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行業中三圖一表指的是什麼
擴展閱讀
順丁膠粉什麼價格 2025-05-23 07:46:55
互換鑽石卡怎麼取 2025-05-23 07:41:00

石油行業中三圖一表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5-23 05:27:38

❶ 求文檔: 石油單位HSE的兩書一表的一表是指的什麼

「兩書」:HSE作業計劃書,HSE作業指導書
「一表」:HSE現場檢查表

❷ 石油行業里的計量中有個VCF,好象叫"體積修正系數" 這個VCF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公式是什麼VCF代表什麼

液體的體積修正系數:TEC: 0.00095/℃
體積修正系數=1+(15℃-實際溫度)*0.00095
液體重量=體積*體積修正系數*(標准密度-0.0011)
VCF20不是算出來的,是通過實驗測定出來的。通過它可以計算不同溫度下原油的密度、體積等。
VCF:某一溫度時的體積換算系數
補充資料:
液體的體積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因溫度變化而使液體體積膨脹或收縮的程度,稱為液體的體積修正系數。通常,液體的體積修正系數是指液體在標准溫度20℃時的體積V20與在實測溫度t℃時體積Vt的比值,其數值可用下式表示:K=V20/Vt。
液體的體積修正系數:TEC: 0.00095/℃。
體積修正系數=1+(15℃-實際溫度)*0.00095。
(2)石油行業中三圖一表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加油站計量里的v20、vt、vcf分別是什麼意思,怎麼算出來?
在油品(液體)計量數量時, 油品(液體)在計量溫度下的體積通常要換算成標准體積。
V20——油品(液體)的標准體積,是指在20攝氏度,一個標准大氣壓下,測得的體積;
Vt ——計量溫度下的體積, 其中t是小字下標,表示計量溫度,如V26是指環境溫度為26攝氏度時計量所得的體積;
VCF20——計量溫度下的體積修正到標准體積的體積修正系數,其中的cf20都是小字下標。我們一般不會在標准環境下計量體積的,但是在國際交割或者理論計算的時候我們又需要標准體積,這樣就需要藉助提及修正系數了。V20=Vt* VCF20
二、催化裂化是在熱裂化工藝上發展起來的。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生產優質汽油、柴油最重要的工藝操作。原料范圍主要是原油蒸餾或其他煉油裝置的 350 ~ 540℃ 餾分的重質油。
催化裂化工藝由三部分組成: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劑再生、產物分離。催化裂化所得的產物經分餾後可得到氣體、汽油、柴油和重質餾分油。 有部分油返回反應器繼續加工稱為回煉油。催化裂化操作條件的改變或原料波動,可使產品組成波動。
催化重整(簡稱重整)是在催化劑和氫氣存在下,將常壓蒸餾所得的輕汽油轉化成含芳烴較高的重整汽油的過程。如果以 80~ 180℃ 餾分為原料,產品為高辛烷值汽油;如果以 60~ 165℃ 餾分為原料油。

❸ 石油產業的基本特徵

石油工業從誕生到現在的近一個半世紀里,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表現出一般工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徵之外,更由於石油資源本身的特殊性和石油工業重要的經濟、政治、軍事意義,呈現出如下特徵。

(1)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由於石油資源在地下蘊藏情況的復雜性和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石油勘探迄今仍是一項需要極大資金投入而未來收益具有彎猛含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投資行業。但也正是因此,石油工業成為一旦成功就能獲得極大投資回報的高利潤行業。正所謂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一般勘探井(野貓井)的成功率僅為1%,但一旦獲得成功,所獲利潤同投資的比率可以高達千倍之多。直到今年,即使技術最為先進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每年所鑽勘探井的成功率平均也仍不到50%。除了上述商業風險外,石油公司還會面臨潛在的政治風險,例如資源國政府做出對石油公司投資和經營環境不利或預料之外的政策調整(產權、財政政策等的改變)。即使如此,石油公司仍然願意「鋌而走險」,決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因為,石油工業的利潤是如此巨大,成為各家石油公司無法拒絕的誘埋笑惑。甚至在東道國要求獲得風險勘探後利潤的85%~90%的情況下,國際各大石油公司依然會堅持在該國從事油氣業務。這也表明了石油勘探和開發中的利知瞎潤是多麼可觀。

(2)產業壟斷性。

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行業形成集中壟斷的時間最早、壟斷程度較高、企業規模較大。西方最大的50家壟斷工業公司中,石油及與石油相關的企業占據了30多家。而在2006年世界500強的前10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5席之多。並且,石油行業的資本密集度和石油開採的高額成本也成為許多公司想進入該行業的天然壁壘。從某種意義上講,石油產業的壟斷性特徵與其投資巨大、風險較高、利潤極豐的基本特徵密切相關。除非資金雄厚、技術人才密集的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或是藉助於國家資本的企業集團,一般的企業很難經營得起。

一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公司通過壟斷形成的壟斷價格賺取了巨額利潤。事實上,從19世紀70年代直到今天,國際石油價格在某種意義上一直都是「壟斷價格」。

