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美國是世界上已探明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截至2004年1月1日,其探明石油儲量為227億桶,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全國80%以上的儲量集中於美國的四個州:得克薩斯州(24%)、阿拉斯加州(22%)、路易斯安那州(20%)和加利福尼亞州(19%)。其他產油州還包括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馬州、懷俄明州、堪薩斯州、密西西比州和北達科他州等。由於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的過度開采,石油儲量下降較快。
美國是繼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產油國。美國《油氣雜志》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美國石油產量為790萬桶/日,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產量為過去50年來的最低點,比1985年的1060萬桶/日下降約25%。美國現有大約50萬口產油井,但大多屬於「邊際」井。根據2003年統計,主要產油區域集中在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陸地油田、阿拉斯加州北坡、加利福尼亞州、路易斯安那州陸地油田、俄克拉何馬州和懷俄明州。2003年美國新鑽探30151口油氣井,其中油井為5694口,天然氣井為20011口,乾井為4446口。比2002年的鑽井數量25536口上升18%。隨著物探技術和鑽探設備的進步和發展,墨西哥灣深水油田的產量迅速增長,當時深水油田產量已佔美國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的2/3。圖19-2和圖19-3為美國石油與天然氣產量變化圖。
圖19-3美國天然氣生產變化圖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2003年日消費量為2007.1萬桶(相當於9.143億噸),較上年增長1.9%,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25.1%。在美國目前的能源消費構成中,石油佔42%,煤佔24%,天然氣佔20%,核能佔8%,水能、太陽能及風能等佔6%。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統計,在美國2003年石油消費構成中,交通運輸用油約占石油消費總量的67.5%,工業用油約佔24.2%,民用油約佔3.9%,電力用油約佔2.4%,商業用油約佔1.9%。美國在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開始注重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節能,能源強度持續下降,90年代末生產每一美元所需能源較1970年下降了44%,年人均石油消費量從1978年的31桶減少至2000年的26桶,降幅為20%。從總體看,1973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長了126%,而能源消費僅增30%。
此外,由於美國交通運輸業占其石油總消費的65%以上,20世紀80—90年代低油價時期美國汽車行業快速發展,車型也越來越大,尤其是越野車和跑車等高耗油交通工具備受消費者青睞。因此以汽油為主體的石油產品需求有較大幅度的攀升,美國能源部預計,到2020年美國石油日消費量將達到2600萬~2700萬桶。
㈡ 美國油氣政策發展歷史
美國聯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體現在制定能源戰略、確立競爭規則和維持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三個方面,為石油產業提供了經濟、技術和制度框架,從而使私營企業能夠有效地滿足國家目前和將來對石油資源、能源安全、市場公平競爭,以及保持清潔和安全的環境的需要[40]。此外,聯邦政府還根據不同的稅收政策對石油工業經營中的經濟利益進行調節。
20世紀20年代末期,隨著石油供應量越來越多地超過需求量,產生了大量的石油過剩;接著又遇上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石油市場遭到了空前的災難。幾個月之內,原油價格從每桶1美圓跌到10美分以下,美國石油工業的發展逐漸陷於困境。美國政府為了擺脫困境,對石油生產作了規定性的限制。在東得克薩斯油田發現前,俄克拉何馬州就已經實行了配產的做法,得克薩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這種做法。所謂配產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石油生產公司壓低產量,以達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對這種配產的實施,但由於當時原油價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到1934年,大多數的州和石油公司都採納了這種政策,油價逐步穩定,同時也使政府對石油工業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參與和加強。國會還通過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應制定了產量變化的允許范圍,禁止任何超額生產的原油運出美國。其後,當進口原油開始對美國石油工業形成威脅,危及美國石油限產政策的實施時,美國政府又宣布了進口管制[42]。
