠體, 蛋白質 膠體是分子 膠體,土壤 是粒子膠體; [ 編輯本段 ] 膠體的性質 能發生 丁達爾現象 [1] , 聚沉 ,產 生電泳 ,不可以 滲析 ,吸附等性質 膠體的介穩性 膠體的穩定性介於溶液和濁液之 間,在一定條件下能穩定存在,屬於介穩體系. 膠體具有介穩性的兩個原因: 原因一 膠體粒子可以通過吸附而 帶有電荷,同種膠粒帶同種電荷,而同種電荷會相互排斥,要使膠體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膠粒所帶電荷 原因二 膠體粒子在不停的做布朗 運動[ 編輯本段 ] 應用 1、 農業 生產:土壤的保肥作用.土 壤里許多物質如粘土,腐殖質 等常以膠 體形式存在. 2、 醫療 衛生:血液透析,血清紙上 電泳,利用電泳分離各種氨基酸 和蛋白 質.13。醫學上越來越多地利用高度分散的膠體來檢驗或治療疾病,如膠態磁流體治癌術是將磁性物質製成膠體粒子,作為葯物的載體,在磁場作用下將葯物送到病灶,從而提高療效。 3、日常生活:制 豆腐 原理(膠體的 聚沉)和豆漿牛奶 ,粥, 明礬 凈水. 4、自然 地理 :江河人海口處形成 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電解質 使江河泥沙所形成膠體發生聚沉. 5、 工業 生產:制 有色玻璃 (固溶膠), 冶金工業利用電泳原理選礦,原油 脫水 等.在金屬、陶瓷、聚合物等材料中加 入固態膠體粒子,不僅可以改進材料的耐沖擊強度、耐斷裂強度、抗拉強度等機械性能,還可以改進材料的光學性質。有色玻璃就是由某些膠態金屬氧化物分散於玻璃中製成的。國防工業中有些火葯、炸葯須製成膠體。一些納米材料的制備,冶金工業中的選礦,是有原油的脫水,塑料、橡膠 及合成纖維等的製造過程都會用到膠 體。[ 編輯本段 ] 膠體凈水的原理 膠體粒子的直徑一般在1nm——1 00nm之間,它決定了膠體粒子具有巨大的表面積,吸附力很強,能在水中吸附懸浮固體或色素形成沉澱,從而使水凈化,這就是膠體凈水的原理。 能在水中自然形成濃度較大的膠 體,並且對水質 無明顯副作用的物質 有KAl(SO4)·12H2O、FeCl3·6H2O等,這樣的物質被稱為凈水劑,其形成膠體的化學原理是使其發生水解反應: Fe3 3H2O==( 有加熱符號)Fe( OH)3(膠體) 3H Al3 3H2O==(可逆號) Al(OH)3 ( 膠體) 3H

