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米脂21站石油質量怎麼樣
擴展閱讀
挖葯材的工具在哪裡 2024-12-03 09:43:42
承諾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2024-12-03 09:39:59

米脂21站石油質量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4-11-14 08:05:35

㈠ 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人口密度大嗎

人口:約46萬人
人口密度:65人/km2
榆陽區位於陝西省北部。東經108°58′-110°24′,北緯37°49′-38°58′。西北接內蒙古自治區,西南與橫山、米脂縣相連,東南與米脂、佳縣相鄰,東北與神木、佳縣接壤。東西最寬128千米,南北最長124千米,總面積7053平方千米。總人口46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鼓樓街道北大街,郵編:719000。行政區劃代碼:610802。區號:0912。拼音:Yuyang Qu。
多樣的地形地貌。以東西走向的古長城為界,延北屬林草豐茂的內蒙古高原,延南屬丘陵溝壑的黃土高原。以榆溪河水系為主,遍布大小河流百餘條,中型以上水庫27座。
良好的基礎條件。榆陽區是榆林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以歷史文化名城榆林城為中心,形成了覆蓋全區的公路網、輸電網、通訊網和廣播電視網。其中,有往返於西安、北京的空中航班,有過境站點的西包鐵路大動脈,有穿_區境的陝蒙、榆靖等高速公路。
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煤田是世界級七大煤田之一的榆神橫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岩鹽是國內外罕見的特大型精品礦藏,天然氣是陝甘寧大氣田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高嶺土、泥炭等也有相當規模的諸量。羊子飼養規模居陝西省前列,豬、雞、牛的飼養也形成了一定氣候,已建成全省畜牧業基地和設施養羊示範縣區。地上地下文物星羅棋布,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迅速崛起的榆陽經濟。生產總值連續幾年以15%左右的速度遞增,2005年達到5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80元和6520元,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經濟發展
「十五」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2.2億元,較「九五」末增長3倍多;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7億元,增長近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80元,較「九五」末增加了105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20元,較「九五」末增長61.3%。各項工作呈現出了跨越式發展的好勢頭。
農業在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中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實現了由傳統的越墾越窮,越牧越荒的惡性循環,向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的方向轉變,林草覆蓋率達到45%以上,一個由喬灌草織造的秀美山川初現輪廓。二是實現了由以種植業為主,向種養業並重的方向轉變,羊子飼養規模已達到154萬只,生豬、籠養雞分別達到80萬頭、100萬只;大扁杏種植10.2萬畝,溫室大棚菜達到3000畝,全區「北畜南果城郊菜」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其中高效養殖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三是實現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向種植糧食、飼料、飼草和經濟作物並重的方向轉變,糧、經、飼種植比例高速到60:12:28,為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打好了良好的基礎。
工業在構建新的經濟體系中實現了「兩大跨越」。一是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實現了改組制和產權置換上的跨越。普惠酒業集團公司、制葯廠、人民煤礦等骨幹企業,採取以強聯強、以優引優的辦法,進行合資合作改制,甩掉了包袱,搞活了機制,煥發了新的生機,已成為獨占鰲頭的重點企業。二是能源化工產業實現了由小打小鬧到大規模開發建設的跨越。全區原煤產量由2000年的78萬噸增長到了2005年的560萬噸,翻了近3番。一批以煤、電、鹽為主的產業項目正在興起,初步形成了以210國道為「軸心」、以舊榆神路和榆補路為「兩翼」的「四大工業基地」,即以國道沿線金雞灘、牛家梁鎮為主的煤電向載能工業品和化工產業基地;以魚河、鎮川、上鹽灣為主的岩鹽開發及其化工產品轉化基地;以舊榆神路沿線麻黃梁、大河塔、牛家梁為主的原煤生產基地;以榆補路沿線巴拉素、芹河為主的林紙一體化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相繼引進了一大批經濟效益高、發展潛力大的強勢產業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投入營運,拉動全區經濟建設邁上新的台階,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攀升,產銷銜接進一步趨好,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勢強勁。
第三產業在強勢經濟中快速發展。以餐飲、商住、金融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實現增加值25.96億元,佔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49.7%,地方財政收入的1/4來自於服務業。服務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今日潮、銀河、天佑、三辰、金龍、四海大酒店與個體經營者的風味特色小吃,互為補充,提升了榆林飲食文化品味,在全市服務業的中心位置更加凸現。