由於跨國公司一直控制著石油的定價權和原油生產控制權,因此當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時,跨國石油公司與石油輸出國組織之間的問題日趨政治化。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了石油禁運,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利用這個機會,將油價從每桶2~3美圓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圓,礦區使用費從產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稅提高到65%。石油輸出國採取的行動給美國等市場經濟國家帶來了能源危機,1973~1974年,美國特別嚴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禁運的影響。因為當時美國所需石油的35%來自進口,美國政府對國內石油生產實行了價格管制,實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低價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高價政策,但仍無法避免由於油價的突然上漲而引起的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結束了戰後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的下降趨勢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轉過來[43~46]。
由於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威脅,鑒於石油在美國能源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聯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關於石油的計劃和激勵政策[40,47~50]:
(1)重視石油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合理價格下,確保國內石油的安全供應。積極推進企業、大學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國石油界每年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進投入都達到數億美圓,這些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聯邦政府。
(2)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與節能法》,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美國石油儲備體系分為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運和石油供應中斷,平時不輕易動用,當商業石油供應一旦發生中斷,在美國總統下令的15天之內,應急儲備油才能被迅速運至石油提煉廠。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運行機制可以概括為:①政府所有和決策;②市場化運作。從建設儲庫、采購石油到日常運行管理費用均由聯邦財政支付。聯邦財政設有專門的石油儲備基金預算和賬戶,基金的數量由國會批准。
為了避免對市場價格的沖擊,戰略石油的采購和投放基本上採取市場招標機制。通常選擇價格低迷時采購,既要避免引起市場價格波動,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儲備資金損失。戰略石油儲備的投放也採取招標機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標,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場價格銷售,回收資金交財政部的石油儲備基金專門賬戶,用來補充石油儲備;企業商業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2004年,全美的石油儲備相當於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佔1/3,其餘是企業儲備。美國的企業石油儲備完全是市場行為,既沒有法律規定企業儲備石油的義務,政府也不幹預企業的儲備和投放活動,企業根據市場供求和實力自主決定石油儲備量和投放時機。
(3)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研究開發等活動,引導企業實現國家能源目標。通過政策實踐,近年來聯邦和州的稅收政策被認為能夠較為有效地激勵私人部門實現能源政策目標,如研究開發和投資稅減免,減收礦區使用費等。但總的來看,由於各州之間油氣運營和經濟情況差別很大,多數稅收鼓勵政策是由州政府實施。
(4)政府機構分工合作,通過補貼、技術援助和融資手段支持國內能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取和利用國際資源。能源部、貿易開發署和美國進出口銀行是支持能源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三大主要機構。能源部礦物能源辦公室下的礦物能源國際計劃和石油天然氣進出口辦公室承擔支持美國油氣產業界開發新的商業機會和技術的職責;美國貿易開發署通過資助可行性研究、專業培訓、商業研討會和其他技術援助,幫助國內油氣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參與能源項目的競爭。作為政府機構的補充,美國進出口銀行對美國公司的海外銷售活動提供融資支持;進出口銀行也提供信用擔保,以保護美國出口商免受因國外政治或商業原因導致的拒付風險。
美國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寬價格管制,針對石油生產經營者在高油價時期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於1980年2月2日起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徵收「意外利潤稅」(即暴利稅);1981年,美國政府終止了對原油的價格管制。到1984年,與在價格管制時的原油進口高峰相比,進口量下降了約50%。美國原油進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應國的出現,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開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間,世界原油價格從每桶32美圓跌到每桶10美圓。
1990年的海灣戰爭時期,前總統布希提出了新能源戰略,以緩解油價上升對經濟的沖擊。雖然近些年來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高技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但美國仍視能源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主張提高能源效用、尋找替代能源、確保國外石油來源,更強調保持重要產油區的穩定和安全,以確保擁有得到資源的機會。