B. 懸賞50分,求初中的所有物理筆記…………

第一章《聲現象》復習提綱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4、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隻。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徵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徵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 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 物理學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 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
4、 減弱雜訊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第二章《光現象》復習提綱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定義: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規律: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應用及現象:
① 激光準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 小孔成像。
5、光速:C=3×108m/s=3×105km/s。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於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光的反射過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類:
⑴ 鏡面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後仍然平行
條件:反射面 平滑。
⑵ 漫反射:
定義: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後向著不同的方向 ,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4、面鏡:
⑴平面鏡:成像特點: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實像和虛像: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
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
三、顏色及看不見的光
1、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
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 紫外線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復習提綱
一、光的折射
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與法線兩側。
⑶ 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屬於近法線折射。
光從水中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屬於遠法線折射。
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質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二、透鏡
1、 名詞: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三、凸透鏡成像規律
凸透鏡成像規律表:
物距 像的性質 像距 應用
倒、正 放、縮 虛、實
u>2f 倒立 縮小 實像 f<v<2f 照相機
f<u<2f 倒立 放大 實像 v>2f 幻燈機
u<f 正立 放大 虛象 |v|>u 放大鏡
四、眼睛和眼鏡
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第四章《物態變化》復習提綱
一、溫度
1、 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 單位:
① 國際單位制中採用熱力學溫度。
② 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准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 換算關系T=t + 273K
3、 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分類及比較:
分類 實驗用溫度計 寒暑表 體溫計
用途 測物體溫度 測室溫 測體溫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體 水 銀煤油(紅) 酒精(紅) 水銀
特殊構造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 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 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並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准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後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態變化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② 凝固 :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
凝固圖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
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並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叫蒸發。
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 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
作用:蒸發 吸 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製冷作用。
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沸 點: 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② 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溫度;⑵ 壓縮體積。
3、升華和凝華:
①升華 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 熱,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乾冰、樟腦、鎢。
②凝華 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放 熱
第五章 《電流和電路》復習提綱
一、電流
1、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方向的規定: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3、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
電路中有電源 電路為通路
4、電流的三種效應。
(1) 、電流的熱效應。(2)、電流的磁效應。(3)、電流的化學效應。
5、單位:(1)、國際單位: A (2)、常用單位:mA 、μA
(3)、換算關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測量:
(1)、儀器:電流表,
(2)、方法:
① 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 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反偏。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測量值。
④ 絕對不允許不經用電器直接把電流表連到電源兩極上,原因電流表相當於一根導線。
三、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 鹼 鹽溶液
導電原因:導體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動的電荷
2、絕緣體: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導電的原因:幾乎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
3、導體和絕緣體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絕緣體也可變為導體。
四、電路
1、 組成:
①電源②用電器 ③開關④導線
2、三種電路:
①通路:接通的電路。
②開路:斷開的電路。
③短路:電源兩端或用電器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
3、電路圖:用規定的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做電路圖。
4、連接方式:
串聯 並聯
定義 把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 把元件並列的連接起來的電路
特徵 電路中只有一條電流路徑,一處段開所有用電器都停止工作。 電路中的電流路徑至少有兩條,各支路中的元件獨立工作,互不影響。
開關
作用 控制整個電路 幹路中的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中的開關控制該支路。
電路圖
實例 裝飾小彩燈、開關和用電器 家庭中各用電器、各路燈
第七章 《電功率》復習提綱
一、電功:
1、定義:電流通過某段電路所做的功叫電功。
2、實質:電流做功的過程,實際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電能)的過程。
3、規定:電流在某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於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的乘積。
4、計算公式:W=UIt =Pt(適用於所有電路)
對於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W= I2Rt= U2t/R
5、單位:國際單位是焦耳(J)常用單位:度(kwh) 1度=1千瓦時=1 kwh=3.6×106J
6、測量電功:
⑴電能表:是測量用戶用電器在某一段時間內所做電功(某一段時間內消耗電能)的儀器。
⑵ 電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樣,分別表示:電電能表額定電壓220V;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5A;每消耗一度電電能表轉盤轉3000轉。
⑶讀數:電能表前後兩次讀數之差,就是這段時間內用電的度數。
二、電功率:
1、定義: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2、物理意義: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燈泡的亮度取決於燈泡的實際功率大
3、電功率計算公式:P=UI=W/t(適用於所有電路)
對於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P= I2R= U2/R
4、單位:國際單位 瓦特(W) 常用單位:千瓦(kw)
5、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⑴ 額定電壓: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
額定功率: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P額=U額I額=U2額/R
⑵ 「1度」的規定:1kw的用電器工作1h消耗的電能。
P=W/ t 可使用兩套單位:「W、J、s」、「kw、 kwh、h」
6、測量:伏安法測燈泡的額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電路圖:
三 電熱
1、實驗:目的: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那些因素有關。
2、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3、計算公式:Q=I2Rt (適用於所有電路)對於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Q =UIt= U2t/R=W=Pt
4、應用——電熱器
四 生活用電
(一)、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低壓供電線(火線零線)、電能表、閘刀開關、保險絲、用電器、插座、燈座、開關。
2、家庭電路的連接:各種用電器是並聯接入電路的,插座與燈座是並聯的,控制各用電器工作的開關與電器是串聯的。
3、家庭電路的各部分:
⑴ 低壓供電線:
⑵ 電能表:
⑶ 閘刀(空氣開關):
⑷ 保險盒:
⑸ 插座:
⑹ 用電器(電燈)、開關:
(二)、家庭電路電流過大的原因:
原因:發生短路、用電器總功率過大。
(三)、安全用電:
安全用電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 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第六章 《歐姆定律》復習提綱
一、電壓
(一)、電壓的作用
1、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壓使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電路中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①電路中有電源(或電路兩端有電壓)②電路是連通的。
(二)、電壓的單位
1、國際單位: V 常用單位:kV mV 、μV
換算關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記住一些電壓值: 一節干電池1.5V 一節蓄電池 2V 家庭電壓220V 安全電壓不高於36V
(三)、電壓測量:
1、儀器:電壓表 ,符號:
2、讀數時,看清接線柱上標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電壓值
3、使用規則:①電壓表要並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從電壓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會反偏。
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最大量程。
二、電阻
(一)定義及符號:
1、定義: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2、符號:R。
(二)單位:
1、國際單位:歐姆。規定:如果導體兩端的電壓是1V,通過導體的電流是1A,這段導體的電阻是1Ω。
2、常用單位:千歐、兆歐。
3、換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電阻值:手電筒的小燈泡,燈絲的電阻為幾歐到十幾歐。日常用的白熾燈,燈絲的電阻為幾百歐到幾千歐。實驗室用的銅線,電阻小於百分之幾歐。電流表的內阻為零點幾歐。電壓表的內阻為幾千歐左右。
(三)影響因素:
結論: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於導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還與溫度有關。
(四)分類
1、定值電阻:電路符號: 。
2、可變電阻(變阻器):電路符號 。
⑴滑動變阻器:
構造:瓷筒、線圈、滑片、金屬棒、接線柱
結構示意圖:

變阻原理: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
作用:①通過改變電路中的電阻,逐漸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②保護電路
⑵電阻箱。
三、歐姆定律。
1、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結論:在電阻一定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歐姆定律的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數學表達式 I=U/R
四、伏安法測電阻
1、定義: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出電路中某一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就可以根據歐姆定律算出這個導體的電阻,這種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電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電路圖: (右圖)
五、串聯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電壓:文字: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於各部分電路電壓之和。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串聯電路中總電阻等於各部分電路電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並聯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並聯電路中總電流等於各支路中電流之和。
字母: I=I1+I2+I3+……In
2、電壓:文字:並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並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支路電阻倒數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第八章 《電與磁》復習提綱
一、磁現象:
1、磁性:磁鐵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吸鐵性)
2、磁體: 定義:具有磁性的物質
分類:永磁體分為 天然磁體、人造磁體
3、磁極:定義: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體兩端最強中間最弱)
種類:水平面自由轉動的磁體,指南的磁極叫南極(S),指北的磁極叫北極(N)
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義: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
②鋼和軟鐵的磁化:軟鐵被磁化後,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材料。鋼被磁化後,磁性能長期保持,稱為硬磁性材料。
二、磁場:
1、定義:磁體周圍存在著的物質,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
2、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而發生的。
3、方向規定:在磁場中的某一點,小磁針北極靜止時所指的方向(小磁針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該點磁場的方向。
4、磁感應線:
①定義: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任何一點的曲線方向都跟放在該點的磁針北極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體周圍的磁感線都是從磁體的北極出來,回到磁體的南極。
5、磁極受力:在磁場中的某點,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該點的磁場方向一致,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該點的磁場方向相反。
6、分類:
Ι、地磁場:
① 定義:在地球周圍的空間里存在的磁場,磁針指南北是因為受到地磁場的作用。
② 磁極:地磁場的北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地磁場的南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國宋代的沈括發現。
Ⅱ、電流的磁場:
① 奧斯特實驗: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稱為電流的磁效應。該現象在1820年被丹麥的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該現象說明: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且磁場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② 通電螺線管的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和條形磁鐵的磁場一樣。其兩端的極性跟電流方向有關,電流方向與磁極間的關系可由安培定則來判斷。
③應用:電磁鐵
三、電磁感應:
1、學史: 英 國物理學家 法拉第 發現。
2、感應電流:
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方向,跟 運動方向和 磁場方向 有關。
4、應用——交流發電機
5、交流電和直流電:
四、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1、通電導體在磁場里受力的方向,跟 電流方向 和 磁場方向 有關。
2、應用——直流電動機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 ,常用單位:t g mg
3、質量的理解:固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 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4、測量:
二、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 變形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這兩個單位比較:g/cm3單位大。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4、測體積——量筒(量杯)
5、測固體的密度

