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石油是怎麼輸送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是怎麼輸送

發布時間: 2025-06-18 01:34:53

⑴ 中國的石油主要從哪些國家進口用什麼方式運輸

中國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哪些國家?
中國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阿曼、巴西、伊朗、科威特、委內瑞拉、美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剛果、哥倫比亞、馬來西亞、利比亞等45個國家。其中,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分別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15.8%和12.4%。
中國石油是如何運輸的?
中國的石油運輸方式包括公路、鐵路、海運和國際輸油管道。最初,石油運輸以公路為主,隨後逐漸發展為鐵路運輸。目前,管道運輸占據了主導地位,約佔80%。空運在石油運輸中並不常見,因為成本較高且不實際。
管道運輸有哪些優勢?
管道運輸石油具有以下優勢:
1. 運輸量大:管道能夠持續輸送大量石油,類似瀑布般不斷供應。
2. 維護成本低:一旦管道建設完成,只需定期檢查,對環境的影響較小。
3. 安全性:石油管道埋設於地下,不易受到外部破壞,但一旦發生損壞,損失較大。
除了管道運輸,還有哪些運輸方式?
除了管道運輸,海運也是中國石油進口的重要方式。石油首先通過大型油輪運輸到中國碼頭,然後通過輸油管道輸送到國內的煉油廠進行提煉。此外,中國還建設了一些國際輸油管道,如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和中緬輸油氣管道等。對於更遠的國家,建設國際輸油管道的成本過高,且涉及國際關系復雜,因此並不常見。

⑵ 中東或伊拉克石油是怎樣運往中國的

中東地區的石油是通過海運運往我國,海運路線經過的海域有: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我國沿海港口。
中東石油儲量最大,生產量和出口量最大。東亞地區的日本和我國是中東石油主要的進口國,目前進口石油油輪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為了緩解馬六甲海峽運輸繁忙狀況,泰國計劃建設克拉運河。這個運河建設對我國從中東進口石油有利,可以縮短我國從中東運輸石油的航程,降低運輸成本。我國支持這一計劃。此外我國還從俄羅斯、中亞地區通過管道進口油氣。

⑶ 中國的石油主要從哪些國家進口用什麼方式運輸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45個國家向中國進口原油。中國進口原油的一半(44.1%)來自9個中東國家,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最多。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排名第二的石油消費國。中國石油進口的大幅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國內經濟和消費增長的驅動。
一、以下是向中國進口原油的前15個國家/地:
俄羅斯: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15.8%
沙烏地阿拉伯: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12.4%
安哥拉: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10.4%
伊拉克: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9.4%
阿曼: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7.2%
巴西: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6.8%
伊朗: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6.3%
科威特: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5%
委內瑞拉: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9%
美國: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8%
剛果: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7%
哥倫比亞: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1%
馬來西亞: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
利比亞: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2%
二、運輸方式:公路、鐵路、海運、國際輸油管道等方式
在最開始運輸石油的時候,是以公路運輸為主的。因為生產力不發達,但是之後隨著技術的發展,漸漸地演變到了第二個階段,那就是鐵路運輸。相比於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的量更,更便宜。
到現在,管道運輸才是王道。現在,在中國石油運輸的途徑當中管道運輸佔了將近80%,至於咱們在剛開始說到的空運,這根本是不可能的,這賠本的買賣,誰都不可能幹。那麼管道運輸有哪些優點呢?第一個就是量大,那一根根粗粗的管子,就彷彿瀑布一樣,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石油。而且還不需要你太多維護,投入的話,也就是那幾根管子,只需要把管子建好就行,建在地下的話,對於地面上的環境也沒有什麼影響,最大的擔憂就是有些人挖路的時候把石油管道挖破了,那這損失可大了去了,這主要是對於挖穿石油管道的那些人而言的。
除了輸油管道,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海運,咱們從國外進口來的石油,除了輪船運輸,好像也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了。咱們先把國外的石油通過大型的油輪運到碼頭上,然後再通過輸油管輸送到國內的各大煉油廠,從而提煉出各種石油產品。當然了,咱們還建了一些國際的輸油管道,但是也沒多少,比如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以及中緬輸油氣管道等等。至於更遠的地方要建國際輸油管道的話,成本太高,而且打通關系太麻煩,不值得。

