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夠人類使用100年,為何無人敢開采
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夠人類使用100年,為何無人敢開采?其實,這個沙漠指的是卡拉庫姆沙漠,當然,大家可能對它的另一個名字“黑沙漠”更加熟悉。作為世界第四大沙漠的卡拉庫姆沙漠,的確擁有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但是,有一些傳言說蘊藏在這里的稀有資源至今沒人敢開采,而這一切都跟沙漠中的地獄之門有關。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言存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② 關於石油的問題 幫幫忙 謝謝了!
首先是能源需求和安全,中國國內石油產量長期低下,幾大油田一直減產,以中國第一大油田大慶為例,一噸油,九成是水,最近中石油、中石化投入巨資,提高了油田的回採率,但是,由於石油的地質構造中國與外國不同,導致中國產油成本大增。有句話:外國挖石油,是大盆裡面抓大魚;中國挖石油,是小盆里抓小魚。這也是中國石油產業為何一直處於一個自成一體的集中型產業的原因——小企業根本搞不了。就那麼多油,小企業這鑽口井、那鑽口井,時間長了就像煤炭一樣,毀了一個地質構造帶。石油是液態的,在底下,需要根據底下的分布和壓力進行開采,比如:如果一個油田東西分部,東邊開采西邊也開采,壓力減小,那這個油田用不了幾天就廢了。所以中國的石油產業必須是大型企業,又因為時又是能源經濟命脈,就要集中到國有資本手中。
近年來,中國石油的主產區正在向西北轉移,新疆估計總儲量高達200多億噸,但只是估計,目前勘探出來的可開採的油田,只有一兩成,真正投產的也不多。其他的都因為地層太深,或者油田太小,或者處於地震帶上不易開采而作罷。
中東的油田大多規模巨大,產量高、持續。是石油開採的天堂。中亞、俄羅斯、次之,東南亞、南美再次之。進口原油多元化的主因,是因為中國石油需求極大,每年都在飛速增長,而石油的定價權卻是歐美與歐佩克國家爭奪的結果,幾乎沒有中國什麼事兒。所以很多人說石油企業壟斷,根子不在這,而是再定價權的問題,這一點上,鐵礦石定價權中國也吃虧。
但是從中東進口原油有很多隱患,就是:要經過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等地,運到中國沿海。波斯灣受制於美國,印度洋受制於美國、印度,馬六甲海峽是東盟和美國、南海爭端一直存在,又是東盟和美國,台海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東海是日本、美國。一路都受制於人,隨便哪個地方出問題,石油供應就受大影響。最近中國通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卡達和伊朗等國都加大了石油貿易的力度,但是中東問題復雜,美國勢力介入太多。而且伊朗與美國的沖突隨時可能激化。
中亞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自蘇聯解體後,中國一直想要進入,但是屢屢受制於俄國,尤其是普京上台俄羅斯逐漸強大,問題更加突出。2001年以來,美國進攻阿富汗,至今仍然駐軍,問題更加復雜。
東南亞國家中,緬甸一直是我們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一方面可以修建管道,將波斯灣的原油運到緬甸,然後通過管道直接送到中國雲南(現在就是這樣做的),但是歐美國家一直在推動緬甸和平演變,極力推行西方民主制度,如果不是中國近幾年強大了,搞不好緬甸就是下一個伊拉克。
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最為簡單便利,但是俄羅斯也是一個大國,曾經的蘇聯是世界一極,俄羅斯無時無刻不夢想著成為恢復往日的榮光,對於中俄而言,以國家利益為前提的共同利益,隨時都受制於各自的國家利益,如果石油都從俄羅斯進口,那就等於讓俄羅斯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對俄羅斯而言,如果主要的出口國變成了中國,那他的利益與中國交匯就越多,到時候兩個國家綁到一起,中國發展這么快,對俄影響不見得是好事。所以中俄都不希望在石油這個問題上太單一。
中國的另一個石油進口區時非洲,不過非洲問題很復雜,中國大規模(小規模的很早就開始了)向非洲進軍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兒,效果好於不好有待觀察。還有一個是南美,不過南美一向被美國視為自己的後院,自然也不好處理。
總之,中國的石油能源安全,是隱患多、機會多、發展快、需求大。所以,問題很復雜,油價之所以一直提高,壟斷恐怕不是主因,各種問題復雜,又受制於人,恐怕才是問題所在。
③ 地表面越薄開採石油就容易,所以海底開採石油遠遠比陸地上開採的容易和多,那麼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呢石油
地球上70%的海洋,所以海洋下面的石油比陸地多。
但是由於海洋的存在,開采方式和陸地上有很大不同,海洋石油開采是不用磕頭機的。
勘探開發難度遠大於陸地。越是深海越不容易,風險越大。
石油是古代動植物遺骸在地下環境中經過很長很長時間形成的。