第十一章《運動和力》復習提綱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二、機械運動
1、 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 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3、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分類:(根據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 ⑵直線運動
Ⅰ 勻速直線運動:
A、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
B、速度 單位:國際單位制中 m/s 運輸中單位km/h 兩單位中m/s 單位大。
換算:1m/s=3.6km/h 。
Ⅱ 變速運動: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平均速度:= 總路程總時間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5、力的測量:
⑴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⑶彈簧測力計: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7、力的表示法
六、慣性和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七、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3、力和運動狀態的關系:
物體受力條件 物體運動狀態 說明

力不是產生(維持)運動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為0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第十二章《力和機械》復習提綱
一、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失去力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叫彈性。
2、塑性:在受力時發生形變,失去力時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性質叫塑性。
3、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質量為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⑶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牆是否豎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三、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類: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有時起阻力作用,有時起動力作用。
4、靜摩擦力大小應通過受力分析,結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條件(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6、滑動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7、應用:
⑴理論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
⑵理論上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四、杠桿
1、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說明:①杠桿可直可曲,形狀任意。
②有些情況下,可將杠桿實際轉一下,來幫助確定支點。如:魚桿、鐵鍬。
2、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O 表示。
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表示。
3、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或杠桿原理)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寫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寫成:F1 / F2=l2 / l1
4、應用:
名稱 結 構
特 征 特 點 應用舉例
省力
杠桿 動力臂
大於
阻力臂 省力、
費距離 撬棒、鍘刀、動滑輪、輪軸、羊角錘、鋼絲鉗、手推車、花枝剪刀
費力
杠桿 動力臂
小於
阻力臂 費力、
省距離 縫紉機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發剪刀、釣魚桿
等臂
杠桿 動力臂等於阻力臂 不省力
不費力 天平,定滑輪

五、滑輪
1、 定滑輪:
①定義: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②實質: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
③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2、 動滑輪:
①定義:和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
②實質:動滑輪的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桿。
③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3、 滑輪組
①定義:定滑輪、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②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第十三章《壓力和壓強》復習提綱
一、固體的壓力和壓強
1、壓力:
⑴ 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⑵ 壓力並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體放在桌面上時,如果物體不受其他力,則壓力F = 物體的重力G
2、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實驗:
⑴課本甲、乙說明: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乙、丙說明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概括這兩次實驗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本實驗研究問題時,採用了控制變數法。和 對比法
3、壓強:
⑴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⑵ 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單位分別是:p:帕斯卡(Pa);F:牛頓(N)S:米2(m2)。
⑷ 壓強單位Pa的認識:一張報紙平放時對桌子的壓力約0.5Pa 。成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5×104Pa 。
重點是在電學
不過9下最後幾章沒有,那些考的不多,不過書上的一定要會,選擇填空會考

C. 舉一些生活中物態變化的例子,多一點固態變液態,液態變固態的

1、固態變液態

冰化成水、鐵變成鐵水、瀝青被曬化、 松香熔化、焊錫熔化 。

2、液態變固態

水凍成冰、鐵水鑄造成鐵、蠟燭油變成蠟、熔化的松香凝固、熔化的焊錫凝固

3、固態變氣態

水沸騰、酒精蒸發、液氮沸騰、液化氣變成氣體、汽油揮發

4、氣態變液態

露水、液化石油氣、蒸餾。

(3)陶瓷玻璃石油什麼被稱為固態液體擴展閱讀:

固態在一定溫度下變成液態,液態在一定溫度下變成氣態,氣態繼續加溫將變成等離子態。這是氣體在約幾百萬度的極高溫或在其它粒子強烈碰撞下所呈現出的物態;

這時,電子從原子中游離出來而成為自由電子。等離子體就是一種被高度電離的氣體,但是它又處於與「氣態」不同的「物態」——「等離子態」 。

太陽及其它許多恆星是極熾熱的星球,它們就是等離子體。宇宙內大部分物質都是等離子體。地球上也有等離子體:高空的電離層、閃電、極光等等。日光燈、水銀燈里的電離氣體則是人造的等離子體。

D. 石油樹脂固體和液體有什麼不同

石油樹脂可分為C9石油樹脂和C5石油樹脂。下面是他們的介紹:

C9石油樹脂

特指以包含九個碳原子的"烯烴或環烯烴進行聚合或與醛類、芳烴、萜烯類化合物等共聚而成"的樹脂性物質。又稱芳烴石油樹脂,分為熱聚、冷聚、焦油等類型,其中冷聚法產品顏色淺、質量好,平均分子量2000~5000.淡黃色至淺褐色片狀、粒狀或塊狀固體,透明而有光澤,相對密度0.97~1.04。軟化點80~140℃。玻璃化溫度81℃。折射率1.512。閃點260℃。酸值0.1~1.0。碘值30~120。溶於丙酮、甲乙酮、環己烷、二氯乙烷、醋酸乙酯、甲苯、汽油等。不溶於乙醇和水。具有環狀結構,含有部分雙鍵,內聚力大。分子結構中不含極性或功能性基團,沒有化學活性。耐酸鹼、耐化學葯品性、耐水性良好。粘接性能較差,脆性大,耐老化性不佳,不宜單獨使用。與酚醛樹脂、古馬隆樹脂、萜烯樹脂、SBR、SIS相容性好,但由於極性較大,與非極性聚合物相容性較差。可燃。無毒。