⑷ 管道「油龍」替代了火車「長龍」

想當年,一節一節很長、像「長龍」一樣的火車油罐車,罐里裝著克拉瑪依油田生產的原油,或者獨山子、克拉瑪依石油化工廠生產的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從烏魯木齊火車西站出發,運往祖國各地,而獨山子、克拉瑪依通往烏魯木齊的公路上,同樣奔忙著往返的汽車油罐車。而今日,它們統統都不見了。哪裡去了呢?那是埋在地下、蜿蜒幾千千米、一直通到蘭州的原油、成品油管道。這條「油龍」替代了昔日「長龍」。
油氣管道輸送始於19世紀中後期的1865年和189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印第安納州,先後建成世界最早的輸油管道(長8千米)、輸氣管道(長193千米)。
而史料記載,中國是用管道輸送流體的「鼻祖」。早在秦漢時期,蜀地(四川)就用竹子製成管道來輸送鹵水。但我們國家真正意義上的輸油管道,是隨著新中國誕生後發現的第一個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而橫空出世的。1958年建成長147千米、管徑150毫米(兩條管道並行)的原油管道,將克拉瑪依原油輸往獨山子煉油廠。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長輸管道「克-獨輸油管線」,它永遠載入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冊。同年四川的黃瓜山輸送到永川化工廠的第一條20千米長的天然氣管道建成,從此開辟了中國現代管道輸送行業。
管道輸送被稱為「第五大運輸行業」,與火車、汽車、輪船等運送方式相比,對流動的液體、氣體來說,具有明顯優勢,已經成為輸送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等流體物質的最佳工具。
管道輸送具有以下好處:
(1)輸送成本低。管道輸送是通過輸油泵輸油、壓縮機輸氣,晝夜不停、連續不斷地流動,只有遠洋航行的大型油輪的運費比管道低。
(2)投資少、建設快。中國管道的建設投資和施工周期都只有鐵路的一半左右,而管道竣工後95%以上的土地恢復原貌。
(3)輸送量大、操作方便,易實現自動化管理。若某油田產油2000萬噸,每年都要從油田開出1萬列滿載原油的油罐車,這對鐵路的壓力是巨大的,往往難以承受。而只要建一條管徑為720毫米的管道,每年就可以輕輕鬆鬆地輸送這些原油了。
(4)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等封閉在長輸管道里,埋在地下,不受地面交通、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干擾,人為破壞比較少,對環境污染少。
管道還可以按順序同時輸送多種成品油:當需要把多種成品油從煉油廠運到某大城市時,可以讓它們使用同一條管道輸送,這種輸油工藝稱為順序輸送或交替輸送,多用於成品油管道。順序輸送的關鍵是能否保證油品質量和能否避免混油損失。克拉瑪依長距離輸送達到了在同一條管道中密閉輸送不同性質油品、多種油品,對混油界面進行在線自動檢測,實現了順序輸送油品界面自動切換技術,減少了混油產生。
那產生的混油怎麼辦?可以降級使用,也可以重新加工成合格油品或按一定比例回摻到純凈油品中。降級使用會降低經濟效益,重新加工所需投資大、工藝流程復雜,而回摻法既簡單實用,又能增加經濟收入。我國格爾木-拉薩管線利用比例泵和噴嘴把混油直接摻進管道內的純油中,在3000立方米的純油中摻入3~6立方米的混油,油品質量仍然合格。
簡言之,只要在油氣管道首端施加足夠的壓力,石油、天然氣就能沿管道流動。就像自來水管一樣,管內水壓高於大氣壓,打開水龍頭水就流出。天然氣管道的輸送情況與輸油管道相似,只是施壓設備是壓縮機而不是輸油泵。
在輸油管道首端建有輸油站(泵站),稱為首站。站內油罐用於收集、儲存石油和保證管線輸油量的穩定。輸油泵用來從油罐汲取石油並對其加壓後輸入管道。管道沿線設立若干個間隔一定距離的輸油站,叫做中間站。其作用是對油品補充加壓,保證油品像接力賽跑那樣一段接一段流過去。處於管道終點的輸油站是末站。其任務是接收和儲備來油,並提供給用油單位。熱油管道沿線還需要建設加熱站。
「密閉輸送」方式是目前最先進的輸油技術,具有明顯的三大優點:無輕質油蒸發損失;省去沿線油罐投資;充分利用輸油泵的剩餘壓力能。因此,成品油管道和國外先進的原油管道都採用這種輸送方式。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使新建的山東東營-黃島原油復線首先實現密閉輸送,其後新建的油品管道大都採用這種輸送工藝。
截至2009年底,我國已建成原油管道1.7萬千米,成品油管道1.4萬千米,天然氣管道3.1萬千米,油氣管道總長超6萬千米,已基本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國內油氣骨幹管網。管道「油龍」成為我國能源輸送的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