基礎設施
榆陽區是榆林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古城修復、舊城改造、新城建設大步推進,古城牆、步行街、四合院古色古香;世紀、凌霄、火車站廣場息息相綴;膚施路、鄉企城、經濟開發區各具特色。新建路、長城路、常樂路、文化路、人民路、榆陽路「四縱兩橫「的城區交通網已形成。城區道路、給排水、綠化、供氣、采曖等各項基礎設施齊全完善。小城鎮建設基本實現了「四個一」要求,即有一條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街道;一個開放有序的集貿市場;一個能帶動區域性主導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一個能吸引群眾經常開展活動的文化娛樂場所。
區境內有全市最大的航空站兩個(榆林機場和鎮川機場),每日往返省城西安航班4-6班次,每日往返北京航班1班次;神延鐵路在榆林設有客運站,每日通列4趟;城內設有市運輸公司和區客運中心兩個汽車站,連接全國各大城市、各縣區和全區各鄉鎮,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與陝西至內蒙高速公路呈「丁」字形在市區交匯,210國道縱貫南北,鄉鎮油路呈輻射狀,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30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航空為補充的交通運輸網。
區內有大學1所,中等專業學校8所,普通中學46所(其中省市重點高中3所,示範初中4所),職教中心1所,普通小學322所,幼兒園59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60所,其中鄉鎮農技校28所。現有各類醫院、醫療服務機構232個,其中重點醫院5個,普通醫院5個,鄉鎮衛生院25所,防疫站11所,專科防治所1所,婦幼保健站2所,衛生監督機構2個,職業衛校2所,有病床位2135張,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設施設備日趨完善。建成全市最大的疾病控制中心。
區內供電網已與西北電網聯網,330千伏、110千伏兩條輸電線路由南向北穿越區境,目前正在籌建750千伏輸電線路和110千伏輸電線路。現有2×13.5萬千瓦火電廠一個,350千伏變電站一座,110千伏變電站6座,35千伏變電站7座,區境內各大項目均有可靠的供電保障和送電條件。與此同時,農網改造工程也突飛猛進,全區488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同網同價。有各種廣播電視台5個,調頻發射機1台,衛星地面接收站18座,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普及率75%。城區有線電視入戶率90%,農村MMDS微波電視信號覆蓋率達90%。電信、移動、聯通、網通四大信息網覆蓋全區,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2.12萬門,互聯網可以利用撥號、ADSL、光纖等多種方式連接上網,對溝通內外信息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自然資源
榆陽區資源富集,主要有五大資源優勢。
一是土地資源廣闊。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28萬畝,林地494.46萬畝,牧草地328.18萬畝,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多。
二是水資源的比較充裕。境內地面年徑流量多年平均值為4.54億立方米,地下水調節諸量為7.43億立方米,全區擁有水資源量9.14億立方米。擁有中型以上水庫27座,總蓄水能力為18812萬立方米,年調水量4500萬立方米。
三是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榆陽區是榆神煤田和榆橫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探明原煤儲量300億噸,占預計儲量的82%,且為優質環保煤。區境西部是我國大陸上最大的整裝天然氣陝甘寧大氣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氣東輸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已建成國內最大的天然氣化工廠。區境南部有國內外罕見的精品岩鹽礦藏,氯化納含量達到95%,已探明儲量1.3-1.8萬億噸,佔全國岩鹽資源的13-18%。市區的「普惠泉」和「榆陽泉」泉水,俗稱「桃花水」,為低鈉重碳酸鈣鎂型天然礦泉水。同時,高嶺土、泥炭、石油、鐵礦等資源也有相當規模儲量。
四是農副土畜產品資源雄厚。榆陽區已成為陝西省第一養羊大區,養羊規模達154萬只,年產毛、絨1000多噸,麻黃梁鎮的白絨山羊基地已被農業部鑒定為優質品種繁育基地。糧食作物有3類、21種、126個品種,糧食年總產量穩定在4億斤左右。東南部山區建成的10萬畝大扁杏基地已開始進入盛果期,預計杏仁年產量可達到100噸以上。全區共有草本植物60多種,木本植物40多種,栽培作物79種,屬灌叢草原植被區。
五是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榆陽區自魏置上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長城由東北向西南斜穿區境,境內「南塔北台、六樓騎街」展示出塞上古城獨特的歷史風貌。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台」的鎮北台和全國最大的巨書寶庫——紅石峽聞名遐邇;集風景、藝術、宗教於一體的青雲寺、黑龍潭、萬佛洞、戴興寺等古建築依山居險,風景怡人。這些具有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文物古跡與黃沙綠洲、羊群草地互相交織,呈現出一派大漠邊關的奇異風景。
農田水利
榆陽區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三大目標,堅持以「典型引路、示範開路、先進帶路」為治理理念,以「規劃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規模一次形成,綜合一次配套,效益一次達標」為要求,採取「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部門聯合,資金捆綁,規劃建設,整體推進」的治理模式,按照「三直一平八配套」的標准,建設農田水利。