C5石油樹脂

以其剝離粘接強度高、快粘性好、粘接性能穩定、熔融粘度適度、耐熱性好,與高聚物基質的相容性好,且價格低等特點,開始逐步取代天然樹脂增粘劑(松香和萜烯樹脂)。

E. 誰可以把初三化學里的常見物質的化學式和俗稱、還有常見的固體、液體的顏色、

(一)、固體的顏色
1、紅色固體:銅,氧化鐵
2、綠色固體:鹼式碳酸銅
3、藍色固體:氫氧化銅,硫酸銅晶體
4、紫黑色固體:高錳酸鉀
5、淡黃色固體:硫磺
6、無色固體:冰,乾冰,金剛石
7、銀白色固體:銀,鐵,鎂,鋁,等金屬
8、黑色固體:鐵粉,木炭,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碳黑,活性炭)
9、紅褐色固體:氫氧化鐵
10、白色固體:氯化鈉,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鈣,氧化鈣,硫酸銅,五氧化二磷,氧化鎂
(二)、液體的顏色
11、無色液體:水,雙氧水
12、藍色溶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銅溶液,硝酸銅溶液
13、淺綠色溶液:硫酸亞鐵溶液,氯化亞鐵溶液,硝酸亞鐵溶液
14、黃色溶液:硫酸鐵溶液,氯化鐵溶液,硝酸鐵溶液
15、紫紅色溶液:高錳酸鉀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氣體的顏色
17、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
18、黃綠色氣體:氯氣
19、無色氣體:氧氣,氮氣,氫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氫氣體等大多數氣體。

鑒別,先看顏色,溶液中有顏色的就那幾種,綠色是二價鐵,黃棕是三價鐵,藍色是二價銅
沉澱的顏色CU(OH)2,藍色,FE(OH)3紅褐色,剩下的都是白色,FE(OH)2也是白色的

初中化學物質的檢驗
(一) 、氣體的檢驗
1、氧氣:帶火星的木條放入瓶中,若木條復燃,則是氧氣.
2、氫氣:在玻璃尖嘴點燃氣體,罩一乾冷小燒杯,觀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變渾濁,則是氫氣.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4、氨氣:濕潤的紫紅色石蕊試紙,若試紙變藍,則是氨氣.
5、水蒸氣:通過無水硫酸銅,若白色固體變藍,則含水蒸氣.

俗名 學名 化學式
金剛石、石墨 C 酒精 乙醇 C2H5OH 熟石灰、消石灰 氫氧化鈣 Ca(OH)2
生石灰 氧化鈣 CaO 醋酸(熔點16.6℃,固態稱為冰醋酸) 乙酸 CH3COOH
木酒精、木醇 甲醇 CH3OH 乾冰 CO2 銅綠、孔雀石 鹼式碳酸銅 Cu2(OH)2CO3
膽礬、藍礬 硫酸銅晶體 CuSO4·5H2O 氫硫酸 H2S 亞硫酸 H2SO3
鹽鏹水(工業名稱) 氫氯酸、鹽酸 HCl 水銀 汞 Hg
純鹼、蘇打、面鹼 碳酸鈉 Na2CO3 純鹼晶體 碳酸鈉晶體 Na2CO3·10H2O
酸式碳酸鈉、小蘇打 碳酸氫鈉 NaHCO3 苛性鈉、火鹼、燒鹼 氫氧化鈉 NaOH
毒鹽、硝鹽(工業名稱) 亞硝酸鈉 NaNO2 氨水 一水合氨 NH3·H2O

物質的檢驗
(1)酸(H+)檢驗。
方法1將紫色石蕊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石蕊試液變紅,則證明H+存在。
方法2用乾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藍色石蕊試紙上,如果藍色試紙變紅,則證明H+的存在。
方法3用乾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試紙上,然後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跟標准比色卡對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於7,則證明H+的存在。
(2)銀鹽(Ag+)檢驗。
將少量鹽酸或少量可溶性的鹽酸鹽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有白色沉澱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澱不消失,則證明Ag+的存在。
(3)鹼(OH-)的檢驗。
方法1將紫色石蕊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石蕊試液變藍,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乾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紅色石蕊試紙上,如果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3將無色的酚酞試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酚酞試液變紅,則證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乾燥清潔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試紙上,然後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跟標准比色卡對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於7,則證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鹽酸鹽或鹽酸(Cl-)的檢驗。
將少量的硝酸銀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有白色沉澱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澱不消失,則證明Cl-的存在。
(5)硫酸鹽或硫酸(SO42-)的檢驗。
將少量氯化鋇溶液或硝酸鋇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測液的試管中,振盪,如果有白色沉澱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澱不消失,則證明SO42-的存在。
(6)CO32- 或HCO3-的檢驗。
將少量的鹽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測物的試管中,如果有無色氣體放出,將此氣體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如果石灰水變渾,則證明原待測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SO42- 與Cl- 同時存在,若要檢驗時,則必須先用Ba(NO3)2溶液檢驗並除盡SO42- ,然後再用AgNO3 溶液檢驗Cl- ,因為若先加入AgNO3,則AgNO3與SO42-反應生成AgSO4是微溶物,因而分不清是Cl-還是SO42-。這兒必須用Ba(NO3)2,若用BaCl2,則引入了Cl-。
(6)銨鹽(NH4+):
用濃NaOH溶液(微熱)產生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
你還要什麼,我有,我是教化學的,我是天津武清人

F. 物質可以分哪幾類

第一節 物質

主觀四維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既是客觀實在,又是客觀存在。物質是運動的,因為物質的運動而形成了精神和意識。

