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波斯灣「石油湖」形成還有什麼原因光這5點開采優勢就夠了
目前全球的石油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有:西亞波斯灣地區、非洲幾內亞灣沿岸、歐洲的北海、北美的墨西哥灣沿岸、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亞、北美阿拉斯加等,而其中儲量最豐富的地區無疑西亞的波斯灣地區,已探明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波斯灣沿岸國家中,占據了世界十大儲油國中的五個,排名第二的沙烏地阿拉伯就佔到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4,堪稱"石油王國",此外還有排名第三至第六位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
那麼波斯灣的石油為什麼這么豐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隨著地殼運動,阿拉伯板塊向北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特提斯海逐漸消失,保留下來一塊大陸架淺海的沉積地,就是現在的波斯灣。擁有穩定的沉積環境,生油、儲油、運聚、保存的條件極其理想。
同時第四紀以前,波斯灣氣候溫暖,植物生長茂盛,動物種類多,積攢了大量的有機沉積物。而到了近新世時期冰川運動頻繁,地質災害集中,大量的動植物被掩埋於海底,泥沙與海洋生物屍體沉積,形成「有機淤泥」,經過長期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轉變成了石油和天然氣。
此外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升降運動形成了4000~12000米的巨厚沉積層。而平緩的褶皺現象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背斜(即儲油構造),像一個「大盆」把匯集的油氣貯存起來,就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氣的富集通道、大倉庫。
當然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佔到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不僅僅因為石油資源豐富,重要的是開采條件也十分優越。
第一、 儲量3.5億噸以上的巨型油田分布集中,比亞、非、拉其他產油國的油田大幾十倍。據統計,波斯灣地區儲量在6.8億噸(50億桶)以上的巨型油田共有27個,合計佔全區石油總儲量的75%。巨型油田使得波斯灣地區的石油開采能夠高效率、低成本和長期穩定地進行;便於集中投資開采;
第二、 石油多分布在海岸附近,距油港最遠的一般也不超過100公里,輸油管運輸距離短,原油外運方便;
第三、 油田的地下壓力高,自噴井占油井總數的80%以上,因此其生產成本是目前世界上最低的。
第四、 波斯灣石油多以經濟價值較高的中、輕質油為主,便於石油精煉;
第五、 波斯灣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這里終年晴朗,陸地平坦乾燥,海域水淺,幾乎沒有風暴。氣候條件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大產油區有利得多。
如此看來,上天對波斯灣這塊地方還真是不薄,你們說呢?
Ⅱ 西亞的波斯灣又稱什麼,石油儲量世界第一,因此有什麼之稱
波斯灣有石油寶庫、世界油閥之稱。
波斯灣的海灣地區為世界最大石油產地和供應地,已探明石油儲量佔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所產石油,經霍爾木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寶庫、世界油閥之稱。 灣內有眾多島嶼,大都為珊瑚島。灣底與沿岸為世界上石油蘊藏最多的地區之一。
(2)西亞石油為什麼出口外運擴展閱讀:
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波斯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至95%均經由霍爾木茲海峽,峰值時每天通過海峽的油船和其他商船達300餘艘。霍爾木茲海峽也因此成了一條關系許多國家興衰的戰略要地。
為減少對霍爾木茲海峽的依賴並縮短前往歐洲的航程,海灣各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
波斯灣地區不僅石油資源豐富,而且開采條件也十分優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個油田儲量達3.5億噸以上,為超級大油田;並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陸上,因此輸油管運輸距離短,原油外運方便。
Ⅲ 波斯灣的石油