④ 請問如何採取相應的對策來緩解石油資源「供不應求」的現狀
「供不應求」是兩方面因素所決定的:一是供應量太少,二是需求量太大;
供應量:可以追蹤到石油勘探、開采和煉制三個大的環節。石油勘探全世界一直在不斷努力發掘,從最初的海相沉積到現今的陸相沉積,一直在不斷突破,不斷努力,但發現一個大型油田是不容易的;開采是通過自噴或人工舉升方法將地層原油提升到地面,首先現今全球的石油開采率一直很低,最高的也不超過50%,像科威特地方的開采率很低,他們只需要自噴,這個環節中國各大油田和各大院校一直在做實驗,提高原油開采率;煉制環節是將原油進行提煉、分離成不同組分的石油製品,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提煉組分的高低配置;
需求量:隨著社會的發展,從企業到個人無處都不使用石油,私家車的激增、汽車運輸車隊的發展、大型企業的需求,都在增加對石油的需求;此外,正值冬季,腐敗之國——美國個人家庭使用原油進行取暖,這也是不可忽視的需求部分;
除了從這兩方面的考慮,還需要考慮政治因素的影響。從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到各國的政府部門的制約,歐佩克通過控制石油輸出的桶數,以及各國政府部門對石油市場的管制,無疑會導致這個市場的供求不平衡。
應對政策:
供應方面:從三個環節進行科技研究,增加石油儲備資源,增加石油開采量以及提煉的組分更好的合理配置;此外,可以通過尋找替代能源緩解石油供應的壓力。
需求方面:抑制私家車等過快地發展,通過節能減排的措施減少能源的浪費;
政治方面:這個個人是左右不了的。
⑤ 沙漠內發現數億噸石油,夠人類使用數百年之久,為何無人開采
主要原因大概包括有3個方面:1、卡拉庫姆沙漠環境條件惡劣,35億噸石油開采需要熄滅「地獄之門」大火才行,這在實際操作中復雜程度高,投入成本也非常昂貴讓無人開采;2、35億噸石油是在卡拉庫姆沙漠,特殊的地形讓開發變得困難重重導致無人開采;3、當地政府對開采也不支持,只想打造獨特的旅遊景點而已也讓石油無人開采。以下就是詳細內容,大家可以認真閱讀。
卡拉庫姆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從理論上說能夠人類使用100年,不過由於上述多個方面的限制,因此導致讓35億噸石油到現在為止也無人敢進行開采。
⑥ 石油危機是否真的存在目前地球上還剩下多少石油
石油危機是否真的存在?目前地球上還剩下多少石油?
中小學地理課本那樣寫著:煤炭和石油都歸屬於不可再生能源,或將在未來50年以內消失殆盡,到時候,人們只有選用別的資源替代。依照這一觀點看來,如今石油應當越來越低,價錢也愈來愈貴才對。殊不知伴隨著世界各國對石油要求提高,石油價錢竟然比兩年前低了許多,不是說石油要匱乏了沒有?
石油資源是時下必不可少的資源,是大家生產製造和消費的關鍵商品,石油的用途無所不在,航天飛船,汽車機械,葯物護膚品這些,基本上都離不了石油,乃至能夠毫無疑問地說,假如如今地球上石油所有消退看不到,當代經濟體制會快速進到崩潰情況,對全人類而言 ,是一個十分大的磨煉。
但是石油的開采並不是你想像中那麼非常容易,往往石油會被開采,是由於大家要應用。開採石油的成本費很高,開采全過程很繁雜艱難,僅有在必須 的情況下,才會下大力氣開采,一般狀況下剛達到實用要求就可以。換句話說,現階段地球上石油有很多,大部分石油也沒有被大家開采出去,直到用是多少再開采是多少。
往往大家要說50年以內開采結束,實際上 說的便是早已查探的石油儲量,而不是地球所有的石油儲量。近些年,伴隨著石油儲量持續提升,在很短的時間以內不容易匱乏,反過來,伴隨著大家勘察技術性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大家勘察石油儲量會愈來愈多。
現階段,世界各國都是在勤奮勘察新能源技術,為此替代石油,以防止「石油困境」的來臨。盡管如今看來,大家不容易為石油急缺而憂慮,但石油必定會有完的一天,因此我們要找更高效率的綠色能源來替代。對於此事,大夥兒有何不一樣的念頭或是建議?
⑦ 石油的好處和壞處
1、石油的好處
石油是液態的,容易保存,缺點是不容易輸送,而且石油的用途非常廣泛,可以做燃料也可以做化工產品。
石油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的原料。絕大多數運輸工具使用石油驅動,此外石油還被用來發電,它也是化學工業重要的原材料。因此它也被稱為「黑色金子」。
2、石油的壞處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
(7)為什麼石油開采不易擴展閱讀
1、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氫兩種元素,總含量平均為97%~98%,成分是多種有機物。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液體,利用石油可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油和各種機器所需要的潤滑油。
2、石油可製造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以及農葯、化肥、炸葯、醫葯、染料、油漆、合成洗滌劑等產品,石油產品已被廣泛地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