到「十五」期間,全區累計投入資金6123.50萬元,其中國家投入1174.54萬元,區鄉兩級財政和群眾自籌投入4948.96萬元。全區累計完成治理面積600.7平方公里。其中梯田16.6平方公里,壩地9.9平方公里,水地7.6平方公里,水保林323.8平方公里,經濟林31.9平方公里,人工種草211平方公里。投入機械台班7690個,完成勞動積累工497.5萬個,完成土石方量3395.4萬立方米,新增基本農田4.65萬畝。全區新修、加固小型水利工程1814處。其中新修764處,新建淤地壩135座,維修淤地壩650座,新打機井381眼,新修人畜飲水工程83處,解決了17241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全區已初步實現了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
退耕還林
榆陽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草)99.8萬畝,其中耕地還林草27.03萬畝,宜林荒地造林種草72.77萬畝與此同時,按照省、市統一部署,扎實穩妥地開展了退耕還林(草)政策兌現工作,每年向丘陵區4.5萬農戶兌現現金補助和管護費4324.8萬元。
實施退耕還林7年來,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由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結構向農、林、牧並重轉變,畜牧養殖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由30%提高到了60%;由過去單一的種植糧食作物向糧、經、飼並重轉變,飼料飼草種植比重有了顯著提高。二是生態環境逐步好轉。全區林草覆蓋率由工程實施前的38.2%提高到了42.7%,在工程實施區域,山上林草多了,溝底壩系多了,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整體生態狀況有所改善。三是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328元提高到了2005年的2380元。截止2005年,全區退耕還林工程做到了「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
把退耕還林和建設基本農田結合起來,切實解決群眾退耕還林後的吃糧問題。為確保退耕後糧食總產不減少、群眾吃飯不受影響,榆陽區堅持基本農田建設不放鬆。一是在退耕還林時留足口糧田。二是加快中低產田改造。三是打壩淤地,新修基本農田。目前,全區人均達到了2-2.5畝條件較好的緩坡地、梯田地、壩地等高產田。通過地膜栽培等農業新技術的大力推廣和應用,提高了糧食單產,到2005年底,全區農業人口人均佔有糧食560公斤。
把退耕還林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結合起來,逐步實現富民強區的目標。在工程建設中,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努力把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群眾收入,作為鞏固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果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科學選擇林種樹種和治理模式,做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在南部丘陵區的12個鄉鎮建成大扁杏基地10.2萬畝,每年產杏核60萬斤,為農民增收200多萬元。二是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和棚栽業。三是在山區條件較好的鄉村,大力推廣庭院日光溫室,結合水利「121」人飲水窖工程,做到戶均2分菜園子,保證農民的菜籃子,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四是引導退耕戶轉移剩餘勞動力。每年勞務輸出約4.5萬人,收入3億多元。
把退耕還林與畜牧業發展結合起來,實現單戶生產向產業化發展轉變。按照封山禁牧、人工種草、秸稈利用、舍飼養羊「四位一體」,以及羊棚舍、青貯窖、鍘草機、飼喂槽、活動場「五配套」的模式,在建龍頭、改良種、擴規模、增效益上狠下功夫。一是緊緊圍繞退耕還林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種草。累計退耕還草6.07萬畝,林地間種牧草20萬畝,為舍飼養羊奠定了基礎。二是積極推行羊子「雙改」。三是完善舍飼圈養服務體系。到2005年底全區羊子飼養總量達154萬只,畜牧業總產值達5.3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4.5%,成為農民退耕還林後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實現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的有機結合,確保生態建設成果。制定出台了《榆陽區封山(沙)綠化舍飼養畜決定》,全區全面實行封禁。為確保封山禁牧落到實處,一是組織林業、畜牧、新聞等有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明查暗訪,對封禁不力、偷牧、散牧的行為和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二是切實加強對退耕還林還草的管護力度,落實管護責任。三是加強執法檢查,充分發揮林業派出所、林政稽查隊和草原監理站的執法職能,堅決打擊亂砍、亂伐及非法侵佔林(草)地的不法行為。四是嚴格徵用林(草)地報批審批制度。
觀光旅遊
榆陽區是「河套文化」發源地之一,早在3萬多年前就有先民生息,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進化中,這里遺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物古跡。1986年,國務院公布榆林為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