西亞的波斯灣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海拔長約1040千米,寬180-320千米,面積24萬千米2,平均水深25米,是一片廣闊的內海。它西接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向東則通過它唯一的出口——霍爾木茲海峽與阿拉伯海相連。 霍爾木茲海峽因扼守波斯灣石油海上運輸的出口而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海灣及其周圍100千米2范圍內,是一條巨大的石油帶,這里蘊藏著佔世界石油總儲量一半以上的石油,僅沙特一國的石油儲量就佔世界總儲量的1/4,堪稱石油王國。
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波斯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至95%均經由霍爾木茲海峽,峰值時每天通過海峽的油船和其他商船達300餘艘。霍爾木茲海峽也因此成了一條關系許多國家興衰的戰略要地。
為減少對霍爾木茲海峽的依賴並縮短前往歐洲的航程,海灣各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雖然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已遠不如以前了,但是如果封閉它,對世界石油市場依然會有重大影響。中國進口的60%石油來自海灣,而且基本上都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
波斯灣地區在地質歷史上是氣候溫暖的淺海環境,水生動植物豐富並有大范圍的良好的儲存構造,具備了形成和儲藏石油的最佳條件。波斯灣地區不僅石油資源豐富,而且開采條件也十分優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個油田儲量達3.5億噸以上,為超級大油田;並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陸上,因此輸油管運輸距離短,原油外運方便。油田的地下壓力高,油井多為自噴井,占油井總數的80%以上,因此其生產成本是世界最低的。 波斯灣的石油出口量佔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石油源源不斷地流向日本、西歐和美國等地;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灣昔日的貧困國家轉眼之間躋身於世界富國的行列。
波斯灣雖是石油寶庫,但它給該地區帶來金錢的同時,也帶來了戰亂和苦難。外來勢力的滲透和爭奪,加上波斯灣內部由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造成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使波斯灣局勢長期動盪,並多次燃起戰火,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對整個國際形勢也有著很大影響。美國一直把波斯灣當作其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積極通過各種手段向這一地區滲透。支持伊拉克打兩伊戰爭,為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出兵海灣,再到打伊拉克戰爭,都是為了維護其在波斯灣的戰略和經濟利益。美國已基本控制了波斯灣這一世界石油寶庫。
Ⅳ 西亞石油為什麼會大量出口
世界石油資源的蘊藏、原油的生產和供銷在地區分布上是極不平衡的,而西亞的石油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蘊藏量看,西亞是目前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蘊藏量最多的地區。幾十年來,盡管在世界其它地區陸續發現了許多巨大油藏,但波斯灣(簡稱海灣)地區在世界石油總儲量中的比重始終保持一半以上。1982年初,西亞石油儲量近500億噸,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53%。其中僅沙烏地阿拉伯一國即約佔世界石油已探明儲量的四分之一,遠遠超過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世界上石油探明儲量在40億噸以上的國家共有8個,其中5個在波斯灣地區,它們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阿聯酋和伊拉克。 波斯灣地區不僅油藏異常豐富,而且還有著得天獨厚的開發條件。第一,油田規模大。波斯灣地區石油儲量大,但油田卻不多,約140個,平均每個油田的現有儲量高達3.5億噸以上,超過亞、非、拉其它產油國油田的幾十倍,更超過美國一千多倍。據統計,波斯灣地區儲量在6,800萬噸以上的大型油田合計提供了全區石油總儲量的95%,而該比重在拉丁美洲為60%,非洲只有50%,北美和東南亞更只有40%。科威特的布爾甘油田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累計儲量(歷年產量加現有儲量)分別達95億噸和85億噸。第二,地質情況良好。波斯灣地區普遍發育有深厚的沉積層,厚度達4,000~12,000米。在沉積層發育的過程中,區內產生了平緩的褶皺運動,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背斜或穹窿構造,它們都具有分布集中、規模巨大、兩翼平緩、構造簡單等特點。