一、物質
什麼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實在,它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和增減。它的存在形式可以(或不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覺和感知,並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物質」以數目龐大、大小不盡相同(除基本粒子以外)的「物質構成體」的形態而存在和表現出來,並在不停地沿著自己的運動方向做著相對運動和絕對運動,它們擁有形體和質量。這就是「物質」的客觀性。
「物質」就是「物質構成體」之本質,它表現著「物質構成體」的基本屬性。即:「物質構成體」的基本屬性是「物質構成體」所具有的佔有空間的「形體、質量、運動」。「物質構成體」的這三個基本屬性由體現「物質」的基本粒子充分地表現出來。「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的其它綜合屬性都是由這三個基本屬性演化而來。比如:運動場、電磁場、相互作用,以及在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機械運動」、「對立」與「統一」、「對比」與「調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質量」與形體的「體積」的「商」形成「物質構成體」的「密度」,「質量」與「運動速度」的乘積形成「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動量」,「質量」與「運動速度」的2次方的乘積形成「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運動「能量」——「動能」,「速度」隨著時間增減的變化梯度形成「加速度」,「質量」與「加速度」的乘積形成「力」,「力」與作用「時間」的「乘積」形成「沖量」等其它普遍屬性或特殊屬性。人的「思維」則是物質和「物質構成體」運動的結果,亦即腦細胞運動的綜合結果。這就是說:「思維」屬於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的綜合屬性。
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在每時每刻都是運動的,每時每刻的運動都是有方向的,並且每時每刻的運動方向都是不斷改變著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的運動方向的改變,形成了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的「質變」。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沿著任何方向的運動都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和「定律」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定律」則是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所具有的最為重要的綜合屬性。這就是說:作為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的基本屬性的「形體」、「質量」、「運動」三者之間是在「運動方向」的變化中相互聯系在一起,而形成了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的綜合屬性。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我們的感覺器官對有些「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可以直接感覺到;而對某些「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我們的感覺器官是不能直接感覺到的。比如:微觀世界中的微生物,以及宏觀世界中遠距離的天體等等。對於我們的感覺器官不能直接感覺到的某些「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我們只有藉助於「感測器」來間接地去感覺、感知它。
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覺和感知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叫做「可感覺物質」。如視覺、嗅覺、味覺所感覺和感知到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各種近距離天體、動物、植物、氣味分子等,以及其它「宏觀物質構成體」。
不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所感覺和感知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叫做「不可感覺物質」。如視覺、嗅覺、味覺所感覺和感知不到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某些遠距離天體、微生物、分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子、中微子等,以及其它「微觀物質構成體」。

二、物質形態
物質世界中的「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由於具有「形體」並佔有「空間」,具有「質量」和「運動」,遵循著自轉運動的「陀螺定理」,而使得相互之間產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並以某種結構組合在一起。因此,就形成了物質的各種存在形態。
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構成體」形態有四種:即「固態」、「液態」、「氣態」、「粒子態」。
我們知道:「固體」是指具有一定形狀和一定體積的能夠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物質構成體」。「液體」是指具有一定體積但無一定形狀的能夠結合在一起的「物質構成體」。「氣體」則是既無一定形狀又無一定體積的不能夠結合在一起的「物質構成體」。我們把處於「固體」形態、「液體」形態和「氣體」形態的「物質構成體」分別稱為「固態物質構成體」、「液態物質構成體」和「氣態物質構成體」。
組成「固態、液態、氣態」的「物質構成體」的「單元物質構成體」是「粒子態」的「原子物質構成體」或「分子物質構成體」,由同一種「粒子態單元物質構成體」形成的「固態、液態、氣態」的「物質構成體」的內部的原子間距或分子間距依次增大,亦即相同質量的「物質構成體」形成的「固態、液態、氣態」的體積增大。絕大多數「物質構成體」由「固態」依次向「液態」、「氣態」、「粒子態」轉化時需要吸收能量;相反,則會釋放能量;但是,也有一些物質和「物質構成體」則不是這樣,比如純凈的水,水在冰點以下到-4℃結冰的時候就要吸收熱量而膨脹。
這里應該注意的是:有一些「粒子態物質構成體」並不會轉化成「液態物質構成體」,如:碘、二氧化碳等等。在自然狀態中,各種「固態」、「液態」、「氣態」、「粒子態」的「物質構成體」除極少數以外,基本上是相對穩定的。
「氣體」又分為:單質氣體、化合物氣體、混合物氣體三類。「液體」又分為:溶液、膠體兩類。「固體」又分為:晶體、非晶體兩類。其中「晶體」則又分為:單晶體和多晶體;按照「晶體」的結構又有「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和「金屬晶體」四類。「晶體」在我們的機電工業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它們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組成「粒子態物質構成體」的「單元物質」就是「基本粒子」,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粒子態物質構成體」有:分子、原子、重子(包括核子和超子)、介子(共五種)、輕子(包含中微子、電子等)、光子,以及某些粒子相對應的「反粒子」,共30餘種。除分子、原子、核子(內部由質子、中子組成)、電子、中微子、光子穩定以外,其餘的粒子的壽命極短,尤其是「反粒子」,瞬間即逝的時間之短,人的眼睛都絕對感覺不到它們的形體的存在。
「燃燒」的太陽就是宇宙中最大的「粒子態物質構成體」。這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其形狀的唯一的「粒子態物質構成體」。生物基因也是一類「粒子態物質構成體」,它確立了各類生物不相同的本質區別,但我們的眼睛是看不到的。
「粒子態物質構成體」的最大形態就是「原子物質構成體」和「分子物質構成體」。這就是說:是「粒子態物質構成體」中的「原子物質構成體」和「分子物質構成體」直接組成了「固態」、「液態」、「氣態」的各種「物質構成體」,即各種物質存在形態。
「固態」、「液態」、「氣態」和「粒子態」的「物質構成體」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態。由其中的兩種以上的物質構成體形態組成的「混合物質構成體」就叫做物質構成的「混合形態」。這就是說:物質的「混合形態」就是由基本形態的兩種以上的物質構成形態混合組成的「物質構成體」。比如:混濁的空氣就是由塵埃等「固態物質構成體」、水蒸汽水珠的「液態物質構成體」和其它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氣態物質構成體」或「粒子態物質構成體」組成的混合物質構成體——「混合形態」。
上述四類物質存在形態的「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遵循著「物理邏輯」和「數理邏輯」的客觀規律和定律發展變化,構成了自然界中多姿多彩、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也組成了多變復雜的人類社會。由它們組成的「生命物質構成體」構成了自然界中生機盎然的生命世界。由它們組成的人和人的群體就構成了擁有「精神」和「意識」的復雜的人類社會。物質形態在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的發展變化遵循著質變和量變的「能量守恆定律」和「價值守恆定律」。這些都是物質存在形態的「混合形態」。