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率先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資本主義世界裡的第一個托拉斯。此後,雖然這一獨家壟斷局面由於其他壟斷集團的出現而進入了「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階段,參與成員也不斷變化,但其基本的性質卻始終未變。尤其是在1928—1973年這一段時期,石油七姊妹對國際石油產業進行了長達45年之久的壟斷統治,左右國際石油價格,對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70年代中期,以OPEC為主的第三世界石油資源國收回石油主權後,曾一度出現過OPEC主導世界石油價格的局面。直到1986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美、英等發達國家的主要跨國石油公司與OPEC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六個主要國家共同影響國際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局面。

然而,這種壟斷又恰恰是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形成的。壟斷非但沒有消滅競爭和斗爭,反而使競爭和斗爭更加激烈。這種競爭和斗爭主要包括壟斷集團同廣大的中小生產者的競爭和斗爭,壟斷集團同力圖擠入壟斷者行列的新興起的大石油公司間的競爭和斗爭以及各壟斷集團之間的競爭和斗爭。

(3)資源不可再生性和分布不均衡性。

石油產業屬於資源採掘型產業,生存發展受到石油資源的約束。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二是一塊油藏的產量具有隨著開采而逐步遞減的規律。這意味著其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新增儲量的接替,其成長性也體現在這一點。因此,石油資源佔有量對於各家石油公司以至各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然而,世界油氣資源分布極不均衡。以OPEC為代表的少數產油國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已探明油氣資源。而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地則是石油儲量相對較少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種石油產、銷之間的地域性差別,構成了極為復雜的石油地緣結構,使得石油產業同國際政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與沖突。

(4)戰略屬性。

進入20世紀以來,石油逐漸成為世界軍用、民用各類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能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一步成了許多國家的主要能源和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材料,是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及日常生活穩定的基礎和保障。但由於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各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愈發激烈,其戰略屬性由此凸顯。

從1859年世界現代石油工業建立到19世紀末,石油不過是一種新興的作照明用的礦物燃料。19世紀80年代前後,人類發明了以石油為能源的內燃機。隨後在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人類相繼發明了以燃油內燃機為發動機的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及軍事運載工具和武器,並把石油用作戰車、軍艦的燃料。石油成了平時關繫到一國的綜合國力,戰時關繫到一國勝敗存亡的重要戰略物資,成了各大國必爭的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軍事地位進一步加強,同時由於其用途擴大到發電、採暖等許多方面,在各國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成為世界主要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石油和天然氣又成為世界新興的、關繫到各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及產值以千億美元計的石油化工工業的主要原料,更成了各國須臾不可短缺的重要物資。因此,石油的商品屬性日漸淡化,而其關繫到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與國防安全的戰略屬性卻日益增強。

(5)政治屬性。

由於石油及其產品的廣泛用途,關繫到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因而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保證本國石油供應、取得石油資源和建立本國的石油工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重要問題。

除美國外,世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石油工業和主要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扶植甚至直接參與下建立起來的,並且從一開始就直接或間接地負有保證本國石油供應的明確責任,例如,英國石油公司、法國的道達爾公司和埃爾夫公司以及義大利的埃尼集團等,至於曾經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日本石油公團則更是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為保證日本石油供應的官方機構。即使一貫被認為是私人公司的美國石油公司,其所開展的每一項重大海外活動也無不是秉承美國政府的意志並且在美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發展的。此外,以OPEC為主的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絕大多數也都是這些國家為維護本國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國有公司。

實際上,從21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活動和發展已同世界各國對內對外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外交、軍事政策和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各國實現本國國家目標的一種重要工具。世界上沒有不支持本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國家,也不存在不靠國家的支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石油工業,由此就必不可免地造成了各國政府的石油政策及其每一重大變動,必然迅速地對這些國家的石油工業和石油市場,乃至世界石油工業和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6)科技是決定石油工業發展和命運的根本力量。

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著石油工業的面貌。19世紀中葉,由於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石油僅能作為一種照明用的普通礦物資源。隨著內燃機等重大科技發明,石油的重要價值才被逐步發現,成為整個20世紀至21世紀人類社會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因此,可以說相關產業的科技水平成了石油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三次技術革命及其給世界石油產業帶來的變化

20世紀60—70年代,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石油逐漸取代了煤,成為各國最為重要的能源。石油工業的科技創新也層出不窮,形成石油「新技術群」,極大地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使石油工業經歷了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

自80年代中期開始,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相結合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一直延續至今,並仍在向縱深發展,其影響將更加深遠。

隨著石油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以及科學技術自身的進步,僅靠單一學科已很難解決客觀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加強多學科的綜合和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多學科工作團組概念隨之出現。多學科工作團組一般由地質、地球物理、油藏工程、鑽井工程、測井、採油和地面工程人員組成,並組織研究、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實施各種調整方案。在石油開采日益復雜的今天,這種方式具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老油田開發和提高採收率的應用方面越來越受重視。很多油田都因此取得了明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提升。