波斯灣地區各油田的主要儲油層在中部和南部是中生界砂岩和碳酸鹽岩,它們有很高的孔隙率;北部為第三系石灰岩,孔隙率雖低,但裂隙卻很發達,油氣的滲透流通性能都很好。區內各油田一般均屬水驅或氣驅型油田,所伴生的天然氣數量極大,83%油田都是自噴井,且能長期保持旺盛的噴油能力。由於上述條件使油田開發工程量顯著減少,便於採用大井距打井,且油井單產極高。1980年底整個波斯灣地區平均每口油井的年產量高達25萬噸,超過非洲三倍,是拉美和蘇聯的30多倍,更超過美國312倍。第三,石油運輸方便。除伊拉克北部幾個油田外,波斯灣地區油田大部分在海岸附近的陸上和海上,距油港最遠的也不超過100公里,故油管運輸距離短,原油外運方便。除上述各點外,波斯灣地區總的自然地理環境對石油開發也較有利。這里氣候乾熱,多晴朗天氣,陸地平坦乾燥,海域水淺且少風暴。雖然有的地方淡水不足,但總的來說,自然環境比世界其它一些大產油區,尤其是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北海油田優越得多。波斯灣地區所產原油質量較好,含臘少,凝固點大都低於-20℃,便於運輸,且中輕質油所佔比重較大。缺點是含硫偏高,需經脫硫加工。以上各項優越的開發條件,加上當地一些社會經濟因素的作用,使波斯灣地區的石油業能取得其它一切地區無法相比的經濟效益,投資省、成本低、效率高。這里每形成一噸石油生產能力所需要的投資及每生產一噸石油所花費的成本都是世界上最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亞原油產量呈連續的跳躍式增長,佔世界的比重由1945年的7%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26%,而進入七十年代則更提高到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從1965年超過美國後,一直高居世界首位。從原油出口量看,西亞地區原油產量雖然很大,但本地區消費極少,絕大部分出口到發達國家,是西方國家最大的能源供應地,在世界石油市場上佔有極其突出的地位,約佔世界石油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三左右。因此,西亞被人們稱譽為「世界石油寶庫」。
Ⅳ 為什麼波斯灣沿岸的石油分布特別多
西亞的波斯灣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
海拔長約1040千米,寬180千米~320千米,面積24
萬千米2,平均水深25米,是一片廣闊的內海。它西
接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向東則通過它
唯一的出口--霍爾木茲海峽與阿拉伯海相連。霍
爾木茲海峽因扼守波斯灣石油海上運輸的出口而具
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海灣及其周圍100千米2范圍
內,是一條巨大的石油帶,這里蘊藏著佔世界石油
總儲量一半以上的石油,僅沙特一國的石油儲量就
佔世界總儲量的1/4,堪稱"石油王國"。
波斯灣地區在地質歷史上是氣候溫暖的淺海環
境,水生動植物豐富並有大范圍的良好的儲存構造,
具備了形成和儲藏石油的最佳條件。波斯灣地區不
僅石油資源豐富,而且開采條件也十分優越。石油
分布集中,平均每個油田儲量達3.5億噸以上,為超
級大油田;並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陸上,
因此輸油管運輸距離短,原油外運方便。油田的地
下壓力高,油井多為自噴井,占油井總數的80%以上,
因此其生產成本是世界最低的。
波斯灣的石油出口量佔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
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石油源源不斷地流向日本、
西歐和美國等地;滾滾而來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灣
昔日的貧困國家轉眼之間躋身於世界富國的行列
Ⅵ 分析東非地區長期從中東地區進口油氣的原因
東非地區長期從中東地區進口油氣的原因有四個:
1、東非地區各國石油資源勘探開發時間較晚;
2、東非地區各國經濟欠發達,基礎設施不完善,油氣資源開采、加工能力弱;
3、隨著經濟的發展,東非地區各國對油氣資源的需求量持續增加;
4、東非地區距離石油資源豐富的中東地區較近。
(6)西亞石油為什麼出口外運擴展閱讀:
發展石化工業能夠促進東非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該地區工業化水平;能夠帶動東非地區各國就業;能夠增加石油資源的附加值。石油外運出口可以將資源優勢直接轉化成經濟優勢,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石油外運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
但經濟增長依賴石油出口,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經濟發展不穩定;大力開採石油可能導致資源枯竭,不利於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石化工業會加重東非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