三、物質構成體歸類
對「物質構成體」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為了便於對「物質構成體」的比較和運用,進行分類。
(一)「宏觀物質構成體」和「微觀物質構成體」
根據「物質構成體」的可視形體的體積大小分為兩類:即「宏觀物質構成體」和「微觀物質構成體」。
宏觀物質構成體:即人的視覺能夠直接感覺到或藉助於「感測器」間接感覺到的遠距離的「物質構成體」。例如:山、水,以及藉助於射電望遠鏡才能看到的遠距離星體等。
微觀物質構成體:即人的視覺不能直接感覺到、只能藉助於「感測器」間接感覺到的體積極小的「物質構成體」。例如:原子、分子,以及藉助於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微生物等。
(二)「無機物質構成體」和「有機物質構成體」
根據「物質構成體」的組成和性質分為兩類:即:「無機物質構成體」和「有機物質構成體」。
「無機物質構成體」指不含有碳氫化合物的「物質構成體」。如:金礦、銅礦、鐵礦等金屬礦床,以及花崗岩、石膏等礦物。
「有機物質構成體」指含有碳氫化合物的「物質構成體」。如:石油、煤炭、纖維、葡萄糖、蛋白質、真菌、細菌、病毒、植物、動物等。
(三)「生命物質構成體」和「非生命物質構成體」
根據「物質構成體」是否具有自由運動的生理機制分為兩類:即「生命物質構成體」和「非生命物質構成體」。
「生命物質構成體」是指具有自由本能而能夠或不能夠主動運動的「物質構成體」。「生命物質構成體」又分為「微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等「物質構成體」。
「非生命物質構成體」是指不具有自由本能而只能被動運動的「物質構成體」。「非生命物質構成體」主要有水、空氣、礦物質等「物質構成體」。
(四)「天然物質構成體」和「人造物質構成體」
根據「物質構成體」在形成過程中的自然作用和人為的作用分為兩類:即「天然物質構成體」和「人造物質構成體」。
「天然物質構成體」:即物質世界中自然形成的「物質構成體」。如:各種礦物、微生物、植物、動物、山川、河流、大海、地球、星球、太陽系、銀河系等。天然物質構成體按照自然規律和自然定律進行生存和轉化,但人類也可以有限度地改造它們。比如:道路、水庫、梯田、植物嫁接、動物克隆、人工授精等等,都是人類對「天然物質構成體」發展變化所遵循的規律和定律予以調整和運用、進行有限度改造的結果。這些在實踐中也可以稱之為「人工天然物質構成體」。
人造物質構成體:即物質世界中由人類設計創造並在人類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構成體」。例如:服裝、食品、建築物、汽車、輪船、飛機、火箭、宇宙飛船、原子彈等等,以及人的群體:家庭、村莊、鄉鎮、城市、工廠、商店、學校、政府、軍隊、政黨、民族、朝代、地區、國家、國際組織等等,以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等。「人造物質構成體」也是人類調正和利用客觀規律和定律對「天然物質構成體」進行改造、加工、組織的結果。「人造物質構成體」的存在壽命相距甚遠,有些是存在壽命特別長,如:瓷器、玻璃、不銹鋼、人造金剛石,以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有些是存在壽命特別短,如:壽命極短的人造「粒子態物質構成體」,以及炸彈、人的群體聚會等;其它的存在壽命則各有長短,如:上述的汽車、輪船、陶瓷、玻璃等,以及家庭等的各種群體、政黨、民族、朝代、地區、國家、國際組織等等,以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等,其壽命的差異巨大。決定著「人造物質構成體」存在壽命的長短,既有客觀的自然作用,又有主觀的人為作用。對於人類社會一類的「人造物質構成體」的存在壽命主要取決於人的作用——「物質屬性」、「精神屬性」、「意識屬性」的發展變化。比如:群體、政黨、朝代的解體等等,以及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瓦解等等。
這就是說:決定「人類社會物質構成體」壽命的既有自然的作用——「物質屬性」等,也有人為的作用——「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人類社會的這些群體都是因為具有「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的存在而成為一個極為復雜的「物質構成體」。
無論是「天然物質構成體」,還是「人造物質構成體」等等任何人類社會的「物質構成體」,是否會被人類所接受,是否能夠長久地存在於人類社會中,都取決於它們的「物質屬性」、「精神屬性」和「意識屬性」對人類社會的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
「人造物質構成體」類似於「天然物質構成體」,都是多種多樣,有些有益於人類社會,有些則有害於人類社會。它們代表著人類文化的文明狀況和文明程度,更充分體現和代表著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意識文明」的發展過程和發展程度。「人造物質構成體」的屬性是對「天然物質構成體」的屬性的重點運用和集中運用。