榆陽區地處三秦北端要沖,既是各民族長期雜處融合之地,也是雄居建邦必爭之地,歷來有「九邊重鎮」之稱。戰國、秦漢長城在境內現遺存兩段,約44公里。隋長城在秦漢長城的基礎上修建,遺存一段。明長城途徑區境7個鄉鎮,全長78公里,這些遺存的墩、台、堡、牆展示著人類軍事歷史上的奇跡,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北台是修築在明長城上的最大軍事塞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台」。有「榆溪勝地」之稱的紅石峽是全國最大的巨書寶庫,其摩崖石刻現存明代成化年間以來精工巧匠、文人墨客所留字幅185塊,是我國罕見的一處大型摩崖石刻群。2002年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一行游覽了鎮北台和紅石峽。作為古人類聚居的地方,這里遺留下很多古遺址,區境內的古城界秦漢古城遺址,肖家峁新石器時代遺址,白城台東晉代來城遺址,走馬梁漢墓群遺址,歷史悠久,沒革甚遠,今日雖已是殘垣斷壁,卻展求出了人類的聰明智慧和往日古城的繁榮景象。集風景、藝術、宗教於一體的青雲寺、黑龍潭和戴興寺,依山居險,風景優雅,寺內佛象雕塑,栩栩如生;精美壁畫,形神兼備;牌樓匾額,皆出名家。城內建於明代的凌霄塔矗立於南側,共13層,高30米,頂覆琉璃瓦,角掛風玲,猶如一個守護神守著城市的南大門,與位於城北的鎮北台遙相顧盼。鼓樓、凱歌樓、新明樓、鍾樓、萬佛樓、文昌閣位於大街中心,成平行,設計精巧、獨具匠心,與步行街上的古老四合院和琳琅滿目的古店鋪相互交織,勾勒出「南塔北台、六樓騎街」的古城歷史韻味。
區境內的斌丞圖書樓,始建於1924年,是紀念以教育救國為已任,為榆林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杜斌丞先生。元大灘戰場是彭德懷總司令率兵攻打榆林城並大敗國民黨部隊的地方,戰場區遺留下不少馬刀、炮彈殼等。桃林山莊是國民黨愛國將領鄧寶珊在抗戰時期修建的,現已建成榆林市福利院。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安葬的大多是解放榆林時犧牲的革命烈士。長城角下,黃沙綠洲,演繹了無數英雄的傳奇故事,渲染出一片紅色的游覽聖地。
行政區劃
榆陽區轄4個街道、12個鎮、12個鄉:鼓樓街道、青山路街道、上郡路街道、新明樓街道、魚河鎮、上鹽灣鎮、鎮川鎮、清泉鎮、安崖鎮、麻黃梁鎮、牛家梁鎮、金雞灘鎮、馬合鎮、巴拉素鎮、榆陽鎮、魚河峁鎮、余興庄鄉、劉千河鄉、古塔鄉、青雲鄉、大河塔鄉、孟家灣鄉、小壕兔鄉、岔河則鄉、補浪河鄉、紅石橋鄉、小紀汗鄉、芹河鄉。
2020年9月,榆陽區上榜2020年中國百強區,名列第84。
2020年9月,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出爐,榆陽區位列第85名。
2020年6月,榆陽區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陝甘寧片區)。
2020年3月,榆陽區被評為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
2020年2月,榆陽區被確定為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推介榆陽區為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榆陽區榜上有名。
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認定榆陽區為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19年,農業農村部推介榆陽區為第二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17年2月,榆陽區上榜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㈡ 誰有關於黃河的資料

黃河
黃河 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長度 5464 km源頭海拔 4800 m平均流量 1774.5 m³/s流域面積 752443 km²源頭 青海省注入 渤海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黃河諺語、成語詩句、名句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發黑無緣。

渡黃河詩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檝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覩人行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涼洲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不到黃河心不甘。
說 盡 黃 河 只 為 水(諺語)
意 思:比 喻 說 了 多 少 話 , 只 有 一 個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爭 辯 了,~,還 是 對 我 有 意 見。

•跳進黃河洗不清。
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成了"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看來他是不 到黃河心不死。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句詩說的是黃河從西方遙遠的天邊奔騰而來,又滾滾東逝入海。今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黃河下游的"懸河"現象。"懸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稱"地上河"。懸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開闊、比降不大、水流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上升,為防止水害,兩岸大堤亦隨之不斷加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黃河至下游後,每年大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於下遊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黃河下游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懸河"。現在黃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縣的曹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了。"由於河道高出地面,一般來說鄭州以下的黃河下遊河道成了淮河、海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黃河兩岸已不屬於黃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饔玫娜嘶蚣�澹�拖窳⒃諢坪蛹ち髦械捻浦�揭謊�m浦�狡涫凳且瘓奘��揮諢坪尤�畔慷蔚募綳髦校�且桓鍪�海�順?