綜合集成在現代石油科技中意味著從企業組織各個部分,綜合原始數據和信息,將不同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有機地集成起來,在較少的時間內做出更好的決策。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憑著發達的信息整合處理能力,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控制運營成本,並成為具有極強競爭力的石油企業。

此外,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油藏經營、高解析度地震勘探、三維及四維地震勘探、層析成像、核磁測井、油氣混相輸送、油氣生產自動化與優化運行、遠程生產、深海作業等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使石油技術革新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了石油工業的生產、經營以至工作方式和思想觀念,極大地改變著今天石油工業的面貌。

中石油兩書一表編制依據

「兩書一表」是根據SY/T6276-1997的要求提出的。
它可以幫助或指導作業指揮者、操作者按照HSE管理體系的要求做好具體工作,是基層企業實施HSE管理體系的指南,其最終目的就是識別風險,降低危險,避免事故的發生。
「兩書一表」是HSE管理體系文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具體現場的施工作業、活動或服務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❺ 石油鑽井三圖一表指的是什麼意思

在石油工業中用於記錄和分析鑽井操作的一種常見方法。根據查詢搜狐新聞網得知,石油鑽井三圖一表主要包括三張圖和一張表格,用於描述和記錄鑽井的關鍵參數和數據,鑽井井點陣圖,鑽進速度曲線,鑽井液性質曲線,表格幫助記錄與鑽井相關的數據和參數。

❻ 中石油三冊三卡一表一清單指什麼

三冊三卡一表一清單指的是一個三種冊子或者是三張卡,還有一張表格,還有個清單之類的東西。

❼ 石油的分類

石油的分類常因目的(用途)不同而採用的參數各異。目前石油地質學上較為流行的是蒂索和威爾特(1978)提出的分類。下面對該分類作一簡單介紹。

該分類主要是依據原油中各烴類的含量比例關系,以烷(石蠟)烴、環烷烴、芳烴+S、N、O化合物3個參數作為3個端元,採用三角圖解來劃分原油類型。注意該方案中所用參數是原油中沸點>210℃餾分的分析數據。

圖1-3 在636個正常的和重質降解石油樣品中飽和烴的分布

該方案是考慮到飽和烴含量對於石油性質有重大影響,且飽和烴分布在 50% 處為頻率最小值,可以明顯地將芳香型原油與石蠟型和石蠟 -環烷型原油分開 ( 圖1 -3) 。因此,以飽和烴含量 50%為界將三角圖分為兩大部分。在飽和烴含量 >50% 的區域內,再根據石蠟烴和環烷烴的相對含量,即以石蠟烴含量 50%、40%處建立次一級分類界線,將飽和烴 >50% 區域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石蠟型、環烷型和石蠟 - 環烷型。在芳烴 + S、N、O 化合物 >50% 的區域內,以石蠟烴含量 10% 建立分類界線,將石蠟烴含量 > 10% 的區域作為芳香 - 中間型原油; 而石蠟烴 < 10% 的區域為重質降解原油。在重質降解原油中又於環烷烴含量 25% 處建立分類界線,將環烷烴含量 >25%的稱為芳香 - 環烷型; 而 <25%者稱為芳香 - 瀝青型。根據上述原則,可將石油分為 6 種類型,各類石油在三角圖中的位置及分類參數如圖 1 -4 和表 1 -3 所示。

圖 1 -4 表示 6 種石油類型的三角圖解( 據 B. P. Tissot et al. ,1978)

表 1 -3 石油的分類表

( 據 B. P. Tissot et al. ,1978)

❽ 石油生成所需的各個條件是什麼

石油和天然氣的聚集——油氣田可以在全球各地的地下找到。但是盡管如此,石油與天然氣的聚集和進一步形成油氣田是需要一些必要條件的。石油的形成必須具備7個基本條件,每一個條件都是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且所有這些進程都發展得十分緩慢。

第一,需要能夠轉化為石油的足夠量的有機質,這就是烴源岩。第二,存在適合這種轉化的所有適宜條件,即必須存在這些有可能使石油和天然氣成熟的地質條件。第三,新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氣開始向地表運移。第四,在這種運移過程中,烴類物質遇到能夠將它們大量聚集的岩石層,即儲集層。第五,這種儲集層必須是非滲透性的,因此就需要一種屏障(封閉或蓋層),即一套非滲透性岩石,把石油和天然氣向上逃逸的路徑阻斷,這種岩石就是封閉或蓋層岩石。第六,能夠聚集起可供勘探的足夠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必須有范圍足夠大且具備了封閉地質條件的地層——這就是聚集了足夠量的含油圈閉。第七,內部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平衡狀態必須不能受到外來的干擾,即必須存在烴類良好的保存條件。當石油科技人員在研究一套地層時,他們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確定上述7個條件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具備各自發育的機會。這種具備了7個條件的石油系統稱為一套石油生成體系。

油氣田示意圖

❾ 石油行業一開,二開,三開什麼意思

這是鑽井工程的術語。一開就是第一次鑽入地下。二開就是表層套管下入固井以後再次鑽井的操作,三開就是下入技術套管以後的鑽井操作。以此類推還有四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