主觀四維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構成體」的形態,亦即「物質形態」,是由物質的基本屬性和綜合屬性所決定的。即物質的「形體、質量、運動」按照某些規律和定律組成了物質和「物質構成體」的綜合屬性,決定著「物質構成體」的「物質形態」。比如:由物質的基本屬性之一——「運動」所表現出來的原子、分子「物質構成體」的運動速度所決定的「物質構成體」的「溫度」,當這個「溫度」在「物質構成體」的熔點以下或以上時,該「物質構成體」就會處於「液體形態」或「固體形態」;當這個「溫度」在「物質構成體」的氣化點以上時,該「物質構成體」就會處於「氣體形態」。
這就是說:物質的「運動」及其運動方向決定著「物質構成體」所處的「形態」。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由於物質的「運動」及其運動方向而導致了「物質形態」和「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物質或「物質構成體」運動的劇烈程度和運動的方向,決定著「物質形態」和「社會形態」發展變化的程度和發展變化的方向。

G. 玻璃是固體的,為什麼還會有人說玻璃是液態的

玻璃就是玻璃態,跟量子一點關系都沒有。

再解釋一下,玻璃的狀態跟瀝青差不多,可以認為粘度非常大的液體。

瀝青滴漏實驗知乎上已經解釋過無數次了。玻璃的粘度比瀝青大很多就是了。


璃是沒有結晶的,在某些科學標准下區分液體還是固體的標准就是有沒有結晶,所有固體都是結晶的,或者說都是晶體(晶體(crystal)是由大量微觀物質單位(原子、離子、分子等)按一定規則有序排列的結構)。(准確來說是所有的單質固體都是晶體的。)而玻璃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並可以在宏觀下被視為二氧化硅單質。(眾所周知,二氧化硅的固態肯定是晶體。)單玻璃是沒有結晶的。所以被視為液體。

H. 玻璃是什麼東西成分是啥,怎麼做出來的從石油來的

玻璃是一種透明的半固體,半液體物質,在熔融時形成連續網路結構,冷卻過程中粘度逐漸增大並硬化而不結晶的硅酸鹽類非金屬材料。普通玻璃化學氧化物的組成(Na2O·CaO·6SiO2),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廣泛應用於建築物,用來隔風透光,屬於混合物。另有混入了某些金屬的氧化物或者鹽類而顯現出顏色的有色玻璃,和通過特殊方法製得的鋼化玻璃等。有時把一些透明的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也稱作有機玻璃。

玻璃生產的主要原料有玻璃形成體、玻璃調整物和玻璃中間體,其餘為輔助原料。主要原料指引入玻璃形成網路的氧化物、中間體氧化物和網路外氧化物;輔助原料包括澄清劑、助熔劑、乳濁劑、著色劑、脫色劑、氧化劑和還原劑等。

I. 絕緣體都有什麼東西

絕緣體的種類很多,固體的如塑料、橡膠、玻璃,陶瓷等;液體的如各種天然礦物油、硅油、三氯聯苯等;氣體的如空氣、二氧化碳、六氟化硫等。

絕緣體通常用作電纜的外表覆層。事實上空氣本身就是一種絕緣體,並不需要其他的物質進行絕緣。高壓輸電線就是通過空氣絕緣的,因為使用固體(例如塑料)覆層並不實際。然而,導線相互接觸可能造成短路和

