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冒險偷襲珍珠港是為了石油,但是日本已經佔領的中國地區尤其是東北三省不是也有豐富的石油的嗎
這個為了石油,並不是為了奪取石油,而是要在自己石油資源枯竭之前發動戰爭取得優勢
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時,恰好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和美國國會宣布對日本進行貿易限制尤其是石油等,對於資源相對匱乏的日本來說,斷絕了來自美國的石油無異於一場災難
就和當時墨索里尼入侵埃塞爾比亞時,國際聯盟迫於壓力宣布義大利為侵略國並實施制裁,但並沒有制裁義大利石油貿易,以至於義大利最終利用科技優勢擊敗埃塞爾比亞
同樣,隨著日本侵略的擴大以及北上失敗後停止對蘇用兵,美國深深感受到日本做大的威脅,於是開始強化援助中國,限制對日貿易
此時的日本,斷絕了美國的貿易後,資源已經開始出現問題:當時中國東三省很多資源並未被開采,尤其是石油在當時雖然有產量但非常之低(當時日軍將領水川伊夫曾經被稱為「不是軍人的軍人」,但事實上,他是一名地質專家,專門勘探中國的地質資源),而當時日本主要是高科技軍事裝備大多依賴石油作為燃料,尤其是日本帝國艦隊。
斷絕美國石油供應後,日本深知美國已經開始著手對付日本,但美國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把自己陷入戰爭,因此美國主動向日本宣戰的可能性較小。但即便如此,一旦美國人准備充分,自己已經陷入中國戰場,近800萬陸軍難以抽調,繼續擴張只能依賴海軍和空軍,而對抗美國,雙方實力大致可以對比為:美國艦隊》日本艦隊》美國太平洋艦隊
也就是說,日本艦隊對單一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還是有優勢的,但是對抗整個美國艦隊日本力不從心。要攻擊美國,第一要素就是必須先殲滅太平洋艦隊,這樣日本可以獲得前沿陣地,同時避免美國從後面偷襲日本。如果面對面交戰,日本肯定占不到便宜,況且日本本土距珍珠港很遠,補給不利,只有利用奇襲才能占據優勢。
所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起因是石油,但目標不是石油,而是一種戰略壓制,通過偷襲迅速打垮太平洋艦隊,使美國短期內無力對抗日本,斷絕了美國向中國等地的援助,對日本的侵略很有幫助
② 我們怎麼知道石油在地下哪個地方都有哪些手段
通過石油勘探發現,所謂石油勘探,就是為了尋找和查明油氣資源,而利用各種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質狀況,認識生油、儲油、油氣運移、聚集、保存等條件,綜合評價含油氣遠景,確定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找到儲油氣的圈閉,並探明油氣田面積,搞清油氣層情況和產出能力的過程,為國家增加原油儲備及相關油氣產品。
石油以及其他礦產的發現的辦法相同,首先是經過地質工作者進行小比例尺踏勘,劃分出地層,這種工作比較粗糙,只是對整個地區的大致了解,然後在小比例尺的地形圖上做出地質圖來(通常是用1:5萬的地形圖作為底圖),全國各省都做這樣的工作,然後在把各省的地質圖合並到一起,成為中國構造地質圖。
這是最初步的全國性的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許多礦產。分析各種礦產賦存的形式和各個地層主要賦存的礦產。做了這些工作後,奠定以後尋找各種礦產的基礎,便於指揮和安排野外地質人員的去向。
從地質的普查資料中可以得知,石油的生成賦存形式主要在古老地層中的岩石——油頁岩,凡是找到這種岩石,都會有石油的沉積,經過地表揭露後,把資料收集匯總,然後根據這些資料設計勘探鑽孔(根據地層的傾角,利用三角函數算出鑽孔的孔深)。
根據勘探的精度布置鑽孔,收集鑽探資料,測孔等工作並記錄數據,勘探的過程大楷就是如此。
至於有些地區石油賦存多,有些地區賦存少,這主要決定於石油成礦後的後期構造的作用和含油地層的出露。
從整個中國地質圖上可以分析含油構造,含油盆地等地質特徵。
做這些工作都需要專業學校畢業的人才能勝任。如地質專業,物探、水文地質、化探、勘探等。
參考資料有 陸基孟 <<地震勘探原理>>
陳小宏等 <<地震數據處理>>
朱筱敏 <<沉積岩石學>>
③ 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夠人類使用100年,為何無人敢開采
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夠人類使用100年,為何無人敢開采?其實,這個沙漠指的是卡拉庫姆沙漠,當然,大家可能對它的另一個名字“黑沙漠”更加熟悉。作為世界第四大沙漠的卡拉庫姆沙漠,的確擁有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但是,有一些傳言說蘊藏在這里的稀有資源至今沒人敢開采,而這一切都跟沙漠中的地獄之門有關。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言存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④ 為什麼岩心是「窺視」地下的「窗口」