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黃河水到峽谷中被兩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沖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離開三門峽谷,場景驚心動魄。過去黃河水運發達,曾為航船要道。但在三門峽段,常有觸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稱。後船每行至此,船夫們便下船用纖繩拉過。傳說中的砥柱石,是用來鎮定河水波瀾的,在船夫們的眼中,砥柱石卻是一座航標。石上原刻有"照我來"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駛來。船隻要朝它駛來,眼看要撞上時,砥柱前面的波濤回過水來,正好將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黃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驚人的抬升運動中,躍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塊邊緣發生斷裂褶皺,形成階梯狀地貌,原來廣泛分布的湖泊匯集成河。一條由湖泊匯集而成的大河隨之奔騰而下,形成地質構造史中驚心動魄的一幕。
之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是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黃河與我國其他江河相比,有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水少沙多。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的1/17,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內人均水量59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5%;耕地畝均水324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7%。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造成下遊河道嚴重淤積,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約10厘米。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合沙量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時空分布不均。
黃河水量的60%來自蘭州以上,秦嶺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來自河口鎮至龍門區間與涇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區。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場暴雨洪水。這種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給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三是地上懸河。
由於長期泥沙淤積,目前黃河下游堤防臨背懸差一般5~6米。灘面比新鄉市地面高出約20米,比開封市地面高出約13米,比濟南市地面高出約5米。懸河形勢險峻,洪水威脅成為國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災害頻繁。
黃河北抵天津,南達江淮,洪水波及范圍達25萬平方公里,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慘重損失。同時黃河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給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長期難以恢復。由於洪水災害頻繁,歷史上黃河洪水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黃河情況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餘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遊河床善淤,善決,善徒。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
據史料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0餘次,該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幹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工程浩大,總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訊的威脅,減緩下遊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於城市及工業供水、灌溉和發電。工程於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開工,於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用於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的投資達80多億元,完成各類土石方14億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當於建造13座萬里長城。群眾投勞近5億工日。依靠防洪工程體系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已連續奪取50年黃河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偉大勝利。