J. 什麼是膠體

定義
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nm—100nm之間的分散系;膠體是一種分散質粒子直徑介於粗分散體系和溶液之間的一類分散體系,這是一種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勻體系。
編輯本段分類
1、按分散劑的不同可分為氣溶膠,固溶膠,液溶膠;
2、按分散質的不同可分為粒子膠體、分子膠體;
編輯本段實例
1、煙,雲,霧是氣溶膠,煙水晶,有色玻璃是固溶膠,蛋白溶液,澱粉溶液是液溶膠;
2、澱粉膠體,蛋白質膠體是分子膠體,土壤是粒子膠體;
四、膠體的性質:能發生丁達爾現象,聚沉,產生電泳,可以滲析,等性質
五、膠體的應用 :
1、農業生產:土壤的保肥作用.土壤里許多物質如粘土,腐殖質等常以膠體形式存在.
2、醫療衛生:血液透析,血清紙上電泳,利用電泳分離各種氨基酸和蛋白質.13
3、日常生活:制豆腐原理(膠體的聚沉)和豆漿牛奶,粥,明礬凈水.
4、自然地理:江河人海口處形成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電解質使江河泥沙所形成膠體發生聚沉.
5、工業生產:制有色玻璃(固溶膠),冶金工業利用電泳原理選礦,原油脫水等.
編輯本段膠體的應用
膠體在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普遍存在,應用也很廣泛。
在金屬、陶瓷、聚合物等材料中加入固態膠體粒子,不僅可以改進材料的耐沖擊強度、耐斷裂強度、抗拉強度等機械性能,還可以改進材料的光學性質。有色玻璃就是由某些膠態金屬氧化物分散於玻璃中製成的。
醫學上越來越多地利用高度分散的膠體來檢驗或治療疾病,如膠態磁流體治癌術是將磁性物質製成膠體粒子,作為葯物的載體,在磁場作用下將葯物送到病灶,從而提高療效。
國防工業中有些火葯、炸葯須製成膠體。一些納米材料的制備,冶金工業中的選礦,是有原油的脫水,塑料、橡膠及合成纖維等的製造過程都會用到膠體。
編輯本段具體介紹
為了回答什麼是膠體這一問題,我們做如下實驗:將一把泥土放到水中,大粒的泥沙很快下沉,渾濁的細小土粒因受重力的影響最後也沉降於容器底部,而土中的鹽類則溶解成真溶液.但是,混雜在真溶液中還有一些極為微小的土壤粒子,它們既不下沉,也不溶解,人們把這些即使在顯微鏡下也觀察不到的微小顆粒稱為膠體顆粒,含有膠體顆粒的體系稱為膠體體系.膠體化學,狹義的說,就是研究這些微小顆粒分散體系的科學.
通常規定膠體顆粒的大小為1~100nm(按膠體顆粒的直徑計).小於1nm的幾顆粒為分子或離子分散體系,大於100nm的為粗分散體系.既然膠體體系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以分散相粒子的大小為依據的,顯然,只要不同聚集態分散相的顆粒大小在1~100nm之間,則在不同狀態的分散介質中均可形成膠體體系.例如,除了分散相與分散介質都是氣體而不能形成膠體體系外,其餘的8種分散體系均可形成膠體體系.
習慣上,把分散介質為液體的膠體體系稱為液溶膠,如介質為水的稱為水溶膠;介質為固態時,稱為固溶膠.
由此可見,膠體體系是多種多樣的.溶膠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特殊狀態,而不是一種特殊物質,不是物質的本性.任何一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晶體的形態存在,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卻可以膠體的形態存在.例如,氯化鈉是典型的晶體,它在水中溶解成為真溶液,若用適當的方法使其分散於苯或醚中,則形成膠體溶液.同樣,硫磺分散在乙醇中為真溶液,若分散在水中則為硫磺水溶膠.
由於膠體體系首先是以分散相顆粒有一定的大小為其特徵的,故膠粒本身與分散介質之間必有一明顯的物理分界面.這意味著膠體體系必然是兩相或多相的不均勻分散體系.
另外,有一大類物質(纖維素、蛋白質、橡膠以及許多合成高聚物)在適當的溶劑中溶解雖可形成真溶液,但它們的分子量很大(常在1萬或幾十萬以上,故稱為高分子物質),因此表現出的許多性質(如溶液的依數性、黏度、電導等)與低分子真溶液有所不同,而在某些方面(如分子大小)卻有類似於溶膠的性質,所以在歷史上高分子溶液一直被納入膠體化學進行討論。30多年來,由於科學迅速地發展,它實際上已成為一個新的科學分支——高分子物理化學,所以近年來在膠體表面專著(特別是有關刊物)中,一般不再過多地討論這方面內容。
——摘自《膠體與表面化學(第三版)》,化學化工出版社
膠體
定義;分散質粒子大小在1nm~100nm的分散系。
膠體與溶液、濁液在性質上有顯著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分散質粒子的大小不同。
常見的膠體:Fe(OH)3膠體、Al(OH)3膠體、硅酸膠體、澱粉膠體、蛋白質、血液、豆漿、墨水、塗料、肥皂水、AgI、Ag2S、As2S3
分類:按照分散劑狀態不同分為:
氣溶膠——分散質、分散劑都是氣態物質:如霧、雲、煙
液溶膠——分散質、分散劑都是液態物質:如Fe(OH)3膠體
固溶膠——分散質、分散劑都是固態物質:如有色玻璃、合金
3、區分膠體與溶液的一種常用物理方法——利用丁達爾效應
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而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現象,叫做丁達爾現象。
膠粒帶有電荷
膠粒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比表面積=表面積/顆粒體積),因而有很強的吸附能力,使膠粒表面吸附溶液中的離子。這樣膠粒就帶有電荷。不同的膠粒吸附不同電荷的離子。一般說,金屬氫氧化物、金屬氧化物的膠粒吸附陽離子,膠粒帶正電,非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的膠粒吸引陰離子,膠粒帶負電。
膠粒帶有相同的電荷,互相排斥,所以膠粒不容易聚集,這是膠體保持穩定的重要原因。
由於膠粒帶有電荷,所以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膠粒就會向某一極(陰極或陽極)作定向移動,這種運動現象叫電泳。
膠體的種類很多,按分散劑狀態的不同可分為液溶膠、氣溶膠和固溶膠。如:雲、煙為氣溶膠,有色玻璃為固溶膠。中學研究的膠體一般指的是液溶膠。膠體的性質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有丁達爾效應
當一束光通過膠體時,從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看到有一條光帶,這個現象叫丁達爾現象。利用此性質可鑒別膠體與溶液、濁液。
②有電泳現象
由於膠體微粒表面積大,能吸附帶電荷的離子,使膠粒帶電。當在電場作用下,膠體微粒可向某一極定向移動。
利用此性質可進行膠體提純。
膠粒帶電情況:金屬氫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和AgI的膠粒一般帶正電荷,而金屬硫化物和硅酸的膠粒一般帶負電荷。
③可發生凝聚
加入電解質或加入帶相反電荷的溶膠或加熱均可使膠體發生凝聚。加入電解質中和了膠粒所帶的電荷,使膠粒形成大顆粒而沉澱。一般規律是電解質離子電荷數越高,使膠體凝聚的能力越強。用膠體凝聚的性質可制生活必需品。如用豆漿制豆腐,從脂肪水解的產物中得到肥皂等。
④發生布朗運動
含義:無規則運動(離子或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外在體現)
產生原因:布朗運動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
布朗運動是膠體穩定的一個原因
膠體的知識與人類生活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除以上例子外還如:
①土壤里發生的化學過程。因土壤里許多物質如粘土、腐殖質等常以膠體形式存在。
②國防工業的火葯、炸葯常製成膠體。
③石油原油的脫水、工業廢水的凈化、建築材料中的水泥的硬化,都用到膠體的知識。
④食品工業中牛奶、豆漿、粥都與膠體有關。
總之,人類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與膠體有關,膠體化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Fe(OH)3膠體制備:將25毫升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再逐滴加入1-2毫升的飽和氯化鐵溶液,繼續煮沸至溶液呈紅褐色。
FeCl3 +3H20 = Fe(OH)3(膠體)+3HCl
相關化學式:Al3+ +H2o=Al(OH)3(膠體)+3H+
膠體電性
正電:
Fe(OH)3 , Al(OH)3 , Cr(OH)3 , H2TiO3 , Fe2O3 , ZrO2 , Th2O3
負電:
As2S3 , Sb2S3 , As2O3 , H2SiO3 , Au , Ag , Pt
膠體的制備
A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漿,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質膠體)
B水解法:
如向煮沸的蒸餾水滴加FeCl3飽和溶液,得紅褐色Fe(OH)3膠體(此法適用於制金屬氫氧化物膠體)
1.不可過度加熱,否則膠體發生凝聚。
2.不可用自來水。
C.復分解+劇烈震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