2001年,美國的《國家能源政策》報告指出了解決「能源危機」的戰略措施,其中對開發油氣資源的國內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51~53]:
(1)加強國內油氣資源開發力度,增加國內產量。根據美國目前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開發現狀,阿拉斯加石油蘊藏區成為布希政府增加國內油氣供應的首要地區,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還有三個可供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即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儲備區、北極邊遠大陸架和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聯邦政府把開發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增加美國國內油氣產量的重點。除阿拉斯加外,還要加強對美國西部油氣資源的開發。聯邦政府在大陸48個州擁有31%的土地(多位於美國西部)和全部大陸架。目前,這些地區提供的能源佔全國能源總產量的30%。這些地區有待開發的地下原油儲量約5.6億噸,天然氣儲量4.68萬億立方米。但這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勘探開發成本高,必須採取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開采出來。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對石油、天然氣開發過程中新技術的運用,提高老油氣田的開采效率,降低開采成本,盡力提高老油氣田的產出水平。
(2)改善石油與天然氣輸送設施,修建新的輸送管道。美國的油氣輸送管道總長度超過320萬千米,是美國油氣產品的主要輸送工具,擔負著美國國內油氣產品66%的輸送任務。但由於使用時間較長,這些管道已出現了嚴重的老化現象,大大降低了輸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環境的可能性。因此,聯邦政府要求負責油氣輸送管道安全的運輸部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管道設計、修建、維修以及緊急事故處理的監控力度。對跨阿拉斯加輸送管道,聯邦政府尤為重視,因為這條管道自從開通以來一直擔負著美國國內石油產品近20%的輸送量,而且輸送效率極高,在其整個營運歷史上損耗只佔其輸送總量的0.00014%。
(3)修繕、擴大煉油設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煉油設施效率不斷降低,而且對環境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這既制約了煉油業滿足美國經濟對相關石油產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環保人士愈發激烈的反對。因此,聯邦政府決定在改善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鼓勵新的煉油設施的修建,爭取同時滿足經濟與環保雙方面的需要。
(4)增加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美國聯邦政府在石油供應出現緊急情況時對石油市場進行干預的主要工具。政府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完全沒有跟上石油進口的步伐,1992年儲備量能維持83天的進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決定增加戰略石油儲備量,其意義不但在於維護美國石油安全,更在於石油還是國防燃料儲備。
㈢ 世界油氣資源消費現狀及發展趨勢
北美、亞太地區和歐洲是世界主要油氣消費區。多年來,美國油氣消費居全球之首。天然氣消費量增長較快的地區為非洲、亞太地區和中南美洲。1999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佔40.57%,天然氣佔24.19%。預計到2020年,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的油氣產量都將出現下降,而油氣消費又呈穩定增長的趨勢,因此世界油氣供需地區不平衡性將進一步加強。國際油價的長期趨勢將隨石油供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一、世界油氣資源消費現狀及消費結構
油氣消費現狀
北美、亞太和歐洲是世界三大石油消費區。據英國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述評》顯示:2002年全球石油消費為35.22億噸,其中北美洲為10.65億噸,中南美洲為2.15億噸,歐洲和歐亞為9.25億噸,亞太地區為9.92億噸,中東為2.07億噸,上述各地區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見圖4-8。2002年美國為世界石油消費第一大國,消費量為8.94億噸,佔世界消費總量的25.4%。中國石油消費量為2.46億噸,佔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7%,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圖4-82002年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分布圖
天然氣是世界上消費量增長最快的能源礦產。2002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為25355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了2.8%。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消費量佔世界比例見圖4-9。北美和前蘇聯同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氣區和消費區,美國、前蘇聯和日本是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圖4-92002年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消費量分布圖
二、油氣消費結構