確保黃河歲歲安瀾,不僅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也十分巨大。據綜合分析計算,黃河下游50年不決口,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近4000億元。避免人員傷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環境惡化、影響社會穩定等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目前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處,提水工程2.9萬處,幹流設計引水能力已超過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及下游沿黃地區灌溉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1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1億畝,增長了8倍,其中寧蒙河套灌區、汾渭灌區和黃河下游引黃灌區這3大片灌溉面積佔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佔80%。灌區農業增產效益顯著,在約佔耕地面積45%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70%以上的糧食和大部分經濟作物,許多灌區已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棉基地。
黃河下游現共修建引黃涵閘94座,引黃灌溉和抗旱澆地面積達3600多萬畝,平均年引水量近100億立方米,豫、魯兩省沿黃20個地、市的百餘縣用上了黃河水。
黃河水資源利用范圍,已從過去主要用於農田灌溉,轉為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沿河蘭州、包頭、鄭州、開封、濟南、東營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礦企業,均以黃河為主要水源。農村2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也靠黃河供水得到解決。還建成了引黃濟青(島)、引黃濟衛(河)等跨流域調水工程。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共580億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高達53%,與國內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屬較高水平。據綜合分析計算,建國50年來,引黃灌溉、供水的直接經濟效益達6000億元。
防洪歷史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黃河歷史的真實寫照和區別於其他河流的顯著特點。因此,在黃河下遊河道的變遷史上,就有了源於下游決口改道而帶來的多個黃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稱《禹貢》河道)、西漢故道、東漢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時期,從大禹治水開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餘年,是黃河史上有記載以來最早的一條古河道。
黃河水神與靈物的傳說
黃河水神,由來已久,但歷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體名稱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與致祭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史籍上記載的黃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記載上有「冰夷」、「馮夷」、「無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靈一類的自然崇拜,後來漸漸變成為人格化的水神。
他們說,有個叫馮夷的人,被黃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天帝聽說黃河危害百姓,就封馮夷為黃河水神,稱為河伯,治理黃河。
大禹,是國人最崇敬的歷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無私奉獻精神,更是為世人所無限敬仰。透過現象看本質,其真正意義卻在於:首先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真正創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黃河歷1400餘年無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後的黃河河道也被世人認為是最佳的河道,並長期影響著後人的治河活動。
伴隨著大禹治水的傳說,人們有時也把大禹當作黃河水神來敬奉。
鄭州一帶民間有《河伯授圖》的傳說,說是河伯馮夷受命治理黃河,但操勞一生沒有把黃河治好,到年邁時,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畫了一幅黃河水情圖,又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大禹,將水情圖交給了他。大禹根據河伯授給他的這一幅圖,疏通水道,終於治理好了黃河。
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繼河伯之後的黃河水神。河南武陟縣嘉應觀,最高的建築是禹王閣,閣內塑禹王鎖蚊像,而且站在閣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黃河。開封城東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銅像。山東濟南龍洞山,舊名禹登山,傳說為大禹治水登臨處。
黃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九曲
黃河的彎多,素有"九曲黃河"的說法。黃河在黃土高原轉了許多的大彎之後,呼嘯奔騰遠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遊民歌還在我們耳旁回盪:"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說明黃河的彎曲多。黃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彎曲,幹流的主要大彎有6個,小彎更多了,大多在黃土高原。大彎中,180度的大彎有3個,90度的大彎有2個,45度大彎有1個。而黃河總的走勢就構成一個"幾"字型的大彎,總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東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僅為2068公里,但實際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