石油和天然氣是一種液體礦藏,具有極強的流動性。要形成油氣藏,油氣就必須先從生油層運移到儲油岩石的孔隙、孔洞和裂縫中。油藏形成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尋找和開採石油必須採用與金屬礦或煤礦完全不同的手段。
在野外找礦時,我們可以在岩石露頭上或水溝里找到一些油氣苗,但這只能為人們提供尋找油氣田的線索,並不意味著找到了油田。因為油氣生成在很深的地下,油氣苗往往是在石油向別處流動的過程中或者油藏遭到破壞時跑出來的。只根據地面地質條件,搞清究竟哪裡有油顯然是不夠的,對於尋找海洋、沙漠、田野和城市地下的石油,則更是困難。然而,如果能把地下的岩石「搬」上來讓人們看看,不就知道地下有沒有石油了嗎!取岩心正是起到了這種作用。岩心是在鑽探過程中用特殊的取心鑽具從地下取出的岩石樣品。它如同「穿地鏡」,使人們通過它而望穿地下千米地層。在石油勘探階段,岩心能夠真實地反映地下地層的時代,有沒有油層,油層的深度和厚度是多少,儲油性能怎樣,油、氣、水層的相互關系怎樣……通過多口鑽井岩心的比較分析,還可以了解儲油構造的形態,斷層的性質和分布規律及其對油田的影響,油、氣層分布的規律和面積。在油田開發中,通過岩心可以了解油層的開采狀況,可以在實踐過程中不斷修改和調整開發方案,把地下更多的石油開采出來。還可以用岩心來模擬地下的條件,進行各種開發試驗,得出正確開發油田的依據。總之,通過岩心資料的全面分析,我們不但可以找到油層,還可以認識油層,為合理地開發和改造油層提供地質基礎。
在石油地質工作中,要想從一個鑽井了解地下情況可以使用許多種方法,如收集在鑽進過程中隨鑽井液返到地面的岩石碎屑(即岩屑);採用各種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測井方法;利用地層測試資料等。但是,這些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岩心才是最直接的第一性資料,很多地質現象必須根據岩心才能進行研究和分析。
岩心能反映許多地質現象,如岩心上有紫紅色、翠綠色、銀灰色、棕色、黃色、黑色等各種色彩,有成層重疊的現象,有動植物化石,有微小的裂縫,還有密密麻麻像針尖一樣大小的洞洞。岩石中的這些現象,是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內地質現象的客觀實際的反映,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使用價值。地質工作者最常使用的岩心柱狀圖就是把一口鑽井的岩心用不同的符號按岩層埋藏的順序畫成的柱狀剖面圖。每一層岩心的岩性、電性、含油性、油層物性、層理構造及化石等各項內容都對應地標示在相應的位置上,供全面研究分析使用。
大慶油田岩心庫我們通常所說的地層是指在一段地質時期內在地殼中形成的一套沉積物的統稱。大家知道,在漫長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同一地區在不同地質時期所形成的地層是不同的,是有規律地變化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形成的地層也是不同的,也是有規律地變化的。所以,地層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通過對各個不同地區地層的描述來對比和研究它們的相互關系,說明它們各自的特徵,確定它們的形成規律,這種確定地層的生成順序及其時代、把不同地區的地層按其時代的新老進行比較的工作,叫做地層的劃分與對比。
岩心就是按順序「搬」到地面上的地層。一個鑽井的岩心資料是「一孔之見」,它所反映的地層也往往是不完整、不連續的。要想建立整個地區的地層順序,就需要把不同地方的岩心剖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較,互相補充,進行綜合,最後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就好像把散在各處的一本書的殘章斷篇收集起來,按頁碼排列好,並把每頁缺損處修補好,恢復成一部較完整的書。
一旦一口井中的地層層序確定下來,岩心的其他用途就派上用場了:岩心是研究油砂體的真實形態、內部結構構造的最重要的直接資料。人們可以通過粒度分析、岩心薄片的觀察鑒定、電子顯微鏡觀察等技術手段認清油砂體的特徵,這對油氣的勘探開發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岩心照片勘探家利用岩心研究油層的性質,用岩心孔隙度、滲透率、含油飽和度測定來劃分油層有效厚度並推斷油層中含有多少石油、油層的好壞等等以獲得勘探與開發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