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在1998年油氣所佔比重為63.8%,而1999年油氣所佔比重為64.8%,油氣所佔比重上升了1.57%。美國能源情報署對未來2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預測數據為:世界能源總的需求量年增長率為2.1%,2020年將達到300桶/日,摺合油當量15×109噸/年。其中石油需求的年增長率是1.8%,其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比例將從2000年的40%下降到2020年的37%;天然氣的年增長率為3.3%,其比例將從22%上升到29%。另據美國兩位學者(埃克米得斯和奧利格尼)預測,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將佔到40%以上。
他們作出這種預測的依據:首先是燃料電池大量商業化應用,目前該項技術在經濟上已經可行。其次是八國集團的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和日本將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增加天然氣的使用。第三是環境保護者的壓力,天然氣比石油更清潔,發熱量更高。第四是國際天然氣市場逐漸顯露生機,歐佩克國家都對天然氣給予更高的重視。第五是天然氣的資源量廣泛,其使用比石油更可行等。
據英國BP《1999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1998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是:天然氣消費佔2%,煤炭消費佔73%,油品消費佔23%,其他佔2%。1988~1998年間,中國的天然氣產需基本平衡。2010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目標:天然氣消費佔4%,煤炭消費佔67%,油品消費佔21%,其他佔8%。
三、油氣消費發展趨勢
世界能源的消費與經濟的增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未來世界石油用1995~2020年間1.9%的年增長率,與GDP3.1%的年增長率相比,其增長彈性值為0.6。而天然氣的同期增長率為2.6%、與其相比,石油的需求增長並不大,與整個能源需求的增長率基本相同(圖4-10)。由於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各個地區石油需求增長情況的差別很大(見表4-5)。1995~2020年,OECD各國以0.8%的年增長率呈低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則呈現3.0%的大幅度增長形式。其中增長最大的是中國,年均增長率為4.6%,其次是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年增長率為4.2%,再其次的順序是東亞3.6%,中南美洲為2.5%。
圖4-10能源消費取決於全球經濟增長
(未來能源的消費量,單位:千萬億英制熱單位)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表4-5世界原油需求表
(據《國際石油經濟》,2001.9)
估計非OECD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將在2010年以後超過OECD國家,2020年以後會進一步加大差距(表4-6)。
表4-6各地區石油需求預測(單位:百萬噸石油當量)
(據《國際石油經濟》,2001.9)
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各地區和各國家對能源特別是油氣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長。隨著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劇,世界油氣供需地區性不平衡也進一步加劇。世界石油資源和市場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劇趨勢。從資源分布看,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和北美三個地區剩餘石油可采儲量佔世界的82.3%,待探明可採石油資源佔世界的72%。其中中東地區剩餘石油可采儲量佔世界的64%,待探明可採石油資源佔世界的25%。2010年以後歐佩克在世界石油產量中所佔份額將由目前的39%增至50%以上,世界石油供應將更加依賴中東。預計未來十年內,北美、歐洲和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產量都將出現下降,而石油消費又都將穩定增長,勢必導致石油供需缺口加大,其中亞太地區將成為世界油氣供需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1990~2000年,亞太地區地區石油消費量年增長5.4%,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992年超過歐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區。2002年亞太地區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僅佔世界總量的3.19%,石油產量佔世界總量的11.17%,消費量佔世界的28.1%,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本地區第一大石油消費國。未來我國石油國內供給的缺口將不斷增大。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國內石油供給量將在1.77億~1.95億噸;2001年至2010年,平均增長率將在1.08%~1.81%。但國內石油需求量在不斷增長。到2010年,國內需求短缺約1.17億~1.42億噸,需要從國外進口。
據美國能源信息署《2000年度國際能源展望》預測,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在未來20年內,天然氣將是一次能源中消費增長最快的能源,預計世界天然氣的年均消費增長速度將達3.1%,2010年和2020年世界天然氣消費量分別達3.49萬億立方和4.72萬億立方米(劉增潔,2001)。
21世紀中國天然氣將進入新的發展期。2002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已達到301億立方米,佔世界消費量的1.2%。在亞太地區天然氣消費中僅次於日本和印度尼西亞。未來中國對天然氣的消費將會不斷增長,因為這有利於改善中國的能源結構,緩解石油供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